搁小浅671
1.1 注册后直接点击本网站“作者投稿系统”进行投稿,一共约需要11个步骤;1.2 网上投稿成功后,直接通过邮局汇审稿费20元至《医药导报》编辑部,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医药导报》编辑部,邮政编码:430030,请勿邮寄给个人;1.3 通过邮局将单位出具的论文介绍信、原稿的打印稿一份邮寄到《医药导报》编辑部,地址同上;作者单位对文稿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并声明未一稿两投。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或E-mail,务必在打印稿和电子版本上缮写清楚。多作者的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校对时不再改动。1.4 网站对于稿件处理结果会通过E-mail的形式直接发送到作者信箱,请根据E-mail内容经常登陆《医药导报》网站,或者直接登陆《医药导报》网站“作者查稿系统”查看稿件处理情况;1.5 论文完成专家审阅,编辑部决定是否录用后,请根据编辑部通知对稿件进行修改(部分稿件不需要修改),通过《医药导报》网站上传修改稿,通过邮局将版面费邮寄到编辑部。在《医药导报》网站“相关下载”中下载并打印《版权转让协议》,论文所有作者签字后,连同修改后的打印稿一份邮寄到编辑部(汇款、版权转让协和修改后的稿件请务必注明稿件编号。编辑部会在收款后开好发票,并以挂号信的方式邮寄给作者。1.6 完成上述手续后,请耐心等待论文发表,论文出版之前两个月左右编辑部会将出版前的清样邮寄给作者进行最后修改校对。1.7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在审修、印刷期间未经编辑部同意不能改投他刊。若系省部级及以上级别基金论文,经有关专家审稿通过,该刊将优先刊出。编辑部收到稿件和审稿费后,即进入编辑工作流程。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我刊实际,2个月内若未接到编辑部通知可自行转投他刊。作者查询稿件请注明稿件编号。录用的稿件酌收版面费,文章刊出后,给每位作者赠送当期杂志1份,并给第一作者邮寄稿酬。1.8 基金资助项目的标注应为省部级基金资助课题,标注方法是在该文的第一页文题右上角用“*”号标注,并在文题页左下方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并置于文题页左下方画一短线与正文内容分开。在寄基金资助课题的论文时,请提供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证明。1.9 介绍第一作者。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以及专业研究方向等内容,置于文题页左下方,画一短线与正文内容分开,若论文有责任者或通讯作者亦介绍其简介和联系方式。1.10 地址: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医药导报》编辑部,邮编:430030。
好吃好喝好玩i
最近微信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某学生饱受失眠之苦,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情绪低落,经常无端发脾气。医生初步诊断可能是晚上该睡觉时玩手机,加上学习压力大等方面的因素所导致,随即开了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然而,患者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医院于是用仪器对其进行了检查,惊讶的发现,这位20岁的小伙子,竟然患上了脑萎缩。”
手机对现代人而言是生活必备品。不管是联系、交友,还是理财、购物,都离不开。手机的拥有者越来越多,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在逐渐加长。倘若每天睡前玩会儿手机会导致脑萎缩,那就太可怕了……
认识脑萎缩
准确来说,脑萎缩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遗传、脑外伤、中毒、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动脉硬化等,任何可以改变脑部血液循环,导致脑组织长期慢性缺血的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脑萎缩。影像学检查(CT、MR)可以发现脑组织体积减少,脑室扩大。
脑萎缩前后对比影像
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大脑还是小脑)以及病变程度(初期、早期、中期、晚期),各自有不同的表现。
流言中提到的显然是大脑萎缩。大脑萎缩在初期,以病人的不安、抑郁、偏执,为主要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嗜睡、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因为病变轻微,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
假如脑组织供血得不到改善,病人就会进入病变早期,情感行为明显异常,出多疑、言语障碍等现象。
睡眠与大脑
睡眠确实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人的脑和血管之间,存在一层致密的组织,即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会阻止药物、蛋白质等多种成分进入大脑,几乎仅让氧气、二氧化碳和血糖通过,以维持脑环境的稳定,避免脑组织受到损害。
血脑屏障示意图
有学者认为,人在清醒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有害物质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系统;而睡眠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弱,从而保护了中枢神经系统。【1】
此外,睡眠不足会对身体质量指数(BMI)和糖代谢产生影响,影响人体健康。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2】
睡眠不足与大脑萎缩
睡眠不足确实是个坏事,但是它会不会导致脑萎缩呢?
今年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年会(AAN)上,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称,睡眠状况确实和脑组织容积有关。
他们招募了501名年龄大于65岁的志愿者,通过睡眠量表评估受试者的睡眠质量,再运用横断面成像技术(MRI)研究他们的大脑容积。结果显示,脑皮质和灰质的减少与白天嗜睡增加相关,左嗅量降低与睡眠时间较长相关。
但究竟是脑组织病变导致了睡眠问题,还是睡眠问题引起了脑组织病变呢?至今尚无定论。【3】
2011年,有学者对网络成瘾者的脑部结构产生了兴趣,研究显示,网瘾者的灰质体积明显小于同龄的正常人。【4】这和其他类型的成瘾研究(如海洛因成瘾)取得的结果一致。【5】
也就是说,开头提到的那位学生,可能并不是因为每天睡前玩手机才患上了脑萎缩。更有可能的是,他因为成瘾行为(网络成瘾,也不排除其他类型)导致了脑组织病变。
真相:深夜玩手机的确对健康有害,但并不会导致脑萎缩。真正导致脑萎缩的是成瘾行为。
--------
参考文献
【1】梁朝晖, 杨仕云, 李静. 青少年睡眠不足与睡眠健康问题探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
【2】贾丽娜, 王兴娟. 睡眠不足对机体代谢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6): 1061-1062.
【3】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Reduced Brain Volume.April 19,2016.Medscape.
【4】Kai Yuan, Wei Qin, Guihong Wang, Fang Zeng,etal.(2011)MicrostructureAbnormalities i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PLoSone,June2011 Volume 6 Issue 6 e20708
【5】蒋少艾,王绪轶,郝伟. 海洛因成瘾者脑灰质密度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6,(05).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小熊猫球球酱
看看这篇比较科学客观的分析,应该会有帮助。
流言: 【过度上网=脑萎缩】过度上网可能导致青少年脑部出现变异,令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情绪、语言、视觉、听觉等功能的灰质萎缩,而且上瘾时间愈长,灰质萎缩得愈严重,对集中力、记忆力、决策力,定立目标的能力的影响也会更强。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
真相: 这条流言脱胎于此前活跃于各大网站的“过度上网导致脑萎缩”报道[1]。难道日常工作娱乐的得力助手——互联网,真会如此深刻得影响我们的大脑 ?这些报道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存有歪曲夸大呢?就让我们细细探讨一番。
研究确实有,新闻报道不严谨
这些报道都来源于一篇发表在2011年7月份PLoS ONE(是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即公共科学图书馆,的系列期刊之一)上的论文《Microstructure Abnormalities i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论文用影像学的方法研究了18名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的脑部结构,发现在某些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辅助运动区SMA、眶额皮质OFC等),这些网瘾同学的灰质体积小于同龄正常对照者[2],即报道中提到的“脑萎缩”,而且网络成瘾时间越长,这种萎缩就越明显。
暂且不提研究样本容量太小以及是否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等问题,此项研究在经过严谨的统计分析后,研究对象与对照组之间确实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既“脑萎缩”与网络成瘾确实存在某种关联,但这并不等于报道所说的“过度上网导致脑萎缩”。
网络成瘾 ≠ 过度上网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所谓“网络成瘾”,是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造成个体明显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3]。
目前较为简洁且权威的是杨氏网瘾调查问卷(Young’s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YDQ)诊断量表:
1)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2)为了达到满意,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3)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
4)停止使用互联网时,是否感觉烦躁不安?
5)每次上网的时间是否比预计的要长?
6)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是否因互联网而受到影响?
7)是否对家庭成员、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你对互联网的着迷程度?
8)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
符合其中5条才可诊断为“网络成瘾”。这就是说,除了上网时间要长外,还必须像烟瘾酒瘾(编辑注:此处所谈之“瘾”为病理性成瘾,和平时所说的喜好之“瘾”有所不同)那样,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并对上网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与普通的长时间使用网络但对上网行为有自控能力的“过度上网”是不同的。在论文中,“网瘾大学生”们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了10.2小时,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大脑萎缩与网络成瘾,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研究确实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大脑中某些脑区灰质体积减小,但这只是一个断面研究,并没有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自身前后对比,而且有网瘾者其心理行为本来就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不会是因为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所导致的呢?
这就绕到了一个很俗套的逻辑问题上: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到底是网络成瘾导致了大脑灰质体积缩小,还是灰质体积缩小导致了网络成瘾的异常行为?抑或是网络成瘾者,由于本身存在某些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导致其在长时间上网后,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脑萎缩?
虽然论文中提到,网络成瘾时间越长,萎缩现象越严重,似乎暗示是网络成瘾导致了脑萎缩但这条线索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即便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做一些跟踪研究,可以在“网瘾少年”沉迷于网络前记录下他们的脑部结构,再与现在对比,也不能证明让脑萎缩的就是长时间的沉迷网络。
让脑萎缩的可能并非网络,而是“成瘾”
网络成瘾者,上网时间自然很长了,于是人们很容易把过度上网当成导致脑萎缩的原因,却忽视了“网络成瘾”的另外两个字——“成瘾”。
网络成瘾者除了上网时间明显延长外,与正常人还有另外一个显著差异,那就是自控力减弱,而论文中提到的萎缩的脑区皆与自控力密切相关[5]。
而许多研究发现,药物成瘾者的脑中也有相似脑区的结构改变[5][6][7]。虽然是否是成瘾行为本身导致了大脑结构的改变,尚无研究定论,但相应的,脑萎缩到底是由于长时间上网所致还是成瘾行为本身所致,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论: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是,PLoSone上的原文是针对网络成瘾的人群的,旨在研究网瘾形成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能否将结论推广到正常人身上尚无足够证据。不过,各位网友还是应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导致的计算机视觉征候群[注1]还是应该多加注意呢!
[注1] 计算机视觉征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CVS),也称为VDT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视疲劳、视力模糊、干眼、头部、颈部与肩周疼痛。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屏幕过亮或过暗,双眼与屏幕距离不合适,坐姿不恰当,使用电脑时眨眼次数减少,以及电脑使用者本身所有的视力问题。
看看史绍熙的柴油机设计
张纾难,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副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
编辑,是一种工作及职业,指为各种媒体(以出版物为主)在出版前进行的后期制作,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多媒体生成处理,和制作审核、校对的一项工序。其他如下:1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文字以中文为
法学主要是研究法律以及法律的现象,法律的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下来推荐一些适合法学专业的公众号: 一,学术研究类 平常想要了解更多法律上的知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