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含量情报学报
数字技术含量情报学报
信息资源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主要业务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是为发展国家科技事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各类科技信息保障。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各种类型和各种载体的科技文献信息并面向全国开展服务。信息资源中心下设资源建设部、信息服务部、院士著作馆、数字图书馆研究室。1、馆藏资源信息资源中心主要承担工程技术各学科领域内的文献资源建设任务。近几年来随着文献购置经费的不断增长,馆藏文献的规模、品种和数量都有了很大发展,馆藏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特色化程度不断提高,文献的满足率和保障率达到了一定水平,初步具备了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功能和能力,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专业图书馆。2、文献服务信息资源中心目前实行365天到馆读者“一站式”服务、24小时全天候网上信息服务,技术手段先进,服务方式灵活多样。(1)文献阅览服务◆ 查目厅目录检索服务:提供本所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馆藏目录检索服务及读者阅览咨询服务;◆ 期刊阅览服务:提供近两年中外文现刊及检索参考工具书阅览服务;◆ 特种文献阅览服务:提供中外文过刊、中外文会议、学位论文等文献阅览服务;◆ 缩微文献阅览服务:提供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及七国两组织专利的缩微文献阅览服务;◆ 电子资源检索和阅览服务:提供光盘或网络版资源的检索和阅览服务。(2)原文提供服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注册用户的网上原文提供服务;◆ 本所、北京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图书情报机构的馆藏原文代查服务;◆ 向大英图书馆、加拿大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国外机构提供长期的馆际互借服务。(3)科技查询服务◆ 国家、省、部、市、地等各级科研项目的开题立项、成果鉴定、成果报奖、新产品开发与申报等的查询;◆ 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估、认定以及科技查询人员的资格培训;◆ STN系统欧洲服务中心FIZ中国总代理。(4)论文收录引证服务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个人开具科技论文收录及被引用证明。3、院士著作馆院士著作馆在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的倡议下,于2004年6月3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使命是全方位收集院士科技文献,建设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知识宝库;展示院士风采,传承院士精神,宣扬院士思想,传播院士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保障,为推动自主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院士著作馆现已收藏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近千位院士的3000多部学术著作和33000多篇学术论文,以及900多件院士风采物品,建有可供检索查询的院士信息系统。院士著作馆建有大型煅铜浮雕壁画《院士名山》,以汉代竹简的艺术形式镌刻捐赠著作的院士,以此教育启迪后人。4、科研数字图书馆研究室是信息资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开展检索语言和检索技术的研究,组织实施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发展规划。研究室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力,全面担负中心的信息技术支撑功能,保证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自动化系统、数字化系统的可靠运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在英汉科技词库、汉语主题词表、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科技资料体系建设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此外,研究室还负责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以及国家标准的研究、开发与制定工作。目前,信息资源中心正按照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的建设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我国工程科技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为提高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贡献。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5号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邮编:100038战略研究中心战略研究中心是中信所主要的业务部门之一,中心大部分研究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科技专业背景、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中心主要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发展战略,开展情报分析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中心下设科技动态跟踪、知识管理、战略基础研究和战略应用研究等四个专业研究室,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围绕科技部的中心工作开展相关的情报分析研究,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情报服务;◆跟踪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动态、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在软科学研究领域,开展新学科、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开展科学与科技决策支持研究,建设支持国家科技决策的信息资源库与知识库,开展知识服务;探索建立知识管理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普统计分析研究,探索实践数字科普;◆承办《中国软科学》、《高技术通讯》、《全球科技经济瞭望》、《科学》等刊物,以及《科技参考》、《互联网信息专报》、《决策参考》等内刊;◆接受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会的委托,协助开展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日常管理工作。资源共享促进中心资源共享促进中心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下属的研究中心,围绕科技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科技资源共享政府领域应用、科技资源共享行业领域应用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接受科技部等政府机构和行业机构委托,承担与科技资源共享管理和促进相关的研究、实践、服务工作,促进国家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展竞争情报研究;促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专利、标准和技经贸信息的传播。◆ 科技资源共享管理研究资源共享促进中心主要致力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共享模式、共享政策、共享技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情况等的跟踪研究,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完成相关研究报告,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在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中的需求,以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与信息处理技术,提供政府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咨询服务、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等服务。◆ 产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在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点产业在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中的重点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与信息处理技术,以持续满足产业发展与集成创新为目的,集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和技经贸信息资源,建设重点产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竞争情报咨询等服务。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的业务定位于结合情报学研究应用实践的需要,开展知识组织技术、信息内容服务技术和情报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为情报研究与服务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其重点内容包括智能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服务元数据与标准规范、数字图书馆应用技术、信息内容建设与服务等。作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络管理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障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络服务系统以及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与维护。同时中心还承担着中信所信息安全和技术管理职责,为中信所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提供系统设计、应用开发、运行维护和网络管理与服务等。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是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承担着相关文献标准的制定及日常管理工作;是中国情报学会计算机技术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同时中心也面向信息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学习和研究支持。情报方法研究中心情报方法研究中心下设图书情报研究室、科学计量学研究室、学会办公室和几个期刊编辑部。中心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图书情报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学计量学研究与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与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的日常管理与运作,《情报学报》、《中国信息导报》和《大众软件》的编辑出版。同时受科技部委托,承担全国科技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的主要工作:◆ 开展情报学理论方法与情报用户的研究。其中重点开展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信息构建、现代情报技术、信息管理与服务等领域的研究;◆ 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中重点开展数字图书馆与数字科普研究;◆ 开展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研究和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 承担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接受中国科技成果研究会的委托,协助开展中国科技成果研究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承担《情报学报》、《中国信息导报》、《大众软件》的编辑出版工作;◆ 接受科技部委托,承担全国科技期刊的日常管理工作。研究生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78年开始招收情报学专业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是国内最早开展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之一。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开展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即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98年起与北京大学合作培养情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10月,我所被人事部批准为首家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管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部是中信所下属主管研究生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归口部门。主要任务:◆情报学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图书馆学硕士生培养;◆办好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接受科技部及社会各界委托,开展各类在职教育与在职培训;◆探索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拓展各类信息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全民信息化教育;◆承担科技部计算机软件培训中心的相关工作。中信所凭借自己知识密集的雄厚实力及其高层次的研究实践,造就了众多的情报信息领域专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导师队伍。到2005年,中信所研究生部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365名,颁发硕士学位299个;招收在职研究生379人,其中161人获硕士学位,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总人数为460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机关、信息单位、驻外机构和各类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除了学历学位教育外,研究生部还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培训班和研讨班。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相关领域的培训班,包括计算机应用培训、信息分析师教师认证暨信息分析师认证培训、全国科技查新与文献检索培训等,培训人员达数百名,满足了市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中信所研究生部采取开放办学方式,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国际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选送部分优秀研究生赴国外进修深造。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资源分配中最重要的因素。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大量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欢迎各界人士报考中信所,竭诚为您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学习机会。
基于J2EE的图书管理系统毕业设计
摘要:对基于XML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遥感数据存储、数据持久化以及用户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讨论了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设计思想和系统构架,注重系统的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基于J2EE技术的元数据管理系统。�
关键词:Java 2平台企业版;元数据管理;扩展标记语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这些海量信息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元数据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些部门已经针对数据在行业内部的应用特点来开发自己的管理系统[1]。目前,在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管理平台不可移植、安全性差、难以维护和扩展、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与内容服务提供方式[2,3]。�
以J2EE平台为基础的各项技术的成熟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J2EE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的核心技术是Java2平台的标准版,具有Java语言的特性,是一个开放的、跨平台的结构,提供了健全的意外事件处理机制,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
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稳定、可复用、易维护的特点;独立于平台,可以部署于Microsoft Windows、Linux、UNIX等操作系统之上;可对Oracle、SQL Server 2000、MySQL等多种数据库进行操作。但是J2EE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需要准确使用,而且基于J2EE的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系统设计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尽管基于J2EE平台的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J2EE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元数据管理中。本文提出的基于J2EE架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法和应用实例,是将J2EE引入元数据管理的一个初步尝试。�
1关键技术研究�
1.1基于XML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各个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元数据存储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对这些元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发布。必须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
采用简单文本文件作为中间介质的信息交换方法不能描述数据的结构,不适合用来进行复杂的元数据交换。 XML技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孙君明等人[4]对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XML是采用线性语法描述树状结构的标志语言。作为一种数据交换的中间件,XML具有跨平台、结构化和自描述性强的特点。�
用XML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图1中,首先各地的数据提供者通过浏览器将数据传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端的XML引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标准的XML文档;再由一些服务组件根据需要对XML文档进行处理,如建立索引等。这样,多源异构数据就被转换成了具有统一标准的XML文档;通过对这样具有固定结构的XML中间件的解析,实现从XML文档到数据库的转换,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4,5]。进行信息发布时,根据客户端的查询条件在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结果集,形成XML文档,将该文档发送至客户端;由客户端的格式化工具解析该XML文档,显示在客户端。�
1.2遥感数据的分块存储�
遥感数据(如DEM、TM、ASTER等)具有数据量庞大的特点,应用数据库中的大数据类型存储,如Oracle 9i中的Blob、SQL Server 2000中的Image。但是如果将它们直接存入数据库中会造成系统效率低下;可采用一种分块存储的策略,将原始数据分割成大小一致的若干块,一块一块地进行存储。分块大小要根据磁盘的读写性能和网络的传输性能确定,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下[6]。每块数据以一条记录的方式进行存储,包含数据的编号、经纬度、步长、时间等信息,并且建立索引。�
1.3数据持久化�
为了能使系统部署在任意数据库系统上,加入了一个持久化层,作为连接Java应用和关系数据库的通道。为数据库中的每张表建立一个Java对象,定义好对象与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只需对Java对象进行操作,不用关心SQL语句和系统最终使用的数据库。持久层作为一个中间件,封装对数据库的操作,提供接口,隐藏数据访问的细节[7]。�
1.4用户访问控制�
元数据的使用人员级别复杂,用户管理困难。使用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RBAC在传统的用户——权限模型中引入了角色的概念。角色是一组用户的集合,也是一个授权的集合,它将一组用户与权限联系起来。一个角色可以与多个用户对应,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可以执行多种权限,每个权限可以被多个角色共享。对一个用户授予相应的角色,使用户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8]。引入角色可以使系统的安全机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减少了权限管理的负担和代价,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2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
使用本系统的各部门实际情况不同,系统可能被部署到不同的平台上,而且需要对该系统进行一定的扩展和改进。所以在系统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2.1系统设计�
本系统基于J2EE平台,是一个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的系统,具有J2EE平台可以跨系统使用的特性,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应用框架。MVC设计框架的内部原理比较复杂,将MVC运用到应用程序中会带来大量的额外工作,增加应用的复杂性。但是MVC可以轻松地实现程序代码与HTML的分离,而且MVC的三个模块相互独立,可以构造良好的松耦合构件,提高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从长远的应用考虑,应使用MVC设计框架[9]。�
本系统在传统的B/S三层结构上作了一定的改进。�
(1)表现层。在该层使用Struts框架。Struts是一个MVC模式的表现层应用框架。浏览器向Web服务器提出请求后,Web服务器会把请求交给控制器处理。ActionServlet控制器根据请求的不同,将它们转发给不同的Action实例。Action实例在这里充当了用户请求与业务处理逻辑之间的适配器,它只负责控制整个程序的流程,不关心具体业务的实现,实现了请求与业务逻辑的分开。本系统使用一个高效的Action类——DispatchAction类。只要继承该类,就可以在一个Action中集成多个业务方法,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在视图显示方面,其大量使用了Struts标签,用来控制显示的逻辑和内容。由于不同平台采取的编码方式不同,在进行系统移植时很容易出现中文乱码问题。在这里使用一个可插拔式的过滤器,实现对请求和响应的预处理及后处理,很好地解决了字符编码问题,使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移植。
(2)业务层。它处理用户请求和应用逻辑。在处理之前,将所有涉及到表现层的数据结构替换成更加通用的数据结构类型;使用通用的、与表现层无关的数据结构在这两层之间传递参数。表现层方法提交的参数类型主要是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使用这样的参数会增加系统的耦合性,不利于代码的重用,所以要将它们处理成通用的数据类型,如数组。这一过程在Action适配器进行转发之前完成,提供给业务层的参数是通用的数据类型[10]。业务层方法之间的通信也通过通用的参数类型进行,使得每个业务方法均独立存在于系统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系统的耦合,提高了可复用性。�
(3)数据层。为了实现数据库访问细节与业务层的分离,引入持久化层。�
为了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可复用性,采用以上的设计思想,以搭建一个逻辑清楚、功能明确、模块化程度高的元数据管理系统。�
2.2工作流程�
用户通过浏览器(IE/Netscape)向服务器提交请求,请求经过过滤器处理后再提交给控制器ActionServlet;控制器根据请求的类别将它们转发给不同的DispatchAction类。该类中的方法对参数进行处理后调用不同的业务逻辑对请求进行分析处理,处理后得到的信息通过视图显示在用户浏览器上。�
3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实现�
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一个元数据管理系统——基于J2EE的小城镇元数据管理平台。本实例以J2EE平台为基础,Tomcat 5.0为服务器,可以使用Oracle 9i、SQL Server 2000、MySQL数据库,使用了ORM(Object-Relation Mapping)模式的持久化层中间件Hibernate,以Eclipse 3.0为开发平台。在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了以J2EE平台为基础的各项技术,遵循Java2标准平台的编码标准,注重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的XML引擎采用了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和SAX(Simple API for XML)。DOM负责XML文档的生成和修改;SAX对XML进行解析。
小城镇元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分为管理与检索两部分,可以实现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档数据、原始试验数据、报表数据和模型数据的管理与检索;用户管理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系统管理功能可以提供系统运行的日志和帮助文件。�
4结束语�
基于J2EE的元数据管理平台,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遥感数据的存储、数据持久化和用户控制访问问题;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J2EE的设计模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功能模块具有低耦合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可对元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发布,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在如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洪桥,何建邦,池天河,等.基于Internet的元数据管理模式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3,30(4):89-91. [2]李广乾 .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J].信息化建设,2005(Z1):24-26.�
[3]赵春江,杨信廷. 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5(1):22-23.�
[4]孙君明,郭红. 基于XML的异构信息交换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1):70-72.�
[5]李德冠,陈梦东. 一种基于XML的数据交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微机发展,2005,15(12):12-14.�
[6]朱雷,潘懋,李丽勤,等. GIS中海量栅格数据的处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1):66-68.�
[7]孙卫琴. 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范会联,李献礼. 基于Struts框架的Web信息系统中RBAC的实现[J].计算机时代,2005(12):33-34.�
[9]孙卫琴. 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数字技术与应用》国家专业期刊~晋级~评职称首选刊物!
顶!梁编辑、书已经收到、很专业、质量也很好、谢谢!
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有哪些?图书馆著名著作都有哪些啊?
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等。
1、《中国图书馆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
2、《图书情报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
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等。
《图书馆学导论》是2003年8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良芝。
本书是一部关于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学的概述性著作。它将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和交流确定为图书馆职业的基本社会分工,将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技术、理论,以及通过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原理确定为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
以此为出发点,以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现实为背景,概述了图书馆职业进行知识与信息组织整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类型图书馆进行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基本途径、图书馆职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图书馆职业的哲学基础。
扩展资料:
图书情报工作的办刊历史: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创刊。
1961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
1967-1974年,因“文革”停刊。
1975年,复刊并更名《图书馆工作》。
1979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
1980年,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月刊发行。
2009年,改为半月刊发行。
2014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2016年5月,《图书情报工作》第十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徐州召开。
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图书馆学、情报学中文
邱均平的主要研究成果
1. 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 (第1作者)2. 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第1作者)3. 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管理及其实施,图书情报知识,1999(3) (第1作者)4. 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及对策(1--4),情报学报,1999(6)-2000(3)连载4期。5. 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情报与实践,1999(3) 独著6. 关于信息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图书情报知识,1998(1) (独著)7. 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报科学 ,1998(1)(独著)8.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ir in Development, P’96ISIRSD. Wuhan University Press, 1996,7(独著)9. 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报2000(1)(第1作者)10.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图书情报学报,2000(4) (第1作者)11.信息计量学,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2001(6)连载12期(独著)12.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0(3)(第1作者)13.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第1作者)14.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产权保护,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第1作者)15.网络信息资源工业产权的管理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1(1)(第1作者)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意义、特点与改进意见,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⑵(独著)17.网络用户使用记录的计量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 ⑸ (第1作者)18.关于网络文献的引用和著录问题的探讨,情报学报2002 ⑴ (第3作者)19.《情报学报》与我国情报学发展( I )—《情报学报》创刊20年来发文的计量分析,情报学报2002 ⑸ (第1作者)20.国内外内容索引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中国索引》2012年第4期(第一作者)21.基于作者互引分析的科学结构研究探析——以科学计量学为例,《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22.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理念、方法和结果分析,《中国出版》2013年第12期(第一作者)23.基于CSSCI的情报学资源本体构建,《情报资料工作》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24.从期刊评价看中国期刊的质量发展——RCCSE期刊评价的做法、特色和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13年第2期25.基于共现与耦合的馆藏文献资源深度聚合研究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
上一篇:新型建筑材料杂志社
下一篇:管理学刊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