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厨师技师个人论文
烹饪厨师技师个人论文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
烹饪刀工训练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刀工技术教学训练任务,达到提高刀工技术动作水平,实现教学任务或目标的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当学生通过刀工教学阶段,初步掌握了刀工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刀工技术水平,就要转入训练阶段。所以
训练是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下面我将担任这门专业技能课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技能训练方法介绍如下:
一、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的内容及其特点
烹饪刀工技能课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正误对比法、想练结合法、模仿训练方法、反馈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方法等。其中讲解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想练结合法在刀工技能课教学以及技能训练中运用最多,并在刀工技能课教学方法中已较详细地阐述,不再重复。现主要阐述后几种刀工技能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方法又称连续训练法。它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无间歇地连续进行的练习方法,如采用直切方法加工土豆丝,以训练耐力和稳定刀法的动作质量。
持续训练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时间相对较长,一次练习的量比较大,但练习的强度相对比较稳定。由于一次练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强度也不宜过大,刀工训练实践表明:如采用脆性原料训练刀法,连续练习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的强度上下波动为宜,如采用代用“原料”(如单层报纸条)训练刀法,连续练习的时间,一般在5~10分钟的强度上下波动为宜。否则,由于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技术动作易变形,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不知不觉地形成并巩固错误动作。
由于持续训练方法具有以上特点,因此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对手指、手腕、小臂刺激所产生的影响比较缓和,有利于在刀法训练过程中充分体会技术动作要领(包括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巩固和提高刀法操作动作的质量,增强训练效果。[文秘114网文章- 找范文,到文秘114网]
在初学一种技术动作的起始阶段,运用持续训练方法时应注意控制好行刀速度,以适中均匀的速度为宜;所加工的原料体积或原料厚度不可过大过厚;代用原料(如报纸条),以一层为宜,条宽以3厘米为宜,过宽或层数过多,强度会过大,过窄,强度会过小;教学实践表明:当初学一种技术动作时,如训练强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
2.重复训练方法
重复训练方法是指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刀工技术动作练习的方法。如学习推动刀法的训练,按正确的推切技术动作要求和按事先规定的每一次练习的时限,做重复一定次数的推动刀法的练习。
重复训练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重复复习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这种对同一技术动作的重复训练,可以有或没有间歇时间。重复已掌握的技术动作,主要的目的要求: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前一阶段已经掌握的动作技能;为了复习综合动作技能或连续技术动作;每重复一次的训练都要有新的或更高的技术动作要求的提高。这对加快技术动作的掌握有很大的意义。
重复训练方法每次练习负荷强度较大,并可多次重复进行,因此对提高手、腕、臂、肩部的机能有较大作用,能有效培养耐久力和承受能力;重复练习刀工技术,可不断强化技术动作,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技术动作定型以及熟练地运用刀工技术。而且由于重复训练会使疲劳不断加深,要求学生克服很大的体力消耗,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运用重复训练方法时应注意:每次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应逐步提高技术动作的要求,由量变到质变,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每次练习均要保持预定的强度(如是采用韧性强的原料,或用报纸条代替训练原料以及每次练习的时限等)。各次练习之间的休息应充分,待机体恢复时再开始下一次的练习。确定重复次数时,以学生不能按预定强度进行练习或出现技术变形时为准。重复训练方法由于反复同一技术动作,且方法单调学生易产生疲劳感和乏味感,影响练习的积极性。因此,除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作用外,还应采取其它教法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重复训练方法是刀工技能课常用的训练方法之一,可根据学生的训练程度,形成动作技能的某些细节及教学任务等加以科学地应用。
3.间歇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方法是指在每次练习刀法之后,经一定的间歇时间休息,即进行下次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方法的特点是:各次练习之间有规定的休息时间,也是由于技术动作技能的形成也要靠动作记忆,而记忆痕迹也需要有一个静
求一篇烹饪高级技师论文,要整篇的!
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性问题之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无公害的绿色材料,无氯的绿色冰箱,尤其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亲睐。如何将绿色食品材料加工成可直接入口的绿色烹饪制品,烹饪过程中如何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烹饪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烹饪过程、有害物质、高温加热、N-亚硝酸基化合物、多环芳烃、致癌物质、污染。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否,二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又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要使饮食营养科学合理化,人们管拥有“绿色食品材料”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还须科学烹调,因烹调加工时,假使方法步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所谓的绿色原料造成污染 ,而且,次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环节害很多,如:原料加工温度过低、时间过程、蛋白质烧煮过度、油温过高或考制食品、使用香料调料、色素不当、烹调生产者带菌都可能对烹调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影响。故此,笔者认为,要使人们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烹调工作者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确保烹调过程中控制好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
1、 烹饪中,2、 控制事物的安全性问题,3、 最重要的一点使恰当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4、 烹制的温度过高或过低,5、 加热时间的过短或过过长,6、 都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烹饪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对烹饪原料杀菌、消毒,使食品原料由生变熟,即卫生安全,又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尽管烹调生产人员都明白“确保烹饪食品的安全,病从口入”的烹饪目的,但可能并非每份烹调制品豆腐和响应的卫生要求。大家或许听过,在水煮或油炸的大鱼块、肉、香肠、肉饼等;大家亦听过有人因吃未熟的鸡蛋、鸡肉、海鲜等食品时而肚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还有大家或许见过已做好上桌的炒、爆、滑、溜类菜,旁边还留有动物原料的血水。烹饪众还有不少类似上述提到的现象,要保证食品的安全,烹饪工作者应时时提高警惕,做好杀菌、消毒的加热工作。
了解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据相关文献资料证明,温度大50℃,一般腐败微生物停止生长;60℃以上时,微生物逐渐死亡;63℃~65℃经30分钟或70℃经5~10分钟,或85℃~90℃经3分钟;100℃经1分钟,微生物细胞就会被杀死,,但细菌的芽孢、霉菌的孢子一般在高温高压时才能杀死。如果熟悉了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烹饪原料灵活选用加热温度和时间。如:知道蛋类易受沙门氏菌污染,加热时选用能杀死沙门氏菌的温度70℃~80℃且8~10分钟加热鸡蛋即可。
加热时忌温度太高或太长
采用适当的火候烹制食品,不仅能杀菌消毒,还能确保食物营养,和使制品色、香、味俱佳。若温度过高或是机过长可能会对制品产生很多有害成份。
据分析,一般认为高温、长时间加热对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来自加热的客体----原料。长时间高温情况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极易转变产生有害物质。通常在45℃~120℃温度范围内原料的蛋白质处于正常的热变性状态,45℃--开始变性;55℃~60℃--热变性进行加快并开始凝结;60℃~120℃--逐渐变得完全凝结。蛋白质的这种适度变性,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随着加热温度的递增和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进一步深入,蛋白质分子逐步脱水,断裂或热降解,使蛋白质脱去氨基,并有可能与碳水化合物得羰基结合形成色素复合物,发生非酶褐变,使食品色泽加深。当原料表面温度继续上升到200℃以上且继续加热时,原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则完全分解并焦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焦化蛋白中色氨酸产生的-氨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不久前一眼科权威的研究结果向人们指出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大量的临床资料及动物试验证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摄入过多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另外,随着加热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糖类其他物质亦发生分解碳化,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铬焦化过程由表及里,这也是我们看到事物烧煮太过过造成碳化的原因。故此,烹饪过程中亦应严格控制高温,切忌将原料烧焦或烧糊。
来自加热的主体-油脂
烹调用油加热温度不宜太高,因油脂的温域范畴广(一般在0℃~240℃都
可选作烹调加热用)烹饪中常用油脂为传热的媒介物,以形成烹饪制品的不同风味质感。在加热油脂时,烹饪生产者通过实践,常可了解到:在一般烹调时,如果加热油温不高,且时间较短,油脂的色泽、透明度等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油脂过高或反复加热使用,油脂的变化逐渐明显起来。通常,新鲜、精炼植物油初次加热使用时,随着油加热,油面由平静状态慢慢转入到微微冒泡状,泡沫大而数量少,稍后,泡沫消失,再转入微微冒泡烟状,油面始终呈透明状,清亮见底,用之加热过的原料,颜色亦透明,呈浅黄或金黄色。经高温反复多次用过的油则随所用次数的增多,颜色逐渐变暗、变浊,油的粘度亦大增。加热时,油面很快产生大量的细密而浓厚的泡沫,并难以消散且迅速产生油烟,投入加热的原料表面颜色马上加深变暗,人们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油脂的热变性。它是油脂在高温下发生聚合、水解、缩合、分解等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具体而言,在高温下,油脂开始部分水解形成甘油褐脂肪酸,当不断加热至油温升高到300℃以上时,脂肪酸分子开始脱水缩合成分子量大的醚型化合物,至温度上升到350℃~360℃时,脂肪酸分子(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麻油酸、花生回烯酸等)分解为低分子的酮类,醛类物质,同时,亦发生成各种形式的聚合物,如:二烯环状单聚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多聚体等。另外,高温下油脂水解的甘油也进一步脱水生成具有挥发性和强烈辛酸气味的物质-丙烯醛,它是油脂的主要成分,对人鼻、眼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烹饪从业人员看到加热的油面冒着青烟时,表示此时油温达到该油脂的发烟点,有一定的丙烯醛产生了。当然,油脂的发烟点亦随油脂的精炼程度、种类和使用情况的不同而稍有区别。如:未精炼好的植物油,含低分子物质较多,发烟点多为160℃~180℃;精炼较好的植物油发烟点则约为240℃左右。再如:豆油发烟点为181℃~256℃、菜油为186℃~227℃,棉油216℃~229℃。另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加大,油脂发烟点亦是呈下降趋势,这是反复使用过的油脂加热后迅速冒烟的原因。
有不少有趣的实验已证明:油脂在高温下反复使用,经上述各种复杂的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对人和动物用相当的毒害。有人以高温加热油脂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发现生长停滞、肝脏肿大。最初认为是高温加热破坏油脂是的营养素所至。但有人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后,亦不能改善此肿不良影响。所以认为可能是高温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所引起。有人还发现用含高温油脂的饲料喂大白鼠数月后,普遍出现喂伤损的乳头状瘤,并有肝瘤、肺腺瘤及乳腺瘤等。
高温加热油脂、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是什么?专家一般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经加热而产生的各种聚合物。其中,三聚体因分子量大、不易被机体吸收的毒性较小;而分子量较小、易被机体吸收的环状单聚体和二聚体的毒性较强,可使动物生长停滞、肝脏肿大,甚至可能有导致癌作用。此外,油脂在高温发生热聚,害可形成致癌性较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防止油脂经高温加热带来的毒害,用油加热时应做到:
(1)尽量避免持续高温煎炸食品,一般烹饪用油温度最好控制在200℃以下。
(2)反复使用油脂时,应随时加入新油,并随时沥尽浮物杂质。
(3)据原材料品种和成品的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分解温度的油脂。如:松鼠鱼、菠萝鱼等要求230℃以上温度成型时,应选用分解温度较高的棉籽油和高级精炼油。
二、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须谨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极微,一般在10pg/kg以下。但腌制的鱼、肉制品、腌菜、发酵食品中,含量较高。
一些食品中含油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仲胺及亚硝酸盐,烹调不当或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形成亚硝胺或亚硝酰胺。
影响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因素,主要有PH值、反应物浓度、胺的种类及催化物的存在等等。
亚硝胺和成反应需要酸性条件,如仲胺亚硝酸基化的最适PH值为3.4。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如果增加反应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或有催化剂卤族离子及甲醛等羧基化合物存在时,亦可形成亚硝胺。
合成亚硝胺的反应物包括胺类和亚硝酸盐等。凡含有-N=结构的化合物均可参加合成反应,如胺类、酰胺类、氨基甲酸乙脂、氨基酸胍类等。胺类中伯胺、仲胺、叔胺均可亚硝化,但仲胺速度快,叔胺比仲胺慢大约200倍。
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硝酸盐还原菌亦可将仲胺及硝酸盐合成亚硝胺。但这常在人体胃内及食品发酵过程中发生。
香肠、腊肉、水晶蹄制作过程中,加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作护色剂的盐腌干鱼,也会含有N-亚硝基化合物;腌制腊肠用佐料事先将黑胡椒、辣椒粉等香料与粗制盐、亚硝酸盐等混合,腊肠中就会有亚硝酸基比咯烷、亚硝基哌啶检出。因此应禁用事先混合的盐腌佐料来腌制腊肠,盐合香料要分别包装。
烟熏肉和鱼,煎炸咸肉片、暴露于空气中的直接烤制也会形成一部分亚硝胺。
三、饪过程中,控制事物的安全,须慎防多环芳烃对食品的污染。
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化学物质中危害性最大的便时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时指由两个以上的苯环粘合起来的一系列芳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它们对 人由致癌作用,特别时五个苯环稠合起来的苯并芘(B(a)P)更具强的致癌性。据研究得知,烹饪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的途径主要其一是上述已提到得油脂经高温聚合而产生多环芳烃—苯并芘;其二,主要源于烟熏和烘烤食品时所产生。人们在用煤、汽油、木炭、柴草等有机物进行高温烟熏烤制食品时,有机物得不完全燃烧将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而被熏烤的食物原料往往直接与火、烟接触,直接受到所产生的多环芳烃的污染。随着熏烤时间的延长,多环芳烃由表及内,不断向原料内部渗透。尤其时含油脂和胆固醇较多的食品熏烤时,由于内部所含油脂的热聚作用,亦能产生苯并芘,其所含苯并芘更多。据相关统计发现:熏烤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大致为:一般烤肉、烤香肠内含量0.17~0.63 g/kg,广东叉肉和烧腊肠用柴炉加工使(B(a)P)量上升最多,其次为煤炉及炭炉,电炉烧制的量最少;新疆烤羊肉如滴落油着火后,则含量为4.7~95.5g/kg,平均3.9g/kg。至于烟熏,烧烤食品所含多环芳烃较多且具有强致癌作用,特别使容易导致胃癌这一特点,已被一系列事实所证明。据调查:匈牙利西部已地区胃癌明显高发与该地区居民常吃家庭自制的熏肉有关;前苏联拉托维亚—沿海地区胃癌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高发,是吃熏鱼较多所致;冰岛胃癌死亡率第三位,原因之一是冰岛居民喜欢吃熏羊肉,用当地熏羊肉喂大白鼠已诱发恶性肿瘤。
为防止多环节烃对食品的污染,可采用以上措施:
(1) 熏烤食品时,(2) 不(3) 要离火太近,(4) 避免食物与炭火直接接触,(5) 温度不(6) 宜高于400℃。
(7) 不(8) 让熏制食品油脂滴入炉内因为烟熏时流出的油含3.4—苯并芘多,(9) 致癌性强,(10) 且勿用此油。
(11) 设法改进烟熏和烘烤的烹饪过程,(12) 改用电炉,(13) 改良食品烟熏剂或使用冷熏液等。、
四、有效减或消除原料中对人不利的成分,确保食品安全。
如:人们常通过飞水去除菠菜、觅菜、茄子等原料中的有机酸,可防止其与人体摄入的其它高钙或高蛋白质食物在体内形成不能被吸收的结石性有机物,入鞣酸蛋白、草酸钙等。再如:烹饪鲜黄花中的秋水仙碱;加工发芽土豆时,出去净皮、芽周围组织外,还应注意煮熟煮透,辅加适量的醋,以破坏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龙蔡素碱;烹饪制四季豆时,注意须长时间煮沸,加热彻底才能破坏所含有的对人体不利成分—皂素和豆素;烹制白果时,加热彻底才能免除银杏酸对人体的毒害;烹制害氰疳的木薯、苦杏仁、桃仁等,加热彻底并不加盖烹制,可让生长的氰氢酸挥发;加热被绦虫、肝吸虫、蛔虫等寄生虫卵污染的食品,应使加热时间稍长,使原料内部中心温度达到杀菌温度时,才能彻底灭杀寄生虫。
恰当使用香辛料、调料、色素等调味、调色辅助料,防止食品中人为加入有害成分。最好不使用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香料,不使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料酒、食盐等调料,不使用防腐、发色剂亚硝酸盐类,不使用日落黄、觅菜红、柠檬黄等食用色素。据分析:花椒、胡椒、桂皮、茴香等含有的“黄漳素”有致癌的作用;劣质或假冒的酱油、米醋、食盐等多含黄曲素、甲醇、重金属等有害成分。而使用类制品呈鲜红的玫瑰红的发色剂。亚硝酸盐、硝酸盐类易与胺类在人体内或人体外含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其它一些食用色素在生产过程中亦可能混入钾、铅等重金属。对人不利。故此,万一要用色素或发色剂,亦应严格规定其用量。通常觅菜红、胭脂红的用量为0.05g/kg;柠檬黄、靛蓝为0.1g/kg;亚硝酸盐类不超过0.5g/kg;硝酸盐类不超过0.15g/kg。
五、烹饪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恰当投放味精(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弱酸性时,或中性溶液中,且温度为70~90度时,使用效果最好,若投放时温度过高,谷氨酸钠会在高温下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毫无鲜味,而且可能引起恶心、眩晕、心跳加快等中毒症状。
6、 饪过程中,7、 控制食品安全,8、 烹饪工作者需身体健康。
由于从事烹饪生产的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他们需要搞好个人卫生。从《食品卫生法》亦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和临时参加的食品生产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痢疾、伤害、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或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等不得参加直接入口食品得制作,凡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都应停止工作、立即治疗,待三次检查为阳性后,才可恢复工作。总之,要实现现代化追求“绿色烹饪食品”得理想,烹饪工作者应悉心关注了解烹饪过程中各个环节对食品得影响,并不断地积累核掌握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安全性问题的各项措施,以便探研到更科学更合理地烹饪方法。
参考文献:
《家庭厨房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烹饪化学知识》武汉商业出版社。
《烹饪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孙玉民、朱炳元主编
《烹饪基础》中国商业出版社,林则普主编。
《饮食营养与卫生》中国商业出版社,刘国芸主编。
《烹饪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彭景主编。
《烹饪基础化学》中国商业出版社,朱娩芳主编。
《烹饪卫生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蒋云升主编。
《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商业出版社。
《食品毒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篇:有关法律的论文300
下一篇:看天下杂志一本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