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4

木易小青争
首页 > 期刊论文 >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owberry911

已采纳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者 立场 知识社会学 视角

论文摘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实施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以及实地研究中理论的生成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行为的自觉,避免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的不平等和新的话语霸权的产生。

在从事教育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日益感觉到,对于文本和话语的偏爱正逐渐取代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研究者离生活的真实已愈来愈远,学者的清高正逐渐取代了研究者的实践。我们生活在语言为我们所构筑的幻象中,不知道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或许世界本无真假,全凭个人的主观感知。认知的过程变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单方面的行为,每个人的研究都变成了自说自话。世界变成一片空寂,每个人都变成了独行者。我们变得不再有自己的语言,离开了权力、话语、文本、场域,我们便无法说话,话语的霸权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失语者,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共同构筑了这种语言的事实。伴随着失语现象出现的,是人类失去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人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精神存在的隔离。话语变成了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运用话语的过程成为学术场域中每个人的生存需要,而全然不顾话语本身的特殊语境,以及活语产生的问题域是什么。这是一个制造话语,生产话语的时代,学人们被淹没在话语的海洋里,人类在自己创造的语言世界中失落了自身,无疑成为人类的大悲哀。回到生活本身,将人类的一切活动奠基在生活的土壤之上,无疑是人类自救的唯一途径。除了生活本身,人类本无实体性的存在。

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困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教育社会学研讨班上大家的发言,一方面来自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现场。一个是大学的研究场所,所谓的“学术场域”(什么是学术,“谁的学术”?)一个是实地研究的现场。即教育社会学研究场域的转换,两种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最感困惑的是我的中间人的立场,在实践工作者面前我被当作搞“理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样的理论)的,而在研究者的行列里,我又感到自己没有“理论”,甚至操纵和驾御不了任何的理论话语方式,几乎成为“失语者”。为了表示自己也读过一些理论著作,也不得不“拉大旗,做虎皮”,“发表一些所谓的自己的看法”,其实更多时候,我们被淹没在人类自己制造的话语的世界里,不知道是我们在操纵话语,还是话语在操纵着我们。话语变成了游离于人类的异己的存在。话语比思想,比现实更重要。语言的幻象遮蔽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在模仿着别人的语言,而忘记了语言所特有的语境和文化的脉络。更多的时候是感到一种话语的压迫,似乎离了“话语”、“场域”等术语就不能开口讲话。任何发言都有被别人耻笑为“没有理论,不上档次”之嫌。于是乎,理论,论文越是别人读不懂的越好。大家似乎都在玩一场“皇帝的新装”的游戏,为了个人所谓的学术圈的地位(少数权威人士的认可)而达成了一种默契。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以及“缄默的知识”,纯理论的知识只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而社会现实主要是由“缄默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构成的。我选择不言说作为自己的言说方式,我相信活生生的现实,而不相信虚妄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如果不希望对于现实有所改变,起码对现实要有所反映和透视,最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是理论?不同的'“理论”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现场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甚至就是这样的发问方式本身也会成为社会建构的结果。

其实在任何发言的背后,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间:“你是谁?你在替谁说话?是维护自身的所谓学术地位,还是真正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替中小学教师讲话?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代言人如何可能?”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并以认识和变革实践作为理论诉求的我,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中小学教师的代言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替他们讲话。像“中小学教师要搞科研,要成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等等口号式的话语,首先是理论工作者自身的溯求和研究的喜好,而不是发自中小学教师自身的需要。我们总是喜欢扮演救世主的身份,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忙乱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其实,这也不过是理论工作者的一厢情愿。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分析,如果你是一周三十学时的工作量,让你去做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如何可能?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如果放弃了教育应有的价值的追求和人文关怀,不从事任何改变现实的工作,仅仅是做一种学理上的追求,那么,这种研究除了自说自话,就只能是玩文字游戏。它会离真正的生活越来越远。

也许是长期沉浸在中小学教育现场的研究,使我的研究活动总带上鲜明的现实取向。我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研究是给谁看的,他们能不能理解?研究是一种研究者的自娱自乐,还是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研究者的研究行为的最终评判者是谁?是实践还是学人的自我认可?“搞教育社会学的人,每个人都在操纵着自己的话语方式,构建着自己所谓的理论体系。其实这种话语方式都是套用别人的,真是言必称福柯。”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不是只能如此?面对所谓的“圈外人”的发难,对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难道一句“他不懂教育社会学”就能了得?对于我们目前这样一种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否也应做一些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前不久,我曾经写了一篇《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对一个教学文本的解读》的文章,这是对自己在小学长期从事实地研究过程的一个总结与反思,也是作为高校教师在小学同广大小学教师一起从事行动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发现。即对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话语方式的角度作为突破口,提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范式:基于规训的教学与基于灵性的教学。前者以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及行为习惯的训练为主,教师的语言是分析性的书面语言;而后者则以贴近儿童年龄特征的生活化、叙述性的语言为主,为学生创设教材文本所需要的情境,以达到儿童生活世界与教材文本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而这一教学思想与理念无疑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于当前的语文课改是有所帮助的。因此,在小学教师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一观点的提出是自己长期与小学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教师,特别是授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对其他教师也不无启发作用。那就是,在教学中研究教学,是一个发现自己,研究自己,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的过程。而这样一项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的研究,在教育社会学的讨论班上得到了却是不同的反映。同一个文本,在研究者和实践者中得到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从而激发起我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以下思考:   一、实践取向与理论取向——两种不同的范式

在现场的教育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种是旨在干预现实,改造现实,带有明确的实践取向的研究。这就是通常的教育实验或行动研究。其假设是,认为存在着一种更加理想的教育状态。研究者通过变革实践的行动,来改变现实,使之向着自己理想的状态转变。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陈向明,2000)带有明确的价值预设以及改造现实的意识,属于教育学的研究。理论的价值在于认识实践,改造实践。另一种研究取向是理解、解释,或批判教育现实的,带有明显的分析批判色彩,仅作为一种学理上的追求,它不以改变现实为目的。其假设是,现实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的因素,以及内在的发展逻辑,研究者的作用在于将其揭示出来,使之从无意识状态进人意识状态,以增强人们实践的目的性。后者旨在理解和解释现实,不做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二者的研究范式不同,价值追求也不同。

二、研究者的立场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一种是自居于文化下位,具有明显的平民意识,更多地是面向现实的思考,更多地是充当了现实的代言人,一种是自觉地以文化上位者自居,研究者俨然是公正客观的真理的化身,实验、现场仅仅是作为理论的注脚,本身并无太高的价值;前者具有明显的变革现实的意识,后者则更倾向于对现实做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其实,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同研究范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者都可能扮演理论权威的角色。研究省在实地研究中的角色定位是一种个人的取舍还是社会的建构?研究者的立场问题—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在实地研究中,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何以可能?)还是站在实践工作者立场上,充当中小学教师的代言人?(作为中小学教师的代言人何以可能?)是什么决定了研究者的不同立场?

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很难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并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中小学教育的现场,研究者的身份使其不可能对现实冷眼旁观,没有与实践者的深层互动,就很难了解真实的生活。而在这种互动中,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即使不是出于自觉,研究者也不得不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因为,在现场中,中小学教师通常会问这样三个问题:你想在这里做什么,你想让我们做什么,你告诉我们怎样做?研究者的出现就是对现实的干预,区别在于有意无意,以及干预的程度。

在实地研究中,作为当事人与作为研究者的意义建构是不同的。前者是基于实存的教育,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同教师的衣食住行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于研究者在现场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研究者自己的教育理想,而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因此,研究者与实践的距离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实地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如何设身处地,作为研究者的“我”不可能成为实践中的“他”,作为教师代言人的角色如何可能?而作为基础教育的现实不是由少数的研究者建构起来的,而是由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建构起来的。对于教育世界的意义存在着多重建构。因此。作为研究者只能是忠实于事实,并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

总之,在实地研究中的研究者是谁?是作为一个个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还是作为一个类的研究者,代表着所谓的学术的共同体?无疑,任何研究都是个人的研究,同时又不完全是个人的研究。他无疑会受到当时的学术场域的影响。要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仅表现在不被现实的假象所遮蔽,同时也表现为不被人类所制造的语言的幻象所遮蔽。

三、实地研究中的理论是怎样生成的

研究者在现场中的角色是作为理论的化身,无论是建构理论,还是应用理论,他总是作为理论的生产者而出现,尽管实地研究不以建构理论为目的。这种角色既是出于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又是来源于现场的需要。实践呼唤理论,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关键是什么样的理论才是为实践所需要的?在实地研究中的理论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实地研究中的理论是情境性的、脉络化的,它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它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发挥着引导作用。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知识的生产过程决定于两方面因素:前在的知识(理论预设与对研究方式的把握)和研究者的价值诉求。即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既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特别是研究者所处的学术场域,以及一个时代对于学术规范的理解,都对研究者的研究行为产生影响。即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作为一个实践者、行动者,会受到实践理性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他所处的学术共同体的科学理性的制约。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以及实地研究中理论的生成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行为的自觉,避免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的不平等和新的话语霸权的产生。进而使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走出哲学化研究的单一模式,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成为人类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科学,而不是自我束缚的新的枷锁。

225 评论

非你莫属88

1.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建设路径,张新平,教师教育学报,2016/2/202.专题: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张新平;吴康宁;主持,教育学报,2014/8/253.从诊断式评价走向欣赏型评价,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8/254.应多思考一些“领导”问题,张新平,人民教育,2014/7/185.“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核心领导力”之反思,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4/5/256.校长:问题解决者与欣赏型领导者,张新平,教育研究,2014/5/157.中小学的组织结构及其变革:基于三所学校的个案研究,张新平,教育学报,2014/2/258.系统领导理论:致力于卓越学校建设,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4/2/59.我国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体系的变迁、问题及转型,张新平;姚继军,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0/2010.欣赏型探究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张新平;陈志利,现代教育管理,2013/7/1511.校长角色论析,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3/5/2512.领导理论:为办学管校提供高位引领,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3/1/513.论教育管理学的“两层面三层次”方法体系,张新平;陈红燕,教育研究,2012/10/1514.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危机及其应对,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2515.析中小学校长更替问题及其改进,张新平;金惠,教育学报,2012/8/2516.我国大学学术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述评,张新平,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2017.何谓优质学校——基于40位教管人员的访谈研究,张新平;陈粤秀,教育发展研究,2011/5/2518.《教育管理学论纲》评介,张新平;刘建,教育研究,2011/5/1519.女校长选任: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隐形束缚,张新平;田秀云,中小学管理,2011/3/520.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张新平;陈学军,教育学报,2011/2/2521.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2010/6/1522.“女人教书男人管校”现象探析——女性在学校管理中的应为与难为,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10/4/2523.批判与建构:李宗吾教育思想的两大主题,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10/4/524.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生成方式,张新平;陈学军,高等教育研究,2010/3/3125.对制订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国家标准的几点看法,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11/1026.从“彼德原理”看“不胜任”,张新平,教育科学研究,2009/7/1027.关注学校组织管理“同构化”趋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8/12/1028.“女生优势论”质疑,张新平;牟翠荣,教育科学研究,2008/11/1029.警惕学校的同构化趋向,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8/10/130.美国高校提前录取政策的存废之争,张新平;华娟,教育与职业,2008/6/131.校长角色转型研究——基于伯恩斯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思考,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8/3/253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陈学军;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1033.巨型学校当治矣,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9/2034.生态伦理视角中的循环经济系统论,张新平,中州学刊,2007/9/1035.论校长德性,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7/1036.校长职业化的“冷思考”,张新平,教育与职业,2007/6/137.陶行知办学治校的“十六字诀”,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7/5/1038.关于超大规模学校的若干思考,张新平;郑小明,教育科学研究,2007/3/1039.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评价,张新平,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2040.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关联探析,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1041.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542.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张新平,教育发展研究,2007/1/1043.陶行知校长学的七个命题探析,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544.杜威的学校组织观及其当代意义,张新平;李金杰,江西教育科研,2006/3/3045.论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546.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位,张新平;李金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3/2047.析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1048.论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6/2/1049.和谐社会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张新平;陈学军,教育科学研究,2006/1/1050.析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6/1/151.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问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2005/12/3052.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1053.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2954.对校长职业化的若干思考,张新平,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7/2055.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4/3/1056.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张新平;蒋和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57.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2058.对学校科层制的批判与反思,张新平,教育探索,2003/8/559.对教育管理现代化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反思,蒋和勇;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1060.中小学生拜“官”现象透视,张新平;蒋和勇,中小学管理,2003/2/1561.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张新平,比较教育研究,2003/1/1062.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2/11/2563.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张新平,课程.教材.教法,2002/10/2064.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张新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1565.校规的反功能,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2002/3/1566.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张新平,教育评论,2001/11/2867.管理要突出一个“理”字,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1/1568.乡镇教育管理组织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张新平,教学与管理,2001/9/1069.批判反思:教育管理学的当务之急,张新平,高等教育研究,2001/7/2570.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3071.桎梏教育管理学研究发展的症结所在,张新平,中小学管理,2001/1/1572.格林菲德教育管理思想对话,张新平;杨小燕,比较教育研究,2000/12/3073.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张新平,教育探索,2000/11/574.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探讨,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10/1775.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张新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2076.美英教育管理理论的三种范式,张新平,教育研究,2000/2/1777.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节选),张新平,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9/8/1578.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教育改革,张新平,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2579.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能,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9/2/2180.教育政策概念的规范化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581.激励法: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7/4/2182.教育行政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张新平,上海教育科研,1996/8/1583.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与教育途径的探讨,张新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2/1584.关于教育行政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2585.论教育行政沟通,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2586.加强教育宏观调控深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9/2587.论教育行政效率,张新平,江西教育科研,1994/8/2188.关于教育行政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7/2589.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之我见,张新平,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5/1590.浅谈写作中的“通感”手法,张新平;李安清,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3191.拥抱活生生的个性——关于个体道德决策的对话,张新平;梅子,学校思想教育,1993/3/292.教育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张新平;杨丽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293.论个体道德决策之应用,张新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94.个体道德决策与道德教育,张新平;宋移安,江西教育科研,1989/6/30

111 评论

阿达殿下

1 国际安全研究存在多种立场和取向。2 第一种是现实主义立场,认为国际安全是由国家之间的相互利益和力量关系决定的,因此强调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手段。第二种是自由主义立场,强调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认为通过多边合作和协商可以维护国际安全。第三种是建构主义立场,认为国际安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国际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共识和认知。第四种是后现代主义立场,强调文化、身份和话语对国际安全的影响,认为国际安全是多元的、主观的和相对的。3 这些立场和取向在研究国际安全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国际安全问题。

102 评论

半透明SKY也

教育学论文:论比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

内容提要: 比较教育的危机在于高水平研究的匮乏。比较教育乃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动。根据文化理解的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四重境界”,即文献综述式——“入门级”、模型或理论指导式——“专家级”、数据挖掘式——“高深级”和融会贯通式——“大师级”。这四重境界既是四种不同的研究类型,也是四种不同的研究水平。比较教育要维护学科尊严、赢得学科声誉,就必须由初级水平向高深水平不断发展。

关 键 词: 比较教育危机 文献综述式 模型或理论指导式 数据挖掘式 融会贯通式

比较教育的危机不仅是身份危机,更是生存危机。危机的实质在于研究的层次和成果的水平不高,缺乏学科特色和独特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研究方式与策略过于单一,大多数研究和成果采用的是文献综述的方式;另一方面,比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的文化理解意识淡薄,程度尚浅。正因如此,研究成果多数未能把握和理解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的本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比较教育研究丧失了文化理解的自觉和努力。比较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动, “其本身就代表了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互相理解其教育体系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比较教育学产生和存在的合理基础之一”。[1]顾明远先生指出:“要想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教育,非了解和认识该国该民族的文化不可。”[2]

根据文化理解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笔者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四重境界”,即文献综述式——“入门级”、模型或理论指导式——“专家级”、数据挖掘式——“高深级”和融会贯通式——“大师级”。我们应该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路径,着力于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和研究成果的高深化,以此推动比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第一重境界:文献综述式——“入门级”

比较教育研究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认识待研究的教育现象。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讲,最重要且最现实的媒介应该是各种文献和统计资料。埃德蒙·金(Edmund King)就曾指出,比较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和功能就在于搜集、筛选出一些特殊的知识和简介并为之增添分量,以便为热心研究各种不同背景中施行教育实践的人们提供信息,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性。[3]因此,文献综述式可以被看作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重境界,亦即“入门级”。

(一)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所搜集到的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加工与组织,从而对研究的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提供信息和观点。在收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文献研究的初衷。由于研究者缺乏对文献资料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因素的自觉挖掘和把握,成果呈现往往以描述介绍为主。

(二)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提高研究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是任何社会科学领域展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比较教育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搜集资料的能力。搜集资料是比较教育研究者最基本的能力。研究问题并非建造空中楼阁,而是要在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纳为某种经验的事实。”[4]因此,对于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应该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保证资料内容的全面性、翔实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不能仅仅满足于二手资料,甚或忽视资料的搜集而自说其话。

2.驾驭资料的能力。当面对众多的研究资料时,研究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驾驭资料的能力。这就要求研究者在完成资料的搜集工作后,还要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性质以及自身的研究目的,选取恰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筛选、组织、分类和描述,注意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以及辅助性资料之间的平衡,并且始终秉承科学的和客观的立场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三)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做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熟悉该研究领域,熟悉研究发展的脉络,然后在这个脉络上开展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植入知识发展的长河之中。[5]爱因斯坦说过:“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论果真是靠单纯思辨去发现的。”[6]可以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对于可靠的事实和材料的搜集这一基础之上。因此,文献综述式的研究理应成为“入门级”比较教育研究者的首选。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比较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方法知之甚少,并未达到深刻认识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而借助文献来进行研究是这一层次的研究者最常用的方式。另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比较教育研究者无法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国的现实情境中去研究问题,只能将研究建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式的研究得出的关于发达国家教育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描述和评论。以我国为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比较教育学者较为完备地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并发挥其外语水平较高的优势,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对提高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有不小的影响,在这方面比较教育学者功不可没。[7]

(四)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文献综述式的研究方法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任何社会学科的初级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主要研究手段,文献综述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常常为研究水平和主观意识所限,缺乏对于研究对象国文化氛围的切身感受。研究者仅仅从文献阅读中不能直观体会和深刻理解教育现象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因素,所做研究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事实的呈现或是一种材料的集合或是研究者个人经验层面的一种理解,甚至只是文本翻译,而没有凸显出研究者本人对于事实或材料背后的根源、实质和隐含意义的深度观察和剖析,因而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均受到严重局限。真正的介绍、翻译当然也需要有人去做,但如果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情况就有点不妙了,因为在这过程中失落的正是对本国教育实践的关怀。[8]目前此类研究成果非常普遍的存在于比较教育研究中,并常常被讥讽为“外国情况+启示借鉴”的两张皮,致使人们误以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只能停留在“入门级”的研究水平,从事肤浅的重复性工作,得出乏善可陈、毫无新意的结论。这是比较教育研究成果不被学界所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阻碍了比较教育研究向高深方向的发展。

125 评论

相关问答

  • 浅谈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论文

    经济,教育类近十年韩国网络游戏进出中国市场战略研究釜山港和上海港的对比研究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作物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人民币汇率

    乖乖小猫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浅谈校本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要求,如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学校和教师们已迫切感到自身和新课程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

    红豆花花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浅谈老人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老人他们的孩子去哪啦!都是不孝顺的人才有这样的问题。

    小狼雪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谈教育研究论文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

    屁界的战斗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浅谈急诊急救的问题的研究论文

    网址: 或一篇现成的 群体性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豆角碱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患者施行抢救组织管理、有效的催吐洗胃、

    所謂尐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