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论文
新课程理论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论文摘要: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的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 要: 随着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形成。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对以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由“理念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目前,教师教育通行的是理论课程(含通识类、学科专业类和教育类)占据主导地位、并辅之于实践课程(教育实习、见习)的课程体系。虽然有针对课程结构、人才培养过程、教育实习的种种改革举措,但并未带来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质变革。处理好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矛盾,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基本出发点。 教师教育课程架构,旨在探索一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样本。其主要内容是,理论课程突出新课程理念的传导,在此基础上,设计系列应用理论课程,同时更加强调师范生的实践体验和实习,形成“理念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 这种体系与一般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区别有三:一是增强课程的目标指向,将理念(原理)类课程、应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明显区别开来,并有机衔接。二是强化实践类课程,将实践类课程分为若干类别,科学地分布在全学程各学段,在不同阶段对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包含教研能力)进行交替训练。三是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基本原则是突出前沿知识,增强与基础教育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 一、教育理论课程的设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把教学过程扩展到课堂之外,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对学生构成较为广泛的文化影响
与此同时,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的学习也在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学科教育学的合理时序展开,师范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启用学科研究实验室,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师范生培养后期(第六或第七学期),可以结合实习基地情况,开展顶岗实习(为期10周左右)。当然,作为准教师,在获取教师资格前,还应有广泛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修养,以增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项任务可结合上述主线由学校创设条件开展教学活动或有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完成。 (二)教学方案的调整。无疑,这种课程架构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大的调整。总的要求应是确立好分阶段、分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理论教学要注意选取教学内容,实践课要对应基本能力。在学时分配上,既要尊重相关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度体现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和主动训练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师适应问题。教师的.转变重心应体现于引导能力、调控能力和对新课堂化模式的驾驭能力上。要求教师要一改传统教学方式,将任务主体由知识传授转移到“教授”加“教练”上来。教师需要做好率先更新课程理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新教学方案等准备。 四、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架构,目的在于改革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改革学科专业课程与研究型大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趋同的现象,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为教师培养过程注入新的活力。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逐步推进,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需要论证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问题,在实施中不存在超现实的障碍。其一,要依照策略进行改革方案的设计,安排好教学环节。其二,需要按照新课程架构,开展教材建设。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按照原理类(如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应用理论类(如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专业类、实验技能类进行教材建设。其三,开发优质实验。要按照师范生培养目标,筛选其中的部分能力或素质的目标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其中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分科教学实验、班级管理实验、多媒体应用试验[3]等情境式、演练式实验,实验项目要密切贴近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师范生教学的规范性,提高从教技能。其四,加强校内实践条件和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室建设要在原有基础类和原理类实验的基础上,不仅局限于诸如微格教学之类的实验,而是加强实训类、平台类实验室建设,或将普通教室扩展功能,成为具有可模拟中小学教学场景的功能。实验室需要配备资料柜、网络、录播系统、投影、混合式课桌椅、移动讲台以及相应的中小学教具等装备。 总之,优化教师教育的理论课程结构,强化模拟情境教学和实际演练等举措,是对现有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新尝试,是从学者探讨走向实际操作的有益探索。这种课程建构可以根据培养过程需要进行调整,并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可以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之一。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及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面对新一轮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勇敢地去适应课改,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身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人员。
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上一篇:浪费水资源论文
下一篇:晋中学院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