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玄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玄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玄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玄参属植物玄参端年生草本,药用其根及同属近缘植物之干燥根。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玄参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清热凉血。该品性寒,能清营血分之热,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

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清热邪而滋阴液,用于热病伤津的口燥咽干、大便燥结、消渴等病症。

泻火解毒。用于热毒炽盛的各种热证,取其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治疗发热、咽肿、目赤、疮疖、脱疽等。

软坚散结。该品味咸能软坚而消散郁结,治疗痰火热结所致的肿结包块。

据近代研究,元参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同时亦用来降血醣,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降压作用:流浸膏对于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麻醉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降低血醣作用:玄参流浸膏对正常家兔皮下注射(5g/kg),可使血糖略为降低。

解热作用:从根中提出的p-Methoxy-cinnamic acid 对于伤寒疫苗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玄参浸出物有抗真菌作用,溶血作用,并引起局部刺激。

扩张血管作用:同属的玄参提出S. nodosa,有镇静、降压、扩张血管,并有某些抗惊厥的作用。

玄参对环磷先胺所致的小白鼠白细胞下降,有显著治疗作用。

调节免疫。据报道玄参与生地、麦冬同用的增液汤,具有调节免疫作用,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又能抑制体液免疫。玄参单味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而无促进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

【中文名】玄参(《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重台(《本经》),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吴普本草》),咸(《别录》),逐马(《药性论》),馥草(《开宝本草》),黑参(《孙天仁集效方》),野脂麻(《纲目》),元参(《本草通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植物形态】玄参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圆柱形,长5~12厘米,直径~3厘米,下部常分叉,外皮灰黄褐色。茎直立,四枝形,光滑或有腺状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厘米;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20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边缘具钝锯齿,下面有稀疏散生的细毛。聚伞花序疏散开展,呈圆锥状;花梗氏1~3匣米,花序和花梗都有明显的腺毛;萼片5裂,卵圆形,先端钝,外面有腺状细毛;花冠暗紫色,管部斜壶状,长约8毫米,有5裂片,上面2裂较长而大,侧面2裂片次之,下面裂片最小;雄蕊4,2强,另有1枚退化的雄蕊,呈鳞片状,贴生在花冠管上;花盘明显;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先端短尖,深绿或暗绿色,长约8毫米,萼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在山坡林下。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 【采集】立冬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药材】干燥根圆柱形,有的弯曲似羊角。中部肥满,两头略细。长约10~20厘米,中部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顺纹及抽沟,间有横向裂隙(皮孔)及须根痕。顶端有芦头均已修齐,下部钝尖。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无裂隙。无臭或微有焦糊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支条小、皮粗糙、带芦头者质次。 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质量好。 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尚有北玄参的根也常作玄参应用。其区别特征在花序紧缩成穗状;花冠黄绿色;叶较窄。喜生于湿润土壤中。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 【药理作用】北玄参的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流浸膏对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则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健康犬及"肾型高血比"犬,口服煎剂2克/公斤,每日二次,均表现降压作用,对后者的效力较前者更显著,减少剂量时,作用出现刚延缓。在蟾蜍心脏灌流时,流浸膏小量可呈现强心作用,剂量加大则呈中毒现象,对蟾蜍下肢血管有扩张作用。 ②其他作用 流浸膏对正常家兔皮下注射(5克/公斤),可使血糖略有降低。从其根中提出的p-Mcthoxycinnamic_acid对伤寒疫苗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浸剂在体外,有抗真菌作用。因含皂甙,故有显著的溶血作用,并能引起局部 *** 。 此外,同属植物中所含的总黄酮甙元有降低动物血压、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利胆等作用。有镇静、降压、强心、扩张血管,并有某些抗惊厥的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6~7成干。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玄参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晒干,拣去蒲草用之。" 【性味】苦咸,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雷公、扁鹊:苦,无毒。岐伯:咸。李氏:寒。" ③《药品化义》:"味微苦微咸略甘,性凉。" 【归经】入肺、肾经。 ①《药类法象》:"足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 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②《本草经集注》:"恶黄耆、干姜、火枣、山茱萸。反黎芦。" ③《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髀虚泄泻,并不宜服。" ④《医林纂要》:"虚寒则忌。" 【选方】①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②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③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④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 ⑤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 ⑥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醋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⑦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⑧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蒙药诃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诃子的意思是:即诃梨勒。植物名。常绿乔木。产印度、缅甸以及我国的南部,果实可入药。

诃子的例句:

1、如诃子,又称诃梨勒,以中南半岛为主要产地,后随佛教传入中国。

2、包括诃子肉、川贝母、百药煎、乌梅肉、葛根、茯苓、甘草、天花粉,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3、目的初步探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和藏药中的关系。

4、本发明的自由基网络清除剂,是用有机溶剂从包括连翘、虎杖和诃子的原料中提取得到。

5、除了肚兜,又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

6、诃子主要含三萜酸类、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的简单酯类化合物及蒽醌类等物质,具有抗菌、强心、抗氧化及抗癌等药理活性。

7、有皱缩的天麻,芳香的水茴香,卷筒状的地枫皮,紫红色的商陆,还有龙鳞草、使君子、毛诃子、紫珠叶等等,不下百种。

8、以中草药诃子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溶剂从中提取出鞣质。

9、乌梅中医临床内服外用均有奇效,但常被杏、山杏、山李、桃、陈乌梅、诃子等伪劣品所混淆,从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四方面可将它们相互鉴别区分开来。

10、目的验证蒙药诃子对草乌煎剂毒动学的影响。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川芎是中药的一种,虽然是血分的药,但是能够行气止痛,称之为血中之气药。性温,归属肝经、胆经、心包经。主要功效与作用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最常用的就是骨科的跌打损伤,不管是有没有骨折,还是就是单独是筋伤,都可以用川芎来治疗,也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川芎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川芎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川芎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川芎挥发油少量时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川芎煎剂分别给大、小鼠ig均能抑制其自发活动,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并能对抗咖啡因(20mg/kg)的兴奋作用。但不能对抗戊四氮所致的大鼠惊厥。用川芎煎剂25-50g/kg灌胃,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小鼠的镇静较大鼠更明显;它还能延长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但不能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也不能防止五甲烯四氮唑、可卡因的惊厥或致死作用。日本产川芎的挥发油部分对动物大脑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脊髓反射具有兴奋作用,剂量加大,则皆转为抑制。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心脏的作用 川芎煎剂对离体蟾蜍和蛙心脏,在浓度在1O-5-10-4时使收缩振幅增大、心率稍慢。

3.对平滑肌的作用

川芎浸膏的10%水溶液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微量时能刺激受孕子宫,使其张力增高,收缩增强,终成挛缩;大量则反使子宫麻痹而收缩停止。川芎生物碱,阿魏酸及川芎内酯都有解痉作用,而藁本内酯则是解痉的主要成分。川芎哚ig300mg/kg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与对照比较P<。

4.抗菌作用等体外试验

川芎对大肠、痢疾(宋内氏)、变形、绿脓、伤寒、副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川芎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5.抗放射作用

川芎煎剂对动物放射病实验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川芎水溶性粗制剂对大鼠、小鼠及犬的放射线照射与氮芥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川芎对大鼠的抗射效果比小鼠好,ip比im给药效果好,im给药较ig效果好。

6.其它作用

川芎嗪能增加麻醉兔的肾血流量,并能利尿。川芎嗪能抑制DNA合成,提示能抑制蛋白质和抗体生成。川芎有某些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它能保护雏鸡避免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营养性脑病。阿魏酸钠可减少H2O2及O2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抗OH及丙二醛(MDA)溶血的作用。阿魏酸钠可明显降低补体溶血,抑制补体3b(C36)与红细胞膜的结合。川芎嗪对以平阳霉素气管内给药制备的小鼠肺纤维化发生有抑制作用。

本品及其有效成分毒性很小.川芎水溶性粗制剂给小鼠腹腔注射与肌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和.川芎嗪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39mg/kg.亚急性毒性实验连续给药4周(每天5~10mg/kg), 在实验犬未见中毒表现及明显病理变化.川芎提取物 或3g/kg给大鼠灌服21天, 投药1周后发现竖毛、鼻孔四周有血液样的附着物, 有流涎现象.高剂量组尿中乙酰葡萄糖氨基酶活性下降, 血液中Hb和红细胞比积值显著降低而平均血小板容积值显著升高.

天麻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1.对血管血压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 管因子内皮素(ET)、内皮衍生舒血管因子和一氧化氮 (NO)均与高血压发病有关。ET的恒定释放维持了血 管收缩的平衡,当血压增高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再 生、产生大量的ET而引起高血压患者的相应临床和病 理改变。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时,循环中血管紧张素 Ⅱ增加,产生超氧化酶灭活NO,使NO含量降低,间接 使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提示ET和NO共同 参与了高血压发生和发展,ET合成和释放进一步增 加,而NO则减少,使高血压病情进一步加重.2.抗血小板作用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 结果表明,天麻提取物在对家兔体外、大鼠半离体和小 鼠体内血小板聚集试验中,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体外试验中,天麻提取物G2还 能抑制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3.对神经细胞作用 刘中华等 考察了天麻素对 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神经细胞的作用。以人参 总皂苷作为阳性对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MTF等方法 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邯25—35诱导的 培养神经元发生明显的形态学变化,MTF检测显示细 胞活力明显下降,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增多,差异有 显著性(P<0.05);当预先加入不同浓度的天麻素和人 参总皂苷时,Aft25—35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细 胞活力明显增强,LDH释放减少,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天麻素对 5—35诱导的神经损伤亦有较强的保护 作用,可显著降低神经细胞的死亡率,天麻素浓度在 0.05 mg/ml时保护作用最强。4.抗自由基和保护细胞膜作用 再灌注引起的氧 自由基大量生成而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导致肾组织损伤 是缺血性肾衰发病的重要机制。缺血期使组织含氧量 减少,可造成组织自身抗氧能力降低;再灌注时富含氧 的血液重新灌注缺血组织,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电子受 体,可导致组织内大量氧自由基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 多并堆积,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氧自由基与含有丰富 不饱和脂肪酸的细胞膜系统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 成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损害。天麻素可减少体外“缺血 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LDH的漏出,对维持细胞膜 的流动性具有一定作用;并能显著降低LPO的生成,表 明天麻素有清除过多的自由基作用,同时表明对体外 培养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多方面的保护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天麻素注射液能显著增强 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能力。溶血空白 实验、IRFC试验和抗SRBC试验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天麻素注射液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 与体液免疫均有增强作用。

【品名】贵州特产特级大方高山野生天麻【规格】250克【储存方法】干燥通风处【食用方法】煲汤,制作药酒【生产日期】见包装【保质期】24个月贵州特产特级大方高山野生天麻食用方法干天麻用温水浸泡1-2小时后,即可切片.注意:泡天麻的水不要倒掉,可在煲汤时加入汤中.1)天麻酒:取天麻50-100g,切成薄片,用50度以上白酒500g浸泡,15日左右即可饮用,每日饮两次,每次)天麻炖品:取天麻50-100g,切成厚片,与鸡、鸭、鹅、鹌鹑、鸽或与猪脑、猪肉、排骨、猪蹄或与鲤鱼鱼头、草鱼鱼头、牛尾等一起炖,食肉饮汤.储存方法干燥通风处原料大方特级高山野生天麻美味介绍贵州大方天麻可以说是天麻中的上品,因它生长于贵州省大方县海拔略高、气候温和的高山林区,那里土壤、空气纯净无污染,非常适宜天麻的生长,所产的天麻含大量有药用功效的天麻素,一向以其质优珍贵而闻名.一般人只知道天麻可入药.天麻确实有很好的药效:可治疗神经性头痛、头晕目眩、中风、肢体麻木、筋骨疼痛、小儿惊风等疾病,近年来用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疗效.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天麻有极好的保健功效:1)是补脑佳品,经常食用可健脑;2)定惊安神,可缓解并治疗神经衰弱;3)益气养肝,滋补气血;4)对防治肢体疼痛、腰膝酸软、四肢无力有明显作用.功效天麻功效(1)对健脑、增智、明目、定眩、防痴、镇痛有特效(2)改善睡眠,增加记忆力(3)定眩、镇痛功效(4)抗惊厥作用(5)降低血压作用(6)"祛风"功效(7)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8)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9)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独特的功(10)防止老年痴呆(11)抗炎作用(12)增强免疫功能作用(13)药代动力学及体内过程(14)天麻有抗癌、抗衰老、抑制肿瘤的作用天麻的适用人群:天麻对任何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对学生可以增强记忆力、保护大脑、保护视力对中老年人能延年益寿、保健、防病有百利无一害

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5]天麻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经一些医疗单位1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和。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临床应用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 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 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50克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50克荆芥穗25克木香25克 桂(去粗皮)克芎藭25克.上七味捣罗为末 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 渐加至十丸茶清下 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应用附方1、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75克,附子(炮制,去皮、脐)50克,半夏(汤洗七遍,去滑)50克,荆芥穗25克,木香25克,桂(去粗皮)克,芎藭25克。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2、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天麻25克,芎藭100克。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济方》天麻丸)3、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100克,地榆50克,没药克(研),玄参、乌头(炮制,去皮,脐)各50克,麝香克(研)。上六味,除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麻丸)4、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100克。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十便良方》天麻酒)5、治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250克,麻黄(去根、节)500克,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各250克。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天麻丸)6、治小儿风痰搐搦,急慢惊风,风痫:天麻曲两(酒洗,炒),胆星150克,僵蚕100克(俱炒),天竺黄50克,明雄黄25克。俱研细,总和匀,半夏曲100克,为末,打糊丸如弹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浓汤,调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汇言》)8、治小儿诸惊:天麻半两,全蝎(去毒,炒)50克,天南星(炮,去皮)25克,白僵蚕(炒,去丝)10克。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天麻子大。一岁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汤下,此药性温,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9、天麻川芎丸①成份:天麻15克,川芎60克。②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食后细嚼,茶酒任下。③主治:偏正头痛,眩晕欲倒。--摘自《元.御药院方》10、川芎天麻茶①成份: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叶适量。②用法: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③主治:具有熄风止痛功效。主治偏正头痛及首风眩晕。--摘自《本草纲目》11、天麻川芎茶①成份: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药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饮之。③主治:满头作痛。--摘自《元.御药医方》12、天麻洗药方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克,葛根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②用法:水煎,洗之。③主治:前额头痛。--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13、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①成份: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克。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③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14、天麻杜仲酒①成份:天麻、杜仲、木瓜各50克。②用法:以白酒500克浸渍。③主治:以天麻祛风止痛,杜仲强筋骨、止腰痛,木瓜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痛,筋脉拘挛。[6]15、金枣化痰丸成分:天麻7钱,胆南星、半夏(制)2钱,白附子1钱,全蝎1钱,轻粉1钱,朱砂2钱半,雄黄1钱,麝香3分,珍珠5分,枳实1钱半,硼砂1钱,金箔20片(为衣),槐角7钱,金枣33个。功效:小儿急惊,痰壅。用法与用量:浓煎薄荷汤化下。16.天麻人参煎组成:天麻1分,人参1分,白茯苓(去黑皮)1分,天竺黄(研)1钱,甘草(生用)1钱,铅白霜(研)1钱,龙脑(研)半钱,丹砂(研)1钱。主治:小儿上焦风热,热渴引饮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大豆许,用金箔、薄荷汤化下。制备方法上药先将4味为细末,再入研了4味和匀,炼蜜煎为膏。

tiān má sù

gastrod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strod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天麻素亦称天麻甙。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的一种酚甙类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醇βD一葡萄糖甙,为天麻中的活性成分之一。白色棱柱状丛晶。本品是一种新型的安眠镇静成分,现已人工合成。

天麻素存在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1.块茎、帕氏万带兰Vanda parishii Rchb. f.全株。

天麻素

Gastordine

天眩清;天麻甙;Tiama Zhusheye

神经系统药物 > 镇静及催眠药物 > 其他

1.片剂:每片25mg。

2.每2ml含原生药(天麻素50mg);

3.胶囊剂:50mg。

天麻素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J.)的干燥块茎经提取加工制成,有镇痉祛风功能,用于神经衰弱及耳源性眩晕;对癫痫和高血压亦有一定疗效。

具有镇静、镇痛、安眠作用。并有麻醉作用,与水合氯醛、硫喷妥钠等有协同作用,能延长麻醉时间。还有抗惊厥作用,能延长用大剂量戊四氮引起的小鼠阵挛性惊厥的潜伏期,死亡率降低。

神经衰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血管痉挛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耳源性眩晕及癫痫、高血压等症。

不良反应少,仅少数病人可有口鼻干燥、头昏、胃部不适,但不影响治疗。

~4ml/次,1或2/d。

2.穴位注射:1ml/次,1/d。或遵医嘱。

3.口服:50~100mg/次(1~2粒),3/d。

蒺藜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刺蒺藜 (《本草衍义》) 【异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植物形态】蒺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茎匍匐,由基部生出多数分枝,枝长30~60厘米,表面有纵纹。双数羽状复叶,对生,叶连柄长~6厘米;托叶对生,形小,永存,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小叶5~7对,具短柄或几无柄,小叶片长椭圆形,长5~16毫米,宽2~6毫米,先端短尖或急尖,基部常偏斜,上面仅中脉及边缘疏生细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单生叶腋间,直径8~20毫米,花梗丝状;萼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透明;花瓣5,黄色,倒广卵形;花盘环状;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其中5枚较长且与花瓣对生,在基部的外侧各有1小腺体,花药椭圆形,花丝丝状;子房上位,卵形,通常5室,花柱短,圆柱形,柱头5,线形。果五角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果瓣组成,成熟时分离,每果瓣呈斧形,两端有硬尖刺各-对,先端隆起,具细短刺。每分果有种子2~3枚。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药材】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不含皂甙。 【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 白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②利尿作用 白蒺藜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③其他作用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炮制】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①《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②《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③《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④《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⑤《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⑥《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⑦《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⑧《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⑨《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⑩《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 【宜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②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⑤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 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症之药也。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别录》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甄氏方主筋结疬疡,肺痈肺痿,咳逆脓血等疾;苏氏方主水结浮肿,气臌喘满,疸黄脚气等疾;李氏方主血结成症,奔豚瘕疝,喉痹胸痹,乳难乳岩等疾。总而论之,《别录》所主者风,甄氏所主者气,苏氏所主者水,而李氏所主者,即取其化症之意也。然四家之说虽有不同,去滞生新,是其专成,故妇科方中以此催生堕胎,良有以焉。" ②《本草正》:"白蒺藜,凉血养血,亦善补阴。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捣。去风解毒,白者良。" ③《本经逢原》:"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经》专破恶血积聚,治喉痹乳难,以苦能泄,温能宣,辛能润也,此言刺蒺藜之功用耳。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以其入肾益精气也,此则专指沙苑蒺藜而言。其治痰消痈肿,搜肾脏风气,又须刺者为破敌之先锋。" ④《植物名实图考》:"蒺藜,近时《临证指南》一书,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闷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⑤《本草便读》:"白蒺藜,善行善破,专入肺、肝,宣肺之滞,疏肝之瘀,故能治风痹目疾,乳痈积聚等症。温苦辛散之品,以祛逐为用,无补药之功也。"

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经归肝经炮制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附方①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②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③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④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⑤治奔豚疝瘕: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⑥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⑦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⑨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药理作用1、蒺藜的抗衰作用和强壮作用在临床上发现蒺藜皂苷能增强机体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 可用来防治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2、蒺藜的性强壮作用蒺藜中提取的一种单一成分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3、蒺藜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蒺藜总皂苷对缺氧再给氧、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引,并且与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的氧化程度有关。4、蒺藜对脑血管的作用能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起到改善脑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蒺藜皂苷对磷酸二酯酶 有抑制作用。5、蒺藜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蒺藜皂苷可以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皮层神经元的凋亡,减轻细胞损伤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6、蒺藜的抑癌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蒺藜醇提取物中的蒺藜总皂苷可显著抑制人乳腺髓样细胞的增殖。7、蒺藜的利尿作用蒺藜果实的水浸液部分具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和水肿病人有效。8、蒺藜的降血糖作用蒺藜水煎剂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 。9、蒺藜的其他作用研究发现蒺藜具有调节血脂、调节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抗菌镇痛、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等作用。 化学成分蒺藜多糖;生物碱哈尔满、哈尔碱、哈尔醇、对羟基苯乙酮基一3甲氧基一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黄酮;氨基 酸;甾体皂甙等。

  • 索引序列
  • 玄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蒙药诃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天麻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 蒺藜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