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yue1231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l)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酮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机制: 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③两者的化学结构相似,有直接皮质激素样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类主要表现为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应用甘草甜素后,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含量均显著降低。甘草酸单铵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对3H-TdR掺入大鼠淋巴细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和 FM100.FM100与芍药苷合并应用对大鼠足肿胀有协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对豚鼠腹腔注射给药,可明显抑制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表现为引喘时间明显延长。甘草甜素能显著抑制鸡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肤反应,并减轻过敏性休克症状。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血清IgE抗体水平。异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并对由免疫刺激所诱导的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 (4)镇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给药,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抗溃疡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动物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给药,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甘草抗溃疡作用的机制: ①抑制胃液、胃酸分泌; ②在胃内直接吸着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 ③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精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损害; ④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如甘草锌); 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解痉FM100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化合物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有显著解痉作用。家兔灌胃甘草液后胃平滑肌运动逐渐减弱,30分钟后胃运动几乎完全停止。甘草的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甘草素的作用为最强。FM100与芍药苷的解痉作用有协同作用。 保肝甘草制剂和甘草甜素对动物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黄酮组分灌胃给药,能显著降低CCI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及肝内丙二醛含量增加,也可抑制乙醇引起的小鼠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还原性谷胱甘肽的耗竭。 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肌内注射,对CCI4引起的实验性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使肝胶原蛋白和血清γ-球蛋白含量降低,并使血清ALT水平降低,即可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和减轻间质炎症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也可使肝坏死和气球样变性明显减轻。 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HBsAg)向细胞外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 甘草解毒作用的机制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淀生物碱;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l)抗心律失常炙甘草提取液腹腔注射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钡和毒毛花苷K诱发的豚鼠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减慢心率、延长麻醉大鼠心电图的 P- R和 Q-T间期。甘草总黄酮可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减少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发生率,增加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和心搏停止所用的剂量。 (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梗化作用:甘草甜素对兔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连续5天,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血浆胆固醇对照组为89±4mg%,给药组为43±4mg%;血浆甘油三酯对照组为168±10mg%,给药组为90±4mg%。小剂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20mg/天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剂量更大时(40mg/天)反而无效。甘草次酸盐(10mg/kg,口服)对高血脂大鼠和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动脉内的和大鼠肝脏内的胆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盐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之聚合皂甙更强。体外实验观察到甘草甜素1mM对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样剂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统中可见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结论是由于抑制了Cis从而影响了补体效价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于补体反应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关的炎症的过程反应趋向缓解和静止,脂质系统和肝功能改善,动脉症的病理进程被阻断。(3)抑制血小板聚集 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体外的作用强度相当于阿司匹林。甘草叶中富含黄酮的组分对胶原蛋白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后者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大17.7倍。 (4)抗肿瘤 甘草酸对黄曲霉素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胀果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混合物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鼠皮肤的促癌作用。 综上所述,与甘草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与其缓急止痛功效相关的作用为抗溃疡、解痉和保肝作用;而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其镇咳、祛痰、解毒作用有关。甘草还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素及异黄酮类等。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她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样的尊称。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说: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纪甄权也说它“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然而,甘草决不只是担负调和诸药的重任,也不仅限于能解诸毒,它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名医别录》说甘草能温中、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毒。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协合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有生用与炙用之别。中医临床上早已总结出,甘草生用则通,灸用则补的经验。因其性味甘平,以清热降火解毒为长,用治疮疡肿毒、湿疹、发热等须用生甘草。如经蜜炙后性味变为甘温,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有温中散寒,除邪热,补脾胃,润肺益气之功效。甘草的根和茎入药,其成分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甙元,还原糖,淀粉,胶质及矿物质等。甘草之所以有甜味,主要是甘草甜素所致。甘草对胃酸过多的胃肠道溃疡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浸膏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 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甘草甜素。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降低高血压的胆固醇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近期报道,对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进行研究,其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变化,从而抑制爱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达98%,原苏联土库曼尼亚爱滋病防治中心等单位,从甘草中分离并配制成有效抑制HIV繁衍的药物尼格利津,专家认为其结构与美国研制的叠氮脱氧胸苷相似,但它并无副作用,且临床证明是极有效的一种治疗爱滋病药物。连云港天晴制药厂生产的克艾可系中药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口服片剂,用于60例爱滋病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该制剂的作用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较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 化障碍,如能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综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古至今,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防治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技术,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甘草的开发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甘草这一“国老”在传统药学宝库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浮云秋叶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 , 金疮肿 ,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 “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本草经集注》: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
《用药法象》: “补脾胃,润肺。”
《本草纲目》: “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本草正》: “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
《长沙药解》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味甘入脾,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金石,一千二百种草木,有调摄之功,故名国老。”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 地 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升,阳也。
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骨软;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
金疮热则尰,气平则清,所以治尰;味甘缓急,气平清热,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二、现代研究
成分: 主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黄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等,尚含生物碱、多糖、香豆素、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甘草苷不得少于0.50%,甘草酸不得少于2.0%。
作用: 本品有抗消化道溃疡、调整胃肠活动、抗肝损伤、抗肺损伤、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病毒、抗菌、解毒、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以及对中枢、心脑血管、血液系统影响和皮质激素样等作用。
药理:
①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 盐皮质类甾醇样作用,能使多种实验动物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糖皮质类甾醇样作用,能使尿中游离型17一羟皮质类甾醇排泄增加;
②甘草次酸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③甘草甜素有解毒作用,其机制包括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解毒作用,甘草甜素的吸附作用及其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④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甘草流浸膏灌胃,能直接吸附胃酸,并能抑制其基础分泌量、缓解胃肠痉挛,且与芍药花甙有协同作用;
⑤有中枢性镇咳作用;
⑥有镇痛与抗惊厥作用,此作用又与芍药花甙互相协同。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
已发送,请查收。
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的化学组成极为复杂,目前为止从甘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异甘草甙、新
1.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体重18-22g小鼠,给药组腹腔注射100mg/kg褐藻酸钠溶液,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结果褐藻酸钠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
学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别名: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类别:补益药英文名: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