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manTong
医学sci论文之做meta分析的7个方面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医学SCI论文之做meta分析的7个方面,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重大意义
通常情况下有较重大意义的临床案例问题才合适作meta分析。做Meta分析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最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分析一开始的选题就是错误的,那不但会浪费时间,发表成功的机率也不大。
2 具有争议
相较于通常问题,有争议存在的问题更合适做meta分析。通过汇总对比数个研究结果,获得更可靠的结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或请教该领域专家而得之。
3 题材创新
想保证题材的创新,就要选还没有人做过的方面。可以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哪方面meta分析还没有人做,如果有人做了是不是质量偏低?
4 问题与结论
问题表述清楚,结论明确。
5 有明确的效应指标
对于危险因素,可以以OR/RR值为效应指标,如肿瘤病治疗,XX年生存率为效应指标等。
6 理想的原始论文
一个理想的原始论文,就会使meta分析成功一半。例:研究危险因素的就应当是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需提供必要的信息。例:研究危险因素的就要能够提取出四格表资料;数目也不能太少。否则达不到汇总的效果,如果数目太多,当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结果会更可靠,只是研究所需时间要增加而已。还有质量要高,设计要科学。
7 选题合适
纳入研究的文献太多,而且问题也不明确,研究难以完成。缺乏推广应用的代表性,而且纳入研究的文献也太少,达不到汇总的效果。通常纳入研究的文献以10至30篇比较合适做meta分析。
医学SCI论文发表的文献准备
一、首先需要确定课题
先确定选题,然后经过导师的指导,同行的启发,再去选择文献,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二、确定文献不同层次的要求标准
一个具体的科研课题,相关医学论文文献参照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来确定。看文献时要分清属于哪个层次,以此确定对其掌握才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只需要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进而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则需要了解焦点与热点,争取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务必要全面,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专家水平要求高。
三、对文献采用广义形式进行阅读
教科书、专着、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都可以作为广义文献进行阅读。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着;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
四、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在阅读方式方面,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学习式阅读,需要逐字逐句,从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做起。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要熟悉到诵读的程度。老手搜索式阅读,要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一目十行式阅读。高手批判式阅读,不浮于问题表面,更深层次剖析问题。
五、文献阅读不应以量为标准
要深入阅读注重思考,而且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找出异同,思考解决,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抛开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争取超越到另外一种境界。
医学SCI论文修改最佳选择
1)英国人熟悉中文,属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2)英国人熟悉中文,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3)中国人,能发现错别字,但无文字编辑能力,属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4)中国人,不但能发现错别字,还有无文字编辑能力,属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5)中国人,能发现错别字,但无文字编辑能力,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6)中国人,不但能发现错别字,还有文字编辑能力,属生物基因科学领域。
个人认为最好先是“2”过堂,然后“6”精修。即从整体上说,对于中国人写的sci论文,最佳的选择是先精通英语,本专业内的中国编辑做第一轮修改,然后专业内“老外”编辑做第二轮修改。总之这些人必须有一定专业知识,而且有文字编辑和驾驭的能力。此外,作者与编辑的互动很重要,作者自己需要一定的付出,至少对自己的专业很熟悉,能提供一个英文初稿或者也得有一个像样的中文版本。
论文公司是做生意的,赚钱那是肯定的,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要从整体上来看,如果仅看个案的负面报道,没有哪家公司不被投诉。每个人的文章细节和专业不一样,而且作者的期望值不一样,编辑的能力和知识面又有局限性。皆大欢喜的局面是文章能在短时间内被接收发表,审稿人没有提出文字问题。此时,作者认为这钱花的值,公司认为这钱挣的也容易。不过让作者老火的是审稿人提出了文字问题,这无疑是对公司信任度的极度摧残和蹂躏。此外更常见的是由于文章实验本身的问题而被拒稿了,此时作者钱已花钱但无果,对当事人来说也是灾难性的打击,毕竟很多人找代理公司的目的是让论文早点出来,为毕业,找工作和晋级做一块敲门砖,这些都有很强的时间要求。
养啥啥不活
喝酒能致癌吗
喝酒能致癌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喝酒,在朋友聚会,商务谈判,,宴会酒席上都会喝得烂醉如泥,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喝酒能致癌吗得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曾经,关于《Nature》杂志坐实酒精也会致癌的消息传遍国内外,很多人对“饮酒致癌”刮目相看。面对如此颠覆世人饮酒观的新闻报道背后,我们又该如何从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饮酒致癌”一说呢?是从此彻底喝个“告别酒”,还是依旧不管它致癌与否,且喝个酩酊大醉再说?
“斗酒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假如李白活在当今时代,让他喝几杯现在的酒,估计不到两杯就会醉酒不醒,再喝下去不得酒精肝,也至少是胃穿孔。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今的酒精量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过度酗酒的人群。
最近研究表明,酒精不仅对人体的肝脏造成很大的代谢负担,而且还会影响人体的遗传物质,造成部分基因在酒精的刺激下发生突变,最后诱发细胞突变,甚至是发生不可预知的癌变。
从致癌角度不难看出,酒精是外来的刺激因素,它可以使细胞在分裂和分化过程中发生突变,这就好比正常的列车轨道被突如其来的冰雹给破坏了一样,最终导致的是细胞发生不稳定的增殖,其中部分细胞开始出现毫无头绪的分裂生长,以至于被酒精破坏的抑癌基因等也跟着受累,正常细胞就此完成了向癌细胞的“华丽转变”。所以,对于平时喜欢喝酒的人群而言,并非是能喝则多喝,应该控制饮酒的量,更不要尝试去酗酒。
酒不醉人,人自醉,本是机体缺乏解酒关键酶——乙醛脱氢酶
很多人可能遇见过喝酒上脸的人,对于民间流传的说法就是,越喜欢上脸的人,就越能够喝酒。其实,这种说法是极度错误的,因为脸红的人并非能够喝酒,而是因为机体内缺乏一种关键的酶,这种酶在人体的肝脏中产生,当有酒精从肝脏经过的时候,它就会充分发挥解酒的功效,比如将乙醇分解成为无毒害的化学物质,最后排除体外以实现解酒之目的。
但是,这种酶一旦缺乏就会造成人们饮酒之后产生大量的乙醛堆积在机体,而乙醛是有害的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这就是为什么喝酒容易上脸的人不能喝酒的缘故了。
一般来说,经常喝酒对于人体的伤害最大的就是肝脏,因为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不仅对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毒物发挥解毒效果,其本身也承担着“造酶”和“运酶”等功能,当肝脏被酒精泡坏以后,人体内很多的关键酶也会随之缺乏,并最终导致体内患癌的风险增加。
有研究表明,喝酒过量的人患高血压、脑溢血的风险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很多倍。虽然少量的饮酒可以扩张血管,但是大量的饮酒势必造成心血管的病变,所以喝酒也得掌握合适的“度”,这需要人们自觉去控制饮酒的量,而不是过分饮酒,毕竟身体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吸烟、喝酒,对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一杯酒引发多种癌症
有的人嗜酒如命,说酒是情怀,酒是验证关系的扛把子,喝多点没事。然而饮酒却是作为导致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酒精作为一类致癌物,一直以来都被低估。在全球范围内大约5.5%的新发癌症以及5.8%的癌症死亡病例都被认为和酒精有关。而且该比例仍在迅猛上升。
《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涉及多国结果的研究——这篇纳入样本量近60万人的研究,喝酒不止减少寿命,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而且中国人酒精代谢存在基因缺陷,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对酒精更为敏感。喝酒会致癌!中国人尤其危险!
1、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做出了一个统计——每18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一个是酒精造成的。并且,酒精引起癌症的风险近年来正在增加,喝酒上脸的人患癌风险更高。
有研究显示在患有上消化道癌的患者中,适量饮酒的患者中由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是不喝酒的患者的1.79倍,大量饮酒的患者中由癌症导致死亡的风险是不喝酒的患者的3.6倍。
世界顶级权威杂志《自然》证实:喝酒真的致癌!
而在上消化道癌的存活者(经治疗癌症得到控制的人)中,如果继续喝酒可能会使癌症转移的风险提高3倍。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发展为癌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头颈部癌症。在口腔和咽癌患者中,如果在放疗期间或者放疗之后抽烟和喝酒可能会提高下巴患放射性骨坏死的风险。
2 、在美国,2006-2010年过量饮酒引起的死亡就高达88000例。从全球范围看,每年饮酒不当引起的死亡有330万,成年人中饮酒不当的比例甚至高达12%-14%。
3、 将饮酒分为轻度、中度和中度,不同程度的饮酒与不同类型癌症风险相关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①饮酒和癌症风险的相关程度与癌症类型有关;②单纯的剂量-效应关系存在于口腔癌、咽癌、食管鳞癌和乳 腺 癌中。
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发现,饮酒每增加10克/天,上呼吸道-消化道癌症患者的继发性恶性肿瘤风险就会增加9%;绝经前女性乳 腺 癌风险可增加5%。
中重度饮酒者患癌风险较高,但对于某些癌症而言,少量饮酒也可增加患癌风险,例如,每天饮酒≤1杯就可增加食管鳞癌、口咽癌、乳 腺 癌风险。
4 、常见的和酒精有关的癌症包括:口腔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细胞癌,乳 腺 癌和结肠癌。即使是微量饮酒也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但是大量饮酒,长期饮酒可能会极大的增加患癌风险。因为含酒精的饮品,无论红酒,白酒,啤酒,药酒,都是一级致癌物。
大量饮酒的人患口腔癌、鼻咽癌的相关风险为5.13,食管鳞状细胞癌为4.95,结直肠癌1.44,喉癌2.65,乳 腺 癌1.61,胃癌1.21,肝癌2.07,膀胱癌2.64,胰腺癌1.19,肺癌1.15。
5 、都说烟酒不分家,就和大多数人知道的一样,吸烟加喝酒的患癌风险是明显高于只吸烟或者只喝酒的人。尤其是在上消化道癌症中,吸烟和喝酒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协同作用进而加速诱发癌变。
触目惊心吧?!可人们还是前仆后继、死而后已。
刚刚,喝酒致癌又一实锤
最近,科学家已在亚洲人群中证实,喝酒会大大加速正常食道细胞致癌突变的积累。2019年1月3日,日本京都大学针对更大规模人群的研究证实,随着年纪的增长,正常食管细胞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癌症突变。
他们还证实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会大大加速致癌突变的积累。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喝酒会增加携带癌症驱动突变的细胞的数量。这项研究可以说是板上定钉地证明了喝酒会致癌。相关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
癌细胞克隆的进化横跨了整个生命过程,然而,针对这些克隆细胞在频率和大小方面如何从孕育初期到生命的尽头,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如何受到环境和/或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癌症产生,尤其是对于外界环境(如吸烟、喝酒等)到底在癌症进化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目前人们还知之甚少。这使得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规避致癌因素,也让很多人心存侥幸,并常常拿各种借口来为烟、酒辩护。
这项研究从基因突变的数量、突变的严重性(癌症驱动突变)以及携带癌症驱动突变的细胞数量三个方面,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喝酒会明显增加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并且这个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积累。这能够在没有大量饮酒和吸烟的情况下发生,但是,大量饮酒和吸烟极大地加快这种重塑过程。
喝酒伤害身体的证据也如铁一般坚实,喝酒会给干细胞造成永久伤害,减少寿命(《柳叶刀》:一杯酒少活18分钟!这不是危言耸听,喝酒真的致癌!),并且对2800万人的调查还显示:适量饮酒也丝毫不有益于健康。
喝酒致癌的人体地图
高启龙博士也提示过好几次了,酒精致癌,那是全面开花,如下图,从上到下哪哪都有。口咽、喉部、食道、乳腺、肝脏、结肠还有直肠,它都不放过。如果你觉得光癌症一种疾病还不够震撼的话,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喝酒有害健康的证据,包括:饮酒会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各类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
高启龙博士送你喝酒锦囊
要想避免酒精带来的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喝酒。不得不喝酒时,高启龙博士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将伤害降到最小。
1 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一下,能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延缓酒精的吸收,并且摄入一些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推荐的食物包括奶类、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2 在同等量下,高度酒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要大于低度酒。喝酒要慢些,小口喝,一通猛灌不仅易醉,而且对胃等器官的损伤更大。在喝酒间隙多喝白开水,可以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减少肝脏负担。
3 需要注意的是,“解酒药”之所以让人感到清醒、舒服,是因为含有利尿、止痛和兴奋的药物成分,能够缓解头痛、恶心症状。但这些成分不能真正“解酒”,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你肯定听说过这句话,喝一小口没有问题的啦~
日常生活中的朋友聚会、公司团建、还有过年过节这样的大喜日子,酒是饭桌上少不了的存在。通常喝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开始畅所欲言,一场饭局下来,有人收获了友谊;有人促谈了一场合作;有人得以抒发平日的不快……酒这么“好”,但你知道它其实是致癌物吗?
近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部分癌症和饮酒有关》的文章。文章援引的权威期刊《柳叶刀·肿瘤学》的.一项研究证实:
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义的1类致癌物,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并且随着酒精消费量的增加,癌症数量将进一步上升。
文章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建模研究表明,2020年加拿大有7000例新癌症病例和较重的饮酒模式有关,其中包括24%的乳 腺 癌病例、20%的结肠癌病例、15%的直肠癌病例和13%的口腔癌和肝癌病例。
成瘾和心理健康中心(CAMH)的研究人员Kevin Shield表示,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义的1类致癌物。酒精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并且随着酒精消费量的增加,癌症数量将进一步上升。饮酒可通过多种方式导致癌症,最主要的是破坏人体的DNA。虽然DNA需要发生关键数量的突变才可能导致癌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DNA的损害会逐渐累积。
喝酒致癌,早有结论!
实际上,关于酒精致癌,此前已经有类似研究结论。
一、2020年,74万人喝出了癌症!
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全球约有7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饮酒,其中中国约占28万例。
从癌症类型来看,酒精相关新发癌症中,绝对病例数最多的,依次是:
1、食管癌(18.97万例)
2、肝癌(15.47万例)
3、乳 腺 癌(9.83万例)
4、结肠癌(9.15万例)
5、唇和口腔癌(7.49万例)
6、直肠癌(6.51万例)
7、咽癌(3.94万例)
8、喉癌(2.76万例)
从饮酒程度也证实了:少量喝酒也能致癌。
大量饮酒(>60克/天,每天饮用超过6杯酒精饮料)——导致了34.6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
有风险的饮酒(每天20-60克,每天饮用2-6杯酒精饮料)——导致了29.18万例新发癌症病例。
适量饮酒(<20克/天,相当于每天最多饮用2杯酒精饮料)——导致了全球超过10万例的癌症新发病例。
即使每天饮酒量小于10克,也造成了4.13万例癌症的发生。
二、国人喝酒,患癌风险更高!
2020年,英国《自然》杂志细胞子刊发布了ChinaMAP队列研究。该研究对国人的营养代谢和药物代谢相关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
研究发现,在饮酒方面,与欧洲和非洲人相比,我国人群的酒精清除率普遍较低。乙醛脱氢酶2基因突变是东亚人特有的,该突变导致饮酒后脸红和酒精代谢不良。中国人口中该突变的携带者(纯合比例为4.50%,杂合比例为34.27%)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于是当喝酒时,大量乙醛蓄积体内,脸色就会变红。其实就是出现轻微“乙醛中毒”的表现。
研究者还发现,乙醛脱氢酶2基因突变也是食管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国人喝酒患上食道癌风险也更高!
损伤DNA,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
为什么说“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呢?因为饮酒伤害是可以累积的。
上述《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指出,饮酒导致癌症最主要的原因是破坏DNA。虽然DNA需要发生关键数量的突变才可能导致癌症,但是随着饮酒时间及量的增加,DNA的损害会逐渐累积。
酒精喝进人体后,会被身体的解毒中心——肝脏转化为乙醛。
而乙醛是明确的致癌物,它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致癌原因:
第一,乙醛能直接结合DNA,导致DNA突变,甚至导致染色体变异;
第二,乙醛可以导致体内细胞死亡,诱发慢性炎症和细胞复制,增加癌变概率。
三、喝酒伤身,到底伤在哪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明松在2021年1月健康时报微信刊文介绍,大量喝酒,首先损伤的是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肠道,越高浓度的酒,对消化道粘膜的损伤越厉害;轻则引起糜烂溃疡、炎症,重则引起大出血。“有些人喝完酒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剧烈的呕吐会导致胃部和食管交界的贲门发生撕裂,贲门撕裂可引起大出血。”
此外,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例如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喝酒会诱发或加重这些疾病,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发作、脑梗、心梗、脑血管破裂出血等,出现生命意外。
再次强调,不存在“适量饮酒”,喝酒是百害无利,健康的饮酒量就是滴酒不沾!
除了自己不对其他人劝酒外,如何不被别人劝酒,也有一些小技巧:在聚餐时开着车来,那么可以通过需开车来委婉拒绝;告知对方自己才接种了相关疫苗,不能喝酒;告知对方自己才服用了药物,可能危及生命。比如一些头孢类消炎药物、退烧感冒药物等;告知对方自己酒精过敏,不能喝酒;告知对方自己在备孕,不能喝酒。
Dark大先生
对“垃圾”论文的认识 当学生们了解到某些(甚至可能是大多数)发表的论文应当扔进垃圾箱,肯定不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时1,他们通常感到很惊讶。本文第一个框图内列出了论文被有审稿程序的杂志退稿的某些常见原因。目前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按标准的IMRAD 格式撰写:即前言(作者为什么决定进行这项研究)、方法(作者如何进行这项研究,怎样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结果(作者发现了什么)及讨论(得到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要判断一篇论文是否值得阅读,你应该审查这篇论文方法学部分的科研设计,而不是审查该研究假设的重要性、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或讨论的深入程度。严格评价许多循证医学的教科书2-6和JAMA杂志上发表的Sackett及其同事撰写的医学文献使用指南7-21,都详细介绍过对科研方法的质量进行评价(严格评价)的方法。如果你是一名有经验的杂志读者,这些作者提供的结构式审查单绝大部分具有自明性。如果你不是这样,则请试着回答下列基本的问题。本文要点 医学杂志发表的许多论文在方法学方面有潜在的严重缺陷当判断某篇论文是否有效并与临床实践有关时,首先确定该论文阐述了什么临床问题阐述有关药物治疗或其它医疗干预措施问题时,应该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阐述有关预后问题时,需要纵断面的队列研究;阐述有关病因方面的问题时,需要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报告尽管在方法学方面不够严格,但可以很快完成,并可以提醒医生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1: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作者阐述了什么临床问题?一篇科研论文的前言部分应当简明扼要地说明这项研究的背景。例如,“Grommet插入术对儿童是一种常用的操作,因而有人认为并非所有的手术在临床上都有必要”。在这个说明之后应该接着对已发表的文献做一简要的回顾。 论文为什么被拒绝发表 。 研究没有阐述重要的科学课题。 研究不是原始性的(其他人已经作了同样或类似的研究)。 研究并没有真正检验作者所提出的假设。 应该进行另一种类型的研究。 执行困难(例如,筛选研究对象),使得作者改变原先的研究方案。 样本量太少。 研究没有设对照组或对照不充分。 统计学分析方法错误或不恰当。 作者从研究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作者之一或赞助者可能通过发表这篇文章获得经济利益),并且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没有偏倚。 论文写作水平太差,不能被理解作者应在文章的前言中明确说明要进行检验的假设,否则应该在方法学部分明确说明。如果假设是以否定的方式表示的,如“在最大剂量的碘酰脲治疗中加入二甲双胍不能提高对Ⅱ型糖尿病的控制”,则被称为无效假设。当一项研究的作者开始进行研究时,他们很少真的相信他们的无效假设。作为普通人,他们通常开始去揭示所研究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差异。但科学家采用的方式是,“让我们假设没有差异,然后努力去否定这个理论”。如果你遵循Karl Popper的教导,这种假设-推导的方法(建立无效假设,然后进行检验)是科研方法的最基本的要素22。问题2:进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研究?首先,确定这篇论文是描述一项原始研究,还是一项第二手(或综合性)研究。原始研究报道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第二手研究是对第一手研究进行汇总并从中得出结论。医学杂志所发表的绝大多数研究为原始研究,通常可分别归入以下3类:。实验:在实验中, 实验措施是在模拟和控制的环境中在动物或志愿者身上进行;。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中,首先对一组病人给予干预措施,例如药物治疗,然后对这组病人进行随访,观察他们发生了什么情况;。调查: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在一组病人、医务工作者或其他某些人群样本中进行某些检测。本文第2个方框显示了用于描述研究设计的一些常用术语。第二手研究包括:。综述,可以分为:(非系统性)综述:总结原始研究;系统性综述:按一种预先确定的严格的方法对原始研究进行总结;汇总分析:对一个以上的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指南:从原始研究中得出临床医生应如何操作的结论。。决策分析:应用原始研究的结果建立概率的树状结构,供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对临床治疗作选择24-26。。经济分析:应用原始研究的结果确定某一项治疗措施对资源的应用是否合理。 用于描述临床研究设计特征的术语 组间平行比较——每一组接受一种不同的治疗,两组同时开始进行研究;所得结果用两组比较进行分析配对比较——接受不同治疗的研究对象被进行配对以平衡潜在的混杂因子,如年龄和性别;所得结果用研究对象配对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对象自身比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所得结果用研究对象自身的变化进行分析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他们接受了哪种治疗双盲——研究对象不知道他们接受了哪种治疗,研究者也不知道交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接受干预和对照治疗(顺序采用随机方法),其间经常用无治疗的空白期分隔安慰剂对照——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安慰剂(无效药片),安慰剂在外观和味道上应该与有效药片一样。安慰(假)手术也可用于外科临床试验因子设计——这种研究可以允许按照预定结果对一种以上各自独立的变量的作用(无论是分离的还是联合的)进行研究。例如,2×2因子设计可以检验安慰剂、单独阿司匹林、单独链激酶或阿司匹林加链激酶在急性心脏病发作中的作用23问题3:科研设计是否适合于这项研究?对这个问题最佳的阐述方法是考虑这项研究涉及到哪个大概的科研领域。绝大多数研究都是有关下面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大概的领域。 大概的科研领域 。 治疗:检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其它医疗服务方式或其它干预措施的效果。首选的研究设计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诊断:证实某一新的诊断性实验是否有效(我们能否相信它),是否可靠(我们是否每次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首选的研究设计是横断面调查。在横断面调查中,研究对象要接受新的检验方法和金标准方法的检查。筛选:证实能够用于大规模人群检验并在症状发生前期检查出疾病的检查方法的价值。首选的研究设计是横断面调查。 预后:确定早期发现的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首选的研究设计是纵断面队列研究。 病因:确定某种假定有害的物质,如环境污染,是否与疾病的发生有关。首选的研究设计是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取决于这种疾病的罕见程度,但是,病例报告也能提供关键的信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参加者是按照一种程序(类似于投掷硬币)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如药物)或另一组(如安慰剂治疗或另一种不同的药物)。两组都被随访一个特定的时期,并按开始时所确定的研究结果(死亡、心脏病发作、血清胆固醇水平等)进行分析。一般而言,除了治疗措施外,两组都是相同的。因此,从理论上说,研究结果的任何差异都归因于治疗措施。有一些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试验并非随机试验。随机分配在这些试验中或许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或是不道德的——例如,比较婴儿在家中出生和医院中出生的结果。更常见的是,缺乏经验的研究者比较一组(如病房 A中的病人)和另一组(如病房B中的病人)。应用这样的设计,根本不可能在统计学的水平上对两组间进行合理的比较。回答诸如下列问题应该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某一特定的疾病,所研究的这种药物是否比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效果好?。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宣传页是否比口头建议能更好地帮助病人对治疗方法作出明智的选择。但应该记住,随机试验有一些缺点(见框图)27。还应该记住,随机试验的结果在适用性方面有所限制,这是因为排除标准(确定哪些病人不应该进入研究的原则)的偏倚;纳入标准的偏倚(从不能代表这种疾病的某一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拒绝给予某些组群的病人知情同意的机会以便纳入该研究28;仅仅分析预先确定的“客观”的终点结果,而可能排除了干预措施质量的重要方面;以及发表偏倚(选择性发表阳性结果的研究论文)29。目前,医学杂志报道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有一个推荐格式30,如果你在撰写这方面的论文,应该尽力遵循它的要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 优点。 允许在一个精确选定的病人组群中(如50~60岁的绝经妇女),对某一单独的变量(如药物治疗与安慰剂的效果对比)进行严格的评价。 前瞻性设计(资料来自开始研究以后发生的病例)。 应用假设-推导进行推理(寻求否定,而非证实本身的假设)。 通过比较基线指标相同的两组来消除潜在的偏倚(但请参见下文)。 允许做汇总分析(在后期对许多相似的临床试验的数字结果联合分析)缺点昂贵并且耗时,因此,在实践中:。 许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者从未作过,或者研究的病人太少,或者进行的研究时间太短。 绝大多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由大研究机构(大学或政府主办)或药厂提供资助,最终由这些单位来确定研究日程。 经常使用替代的终点指标而非临床测量结果,可导致“潜在的偏倚”,尤其是:。 随机化不理想(见上述)。 没有对所有合格的病人进行随机化分配(临床医生在临床试验中只让那些他们认为可能对干预措施反应好的病人参加)。 未由资料评价人员将病人的随机化状况进行盲法分析队列研究在队列研究中,根据暴露于某种特定物质(如一种疫苗、一种药物或一种环境毒素)的不同,选择两组(或更多组)人群,然后随访,观察每一组有多少人发生了某一种特定的疾病或其它后果。在队列研究中随访的时间通常以年(有时10年)来计算,因为许多疾病,尤其是癌症发病需要这样长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通常是从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开始研究,但绝大多数队列研究是从研究对象开始, 这些研究对象可能发病,也可能不发病。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队列研究可用于确定疾病的预后(患有疾病的人可能发生什么后果)。一组已经被诊断为患有某种疾病的早期病人,或在筛选检查中有阳性结果的病人被收集起来(起始队列),然后反复进行随访,以观察不同结果的发病率(每年发生的新病例)和病程。世界上最著名的队列研究是由Austin Bradford Hill爵士、Richard Doll爵士及后来的Richard Peto进行的。这项研究为最初的两位作者赢得了爵位。他们随访了40 000名英国医生,将他们分为4个队列(非吸烟者、轻度吸烟者、中度吸烟者及重度吸烟者),应用全病因死亡率(任何死亡)和特异病因死亡率(某一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作为观察结果。在1964年发表的10年初步报告中,显示吸烟者无论肺癌死亡率还是全病因死亡率都大幅度增加,并且有“剂量-反应”相关关系(吸烟越多,患肺癌的机率越大)。他们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31,最终证实吸烟和健康损害的联系是病因性的,而非偶然性的。这项重要研究的20年和40年的结果(对那些1951年收集并且没有死亡的研究对象的随访率达到惊人的94),不仅表明了吸烟的危害性,也表明了从一个执行良好的队列研究中所获得的证据的重要作用32,33。回答下列临床问题应该用队列研究:。高血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好吗?。早产儿在以后的生长发育和学习成绩方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病例-对照研究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被识别并与对照组(患有某些其它疾病的病人、总人口、邻居或亲属)进行“配对”。然后收集过去暴露于某种疾病的可能致病因子的资料(例如,通过查找这些人的病例记录,或让他们回忆过去的病史)。同队列研究一样,病例-对照研究通常研究疾病的病因(什么导致了疾病),而非疾病的治疗。病例-对照研究在证据等级中排位比较靠下(见下文),但这种设计对罕见疾病的研究经常是唯一的选择。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主要的困难和潜在的偏倚是准确判定谁是“病例”,因为只要将一个研究对象错误分配,就可以严重影响结果。另外,这种设计不能表明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中A与B有关系并不能证明A引起了B。回答下列临床问题应该用病例-对照研究:。俯卧睡眠姿势增加小床死亡(婴儿突然死亡综合征)的危险性吗?。百日咳疫苗导致脑损害吗?。高架电缆能引起白血病吗?横断面调查我们可能都被要求过参加某一项调查,甚至只是有人问我们最喜欢哪种牌子的牙膏。流行病学家进行的调查与此做法相同:对某一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样本(或病人)进行访问,通过检查或研究以获得对某一特定临床问题的答案。在横断面研究中,资料是在一个单一的时间内收集的,但可以回顾性地追溯过去的经历,如研究以前的病例记录以调查过去5年中病人的血压被记录过多少次。横断面调查应该用于回答下列临床问题:。3岁儿童的“正常”身高是多少?。精神科护士对严重抑郁症患者使用电惊厥疗法有多大信心?。有半数糖尿病病人没有被诊断出来,是真的吗?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是以故事的方式描述单独一个病人的病史:“B夫人是一位54岁的秘书,她于1995年6月开始胸部疼痛…”。病例报告经常综合到一起形成病例系列。在病例系列中,一个以上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的病史被加以描述,以阐述这种疾病在某个方面的表现、疾病的治疗,或目前更常见的,阐述对治疗的不良反应。尽管传统认为这种类型的研究提供的证据是“快速而含混”的,但病例报告可以传递大量的在临床试验或调查中可能丢失的信息34,35。值得纪念的病例报告范例一位医生在他的医院里观察到两个新生儿缺少肢体(海豹肢畸形)。这两位母亲在妊娠早期都服用过一种新的药物(反应停)。这位医生希望尽快地提醒所有同行注意这种药物引起损害的可能性证据的等级当对临床干预措施作决策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原始研究所具有的相对权重进行标准记数法(“证据的等级”),可将这些研究排成下列顺序36:(1)系统综述和汇总分析(2)有明确结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信性区间与临床显著性效果的阈值不重叠)(3)不具有明确结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估计有临床显著性效果,但可信性区间与临床显著性效果的阈值重叠)(4)队列研究(5)病例-对照研究(6)横断面调查(7)病例报告
要看你是什么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 有现况研究 病例对照 队列 实验流行病学等。比如队列研究一、确定研究因素二、确定研究结局三、确定研究对象与研究人群四、确定样本含
医学论文写作要点 引言:毕业论文写作是令众多学子头疼的一件事,特别是医学类论文,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医学论文写作要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题目 医学论文担负着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摘 要 中学体育课组织教学时,教师的选择合理移动站位与观察方向,就
最大的区别是临床试验按是否干预(人为干预,如用某种药、戒烟、限酒、添加某些营养素等)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而队列研究是按是否暴露(暴露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本来就有的
对“垃圾”论文的认识 当学生们了解到某些(甚至可能是大多数)发表的论文应当扔进垃圾箱,肯定不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时1,他们通常感到很惊讶。本文第一个框图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