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少年文艺杂志的微博

发布时间:2023-12-10 16:23

少年文艺杂志的微博

( 国内标准刊号:CN32-1055/I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0365)《少年文艺(江苏)》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于1976年,是一本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文艺类刊物。她以“文学少年的知音,作文入门的向导,未来作家的摇篮,少年心灵的家园”为办刊宗旨,陪伴并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成长,是中国期刊方阵成员,江苏省双效期刊,蝉联三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金奖,2009年获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联合评选新中国建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奖。创刊至今,从《少年文艺》走出了曹文轩、黄蓓佳、金曾豪、张之路、陈丹燕、程玮、沈石溪等众多知名作家,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园地上。《少年文艺》还一直以扶植少年作者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作者,如韩寒、饶雪漫、曾蓓等。《少年文艺》外形清雅美观、时尚活泼,内容丰富充实、贴近生活,每期还有精美赠品。她为少年提供精彩有益、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也为他们提供不拘一格抒写真情实感的空间,得到了读者的深切喜爱和广泛好评,是一份在青少年及家长老师当中拥有良好口碑的品牌刊物。众多作家对她情有独钟,深情记录了与她相识相知的故事:无数次,我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会碰到牵着孩子向我走过来的中年人,他们总是带着微微的惊喜和激动,告诉我一句话:“我是读着你在《少年文艺》上的作品长大的。”每当这时候,我的心里有欣慰,也有对《少年文艺》、对编辑们的感激。《少年文艺》是我生命中的温暖,我祝愿她还会温暖世界上更多读者的生命。——黄蓓佳我真正提起笔来写一些东西,应该是在十四岁。因为这时,我又遇到了《少年文艺》。我之所以用“又”字,那是因为我母亲其实一直为我订阅了这本刊物,只是我天天忙于胡编乱想,从没好好地读过它。那个夏天我从灰扑扑的竹书架上把它们翻了出来,这一翻,就翻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最初吸引我的是里面的“少年创作”,看看同龄人发表的作品,我发现了自己以往写的东西是多么的可笑,并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那就是写一点能表达自我的文字而不是编造一些离自己很遥远的故事。半年以后,我把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和真实的感觉提炼出来,完成了我的处女作《无怨的青春》。——饶雪漫那时,我平静地对自己说,我能在《少年文艺》上发小说了,除了工作以外,我还能做一件事,一件自己愿意并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快乐的事,我可以一直做下去,也可以随时放弃,因为它是真正属于我——只我自己才知道它对于我来说有多么重要。而这一切是在1989年《少年文艺》让我明白的。——彭学军我觉得江苏《少年文艺》在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面作用是很大的,它提倡的向艺术回归和向读者回归,是符合美学规律的。它培养了很多孩子,让他们得到他们应有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的喜悦,这都是多么重要啊,因为对文学的好感,它像一根蜡烛一样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如果不去点亮的话,就会灭掉。点亮了,孩子的内心就得到深化。我们把好的文学作品给孩子,不是外在地给孩子什么,而是把孩子内心本来存在的美好被焕发了。——秦文君我由衷地向《少年文艺》表示深深的敬意。在今天商品大潮冲击下,社会似乎对高雅的纯文学已经缺少兴趣,在烂书充斥市场的风雨飘摇中,你们仍恃傲地坚守高贵的文学精神,成为纯文学最后的几面旗帜之一。回忆起和《少年文艺》热恋的4年,心里常会涌动一种幸福的热流,一个作者能得到刊物的赏识,承认,真的就能激发他冲天创作激情。我十分怀念那4年,那时候《少年文艺》的文学精神就像春天绽发的绿色,染绿着无数高素质文学少年的心田。——夏有志我在《少年文艺》上连载了童话《魔方大厦》26个月之后,向我约稿写连载童话的报刊络绎不绝。最多时,我同时为15家报刊写不同的连载作品。在我上到小学四年级时,碰上了文化大革命。从此我就没上过学。即使在我上过的那四年学中,我也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班里的成绩属于差生。我的履历表上的学历一栏里,至今还填写小学学历。有读者朋友向我询问秘诀。忠告如下:一、独辟蹊径;二、创造和把握机会;三、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忘记你帮助过的人。顾我一直对《少年文艺》心存感激,这种感激等同于一个小学生对他启蒙老师的真势情感,因为是《少年文艺》把我领进了儿童文学的殿堂。——王巨成正是细细想来,我与《少年文艺》亲密接触的日子,也是我最富有青春激情的时光了。大约是十多年前吧,我连续在《少年文艺》发表了《青春社会场》、《青春名利场》、《一个浪漫女孩的心理自卫》、《给一个山村女孩的信》等一系列少年报告文学。让我对《少年文艺》最刮目相看的是,一本薄薄的文学刊物,竟有气魄发表长达6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因此,《少年文艺》成了发表我作品最多的文学期刊。那段时间,我似乎被卷进了青春的漩涡,走进了生命的激流。——孙云晓1982年3月的一天下午,我到《少年文艺》编辑部去,见大家正听一个青年人讲他即将写作的故事。那青年便是郑渊洁,那故事是《魔方大厦》,当时郑在《少年文艺》连载的《皮皮鲁小传》已经引起轰动。后来,郑渊洁去我工作的船上过了一夜。他看了我写在本子里还不敢誊到稿纸上的童话习作,说了句:“你可以写童话。”我从此就不写小说改写童话了。我的童话得到顾老师的青睐,就这样,《少年文艺》上几乎每期都发我一篇童话。《少年文艺》每年的获奖作品中只评一篇童话,我的童话连续七年得了奖。几乎再没人记得我曾写过小说。——周锐与江苏《少年文艺》交往的这几年我深深感到:发一篇作品不难,难的是碰到一个好编辑。没有沈飚对我一篇自然投稿的肯定和约稿,就不可能有王闹系列小说。2005年,《搞笑鬼王闹》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入选当年度最具阅读价值的20种原创图书。经沈飚充分肯定的那篇《小老虎头的诱惑》刊登在《中华书局》活页文选小学版上,创下该刊创刊以来连载时间最长的纪录。——郝月梅平心而论,《少年文艺》是一本很不错的刊物,即使从纯功利的角度,对写作文也有好处。这是一本地道的学生读物。——叶兆言从不匆匆忙忙地追逐什么,从不东张西望地攀附什么……所以,可以把《少年文艺》比喻为一棵树。根系紧紧地拥抱大地,枝叶奋力地托举天空,总把最新的枝叶安排在阳光雨露最多的地方…… ——金曾豪正是我与《少年文艺》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我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她这里发表的。这个刊物,是少数几个特别挂在我心头的刊物,提到她,我会有一种不自觉的偏袒,这种偏袒到了只许别人说她好而不可对她有所非议的地步。一个刊物到了让一个作者觉得就是他自己的刊物这样一种地步,可见这个刊物是多么的在乎她与作者的永远的友谊。她的办刊方针与趣味又是多么的深得人心。——曹文轩众多读者用这样一本刊物来“致青春”(以下内容转载自新浪微博@江苏少年文艺)@山高人卫峰:依然记得阅读到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1998年第1期的,那是在县城一家杂志批零中心发现它的。当时就喜欢上了它独特清新的封面设计,整本无广告,散发着浓厚的文艺气息。回家细读,非常喜欢开篇沈石溪的《野化猎豹》及林彦、林喜中的《断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淘来所有能够买到的《少年文艺》“文学少年的知音,作文入门的向导,未来作家的摇篮,少年心灵的家园”!喜欢一本杂志,会认真关注与阅读它的所有信息,一路读下来,我熟悉每一期的期号、编辑、美术、封面、栏目、定价,每一篇作品的名字、作者,熟悉最初的编辑部,顾宪谟、章文焙、沈飙、章红……每次看到江苏版《少年文艺》,我都会心生一种优雅与纯真,会以一种诗意的心灵面对生活,会爱上所有与艺术关联的美好。@蒲城少年:初中高中的时候每一期都没有少。整个少年时代的阅读都有《少文》,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也发表在这里。大学后很少翻杂志,昨日整理发现书架的一格都是它!谢谢少年时的陪伴!@核小桃桃桃:从小学看到大学,少说也有十年相伴。如今已工作3年,每次回家依然会问教中学语文的爸爸:《少年文艺》还在订吗?记得当年的每一次改版,记得喜爱的作者,记得暑假的加厚版……一度想去少年文艺工作,感情深重无法言表,谢谢你们送给我的温暖曾经!@喜喜喜喜世:我有好多好多的《少年文艺》,填满的不仅仅有我的书柜,还有我的童年时光!去年夏天,书被老妈卖了,知道后我整整痛哭了一星期,好长时间都不跟老妈说话,这本杂志对我的意义重大,真的有太多的回忆了,好怀念好怀念!@墨翔烟:结识《少年文艺》是在小学,渐渐被她吸引。感怀少年的烦恼,畅游在李晋西笔下的幻想国度,醉心于细腻的插画……太多太多说不尽的回忆。如今,喜欢的作者、插画家,都湮没在回忆的长河。但属于《少年文艺》的那份欣喜一直在心里。@壮壮妈的家庭教育思考:《少年文艺》同样留在我的记忆中!那些青春的文字呵护我迈向青春路程,那些生动的故事,使我在落后的小县城同样拥有富足的经历。直到现在,她依然在心灵深处滋养我。妈妈说,我的那些书成了小侄女的最爱……@涅阳三水:和《少年文艺》结识,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因为买不到,同村的男孩子有,就去借,看看不过瘾,索性抄写一次,抄写了十多篇喜欢的文字。如今,二十余年过去,《少年文艺》依然是我的最爱,教室里存放的杂志有尺余高。@笨鸡蛋luer:熟悉的作者,熟悉的文字,原来有那么多的同龄人和我一起在青春的尾巴,一起垫脚回望那时自己手捧《少年文艺》沉浸书页的画面。时光荏苒,年少的记忆我们已经回不去,还好有这些青春记忆的载体,让我清晰地看到一步步脚印中的迷茫、挣扎与纯真。@寻找巴别塔:《少年文艺》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旅伴。程玮、黄蓓佳、梅子涵、郑渊洁、周锐、曹文轩,这些闪光的名字永远在童年的星空闪耀。设若突然相遇当年刊物上那些令人艳羡的少年作家的名字,中少报黄小波、命运坎坷的赵爽、企业家相峰……都会平添一份关注。@deartianqi:那时候特别喜欢和阿日阿月讨论《少年文艺》上的文章,讨论作者,期待下个月的杂志上有我们喜欢的作者的文章。讨论年末获奖作者的照片,哈哈!这些杂志我都保留着呢,只可惜太多了不能带到北京来。@梦里游鱼:我遇见这本杂志,有点晚。在高一的课堂上,我从同桌的手里抢过来这本杂志,压在书下,看了整整一个下午。自此之后,便是如期而至的约定。虽然我再清楚不过杂志的出版时间,但每次路过学校那个拥挤的书屋,我都会努力地探出头,在沾满手印的玻璃柜里仔细找寻。杂志薄薄的一本,我几乎是每篇必读,一个字都不肯错过,这种读法在今后很多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杂志上好多的故事我都还存着记忆,好多的作者编辑的名字我也始终难忘。比如赵菱、@龙竞、@田俊,还有画插画的朱离。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了他们的名字,时隔多年,却还是心头一热。2006年,少年文艺编辑部选编的“《少年文艺》30年原创精品文库”,包括《花香满径》(小说卷)《花季信风》(小说卷)《花雨纷飞》(小说卷)《细雨轻愁》(少年创作卷)《水流影在》(少年创作卷)《梦幻星空》(童话卷),受到广大读者喜爱。2013年,应读者热情呼唤,《少年文艺》编辑部全新推出“Since1976《少年文艺》典藏精品”系列丛书,包括《叮当响的花衣裳(小说卷)》《谁愿意让兔子讲进故事里(童话卷)》《渡过时光来看你(散文卷)》《走过花开的心事(少年创作卷)》。丛书选取1976年创刊以来在《少年文艺》上刊登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依体裁分别推出小说、散文、童话、少年创作卷。每卷收纳的几十篇短篇作品,均体现了隽永、精致、清新的《少年文艺》风格,是一代代读者心中永远珍藏的记忆。其中既有那年那月的儿童生活描摹,更饱含恒久不变的温情、善意与爱的留存……

世界读书日|在港城,一位海安人用心将阅读推向了全国

无论是会议桌前的洽谈,还是聚会餐桌上的家长里短,有文化与没文化的差别就在一言之中,斯文与粗鲁、肤浅与渊博之间。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钱,可有钱的人却唯独不能少不了文化。因为,文化的潜移默化始终都在深深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人。

原本停留在过去的纸质文化早已移情别恋至手机屏幕之上,除了孩子需要抱书取识之外,大多数成年人早已将书成为彰显自己才华的一种摆设。

而阅读推广人的出现,则是让这种想爱、怕爱,而又不得不爱、不愿去爱的文化知识以一种讲座、交流的方式进行传承,让阅读变得更加简单、明了、轻松、高效。文字化成语言、语言提炼文字,这种“助力式”“保姆式”“拆书式”的文化推广让一个人看、一个人读、一个人想、一个人悟的传统读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01 一本分量极重的红色聘书

2020年4月21日下午,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镇举办了“高铁共筑梦·书香润新城”2020年统战条线主题阅读活动。与以往不同,今年的主题活动中穿插了一个阅读推广人的聘用仪式。10位来自塘桥镇各条线的读书精英被聘为“全民阅读推广人”。

“在阅读和推广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大的影响力”,这是聘书开头一段分量极重的用语。乡镇的聘书上能使用出这样的词语,不仅是该镇对阅读推广的重视力度之大,更是对被聘请的阅读推广人的最大肯定、褒奖和期望。

他是江南小城张家港市的一名新市民,张家港市下辖8个乡镇,其中有4个被他誉为家乡。虽算不上家喻户晓,可无论是在本土文化报刊、媒体,还是国内各大报刊、网络,他的名字总是引人注目。尤其是在本土的相关文化活动中,他的身影总是最令人瞩目和关注的,矮小的个头、瘦弱的身材、浓黑的眉毛,有人说他是马云,有人说他是小鲁迅,也有人说,他是周老师。

02 一位来自苏中的农家子弟

周成新,男,1983年生,江苏海安人,小新作文创始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家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家港市优秀阅读推广人,已出版作品《逐梦江南》《十年一梦》《一个人的记忆》,作品多次被设计为中考、高考模拟试卷阅读理解,入选《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被读者誉为“最真实的作家”“最暖心的老师”。

雅周镇位于江苏省南通海安市西南地区,处泰兴、姜堰、如皋三地交接之处,属光荣的黄桥革命老区。雅周自古就是文风鼎盛之地,雅地、雅名、雅德、雅量、雅言、雅礼、雅辈、雅文、雅俗、雅物,这个与《诗经》有关的小镇始终是中国地名志上的一个骄傲。

江南文风炽盛,雅周人的先祖中有很多是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过来的移民,炽盛的文风在这里深耕。清朝年间因周氏族人中出过很多秀才,为人谦逊文雅,因此便有了雅周的“雅名”。虽地处交界之地,以农业为生,但雅周人耕读诗书的根没断。淳朴的乡风民风孕育了地方村民“手捧诗书,守望麦田”的浓厚文化气息。也更让雅周这个苏中小镇变得更加富有乡土气息。

周成新的祖父周吉哉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能说会唱、能拉会写,淳朴善良、宽厚仁慈,义务为百姓传授文化知识,深受周边百姓爱戴。周成新自小在祖父身边长大,浓厚的文化底蕴及家风深深影响着他。

2004年大专毕业之后,周成新来到离老家南通仅一江之隔的苏南小城张家港。机修、电工、销售、文秘、宣传、行政,行业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对文化的信仰,反倒为他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凭借自己对文化的热爱,他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后来凭借这些作品,他从事着与文化相关的工作。工转文、读转写、写到讲,他从一名在车间干活的周工,成了台前深受家长、学生爱戴的周老师。

03 一个最具荣耀的推广人职业

21年前,性格懦弱的周成新恐怕怎么也没想到21年后的今天,自己会成为周老师。打小性格内向的他,不仅害羞、内向,爱往人缝里钻,还经常往房间里躲。人称“新娘子”。中考刚结束那会儿,班主任还常到他家里,当着他父母的面用手指着他说,这辈子能改变这个习惯才怪。

没想到,21年后的今天,周成新不仅改变了性格,还大方地站在台前成了一名能说会道的周老师,并且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阅读推广人。

从事阅读推广人之前,周成新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在家爬格子的作者,写作的乐趣让他收获很多,他从未想过自己要走向讲台。

真正改变他的是2015年张家港市的一次培训,经南丰镇文体中心推荐,他以插班生的身份参加了张家港市的阅读推广员、网格文化员培训,并通过考核取证。有了阅读推广人的身份,他便开始不断利用业余时间四处进校园、企业、政府机关开展公益阅读讲座,从一名电脑前的周老师成了讲台上的周老师。

多年来,他先后赴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张家港常青藤实验学校、张家港市图书馆、昆山陆家镇政府、永联图书馆、骏马集团、长江国际、暨阳社区、大南社区、南丰中学、乐余高中、塘桥小学、徐市小学、梁丰小学等政府、企业、社区、校园开展文学讲座和培训,受益对象5000多人次。辅导学生作品在《张家港日报》《姑苏晚报》《扬子晚报》《名师教你同步作文》《趣味作文与阅读》《快乐作文与阅读》等报刊杂志发表,苏州市教育局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我的天堂我的水征文,《少年文艺》第六届、第七届“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苏州市第十二届蒲公英作文大赛等众多国内比赛中获奖,多篇作品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连续多年获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表彰,获评“张家港市文学艺术工作先进个人”、“张家港市优秀阅读推广人”、“张家港市先进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书记、委员,经理、主任,主席、会长、秘书长,作家、老师、工程师,十多年的工作生涯,周成新有着众多荣耀的光环,可在他眼中,最值得引以为豪的就是阅读推广人身份。因为阅读推广,他将更多的知识变为实践,通过实践将更多的文化知识传播给更多的社会大众。

04 一篇最具温情的散文

“已记不清多久没有见到故乡的炊烟,已记不清多久没有闻到炊烟的味道。身处都市,钢筋水泥、琼楼玉宇。再香的饭菜里也找不回我对故乡的思念。”

聊起自己文章被收录的故事,周成新的心里满满的自豪与幸福。

考卷里的叔叔

2018年6月5日下午13:46分,正在书房备课的周成新新浪微博里突然跳出一条短信“叔叔您给看一下怎么答?”当时的周成新一下愣住了,是不是发错了,怎么会有陌生人称自己为叔叔的。后来,对方拍来的一张图片,周成新一下明白了。发信息的是一位来自山东泰安的高二女生,高考模拟试卷中出现了一篇《故乡的炊烟》阅读理解题,署名周成新。女生想起了原作者,于是微博搜索搜到了周成新的新浪微博。见自己的作品第一次被收录高考模拟试卷,周成新非常兴奋,随后向女孩询问了试卷名称,通过淘宝购买了几套留作纪念。

一本里的爸爸

2019年11月17日,在家休息的周成新陪女儿去张家港市步行街新华书店购书时,在二楼的教辅区,他意外发现《故乡的炊烟》被收入了《一本·现代文阅读技能训练100篇(高一)》,他随即买下了三本留作纪念。

练习里的老师

2020年3月28日晚上21:13,一位永联的家长给周成新发来一段小视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12页-13页收录了周成新的《故乡的炊烟》,孩子很兴奋地告诉妈妈,说等开学了她要告诉班级里的同学们她认识周老师。

2020年4月14日下午一点多,一位南通的老同学给周成新发来微信,说自己女儿正在学校做《练习与测试·小学语文》,课间女儿特地给妈妈打来电话,“妈妈,《故乡的炊烟》作者周成新真是你同学吗?”“是的,是妈妈大学同学!”得到妈妈的再三确认之后,这位南通上学的五年级学生内心激动的不得了。

家长的肯定、孩子的自豪,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继《故乡的炊烟》作品之后,《网红豆花》等多篇周成新的散文作品先后被北京、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兰州、山东等地的学校和出版单位设计成高考、中考模拟试题及教辅材料,成为全国中小学生争相阅读的作品。

05 一幅最珍贵的画像

在周成新的书房里珍藏着一张彩色的画像,每次回书房,周成新都要认真擦拭,并在画像前徘徊很久。

那是2016年11月22日的一个夜晚,寒风凛冽。应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邀请,周成新在乐余高中作了一场“文学与人生”的讲座,现场300多名高中学生参加,幽默风趣的讲座赢得了现场几百名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为周成新老师送上了一幅自画像。

这是周成新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画像,这副画像饱满乐孩子们对自己的肯定和期望 ,更是对自己阅读讲座推广路上的鞭策和激励。

在张家港市,无论是社区、机关、企业、校园,还是社会组织。听过周成新老师课的家长和学生很多,如今,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考上大学、甚至跨入工作岗位,但每次周成新的课却总是让他们记忆犹新。

在塘桥

一位正读四年级的女孩曾经在课后主动走上前台与周成新聊天,并且十分坚定地说:“周老师,我正在写小说,已经写了好几万字了。”

在南丰

有很多周成新的小粉丝视周成新的散文集为珍宝,将它带到学校、藏于枕头之下,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位已上初中的男孩至今依然在反复诵读周老师的第一本《逐梦江南》,这是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周成新在夏令营公益讲座时赠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一位年轻的爸爸看了周成新的《十年一梦》之后,被书中的蕈油面所吸引,还特地利用周日开车带一家老小去常熟虞山脚下的兴福寺吃面。

南丰中学的一次讲座中,很多同学们围着索要签名,结束后再202公交车上,两个男生不停交流。“你抢到周老师的签名了吗?”“我没有,不过别人帮我让他多签了一个。”

在永联暑期小候鸟作文培训中,一次课间,有位调皮的小男生突然偷偷对周成新说:“周老师,你家住哪里?你要是我爸爸就好了!”童真的一句话,让周成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杨舍、农场、金港、昆山、南通,北京、湖北、山东、陕西、浙江,周成新不仅用语言奔赴各地,更用文字将阅读转换成试卷、教辅材料,让全国各地的成人、孩子都能阅读到世间最美、最温馨、最富有哲理的文字。

而作为一名优秀的阅读推广人,阅读推广的路上,周成新也正在马不停蹄地继续努力,用文字、用语言谱写世间最美的文化。

因为,在周成新眼里,任何的美都永远比不上文字、语言的朴素、之美! 

少年文艺的杂志简介

《少年文艺》创刊于1953年,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第一刊。第一时间刊发一线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最新作品。小说、童话、美文、诗歌、报告文学,不同的体裁带你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纯净的品质给你阅读的纯粹和美好。是少年时代最佳的成长伴侣、心灵鸡汤。 《少年读者文摘》(《少年文艺》下)精选国内外书籍报刊上适合孩子阅读的短篇佳作,以及儿童文学经典名篇,契合友情、感恩、责任、勇气等学生作文中的常见主题,短小精悍,睿智隽永,可快速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是孩子写作必备的优质素材库。 《少年文艺》1953年创刊于上海,编辑部位于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少年文艺》创刊后,受到诸多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艺术家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1960年第6期《少年文艺》的封面是名少先队员站立于高山顶上,左手擎日,右手托月,周围是喷发的火箭和旋转的卫星。意寓立雄心大志,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也是当时少先队和少年儿童的口号之一,表现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年儿童的社会背景和精神风貌。“文革”期间,《少年文艺》被迫停刊。1973年易名《上海少年》重新出版,1977年7月仍复刊为《少年文艺》。1998年《少年文艺》被中国新闻出版署确定为1998~1999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2002年增办了下半月刊《阅读前线》,2013年更名为《少年读者文摘》,为文摘版,是孩子写作必备的优质素材库。《少年文艺》已伴随中国的少年儿童度过了60余年,曾刊发过《小电话员》(李楚成,1953)、《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1956)、《歪冠子的小母鸡》(葛翠琳,1957)、《小茶碗怎样变成大脸盆》(任大霖,1959)、《猪八戒回家》(包蕾,1961)、《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王安忆)、《今夜月儿明》(丁阿虎)、《小百合》(玉清)、《啊,少男少女 》(张成新)、《独船》(常新港)、《赤色小子》(张品成)等一系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许多连环画名家如董天野、华三川、韩兴、韩伍、毛用坤、乐小英曾为刊物配插图画,使得杂志图文并茂,情趣盎然,为广大少年读者朋友所喜爱。《少年文艺》这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先后获得国家期刊题名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奖项。它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原创儿童文学刊物之一,用纯净的文字记录了新中国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面貌。这里,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地。  这里,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最初出发地和最重要的舞台。  这里,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阅读圣地和最美丽的青春记忆。  这里,奉献给你的,永远是值得阅读的阅读,值得记忆的记忆,值得珍藏的珍藏。

上一篇:论文的理论框架是什么

下一篇:钻采工艺杂志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