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面试过程中的微表情研究论文

面试过程中的微表情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面试过程中的微表情研究论文

克服职场微表情

克服职场微表情,在职场中要保持尊重的态度,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遇到不喜欢的同事是难免的,职场上的隐形陷阱是很多的,我们要注意到脸上的微表情,因为这些微表达可以透露你的内心想法,会导致好多误会,那么要怎样克服脸上的表情呢?我这就带你了解克服职场微表情。

不是潜规则,而是一种提醒,一种规避微表情,是内心情感流露与掩饰时,脸部“泄露”出的信息。“微表情”虽然一闪而过,但它却暴露了人在压力下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一些职场微表情:

挠头、嘴角微撇、皱眉显示内心焦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

手不自觉摸脖子,表明内心慌乱试图掩饰真相;

常扶眼镜,或把玩领带项链等,显示出自信不足,心神不宁;

双手揉搓或摩擦膝盖,透露出焦虑及不自信;

手插口袋,眼睛左顾右盼,不敢直视对方,表示紧张害怕;

轻咬嘴唇,暴露内心犹豫焦躁;

眼睛向上看,为迟疑的表现;

扶眉骨,是典型的羞愧表现。在面试时出现,则要留意所叙述的内容有何不妥;

嘴微张,眼睁大,表示错愕。而向一边撇嘴唇则表示不屑;

谈话中常打断对话,作出切断性手势,表示此人主见较强。

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却可能在职场面试时,让人输在第一关。面试时,面试官主要会参考微表情,考察两点:面试者的自信以及所回答内容的可信度;再综合考虑其展现的性格特征,考量是否符合职位需求。

又逢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招聘会之时,专家建议,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来减压,改善“微表情”。

人力资源专家介绍说,抹鼻子、手足无措、眼神飘忽之类的小动作是内心紧张的外化反应,这些“微表情”总是在不经意间透露求职者的压力状态,容易带来面试考官的负面评价。“求职者要有主动面对压力、化解压力的意识。我们建议求职者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比如说咀嚼口香糖、深呼吸、片刻冥想、轻按太阳穴位等。”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刘翔平教授介绍,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脑波增强,而α脑波的减弱与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由此可推导出,咀嚼口香糖可使情绪放松。国外关于唾液皮质醇的研究也发现,咀嚼口香糖时,与压力感成正比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也就是说,咀嚼口香糖时压力感减轻。

你们知道“微表情”是什么意思吗?面试时候,“微表情”有什么作用呢?

“我的爱好是运动和散步,弱点是不细心,当学习委员时把人家的资料给填错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小丽刚介绍完自己,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就对她进行了一番点评:自我介绍时不要闭着眼睛说话,手不要扶在椅子上,身体不要晃动。朱安锳口中的“眼睛、手和身体”就是“微表情”。

这是11月21日暨南大学国有四大银行专场招聘会的一个情景,与以往不同,今年现场招聘会引进了针对改善“面试微表情”的特训服务。学生在正式面试之前,可以先来“微表情特训中心”体验一下,主办方希望借此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给面试加分。

观点PK

“微表情”很重要,但它属于求职的技巧范畴。有人担心,过分强调“微表情”,会使毕业生求职本末倒置。

赞:有学生认为,适当了解一些基础的“微表情”,对面试很有帮助。这些求职技巧原本应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上讲,但还没有正式走入课堂。现在有公司和培训机构出来倡导,是一件好事。“微表情”的观念远未普及,谈不上“过火”。

弹:也有一些观点对“微表情”表示质疑,认为面试应该自然真实,不必刻意迎合考官。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求职者根本不可能一条一条对着“微表情”技巧按图索骥,“微表情”更多是一种认识与素质,这和小学生写作文类似,刚学写作的人,老师都会教写作技巧,但仅凭写作技巧是写不出好作文的,真正的好作文又悄无声息体现出各种技巧。

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提醒,学生与其提高学习“微表情”,过分依赖于面试前“大补”相关知识,还不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来得可靠。

抹鼻子、表情僵硬出卖了你的紧张

抹鼻子、手足无措、眼神飘忽,这些内心紧张反应,很容易带来考官的负面评价。一份《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显示,82%的人在面试时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压力微表情。但这些“微表情”很难被求职者察觉,却容易被HR捕捉。

中山大学管理学硕士吴同学,在招聘会现场投完简历后,饶有兴趣地参加了面试“微表情”特训。吴同学本科学的是化学,硕士改学管理,属于复合型人才,他对自己相当自信。特训中,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先问了一两个常规问题,然后回马一枪问“你曾是理科生,你能计算出中国人每一天消耗多少口香糖吗?”吴同学面对突发问题有些支吾,朱安锳点评说,“微表情”往往就在发生突发事情上,此时表情出卖了你自己。

据了解,“微表情特训中心”近期将进驻8个城市的大学生招聘会,这是箭牌公司为今年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的减压服务。除了接受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应聘学生还可以通过现场的“微表情哈哈赢”来进行临场自检。七面哈哈镜分别放大、变形了求职者不同的身体部位,帮助求职者矫正不良“微表情”。有学生发微博称,微表情很给力。

洞察HR“微表情”可投其所好

“微表情”不是求职者的专有名词,HR也有“微表情”。求职者如果能“察言观色”,也可以洞察面试官的内心,并在面试中“投其所好”,适时调整或转换一些HR没有兴趣的话题或不赞同的观点。

华师数学专业的王同学,就是冲着“微表情特训中心”来招聘会现场的,因为他想让专家点评一下前几天参加某公司的“群面”,为什么自己最优秀反而第一个被刷?王同学说,那次“群面”一共有5人,他的表现很强势,属于小组的领导者,面试完HR对他很和善,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是第一个被淘汰者。HR的表情欺他。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读懂HR的“微表情”,有利于在面试中及时扭转败局。例如,有人说,面试时HR的`右手总是撑在脸上,中指封在嘴上,食指伸直指向右眼角,左臂横在胸前,目光很少对着求职者,这样的肢体语言,基本可以表示他对面试者不感兴趣。

面试前先调适“微表情”

微表情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的,后来随着美剧《别对我撒谎》而流行起来。微表情是指下意识的短暂表情,最短只有1/25秒。

“外企在招聘中很注意微表情,这几年国企也开始重视起来。”据了解,95%以上的面试官最看重求职者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大部分考官更看重面试者回答是否自然流利、逻辑严谨,因为这能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力资源专家朱安锳表示,“微表情”可以训练,如高校的礼仪课。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适,以轻松的心态在考官面前展现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者可以通过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比如面试前喝水、听轻音乐、深呼吸、片刻冥想、轻按太阳穴位、咀嚼口香糖等。

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面试的最大考点就是“微表情”,有效减压、改善“微表情”,成为面试加分的关键。

微表情心理学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心理学细分科目,之所以迅速盛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们觉得通过细微的表情可以解读出复杂的心理现象很有趣,另外一方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功不可没,如《别对我说谎》、《读心神探》、美剧《犯罪心理》(韩剧有翻拍,也很有意思)等等。

中国的微表情专家很少,据我所知只有一个姜振宇,可惜貌似他对综艺节目比科学研究更感兴趣。

一般情况下人们研究微表情,是想要解读别人的表情和心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能够驾驭自己的微表情,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对职场和生活中的关系处理也会游刃有余。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微表情和我们能够轻易操纵的表情不同,它更多的人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中的内心展露,是内心真实意图的表现,即使你能有意识地去掩饰也很难做到。

但是经过研究我发现,掩饰自己的微表情很难,对微表情做出管理(也就是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微表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篇幅所限,这里我仅对在职场上的微表情管理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一、眼睛

1、控制眨眼次数能够使他人感受到你的平静和自信

人的正常眨眼的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至30次,眨眼频率太高,会给人非常焦虑的感觉。据说美国总统克林对和戈尔竞选总统时,克林顿能够控制自己的眨眼次数在每分钟8次左右,看起来充满睿智,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而对手戈尔则每分钟的眨眼次数高达50次,看起来非常不安和焦虑,让人觉得不可信,最终失败。所以我们可以在重要的社交场合或者是演讲、活动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眨眼速度不要太快,容易给他人形成踏实可信的感受。

2、眼神的控制

有研究表明,有的人说谎的时候会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可是高明的说谎者却会通过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看来表示自己的清白,甚至会通过直接盯着对方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谎言是否过关。即使如此,如果你知道一些微表情的知识,就会知道,如果一个人太过专注,瞳孔就会扩大,而且也会增加眨眼次数。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学会用微表情来撒谎,而是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你不敢直视对方,或者是一直盯着对方不放,都会让人感觉不够专注或者不够礼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目光范围大约在对方的上半面部,不要太分散也不要死盯着一个地方不放。在倾听的时候一般是看着对方的,要注意保持眼神不要涣散,在自己讲话的时候,看向对方的时间可以减少,你可以看看其他的地方表示你的思考。

二、真实的微笑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几天就开始有了自发性的微笑,但是这个微笑是没有意义的,再长大一点,他们才会知道对人尤其是熟悉的人微笑,最后是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种社会性微笑的主要意义我认为是博取主要养育者的欢心,因为只有依赖养育者,婴儿才能活下去。

但是我们常看到有的人微笑起来,眼神却是冰冷或者是迷离的,这说明他们的微笑是装出来的。有研究表明,真正的微笑是会牵动面部很多块肌肉的,所以我们看到有的人一笑起来就会有“笑纹”,这是因为真正的微笑是会牵动眼部周围的肌肉的。

微笑要适度,据说美国总统总统就具备人称“奥式微笑”的迷人笑容,眼部和脸部牵扯出明显的皱纹,张开嘴出洁白的牙齿。当然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是恨不得用手指头抵住鱼尾纹的部分来微笑的,这种充满男性力量的微笑显然不太适合,那我们可以注意配合自己闪闪发亮的眼神,有意愿的读者可以去参照韩国女星全智贤的微笑,就是用眼神微笑的典范。

三、注意身体语言

1、慎用点头

一般来说每当我们同意对方的意见的时候,都会点头示意,但是有的人点头却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在对方刚刚开始一个话题的时候,有时候一句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开始点头,这只能表明是一种敷衍。正确的点头时机应该是对方表达完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同时配合身体前倾,说明真的是对话题的认可。

点头的频率也很能说明问题,有的人会迅速、不断地点头,虽然表面上是赞同对方,但是从微表情心理学分析,却是感觉不耐烦,想让对方终止谈话。正确的点头频率应该是在谈话中缓慢地点头,而且间隔时间不要太短,点头的频率不能太高。

2、注意肩膀的高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局部耸肩膀也就是单侧耸肩意味着实施者没有安全感,有时候是说谎的象征,而双侧肩膀耸起,甚至头部缩回,说明实施者正处于缺乏自信的状态中,心理学上很形象的称其为“海龟效应”,也就是像乌龟一样把头缩进壳里面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要展示自信的一面,就保持肩膀的端正,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仪态练习来实现,也有助于颈椎和腰椎的健康。

3、不要侧身

身体倾斜实际上是一种逃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面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的时候,经常会自然地把身体的侧面迎向对方,好像随时都可以跑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体的前部和腹部是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地方,重要的脏器都在这里,当原始人面对危险时,会绝对避免身体的正面与敌人相对。所以如果你想营造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形象,就要保持正面迎向对方,配合适当的身体前倾,前倾的幅度不要太大,因为如果是幅度太大乃至脖子都前伸了,这是一种攻击的状态,表示这个人现在正处于愤怒之中。

微表情心理学细微缜密、无比复杂,除了一般的面部表情、目光等,还包括说话语调、语速的变化、包括一些细微的自己都难以觉察的习惯、以及一些身体语言、姿势姿态等,这里仅仅说了几个很细小的点,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看这篇小文的读者能喜欢上这门有趣的学科。不管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微表情来读懂对方的心理暗示,还是通过暗示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引起更好的人际交往效果,都将受益无穷。

面试 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 经验 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是公司挑选职工的一种重要 方法 。面试给公司和应招者提供了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公司和应招者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双方都可更准确做出聘用与否、受聘与否的决定。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面试的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09会计学13班

孔锦坤

2009167021312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 毕业 生都面临就业就失业的社会问题,关键是没有端正自己的就

业心理。同时,毕业生也要面对面试技巧等一系列的面试问题。但是如何在面试时符合主考官的要求,求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现在围绕面试展开讨论,以达到面试成功。 关键词:面试提前 语言流畅 表达清晰

一. 面试技巧

(一)基本礼仪

一旦和用人单位约好面试时间后,一定要提前5-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以表示求职者的诚意,给对方一种信任感,同时也可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一些简单的仪表准备,以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为了做到这一点,一定要牢记面试的时间地点,有条件的同学最好能提前去一趟,以免因一时找不到地方或途中延误而迟到。如果迟到了,肯定会给招聘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丧失面试的机会。

进入面试场合时不要紧张。如门关着,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开关门动作要轻,要从容、自然。见面时要向招聘者主动打招呼问好致意,称呼应当得体。在用人单位没有请你坐下时,切勿急于落座。用人单位请你坐下时,应道声“谢谢”。坐下后保持良好体态,切忌大大咧咧,左顾右盼,满不在乎,以免引起反感。离去时应询问“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得到允许后应微笑起立,道谢并说声“再见”。

(二)语言运用

交谈时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要注意控制说话的速度,以免磕磕绊绊,影响语言的流畅。为了增添语言的魅力,应注意修辞美妙,忌用口头禅,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语言。 面试时要注意语言、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打招呼时宜用上语调,加重语气并带拖音,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自我介绍 时,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不宜使用感叹语气或祈使句。

声音过大会使人厌烦,声音过小则难以听清。音量的大 小要根据面试现场情况而定。两人面谈且距离较近时声音不宜过大,以用人单位能听清你的讲话为原则。

说话时除了表达清晰以外,适当的时候可以插进幽默的语言,使谈话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也会展示自己的优越气质和从容风度。尤其是当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机智幽默地语言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有助于化险为夷,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三)回答问题

一般情况下,回答问题要结论在先,议论在后,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否则,长篇大论,会让人不得要领。面试时间有限,神经有些紧张,多余的话太多,容易走题,反倒会将主题冲淡或漏掉。

用人单位提问总是想了解一些应试者的具体情况,切不可简单地仅以“是”和“否”作答。应针对所提问题的不同,有的需要解释原因,有的需要说明原因。不讲原委,过于抽象的回答,往往不会给主试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试中,如果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一时摸不到边际,以致不知从何答起或难以理解对方问题的含义时,可将问题复述一遍,并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请教对方以确认内容。对不太明确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不致答非所问。

二.面试自我 总结

的确,我没有就业面试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不过为了毕业以后面试成功,我现在就要补充面试时应该注意事项的有关知识。但是,为什么进入公司要面试,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给别人带来视觉、内心的感受,我觉得那是掩饰自己,没有内涵和能力。看到别人无论是外出、约会、聚会等行为,都是首先观察自己的面是否光滑、弄一下发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上完就业指导课—面试之后,开始逐渐明白了。而且,由于我经常观看动漫,里面的人物都说自己是否足够帅,如今就明白了。但是,自己要改掉以前的不注意形象的坏习惯,需要长久的时间和氛围。

虽然我没有就业面试的经历和参加学校举行的模拟面试大赛,不过我参加过生活部门的面试和关于面试的讲座,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发生于大二第一学期,我去面试院级的生活部门,当时有很多同学竞争,而同时自己也非常想进入生活 部,心也开始怦怦直跳。直到轮到我上台面试竞选生活部,面试官问的问题都是关于生活部门有关的,当时我是真的答非所问,弄得整场笑声。现在那位面试官应该不会记得我。

我深刻地记得他问我:“你想竞争院级生活部还是系级生活部?”而我的回答:“我当然想竞争院级生活部啊!因为进入院级生活部可以弄好全校的校园环境。”现在想起我觉得我是答非所问,没有目的和方向。

现在学习面试技巧之后,我终于认识到无论是面试就业还是面试学校学生会部,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举止、精神状态、衣冠端正等等。在平时的同学聚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同学之间的沟通语言流畅,表达简洁清晰。明白自己的利礼仪和语言沟通都会影响别人。而且在回答问题时,要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才要做出回答,省得弄得一场笑声,从而失去自己理想的职业。

还有,我参加就业面试的讲座,从中学到面试技巧方面印象比较深刻。首先,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企业的发展状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同时面试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尊重招聘人员;2.注意面试规定时间;3.不要不懂装懂;4.不要诋毁他人;5.保持头脑清醒;6.适合的包装;7.面试从迈进办公楼开始;8.带着好心情面试 。

接着,要提前十五分钟到达面试现场,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自己的一举一行要洋溢着优雅和自信。最后,在面试的过程中,要听别人讲话时要有耐心,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或抢接他人的话题。听话时还要以恰当的呼应来主动地“参与”交谈。而且聆听的表情是很重要。总之,听了就业面试讲座之后,对就业面试技巧有很大的收获,对以后的面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还有很多的缺点需要很长时间去改正。 其实,就业面试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详尽的,还需要实际面试不断地及积累经验和尝试,语言交流也是在交谈中获得技巧。我自己是内向性格,不善于交流,不懂得礼貌,又都是从看电视剧里面学回来的,没有人教过我。自从小学六年级,对沟通这方面不是很擅长,也不懂得技巧。所以,现在就要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形象、交谈技巧。

>>>下一页更多关于面试的论文

面部微表情研究论文

已发,看是否满意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William Condon率先进行了针对瞬间互动的研究。在他著名的研究项目中,他逐帧地仔细观察了一段4秒半的影片片段,每帧是1/25秒。在对这段影片片段研究一年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明辨一些互动时的小动作,比如当丈夫把手伸过来的瞬间,妻子会以一种微弱的节奏移动她的肩膀。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通过对情侣录像来分析两人间的互动。通过研究这些微动作,Gottman可以预言哪些情侣会继续恋情,而哪些将会分手。 和父母或孩子说话时,大家都知道皱眉表示伤心或不满。但皱眉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么?学者Paul Ekman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Ekman决定走访世界各地,研究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研究国外城市、偏远岛屿和与世隔绝的丛林的人。Ekman和研究伙伴W V Friesen作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生物反馈)他们描绘出了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Ekman把其归结为一个体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测量表情”可不容易。比方说,“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不能识别情绪,只是确认做某个表情时肌肉的动作。测量方法是使用“动作单元(Action UnitsAU)”,每一个AU对应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皱眉是AU 4,扬眉是AU 1。AU里不包括 “嗤笑”或“似笑非笑”这种表述性的语言,因为这会影响对特定表情的理解。它还能识别某个表情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自然的还是故意的。表情的强度也很重要。笑的强度(定义为AU 12)可分为6种,依据是嘴角翘起的角度。同理可以衡量眼睛的收缩(AU 6)。测量的时间长短则需要考虑笑容展开到最大程度的时长、其维持时间、面部恢复到常态的时间。笑的同时是否还有别的表情发生?它们与笑有关还是无关?笑容是对称的么?如果不是对称的,各半边脸部笑的程度是多少?

这玩意我怎么会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班主任聚焦学生行为,时时留心,处处思考,展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解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闲暇之余,略微观赏几集美剧,有幸观赏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电视剧《lie to me》,此剧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动作反应人本能的心理活动,观之兴趣盎然,之后做了些功课,拜读了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几本着作,例如《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和《说谎》,读罢后深有体会。说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与学生打交道,观察人,改造人的过程么?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0000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何不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和这些情感意义,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达人们此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比如,当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下意识的两边嘴角下弯。当对某人表示鄙视时,则会右边嘴角微微上扬等等。课上,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一点,其重要作用。课一开始,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应迅速环视一下学生的脸部表情,这样不仅能提醒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看出学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专注,气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等。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诸实际,开始了“解读”学生的有趣过程。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采用我主导,学生听从,然后学生提意见,我再纠正学生错误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过程使得课堂气氛多少有些死板、单调。长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给自身及学生都造成一个“假象”,学生们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转了,每天早晨早读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来了没,班主任没来,学生就不开始学习,卫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发号施令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 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观察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早读前我进教室,故意不说话了,只见学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么,我也假装糊涂也学着“等”什么,学生等我发号施令,我等学生自觉开始读书。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暗中观察学生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有了发现,学生们有了转变。在我无声的监督下,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动”了,似乎开始“自觉”地读书了,但这种“自觉”确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觉么?不尽然。细细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显然是疑惑,像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单纯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学生们当然会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目不斜视,坐得极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学习,但深入观察之,会发现他们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扬,他们可能是带着一丝恐惧在读书的,这种恐惧是因为我的沉默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嘴角扬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没有深入早读文本,带着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欢乐在读书;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如临重负,似乎心事重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尽收班主任眼底,从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为切入口,联系其学习上及课后家庭中的表现,大多能对其当下状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于是,我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揣摩他们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是厌烦还是渴望,是失望还是欢喜,都可以观察得出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适时改变问题和回答,让学生从不耐烦到乐于倾听。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学生在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托着腮帮,或者双手平放;困惑不解时,就会摇头挠首或者交头接耳;在弄懂了一个难点后,会改变原来的体态,时常身体后仰;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叉臂抱胸,或跺脚颠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 曾记得,有一次找一个学生谈话,这名学生的作业有部分是别的学生代做的。当这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显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时,她的反应是,手紧贴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颤抖,这是明显的不安情绪。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作业怎么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后回答我说:不会写。眼睛看左下方是回忆,而右下方是联想,显然这名学生刚刚创造了一个谎言。于是我马上质问她,真的不会做么?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于是我又知道,对于我的质问的不屑,证明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偷懒。紧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你的语文作业不是不会做,你没做,是因为偷懒。你是优秀的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再观察这名学生的表情时,我就放心了。因为她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绪。很快,又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这次她的作业完成得最好。 三、尽量全方位“解读”学生 本学期,笔者的班级曾经出现过一起偷盗事件,事发突然,“小偷”很快被找到。事件过程持续时间并不长,但这种偷盗事件的后续工作难度却大得多。肇事者的家长执意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班上,因为这件事对于班级舆论的影响很大,其他学生们看待这名学生的眼神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位学生自己也表现得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神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学生的眼神表现出来的是愤怒,有些学生是惧怕,而有部分学生是同情和体谅。为了扭转班级中一些同学对这个学生的偏见,创建友好的、互助的、和谐的班级氛围,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耍了一个“手段”:鼓励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但在实际选择参与讨论的同学时,我尽量考虑那些我平时观察到的给予那位同学以原谅眼神的学生。毫无疑问,在班会课上,因为这些孩子始终对那位同学持有宽容、善意和愿意再次接纳的态度,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尽管持有不同想法和意见,但逐渐被感化,心结被打开,舆论氛围不知不觉中被引到了“原谅”这个主题上。比起班主任单纯的说教,学生们自己的想法更有说服力,经过讨论,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渐渐地原谅了这名学生。我用这种方式尊重、保护了那位同学那颗很要面子的自尊心,而且他对我的批评教育也能欣然接受,变得和以前同样快活了,他也很愿意把班级的工作和他个人的学习及生活的一些事情主动地和我谈一谈,我也因此对 他了解了许多,他也非常信任我,无论有什么事都要说给我听一听。倘若没有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神变化,在班会课上随意找学生发言,不注重引导和发掘出孩子们心性中自然存在的“善”,恐怕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冷落和排斥这位犯错的同学,这必定对这位同学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我可能很难再看到孩子那颗不被阴霾遮掩的纯真的心。 四、“解读”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观察,是最直接、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偶然观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进行观察。要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在课内外、校内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能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但为了防止观察的客观片面性,还需要长期的反复观察积累观察材料,并与其他的观察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观察结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觉得这种观察学生表情的方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善于观察学生的“微表情”,为每一个学生立一个“表情档案”。我发现其实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对于表情的分析还不到位,有很多错漏之处;还有,在观察的过程中,处理事情花的时间多,有时不能及时关注到班级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问题。这是我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需要逐步提高的

表情与微表情的研究论文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William Condon率先进行了针对瞬间互动的研究。在他著名的研究项目中,他逐帧地仔细观察了一段4秒半的影片片段,每帧是1/25秒。在对这段影片片段研究一年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明辨一些互动时的小动作,比如当丈夫把手伸过来的瞬间,妻子会以一种微弱的节奏移动她的肩膀。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通过对情侣录像来分析两人间的互动。通过研究这些微动作,Gottman可以预言哪些情侣会继续恋情,而哪些将会分手。 和父母或孩子说话时,大家都知道皱眉表示伤心或不满。但皱眉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么?学者Paul Ekman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Ekman决定走访世界各地,研究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研究国外城市、偏远岛屿和与世隔绝的丛林的人。Ekman和研究伙伴W V Friesen作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生物反馈)他们描绘出了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Ekman把其归结为一个体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测量表情”可不容易。比方说,“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不能识别情绪,只是确认做某个表情时肌肉的动作。测量方法是使用“动作单元(Action UnitsAU)”,每一个AU对应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皱眉是AU 4,扬眉是AU 1。AU里不包括 “嗤笑”或“似笑非笑”这种表述性的语言,因为这会影响对特定表情的理解。它还能识别某个表情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自然的还是故意的。表情的强度也很重要。笑的强度(定义为AU 12)可分为6种,依据是嘴角翘起的角度。同理可以衡量眼睛的收缩(AU 6)。测量的时间长短则需要考虑笑容展开到最大程度的时长、其维持时间、面部恢复到常态的时间。笑的同时是否还有别的表情发生?它们与笑有关还是无关?笑容是对称的么?如果不是对称的,各半边脸部笑的程度是多少?

微表情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本以语言为主,但实际上语言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仅占 7%,大部分的沟通都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进行信息的传递(2013,朱晓琳)。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非语言信号,即通过微表情、肢体动作获取学生的内心想法,那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实现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微表情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践和运用微表情相关知识,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表情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压抑或隐藏真实情感时泄露的非常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梁静等,2013)。微表情持续时间仅为 1/25 秒至 1/5 秒,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吴奇等,2010)。

1966 年,Haggard 和 Isaacs 发现了一种快速的不易被察觉的面部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认为其与自我防御机制有关并且表达了被压抑的情绪。1969年,Ekman 和 Friesen 也独立发现了这种面部表情, 并将其命名为微表情(梁静等,2013),Ekman 团队也成为研究微表情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美国的 Matsumoto 团队和Shreve 团队,加拿大的 Porter 团队和李康团队,日本的Polikovsky 团队,芬兰的赵国英团队,中国的傅小兰团队等在开展微表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掌握微表情的特点以及如何识别微表情,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心理学的基础(梁静等,2013)。微表情的应用大都在刑侦、司法以及测谎等方面,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较少。

目前大多数阐释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文献都是从肢体语言出发,更多关注教师教态,对于学生的肢体语言关注很少,更别提及微表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师生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师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开始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那么情感、态度这些隐形的心理语言要通过什么被察觉到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号呢?

微表情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关,但人是否能意识到自身出现了微表情?Ekman 认为,人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无意识的(梁静等,2013)。研究者对于微表情持续时间的上限尚未达成共识。Ekman 通常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5s,但他有时也将 1/4s 作为持续时间的上限;Frank 认为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应小于 1/2s。从以上研究可看出,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这种短暂的面部表情是无意识的,可以通过细心的发现察觉出来,如果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微表情,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和学生实现双赢局面。

二、微表情对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有一条这样阐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教育部,2011)。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点、性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说,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以教材为媒介,运用某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反应,这种反应更多是非语言行为,因为学生害怕说自己没有听懂而被嘲笑,而老师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询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时非言语行为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当发现学生们眉头紧皱,目不转睛地看着上课内容,认真听着教师讲课时,一般都是学生在努力思考上课内容,其表情告知教师内容有些难理解。那么老师可以迅速捕捉学生微表情,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某些有趣表情积极参与课堂,达到理解、收获、消化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课堂老师永远说的多,而学生一直是低头听,就像一句话描写的:stop talking like a teacher.这句话不是在批评老师,而是反映了传统课堂的特点,即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控制说话的时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学生学习技能的。因为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的(Nunan,1999;转自程晓堂,2009)。互动是交际的核心(Brown,1994;转引自程晓堂,2009),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09)。由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互动,交换信息的过程,传统教师的授课只关注自己教学计划的进行以及教案的实施,较少关注学生对课堂的的互动与反应,从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时候关注学生微表情,捕捉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填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沟,实现互动,完全可以在学生与教师激烈的探讨中、积极的互动中传授知识点,发展学习技能。

(三)有利于教师更好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纪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便利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学生把这些电子产品带入了课堂,扰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很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开始玩手机、听 MP3、玩游戏等。正常有序的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保证。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聊天,声音很大时,老师可以通过用眼睛直视他,不要眨眼,把眼皮压低,用严肃的目光凝视他,这种微表情表示一种警告与威慑,学生会立马停下来,投入课堂。从而帮助老师有效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纪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化。

(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是被动的听、接受信息的'角色,所以无论老师以怎样的方法刺激他们,他们就是不发言。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格导致,有的是已有知识不足,有的是对课程内容不熟悉等等。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能捕捉到一些信息,例如,撇嘴就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这表示他对自己说的话没有信心;下意识地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对方眉毛向上,脸部拉紧便是恐惧的表现。这些微表情都在告诉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出的不自信与不确定,老师如果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发出的信息,就应该在这个时候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强化,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大胆、积极参与课堂。

(五)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偶尔走神,很多老师把原因都归咎在学生身上,觉得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学生目光的游离、思想走神。但很少有老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例如;上课期间,当发现学生的目光上下左右四处看,或是转向其他地方,多半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失去兴趣,有种想要逃跑的渴望。所以当老师捕捉到这类信息时就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方式重新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把他们的思绪带回课堂,重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当中。研究显示,当大部分听众在听讲时,保持双腿和双臂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进行听讲,他们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跷二郎腿并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的听众提高 38%以上(朱晓琳,2013),也就说人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量比他在紧张情况下的高 38%。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保持活泼、轻松及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输入的语言点会事半功倍。老师在课堂捕捉学生微表情,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和策略,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微表情是一套不能由人自身控制但却能反应内心真实想法的短暂的表情符号,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弥补和帮助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学生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及时捕捉和观察学生的微表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

应该和投测的心理差不多吧微表情属于相对较直接意识

研究微表情,让人不知不觉地暴露自己的内在想法,从而让谎言有迹可寻,这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征。

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

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研究微表情的论文

这玩意我怎么会

已发,看是否满意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William Condon率先进行了针对瞬间互动的研究。在他著名的研究项目中,他逐帧地仔细观察了一段4秒半的影片片段,每帧是1/25秒。在对这段影片片段研究一年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明辨一些互动时的小动作,比如当丈夫把手伸过来的瞬间,妻子会以一种微弱的节奏移动她的肩膀。美国心理学家John Gottman通过对情侣录像来分析两人间的互动。通过研究这些微动作,Gottman可以预言哪些情侣会继续恋情,而哪些将会分手。 和父母或孩子说话时,大家都知道皱眉表示伤心或不满。但皱眉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么?学者Paul Ekman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了得到答案,Ekman决定走访世界各地,研究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研究国外城市、偏远岛屿和与世隔绝的丛林的人。Ekman和研究伙伴W V Friesen作了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生物反馈)他们描绘出了不同的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Ekman把其归结为一个体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测量表情”可不容易。比方说,“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S)”不能识别情绪,只是确认做某个表情时肌肉的动作。测量方法是使用“动作单元(Action UnitsAU)”,每一个AU对应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皱眉是AU 4,扬眉是AU 1。AU里不包括 “嗤笑”或“似笑非笑”这种表述性的语言,因为这会影响对特定表情的理解。它还能识别某个表情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自然的还是故意的。表情的强度也很重要。笑的强度(定义为AU 12)可分为6种,依据是嘴角翘起的角度。同理可以衡量眼睛的收缩(AU 6)。测量的时间长短则需要考虑笑容展开到最大程度的时长、其维持时间、面部恢复到常态的时间。笑的同时是否还有别的表情发生?它们与笑有关还是无关?笑容是对称的么?如果不是对称的,各半边脸部笑的程度是多少?

有一种声音,让天地为之动容,让风儿为之驻足。它的名字,叫歌。

有一种 *** ,让荒芜的沙漠一夜间被海浪溅绿,让冰冷的枪弹散落成花瓣纷飞。它的名字,叫梦想。

有一种表情,让冰雪消融,让语言相通,让年龄不再是隔阂,让肤色化为一种,让世界相连,让敌人变成挚友,还有,还有,让天更蓝,阳光更温暖……

这一切一切的名字,都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就叫微笑关于表情的作文6篇关于表情的作文6篇。

轻抬两边的嘴角,如此简单的动作,却改变了世界,击碎了铁墙。友好、包容,太多太多的情感都争先恐后地攀上你的脸庞。

。奥黛丽赫本,那位曾经驻足人间的天使,只因她的回眸,古老的罗马似乎也充满了温情;蒙娜丽莎平静的嘴角,似笑非笑地吸引无数渴望神秘的眼球;苏格拉底智者洞察一切的微笑,像是在寻找世间的真谛,又像是圣贤总被驱逐的无奈以及无限的胸怀与包容。

以表情包为话题的议论文“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

在当今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可谓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认为“表情包”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显而易见,用社交软件交流比起写信、打电话方便很多,所以,如今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十分频繁。

然而隔着屏幕打字终归多了一份生疏,有些时候光靠打字只能生硬地传递客观信息,不能表达出打字者的主观感受。

而“表情包”的出现似乎使发消息“活”了起来,令人有了聊天的感觉。

其次,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单纯的文字,仅是一种枯燥的“读”,没有聊天的情趣,而“表情包”却为聊天增加了趣味性。

“表情包”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生动的图片配上搞怪的文字,使人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出对面人的神情,自动脑补出对方以“表情包”的神态说出“表情包”上的话的样子,使聊天多了许多趣味性,也能更生动直观地表达聊天者的想法与感受。

再者,“表情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对新认识的朋友不知该怎样开口聊天时,先发一张可爱的“表情包”卖个萌,对方也回你一张,一来二去间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之后再开口聊天便多了一分熟稔,少了一分尴尬;又如,惹朋友不开心了,再多道歉安慰的话语总会显得有些敷衍讨人厌,而一张可怜兮兮撒娇求原谅的“表情包”则能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说不定还会引起一轮“斗图”,在斗图间矛盾、不快自然而然地被消除了;还有,“表情包”偶尔会带来“平等”,如老师和学生聊天时,学生难免拘束紧张,若在与老师聊天时加入“表情包”,则能增加些许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放松下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符号——文字——符号”这种循环意味着文明的倒退。

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虽然“表情包”在聊天中占着不小的比重,但应该不会有人只靠“表情包”来聊天。

说到底,“表情包”不过是对文字的补充与拓展,对于聊天只有益处而没有害处。

别看“表情包”只是一张张不甚复杂的图片,但它在聊天中起到的作用可不少,不仅能使聊天更生动有趣,还能调节、营造和谐欢乐的氛围,真可谓是不简单的“表情包”啊!【表情包介绍】"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一种方式。

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表情包流行于互联网上面,基本人人都会发表情包。

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我的表情包时光流逝三载,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没有预热的离别,却在走进考场的一瞬间,清晰可见。

考试前夕,表情包里欢脱的我们,有大哭,有大笑,有无奈,有崩溃,也有不甘,却唯独,没有再见。

微信聊天里发着一连串畅然大笑的表情,说着一句句离别不哭、未来再见的话语,而拿着手机的我却早已哭花了脸。

回忆里全都是笑脸:班级集体出游的欢乐,给老师生日制造的惊喜……每一个欢笑的瞬间都被定格,定格成永恒的纪念。

三年短暂青春,我们不清楚未来还会在哪转身遇见,但我相信,即使天各一方,也会各自怀念。

很多人发着“王尼玛”的崩溃表情,很多人也附和着不甘。

是啊,仿佛三年只是一瞬间,在我们的懵懵懂懂、打打闹闹中已经一去不返。

我还欠班主任一句感谢,我还差同桌一张许诺的明信片,我还有一场准备很久的球赛因为备战中考而往后一拖再拖,我还有那么多的梦没有做完……怎么,一声不响地,离别就来了呢?在微信提示声中,一次次打开手机,很多同学终于忍不住,任离别的情感泛滥。

我们悲伤着自己曾任性而为犯下的错,我们悲伤着因口无遮拦而给老师或同学造成的伤害,我们也悲伤着本该在奋斗的年代,却没有拼尽全力……无数个大哭的表情在弹跳,每个人的表情包里有不同的大哭图片,但却表达的是同一种伤感。

青春就是这样,有缘遇见,也会有缘再见。

每一种表情都代表着青春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放肆哭放肆笑,该烦恼就烦恼,该奋斗就奋斗,青春本该如此,如此真实,又如此精彩。

我们的青春永不散场,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

嘿嘿,想知道我平时有一些什么表情吗?那就来看看吧。

第一个表情先介绍我生气时的样子,嘴巴成一个长方形,不时会有两层下巴,牙齿都露出来了,而且眼睛都小了许多!你是觉得恐怖还是觉得可爱呢。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我害羞时的表情,嘴巴憋着,带着一点笑,并用手捂着嘴巴和鼻子,眼睛闭的紧紧的!当我尴尬的时候,我就会做这个表情,是不是感觉有小孩子气呢。

第三个是微笑的表情,这个表情可能有很多人都料想得到的,嘴巴咧着,眼睛也是透露着笑的表情!脸圆圆的。

很惹人喜欢。

我喜欢对我好的人,并且我会对他/她微笑。

第四种表情是惊讶的表情,眼睛瞪得非常大!嘴巴也张得大大的。

脸型成了瓜子脸,耳朵都竖了起来,似乎看到了一奇特而美丽的景物,像自己见到了刘德华,感觉身离奇境一般。

第五种表情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表情,帮助别人后的表情,这个表情就是高兴的表情,会是别人欣慰。

我也最喜欢我的第五种表情了。

你最喜欢哪一个我呢。

跟小伙伴们说来听听吧。

么么哒

现在,当凛冽的寒风吹来的时候,当其它植物褪尽了芳华歇息的时候,雪松突然成了孩子们唯一的风景,孩子们为它的苍翠欣喜,为它的坚强敬佩,有的孩子想把它画进画里,有的孩子想把它写在作文里,还有的孩子想把它默默地记在心里,它只是吐露着它的苍翠,一如既往,风儿吹动它时,它也不会夸张的摇摆,只是微微的颤动。

突然觉得,校园里的雪松就是一位敦厚的师长,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孩子,一直在静静的守望着孩子,无论何时。

又突然感觉仓央嘉措的诗歌《见与不见》就是校园雪松的写照: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校园里的雪松啊,我在或不在,你,都已经在我的心里。

我的妹妹是“小天使与大魔王”的化身。

她今年三岁,有一双可以表现出几种表情的大眼睛,小而光滑的脸蛋上有一张大小适中的嘴巴。

她常常和我“作对”她的表现是“ 两面派”的,一面像个可怜并可爱的小天使,一面又像个凶狠的大魔王。

是这样的,我常在家里想看电视的时候,她总是和我抢电视。

这时在读这篇作文的你一定觉得:电视有什么好抢,你是哥哥,让她看就行了。

其实不是这让的,她的确是和我抢电视。

不过,不是抢看电视,而是抢开电视与关电视。

而且只要我一开电视,她一看见我开电视或听见电视声音,就跑来关电视,如我不让她关,她就会在那不停的哭,直到我让她关为此。

还有,她有时会无缘无故的打我。

记得有一次,我刚刚吃完晚饭,她还没吃完,我就跑出了客厅,一开电视,马上把声音调到零,我终于如愿的看上了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了。

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我妹来了。

我想:我又没得看电视了,就急忙想出了一个不办法中的办法。

我说:“妹妹,我把遥控器给你,你来按吧。

”(其实我已经吧电池换下了)可她不但把电视关了,顺便把我手中的遥控器给拿去了。

并且用它打我的腿,又说出了一句我意想不到的话:“ 按你个屁么 (客家话)”随后,遥控器从她手里向我的头飞来了……哇,好痛啊!而我在想她从哪学来的这不三不四的话……还有一次,我在家玩电脑游戏之——军旗的时候,她在外面玩,回来了,一看见我在玩电脑,马上过来关了电脑。

呜呜,我的39(军长)就要把敌方的军旗擒拿了。

这一来我以逃跑记分,白白没了4分。

我从先锋副排长变成了炊事班长。

这就是我妹妹魔王的一面。

而她这个魔王也有天使般的可爱。

是这样的,其实我想看电视也不是难事,关键要看你手上有没有糖。

我只要说一个糖字,她会用一种让人感到可怜的眼神来看我。

所以,平时我只要有糖,都会回家和她“ 换”电视看了。

这就是我妹妹天真的一面。

读者们,知道我妹妹是个怎让的人了吗?

如今网络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提高。

网络交流除了网络热词,还带了一种“新产品”——表情包。

表情包。

顾名思义就是网络表情。

表情包的出现,迅速漫延了各个网络,让枯燥的网络聊天不再仅限于文字。

我们最初看到的表情包是来自2001年出现在社交软件QQ里的表情,这些表情从美国“进口”到中国,深受中国网名的喜爱。

越扩越大,到了现在的emjoy通用表情包。

我认为,表情包的诞生有利有弊。

利便是可以很好的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对方也能及时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因为再生动的文字也仅仅是文字罢了,更重要的是还能升温感情。

比如在爸爸妈妈生日的时候出了献上祝福,一颗爱心,也能表达出对父母的爱与感恩。

再有,听了朋友讲的笑话,“笑抽”这个表情立刻表现出自己开心的心情。

当然,如果表情包使用不当,还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影响。

例如有些人把一些知名人士或者身边的人的照片做成表情包,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泄露他人的肖像权,甚至被一些追星族招黑;还有一些表情包配的文字不太文明,发出去容易被人误会……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利用表情包,把弊变成利!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破坏小草用嫩绿感恩阳光的照耀,花儿用芳香感恩雨露的浇灌,我拿什么感恩你——大自然?——题记 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汲取知识的,感悟哲理的天堂! 在略带清幽与寒意的早春,冰封的河水睁开了睡眼,用雀跃的身躯向人们报告春的到来。

潺潺的水声,与周边的石块,组成了一支很棒的交响乐队,悦耳的碰撞声,似乎在为春天演奏一场 *** 澎湃的歌剧。

怅惘间,前面的大石块,阻碍了河水的去路,可不见他有任何胆怯的神色,只见他灵敏的身躯蹦跳了起来,以卓越的丰姿跨越了巨大的障碍物。

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到了大海母亲的怀抱。

大自然界的河水教会我们:面对比自己大的挫折,必须正视它,自信的告诉自己,跨越它会将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高度。

无论经历多少逆境,不放弃,不胆怯,这将成为你到达目标的最佳态度。

你教会该怎样面对逆境,告诉我人生的哲理,我拿什么感恩你——大自然?我只能好好珍藏,好好理解,好好运用你给我的启发,我也只能说声:“谢谢” 在冷风萧萧的冬天,鹅毛大雪是装饰冬天必不可少的景物之一。

抬头仰望,娇小的雪花迈着轻盈的步伐降落到我们身边。

时而柔情,时而奔放。

看!那一个个站立在雪中的巨人——雪松。

似针状的叶片,布满了洁白的雪花,白中又透着一抹绿色,这不禁让人感觉有万道暖流在内心处汇聚。

一霎那,那枝条似乎是承受不了负荷,弯倒在雪地上,可就在触碰到雪地的那一刻,枝条似乎被灌彻了一股动力“啪”的一下又回到了原处,那种超出负荷的柔软不禁让人澜翻絮涌。

大自然里的雪松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以退为进的伟大谋略。

确实,遇到难题,不能硬碰硬,更不能碰的头破血流,要像雪松那样,以柔克刚,战胜一切。

你教会我该用怎样的法来克服眼前的难题,我拿什么感恩你——大自然?我只能好好珍藏,好好理解,好好运用你给我的启发,我也只能说声:“谢谢”。

大自然教会我们很多,教会我们不要片面看问题,教会我们征服挫折的法,感恩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紧密融合,会让我们受益很多…… 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值得我们感恩,然而呵护我们的大自然也同样值得我们感恩。

大自然是人类美丽的家园。

春天,那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蜂飞蝶舞的场面,难道不令人心动,不令人赞叹吗?夏天,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世界,那热烈壮观的疾风骤雨,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秋天,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可以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可以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到了安静的冬天,仙人在某个冬夜漫不经心地洒落了几片细碎的雪白花瓣,大自然便给了我们一个洁白干净的神奇世界,给我们无边无际的美好遐想。

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她的无限美景,而且还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小草,熬过了漫长的冬天,顽强的从土里钻出来,它启示人们,活着,不管多么平凡,多么卑微,都要不抛弃,不放弃,顽强不屈。

一棵树,往往不能抵御狂风的打击,而一大片森林却能抗拒。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啊。

大自然又是一个和谐的链条,不能随意破坏,要好好保护。

春天开花,夏天生长,秋天结果,这是自然的规律。

人如果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做事,就会受到惩罚。

粗大的树枝折断了,留下的伤口要很久才能愈合。

可是,那愈合后深深的伤痕却变得愈加坚硬,这不正是在告诉人们:在遭遇挫折和磨难后,人要变得更加顽强吗?让我们感恩自然吧!自然给予了我们美的感化,给予了我们无数的启迪。

听一位名人说过: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大自然是万物的源泉。

它给了人类生命与美丽的生存环境:有火红的太阳,有壮丽的山河,有清新的空气,还有有芬芳扑鼻的花…我们人类生活在其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我还要告诉大家:不要过度砍伐树木,还要保护动物。

请记住一句话: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当你看到巍峨高耸、连绵不断的群山时,你会想到什么?当你看到奔腾的江河、潺潺的小溪时,你会想到什么?当你看到红红的花朵、绿绿的树的时候,你又会想到什么?你一定会说:“是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那么那么多,我们应该怎样报答它哪?首先我们国家做出了努力。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一系列法律。

国家是这样感恩大自然的,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第一,绿色出行。

我们小学生应该尽量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还让爸爸妈妈有时间轻松轻松了。

第二,节约纸张。

当作业本正面用完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掉,要怎么做呢?同学们知道吗?知道节约的同学真聪明。

第三,节约用电。

当我们晚上写完作业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睡觉的时候还开着灯吗?第四,保护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地球,就没有生物能生存。

洗完手一定要把水龙头关掉,不要浪费一滴水。

第五,种植花草树木。

近几年我国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沙尘暴越来越多,都是因为缺少植...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 时光流逝三载,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没有预热的离别,却在走进考场的一瞬间,清晰可见。

考试前夕,表情包里欢脱的我们,有大哭,有大笑,有无奈,有崩溃,也有不甘,却唯独,没有再见。

微信聊天里发着一连串畅然大笑的表情,说着一句句离别不哭、未来再见的话语,而拿着手机的我却早已哭花了脸。

回忆里全都是笑脸:班级集体出游的欢乐,给老师生日制造的惊喜……每一个欢笑的瞬间都被定格,定格成永恒的纪念。

三年短暂青春,我们不清楚未来还会在哪转身遇见,但我相信,即使天各一方,也会各自怀念。

很多人发着“王尼玛”的崩溃表情,很多人也附和着不甘。

是啊,仿佛三年只是一瞬间,在我们的懵懵懂懂、打打闹闹中已经一去不返。

我还欠班主任一句感谢,我还差同桌一张许诺的明信片,我还有一场准备很久的球赛因为备战中考而往后一拖再拖,我还有那么多的梦没有做完……怎么,一声不响地,离别就来了呢? 在微信提示声中,一次次打开手机,很多同学终于忍不住,任离别的情感泛滥。

我们悲伤着自己曾任性而为犯下的错,我们悲伤着因口无遮拦而给老师或同学造成的伤害,我们也悲伤着本该在奋斗的年代,却没有拼尽全力……无数个大哭的表情在弹跳,每个人的表情包里有不同的大哭图片,但却表达的是同一种伤感。

青春就是这样,有缘遇见,也会有缘再见。

每一种表情都代表着青春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放肆哭放肆笑,该烦恼就烦恼,该奋斗就奋斗,青春本该如此,如此真实,又如此精彩。

我们的青春永不散场,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

-...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范文)时光流逝三载,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没有预热的离别,却在走进考场的一瞬间,清晰可见。

考试前夕,表情包里欢脱的我们,有大哭,有大笑,有无奈,有崩溃,也有不甘,却唯独,没有再见。

微信聊天里发着一连串畅然大笑的表情,说着一句句离别不哭、未来再见的话语,而拿着手机的我却早已哭花了脸。

回忆里全都是笑脸:班级集体出游的欢乐,给老师生日制造的惊喜……每一个欢笑的瞬间都被定格,定格成永恒的纪念。

三年短暂青春,我们不清楚未来还会在哪转身遇见,但我相信,即使天各一方,也会各自怀念。

很多人发着“王尼玛”的崩溃表情,很多人也附和着不甘。

是啊,仿佛三年只是一瞬间,在我们的懵懵懂懂、打打闹闹中已经一去不返。

我还欠班主任一句感谢,我还差同桌一张许诺的明信片,我还有一场准备很久的球赛因为备战中考而往后一拖再拖,我还有那么多的梦没有做完……怎么,一声不响地,离别就来了呢?在微信提示声中,一次次打开手机,很多同学终于忍不住,任离别的情感泛滥。

我们悲伤着自己曾任性而为犯下的错,我们悲伤着因口无遮拦而给老师或同学造成的伤害,我们也悲伤着本该在奋斗的年代,却没有拼尽全力……无数个大哭的表情在弹跳,每个人的表情包里有不同的大哭图片,但却表达的是同一种伤感。

青春就是这样,有缘遇见,也会有缘再见。

每一种表情都代表着青春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放肆哭放肆笑,该烦恼就烦恼,该奋斗就奋斗,青春本该如此,如此真实,又如此精彩。

我们的青春永不散场,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再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网络表情包的作文800字

微表情研究论文

已发,看是否满意

1、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普通一员,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我和学生顶着烈日,共同进退,短短四天的共同生活,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第一次运动会,我和同学们一起写标语、做小旗,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虽然嗓子哑了、晒脱皮了,但师生情感加深了,也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2、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风正,学风盛”,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可先提醒、后警告,或罚以娱乐节目等等。 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月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3、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 小学的孩子较为单纯,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小密探”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 当然,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4、培养一班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有三条:自信、专注、条件。自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它建筑在对自己能力的清醒估计上,并能认清自己潜在的能力,相信今天办不到的事,经过努力明天一定能办到。由此可见,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开学初,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最终达到目的。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有了自信,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我就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中专学习生活的,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讲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使他们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请任课老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真正地学会学习。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万事开头难”,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但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班主任聚焦学生行为,时时留心,处处思考,展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解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闲暇之余,略微观赏几集美剧,有幸观赏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电视剧《lie to me》,此剧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动作反应人本能的心理活动,观之兴趣盎然,之后做了些功课,拜读了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几本着作,例如《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和《说谎》,读罢后深有体会。说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与学生打交道,观察人,改造人的过程么?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0000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何不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和这些情感意义,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达人们此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比如,当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下意识的两边嘴角下弯。当对某人表示鄙视时,则会右边嘴角微微上扬等等。课上,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一点,其重要作用。课一开始,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应迅速环视一下学生的脸部表情,这样不仅能提醒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看出学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专注,气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等。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诸实际,开始了“解读”学生的有趣过程。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采用我主导,学生听从,然后学生提意见,我再纠正学生错误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过程使得课堂气氛多少有些死板、单调。长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给自身及学生都造成一个“假象”,学生们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转了,每天早晨早读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来了没,班主任没来,学生就不开始学习,卫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发号施令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 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观察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早读前我进教室,故意不说话了,只见学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么,我也假装糊涂也学着“等”什么,学生等我发号施令,我等学生自觉开始读书。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暗中观察学生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有了发现,学生们有了转变。在我无声的监督下,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动”了,似乎开始“自觉”地读书了,但这种“自觉”确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觉么?不尽然。细细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显然是疑惑,像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单纯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学生们当然会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目不斜视,坐得极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学习,但深入观察之,会发现他们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扬,他们可能是带着一丝恐惧在读书的,这种恐惧是因为我的沉默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嘴角扬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没有深入早读文本,带着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欢乐在读书;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如临重负,似乎心事重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尽收班主任眼底,从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为切入口,联系其学习上及课后家庭中的表现,大多能对其当下状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于是,我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揣摩他们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是厌烦还是渴望,是失望还是欢喜,都可以观察得出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适时改变问题和回答,让学生从不耐烦到乐于倾听。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学生在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托着腮帮,或者双手平放;困惑不解时,就会摇头挠首或者交头接耳;在弄懂了一个难点后,会改变原来的体态,时常身体后仰;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叉臂抱胸,或跺脚颠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 曾记得,有一次找一个学生谈话,这名学生的作业有部分是别的学生代做的。当这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显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时,她的反应是,手紧贴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颤抖,这是明显的不安情绪。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作业怎么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后回答我说:不会写。眼睛看左下方是回忆,而右下方是联想,显然这名学生刚刚创造了一个谎言。于是我马上质问她,真的不会做么?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于是我又知道,对于我的质问的不屑,证明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偷懒。紧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你的语文作业不是不会做,你没做,是因为偷懒。你是优秀的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再观察这名学生的表情时,我就放心了。因为她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绪。很快,又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这次她的作业完成得最好。 三、尽量全方位“解读”学生 本学期,笔者的班级曾经出现过一起偷盗事件,事发突然,“小偷”很快被找到。事件过程持续时间并不长,但这种偷盗事件的后续工作难度却大得多。肇事者的家长执意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班上,因为这件事对于班级舆论的影响很大,其他学生们看待这名学生的眼神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位学生自己也表现得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神变化并不完全一样,有些学生的眼神表现出来的是愤怒,有些学生是惧怕,而有部分学生是同情和体谅。为了扭转班级中一些同学对这个学生的偏见,创建友好的、互助的、和谐的班级氛围,于是我在班会课上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耍了一个“手段”:鼓励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但在实际选择参与讨论的同学时,我尽量考虑那些我平时观察到的给予那位同学以原谅眼神的学生。毫无疑问,在班会课上,因为这些孩子始终对那位同学持有宽容、善意和愿意再次接纳的态度,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尽管持有不同想法和意见,但逐渐被感化,心结被打开,舆论氛围不知不觉中被引到了“原谅”这个主题上。比起班主任单纯的说教,学生们自己的想法更有说服力,经过讨论,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渐渐地原谅了这名学生。我用这种方式尊重、保护了那位同学那颗很要面子的自尊心,而且他对我的批评教育也能欣然接受,变得和以前同样快活了,他也很愿意把班级的工作和他个人的学习及生活的一些事情主动地和我谈一谈,我也因此对 他了解了许多,他也非常信任我,无论有什么事都要说给我听一听。倘若没有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神变化,在班会课上随意找学生发言,不注重引导和发掘出孩子们心性中自然存在的“善”,恐怕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冷落和排斥这位犯错的同学,这必定对这位同学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我可能很难再看到孩子那颗不被阴霾遮掩的纯真的心。 四、“解读”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观察,是最直接、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偶然观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进行观察。要全面了解学生,还要在课内外、校内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能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但为了防止观察的客观片面性,还需要长期的反复观察积累观察材料,并与其他的观察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观察结果。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我觉得这种观察学生表情的方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善于观察学生的“微表情”,为每一个学生立一个“表情档案”。我发现其实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我对于表情的分析还不到位,有很多错漏之处;还有,在观察的过程中,处理事情花的时间多,有时不能及时关注到班级和个人存在之间的问题。这是我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需要逐步提高的

研究微表情,让人不知不觉地暴露自己的内在想法,从而让谎言有迹可寻,这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特征。

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

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虽然人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人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就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 索引序列
  • 面试过程中的微表情研究论文
  • 面部微表情研究论文
  • 表情与微表情的研究论文
  • 研究微表情的论文
  • 微表情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