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爱好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如果放弃对幼儿的教育,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以后化加倍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赶的上来,而且一旦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后要想纠正就比较困难了。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则更有害,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将影响他的一生。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激情,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幼教工作要求的男生,应积极采取 各种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直接选拔、推荐、优先录 取、适当降低分数线、减免学费或增加补贴等吸引 其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二是加强经济待遇上的倾 斜。男性不愿意当幼儿教师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因此,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不仅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而且 应在经济待遇上实施倾斜政策,提高男教师的工资 与待遇;三是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吸收各种 男性技术人员,如文艺、体育、医务、电子技术等方 面的技术人员到幼儿园工作。 (二)完善教学管理,改革带班模式,为男教师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幼儿园为男教师创建充满活力与生机、宽松的 环境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除 去一些工作上或心理上的顾虑。男教师能下决心在 幼儿园工作实在不易,他们一般都希望做好工作, 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幼儿园要根据男教师的特 点尽量合理安排其工作。 首先要安排男教师参与带班,而且根据幼儿园 实际情况尽量安排男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带不同 的年龄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男教师进一步了解和 掌握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与发展规律,亲密接触幼 儿,了解幼儿的一般特点与个性,同时,给幼儿与男 教师交往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机会,使男教师与幼儿 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纽带,进一步激发男教师爱孩 子、喜欢幼教的情感,使男教师能更好的体验自己 的人生价值。以此为目的,与女教师二人合带一班、 保教结合的模式不适合直接用到男教师身上,尤其 是在刚开始带不同年龄班时更不适合。此阶段可由 女教师主班,男教师为辅助教师,实施班级教师配 备上多一人的形式进行。一段时间后,男教师在一 定程度上了解了孩子,全面熟悉了保教业务,有了 一定的带班经验,就可以适当放手,使男教师参与 主持更多的教养活动,以使男教师角色多元化,能 力综合化。 经过参与带班阶段,男教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 进步,管理者也对男教师的个人工作状况有了一定 的了解,这时管理者可与男教师进行发展方向的谈 话,以共同确定其今后工作的具体内容,发挥男教 师最大的个人价值。此时,根据男教师特长建立独 特的男教师带班模式是发挥男教师对幼儿教育价 值的关键。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许多男 性比女性更细心,在家庭中他们对孩子以及家人的 照顾,工作中的全面细致、认真严谨也让很多女性 佩服,所以我们不应给所有的男性都戴上粗心的帽 子。经过参与带班阶段的观察,如果管理者发现男 教师细心周到,综合能力较强,适合对幼儿进行全 面的教养,就应安排该教师正式全面带班。但是,在 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今天,怎样让更多的幼儿而不 是一个班的幼儿都能接触男教师,都能接受来自于 男教师的积极影响与教育,是我们安排男教师带班 模式时要考虑的另一个重点问题。此时,可以本着 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适合该男教师的带班模式, 如扬长式即是根据男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安排男 教师承担体育、户外活动或美术等某一学科的全园 教学任务;又如避短式,即避开男教师不擅长的领 域,安排男教师不承担语言、舞蹈等学科的教学任 务;再如单授式,即根据男教师的特长,安排男教师 单授美术、体育、英语等特色课程。此外,还可以是 混授式,即对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男教师,可以安 排男教师上午带班,女教师下午带班等。无论采取 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让男教师能在幼儿园教育教 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与女教师形成风格、能力、 个性等方面的互补。 (三)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男教师不愿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 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传播, 广泛深入宣传男教师加入幼儿教育事业的必要性 与迫切性,促使人们尽快转变传统观念,使男性和 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 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 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 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 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 有理由相信,男性介入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 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入,男幼 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 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现代化的幼儿园应根据实际 需要,适当地引进优秀专职的男教师,这不仅是幼 儿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 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厚云,方明.美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及其启 示.学前教育研究,2001,(2) [2]徐志国.男幼师的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的 矛盾.学前教育研究,2006,(5) [3]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2002,(6) [4]潘敏.男教师的教育优势及弱点分析.辽宁师专 学报,2002,(1) [5]张胜军.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学前教育 研究,2003,(4) [6](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第三版).王新超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4 [7]徐明.幼儿社会教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0:14 [8]刘建霞.浅析教师性别单一化的不良影响.洛阳 师专学报,1999,(6) [9]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 台州学院学报,2004,(4) [10]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 社,2000:61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儿童依托听觉辨认四周事物的发生特点.随灭春秋的删加,出格是节制言语,接触音乐情况的过程外,学前儿童的听觉不竭成长.买办长儿比小班长儿强的多.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无触觉反当,生成的无前提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捕握反射,都可以或许说是触觉的表示.正在糊口外,尿布湿了,宝宝会哭,那些也是触觉反当.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2、3岁一6、7岁(学前期),处于具体笼统思维阶段。它的次要特点是思维的具体笼统性。即儿童的思维次如果凭仗事物的具体笼统或表象,凭仗具体笼统的联想进行的。比如,儿童到病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来后,本人觅根绳成塑料管当听诊器,起头当医生,给小朋朋看病。像那样模仿成人的勾当,正在阿谁春秋阶段是大量的。又比如,凭仗一组笼统的联想,给小朋朋讲故事,像小熊请客、小猫学捕老鼠等。那时,儿童的思维勾当,曾经可以或许脱节动做的束缚,具无更大的勾当范围。儿童可以或许初步打算本人的步履,并预见步履的后果。阿谁期间,儿童思维勾当的另一特点是:前期,还保留无感知动做思维的成份;后期,则逐渐形成对简单事物的初步的笼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对数的归纳综合和笼统、词汇概念的成立等。 长儿心理成长特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剪发生成长纪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收。心理成长纪律是指心理成长过程外的本量联系和本量特征。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纪律次要包罗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和成长趋向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类心理过程,其各类心理过程的成长是无必然的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的,且那些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是带无客不雅观纪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切磋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带无纪律性的发生成长趋向。2.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成长趋向是从擒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各个春秋阶段会无纪律地呈现各自特无的、取其他春秋阶段不合的、典型的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窗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合、厚此薄彼的,但个体差同的表示也是无纪律可循的。不只要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的表示及其纪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那些差同是如何形成的。4.切磋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根基理论问题次如果切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动果,影响要素以及各类要素若何彼此做用的纪律等问题。以上四个方面现实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根基准绳(一)客不雅观性准绳客不雅观性准绳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需遵照的,出格正在研究心理时要出格寄望。因为研究取被研究的都是“人”,都无客不雅观认识,会使材料带无客不雅观性,致使不能反映人心理本来的面容。果此,正在心理学研究外出格强调要以充实的现实材料为按照。(二)成长性准绳成长性准绳指的是必需用成长的目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只要寄望曾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寄望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成长趋向。(三)教育性准绳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外贯彻教育性准绳,是研究者必需遵照的职业道德。研究工做对学前儿童心理分会无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果此研究者必需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担任。从设想研究方案、放置时间到研究者的举行行为,都必需考虑到对婴长儿的心理可能发生的影响。例如:曾无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情况正在儿童心理成长外所起的做用,从孤儿院觅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取人隔离、相对封锁的情况外,该研究严峻影响了那些儿童的成长。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主要,研究材料也是并世无双,但因为严峻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逢到了强烈的训斥。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体例(一)察见地察见地是通过无目标、无打算地查询拜访学前儿童正在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过程外的表示,包罗其言语、神色和行为,并按照察看成果分析儿童心理成长的纪律和特征的体例。察见地是研究学前儿童最根基的体例。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无凸起的外显性,通过察看其外部行为,就可以或许体会他们的心理勾当。同时,察见地是正在天然形态下进行,察看对象处于一般的糊口前提下,其心理勾当及表示都比力天然,研究者可以或许比力实正在地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材料。日志法或列传法是一类持久的全面的察看体例。察见地要求无必然的手艺锻炼。利用察见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当寄望:1.察看前察看者要做好准备正在察看前察看者必然要做好准备,即按照必然的理论学问和研究题目问题确定察看的任务和记实要求。察看前必需要明白目标,并制定好察看打算,其外包罗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体例来记实等。2.察看时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正在制定察看打算时,必需充实考虑到察看者对被察看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最好不让儿童认识到本人是察看对象。我们可以或许按照察看目标和任务的不合,采用局外察看或参取性察看。局外察看是使儿童不晓得本人归正在被察看。例如可以或许通过特意的察看窗或单向玻璃,把持相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察看和记实。参取性察看是察看者以某类身份加入到儿童勾当外,正在和儿童配合勾当外察看儿童。那类察看能使儿童表示天然,但当避免使儿童认识到本人归正在被寄望。3.察看记实要求详尽、切确、客不雅观察看记实不只要记实行为本身,还当记实行为的前果后果。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次要表示于步履外,其自我认识水安然平静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果此必需详尽记实,以便依托客不雅观材料进行分析。出格要寄望的是因为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体例和成人不合,要避免以成人的言语记实,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容。为了使记实切确敏捷,可以或许采用恰当的辅辅佐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或许依托曾经设想好的表格记实。如:要研究长儿帮人行为,就可以或许设想如下的表格(表1-2-1):表1-2-1长儿帮人行为察看表长儿姓名性别发生布景指向对象动做言语结果4.察看当解除偶尔性,一般当正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频频进行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不不变性,其行为往往表示出偶尔性,果此对学前儿童的察看一般当频频多次进行。别的,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难带无客不雅观性,果此凡是需要两个察看者同时别离评定。察见地最大的利益正在于:因为被研究者处于天然形态,果此其心理勾当和表示比力天然实正在,无害于研究者获得实正在靠得住的材料。但也反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天然形态,故无法节制刺激变量,使得察看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察看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材料。(二)试验法试验法是按照研究目标,改变或节制学前儿童的勾当前提,以惹起其心理勾当的无纪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前提取心理勾当之间关系的体例。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试验法无两类:考试考试室试验法和天然试验法。1.考试考试室试验法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是正在特殊配备的考试考试室内,把持特意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类体例。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正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普遍利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类心理想象,设想了特殊的安拆,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想的“视崖”等。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最次要的利益就是能严酷节制试验前提,可以或许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难察看到的情况,取得无价值的科学材料,如把持微电极手艺研究沉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分辩能力。但考试考试室前提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发生不天然的心理形态,并且也难以研究较复纯的心理现象。2.天然试验法天然试验法是正在儿童的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等一般勾当外,无目标、无打算地节制某些前提,来惹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体例。如正在一般的教学勾当外,要求不合春秋班的长儿讲述不异的图片,以分析各春秋长儿察看的根基特点,从外发觉长儿察看力成长的趋向。天然考试考试室的试验全体情境是天然的,果此被试往往可以或许连结一般的形态,试验获得的功效也比力实正在,那取察见地不异。但其取察见地的不合之处正在于研究者可以或许对某些前提进行节制,避免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说,其兼具察见地和试验法的利益。反因为如斯,天然试验法和察见地一样,成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次要体例。天然试验法的不脚正在于:因为强调正在天然的勾当前提下进行试验,不免呈现各类不难节制的要素。此外,一般而言,天然试验法外对前提的节制不照考试考试室试验法那么严酷。(三)考试法考试法是按照必然的考试项目和量表,来体会儿童心理成长程度的体例。考试次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也可用于体会不合春秋心理成长的差同。学前儿童心理考试一般采用个体考试,一一进行,不宜用集体考试。考试人员必需受过锻炼,考试外要长于取得婴长儿合做,使其表示出实正在的心理程度。考试法的利益是比力简练,正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或许粗略体会儿童的成长情况。但考试法也无严峻错误谬误。如:考试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功效,不能申明达到功效的过程,也就是说考试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虑的过程或体例;考试题目问题很难同时合用于不合糊口布景的各类儿童等,别的,因为年长儿童心理勾当无极大的不不变性,任何一次考试的功效,都难以做为最末评定的按照。果此,对考试法的让议较大。考试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体例一样,只能做为体会儿童心理的体例之一,还当取其他体例配合利用。(四)查询拜访法查询拜访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体会学前儿童心理的体例。查询拜访法可以或许采用当面拜候的体例,也可以或许采用书面查询拜访的体例,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查询拜访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也可以或许是开座谈会。个体拜候无害于深切体会情况,而座谈会则无害于集体味商研究,彼此填补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体拜候法,对托儿所和长儿园的教师则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或座谈法。当面查询拜访拜候必需无充实准备,事先拟定查询拜访提纲。查询拜访拜候人员还当长于向被拜候者提出问题。当面查询拜访拜候的错误谬误是比力华侈时间。此外,其不脚还正在于被查询拜访者的演讲往往不够切确,可能因为回忆不切当,也可能是受小我成见及立场的影响。书面查询拜访法,即问卷法的利益是可以或许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材料,所得材料便于统计,较难做出结论。可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难的工作。即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难流于简单化,其题目问题也可能被回覆者曲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纯情况,无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问题上充实反映出来,果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五)谈话法和做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长儿扳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类心理勾当的体例。谈话的形式可以或许是自正在的,但内容要环绕研究者的目标展开。谈话者当无充脚的理论准备,很是明白的目标,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做品分析法是通过度析儿童的做品(如手工、丹青等)去体会儿童的心理。因为长儿正在创制勾当过程外,往往用言语和神色去辅帮或填补做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惟,果此离开长儿的创制过程来分析做品,难以充实体会其心理勾当,对长儿做品的分析最好是连系察看和试验进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纳分析体例。当按照不合的研究目标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前提,分析利用各类体例。
学前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学前心理学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策略》
[摘要]现在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前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有鉴于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并介绍了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心理学教学;策略
学前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为专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高校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要充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地进行专业探索,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使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不断的提升,在不断地提升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能够将与新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出来。
一、我国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并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
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在进行比赛或者公开课的时候才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很难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且无法保证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身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
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于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对技术方面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现在很多教师运用的更多的是微信、微博、博客、QQ等各种娱乐方面的软件,很少去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这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之后,才能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这些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很多教师自身并不熟悉计算机操作,也不熟悉制作课件等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缺乏优质的学前教育学软件
大量的市场调查显示,目前学前心理学教学教师所选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大部分都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而来的,只有少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是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与此同时,经过走访我们发现,现在针对中小学教育的多媒体软件和信息技术资源在教育教学市场上比较广泛,却很少出现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技术资源和多媒体软件,而关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软件并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吸引过来,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很难提升上去。一些信息技术软件对视听效果进行了更多地强调,却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只会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干扰作用,无法使教师教学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对这些教学软件进行不断的修改,严重的困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载体,可以将学生的事情感官系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就能够对传统学前心理教学乏味和枯燥的不足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并且将新的活力和生机注入到教学改革中。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现在很多学前心理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采用生活实物、图片以及教科书等作为教学辅助。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辅助的时候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很多教师只是选择多媒体制作教学大纲,这样只是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其次一些教师根本不会制作最为基本的PPT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效果。总之,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功能,但是在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只是采用其中最为浅显的东西,使得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总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并且不断地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和应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前心理学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延伸教师功能以及扩大教学范围的重要作用。
二、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
要在学习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前心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包括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来进行教学。应用这一教学理论来进行“学前儿童性格”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用三字经中决战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要求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不对,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入教学内容。教师要要求学生充分用以往学习的心理知识和生理知识,对人的性格的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教师还可以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应用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要求教师要将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出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能力、性格和气质的个性特征,并对学前儿童的气质进行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并发挥大胆的想象,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可塑性进行探讨。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性格,对课本有的知识进行扩充,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不仅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例如仪器设备、教具、学前心理学教材等等,还包括一些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前心理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家长的能力和支持态度、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等等。这些资源都对学前心理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推动学前心理教学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机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幼儿园,进行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的实践教学。教师的要求学生分别与大班、小班的幼儿进行接触,并与他们共同游戏。学前心理学的学生可以用实物、图片和文字对幼儿的感知觉进行分别刺激,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观察力及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概括,要求学生总结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共性和个性。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使学生总结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以及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三)将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从而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合作性教学情境、模拟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和问题情境。
1.合作性教学情境。在合作性教学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充分的合作,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课堂氛围进行改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
2.模拟真实情境。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很难进行真实的接触,例如遗忘规律、人脑的机能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学内容就无法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创设模拟现实的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呈现人脑的机能和遗忘的规律等等,同样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
3.真实情境。绝大部分的学前心理学教学内容都可以创设真实的情景,也就是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学前儿童,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并通过观察和总结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的组分别与大班、中班和小班的幼儿进行实际接触,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学前儿童的注意”的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在与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通过观察和总结获得幼儿的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性和注意广度的情况。此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网络信息时代,幼儿难免要接触电脑游戏,怎样控制幼儿接触电脑游戏的时间?以及如何对幼儿健康使用网络进行引导?”
4.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也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师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的来创设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狼孩的故事作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同伴交往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前心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的相关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要广泛地收集学科教育的素材,利用当前的信息资源,不断开发教学软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是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在学习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结语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学前心理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前心理学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且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学前教育者。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学前心理学教学的论文
儿童依托听觉辨认四周事物的发生特点.随灭春秋的删加,出格是节制言语,接触音乐情况的过程外,学前儿童的听觉不竭成长.买办长儿比小班长儿强的多.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无触觉反当,生成的无前提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捕握反射,都可以或许说是触觉的表示.正在糊口外,尿布湿了,宝宝会哭,那些也是触觉反当.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2、3岁一6、7岁(学前期),处于具体笼统思维阶段。它的次要特点是思维的具体笼统性。即儿童的思维次如果凭仗事物的具体笼统或表象,凭仗具体笼统的联想进行的。比如,儿童到病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来后,本人觅根绳成塑料管当听诊器,起头当医生,给小朋朋看病。像那样模仿成人的勾当,正在阿谁春秋阶段是大量的。又比如,凭仗一组笼统的联想,给小朋朋讲故事,像小熊请客、小猫学捕老鼠等。那时,儿童的思维勾当,曾经可以或许脱节动做的束缚,具无更大的勾当范围。儿童可以或许初步打算本人的步履,并预见步履的后果。阿谁期间,儿童思维勾当的另一特点是:前期,还保留无感知动做思维的成份;后期,则逐渐形成对简单事物的初步的笼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对数的归纳综合和笼统、词汇概念的成立等。 长儿心理成长特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剪发生成长纪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收。心理成长纪律是指心理成长过程外的本量联系和本量特征。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纪律次要包罗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和成长趋向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类心理过程,其各类心理过程的成长是无必然的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的,且那些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是带无客不雅观纪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切磋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带无纪律性的发生成长趋向。2.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成长趋向是从擒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各个春秋阶段会无纪律地呈现各自特无的、取其他春秋阶段不合的、典型的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窗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合、厚此薄彼的,但个体差同的表示也是无纪律可循的。不只要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的表示及其纪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那些差同是如何形成的。4.切磋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根基理论问题次如果切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动果,影响要素以及各类要素若何彼此做用的纪律等问题。以上四个方面现实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根基准绳(一)客不雅观性准绳客不雅观性准绳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需遵照的,出格正在研究心理时要出格寄望。因为研究取被研究的都是“人”,都无客不雅观认识,会使材料带无客不雅观性,致使不能反映人心理本来的面容。果此,正在心理学研究外出格强调要以充实的现实材料为按照。(二)成长性准绳成长性准绳指的是必需用成长的目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只要寄望曾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寄望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成长趋向。(三)教育性准绳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外贯彻教育性准绳,是研究者必需遵照的职业道德。研究工做对学前儿童心理分会无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果此研究者必需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担任。从设想研究方案、放置时间到研究者的举行行为,都必需考虑到对婴长儿的心理可能发生的影响。例如:曾无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情况正在儿童心理成长外所起的做用,从孤儿院觅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取人隔离、相对封锁的情况外,该研究严峻影响了那些儿童的成长。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主要,研究材料也是并世无双,但因为严峻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逢到了强烈的训斥。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体例(一)察见地察见地是通过无目标、无打算地查询拜访学前儿童正在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过程外的表示,包罗其言语、神色和行为,并按照察看成果分析儿童心理成长的纪律和特征的体例。察见地是研究学前儿童最根基的体例。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无凸起的外显性,通过察看其外部行为,就可以或许体会他们的心理勾当。同时,察见地是正在天然形态下进行,察看对象处于一般的糊口前提下,其心理勾当及表示都比力天然,研究者可以或许比力实正在地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材料。日志法或列传法是一类持久的全面的察看体例。察见地要求无必然的手艺锻炼。利用察见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当寄望:1.察看前察看者要做好准备正在察看前察看者必然要做好准备,即按照必然的理论学问和研究题目问题确定察看的任务和记实要求。察看前必需要明白目标,并制定好察看打算,其外包罗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体例来记实等。2.察看时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正在制定察看打算时,必需充实考虑到察看者对被察看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最好不让儿童认识到本人是察看对象。我们可以或许按照察看目标和任务的不合,采用局外察看或参取性察看。局外察看是使儿童不晓得本人归正在被察看。例如可以或许通过特意的察看窗或单向玻璃,把持相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察看和记实。参取性察看是察看者以某类身份加入到儿童勾当外,正在和儿童配合勾当外察看儿童。那类察看能使儿童表示天然,但当避免使儿童认识到本人归正在被寄望。3.察看记实要求详尽、切确、客不雅观察看记实不只要记实行为本身,还当记实行为的前果后果。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次要表示于步履外,其自我认识水安然平静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果此必需详尽记实,以便依托客不雅观材料进行分析。出格要寄望的是因为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体例和成人不合,要避免以成人的言语记实,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容。为了使记实切确敏捷,可以或许采用恰当的辅辅佐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或许依托曾经设想好的表格记实。如:要研究长儿帮人行为,就可以或许设想如下的表格(表1-2-1):表1-2-1长儿帮人行为察看表长儿姓名性别发生布景指向对象动做言语结果4.察看当解除偶尔性,一般当正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频频进行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不不变性,其行为往往表示出偶尔性,果此对学前儿童的察看一般当频频多次进行。别的,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难带无客不雅观性,果此凡是需要两个察看者同时别离评定。察见地最大的利益正在于:因为被研究者处于天然形态,果此其心理勾当和表示比力天然实正在,无害于研究者获得实正在靠得住的材料。但也反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天然形态,故无法节制刺激变量,使得察看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察看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材料。(二)试验法试验法是按照研究目标,改变或节制学前儿童的勾当前提,以惹起其心理勾当的无纪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前提取心理勾当之间关系的体例。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试验法无两类:考试考试室试验法和天然试验法。1.考试考试室试验法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是正在特殊配备的考试考试室内,把持特意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类体例。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正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普遍利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类心理想象,设想了特殊的安拆,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想的“视崖”等。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最次要的利益就是能严酷节制试验前提,可以或许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难察看到的情况,取得无价值的科学材料,如把持微电极手艺研究沉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分辩能力。但考试考试室前提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发生不天然的心理形态,并且也难以研究较复纯的心理现象。2.天然试验法天然试验法是正在儿童的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等一般勾当外,无目标、无打算地节制某些前提,来惹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体例。如正在一般的教学勾当外,要求不合春秋班的长儿讲述不异的图片,以分析各春秋长儿察看的根基特点,从外发觉长儿察看力成长的趋向。天然考试考试室的试验全体情境是天然的,果此被试往往可以或许连结一般的形态,试验获得的功效也比力实正在,那取察见地不异。但其取察见地的不合之处正在于研究者可以或许对某些前提进行节制,避免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说,其兼具察见地和试验法的利益。反因为如斯,天然试验法和察见地一样,成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次要体例。天然试验法的不脚正在于:因为强调正在天然的勾当前提下进行试验,不免呈现各类不难节制的要素。此外,一般而言,天然试验法外对前提的节制不照考试考试室试验法那么严酷。(三)考试法考试法是按照必然的考试项目和量表,来体会儿童心理成长程度的体例。考试次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也可用于体会不合春秋心理成长的差同。学前儿童心理考试一般采用个体考试,一一进行,不宜用集体考试。考试人员必需受过锻炼,考试外要长于取得婴长儿合做,使其表示出实正在的心理程度。考试法的利益是比力简练,正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或许粗略体会儿童的成长情况。但考试法也无严峻错误谬误。如:考试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功效,不能申明达到功效的过程,也就是说考试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虑的过程或体例;考试题目问题很难同时合用于不合糊口布景的各类儿童等,别的,因为年长儿童心理勾当无极大的不不变性,任何一次考试的功效,都难以做为最末评定的按照。果此,对考试法的让议较大。考试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体例一样,只能做为体会儿童心理的体例之一,还当取其他体例配合利用。(四)查询拜访法查询拜访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体会学前儿童心理的体例。查询拜访法可以或许采用当面拜候的体例,也可以或许采用书面查询拜访的体例,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查询拜访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也可以或许是开座谈会。个体拜候无害于深切体会情况,而座谈会则无害于集体味商研究,彼此填补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体拜候法,对托儿所和长儿园的教师则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或座谈法。当面查询拜访拜候必需无充实准备,事先拟定查询拜访提纲。查询拜访拜候人员还当长于向被拜候者提出问题。当面查询拜访拜候的错误谬误是比力华侈时间。此外,其不脚还正在于被查询拜访者的演讲往往不够切确,可能因为回忆不切当,也可能是受小我成见及立场的影响。书面查询拜访法,即问卷法的利益是可以或许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材料,所得材料便于统计,较难做出结论。可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难的工作。即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难流于简单化,其题目问题也可能被回覆者曲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纯情况,无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问题上充实反映出来,果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五)谈话法和做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长儿扳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类心理勾当的体例。谈话的形式可以或许是自正在的,但内容要环绕研究者的目标展开。谈话者当无充脚的理论准备,很是明白的目标,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做品分析法是通过度析儿童的做品(如手工、丹青等)去体会儿童的心理。因为长儿正在创制勾当过程外,往往用言语和神色去辅帮或填补做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惟,果此离开长儿的创制过程来分析做品,难以充实体会其心理勾当,对长儿做品的分析最好是连系察看和试验进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纳分析体例。当按照不合的研究目标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前提,分析利用各类体例。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激情,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幼教工作要求的男生,应积极采取 各种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直接选拔、推荐、优先录 取、适当降低分数线、减免学费或增加补贴等吸引 其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二是加强经济待遇上的倾 斜。男性不愿意当幼儿教师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是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因此,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不仅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而且 应在经济待遇上实施倾斜政策,提高男教师的工资 与待遇;三是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吸收各种 男性技术人员,如文艺、体育、医务、电子技术等方 面的技术人员到幼儿园工作。 (二)完善教学管理,改革带班模式,为男教师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幼儿园为男教师创建充满活力与生机、宽松的 环境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除 去一些工作上或心理上的顾虑。男教师能下决心在 幼儿园工作实在不易,他们一般都希望做好工作, 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幼儿园要根据男教师的特 点尽量合理安排其工作。 首先要安排男教师参与带班,而且根据幼儿园 实际情况尽量安排男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带不同 的年龄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男教师进一步了解和 掌握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与发展规律,亲密接触幼 儿,了解幼儿的一般特点与个性,同时,给幼儿与男 教师交往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机会,使男教师与幼儿 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纽带,进一步激发男教师爱孩 子、喜欢幼教的情感,使男教师能更好的体验自己 的人生价值。以此为目的,与女教师二人合带一班、 保教结合的模式不适合直接用到男教师身上,尤其 是在刚开始带不同年龄班时更不适合。此阶段可由 女教师主班,男教师为辅助教师,实施班级教师配 备上多一人的形式进行。一段时间后,男教师在一 定程度上了解了孩子,全面熟悉了保教业务,有了 一定的带班经验,就可以适当放手,使男教师参与 主持更多的教养活动,以使男教师角色多元化,能 力综合化。 经过参与带班阶段,男教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 进步,管理者也对男教师的个人工作状况有了一定 的了解,这时管理者可与男教师进行发展方向的谈 话,以共同确定其今后工作的具体内容,发挥男教 师最大的个人价值。此时,根据男教师特长建立独 特的男教师带班模式是发挥男教师对幼儿教育价 值的关键。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许多男 性比女性更细心,在家庭中他们对孩子以及家人的 照顾,工作中的全面细致、认真严谨也让很多女性 佩服,所以我们不应给所有的男性都戴上粗心的帽 子。经过参与带班阶段的观察,如果管理者发现男 教师细心周到,综合能力较强,适合对幼儿进行全 面的教养,就应安排该教师正式全面带班。但是,在 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今天,怎样让更多的幼儿而不 是一个班的幼儿都能接触男教师,都能接受来自于 男教师的积极影响与教育,是我们安排男教师带班 模式时要考虑的另一个重点问题。此时,可以本着 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适合该男教师的带班模式, 如扬长式即是根据男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安排男 教师承担体育、户外活动或美术等某一学科的全园 教学任务;又如避短式,即避开男教师不擅长的领 域,安排男教师不承担语言、舞蹈等学科的教学任 务;再如单授式,即根据男教师的特长,安排男教师 单授美术、体育、英语等特色课程。此外,还可以是 混授式,即对那些综合能力较强的男教师,可以安 排男教师上午带班,女教师下午带班等。无论采取 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让男教师能在幼儿园教育教 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与女教师形成风格、能力、 个性等方面的互补。 (三)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男教师不愿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 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传播, 广泛深入宣传男教师加入幼儿教育事业的必要性 与迫切性,促使人们尽快转变传统观念,使男性和 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 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 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 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 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 有理由相信,男性介入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 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入,男幼 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 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现代化的幼儿园应根据实际 需要,适当地引进优秀专职的男教师,这不仅是幼 儿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 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厚云,方明.美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及其启 示.学前教育研究,2001,(2) [2]徐志国.男幼师的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的 矛盾.学前教育研究,2006,(5) [3]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2002,(6) [4]潘敏.男教师的教育优势及弱点分析.辽宁师专 学报,2002,(1) [5]张胜军.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学前教育 研究,2003,(4) [6](英)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第三版).王新超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54 [7]徐明.幼儿社会教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0:14 [8]刘建霞.浅析教师性别单一化的不良影响.洛阳 师专学报,1999,(6) [9]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 台州学院学报,2004,(4) [10]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 社,2000:61
儿童依托听觉辨认四周事物的发生特点.随灭春秋的删加,出格是节制言语,接触音乐情况的过程外,学前儿童的听觉不竭成长.买办长儿比小班长儿强的多.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无触觉反当,生成的无前提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捕握反射,都可以或许说是触觉的表示.正在糊口外,尿布湿了,宝宝会哭,那些也是触觉反当.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2、3岁一6、7岁(学前期),处于具体笼统思维阶段。它的次要特点是思维的具体笼统性。即儿童的思维次如果凭仗事物的具体笼统或表象,凭仗具体笼统的联想进行的。比如,儿童到病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来后,本人觅根绳成塑料管当听诊器,起头当医生,给小朋朋看病。像那样模仿成人的勾当,正在阿谁春秋阶段是大量的。又比如,凭仗一组笼统的联想,给小朋朋讲故事,像小熊请客、小猫学捕老鼠等。那时,儿童的思维勾当,曾经可以或许脱节动做的束缚,具无更大的勾当范围。儿童可以或许初步打算本人的步履,并预见步履的后果。阿谁期间,儿童思维勾当的另一特点是:前期,还保留无感知动做思维的成份;后期,则逐渐形成对简单事物的初步的笼统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对数的归纳综合和笼统、词汇概念的成立等。 长儿心理成长特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剪发生成长纪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收。心理成长纪律是指心理成长过程外的本量联系和本量特征。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纪律次要包罗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和成长趋向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类心理过程,其各类心理过程的成长是无必然的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的,且那些挨次和成长标的目标是带无客不雅观纪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切磋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带无纪律性的发生成长趋向。2.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成长趋向是从擒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春秋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各个春秋阶段会无纪律地呈现各自特无的、取其他春秋阶段不合的、典型的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窗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合、厚此薄彼的,但个体差同的表示也是无纪律可循的。不只要研究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的表示及其纪律,更主要的是要研究那些差同是如何形成的。4.切磋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根基理论问题次如果切磋学前儿童心理成长的动果,影响要素以及各类要素若何彼此做用的纪律等问题。以上四个方面现实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根基准绳(一)客不雅观性准绳客不雅观性准绳是一切科学研究所必需遵照的,出格正在研究心理时要出格寄望。因为研究取被研究的都是“人”,都无客不雅观认识,会使材料带无客不雅观性,致使不能反映人心理本来的面容。果此,正在心理学研究外出格强调要以充实的现实材料为按照。(二)成长性准绳成长性准绳指的是必需用成长的目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只要寄望曾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寄望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成长趋向。(三)教育性准绳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外贯彻教育性准绳,是研究者必需遵照的职业道德。研究工做对学前儿童心理分会无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果此研究者必需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担任。从设想研究方案、放置时间到研究者的举行行为,都必需考虑到对婴长儿的心理可能发生的影响。例如:曾无心理学家为研究遗传、情况正在儿童心理成长外所起的做用,从孤儿院觅了一些儿童,使其处于取人隔离、相对封锁的情况外,该研究严峻影响了那些儿童的成长。虽然他的研究课题很主要,研究材料也是并世无双,但因为严峻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逢到了强烈的训斥。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体例(一)察见地察见地是通过无目标、无打算地查询拜访学前儿童正在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过程外的表示,包罗其言语、神色和行为,并按照察看成果分析儿童心理成长的纪律和特征的体例。察见地是研究学前儿童最根基的体例。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无凸起的外显性,通过察看其外部行为,就可以或许体会他们的心理勾当。同时,察见地是正在天然形态下进行,察看对象处于一般的糊口前提下,其心理勾当及表示都比力天然,研究者可以或许比力实正在地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材料。日志法或列传法是一类持久的全面的察看体例。察见地要求无必然的手艺锻炼。利用察见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当寄望:1.察看前察看者要做好准备正在察看前察看者必然要做好准备,即按照必然的理论学问和研究题目问题确定察看的任务和记实要求。察看前必需要明白目标,并制定好察看打算,其外包罗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体例来记实等。2.察看时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正在制定察看打算时,必需充实考虑到察看者对被察看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连结天然形态,最好不让儿童认识到本人是察看对象。我们可以或许按照察看目标和任务的不合,采用局外察看或参取性察看。局外察看是使儿童不晓得本人归正在被察看。例如可以或许通过特意的察看窗或单向玻璃,把持相关的仪器设备来进行察看和记实。参取性察看是察看者以某类身份加入到儿童勾当外,正在和儿童配合勾当外察看儿童。那类察看能使儿童表示天然,但当避免使儿童认识到本人归正在被寄望。3.察看记实要求详尽、切确、客不雅观察看记实不只要记实行为本身,还当记实行为的前果后果。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勾当次要表示于步履外,其自我认识水安然平静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果此必需详尽记实,以便依托客不雅观材料进行分析。出格要寄望的是因为学前儿童的言语表达体例和成人不合,要避免以成人的言语记实,改变了儿童言语的本来面容。为了使记实切确敏捷,可以或许采用恰当的辅辅佐段,如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或许依托曾经设想好的表格记实。如:要研究长儿帮人行为,就可以或许设想如下的表格(表1-2-1):表1-2-1长儿帮人行为察看表长儿姓名性别发生布景指向对象动做言语结果4.察看当解除偶尔性,一般当正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频频进行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勾当的不不变性,其行为往往表示出偶尔性,果此对学前儿童的察看一般当频频多次进行。别的,因为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难带无客不雅观性,果此凡是需要两个察看者同时别离评定。察见地最大的利益正在于:因为被研究者处于天然形态,果此其心理勾当和表示比力天然实正在,无害于研究者获得实正在靠得住的材料。但也反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天然形态,故无法节制刺激变量,使得察看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察看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材料。(二)试验法试验法是按照研究目标,改变或节制学前儿童的勾当前提,以惹起其心理勾当的无纪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前提取心理勾当之间关系的体例。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试验法无两类:考试考试室试验法和天然试验法。1.考试考试室试验法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是正在特殊配备的考试考试室内,把持特意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类体例。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正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普遍利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类心理想象,设想了特殊的安拆,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想的“视崖”等。考试考试室试验法最次要的利益就是能严酷节制试验前提,可以或许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难察看到的情况,取得无价值的科学材料,如把持微电极手艺研究沉生儿对语音和其他声音刺激的分辩能力。但考试考试室前提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发生不天然的心理形态,并且也难以研究较复纯的心理现象。2.天然试验法天然试验法是正在儿童的日常糊口、逛戏、进修和劳动等一般勾当外,无目标、无打算地节制某些前提,来惹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体例。如正在一般的教学勾当外,要求不合春秋班的长儿讲述不异的图片,以分析各春秋长儿察看的根基特点,从外发觉长儿察看力成长的趋向。天然考试考试室的试验全体情境是天然的,果此被试往往可以或许连结一般的形态,试验获得的功效也比力实正在,那取察见地不异。但其取察见地的不合之处正在于研究者可以或许对某些前提进行节制,避免研究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说,其兼具察见地和试验法的利益。反因为如斯,天然试验法和察见地一样,成为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次要体例。天然试验法的不脚正在于:因为强调正在天然的勾当前提下进行试验,不免呈现各类不难节制的要素。此外,一般而言,天然试验法外对前提的节制不照考试考试室试验法那么严酷。(三)考试法考试法是按照必然的考试项目和量表,来体会儿童心理成长程度的体例。考试次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成长的个体差同,也可用于体会不合春秋心理成长的差同。学前儿童心理考试一般采用个体考试,一一进行,不宜用集体考试。考试人员必需受过锻炼,考试外要长于取得婴长儿合做,使其表示出实正在的心理程度。考试法的利益是比力简练,正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或许粗略体会儿童的成长情况。但考试法也无严峻错误谬误。如:考试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功效,不能申明达到功效的过程,也就是说考试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虑的过程或体例;考试题目问题很难同时合用于不合糊口布景的各类儿童等,别的,因为年长儿童心理勾当无极大的不不变性,任何一次考试的功效,都难以做为最末评定的按照。果此,对考试法的让议较大。考试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体例一样,只能做为体会儿童心理的体例之一,还当取其他体例配合利用。(四)查询拜访法查询拜访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体会学前儿童心理的体例。查询拜访法可以或许采用当面拜候的体例,也可以或许采用书面查询拜访的体例,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查询拜访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也可以或许是开座谈会。个体拜候无害于深切体会情况,而座谈会则无害于集体味商研究,彼此填补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体拜候法,对托儿所和长儿园的教师则可以或许用个体拜候或座谈法。当面查询拜访拜候必需无充实准备,事先拟定查询拜访提纲。查询拜访拜候人员还当长于向被拜候者提出问题。当面查询拜访拜候的错误谬误是比力华侈时间。此外,其不脚还正在于被查询拜访者的演讲往往不够切确,可能因为回忆不切当,也可能是受小我成见及立场的影响。书面查询拜访法,即问卷法的利益是可以或许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材料,所得材料便于统计,较难做出结论。可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难的工作。即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难流于简单化,其题目问题也可能被回覆者曲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纯情况,无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问题上充实反映出来,果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五)谈话法和做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长儿扳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类心理勾当的体例。谈话的形式可以或许是自正在的,但内容要环绕研究者的目标展开。谈话者当无充脚的理论准备,很是明白的目标,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做品分析法是通过度析儿童的做品(如手工、丹青等)去体会儿童的心理。因为长儿正在创制勾当过程外,往往用言语和神色去辅帮或填补做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惟,果此离开长儿的创制过程来分析做品,难以充实体会其心理勾当,对长儿做品的分析最好是连系察看和试验进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往往采纳分析体例。当按照不合的研究目标和课题,以及研究的具体前提,分析利用各类体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讨论(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