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情绪智力的研究趋势论文题目

情绪智力的研究趋势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情绪智力的研究趋势论文题目

可以去参考下(心理学进展),不过你写这样的题目会不会有点儿不太适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术堂整理了二十条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浅析消费心理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2、情绪劳动、社会支持、自我监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3、大学生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4、人格同一性的重叠问题研究5、当代人格同一性问题视域下的责任争议研究6、特质焦虑对决策的影响:期望的作用机制7、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干预研究8、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9、南昌市初中生自卑心理、自我觉知与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现状及其相关研究10、酒精作用下的近视效应对个体认知控制的影响研究11、幼儿母亲的社会支持、心理一致感及其教养方式的关系12、游戏作文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研究13、销售员工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14、学校工作团队心理资本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研究15、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探索性研究16、积极情绪对警察自我控制损耗的补偿17、大学生心理资本、学习动机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18、信息提供者的专业知识和品德对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19、监狱警察工作压力、情绪劳动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20、自我损耗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每个个性不同的人情绪的变化规律都不同,所以也不能断然下定义。要清楚每一类人的情绪变化,都是需要阅历和观察的。我自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什么的是最末不清楚的,所以,有‘情绪变化’而无‘规律’可言。婴儿不容易动怒,则是因为什么都不懂。总是有情绪变化的人,就是在半知半解的这群人里。。所以说人最高的境界就是无为。。很多圣人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境界放弃了对世俗的欲望。。则之。。欲望越高。。情绪波动越大。。关于人的情绪变化规律张颖 刘文璐 李晶 东畅 宋丹丹指导教师:马淑杰 乔建华(一)关键词:生物节律(PSI) 周期性变化 心理现象 体力 情绪 智力(二)摘要:根据研究,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分别以23天、28天、33天为周期。这种周期现象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对生物节律有着不同的影响。体力节律:人们的身体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力,肌肉收缩能力,各部位协同工作能力,速度动作生理变化和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及健康状况。情绪节律:广泛影响着人的感情,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创造性以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智力节律:它广泛影响着人的记忆力,敏捷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思维逻辑性和分析判断能力。(三)研究的意义:这个现象是从人一出生就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从而,我们可以对生物节律进行研究,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四)研究方法:实验法(五)研究过程:对小组成员的生物节律进行一个月的记录。(记录2002、11、23——2002、12、22 一名同学记录制成表格两名同学的记录制成图表)东畅:日期 情绪 智力 体力11月23日 2 3 111月24日 2 3 111月25日 3 3 211月26日 4 4 211月27日 1 3 211月28日 2 3 411月29日 2 3 311月30日 2 3 312月1日 1 3 212月2日 1 2 512月3日 1 2 312月4日 2 4 212月5日 1 2 412月6日 1 4 312月7日 1 3 412月8日 2 1 212月9日 3 4 112月10日 1 2 312月11日 2 3 412月12日 1 3 412月13日 2 3 312月14日 4 5 112月15日 3 2 112月16日 1 2 312月17日 3 3 112月18日 2 1 212月19日 4 1 312月20日 1 3 412月21日 1 3 112月22日 4 1 2李晶宋丹丹(六)研究结论:根据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关于人的生物节律计X=365×A+A/4±BX= 生活总天数 A=生活总天数B=计算日距本年生日的天数,如果未到生日则-,已到生日则+.根据X和三个周期日(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可得出活了多少个周期,然后余数就是这个周期的第几天,可以得出人体生物节律图,这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节律.(注:此结论结合了科学研究的生物节律曲线)(七)人体节律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的规律性,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以学习生活为例,在日益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能够科学应用人体生物节律,是提高成绩的好方法。在三个节律同时处于高潮时,我们要抓紧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此时的效率高于平时;在三个节律同时处于低潮时,又赶上重要考试,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调节,可以很好的休息,尽量使自己放松,多想开心的事,应该注意到自己正处于生物节律的低潮。这样,即使我们处于生物节律的低潮时,同样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掌握好生物节律,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每个人。(八)总结:通过对几个同学生物节律的研究,得出体力节律周期23天,情绪节律周期28天,智力节律周期33天。还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让我们科学的安排生活。

贵州省研究生婚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 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记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黄石地区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的心理维度及其发展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及违背效应研究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建构 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技能训练研究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课堂互动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发展特点及其相关研究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 两个联想学习过程中的刺激类化 高中生亲子冲突的初步研究及原因探析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小学儿童的自尊感与归因模式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儿童心理治疗个案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分析取向的整合治疗模式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探索高师创新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大学生成功恐惧及其预测因素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从四所高职院校调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教师职业倦怠 关于语文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坚持性的关系研究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理性情绪教育对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研究中小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高中教师成就目标及其与工作满意感、教学效果认知的关系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 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不同情境下成就目标定向对寻求反馈行为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以元认知策略训练为基础培养学习者自主性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两岁儿童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青少年人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青少年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3-9年级自我动机的发展研究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影响学习成绩的四大因素的因果模型之研究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研究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珠三角地区职业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非智力原因及其相应的教育对策研究中学化学认知策略教学方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第三学段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出路 民族中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及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不同提问类型的初中生问题意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昆明市小学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 通过系统干预手段转变学业不良小学生的实验研究 湖北、广西、浙江6-7岁儿童智力特点及其比较研究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的案例研究 中小学生控制变量能力发展的案例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 河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 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对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特点及其对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当代中学生个体性学习动机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任务价值各要素与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大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研究 星象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学习成功感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科特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被忽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 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适应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能力观培养途径研究 小学六~八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策略研究 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自评量表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上海市辅读学校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乡苗族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比较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黔南民族师院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训练研究 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中意志控制的作用研究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大学生干预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青少年恐惧情绪及调节发展的fMRI和EEG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大学生不确定人格的初步研究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低出生体重儿童认知、气质和行为发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 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 运用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提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及消除策略 小学生自我概念训练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应对同伴冲突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差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 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情绪自我教育与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纠错策略影响下的学生情感 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 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 中学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学生心理健康观的比较研究 警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伤害情境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 论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关心心理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初中学生解决理科综合问题思维过程的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广东省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编制研究 催眠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城郊初中心理品质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探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职专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及教育建议 贵阳市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高中生的EFL学习风格 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 高考生焦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大连市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研究 关于培养青少年挫折承受能力的理性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 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竞争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 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 文化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教师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与教师压力状况的相关研究 湖北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教育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的班级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其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学业效能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与初中生叙事语篇阅读中主题推理能力与协调性整合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应激模式与干预方案研究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不同交往水平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其落实 心理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 在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中学生延迟满足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 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黑恶势力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以下是今天我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全文如下:

一、从一个典型案例谈起

(一)案例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原本就是一起普通的少女溺水死亡事件,因为公安机关的死亡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认可,加之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演变为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的对当地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打砸抢烧的严重群体性事件。造成县委大楼被烧毁,县办公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办公电脑数十台,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的严重损失。如今,该事件已平息,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反思 瓮安“6、28”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方式的欠妥当,也是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恶势力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引发案情发展的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中由于未能尽快将信息公开,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致使民间关于“当地政府部门纵容包庇、销毁证据”等流言才能够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传播之下迅速升温,从而点燃本就失去理性的情绪。但凡流言,都是见光死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不透明引发的谣言必然导致胡乱的揣测和极度的不信任,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沟通机制,不仅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本来对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恃强凌弱、草菅人命。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此类案件时,不能一律以保密为名对民众封锁消息。尽管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并没有告知受害人家属进展情况及解释相关误解的义务,但从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看,这种及时诚恳的沟通会打消老百姓的疑虑和担心,消除不安定因素的隐患。社会的负面情绪会及时得到释放,揣测会及时得到合理解释,流言也会不攻自破。

另外,贵州“瓮安事件”中,民众质疑当地警方与事件有内在关联,警方未能及时做出回应,也没有让相关人员回避,而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质疑情绪。公安机关在事件的处置中,程序上既要合法,也要合情、合理,用程序正义避免民众的质疑,从而增强处置结果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对于引发民众质疑的鉴定程序这一关键环节,是否允许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鉴定过程进行现场见证,是否能够尊重受害人家属的要求“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诉求,则将直接决定鉴定结果的可接受度。“瓮安事件”发生后,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第三次鉴定,同时也允许家人在场、部分群众现场见证,如果这一事后的鉴定处理方式能够提前一些也许谣言也就不攻自破,这一恶性群体性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个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两点:一是有关部门在事件萌发阶段,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甚至不适当地采取压服的强硬手段,把小事变成大事。二是政府和公安机关在事件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假若对事情有足够的敏感度,收集相关信息,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决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同时每逢事件发生,当地政府往往一个强烈的惯性倾向,就是立即封锁消息,不许消息外传,这样也会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反感,从而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纵观整个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时时把握住民法、民生、民权这条线,也许这种带有偶发因素的群体性事件就会减少许多。

总之,群体性事件作为公共安全危机之一,从社会学角度说是一种社会秩序维护;从法学的角度说是一种权益保障;从行政学的角度说是一种国家职能。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评论道:“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社会概念,是警察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

二、从上述案例看公安机关依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分析        上述案例中,贵州瓮安县民众围攻县政府和公安机关的群体性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于所收集的情报信息,大部分公安机关的情报部门并没有综合整理,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征、规模等,不能为公安机关和党政部门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提供可靠依据。有效的情报信息对公安机关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详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到底是政治性群体性事件还是非政拍性群体性事件;能够评估事件的危害,了解现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交通堵塞、秩序混乱等直接危害,引起国内外社会舆论在公众中产生消极影响等间接危害;能够推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此外,还能提供具体的对策方案,为决策部门处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突发性、紧迫性,公安机关执法也往往呈现出执法权力范围的扩张性、权力行使的自决性、处置 措施 的不断性等特点。

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消除矛盾的工作机制。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性,没有研究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对于群众反映的社会问题摸不关心,缺乏了解,或者说有的虽然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重视程度不够,能拖延就拖延,能回避就回避,不愿或者不敢面对群众做工作,从而导致矛盾激化,错过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机。也有的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就不分事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把公安机关推到最前面,强行下令公安机关抓人,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增加群众的对立情绪,造成矛盾的激化,使事情的解决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有的责任主体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于群众的要求当面答应,事后变卦;还有的平时不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发生了事情才想起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给群众造成“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觉,导致集体上访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解决问题的主要 方法 。

(一)立法缺失

法律是公安机关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指南针,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才能更好的对这些事件进行明确而公正的处理。可有可无,模棱两可的处理只能最终是对群众不利。当前,我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公安机关在处理有些群体性事件时缺乏法律依据,有的表现为使用警械、武器或采取强制性措施时,有的表现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资格方面。《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规定:公安机关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坚持理性、规范、适时、有效的处置,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和水平。

但这一规定对主要任务的规定比较宽泛,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上级部门的授权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对公安机关处理不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是笼统的规定了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实践中不易操作,很难把握标准,具体的责任也不好落实。基层公安机关在具体的处置工作中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导致对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

(二)预警机制不完善

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不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最明显:首先预警工作没有形成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良好局面,信息来源 渠道 依然比较单一,覆盖面过于狭隘,信息的准确度不够,时效性、全面性、真实性都达不到防控标准,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群的掌控工作还存盲区;其次,在目前的机构设置中,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机构没有独立出来,公安机关处于实战的主导地位,但是公安机关过分依赖行政协调,使防范和处置工作,形成了条块分割不清、层次架构不明的松散局面,而且设备资源,信息资源,指挥资源,都不能形成“高效、连贯、科学”的具有专业性的统一指挥和咨询系统,也建立不起“全社会共建,多部门联动”的职责明确的运行机制,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只能被动出击、疲于应对;第三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各部门和各单位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职能作用,工作衔接、权责分担等方面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不能够实现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另外对一些群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反映其合理诉求的请愿活动,没有真正按照《游行示威法》的要求,进行批准和引导,使得一些合法途径手段,无法起到减压阀的作用。

(三)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不得力

1.处置手段简单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手段过于单一粗陋,主要是表现在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往往不区分情况,统一按照一个模式处理。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事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必须以最迅捷的方式对这些事件做出反应,“息事宁人”,履行职责。但是快速平息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律的范围内。有些公安机关在处置民事纠纷或刑事案件时,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秉公处置,引发民众对公权力不信任,导致社会怨气积聚,某些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最终引发冲突。

公安机关在抓捕犯罪嫌疑人、调处纠纷、专项整治治安等警务行动不当,不但无法处置群体性事件,反而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有的地方公安机关不当干预事件,或干预时机错误,或处置手段不利,不但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转化形成新的冲突,引发事件升级;有的地方公安机关则以消极态度应对群体性事件,退为应付上行下不达,片面强调群体性事件涉及的矛盾与公安机关没有关系,对事件现场治安态势的变化视而不见,不主动实施其职责内的干预和控制,事态因此得以蔓延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此两种处置方式都会导致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有的警员平时缺乏应急事件的处置的理论培训,缺乏事件处理的“现场感”,只是领命行事,一旦赶赴现场却面临着无从下手的多重困境:一是到达现场前任务不明,只能以“随大流”的态度,盲目参照其他人的做法;二是缺乏妥善处置现场警情的 经验 ,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反应,很多警员不知道针对事件现场群众作出的过激行为,例如推操、指骂、打架、破坏车辆和设备等违法行为,是应该依法及时制止、查处,现场抓捕并扣留违法犯罪嫌疑人,还是应该先设法取证,等到事态平息后再去处理。论文格式而这些现场情况的处理不能够采取如同一般治安事件的简单模式,只能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措施,如果警员把握不了现场处置的尺度,只是按操作程序上报情况,被动等待指令,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作为”、或者“不当作为”:三是因为平时缺乏对事件处置的实战演练,警员缺乏对有效处置事件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和战法,接到上级指令后,不知用什么战术、什么手段去实现上级意图,实践中贻误战机,处置不力。

2.协作能力不强

一些公安机关在处置现场的各联动单位,不能实现联动,既不知道如何取得其他处置单位警员的行动支持,也不会适时回应其他处置单位及其人员发出的协助请求。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往往会集中本地区甚至是周边地区多单位警力,并根据现场情况或是分小组合成作战或是分区域分散作战,警队单位及其人员之间多处于相互陌生的关系状态,由于缺乏合作默契,协同支持配合很少,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所以在一些事件个案的处置现场彼此之间,不能及时得到有力的警务支持与协助,形成了周边其他小组的警员观望,个别受到闹事者攻击的警员或小组孤军奋战的散乱状态。这种散乱的处置情形容易助长闹事者的哄闹气焰,削弱警队在处置现场的威慑气势,不利于事件的平息。

当然,出现事件现场警力充足,却大多处于被动待命状态,不能及时对有关情况进行相应处置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与通信技术不足,一些单位接令赶往群体性事件现场后,对在事件处置中的工作任务、目的、权限和警力调度区域、协同单位等不清楚。

(四)在处理的过程中信息的严重滞后与信息的不当处理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具有组织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加上反映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合理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所以公安机关对于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越来越难,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民众对群体性事件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原因缺乏敏感性,从来不积极主动地了解当地的不安定因素,相当一部分公安机关并没有建立起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导致情报收集和控制工作不完善。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无法做到速报(群体性事件随时发生随时报送)、续报(及时将群体性事件发展事态、现场处置情况等上报有关部门)和专报(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幕后操纵指挥者、聚众打砸抢烧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打击后专案专报)。公安机关缺少一个权威、统一、高效的情报机构来负责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的管理,造成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的多头管理而造成情报延误或渠道不畅。此外,公安机关并没有有效地控制信息传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说明事件真相,解释政府己经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等。

三、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

(一)加强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立法工作

群体性事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涉及众多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关乎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而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一旦把握不好很有可能侵犯公民利益,甚至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目前,对群体性事件工作处置的法律法规有:《人民警察法》、《集会游行示威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但是以上规定还不够完善,过于原则,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范围、处置主体、处置的工作原则、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善后工作等规定不够明确,“禁止性、义务性规定多,授权性、可行性条款少,还未形成一个从权利的设置、组成到行使、保护、规范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因法律规定不明确而发生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情况。因此,我国应加快对群体性事件有关问题的立法工作。

(二)完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1.进行信息预报

健全分析研判制度:

一是防患于未然,及时综合、分析由国保、治安、技侦、网监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情报信息,超前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二是为防范与处置赢得时间和空间,开展危机风险判断,分析各种危机的规律和特点,综合设计应对策略;

三是进行网上分析和比对,为预防和处置危机提供支持,并严格信息报送制度,公安机关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和己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及处置情况,在及时 报告 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同时,还报送上级公安机关。

建立数据库:

一是以境外敌对势力、恐怖组织、激进教派等情况,和国内高危群体、极端分子相关情况,作为人的方面的数据基础;

二是以剧毒、核生化、爆炸等高危物品、的分布、储藏情况作为物的方面的数据基础;

三是要全面掌握,政治敏感期、节假日,气象、地质骤变期等高危时间数据,作为时间方面的数据基础;四是空间方面,本地的党政机关、标志性建筑、公共场所,易于地质变化的地段、河流等要害部位。

组建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是信息要准确和及时;二是信息要左右相联、公秘结合、上下相通;三是要建立人机相结合的信息平台,形成人联络,机联网的互动状态。要保障决策的有效实施和指挥有力,需要做到:党委、政府、公安、安全、气象、军分区等重点单位实施联网;政情、敌情、社情、民情进行综合收集研判:重点人员、重点群体,重点单位、重点地区、重点时期实施监控。广泛收集重点时期的各种信息,争取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超前性。对发现的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纠纷,都应该公正、合法的处理,特别是一些小问题要做到事前的及时处置,预防事件的扩大化。同时,发挥电台、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正面作用,设立具有信任感和亲和力的新闻发言人及专家评论员,及时向公众发布危机事态、处置情况和公众应尽的社会责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发布“交通管制”、“局部地区戒严”公告。严厉打击制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应急处置环境。

2.制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预案的科学合理离不开对群众性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调查,以及 总结 归纳经验教训。针对群体性事件可能发生的具体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预测事故发生后的态势和多种情形,组织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培训人员,制定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以及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对群体性事件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该重点建设如下子系统: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程序;后期处置体系等。

“911”事件后,许多国家建立了用绿、蓝、黄、橙、红5种颜色代表的5种危险等级,根据恐怖威胁情报向国民发布预警信息,我国也应建立预警等级制度。对危险的群体和个人、对危险的事、对危险的时间、对危险的空间和不良天候,根据情报信息及时预警,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力争在防范和先期应对上收到双赢的效果。

三、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得公安机关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不足的缺点暴漏了出来,因此,提高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必将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进行探讨:

1.加强特警队伍建设

公安机关担当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其训练强度和方法也是不同于一般的训练。一方面,公安机关应当把平时的训练工作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套有效的针对群体性事件处理的制度,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特警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政治过硬、训练有术的队伍,这一点可以借鉴土耳其的经验。目前有33个省份建立了快反警队,没有组建快反警队的省份发生社会事件时由邻省已组建的派员干预,避免了其他警员因未受过专门培训而干预失当、激化矛盾。快反警队人员主要来自警察学校,警察局新招收的警察首先要满足快反警队的需要,剩余部分才分配到其他警种,警员年龄不超过35岁,警官年龄不超过45岁,警员最长服役期3年,骨干服役期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6年。这些做法,较好地解决了队伍更新问题,使快反警队能够长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2.及时化解矛盾

多数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很小,但由于反应迟缓,使事态升级为“事件”,形成“小的事件—下级忽视—小事升级一一下级失控—触动上级—快速解决—事态平息”怪圈,暴露出处置能力不强的弱点。

应当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中产生的社会矛盾,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本着积极预防、全力控制、依法处置的原则,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上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按照既定方案,快速反应,动员组织优势警力,整体联动,协同作战,采取果断措施,运用综合手段,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迅速有效地控制、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努力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3.提高执法者素质

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法者的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求做到:

(1)促进执法者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树立“权为民所用、得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观念,深入思考“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问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解决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提高公安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 文化 和社会事务,维护和树立法律权威;

(2)完善执法者的入门考试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公安队伍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执法者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者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通过制度约束,建立学习型队伍,使执法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以执政为民为宗旨,注意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利益;

(4)从优待警,在财政支出许可的情况下合理提高警察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要关注警察职业的心理健康,建设公安民警活动中心,多开展 体育运动 和体质能力训练,进行压力疏导,提高职业素质,加大对警察执法的经费支持,更新装备,并尽量保证他们工作中的人身安全。让警察无后顾之忧,公正无私地投入工作。

(四)建立正当、合法的公民利益损害的救济机制        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各级公安机关往往会采取相应的现场管制措施、强制措施,必要时还可能使用警械和武器。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规定,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强制性措施;发布命令或通告,责令围观人员立即离开现场,责令聚众组织者立即解散队伍,责令聚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迅速疏散;对超过限定时间仍滞留现场的人员,可以使用必要的驱逐性或制服性警械强行驱散,但要尽量避免伤亡,对经强行驱散仍不离去的人员或者进行煽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等等。 相关推荐:

1. 从昆明“3. 01”恐怖事件引申的若干问题探究论文

2. 浅析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初探论文

3.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论文

4. 2005-2006年行政法学研究述评论文

5. 论“人肉搜索”在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论文

白要阿,谁有空帮你写这个?惯例,五千字的论文500-1000块钱一篇。

昏死。。自己去网上找吧

(一)课题1.主研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地方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已结题)。2.主持(第二主持人)重庆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研究》2001 年度规划项目(已结题)。3.主研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家校合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4.主研教育部规划项目《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年)。5.主持《黑社会组织与恐怖组织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横向课题)6.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二)专著和教材1.《新编经济法概论》;专著;独立撰写;西师出版社(1998 年4月)2.《合同法学》;教材;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3.《合同法学》;教材;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4.《民法学》;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5.《民商法研究》;专著;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法学教程》;教材;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7.《经济法学》;教材;参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 年8月)8.《法律基础》;教材;参编;西师出版社(1992年)9.《道德与法律》;教材;参编;西师出版社(2000年)10.《合同法理论与实务》;专著;参编;重大出版社(2000年)11.《现代企业经济法》;专著;参编;西师出版社(1996年)12.《行政诉讼法实用指南》专著;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13.《青年生活方式》;专著;参编;西师出版社(1993年)(三)论文1.《国家赔偿法对人权保障的特点初探》;论文;《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2.《地方恶势力犯罪若干问题探析》;论文;《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论文;《青年思想家》1995年第4期4.《试论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论文;《西南师大学报》学术丛刊1994年5.《稳定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前提》;论文;《西南师大学报》教育丛刊1995年第4期6.《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思考》;论文;《重庆税务》1999年第6期7.《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探讨》;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8.《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趋势及其预防措施》;论文;《社会》2001年第10期9.《完善立法,提供保护─试论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趋势及其预防措施》;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10.《见义勇为:道德与法律的互动》论文;《重庆日报》2002年7月20日11.《恐怖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区别》;论文;《重庆日报》2001年11月12日12.《恐怖主义离我们有多远?》;论文;《重庆法制报》2001年10月30日13.《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研究》;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14.《论区分原则---对我国物权立法的一点建议》;论文;《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15.《论可预见性规则》;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6.《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不良因素影响及预防对策》;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7.《论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文;《西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18.《父母利益与青少年犯罪问题探讨》;论文;《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19.《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及立法思考》;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0.《试论我国合同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论文;《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四)获奖情况1.所写论文《地方恶势力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由《人大复印资料》99年第五期全文转载,并入编《中国当代社科研究文库》中。2.《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思考》一文获99重庆市个人所得税学术研讨会三等奖。3.专著《现代企业经济法》获重庆市第一次社科成果优秀奖。4.论文《当代恐怖犯罪特点、趋势及刑法对策新论》获2004年中南、西南十省区市法学会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5. 在学校《教师法》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学校评为2000─━2001学年度、2002――2003学年度、2004--2005、2005--2006学年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司法实习)。2006年西南大学优秀党员。积极参加校、系工会活动,多次被评为校系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体育先进个人。

论文课题研究的趋势

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方法、 思路

论文选题前要和导师沟通,听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

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干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生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O个字。2.文献选择与阅读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耍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3.研究内容与提纲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4.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二、开题报告的文本格式与报告重点《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论文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要重点报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价值与意义,重点讲你要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是什么;二是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讲你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重点与创新点是什么;三是研究基础与困难,重点讲你的研究准备工作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与疑惑有哪些,希望得到参加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的哪些指导。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题报告学生:一、选题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二、论文综述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3、国内研究的综述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三、论文提纲前言、一、1、2、3、••••••二、1、2、3、••••••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研究趋势的论文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均属于会计学科的分支,在 企业管理 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财务会计发展趋势研究 》

一、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特征是:国家治理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业转型升级化,市场竞争品牌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企业内控系统化,会计管理精细化,财务数据真实化,创新驱动主流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变革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才能适应经济市场政府调控的需要,才能适应改革创新创造的需要。财政部1992年11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3年7月1日实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又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开启了新中国财务会计变革的新浪潮,使我国的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准则直接接轨,直到实质性趋同。财务会计的记账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方法 采用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财政部于1995年12月15日又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与市场经济协同的会计模式,财务会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经济活动实行全方位、全责任、全过程的核算与监督。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导引下,在贯彻落实《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过程中,从2006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企业会计具体准则41项多。

1999年10月31日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时期,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全面规范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随着会计电算化向各行各业的迈进,大部分账务核算由计算机来完成,极大地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分析、调节、监督、控制、决策、预测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会计前沿态势

现代社会是网络化、知识化、科学化、数字化、创新化的时代,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稳步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会计电算化核算替代了会计手工核算,实现了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一次革新,使会计人员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二次革新,使会计工作由规范化提升到精细化。会计网络信息化延伸了会计信息化,它将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第三次革新,也是会计发展的新态势。会计网络信息化是会计、网络、信息三位一体的融合,是会计发展史上又一次变革创新。由此必将引发对会计方法体系的重新整合,对会计 教育 与会计实务操作的变革,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必将引起会计核算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的一系列深度变化。

三、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会计从学科上划分,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本质上区分,分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会计未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一)会计核算向电子化发展。会计核算由计算机核算系统依照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处理完成。从原始凭证确认输入、记账凭证审核填制、会计账簿平行登记、费用分配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结账对账、精确编制会计报表都由系统来执行。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全程清除了人工干预,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手工会计核算将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与外部往来的结算(如各种发票、税票、结算单据等)均以电子货币进行。会计信息载体的改变,社会共享程度的提高,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将消失。

(二)会计信息向开放化发展。会计信息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披露。基于全球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并且与外界系统相联结。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可根据授权直接调阅会计资料、获取数据信息,使会计信息的空间扩大、数据开放,由微观数据扩展到宏观数据运作,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同时,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三)会计人员向高智能发展。会计工作重要的是核算资金运动,分析经济数据,管理资金运营,控制经济活动, 报告 会计信息。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运行系统与经济运行主体相融合。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高智能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知识,掌握经济、管理、法规知识,熟悉 网络技术 ,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业务核算流程。对会计数据有精准的计算能力,对繁杂业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对会计信息有超强的梳理分析能力,做到信息分析有深度,资金控制有适度,预测决策有高度。

(四)会计服务向真诚化发展。会计服务单位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封锁线,是投资者维护权益的合法途径。真诚守信是会计行业的生存法则,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机构,完善经营管理,加强真诚建设,提升服务意识,营造公正氛围,驱动信息公开。

(五)会计确认向无形化扩张。企业资本核算向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扩展,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转化,会计报告内容表外承载过多向表内回流,开创出新的财务报告模式。

(六)会计教育向实用化发展。将会计教学放到会计实务实习基地,设置完整的供产销工艺流程,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创建系统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外部环境,理论传授与实务操作适时对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对接现场会计业务。

(七)会计管理向多元化发展。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本身固有核算、归纳、分析、控制、管理职能,在 财务管理 人员的参与下极大地提升了决策和预测功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再度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稳步推进,加快了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移,由常规化向创新化的转移。会计管理多元化,一是获取会计信息多元化。在互联网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数据、图像、语音信息;二是梳理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计算、分类、汇总、分析、决策和预测;三是披露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能够全面覆盖信息需求者的个性需要。总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能量信息超载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的时代,必然要求会计技术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形态的发展需求。财务会计的革新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将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快速实现电子商务化、功能多样化、权利扁平化和管理信息化,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未来面对的复杂形势,紧跟国际潮流,将我国的财务会计发展推向最前沿。

作者:杨勇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勇.略论财务会计的前沿态势[J].河南社会科学,.

[2]黄小晏.论网络时代会计系统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

[3]刘宇,王燕.论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北方经贸,.

《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关系研究 》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它是仅仅局限在对资本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太注重企业实际经济管理,大多数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协调和管理决策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新会计制度逐渐完善,会计实体识别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金融资本为主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管理是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远远超出了物质的管理的范围,应结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沟通和循环显示产权流动的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资本模式;传统会计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从服务对象,影响行为,时间跨度,会计主体,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精度等信息的特点都存在着不同的,但它们之间有着不能被忽略的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最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象一般都是相同的,即企业管理活动,和收发消息,两者之间的分工不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所不同。管理会计的对象是强调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管理活动及其信息等空间的一部分,强调特殊的经济活动和其信息的选择和财务会计强调过去和使经济活动及其信息。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空间着重于整个企业活动和消息;另一方面,大量的原始数据是大致相同的,经常直接引用材料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研究和一个帐户报表等。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织体系、管理学理论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说,管理会计还是一种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它是科学会计的一种领略的边沿。归纳会计成长的产品,源于财务会计其余有关联的部分的有机实质与成长,同时也会计是的一种首要的特质,是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比方,在管理会计用货币计量的多种综合测量仪器的发展。单一货币计量使会计的刚性、片面、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及其材料数量和数量的要求,作为会计信息被列为会计信息的职工人数和劳动成本更为全面和直观。

1.不同的会计科目。管理会计主要负责本单位内的企业领导作为主体。更强调人力集中管理的行为,也为企业,财务会计往往只有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作品。管理会计责任主体才会更形象。

2.基本功能是不同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部分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管理效劳服务;不接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限制和管束,使用的各种方法多样,工序少,从企业经管的方面来接收消息,负责主要的制定工作目标,节制活动的主要责任。重视过程的管理服务,结果影响内部各个职员的心态和行动的所有方面,按照企业的业务目标和努力工作,面向企业的功能,主要进行推理、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功能,推行履行企业之间的各个职责,属于“新型的会计”。金融和会计工作部分的关键是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方式和过程都是一定的,使用一致的财务会计系统和原理,主要为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反映、报告功能的业务结果和财务状况,属于“新类型的会计报告”。

3.信息的特点是不同的。管理会计信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而大多数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过去时态。这些过去时态的管理会计是不一致的格式,不是恒定的报告日期和不向公众开放的内部报告信息的媒介,而对于公共信息的提供者财务会计来说,媒介是在恒定的格式和报告财务报表的日期。管理会计在公司内部经管部门供给定量消息,同时也频繁利用非价格单位,企业职工在车间等单位的价格能成为管理会计的目标,企业物流部门它们则是价格单位,但也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此外,据一些单位的需要,供应的定性和固定,有一个选择,不坚持准确计算程度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外国企业利益集团为度量单位提供资金,并使信息系统,满足全面、持续、全面、真实、准确,法律原则和要求。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可行性

虽然有一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无论从实用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结合将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的新趋势。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检查。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操作的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和汇总,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其他,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会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结合。在识别的过程中,测量、报告和分析,管理会计的监管和控制功能总是扮演自己的角色,所以他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传统财务会计的重要功能外真正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会计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更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功能的性能。这都是沿着两个服务之间的权益相关的鸽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克制,这正是因为两者的结合,这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持续发展。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结果两人为了实现企业的价格上涨。如果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信息在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要求应该全面考虑,并逐步扩大信息字段;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凭证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中的融合性运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虽然规范基础上,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有所差别和变化,但由于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的一致性,这样他们在工作中没有严格区分,并遵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组合边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一致性,在真正的工作综合运用将越来越多,两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竞争在市场上继续加强,加强企业成长和面临的考验单位领导愿景,审时度势,管理效益,将继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反映在会计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建立并逐步完善合同管理系统,在过去的时代里,单位的合同管理系统从有到无,逐步提高并慢慢完善。合同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手段来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理论上来说,属于管理会计的功能区域。但是因为没有单独设置职位的管理会计,但是它的具体工作是来实现财务会计及其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依赖于财务会计的会计信息。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签订、付款和恢复销售佣金的计算,通过合同管理,可以实时响应的状态实施合同,支付逾期的跟踪和管理等减少退出流通的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发展。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能分开了,主要在以下方面:

1.两个都具备控制和评价的功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会计、金融会计监督,它的本质是实践和企业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成本审计、检查,主要是企业审计的实际经营状况,制定目标,成本预算是一致的,如果在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异,找出问题,并想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和管理会计的控制依赖于企业经济活动的预算,企业资源成本控制和企业员工。在这一点上,它本质上是一样的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

2.二者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计划在未来提供可行的助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从不同的方面,但最重要的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信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程序备案书和报告的准备。虽然两个分支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但他们的最基本的信息来源不能脱离这些直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数据,也就是说,他们的基本信息来源是一样的。

3.两者的主要指标相互渗透。财务会计供给的历史性资金、成本、利润等有关指标,是按照管理会计进行长、短期策略进行分析的;而管理会计所确定的计划,又是财务会计进行日常核算的指标。他们的主要指标体系和内容是一致的,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指标体系更应该共同实行才能实现合理的监管和管理。

4.两者在方法上互相借鉴。管理会计的方法主要是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核;财务会计的方法主要是核算、分析和考查。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核算、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财务会计则利用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简化会计核算,加强会计分析和考查,提供会计资料信息。

5.两者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同的特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同特性。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前提,无论是企业内部经营者,还是企业外界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对所需的信息都要求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的主要表现

1.会计的目的。财务会计是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的情况及其为其准备。财务会计是当代公司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性工作,经过一系列会计程序,供给策略有管用的消息,并热情参加经管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在一个合理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合理成长。

2.会计的关键。财务会计价值反映在过去,简单的供应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价值的积极使用财务会计信息和相关信息,预测、决策、考核、控制、评估。

3.会计凭证。财务会计必须遵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受管理者的需要的相关理论,有效控制公认会计原则或统一的会计制度。

4.会计对象。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的信息包括财务成本,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管理会计主要的内部责任中心为会计对象,每日生产业绩和成果进行制约和评价的结果,但也认真考虑整个企业全面发展的科学性的战略和计划之间的密切协调和整体平衡。

5.会计程序。财务会计程序是相对一定的,凭证帐户报表的格式制定都是有一定的规格制度,会计管理会计过程不是常数,选择的自由性,一般情况下牵扯到填写证书和复式记账的等等问题,报告没有一定的格式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划定的管理法规的需要而制定的。

6.会计策略。财务会计在一定时间之内,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相同的会计决策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计算简单的会计决策,管理会计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用各种会计决策,提出不同的选项,核计算大多数应用程序操作的研究学习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来确定最优方案。

7.会计要求。财务会计是非常准确的会计,管理会计则不需要那么的准确,一般情况下只要求近似值,同时也是要强调及时性。

8.编制时期。财务会计需要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报表的准备;管理会计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不需要而制定的会计报表。

六、财务会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财务会计一定要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合法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其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这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这是由一个特定的对象和财务会计的目从而定夺的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识别、测量和反应经济关系的资本流动,应该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进行,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受亏损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均衡。

2.财务会计实施严格的证据制度。因为每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流程和人民的实际利益是紧密相关的,只有严格的凭证制度的实施,以确保经济业务流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防止所有损害企业财产,以确保企业财产的没有损失并且良好的完成。

3.财务会计实施会计方法的设置。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参与经济的纠纷,这是自然的高度重视金融和会计工作质量,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以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易于检查和监督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要求和塑造会计模型。

4.会计决策是相对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会计决策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会计的结果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影响那些负责会计决策的人可能会影响某些利益,或改变会计政策,寻求利益相关者,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国会计准则都具有相关性规定,财务会计选择策略,通常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有需要改变会计政策变化,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发表声明。

七、结语

通过上面的得知。财务会计重视核算职能,管理会计重视管理和决策等职能。财务会计重要的是为外部长处相关供给主体执行和实现经济责任的讯息的办事,所以说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委托人务为其提供加强经济管理、提升全面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的服务,是一种个性化的会计。总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艳.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研究,2011,02:52-54.

[2]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会计研究,2002,08:50-53.

[3]张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性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0:24-25.

有关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2.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财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有关财务会计类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谈财务会计相关毕业论文

计算机的论文篇一:《试谈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前言: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面对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适应所有大学生的内心需求,计算机教育也在我国各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商场的需求方面也大大增加,所以说大家必须对计算机的教学给予相应的重视,对其进行重新的了解和安排,接下来本文通过对高职计算机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阐明,并且针对其以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过程和 经验 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但是,该模式目前的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表现出不协调。过程的教学和教师日积月累的经验以管理方面的整齐划一为主,主要注重相同个性的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数目慢慢增长的现象严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对学生计算机的学习热情进行一定的带动,教师也不能有效的传达教育内涵,这样,教育的科学性被埋没忽略,还不能体现人性化的教学实质,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2.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 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效性这一重要前提来说,选择专业性教师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预习和课堂上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及其专业的解答,这就对教师具有过强的专业理论性的知识和专业的素质有相当大的要求,学生的疑惑被解决。但是就现在的计算机教育状况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是任职其他教育学科的教师并非专业性的计算机教师,所以教师没有专业的计算机的理念和教育精神,教材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难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疑惑没能被解决,这与教师的专业性也是极致相关的。 3.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对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不被人们熟知的是,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显而易见,由于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相对枯燥难懂、复杂难解,这也就是学生对与计算机的学习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对高职计算机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之后就会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持躲避和退缩的,在以后计算机的学习中也会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对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针对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对策研究 1.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创新应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前进的动力,同时创新也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现阶段的传统模式大量普遍的教育教学,高职教育效率大大滞后,这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树立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心存创新的观念,努力让大家知道创新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构也要以身作则督促教学管理人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教育教学下穿插创新的意识,这样做的话,有质量,有效率,又成绩的的高职院校一定能够慢慢成立起来,优等院校的成立,随之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也会慢慢被培养出来。因此,创新是教育教学前进的基础。 2.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有的教学设想和 措施 都是空谈,只有亲自由教师去落实,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所以来说,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是新课改后的教育目标完成的基础。所以成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性教师也是发展教育的一大保障。考虑到专业性教师需要高的素质和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性人才大量缺乏的问题,教育机构在全面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课上教学效果,课下监督能力。 3.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其需要很大的转变,学生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授课的基础,尽最大努力的提高课上的授课效率。目前,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大多是以班级授课为主,其还要求在教材上实现统一,学习内容的单调,将会制约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对学生的志趣和接受能力进行一定的了解,由此来有针对性的备课,另外还学生基础大不相同,教师也要有针对性的制定 学习计划 和学习目标,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制定不同的 教学方法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因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授课时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基础技术,这样学生们就会在就业道路上避免坎坷。 三、 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化逐步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不断改善和完备自身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建设,教育机构要努力提高自办学效率,这样能更好的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的论文篇二:《试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越来越深入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学校都已经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多种多样,其内容的样式根据课程的不同而改变,其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础、信息处理等等。其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非常全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发展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牢靠掌握,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能够解决和分析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广大学子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等部门在09年提出了要提高和深化计算机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教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分类式,其课程建设是建立在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完善的同时,其弊端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不高、听课效率低等等。很多教师的授课水平不高,授课内容简单、直白,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上课的效率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 高等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的创新改革,充分顺应时代的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 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当今众多的大学中,把对开展计算机的思维教学作为重要任务和全新的课题,其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 在关于思维能力教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基本任务,初步制定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其包括 操作系统 、程序设计与算法等等。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学来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自己具备最基本的技能和态度。 三、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程训练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对于国家和学校来说仍是一项极大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计算性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抽象和难懂的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教育部等部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给出的建议是:要以经典的原始传统课题为基础,深刻了解应用程序的基本原理,增加学生的相关课题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1.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教师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实践中应认真学习,主动和老师交流和沟通,用创新式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素质等等。 2.具有启发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制定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计算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上,依次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梳理知识中所涉及的计算性思维,教师应改变和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时,灵活运用计算性思维,使其能力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灵活计算思维,对问题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解决相关问题有很大帮助。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学生应在合适的机会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应给与细心解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给学生领悟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3.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比,缺少灵活趣味性和综合性,其大部分是让学生增加感性上的认识和理解,忽视了计算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今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和 想象力 的丰富,使得教学内容更应该灵活多变,趣味增加。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是锻炼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4.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教学资源建设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地点也逐渐广泛起来,例如:图书馆、自习室、阅览室等等,在有这些环境的同时应增加更多的开放性资源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性思维中的分离方法,合理使信息得到分类和筛选,发挥教师的资格和协调作用,建立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扩充,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有效的平台,为学生更好的学习铺路。 四、总结 计算机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渐的成为了我们必备的技术手段,如何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工作学习中引入计算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要的学习目标。关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国际以及国内都已经成为研究的 热点 ,因此,如何高效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猜你喜欢: 1. 浅谈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2. 浅议计算机发展趋势论文 3. 论计算机发展及展望的论文 4. 有关计算机发展的论文 5. 计算机发展史的相关论文 6. 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浅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直至灭亡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其自身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结果。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中我们要从客观的事实和情况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实物的 方法 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最终找出其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和影响因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一、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迅猛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下各国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使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2、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资本的大量集中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加强。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的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资产阶级的国家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资本的出现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失业现象持续增加,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意识逐渐强烈。 4、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权益越发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巩固和扩张,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两极分化严重的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为此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经济组织或利益集团的矛盾扩大。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无限扩大,这就造成了消费市场的秩序混乱,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引发社会动荡。 二、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必要步骤,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深入地把握其科学发展的依据和规律,这对正确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迅猛发展,这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繁荣稳定的面貌,在市场条件的催生下又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明确分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垄断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垄断资本制的矛盾不断加剧。 2、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了一些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根据当今的社会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使得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社会化,这样就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就这些 措施 来看,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延伸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也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深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关系日益趋向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上也更具深度,这就会推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对全球的资源配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对此我们要深入把握住这种变化的实质和趋势,这对认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的股份制等各种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性问题。他们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工人阶级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西方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施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措施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一定时期内经济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的种种做法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真正提高劳动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还是不可能的。 四、当代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物质方面对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一度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形式,这种种经济发展形式,或者是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做出了贡献,使得人们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富裕或者是就业等各方面的暂时性的保障。但是就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形式根本上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会同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相提并论。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时期,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资本主义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是经济机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共有,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占有比较明显地优势,根据这些特点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从各种角度来讲,都必须发展经济和科技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五、结语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就要用新时期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来讲,还需要在现实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分析。在现阶段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时代主题不断变化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会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它终将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并为新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论文:《试论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核心》 一、希法亭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阐述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开宗明义“本书试图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试图将这些现象纳入始于配第而至马克思达到其最高形式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是集中过程,这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形成导致‘扬弃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后面讲详细说明,由于这种关系,资本便采取自己最高的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本形式”从这里我们看到,希法亭把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和金融资本的形成看作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他通过对信用、股份公司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日益结合”的结论,垄断的出现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也使资本变成金融资本,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的统治因素。 信用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希法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由主要是支付中介向主要是将闲置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中介演变,信用则由流通信用想资本信用倾斜,以及在资本信用内部,由流动资本信用向固定资本信用倾斜。由此,它与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当银行仅仅是信用中介时,他只关心企业的暂时状况和支付能力,而当银行转到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本时,它们之间“就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银行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顺应企业的要求。 作为金融资本得以产生的重要杠杆之一的股份制度,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法亭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观点,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创业利润”的概念,对股份制度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股票在发行时通常标有一定的票面额,即股票的票面值,而票面值的总数一般表明投入股份公司生产活动的实际资本量。但是,股票在市场上出售时,它的价格总是围绕着票面值波动,而且往往是高于票面值。希法亭认为,那种高于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不是“欺诈”,而是一种“独特的经济范畴”,即创业利润。创业利润是股票两次资本化的产物,即股票继产业资本化之后又借贷资本化的结果。股票本来是没有价值的,但由于它是获得股息的凭证,所以便成为虚拟资本,也具有价值。假设交易所不存在,那么股票只是代表并等于实际投入的企业资本,是带来相当于平均利润的股息的虚拟产业资本,但由于交易所的存在,股票进一步成为可以通过出售而收回的虚拟借贷资本。 作为借贷资本,股票必须按平均利息率规律运动,即成为带来利息的资本。于是,原先按平均利润率规律运动时,股息中的企业主收入部分,便进一步按照利息率资本化为超过股票票面值的股票价格部分,即由带来利润的资本向带来利息的资本的转化所形成的差额,由于这个差额通常由股份公司的创业者在发行股票时占有,表现为创业活动的盈利,所以叫作创业利润。但实际上,创业利润并不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既不是利润,也不是利息,而是资本化的企业主收入这样一种特殊的虚拟资本。 希法亭进一步提出,巨额创业利润的诱惑使得银行产生对产业进一步渗透和控制的强烈冲动,银行资本更积极地渗入工业企业,以占有企业股票的方式与产业资本发生资本的结合,而它的不断积聚和集中所造成的强大实力,又使得它与产业在创业利润的争夺中占优势地位,往往不仅掌握了股票发行权,还垄断了新股份公司的创业活动。因此可以说,“金融资本是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希法亭认为垄断的出现,加速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的进程。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本主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银行的集中,卡特尔化的本身也助长了银行的联合;卡特尔化也在银行和产业之间造成更密切的关系。因此,由于卡特尔化,银行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投于产业的资本的支配权也同时越来越落入银行之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他论述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产业对银行的依赖,是财产关系的结果。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企业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另一方面,银行也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度上成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这个规定为后来列宁制订科学的金融资本范畴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是,希法亭没有把垄断看作资本主义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对金融资本的阐述和定义也没有把垄断摆在首要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论文:《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进程》 摘 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制度,从16世纪产生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个世纪之久。尤其二战以后,尽管世界上一些国家已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部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但生存而且空前发展,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甚至占据全球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本质,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历史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始终存在的客观现实。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一、“两个必然”的坚定认识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态,所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剥削制度,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的趋势同时增长。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在经营上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私有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的矛盾也会加深。这就预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剥夺了。”[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将处于一种量的积累或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的发展状态,这表明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所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指标,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跟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结合是少数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又不依靠自身劳动来满足生产的资本家,以等价交换的方式从市场上找到那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并把它们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回来,投入到生产中而实现的。所以,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基础。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下,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被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所掩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进行的等价交换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掩盖下的内容和结果则是不平等交换。工人并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的。”[4] 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虽然资本主义有其本质的弊端,但其在历史发展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强调,工业资本家战胜封建大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业战胜农业是历史的进步。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历史过程,任何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动,都是徒劳的。 资本主义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上曾发挥的历史作用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生产力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会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5]第二,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消除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和见解,确立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新观念,科学 文化 的光明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统治黑暗时代。第三,资产阶级创立并开拓了国际市场,它迫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以及为了开拓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获得原料基地所进行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抨击和谴责。但同时又辩证的看到这种侵略在客观上又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西方进步文明,尽管这对于被侵略国家和人民来说是极其痛苦和耻辱的。第四,资产阶级日甚一日的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造成了经济的集中,进而又带来了政治的集中。它摧毁了封建割据的壁垒,使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各自有着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民族,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四、社会主义应该理性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历程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了自己的历史作用,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文明成果。这些成就必然为下一个社会形态所继承和借鉴,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后,要采取多种方式继承和运用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物化的生产力,充分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 经验 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反映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一般规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能一昧祛除。其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 口号 ,资产阶级用科学反对封建的迷信,并第一次引起了人类科学观念的更新,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了飞跃性的认识。资产阶级在科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技术上的革命。另外,资本主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形式,虽然这种民主共和形式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确实比封建专制度进步很多。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要保留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成熟形式。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最后的一百年中,生产力具有明显加速度的发展的趋势。可见,生产力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彻底用尽,那么我们认为的资本主义很快灭亡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形态。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过快过慢的发生着变化,正如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改变最终会达到极限,旧的社会形态灭亡,新的社会形态会随之产生,资本主义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着生产关系,即当代资本主义正一步一步迈向社会形态的高级阶段,为更先进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不起来 2. 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3.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4. 关于资本主义论文4000字左右 5. 2017国际形势论文

写作思路:先写出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然后畅享一下自己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测。

正文: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带来了国家治理新挑战,并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经济、利益、安全等格局。

互联网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和加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全球创新与变革、发展与共享、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议题。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化互联网应用,加强互联网治理,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人类发展。

互联网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互联网正在为全球产业发展构建起全新的发展和运行模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全面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造等无边界、人人参与、平台化、社会化的产业组织新模式将让全球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适配和聚合优化,移动服务、精准营销、就近提供、个性定制、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服务将让供求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对接,按需定制、人人参与、体验制造、产销一体、协作分享等新商业模式将全面变革产业运行模式,重塑产业发展方式。

互联网构建的网络空间,将让产业发展更好地聚集创新要素,更好地应对资源和环境等外部挑战,将推动全球产业发展迈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数字经济新时代。

互联网将成为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互联网企业正在成为未来全球创新驱动发展中最为广泛、最为耀眼、最为强劲的创新动能源泉,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引领者。

人口、资源、市场等驱动国家发展的传统红利要素,正在全面让位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红利,互联网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持续发展的重要新动能,带着人类全面跨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创新、智能、变革的社会正因为互联网创新加速到来。

智能学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目前大家对于企业培训平台或者说是学习平台,都是比较熟悉的,选择的基础标准就是功能+服务。

魔学院是面向企业的员工在线学习、考试和培训管理的云平台。综合利用SaaS、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自主研发的企业培训云平台。

产品体系:

平台(平台为基):SaaS、混合云、私有云、开放平台

内容(内容为王):自建内容、自购内容、课程商城、知识营销

服务(服务为本):基础服务、高级服务、运营服务、增值服务

生态(合作共赢):IT厂商、企培机构、人资服务、企业服务

适合众多企业培训应用场景:

新员工培训、培训班培训、OJT、认证培训、岗前培训、PGC

微课制作、企业知识库、技能培训、PBL、师徒制、知识营销

客户培训、混合式培训、以考促培、UGC、OMO、管理培训

知识付费、晋升培训、视频会课、线上会训、游戏化学习、渠道培训

魔学院性价比很高,全面支持PC/移动/TV/微信/企业微信/钉钉等终端,也可以直接集成的企业的其他软件系统上,有标准的接口,对研发很友好,通过“平台+内容+服务”的模式,帮助中国每一家企业实现培训全过程简单高效管理。

认可归认可,但是没有必要购买。

智能学堂是一款适合小学全阶段学生使用的学习软件,现已有大量的用户在使用,不过还是有部分家长及孩子对该软件不是很清楚,现在我就来简单介绍下。

双击打开智能学堂的软件,找到对应的应用程序,点击打开。进入之后填写正确的账号名和密码,向右拖动滑块即可。进入学习的界面,我们可以看到界面的下方有六个各异的小圆圈,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学习板块。它们依次是自由练习、游戏乐园、影音教室、智能辅导、学习分析、搜索。

点击下方的第一个圆点——自由练习,就会跳到这个画面,出现一本书,在上面有相对应的科目选择,点击对应的位置就可以进去自由练习了。点击下方的第一个圆点——自由练习,就会跳到这个画面,出现一本书,在上面有相对应的科目选择,点击对应的位置就可以进去自由练习了。点击下方的第一个圆点——自由练习,就会跳到这个画面,出现一本书,在上面有相对应的科目选择,点击对应的位置就可以进去自由练习了。

在线教育规模扩大,推动教育云市场增长

随着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对教育支出意愿不断上升,推动了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长。2019年,素质教育、在线K12大班和高等学历教育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贡献了在线教育规模的提升。此外,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使用云端学习管理系统可以让在线教育更灵活,更移动,同时也可以让学习更具性价比。在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数字化学习时代背景之下,“教育云”将助力“云教育”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随着我国云计算特别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推进,“云教育”在近年来多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项目,试点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应用市场。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教育云市场规模为85亿元,2015-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疫情加速在线教育及教育云发展,2020年教育云市场规模或达108亿

目前,云计算应用作为教育机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将继续受到大力推崇,在国家财政对教育信息化持续大力支持的背景下,预计2020-2025年云计算在教育行业应用营收规模有望以22%左右的增长率快速增长,此外,2020年新冠疫情大力推动在线教育平台发展,也加速了教育云市场增长。据此,前瞻预计2020年中国教育云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5亿元。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行业云市场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线教育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在线教育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豆神教育(300010)、学大教育(000526)、开元教育(300338)、中公教育(002607)、传智教育(003032)、行动教育(605098)、昂立教育(600661)等。

本文核心数据:用户规模、市场规模

行业概况

1、定义

在线教育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之间开展的教学活动。在线教育行业是教育技术变革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下,在线教育使得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使教育得到技术、内容、形式及主体等全方位的改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线教育行业是教育技术变革的产物,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下,在线教育使得传统线下教育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使教育得到技术、内容、形式及主体等全方位的改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产业链剖析:中游类型多样,企业众多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相关供应商,云计算、通讯技术等技术供应商,以及师资课程和配套设施的资源供应商;中游从产品形式来看,有直播、录播、学习工具等;从课程类型上看,有低幼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等;下游主要是使用用户,包括B端和C端。

从参与企业来看,上游包含科大讯飞(002230)、星网锐捷(002396)等技术支持商,以及洋葱学院等资源供应商;在中游领域,K12教育有好未来()、新东方()、猿辅导、高途课堂、掌门1对1、作业帮等企业,低幼教育线上代表机构有宝宝巴士。火花思维、凯叔讲故事等;高等教育线上代表机构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职业教育线上代表机构有中公教育、中华会计网校、高顿教育等;素质教育线上代表机构有编程猫、流利说、斑马AI课等。

行业发展历程:2021年迈入规范发展期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2013年在资本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并于2017年借助直播形式实现规模化,并逐步走向成熟。近年来,在线教育行业已形成多样的细分领域,行业呈现精细化发展趋势。2021年7月国家监管措施陆续发布,相关政策配套不断完善,由K12板块开始的在线教育市场规范化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行业政策背景:鼓励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

2021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发改委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政策。尤其是在2021年7月“双减”靴子落地后,政策着重整顿、监管K12学科培训机构。

2021年7月23日,我国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资质限制和融资限制,政策明确规定,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规模2021年呈下降趋势

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亿,较2020年3月减少8125万,占网民整体的;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亿,较2020年3月减少7950万,占手机网民的。下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大中小学基本都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进一步回落,但较疫情之前(2019年6月)仍增长了亿,行业发展态势良好。

2021年上半年,由于K12市场的政策趋严,高等教育市场因疫情影响业务受到影响,如留学课程等,市场整体稍有降温,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亿人,同比下降5567万人。

注: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未披露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情况,望知悉。

2、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2021年或首次下降

随着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对教育支出意愿不断上升,推动了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快速上升。

据网经社发布的《2021年(上)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4328亿元,同比2019年的3468亿元增加。

据中科院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3807亿元,同比上升。

两家权威机构发布数据均在4000亿元左右,数据较为接近,说明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体量较大。此外,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受“双减”政策影响,K12教育板块遇冷,低幼板块外教课程全部叫停,鉴于两者占比约在40%左右,对在线教育行业整体影响较大,未来在线教育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注:2021年前瞻依据细分领域增长情况测算而得。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东企业密度最高

从我国在线教育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在线教育企业分布广泛,初步形成了以广东为首的产业集聚区,此外,在安徽、福建、北京等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在线教育水平也得到快速发展。

注:颜色越深代表相关企业数量越多。

从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在线教育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湖南、江苏等地区。其中,北京坐拥两大老牌龙头企业好未来()、新东方(),安徽省含有国内领先全品类职业教育机构中公教育(002607)以及上游顶尖技术支持企业科大讯飞(002230)。

2、企业竞争:K12教育龙头实力强劲,职业教育领先企业数量占优

在线教育行业企业依据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情况,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为主,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突破100亿元;第二梯队以中公教育(002607)和学大教育(000526)等为主,营收在20-100亿元;第三梯队以昂立教育(600661)、开元教育(300338)、豆神教育(300010)等企业为主,营收在1500亿元以下。

注:营业收入统计时间范围为2021年前三季度。新东方和好未来为预测值。

依据网经社发布,2021年度,我国在线教育百强榜中,职业教育和教育服务两大类型的企业上榜数量最多,分别有28家和21家。

注:排名不分先后。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市场良性竞争,用户下沉,商业模式转变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迎来“强监管”期,市场良性竞争,用户由一二线城市下沉至三四线城市。未来,在线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亦有所创新,将与知识付费相结合,并利用直播和AI等现代化方式升级。

2、未来在线教育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过去几年,基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意识的增长,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增长,尤其是低幼及素质教育领域和K12学科培训领域在线化进程加快,是在线教育市场快速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素。疫情影响下,低幼及素质教育领域的在线化范围持续纵深,职业教育领域的在线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新的供给和需求不断产生。

但是,2021年“双减”政策下,K12在线教育受挫,语言培训以外教课程为主的机构面临生存危机,未来2-3年,在线教育行业受政策的影响较大,且市场修复需要一定时间。前瞻预计,到2027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约在4800亿元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索引序列
  • 情绪智力的研究趋势论文题目
  • 黑恶势力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 论文课题研究的趋势
  • 研究趋势的论文
  • 智能学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