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通辽民族大学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12 02:32

通辽民族大学学报官网

1.来稿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论文标题、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等四项内容的英文翻译。2.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0个字,可以加副标题。3.作者姓名:签署真名。4.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如(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史系,内蒙古 通辽028000)5.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省县);职称;学历;研究方向。6.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的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7.摘要:提供100~300字的论文梗概,不要有任何评价性的词语。8.正文:用A 4纸打印(5号字44行×44字),并通过电子信箱传送。9.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正文中未标序号的文献不列其中。10.注释:对文中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用圈码标注,在页下脚注。例:①这段文字可参见〔美〕路易斯·享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恩格斯对他的研究成果曾给予高度评价。11.基金项目及批号:例: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6BJL001)12.对不符合上述规范化要求的稿件,不予审理。13.来稿三个月未收到采稿通知,可另行投稿,恕不退稿。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是北大核心吗

不在2015年北大核心期刊之列,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拓展版)

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2008年09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Sep.2008 第14卷 第5期 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 Vol.14No.5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Ξ

李冬青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信息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 要〕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本质的区别,但过去我们在理解社会规律时,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社会 规律的外在客观性和经济必然性,另一方面又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理解模式使我们在理论 和实践上遇到了难题。本文通过梳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区别,旨在着重强调和说明,我们在突出社 会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或遗忘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素。

〔关键词〕规律;客观性;主体性;重复性;随机性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 5149(2008)05- 0054- 02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它们都具有客观性,但 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的参与以及人的非确定 性因素的真实存在,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由于自然界事物 的运动是无主体的活动,所以在传统哲学那里,自然规律表 现为纯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量化、可计算,具有科学的 精确性。这正如马堡学派的代表柯亨所指出的“一切自然 科学的规律均可归结为纯粹的数量关系,一切作为自然科学 对象的事物均可表示为某种数学方程式”,是“一些关于运动 规律的数学公式;它以严格的柏拉图方式把有生有灭的个别 事物当做空虚无实的假相抛开,力求认识合乎规律的、无始 无终的、常驻不变的、支配一切现象的必然性。它从有声有 色的感性世界中布置出一个秩序井然的概念体系,要在其中 把握真正的、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万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 无声、无色、没有任何感性性质的尘世气味的世界。”把自然 规律看做是与人无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物。

这种关于规律的纯粹客观性观念的思想,对后来人们关 于社会规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在 群体的意义上,人类起源于大自然,并且以自然界为自己的 生存根基。人们为了支撑自己的生存,在征服自然的生产活 动中,不能不考虑自然的规律性,也不会不受到各种自然因 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个体,人的存在是灵魂与肉体的 统一。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自然存在物,不能不受各种自然

因素,特别是生理因素的制约,不能不服从生老病死的生物 学和生理学规律。这样一来,所谓自然规律,其意义并不限 于自然领域。”这些存在于各种自然进程之中的规律不但是 一般自然过程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对人类历史活动也具有决 定作用和制约作用。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比较深刻 地理解,为什么我们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于马克思 主义有简单化的认识,即在社会历史领域由于过多的强调了 其客观必然性从而导致了以认识物的方式认识人、“只见物 不见人”的错误的和片面的理解倾向。

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所在,实际上就是我们 在社会历史领域把社会规律简单化等同于自然规律。这是 一种完全站在客观性的视角来认识历史发展和阐释社会规 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单从发展的纯粹性方面来 讲,自然界是无主体即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而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人参与、并且其发展的规律就是人的活 动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的这种客观性特征与社会 进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何兆武教授 就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本质是不同的,不同点主要 就在于“自然现象不夹杂有任何人的意志和思想在内,而人 文现象(也就是历史)则是自始至终贯彻着人的意志和思想 的,它本身就是人的意志和思想的表现。”〔1 〕即社会规律不是 别的什么,而始终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规律,它时 时并充分地体现着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人的实践 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就是说“既然全人类带着他们的

Ξ〔收稿日期〕2008- 04- 10

〔作者简介〕李冬青(1969 -),女,内蒙古通辽市人,通辽市教育信息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和 社会发展理论。

·54·

即兴伴奏实训内容怎么写

2007年11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Nov.2007
第13卷 第6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3 No.6
钢琴即兴伴奏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王志强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 要〕在中学音乐教师中,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参着不齐,无论音乐基础好或差,都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伴奏技能是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中学音乐;钢琴伴琴;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07)06-0122-02
所谓钢琴即兴伴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乐曲)快速并有效果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作用。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则是在眼看旋律的同时,在脑中形成和声的配置和音型织体的编配脉络,并能快速即时在钢琴键盘上演奏出来。它是理论作曲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学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在中学音乐教师中,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参差不齐,无论他的音乐基础好或差,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基础较差的教师存在的问题
(1)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伴奏的最基本音型如和弦及转位的弹奏指法和触键方法都不明确,因此连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伴奏音型的丰富多彩。
(2)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甚至调性都不准确,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I、IV、V级还不熟,在伴奏中左手只是跟着旋音律弹八度或单音,没有用和声来衬托丰富旋律的效果。
(3)伴奏音型掌握的少,或不能恰当地应用,对于不同体裁风格的歌曲所应使用的音型分辨和使用的能力差,千篇一律。如都用1535式分解和弦或柱式和弦等,不能分辨是抒情歌曲还是进行曲。对比段落之间音型的变化太少或不恰当。甚至不成音型,节奏不准确。总之,这部分教师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步骤还不了解,每个步骤的内容也不清楚,因此就很难完成为课堂教学中歌曲伴奏,或为课外歌咏活动即兴伴奏的教育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师大多集中于农村中学或较偏远的县城中学。他们进修的机会少,教学条件较差。他们在我省中学音乐教师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中
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具有全员性。继续教育基本功培训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不胜任和基本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集中有限的培训时间,并利用他们自学和岗位自练来提高即兴伴奏能力,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音乐基础较好的教师存在的问题
(1)这部分教师在弹奏技巧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这些技巧应用到伴奏中时,往往不实用,不能快速转化为弹奏即兴伴奏音型的技巧,而且不能熟练地与键盘和声相结合,弹奏各调和弦序进及其转化出的多种音型。
(2)键盘和声方面缺少色彩和风格性的变化,在掌握基础和弦序进和基础上应进一步丰富和声手法。
(3)在伴奏音型的运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体的设计及灵活的转化。
(4)在为民族的歌曲伴奏时和弦和音型的选择不规范。这部分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方面已基本上过关,并能基本胜任音乐教学工作,但仍需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的培训应根据教师原有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总的来说,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在培训中应从在职成人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并围绕中学音乐教材,使受训教师有道可寻,在指导自学自练基础上,迅速提高这方面的技能。由于成人在理论作曲知识方面的自学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对歌曲等作品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每一项知识内容都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学、练、用同进行。使他们迅速掌握
*〔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王志强(1969-),男,内蒙古通辽人,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 122 ·

李明军的基本经历

1983年9月考入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7月本科毕业分配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1997年8月调入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继续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200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7月晋升为教授。2007年1月任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参加中央党校第26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2012年3月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研究方向及主讲课程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当代文艺思潮、鲁迅研究。 主讲课程:为本科生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鲁迅研究、当代文艺思潮等课程;拟为研究生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史、当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代表作家研究等3门课程。三、科研成果:(一)近五年发表的学术论文1.《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的后现代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2.《话语转型期中国电影的失语症》,《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3.《全球化·鲁迅·相互主体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的世俗视角》,《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5.《新世纪大众文艺的特征》,《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11年2月25日。6.《浅谈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解构与建构》,《当代电视》2011年第4期。7.《谈电视剧<武林外传>的“无厘头”文体特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8.《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11年9月26日。9.《超越“小我” 表现“大我”——评刘上洋的散文》,《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2011年10月17日。10.《危机的葬送——鲁迅<孤独者>论》,《上海鲁迅研究》2011年第4辑。11.《文艺批评与文艺争鸣》,《艺术评论》2011年第12期。12.《日本的现代批判与鲁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13.《文学批判与现实批判》,《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14.《当代文艺批评学的生长点》,《中国艺术报》2012年2月3日。15.《文艺家,拿出接受批评的雅量》,《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2012年2月14日。16.《知识精英的隐退与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艺》,《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17.《论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二)出版著作1.《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卷》,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年.(参编)。2.《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主编)。3.《新时期文学概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著者)。4.《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简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一著者)。5.《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B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参编)。6.《转型期中国大众文艺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独著)。7.《中国现当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编)。8.《鲁迅大全集》(共33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编委)四、科研项目主持项目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与现代性问题研究(2009—2011),项目编号:09NM03。 2.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日本代田智明的鲁迅研究(2012—2014),项目编号:参与项目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竹内好的鲁迅研究(2003—2010),第一参加人,项目编号:03BNW045。 2.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作品语言研究(2006—2009),第一参加人,项目编号:NJ06089。五、学术兼职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2.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5.《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版)编委会委员六、获奖1.1999年12月,著作《新时期文学概述》获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2002年6月,吉林大学第十六届“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二等奖。 3.2005年12月,论文《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3—2004年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4.2006年3月,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3—2004年度成人优秀教学质量奖。5.2006年5月,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2008年1月,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获内蒙古民族大学20005—2006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7.2008年6月,项目《女性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获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8.2008年8月,被评为内蒙古通辽市2008年度师德先进个人。9.2011年11月,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届优秀主讲教师。10.2011年11月,被评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上一篇:小学生学生素质文章

下一篇:校园青春杂志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