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浙师大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09 06:47

浙师大学报官网

1.《 武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3月( 特约编辑)2.《世界儿童文学大辞典》,希望出版社,1992.6月(参编)3.《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6月(参编)4.《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8月(合作)5.《文身:裸体的雕刻》,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9月6.《民俗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1月7.《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月(第一副主编)8.《丧葬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9.《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10.《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参编)11.《婚姻习俗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汉族民俗史·秦汉魏南北朝》卷(合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13.《民间丧葬习俗》(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2008年再版14.《丧葬史》(插图新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5.《浙江民俗史》(合著),杭州出版社2008年16.《吴越丧葬文化》,华文出版社2008年四、主要论文:1.《试论民俗学的分类法》,《浙江民俗》1983.3期2.《略论民俗与民俗心理》,《华东师大学生优秀论文集》1984.4月3.《民俗生活论》,《民族文化》1984.5期4.《试论民俗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浙师大学报》1985.3期5.《从“义妇”故事到爱情悲剧》,《浙师大学报》1987.3期6.《论民俗、民间文学对儿童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浙师大学报儿童文学研究专辑》1987年7.《民俗心理初探》,见《当代中国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0月8.《吴越民族“断发”习俗之我见》,《民间文艺季刊》1989.3期9.《古代冠礼的一种变异──庆号习俗》,《东南文化》1990.1~2期10.《一组古老的文化符号》,《浙师大学报》1990.3期11.《古老的文化因缘──畲族“赤 郎”习俗与洞房经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0.4期12.《“洞房经”:文化的神话──温 黄平原洞房经习俗的思考》,《东南文化》1990.4期13.《“洞房经”研究》,《民间文艺季刊》1990.3期14.《传统童话的文化贡献》,《浙师大学报》1990.4期15.《司马迁的民俗观》,《民俗研究》1991.1期16.《变异:在于适应文化》,《浙师大学报·儿童文学专辑》1991年17.《论陈亮的文风与词风──兼论陈 亮词风形成的原因》,《浙师大学报》1992.1期18.《女性的骄傲──简论畲族机智人物故事》,《民族文学研究》1992.1期19.《论民俗本质──再论民俗是一种 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研究》1992.2期( 笔名陈力)20.《吴越“断发文身”研究》,见《吴越民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月21.《吴越“文身”习俗研究──兼论“文身”的本质》,《中国民间文化》1992.3期22.《“洞房经”的仪式及其象征研究》,见《 浙江民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8月23.《“长毛杀妖多多杀”》,广东高教出版社1992.9月24.《吴越文身习俗研究》,《东南文化》1992.6期25.《生育禁忌研究》,《浙师大学报》1993.3期26.《论高校校园文化》,《浙师大学报》1993.3期(合作)27.《“断发文身”──一种古老的成人礼俗及其标志的遗存》,《民族研究》1994.1期28.《黄大仙传说研究》,见《民间文学集成研究》新华出版社1993.12月29.《拓展一个新领域》,《中国民间文化》1994.1期30.《黄大仙信仰历程及对文学的影响》,《上海道教》1994.2期31.《黄大仙考》,《上海道教》1994.3期32.《黄大仙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4.3期33.《走向祭坛──文身的神秘性与严肃性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4.4期34.《试论两兄弟型故事产生、传承的动因》,《浙师大学报》1995.4期35.《试论文身的源起文化功能》,《广西民院学报》1996.2期36.《简论文身的审美动因》,《浙师大学报》1996.3期37.《七夕的形成与变异探》,《广东民俗》1996.1.2期38.《威颜千古今犹在》,《广西民院学报增刊》1996.6月39.《试论文身图式》,《东南文化》1996.4期40.《将谓偷闭学拜年──中国惧内笑话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6.12月41.《建设一种新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6.12月42.《论丧葬习俗的等级制》,《北师大学报增刊》1996.12月43.《论魏晋南北朝的风俗趋向及特征》,《浙江师大学报》1997.6期44.《浅论中国丧俗中的墓地及其选择》,《广西民院学报》1998.1期45.《在生存与再生之间》,《浙江师大学报》1998.4期46.《上海人形成略论》,《广西民院学报》1999.1期47.《叙述与文化:在表层和隐义之间》,《民族文学研究》1999.1期48.(韩文)《叙述与文化:在表层与隐义之间--畲族螺女故事概述》,《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 亚细亚说话学会(韩)崔仁鹤编著1999.249.《迷失的孝道:中国厚葬之风透视》,《民间文化》(原《民间文学论坛》)1999.2期50.《传统是一种血液--论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浙师大学报》1999.4期51.《政府办节的民俗学思考》,《民族艺术》1999年增刊(《人民日报》99/11/22、《广西民院学报》00/1等转摘观点)52.《论宋代城市民俗及对后世的影响》,《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5期收入《民族艺术》1999年增刊53.《重构传统:〈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娱乐习俗的开发》,《八婺文化探微》湖南文心出版社,2000年6月54.《论民俗文化传播涵化的动因》,见《比较民俗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8月55.《论民俗文化圈》,见《广西民院学报》2001.6期56.《钟敬文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见《广西民院学报》2002.1期。57.《丧葬:生存者的信仰文化》,《中国民俗学会年刊》2002年7月。58.《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民俗学刊》2002年4月。59.《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时代的民间文学》,《守望民间》2002年7月。60.《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性与个性化的有效方式》,《浙江师大学报》2002年5期。61.《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广西民院学报》2003年3期。62.《茶文化:一种极具开发潜能的旅游资源》,《茶·茶文化·旅游》2003年10月。63.《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民俗研究》2004年1期。64.《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5期。65.《论吴越丧葬文化的改革与对策》,《民俗研究》2005年4期。66.《形式变化与观念守恒》,《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67.《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68.论肢体语言的民俗性》,《浙江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69.《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西民大学报》2007年第1期。70.《民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民俗文化的改造》,《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71.《细节变异与地方认同:年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化遗产》2007年第1期(创刊号)72.《论浙江民俗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陈育新的教研成果

主持课题近20项:1.市级课题《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在省普九十周年大会上交流。2.县级课题《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篇论文获县市级奖,学校6次举办县相关现场会和取得集体荣誉30余项。3.国家级课题《尝试教学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研成果二等奖,市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0余篇论文获县市国家极奖,2篇论文在国家刊物上发表。4.省级课题《小学科学“多感官参与”学法研究》,结题报告获县一等奖,论文获市一等奖,优质课等科研成果在省台播出。5.国家级课题《关于优化学困生学习策略的研究》,被国家级专业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课题,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在《浙师大学报》上发表。6.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建构性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获金华市基教科研成果二等奖,8次举办县市级现场会和专题研讨会,论文获国家、市级奖多篇。7.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探究与实践》获市名师优秀课题奖。8.省小学数学骨干培训班课题报告《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优秀毕业论文9.市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生性研究》,论文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另外,还县区级课题《农村小学科研型骨干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坚持健康第一,创建特色学校》、《多感官参与学习与非智力因素研究》、《构建小学科学“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均获得县区级基教科研唱歌奖。撰写论文获奖或发表30余篇:1.发表的论文有:《关于优化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干预策略》、《更新观念、充分尝试、提高质量》《小学科学“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堂尝试教学,学生自学成功》《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探究》《构建农村小学科学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等8篇。2. 获国家、省级奖的论文有:《寓唯物辩证法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实施义务教育后话提高》《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更新观念、充分尝试、提高质量》《课堂尝试教学,学生自学成功》《多感官参与学习与非智力因素探索与实践》《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探索》等9篇。3.获县(区)、市级奖或得到县(区)交流的论文有:《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浅谈尝试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实际,构建目标,突出重点,以研促训》、《农村小学科研型骨干教师培养的探索》《从认识中起步,在实践中提高—谈学校实验教学管理》、《狠抓体育落实,讲究育人实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程,活用新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策略探索》《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关于我区小学均衡化发展的思考》、《助推学校发展“引擎”,促使学校快速发展》、《小学建构 性活动教学研究》、《构建农村小学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等20来篇。

少儿文学名著有哪些

张 美 妮

女。生于1935年。广东顺德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师从穆木天教授和陈伯吹先生学习儿童文学,后改教写作课。1978年起,重新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儿童文学概论》(合作)、《儿童文学教程》(合作)、《幼儿文学概论》(合作)、《英国儿童文学概略》;主编有《童话词典》、《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中国卷、外国卷)、《二十世纪外国最新童话》(4卷)、《世界儿童小说名著文库》(12卷)、《外国童话名家精品文库》(6卷)、《中国当代中青年作家童话精品集》、《世界童话名著文库》(12卷、合作)、《中国幼儿文学集成》(1919—1989)(10卷,合作)、《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6卷7册、合作)等。

周 晓 波

周晓波, 女,1953年8月14日生于浙江宁波,祖籍浙江东阳。自小随父母在上海长大。1970年3月 在上海天山二中初中毕业后,即赴黑龙江孙吴县“奋斗”农场支边。1973年转入浙江金华汤溪后大公社插队。1975年任后大公社中学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大前身)中文系。1982年1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期间曾结业于北师大与浙师大合办的儿童文学硕士课程班。1994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共党员。

儿童文学创作始于大学时代,陆续发表过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散文等作品数十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儿童散文诗选》、《365夜新故事》等多种选集中。也曾获得过一些省级儿童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在教学之余,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在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界颇有影响。历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100多篇儿童文学论文,计100余万字。发表的主要刊物有:《文艺报》、《文论报》、《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中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北师大学报》、《浙师大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图书评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在《儿童文学选刊》、《童话世界》、《童话王国》、《中外童话》等杂志上开设过多种儿童文学作品评论和创作理论探索的专栏。论文多篇入选《中国儿童文学大系(1949-1989)》、《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论文集。出版有专著《当代儿童文学面面观》(湖南少儿出版社1999.4);此外,与人合著出版了十多部理论著作,主要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儿出版社1987.6版)、《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7版,该书获全国第二届冰心图书奖)、《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希望出版社1992.8版,该书获全国第三届冰心图书奖)、《儿童文学教程》(希望出版1993.6版)、《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5版)等。主编《青少年朗诵诗选》、《青少年朗诵文选》(西安出版社未来出版社2000.5版);副主编《儿童文学精选读本》(未来出版社1994年版);新近与父亲、儿子合出一本《三代人的梦》(文汇出版社2000.6版)此外,与人合作的科研项目《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获1989年浙江省哲学社科学二等奖;《儿童文学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深化与拓展》分别荣获浙江省教委1994年1999年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日伪时期浙江省有多少未沦陷

浙江省(78.6%沦陷),全省共辖75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102646平方公里。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

这1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

全省沦陷面积8064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8.6%。浙江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嘉善县(1937年11月11日沦陷),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是天台县(1945年6月29日沦陷)。

扩展资料:

杭州湾反登陆战:打响浙江抗战第一枪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由于中国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抵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于是,日军总部决定改变策略,开辟新的战场,在杭州湾北部登陆,采取迂回包抄,以威胁驻守淞沪的中国军队。

10月底,日军第十军陆续进入中国海域待命,并派遣舰艇游弋于平湖至金山嘴一带海面,发炮轰击,图谋进犯。

11月3日晚,原驻防县境的中国军队第六十二师奉命调往浦东,仅有第六十三师三七三团第九连调驻白沙湾东司城,第五十五师炮兵营第三连驻防新兴镇以东到全公亭一线。

就在接防部队尚未完成部署之际,日军乘虚而入,组成3个登陆队,于11月5日凌晨乘大雾,在全公亭、白沙湾、金山嘴沿海一带偷袭登陆,由此打开了侵略浙江的大门。

家住独山港镇海塘村的全文金当年亲眼目睹了日军登陆的那一幕。“那天早晨,天蒙蒙亮,雾特别大,四周白茫茫一片。我跟父亲像往常一样去海边抓海蜇。

刚走到海塘边,突然发现雾茫茫的海上密密麻麻停满了架着大炮的大船,船上挂着日本的旗子,我们拔腿就往回跑。”没过多久,日机就开始轰炸,全文金跟家人开始往村外逃。

“鬼子上岸后一路烧杀抢掠,村里有些人直接被枪打死,有的被烧死在屋子里。”对于全文金来说,这是一场永生难忘的劫难。逃难途中,他和家人躲在一个洞穴里,外面盖上稻草。

“我3岁的妹妹吓得不停地哭,为了避免哭声被鬼子听到连带其他人遭殃,我母亲只得把妹妹紧紧搂在怀里,最后可怜我妹妹被活活闷死了。”回想起那凄惨的岁月,87岁的全文金老泪纵横。

从独山港码头沿海塘向西几公里,便到达全公亭。亭中静默耸立着一块青石残碑,上刻“侵华日军登陆处”。

碑后的几行小字,无声控诉着日寇的侵略罪行:“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晨,日军在白沙湾、全公亭一带登陆,当地驻军奋起抵抗,壮烈牺牲百余人,日军侵占后,屠杀百姓500余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勒石铭记,以志不忘。”

这场反登陆战的惨烈超乎许多人的想象。“日军当时动用了150多艘舰艇登陆,而当时杭州湾沿线的中国驻军已经奉命调往上海战场增援,这里长达数十公里的海岸线仅仅只有3个连防守。”

平湖市史志办副主任郭杰光告诉记者,当时几百人的守军既无重炮,也没有像样的工事,抵抗拥有飞机大炮的数万日军,“兵力悬殊实在太大。”

激战中,守卫的许多士兵壮烈殉国。当中国军队第63师顶着日军的炮火,冒雨跋涉,到达全公亭至金丝娘桥一线增援时,沿岸的守兵已伤亡殆尽。

在全公亭,第378团二营与敌军展开激战,全营伤亡三分之二。在金丝娘桥,师长陈光中亲率第373团英勇阻敌,战至深夜,官兵伤亡过半,第187旅少将旅长李伯蛟阵亡,成为最先牺牲在浙江抗日战场的将领。

6日凌晨,第79师进入阵地阻击进犯的日军。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日军向我军防线发起猛烈冲击。尽管79师防线长达几十公里,兵力不足,装备很差,但是将士们从容应战,打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在随后十多天的分散阻击战斗中,除了守卫部队外,当地百姓也英勇抗敌。就在日军登陆当天,金丝娘桥乡公所海防哨发现敌情后,该哨事务员朱希文率领哨兵10多人,在迷雾中开枪抵御,全部牺牲。

在新仓,62师补充连会同该镇镇长,统率武装壮丁,奋力抵抗。当地缉私营16名盐警在新庙北半里许与敌军遭遇,开枪狙击,战斗中有15名警士阵亡。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使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尸横沙滩。

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后,淞沪战场态势急剧恶化,中国军队被迫全线西撤,太湖南走廊被日军打通,直接导致上海、南京和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失陷。

“在这场可歌可泣的阻击战中,中国军民面对敌军的兵力火力优势,浴血奋战,作出了极大牺牲,给了入侵日军以一部分杀伤,一定程度上延缓和阻滞了日军进攻的势头,对淞沪主战场中国主力部队的西撤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

穿过历史的硝烟,78年后,我们来到这片浙江军民曾经浴血奋战的海塘。眼前早已不是曾经的泥泞滩涂,浙北最大的粮食码头耸立在海岸旁。凭栏远眺,万吨巨轮不断进出,码头之上一片繁忙。

这些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众多先烈们的铮铮铁骨。我们默默在心中立下誓言:将永不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用自己的双手,继续捍卫中国的和平与尊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沦陷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杭州湾反登陆战:打响浙江抗战第一枪

上一篇:大家杂志怎么样

下一篇:短篇小说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