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女77
摘要:黄河的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黄河应该是一个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的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黄河 问题 治理 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进步、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上海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 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主编:朱兰琴
壹贰叁肆4321
我的家乡在杭州.杭州有一条运河,叫“京杭大运河”.如果杭州是一位少女,那么运河就是少女身上引人注目的飘带.|||以前,杭州的人们居住在这里,不知什么时候起,谁家的家俱坏了,就抬起家俱来到运河边把家俱扔到运河上;谁家的旧衣服多了,就抱起旧衣服到运河边把旧衣服抛进运河里;谁家的垃圾桶满了,就拎起垃圾桶来到运河边,把垃圾倒进运河里;谁家的拖把脏了,就拿起拖把到运河里洗干净;就这样运河简直成了人们的天然垃圾场.河水又黑又臭,上面漂浮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漂浮着泡面盒,漂浮着一双双旧鞋子,甚至还漂浮着可怜的小鱼.每个人经过这儿都会皱着眉头说道:“好臭!好臭!”然后就快步走开了.|||后来,人们觉得应该要好好保护运河了.慢慢地,大家都不再往运河里扔自家不要的旧东西和垃圾了.有一天,运河上还来了打捞船,渐渐地,渐渐地,河水清了.清得能看见河岸边水底的沙石,清得能看见河水里的水草,清得能看见河水里自由自在嬉戏的小鱼.运河两岸砌起了石坝,建起了石栏,种上了绿树红花.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下雪后银装素裹,好一幅美丽的图画.早晨,鹤发童颜的老人在运河边神采奕奕地练功夫.傍晚,忙碌一整天的人们来到运河边散步、聊天,可爱的孩子们高兴地玩耍.|||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要爱她,我们要保护她,我们要建设她,让大运河变得更加美丽
法无二门 发音 fǎ wú èr mén 释义 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出处 《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示例 无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人类的健康离不开水。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时刻提醒着人类!让人类有所悔改! 目前人们召开了许多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其中最有号召力的就是”五水共治“。也许你会问五水是什么?其实,五水是和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五种“水”: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而五水共治,就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这样一说,你会发现,这实在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就连我们也可以献出一点绵薄之力。只要我们随手关好水龙头,不乱扔垃圾,多种树都能帮到社会。让我给你讲讲我五水共治的经历吧! 今天我要去素称”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的磐安拜访外公。途中我看到一则广告标题叫”如果水也成了奢侈品“图片中一瓶还带有点脏东西的水,贴了个标价,标价是:¥2000元,我有点惊讶,但又马上晃过神来。到外公家要经过许多高山,我看着那窗外那连绵起伏的高山,脑子里不仅有浮现出了刚刚的广告。哎,真不知道水还能用多久,照人类这样下去,不到半个世纪全世界的水就枯竭!如果说真的那么贵,我妈妈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只有3000元工资,只够买一瓶半的水,这么辛辛苦苦还只能喝到一点水,真是不敢想象。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到外婆家了!我下了车,一股清鲜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香气,真是”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磐安做天堂“。我和妈妈走在田间小路里,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着村庄,我看着这条小溪,清澈的耀眼。我不禁触景生情想起自己村的那条小溪。曾经那条小溪也像这条一样,可是村民们把垃圾乱扔逐渐使它身上的魅力消散了,只留下了一股恶臭,每个人走过它时总会捂住口鼻,然后走过。”祥祥,你在想什么呢?叫了你那么久都不应!快走吧!“妈妈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考。我晃过神来就继续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心里不禁浮想联翩:回去以后,一定要改善我们村的那条小溪!嗯,一定要改善。窗外,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朵朵白云为蓝天织起棉被,在风的乐曲中我静静的睡着了……
我的故乡在杭州,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京杭大运河从我家门口流过,我每天上学,妈妈载着我,沿着河提的小路骑车半小时,就到了学校。放学时,同样是妈妈载着我,从河边走过。大运河是每天都伴着我前行的好朋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呢!它开凿于春秋吴国,隋炀帝时代又做了大规模矿建,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来了,全长约1794公里,是不是很伟大呢? 春天,大运河的小草长出了小芽儿,花儿们也开始争奇斗艳,柳树也抽出新的枝芽,微风吹过,大运河的水面掀起了一阵阵涟漪,我走在河边,闻着花的清香,感受着春的清香。 夏天,漫步在大运河边,春天刚长出小芽儿的小草已经挺拔著身姿,像是一排排军人;小花儿们千姿百态,有的卧著,有的低垂著脸,柳树枝随风飘荡,像是在为自己梳理长发。因为炎热,大运河上散发著一阵阵雾气。 秋天来临了,河边的小草变得半绿半黄,到深秋时已经变得枯黄,很多花都凋谢了,只有不知名的小花还在秋风中摆动,柳树显得懒洋洋,不再生机勃勃,平静的大运河犹如一面庞大的银镜。 到了冬天,小草们被积雪盖住了身子,好像在睡觉一样,花儿们也躲到雪底下,在春天来到前把自己梳好呢!柳树收回了枝叶,只剩下了棕色的树干,大运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真想下去滑冰啊! 这就是我故乡的大运河。我爱京杭大运河,我的故乡!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济宁,一条古老的运河从这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缓缓穿过。清晨,河面上飘着一层薄纱般的轻雾,朦朦胧胧。漫步在空气清新、绿树成阴的运河两岸,伴随着小鸟清脆的歌声,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白天的古运河畔景象别致。当太阳高照的时候,微风吹来,河面上波光粼粼,银光闪闪。俯瞰大运河,犹如一条绮丽多姿的星光大道,又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碧玉带,风光无限;雨天的时候,雨点像一串串晶莹透亮的珍珠,慢慢地洒落在河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汇成了一首欢快的“雨点奏鸣曲”,美妙动听!夜幕降临,晚霞把绚丽的光彩撒向运河,五光十色的城市路灯和高楼大厦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仿佛也加入了装扮古运河的活动,水面上隐隐约约地倒映着两岸的光彩,就像给运河披上了绚丽多彩的“七彩衣”,美丽极了!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更为我的家乡增添了无限美丽的风光。我爱我的家乡,更爱美丽的大运河! 记得采纳,O(∩_∩)O谢谢
们在大运河河畔望着你那沧桑的脸,已有一千四百年,可自古以来他们一直只是把你当成一条普通的商道,无情地摧残你的身躯;或许你真的没有那么美,但至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千四百年以后,你尘封了千年的思想,终于被唤醒——你成为了一条真正的运河——你不再被人们遗忘,你,就是贯穿中华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公元前五世纪末,你的父亲在扬州开凿了初生的你,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他叫夫差;公元七世纪,又有一个人注意到了你,他做了他一生中唯一值得人们赞扬的事——完成了你贯穿南北的美梦,你肯定非常高兴吧,因为你再一次被人们记起,那个人是隋炀帝;又过了六百年,那是你最辉煌的时刻,那时是元朝盛世;可是,自从清末开始,你就被人们遗忘了,你变成了一条无人知晓的水渠,每天静静地看着日出日落,连哭泣都没有人陪伴…… 二零零六年十月一日,杭州市人民 *** 正式揭开了你经历了千年沧桑的面纱。当我第一眼看见你的时候,对你不以为然,感觉你只是一条臭河。后来,当我走进了运河历史博物馆时,了解到你沧桑的历史时,我震撼了。你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却仍然屹立在东方,而我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初中生,我和你比起来,只是大运河里的一粒沙子,简直微不足道。我还拿什么来鄙视你?!我应该为我之前的不敬感到羞愧。我不管你曾经被人为地破坏过了,还是因为种种的自然现象变脏了,通过这次参观运河历史博物馆,给我上了一场生动的历史课,你在我的心里变得如此婀娜多姿,永远是一串晶莹的穿城碧水,一颗闪亮的东方明珠!
寒假作文:柳子庙之旅 回家乡的途中,我们要经过永州,爸爸说:“我们去柳子庙玩吧!”我们齐声说好。柳子庙是柳宗元纪念馆。柳宗元在永州住了十年,写下了“永州八记”。柳子庙里有柳宗元的雕像,还介绍了柳宗元在永州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写的文章等。我背过他写的古文《捕蛇者说》和《小石潭记》,不过,现在忘得差不多啦!从柳子庙出来,沿着愚溪,我们来到了钴姆潭。钴姆潭因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二篇《钴姆潭记》而闻名。钴姆,古时熨斗的称呼,因为潭形像熨斗,故名钴姆潭。爸爸扶著,我们沿着陡峭的小路,来到潭边。潭水很清,潭底的长满了绿油油的水草,水草顺着水势摇摆,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我们走呀走呀,来到了西小丘。西小丘约400平方米,因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而闻名。该丘“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西小丘有一片竹林,走进去令人心旷神怡。过了西小丘,就来到了小石潭。小石潭的水依然那么清澈,却见不到底,因为被水草覆盖了,柳宗元写的“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勘为巖”的景象不见了。潭中没有鱼,柳宗元“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的乐趣,我也体会不到了。“永州八记”的其他景点我们没有去,有点遗憾
乡村的小溪永远都是那么美丽、欢乐……不信的话就来看看吧! 春天,被冻了一个冬天的小溪终于自由了.它欢快的流淌著“哗啦啦,哗啦啦”.像是在歌唱春天,旁边的野花野草和它绘成了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画.这就是春天的小溪,欢乐的小溪. 夏天,小溪已经开满了大大小小优雅而美丽的荷花.荷花的花瓣白里透红,像擦了胭脂的姑娘.顺着荷花向下看,一眼就望见了碧绿的大荷叶.哪一个个荷叶“懒洋洋”的躺在清澈见底的溪流上,显得格外美丽.这就是夏天的小溪,美丽的小溪. 秋天,小溪静的像一面镜子,平稳而光滑;绿得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当阳光照在河面上是波光粼粼,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水光敛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真是太美了.这就是秋天的小溪,安静的小溪. 冬天,小溪被一场大雪覆盖了,整条小溪被冻的硬硬的.真有意思!旁边的大树也换上了厚厚的白棉袄.这就是冬天小溪,独特的小溪. 乡村的小溪不是欢乐、美丽、安静、独特的吗?
浅谈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单位:土木建筑学院,道路工程 序号:15 摘要: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古代世界是首屈一 指的 ,而且河道水深、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工 ,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隋朝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的开凿 ,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南北经济的交流。本文就隋代开凿大运河这项工程,根据历史文献分析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的条件原因,以及运河在以后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彰显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关键词:大运河;隋朝;运河开凿;历史意义;影响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grand c *** digg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Zou Guangyong (631301120105). The author units: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road engineering serial Number: 15 Abstract: the sui dynasty grand c ***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ngineering in the world. The length of the grand c *** in the ancient world is second to none, and the river water depth, width and navigation ability is also the biggest. Its pletion, reflected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 The sui dynasty grand c *** to drink praise the world in one thousand. The digging of the c *** , promoted the c *** city's prosperity and the north-south economic exchanges on both sides. In this paper, the sui dynasty grand c *** was dug the project, aording to historical literature *** yzes the digg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cause of the sui dynasty grand c *** and the c *** i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reveals the grand c *** as a miracle of nature in 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Key words: the grand c *** ; The sui dynasty. C *** ;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mpact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的需要,调集民力挖掘自今扬州向东北终入淮河的“邗沟”。邗沟全长170公里,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是为大运河修建最早的一段。 一、隋朝大运河概况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江淮以南,已被历次中原打乱时南下移民开发成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隋政权为了控制和搜刮这一地区的财富,于大冶元年(公元605年),在隋炀帝的主持下,开凿通济渠。据《隋书》记载:“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同时这个也是对汉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
1435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1506年他去世在异过它乡的西班牙,活了整整七十岁。在这七十年中,他不知遭遇了多少次拒绝与失败,至今他的生日仍是不为人知,可他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免费旅游 还管吃管住
每个人都知道,合作的力量是很大的。古语中有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以合作为话题 议论文 800字5篇。 懂得合作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