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莹catherine
风俗 文化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风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摘要: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本文将简要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英国;风俗;习惯;尊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首都是伦敦。伦敦以雾大闻名于世,经常是连续多日浓雾不退,距离两三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伦敦被称为“雾都”。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西部,面积约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万,其中英格兰人占绝大部分。英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在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英国是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它依靠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进口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英国人重礼仪,知常理。懂得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颇具绅士风度。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有钻研的精神,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确定了方向,就会不惜付出一切,把它做好,力求完美。在与人交往中,英国人很平易近人,容易接触,与朋友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不随便拥抱接吻等,注重端庄得体。英国人与人相处懂得推己及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如果你有幸被英国朋友邀请至家中做客,若仅是以愉快为目的的邀请,进行交往聚会,那么你若提前到主人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了,因为主人一旦没有准备充分,你提前的到来会让主人感到尴尬不快,会让他很难堪,所以大约晚到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是最好的。聚会结束后不要在主人家坐的太晚,晚餐结束以后稍作聊天,大约一小时之后,或者在晚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离开是最佳的,这样不会影响主人的休息,又显得有礼貌。
英国人的邀请招待客人的方式主要分为宴会和茶会两种。茶会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用餐过程中,英国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热情的劝客人喝酒尽兴的,他们很尊重客人的选择,随兴趣选择就好。如果没有喝酒的意愿在主人给你斟酒时你只需用手遮住杯口就好,绝不会勉强。当然,英国人大多数是对酒情有独钟的,毕竟英国也是个拥有着丰富酒文化的大国。
英国人习惯食用烧烤、煎炸类的食物,但是却又喜欢清淡的口味。对肉类和海鲜以及蔬菜类食物都有独到的烹饪方式。英国人对牛肉很是喜爱,特别是烤牛肉再加上新鲜的蔬菜,撒上少许的芥末酱或者奶油等精选的作料,香喷喷、油腻腻,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实属英国人的最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的心情状态等影响着一天的精神状态。同样,英国人也很注重清晨的美好时光。特别是早餐的准备上更是细心周到,讲究丰富的营养,他们的早餐多以熏肉、面包、果酱、果汁、鸡蛋、燕麦粥、炸蘑菇、煎肉肠、咖啡、茶等为主。早餐美味丰盛,精神百倍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英国人的午餐却很简单,大约在中午一点左右,一般都是在单位或外面简单完成的。习惯早晨在家做好三明治带到单位中午食用,十几分钟就解决,继续投入工作。下午四五点钟是下午茶时间,下午茶主要包括茶饮和各种小点心,例如 蛋糕 、饼干、三明治等,是多年来英国人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习惯。英国人最重视晚餐,一般称为正餐或者大餐。大餐选择的时间较晚,食物较为丰盛,主要以肉类和菜品为主,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与英国人用餐时还须注意的是英国人在进餐的过程中不喜欢戴帽子、不喜欢用手肘支在餐桌子上、嘴里边吃东西边说话、大声的打嗝等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英国生活了解餐桌礼仪还是很关键的。
英国人很注重外表举止形象,社会交往方面礼貌端庄。英国人总会给人一种高雅、端庄、矜持的感觉。他们不习惯主动与人接近或接触,不习惯激动的感情外露,即使心情很不好有伤心事,但是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他们总是很谦虚谨慎,能够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会交往中,英国人第一次见面行握手礼,言语客气。不论身份、地位、职业、贫贱、都以礼相待;请求别人帮忙时,态度不强硬不蛮横,讲究委婉真诚,请求帮助;英国人尊重妇女,凡事女士为先,无论是在路上行走、公交站乘坐公共汽车、商场乘坐电梯等男人们都很绅士的请女士先来,漫于在街头,男人也要走在外侧女人则走在内侧,做好随时保护女人的准备,当然也很少有人在大街上散步时手拉手,因为他们很注重言谈举止;英国人习惯“以貌取人”,他们很讲究服装打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服饰,佩戴不同的首饰。对于男子来说三件套的西装,打上整齐的领带,笔直的西裤是英国的传统服饰风格。在英国,无论男女只要一外出,精心穿戴一番已经是一种习惯。
英国人在社会交往、谈生意的过程中,态度严谨认真。在商讨一件事的过程中他们不随意的点头或赞许,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向对方表示祝贺时,才会宣布最终的决定或与对方握手。在谈生意中,他们一般不邀请对方早餐谈工作,午餐又很简单显得不雅,所以晚餐时间是 职场 人群谈生意最好的选择。因此重大的活动内容都集中在晚餐,也就是正餐时进行。赴宴时,随手带上一束鲜花作为礼物最好不过了。当然,菊花和百合花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有死亡的涵义,所以不宜随便送人,其他花就都没有问题了,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喜爱。
英国人崇尚简朴,摒弃铺张浪费。无论是在饮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简单朴素为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位朋友到家中做客,他们以茶相待,在泡茶煮水时,他们肯定只煮两份水,不会多煮一点水,因为他们讨厌浪费的行为。英国人热衷于 饮茶 ,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每天清晨以茶开始,夜晚以茶结束,特别是浓郁的红茶更是英国人的最爱,有时还在茶品中添加一些牛奶,味道香浓纯正,醇香可口。英国是一个饮茶大国,英国人每天的饮茶次数绝不低于六次,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在与英国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忌讳: 第一、不能插队。英国人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先来后到,有序排队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无论是上公交车、还是乘坐火车、点餐吃饭、购物等等他们都井然有序的排队进行。加塞是英国人极为厌恶的一种行为。
第二、不要讲价。在英国买东西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讨价还价,觉得砍价的行为很让人难堪,没有脸面。在选购的过程中如果这件商品你认为值就买下,不值也没有必要多费言语。果断干脆为好。
第三、询问女士的年龄。每一个人都想永远年轻漂亮,害怕老去。英国的女士更是如此,他们视自己的年龄为私人秘密。询问女士的年龄是英国女士极为反感的问题,他会认为你很没有涵养没有礼貌,所以说,对于中年的妇女,如果你夸她一句:“你真年轻!”她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当然,在英国,男人的收入问题、婚丧问题、职业以及宗教问题都属于个人的私事,日常交际中都不易随便谈论。
英国人还讨厌“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日常生活中都尽量避开它;英国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它们是靠左行驶,经常多雾,交通行驶一定多加小心;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很优越,一切病人都免除医疗费,即使是来英国的游客有医疗需要的话都可享受免费的待遇。
在英国每年的七月、八月、 圣诞节 和复活节,属于长假期,商务活动明显减少。大多数的商务人士都会休假。所以不方便开展商务活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尽量不要在这两个时间段来英国从商,容易徒劳无获;英国人为了避免贿赂等敏感问题,在接收礼物时,拒绝较大较贵重的物品,从政清廉;英国人很守时,很有时间观念。在商务活动中,要提前预约,不得迟到早退;工商界人,从商严谨认真,不易受感情左右,公事公办,不轻易做出决定,看重沉着稳重的举止言谈。
如果你去英国旅游,见到英国人不要轻易的问对方:“您吃饭了吗?”“最近心情怎么样?”“你要去哪里啊?”等问题,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也许在中国看来很普遍很热情,但是在英国人眼中,这些问题却是很隐私很不礼貌的。所以说,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谈论一下天气状况“今天天气很不错啊!”是很友好和明朗的话题。
在英国旅游要时刻警惕,英国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一定要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排队有序,过马路行车千万不要粗心大意,安全第一。
英国人讲究消费的礼节。在餐馆用餐、宾馆入住、外出打车等,一般都要按照正常付费的百分之十,给予服务生相应的小费,有时在主人家做客,根据情况而异,都要付给家中佣人一些相应的小费。当然,有时公共场所会把小费列入到账单中,那样就不必再另付小费了。
英国的风俗礼仪讲究很是丰富多彩。通过以上我们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来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轨迹,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英国人的朴实简单、彬彬有礼也充分的体现了英国 传统文化 的内涵。不屈不挠的英格兰人作为英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格对英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格兰人性格具有务实、重视传统、尊重个人自由的鲜明特点。这些独具的特色,推动了英国创新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英国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受侵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简单而高雅。其实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本身,我们更是在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可以说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从这门语言的文化学起。既要学习文化中的语言,也要掌握语言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建.英国一瞥[J].初中生,2005,(7).
[2]陈平润.英国见闻[J].八桂侨刊,1994,(2).
[3]路峻远.在英国办事要有耐心[J].神州学人,2004,(3).
[4]杰克.不列颠性格[J].教书育人,2004,(5).
[5]志明.吃在英国[J].少年文摘,2005,(2).
浅谈英国骑士文化
【摘 要】骑士是中世纪的传奇,国内外对骑士制度的研究也从未中止过。而国内学者主要将骑士制度视为整个欧洲共有的军事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了宏观方面的研究,对单个国家的骑士制度进行的探讨很少。 文章 将英国的骑士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对骑士的产生、英国骑士的特点、骑士制度在英国的表现和演变以及骑士文学进行了条理清晰的阐述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国;骑士制度;骑士文学
相信看过第70届奥斯卡金奖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人在感动于杰克(Jack)和罗丝(Rose)伟大浪漫 爱情 故事 之余,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将生的希望让给妇女和 儿童 的英国绅士们及在危难时刻依然泰然自若地奏响灵魂安定曲的乐手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妇孺、弱小”的信念已成为英国人为人处事不言而喻的指导原则,那么他们这种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翩翩 “绅士风度”从何而来?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英国的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溯过去,我们可以从中世纪英国的骑士制度中找到答案,可以说没有昔日的骑士制度就没有今日的绅士风度。
骑士制度不是英国本土的产物,法兰克王国才是它的祖籍地。骑士制度从法兰传入英国后就在本地扎根、开花、结果,并结合本土的特色产生了一些区别于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特征。
一、骑士的产生和册封
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1000年被称为欧洲中世纪,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割据,领地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战。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出现了横刀跃马的骑兵,他们驰骋于战场,英勇奋战,在一些战役中充当主力。骑兵在欧洲战场的作为直接促使了以专门从事作战为职业的骑士阶层的诞生。中世纪本来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时代,但是因为众多骑士的活跃,平添了很多浪漫主义与英雄色彩,这也为西方文学家以及后来的好莱坞导演提供了无数可以混饭吃的素材。
骑士头衔类似现在的学位,只有受完初、中、高各级 教育 并且成绩合格者,才能册封骑士。在英国,骑士们必须从小在大贵族家里经过严格的学习与训练,经历侍童和扈从两个阶段,侍童阶段相当小学,主要干点杂活,跟着贵夫人及其女儿学习骑士礼仪与文化知识,以及 唱歌 、乐器等艺术科目。到了扈从阶段,就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很相似,骑士必须学习“骑士七技”,即骑术、 游泳 、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等,总之是要文明其头脑,野蛮其体格。到21岁之后,就可以被册封为骑士了。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而复杂,需要斋戒、沐浴、忏悔、祈祷、穿戴铠甲头盔、授剑等等,并且花费也比较大,后来由单个册封变成多人集体册封,类似现在的集体婚礼,这样更热闹也更经济一些。
二、英国骑士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骑士制度来源于法国,骑士制度的演变深受法国的影响,因此英国和法国的骑士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相同的特性。但英国的骑士制度又不完全等同于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骑士制度,它还存在自己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给中世纪英国带来了战争的胜利和独特的文化。
(一)骑士直接效忠国王
与法国的骑士制度一样,英国的骑士制度也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石之上的。但不同的是,在当时的法国,国王对王国的土地的所有权近似一种名义。在法国,每一级的封臣只向自己的直接封主宣誓效忠,威廉深刻认识到法国原来的制度不足以巩固他在英国的统治,于是他采取了三项 措施 来加强王权。一是1086年他派专员对各地各级封臣的地产占有和收入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调查,编订《土地调查清册》。从经济上对骑士进行严格监控。二是威廉同年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大会,要求英国所有领有土地的封主对他行臣服礼、宣誓效忠。三是原盎格鲁一撒克逊军队里的主力民兵被威廉加以重组和利用。从威廉起,这种直接控制骑士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延续。私战在强大的王权下得到遏制,也成为了英国区别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一大特色。
(二)盾牌钱的实施和骑士军事职能的转化
12世纪初开始,一种以钱代役的盾牌钱(shield money)制度在英国出现,骑士兵役义务也开始转化,这构成了英国骑士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早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William II,1056--1100,1087--1100年),免服兵役税,即盾牌钱就开始在英国实施了。盾牌钱在英国出现,一方面引起英国军队内部结构、组织关系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使英国在战争中多次获得优势,屡战屡胜;另一方面,它对骑士阶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盾牌钱制度实施后,英国国王大量使用雇佣军,步兵和弓箭手成为英国军队的主力。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用这种由雇佣军和骑兵共同组成的混合编排军队对抗法国传统的骑兵阵容,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三、骑士精神向绅士风度的转化
随着骑士军事职能的转换,虽然骑士阶层不再有军务的纷扰,但同时也失去了来自战争的额外收入。14世纪末发起的圈地运动和亨利八世(HenryⅧ, 1509―1547)时期进行的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地产转移使当时投身于土地投资的骑士、一些城市富裕的律师、商人及富裕的自耕农获利丰厚。由于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这些人的社会属性逐渐接近,政治上也逐步靠拢,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乡绅阶层。
骑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乡绅阶层的其他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整个乡绅阶层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模仿上流社会。他们一方面将这种向上模仿所得到的贵族骑士的价值观向市民社会推广传播,一方面也用自身形成的资本主义伦理价值观向上层社会施加影响。在英国社会中不断上升的中间阶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骑士精神与资本主义伦理精神的交汇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独具英国特色的绅士风度。
四、骑士文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理想,同时它又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突破__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猜你喜欢:
1. 英国文化论文
2. 英国绅士文化论文
3. 英国礼仪文化论文
4.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5. 英国文化概况论文
蓝色泡泡沫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老舍,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一?二八”大火焚毁)、《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说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则大多是写的悲剧。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②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象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如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苟且偷生。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③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④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无论是马则仁和张大哥,还是祁老人、赵姑母,大都是诚笃忠厚或热情仗义。他们本身是此类观念所铸造的“合模主义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种双重的悲哀,而他们却还要用此类观念去浇铸别人(如张大哥)、去辱没国格(马则仁)与凋蔽民族经济的时候,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⑤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的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他所刻划的这类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第二类是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接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来,但情感上却仍身陷过去的泥潭而难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张大哥形象的补充,他思考精密细腻,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吃饭,他从不过问别人的事,他追求一种神秘的“诗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象一首诗,愉快象一些音乐,贞纯象个天使”;他厌恶张大哥他们那中等阶级的热闹与无聊,以自己灵魂深处有“贵族气”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刺激,哪怕做个悲剧式的人物……但归根结底,老李毕竟是老李,他虽然不是一个卑琐的市井小人,却连离婚的勇气都没有。祁瑞宣接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因此当民族敌人侵入家门、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却陷入了尽忠还是尽孝的两难矛盾。虽然他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但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这类人物有些类似于巴金的《家》中的高觉新,他们作为一个饱蕴着情感矛盾的“过渡人”出现在老舍的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过渡,便有了特定时代的丰富内涵。第三类人物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此类人物: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却专记影戏院的广告。总之,这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的被嘲讽的“洋青年”,不过更可耻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本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在对他们无情的嘲讽中昭示着世人,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们改革的最危险的敌人。“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也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换取安稳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和官僚统治对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压与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不得哥们儿,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老舍选取他们而不是一般的窝囊废作主人公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认为他们这类人是构成市民社会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们为温饱而奋斗的惨败深刻地提示了这个社会已没有希望和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的不通。当然,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全是这种“绝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的觉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仅歌颂了这些“低贱者”的传统美德,还表彰了他们的义烈行为,如车夫小崔拒绝给汉奸拉车,剃头匠孙七被活埋时大声痛斥汉奸,并进一步写他们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长顺的觉悟,棚匠刘师傅的出走等。在这当中还有一类就是“悍妇类”的虎妞和“娼妓类”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剧人物,尤其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为娼的故事。其实,老舍,不仅仅是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更是要追究出这些穷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在老舍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三种势力在残酷地摧残着中国人民,尤其是下层劳动者: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一种国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态;二是中国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因袭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智慧和能动性;三是当前黑暗制度给广大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损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具有光荣传统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放射过灿烂的异彩,然而,三方面的势力,却给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脱。因此,老舍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就一直把改造国民精神作为他创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涉及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并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鲜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则在于“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⑦参考资料:1.<<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老舍研究纵览>>天津教育出版社3.<<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 宋永毅著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5.<<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 释:①见《“五四”给了我什么》②见孟广来《三十年代老舍研究初探》③见吴小美《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④见《老张的哲学》⑤见《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⑥同上⑦见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
风俗 文化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
我现在正在写论文,我的答辩通过了,我可以给你点指点是本科论文吗,我是以本科论文水平列的提纲。《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几个因素及对策》《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是被国内主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核心中文期刊,是图像图形学及相关领域的权威性杂志。因此不是SCI收录。在学校图书馆网页上可查文章是否被EI收录
去中国知网搜李德顺的论文,然后就非常非常的明白了。
你好,能查到,但是不是实时更新的,因为这个涉及到版权,不过你可以去英语周报的官方网站去查,那个才是他们真正的官方,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