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的小饭桶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立足在自然中,由自然演化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吃穿住行最基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
其次,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无法进行的。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让自然之物为自己所用。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渐形成并发展。
总之,自然孕育了人,人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于自然,通过实践积极地改造自然,将自然为我所用。
人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存在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前提,自然和人是命运的共同体。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张小天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全文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无可厚非。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人们最大限度地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就在人类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世界各地都凸显出各种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自然先于人的存在,而劳动是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纽带。首先,劳动肯定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这说明了人对自然界有依赖性,并且也充分地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劳动会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式中,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劳动的发展日趋密切和丰富起来.。显然,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彻底把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人虽然源于自然,但又不等同于自然。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预示着人要遵循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人作为区别于自然的存在,也可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
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生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客观地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衣、食、住、行都源于自然,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需求,促使人类不断进行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掌控自然,方便了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然改造,使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实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这也就要求人们在实践时,不仅要考虑主体人的利益和需要,还要考虑对自然的利弊问题,以及要预测某种实践后自然对人类的回馈问题。当然,这也不是要求人类对自然逆来顺受。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改造自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要想生存和繁衍下去,就必须同自然打交道。实践是将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纽带,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则是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看,人与自然是主客体关系,因此,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为了社会美好的明天,更应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利用科技本身的力量带领人类走出自然困境,人类可以开发新的绿色能源;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资源的循环使用率……
总之,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又制约着人。人在实践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但又不能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人类应为社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力,但又不能忽视自然因素,更不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建立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然、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和社会在平衡和谐的态势中共同发展。
后海大鲨鱼鱼
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我们首先得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我们身上的担子可谓是非常重要了,因为建设美丽中国,可就看我们的操作了,我认为我们建设中国这个话题太大,那么我们先建设美丽校园如何?只有我们先把自己当前生活的校园环境建设好了,我们的社会才能跟着好,因此我组织过班委和部分同学打扫过校园,捡过教室内桌框里的垃圾,抬起过倒在校园里的自行车,还去图书馆整理过书籍,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一些。做的这些事儿,从小了说,如果我们上课地上有很多垃圾,生活环境不好,这框里有同学用过的纸屑,吃剩的零食残渣,那我们还愿意将书包放在桌框里吗?没地方放书包,索性就不背书包了,不背书包书就带的少,或者不带笔啥的。更有甚者,就导致直接不来上课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同时这个例子也在告诫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人,不乱丢纸屑,不乱将零食残渣或垃圾,扔到桌框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立足在自然中,由自然演化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吃穿住行最基本的生存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
你写错了,应该是1500字吧
绿色生态文明生活征文 随着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
首页作文范文高考学习美丽中国从我做起作文时间:11-19 栏目:作文美丽中国从我做起作文一:美丽中国从我做起当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那一刻起,当中国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