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报2021研究热点
营养学报2021研究热点
有《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中国粮油学报》等。
《中国粮油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粮油学会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2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粮油学报》载文量为4562篇、被引量为33254次、下载量为329031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1.05。
报道内容:
《中国粮油学报》主要致力粮油食品行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报道,注重对行业的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方面的追踪报道,内容涵盖了谷物、油脂、饲料、储藏、信息自动化等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粮油学报
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
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
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在炎炎的夏日,很多人都会在草丛中发现螳螂,螳螂是夏天最常出没的昆虫之一,而其种类也较多,我国已知有147种。那么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呢?
一、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配偶?
1.相关研究
2021年1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Nathan Burke和Gregory Holwell在《生物学报》发表研究,指出为了交(配)和避免被吃掉,一些雄螳螂会转而攻击,和雌性扭打,有时还会重伤后者。
2.得出结论
雄螳螂试图使用武力来迫使雌螳螂交(配)。交(配)或者死亡取决于前12小时内的比赛谁是胜出者。如果雌螳螂赢得了战斗,她会吃掉雄螳螂;但如果雄螳螂获胜,通常会完成交(配) 。
另外,专家也作出了解释,在大自然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昆虫也是可以被它们食用的,而它们自己也是昆虫的一员,母螳螂在饥饿的状态下是分不清交(配)同类和食物的。如果公螳螂所交(配)的同类刚好是饥饿的,那么它极有可能会被这位伴侣吃掉,那么被吃掉的就显得极为不幸了。
所有的公螳螂都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它们会在交(配)后马上离开,但是如果动作稍微慢一点,自己就会吃掉,果然最毒妇人心,仔细想想很多小螳螂的生命都可以算作是父亲的延续了。大自然创造了这样的法则,自然是有它规定的道理,我们在感叹生命伟大的同时,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哦!
二、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螳螂是益虫。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1.捕捉害虫
螳螂食物来源主要是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菜螟、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蚱蜢等60多种害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还是蝗虫的死对头。所以说,螳螂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螳螂一点植物也不吃,专门喜欢吃肉食,而且还要吃活的动物。
2.捕食蚊子
螳螂捕食害虫的本能,不仅成虫具有,其实它从卵壳出来的幼虫,虽那时个体不大,但已经能捕食蚊子等小虫了;逐渐长大后,连活泼的苍蝇、飞蛾等也能捕捉;
有一种叫黠螳螂,更有巧妙的捕食本领。它伏在树叶或花丛中,把第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看来真象开放的紫白色兰花,以致一些昆虫冒冒失失地误认为是一朵鲜花飞去采蜜,自投罗网。
三、螳螂都有哪些种类?
1.狭翅大刀螳
雌虫全长8.5-11.0CM,雄虫7.5-9.5CM,属大型昆虫,体多为绿色或褐色。在我国东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2.广斧螳
是我国常见的型中至大螳螂之一,体长约60MM,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
3.棕静螳
体型中等,大约45~60毫米左右,身体大多为棕色,也有褐色、米色的种类,多见于阴面的石板后,墙角中,太阳能水管后。
4.薄翅螳螂
雌虫体长57-60毫米,淡绿色或淡褐色,雄虫体长47-56毫米。常见的地区有新疆、甘肃、湖北、广东、陕西、辽宁、山西、内蒙古等地。
5.绿静螳
体型较小,仅有45~69毫米,身体绿色。绿静螳生性安静,可长时间守候猎物,若虫很小,黑色,有明显白斑。栖息于园林空地、灌木丛、草地上等环境,但在山上低海拔地区也常见。
总得来说,螳螂会吃掉自己的配偶都是大自然的规律造成的,这也表明了昆虫界的生存残酷。
1、母螳螂之所以会在交(配)后吃掉公螳螂,是因为它此时处于饥饿状态,同时交(配)结束后,它担负着孕育下一代的重任,体内需要保存着充足的营养,因此公螳螂就成为它的食物。
2、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3、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4、外形特征: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7、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
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有保证物种生存下去的方式。尽管不同的物种繁衍后代的方式可能会不相同
但是大多数物种还是靠雌雄交(配)来繁衍后代的。螳螂就是需要通过雌雄交(配)来生育后代的物种,但是,螳螂交(配)之后,为什么母的会吃掉公的呢?原因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螳螂交(配)后母的吃掉公的的现象,有人认为是螳螂的一种习性,是为了繁殖下一代,给下一代提供足够的营养。这样说可能比较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然而它们并不是为了繁衍下一代。
螳螂这种吃掉配偶的现象叫做性食同类,但这并不是因为雄性螳螂能提供给雌性螳螂什么特殊的营养,而是因为雌性螳螂饿了。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雄性螳螂的头部是神经抑制系统的中心,一般母螳螂都是先从公螳螂的头开始吃,被吃掉头的公螳螂的咽下神经被破坏,有利于接触成功,即雄性螳螂的精液会全部流入雌性螳螂体内,从而使母螳螂的卵子充分受精。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表明,没有饿肚子的母螳螂并不想吃掉自己的配偶,并不是很饿也不算饱的母螳螂可能会在交(配)后吃掉公螳螂,而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母螳螂在交(配)前就会扑上去吃掉公螳螂。不得不说,母螳螂的这些行为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性食同类的现象并不仅仅是螳螂所特有的习性,某些种类的蜘蛛、蝎子也有这种现象出现。螳螂性食同类的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而是一种发生率比较低的现象。如果母螳螂是饱腹状态的话,是不会吃公螳螂的,而且,只要公螳螂跑得足够快,也可以改变被母螳螂吃掉的命运。
辟谣!关于维生素AD的“谣言三连”你信了几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今家长可以轻松获得关于婴幼儿维生素AD补充的专家共识、循证文献和科普好文,做到科学 育儿 。
但是,最近在儿童保健门诊,当我询问宝宝是否规律补充维生素AD时,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宝宝最近感冒了,医生说是上呼吸道感染,就没有吃维生素AD”、“我的宝宝最近拉肚子所以没有吃维生素AD”、“我听说长期吃维生素AD容易性早熟,所以我只是偶尔喂一粒”。
我将上述家长的担忧总结为“谣言三连”:
1、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能补充维生素AD;
2、腹泻病程期间不能补充维生素AD;
3、长期补充维生素AD会导致性早熟。
这三个关于维生素AD的谣言你信了几个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谣言一、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能补充维生素AD
当我问家长为什么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不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D时,他们往往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理由,就像“感冒了需要清淡饮食”等同于“只能顿顿喝白粥+白水煮菜”一样,别问,问就是“会不消化”。
呼吸道感染期间补充维生素AD会不消化?
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是导致该群体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每年感染达到一定次数则定义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见表1。按照这部分家长的理解,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就暂停补充维生素AD,那一年能够规律补充的时间就寥寥无几了。
表1 国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专家共识中建议呼吸道感染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D
但是打脸往往就在一瞬间,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中明确提出:“ 建议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A 2000U、维生素D 400-800U,以促进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恢复,同时提高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2017年发布的《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管理专家共识》 [2] 中指出: “维生素摄入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 ,并在治疗原则中明确提出:“建议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取”。
多项研究证明补充维生素AD可以辅助治疗呼吸道感染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A及维生素D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辅助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比如维生素A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促进其产生IgG、IgA、IgM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和抗感染作用 [3] ;补充维生素D可以提高抗菌肽LL-37的水平,而后者具有针对细菌、真菌、病毒、结核等多种病原的抗感染作用 [4] 。不明白上述的免疫学专业术语没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维生素AD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减少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
因此,建议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也应该规律补充维生素AD。
谣言二、腹泻病程期间不能补充维生素AD
相较于谣言一,站在家长的角度就更很容易理解“孩子拉肚子补充维生素AD肯定会不消化”的观点了。同样,我们直接看专家共识是怎么建议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中明确提出: “建议腹泻病程期间,儿童每日应补充维生素A 2000U、维生素D 400-800U,以补充腹泻期间消耗掉的维生素,有利于腹泻症状的恢复,降低腹泻的发生风险”。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5] 中也明确提出“补充维生素A”。
其作用机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维生素A及其配体是上皮增生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可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及增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数量,增加肠道的免疫作用 [6] ;维生素D能够保证肠道黏膜细胞正常功能,增强防御素的表达,在肠道正常防御环节扮演重要角色 [7] 。
因此,建议腹泻病程期间也应该规律补充维生素AD。
谣言三、长期补充维生素AD会导致性早熟
首先,《性早熟诊疗指南》 [8] 中指出 性早熟明确的病因包括外源性雄激素或雌激素摄入。 关于性早熟的危险因素 [9] ,有研究提出各种保健品、营养品含有较多性激素,长期摄入对儿童的性腺产生兴奋作用,影响儿童体内正常的性腺激素平衡,使其功能紊乱而引起性早熟。根据上述信息可得出这样的逻辑“维生素AD听起来像是保健品,因此含有较多性激素,长期摄入性激素会导致性早熟,因此长期补充维生素AD会导致性早熟”。不得不啧啧称赞一句“真是逻辑鬼才”!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维生素AD补充剂属于乙类非处方药,非保健品
首先, 维生素AD补充剂属于乙类非处方药 ,我们可以在外包装上看到“绿色的OTC”字样,而非保健品。其次, 维生素A和维生素D均属于脂溶性维生素 ,它们主要在物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与性激素没有半毛钱关系,因此可以排除它们的嫌疑。
维生素AD补充剂的辅料不含性激素
那么,维生素AD补充剂的辅料中会不会含有性激素呢?笔者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搜索了销量前四名的商品,见表2。其中,最有嫌疑的就是维生素E了,因为它具有一个极具诱惑的别名“生育酚”, 但是维生素E也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而非性激素, 其作为药用辅料添加量极低,有人专门测定了伊*新中维生素E的含量平均为0.494mg/g [10] ,维生素E的适宜摄入量最低的小婴儿都达到了3mg [11] ,远远大于辅料的添加量,更别说目前关于维生素E与性早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因此,长期补充维生素AD不会导致性早熟。
表2 不同维生素AD补充剂辅料成分
在打破关于维生素AD的“谣言三连”过程中,我在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被迫接受海量信息,却难辨真伪,看到什么就信什么,慢慢地,你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请不要丢了你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1(01):110-116.
[2]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许政敏, 付勇, 等.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10):721-725.
[3]栾艳, 郑金玉, 陈兰兰, 等. 维生素A治疗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h1/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06):911-915.
[4]王博玉, 柏金秀, 贾浩, 等.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补充维生素D后LL-37水平的变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05):525-529.
[5]陈洁, 叶礼燕.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08):634-636.
[6]李杨, 刘泉波, 王玉婷, 等. 维生素A与小儿迁慢性腹泻关系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4):657-659.
[7]邹玮. 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表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02):235-238.
[8]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195)号】[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04):390-392.
[9]刘丽芳, 金海菊. 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03):506-508.
[10]赵丽君, 刁全平.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D滴剂中维生素E的含量[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5(03):335-336.
[11]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J]. 中国妇幼 健康 研究, 2019(04):392-417.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上一篇:南京师范大学期刊认定标准
下一篇:物理学报终审专家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