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论文
浅谈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建议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充满“设计”的世纪—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也成为当今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各个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岗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式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不断对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笔者作为从事一线的艺术教育教师,分析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发展潜力,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招收名额也逐渐放宽。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就业时发现竞争岗位激烈,仅在2008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未就业毕业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岗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各个高校要注重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根据社会岗位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教师要敢于直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当今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
部分高校在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造成艺术专业课程设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各个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基础课侧重于绘画技法和图案,而对美学、心理学、视觉思维等与图案设计与构成有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而且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思路。将人才培养计划规格化,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课本教材内容缺乏一定的条例性,逻辑感,章节与章节之间缺乏一定的衔接,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严重脱节。
2、课程结构失衡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教材安排内容不合理,内容繁杂且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对于培养学生技能的专题模糊;课程专业理论和公共课程设置的较多,而实践课却是少之又少,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教材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与市场要求严重背离;大学四年,在大一大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忙于应付十几课的专业理论学习,造成在大三大四实习期还是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教学方法的失当是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背离的'重要原因。艺术设计教育区别于人文地理、语言、理科等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将老师教授的理论背的滚瓜烂熟,并不能肯定他是艺术设计人才。设计是要服务于生活的,并不是挂在高空的亭台楼阁,部分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还一味坚持着学分制度,教学过于死板,而且忽视了实习期对于艺术设计学习的重要性。
4、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各个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扩大了招生的名额,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却没有得到发展,有些其他艺术类的教师兼职担任艺术设计教学。而且,部分教师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持充实自己,没有关注本专业近期的动态和发展;而且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忽视教师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
二、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虽然在教学中强调不要拘泥于课本,但并不是说可以没有教材,所以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以及教师做出以下的努力:一是教育部、高校、教师要一致努力,编写出结合社会市场岗位要求与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材,对于旧教材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二是高校要注重对专业实践课的设置,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要有所衔接,确保学生能够趁热打铁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三是教育部要加大对高校建设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包括一些场地、器材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实践提供充足的场地;四是学校要建立合理课程体系,根据需要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与艺术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技术课程等。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当下,高校实现“生产、科研、教学”三者之间一体化是新的发展方向。要想培养出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高校及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市场对自身专业的需求呢?针对此问题,开展校企合作便是很好的方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甚至是就业就会,而且教师也可以在企业中嗅觉到最新的艺术设计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水平。高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为此可以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将实习经历与企业评价纳入到学分制当中。
3、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要注重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思维,科学整合教学资源;而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实现教师与本校教师以及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互动,激发竞争合作学习意识;另外,要定期组织教师队伍开展学习,及时料及国内外最新资讯,并展开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到晋升机制中去;要求教师撰写工作实践报告,教师将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的过程经历记录下来,有助于反思自身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另外,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减少教师变动。
三、结语
为了使当今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工作成绩斐然,笔者希望相关社会工作者能够勇于创新、以生为本,为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献出毕生的精力,解决“企业找不到设计艺术人才,而艺术设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
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纳要〉》,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纳要》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实现我国幼儿园课程以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01年至2003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了一套符合我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自治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纲要细则》,作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各类幼儿园强化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自身课程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今后在我区形成国家课程、自治区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幼儿园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许多一线教师从认识的层面上对幼儿艺术领域新理念能够理解和认同,但在操作的层面上却缺乏对新理念的实践运用策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缺乏对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整体把握,因此,提出幼儿艺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努力营造幼儿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按照生态式艺术教育观,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同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形成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和环境。为幼儿营造艺术能力的生成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不管是一个人的幼年时代,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都是融为一体的,而且这些艺术活动还与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等紧密联系。
这种多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为活泼多样。所以,幼儿艺术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幼儿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2.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两个层面:即,内容的完整和过程的完整。所谓内容的完整是指幼儿园开设艺术活动内容的本身应全面。这在我区的调查中不难发现,节奏乐、音乐欣赏及美术欣赏活动在许多幼儿园是很薄弱甚至是被砍掉的内容。这种内容的薄弱性和不全面性必然会限制幼儿艺术能力的充分发展。所谓过程的完整是指幼儿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感知、艺术创造和艺术反思。传统幼儿艺术教育的一大误区,是删除了在艺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赏和批评,仅仅教授幼儿创作和演唱。而此处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则是把幼儿视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感知和接受艺术大师和同伴的作品,在接受中得到启发和创新。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基础之上,或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3.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现代幼儿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幼儿的发展为本”,而新(〈纲要》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成为精英式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使每个幼儿享有学习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全面的基础。
面向每个幼儿,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有利条件。
面向每个幼儿,还意味着艺术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意大利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目前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的艺术教育特色就在于老师鼓励孩子拥有开放的、个性化的探索学习,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创造宽松的氛围。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不同材料、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富有个性的艺术活动。瑞吉欧学前教育的创办者为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成果巡回展,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里的语言泛指文字、动作、图形、绘面、建筑雕塑、皮影戏、拼贴、戏剧或音乐等多种活动形式以及丰富的媒介材料。
4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的艺术活动。
(1)在游戏中,幼儿得到大量机会“扮演”或“进入”不同的角色,而角色的扮演就无形地发展了其艺术对话才能,这种对话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另一方面促使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2)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频繁地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这种自我表现相当大一部分又是与视觉艺术形象或造型能力紧密联系的,久而久之,幼儿的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交流智能会得到同步发展。
(3)在游戏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得到节奏的训练,使他们的音乐和舞蹈才能得到发展,无形中丰富了他们追随音乐的直觉能力和音乐智能。
(4)在游戏中,幼儿能频繁地得到“建构”事物的机会,而“建构”又总是与手的动作和工艺紧密联系的。很多时候,“建构”还必须与他人合作,这就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身体动感智能、空间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
二、组织实施幼儿艺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幼儿艺术活动应充满愉悦性,使幼儿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的乐趣,选择的内容应是基本的、启蒙的,通过幼儿努力能够达到的。在艺术活动中,变“苦学”为“乐学”。在“玩中学”“学中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创造性原则
此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活动,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二是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具体到艺术活动过程中,即,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幼儿要创造性地学。
3.操作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操作”包括动作操作、语言操作和思维操作。人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建构起来的,它的发生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接点—活动(即,动作操作)。皮亚杰说: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幼儿的操作活动,仅仅是看和听而没有操作活动的学习是表面的学习。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向幼儿“操作”为主。教师应布置情境,提供艺术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操作中尝试、思考、认识事物。
4.激励性原则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参与,引导幼儿逐渐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在‘不懂”和“不会”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去大胆地探索。要坚持正面教育,不断鼓励幼儿去观察、实践、探索、创新,激发其好奇心和内驱力。
5.整体性原则
幼儿艺术教育是整体性的,应注意幼儿期人格建构和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不仅在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同时,应融体、智、德、美等相关内容为一体使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有机地联系。做到相互渗透、融合、补充、强化,取得最大的整体效应,促进幼儿素质得到整体、综合、和谐的发展。
6.交互性原则
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与同伴间愉快的合作交流,是艺术活动优化的重要标志。这种交往是建立在合作之上,而不是竞争之上。这样的活动中没有权威性,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均处在平等民主的地位,活动中幼儿的相互交流、迁移、合作、协调,推进其社会化的发展。
三、现行幼儿艺术课程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通过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我区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未从根本上把握“活动”本质。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己把“课”改为“活动”,随之,“音乐课”“美术课”’被合称为现在的“艺术活动”。但在艺术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与传统的课堂集体教学并无差异,所以,其效果亦无差异。
(2)活动对象的“狭隘化”导致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相脱节现象。由于对艺术活动对象的特点、内部规律认识不足,致使艺术活动的客体未能蕴涵或承载艺术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出现了艺术活动内容与艺术活动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3)活动缺乏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是活动主体幼儿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艺术实践中却呈现出一种低开放性。体现在艺术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师生互动及活动结果等方面的低开放。
(4)未充分体现活动的建构性。活动的建构性是活动主体在活动中自主、能动、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然而,艺术实践中却在艺术活动内容、方式、时间、伙伴等方面,让幼儿自己选择的自由度很小,加之教师又往往青睐“像”的活动结果,因而,艺术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较为严重的压抑。所以,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未能得到理想的建构。
(5)活动的整合性较差。幼儿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包括在艺术教育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及幼儿发展方面的整合。这一点在我区普遍存在着操作上的种种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新课程对“活动”提出如下对策:
(1)深刻了解和把握活动的本质。“活动教学”的缘起是在反对“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强制灌输’的传统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活动教学的本质精神是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幼儿、解放幼儿,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2)以幼儿艺术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提供丰富的活动对象。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活动主体正是通过占有和改造活动对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进而加强自身本质力量。要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艺术活动对象,艺术活动对象的形式应包括:客观艺术事物与环境、艺术符号、艺术表象、艺术情感和艺术知识。艺术活动对象的内容应包括:艺术知识经验、艺术技能经验、艺术行为规范经验和艺术情感经验等。
(3)全方位向幼儿开放活动。艺术活动内容要保证丰富性、可选择性和层次性等,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需要。艺术活动过程要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之成为动态的、发展的、生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空间不局限于本班和幼儿园,教育资源要全园共离,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师生关系上,要建立一种充满支持、接纳、肯定、鼓励、赞扬的人际关系。在艺术活动结果上,要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要以建设性的方式纠正幼儿不适当的艺术活动结果。
(4)真正使“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幼儿艺术活动应成为促使其进行艺术学习发生的桥梁。通过幼儿对艺术客体的主动探索、主动变革和主动建构,形成相应的艺术审美心理结构。
四、幼儿艺术课程的评价
1.注重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综合评价。艺术课程不仅仅关注幼儿艺术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整体艺术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估,还强调对幼儿通过艺术的学习,在情感、态度等人文素养上获得发展的评价。
2.注重对幼儿艺术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与教学活动、评价与具体的艺术活动情境融为一体。幼儿艺术学习活动比一般的其他活动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因此,幼儿艺术课程的评价,更应关注对幼儿艺术学习过程与个性发展的评价。幼儿的艺术学习过程,更直接、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学习艺术的状况和变化,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这种变化或问题,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幼儿学习艺术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评价是与教学活动、与幼儿具体的艺术活动情境分离的,这种评价大都发生在幼儿艺术学习活动过程结束、艺术作品完成的时候。它忽视了幼儿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只针对某个客观的、孤立的学习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掌握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这种趋势也反映到评价中,要求改变以往对幼儿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评价脱离其学习的过程,脱离知识技能的具体应用情境的状况,要求评价与幼儿的艺术学习活动、问题任务紧密相连,使评价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以往注重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同,在综合艺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扩展了,加强了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幼儿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上一篇:中国的第一本时装杂志
下一篇:个人发sci如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