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你什么时候要啊?有什么具体要求?

行为金融学综述

是综述吧。论文2000字怎么够啊。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的表现的重要标准,金融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那两者之间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财政与金融论文 范文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地方财政与金融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补充。当然,二者存在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该采取 措施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调整财政与金融“归位”,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地方财政 金融 发展关系 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地方财政概述。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体现的是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运用地方财政发展当地经济,而地方财政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当然,地方财政的职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一改计划经济时期萎靡消极的姿态,主动出击,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和经济水平实行多种体制机制,积极投入地方财政发展经济,一时间,地方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宏观调控。1994年开始,中央全面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将原本属于地方财政支柱的消费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共享收入,采取税收返还的形式保证地方利益。这一举措保证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但是分税制改革将部分地方财政大权上交至中央,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且地方主要财源上交国库,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风险和困境。

地方金融发展概述。广义来讲,金融是一种经济活动,一般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金融所包含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银行、证券、基金、 保险 、信托等。对地方金融来说,银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等。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和职能不断变迁,对地方金融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初属于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2003年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村合作社逐渐摆脱了与国家银行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也逐渐缩小,农村信用社开始以股权结构的方式吸收股金,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发挥金融作用。再如,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股份制性质,地方政府是最大股东,银行的一大部分金融资本是用来为地方财政服务的,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发挥金融作用的主要表现。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交叉。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职能主体,二者相辅相成,职能相互交叉,在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改革过程中,这种职能交叉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方面,在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和民生方面,在地方财政与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①。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控,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市场调控中很大一部分由地方金融承担下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发挥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的产需矛盾。在地方金融的改革过程中,某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等比较依赖于地方行政手段进行增资扩股,这给地方财政干预地方金融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对金融的干预导致了金融改革过程中的行政色彩浓厚,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地方财政一时难以转变思路,对国有企业采取帮扶的态度,而忽视了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分析。第一,具有高度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下降,只注重宏观调控,而放宽了市场经济的监管,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下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为了缓解因此带来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地方金融业,希望借助金融的力量来缓解财政压力,扭转入不敷出的局面。从这一点来说,地方财政能力下降与金融能力上升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那么该地区的政府财政也会收支平衡,甚至收大于支,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用强化的金融能力来弥补弱化的地方财政能力,因此财政与金融是资金配置中相互补充的关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在很长时间内还要依靠金融业的发展来平衡收支,以保证该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 目前地方财政与金融存在的问题。第一,地方财政缺位与越位并存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自身无力平衡收支,只能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调控地区经济发展。因为有了金融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大项目、建设形象工程,因此产生了大量贷款。但是一旦投资的项目失败产生负收益,那么这些贷款就成为不良贷款,巨额贷款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又无能力偿还,一直靠借债还债,形成一个死循环,财政缺位导致地区更加贫穷。金融为了弥补财政缺位而过度发挥作用,形成金融越位。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进行增资,而且地方政府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占据“大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发展,出现财政越位的现象。地方财政的缺位与越位并存,同时财政与金融无法平衡,一方面影响地区财政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地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地方金融缺位。地区金融发展是地区财政的保障,金融机构得到地区政府扶持而得到发展,相应的也会为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补足地区财政的责任缺陷。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只愿意吸取存款得到发展,却并不愿意提供金融服务,这就造成了金融缺位的现象。金融缺位导致资金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过剩,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这种金融服务恰恰相反的现象导致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者影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同时,地区的金融缺位往往会制约地区的财政发展,两者相互制约,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可以理解为两者互帮互助,在地区金融机构面临改革重组时,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可请求地方政府介入,运用行政手段来掌控改革的方向,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阻碍。而且,金融机构也可以依靠地方政府金融进行融资、借贷等,依赖政府的力量来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因为自负盈亏,收入大幅度减少,一时难以承担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出。这时,就需要金融提供服务,帮助地区财政承担发展重任,缓解地区财政困境。地区财政因为有了金融的支持而不会因为巨额负债陷入绝境,比如地方政府可以运用金融力量有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利用这些开发性的项目赚取收益,促进资金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循环,利用综合收益还贷,即将收益所得归还金融,这样资金“来于金融还于金融”,既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财政能力,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也稳定了金融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有利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一个地区的财政和金融又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样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不能保证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而如果地方财政扶持本地金融发展,金融反过来为地方财政服务,为地方财政提供大量资金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地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催生出一批新兴项目,这些项目经过上市、收益,资金又流回到金融业中,如此形成一个资金的良性循环,不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修复和完善,而且地方财政也发挥了该发挥的职能,地方金融也在建设过程中得到收益和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财政与金融如果能够和谐发展,那么将会受到双赢的结果。

第三,有利于建设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都需要进行改革和重组来寻求新的发展商机,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挑战。地区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地区财政的参与调控,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完成质的转变。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健康稳定金融体系的前提和保证,地区财政可以以身作则,从金融机构贷款投资,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存款或借贷,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把握地区财政提供的良好契机,注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金融发展之中,形成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民间金融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市场格局。运用地区集中起来的资金流来发展金融,促进金融,从而保证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对于建设健康稳定的地区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相关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达到地区财政收支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在发挥公共服务方面所承担的压力相应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地区财政收入与支出产生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想平衡财政收支除了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还可以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比如颁布一些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措施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地区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地区的经济产值储备也会相应上升,从而充实地区财政金库,减轻地区财政的债务压力,以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的。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举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微妙,原则上来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相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大降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显,可以说政府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事项,这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对政府与地方经济发展都很不利。所以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及时退出,转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真正使地方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杜绝在财政与金融中出现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使得地方财政与金融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和谐发展。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既要保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也要平衡财政收支,一定规模的举债是必然选择,地方政府可以对一些利于地区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这也是地方财政与金融相互扶持的重要表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应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适当的政府举债是允许的,可以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如果政府举债毫无节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量贷款投资建设大项目大工程,而且这些工程投资失败,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政府因为无力偿还而继续贷款,数额会越来越大陷入死循环中,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不利。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明确举债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运用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将举债额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应该建立政府债务公开透明机制,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让地方政府职能在阳光下运行。

保证地区财政与金融“归位”。地区财政与金融二者职能相互交叉,因此出现了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归各位,各司其职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和明确,政府可以对金融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和干预,金融同样可以分担财政部分责任,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其中的“度”必须明确,不能越俎代庖,即政府不能直接办金融,金融不能全部代替政府行使职能。其次,地方政府应该摆正在金融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成特殊顾客而要求获得特权,金融机构也不应该把地方政府当做特殊顾客对待,要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办事,进行正常服务和交易。再次,地方政府要逐步将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尤其对地区的“三农”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将“服务型政府”理念切实落到实处。只有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财政和金融才能真正“归位”,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相辅相成,共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①董宁,郑玉坤:“我国地方财政与金融关系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4期。

②王力:“浅谈地方财政与开发性金融的和谐发展”,《海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现状可以得知,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影响市场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都知道,国家进行经济的调控时首先需要控制好国家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新的市场经济下,只有确保财政与金融两者的和谐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合理整合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动力,能够很好地调控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市场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新的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除了市场自身的作用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运用财政与金融的良好关系来调整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就会导致物价的飞涨以及高升的离岗率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通过科学调整财政和金融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让其减慢发展速度。具体的措施如下,从财政的角度上考虑,我们需要落实相关的财政策略,缩小财政的支出,增加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金融策略,即提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缩小信贷的规模等。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情况,就要把上述策略反过来做。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财政与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 方法 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 文化 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时,首先需要认真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落实相应的对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落实不同的对策,当然这些都需要把财政与金融两者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时,政府为了更好的调控市场经济应该分别从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对策,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按情况分先后顺序,充分发挥两者的整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

五、结语

政府只有做好科学的财政规划及金融规划,才能真正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完成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结合,也可以对市场经济起到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针对市场经济调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依此提出比较先进的财政与金融融合方法,科学调控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出融合的功效,推动市场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财政金融学论文金融自由化之小谈摘要:进入21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关键字:金融自由化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济自由化的利与弊。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金融自由化的弊端: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杨会晏, 李文昌 2005-12-24《 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财政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下降到1995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金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融资体制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银企关系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金融市场体制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财政金融系毕业论文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的表现的重要标准,金融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那两者之间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财政与金融论文 范文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地方财政与金融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补充。当然,二者存在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该采取 措施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调整财政与金融“归位”,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地方财政 金融 发展关系 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地方财政概述。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体现的是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运用地方财政发展当地经济,而地方财政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当然,地方财政的职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一改计划经济时期萎靡消极的姿态,主动出击,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和经济水平实行多种体制机制,积极投入地方财政发展经济,一时间,地方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宏观调控。1994年开始,中央全面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将原本属于地方财政支柱的消费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共享收入,采取税收返还的形式保证地方利益。这一举措保证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但是分税制改革将部分地方财政大权上交至中央,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且地方主要财源上交国库,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风险和困境。

地方金融发展概述。广义来讲,金融是一种经济活动,一般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金融所包含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银行、证券、基金、 保险 、信托等。对地方金融来说,银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等。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和职能不断变迁,对地方金融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初属于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2003年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村合作社逐渐摆脱了与国家银行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也逐渐缩小,农村信用社开始以股权结构的方式吸收股金,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发挥金融作用。再如,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股份制性质,地方政府是最大股东,银行的一大部分金融资本是用来为地方财政服务的,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发挥金融作用的主要表现。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交叉。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职能主体,二者相辅相成,职能相互交叉,在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改革过程中,这种职能交叉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方面,在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和民生方面,在地方财政与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①。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控,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市场调控中很大一部分由地方金融承担下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发挥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的产需矛盾。在地方金融的改革过程中,某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等比较依赖于地方行政手段进行增资扩股,这给地方财政干预地方金融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对金融的干预导致了金融改革过程中的行政色彩浓厚,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地方财政一时难以转变思路,对国有企业采取帮扶的态度,而忽视了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分析。第一,具有高度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下降,只注重宏观调控,而放宽了市场经济的监管,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下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为了缓解因此带来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地方金融业,希望借助金融的力量来缓解财政压力,扭转入不敷出的局面。从这一点来说,地方财政能力下降与金融能力上升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那么该地区的政府财政也会收支平衡,甚至收大于支,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用强化的金融能力来弥补弱化的地方财政能力,因此财政与金融是资金配置中相互补充的关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在很长时间内还要依靠金融业的发展来平衡收支,以保证该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 目前地方财政与金融存在的问题。第一,地方财政缺位与越位并存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自身无力平衡收支,只能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调控地区经济发展。因为有了金融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大项目、建设形象工程,因此产生了大量贷款。但是一旦投资的项目失败产生负收益,那么这些贷款就成为不良贷款,巨额贷款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又无能力偿还,一直靠借债还债,形成一个死循环,财政缺位导致地区更加贫穷。金融为了弥补财政缺位而过度发挥作用,形成金融越位。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进行增资,而且地方政府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占据“大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发展,出现财政越位的现象。地方财政的缺位与越位并存,同时财政与金融无法平衡,一方面影响地区财政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地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地方金融缺位。地区金融发展是地区财政的保障,金融机构得到地区政府扶持而得到发展,相应的也会为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补足地区财政的责任缺陷。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只愿意吸取存款得到发展,却并不愿意提供金融服务,这就造成了金融缺位的现象。金融缺位导致资金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过剩,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这种金融服务恰恰相反的现象导致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者影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同时,地区的金融缺位往往会制约地区的财政发展,两者相互制约,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可以理解为两者互帮互助,在地区金融机构面临改革重组时,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可请求地方政府介入,运用行政手段来掌控改革的方向,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阻碍。而且,金融机构也可以依靠地方政府金融进行融资、借贷等,依赖政府的力量来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因为自负盈亏,收入大幅度减少,一时难以承担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出。这时,就需要金融提供服务,帮助地区财政承担发展重任,缓解地区财政困境。地区财政因为有了金融的支持而不会因为巨额负债陷入绝境,比如地方政府可以运用金融力量有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利用这些开发性的项目赚取收益,促进资金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循环,利用综合收益还贷,即将收益所得归还金融,这样资金“来于金融还于金融”,既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财政能力,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也稳定了金融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有利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一个地区的财政和金融又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样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不能保证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而如果地方财政扶持本地金融发展,金融反过来为地方财政服务,为地方财政提供大量资金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地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催生出一批新兴项目,这些项目经过上市、收益,资金又流回到金融业中,如此形成一个资金的良性循环,不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修复和完善,而且地方财政也发挥了该发挥的职能,地方金融也在建设过程中得到收益和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财政与金融如果能够和谐发展,那么将会受到双赢的结果。

第三,有利于建设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都需要进行改革和重组来寻求新的发展商机,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挑战。地区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地区财政的参与调控,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完成质的转变。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健康稳定金融体系的前提和保证,地区财政可以以身作则,从金融机构贷款投资,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存款或借贷,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把握地区财政提供的良好契机,注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金融发展之中,形成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民间金融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市场格局。运用地区集中起来的资金流来发展金融,促进金融,从而保证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对于建设健康稳定的地区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相关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达到地区财政收支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在发挥公共服务方面所承担的压力相应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地区财政收入与支出产生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想平衡财政收支除了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还可以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比如颁布一些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措施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地区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地区的经济产值储备也会相应上升,从而充实地区财政金库,减轻地区财政的债务压力,以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的。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举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微妙,原则上来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相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大降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显,可以说政府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事项,这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对政府与地方经济发展都很不利。所以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及时退出,转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真正使地方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杜绝在财政与金融中出现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使得地方财政与金融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和谐发展。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既要保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也要平衡财政收支,一定规模的举债是必然选择,地方政府可以对一些利于地区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这也是地方财政与金融相互扶持的重要表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应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适当的政府举债是允许的,可以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如果政府举债毫无节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量贷款投资建设大项目大工程,而且这些工程投资失败,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政府因为无力偿还而继续贷款,数额会越来越大陷入死循环中,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不利。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明确举债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运用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将举债额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应该建立政府债务公开透明机制,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让地方政府职能在阳光下运行。

保证地区财政与金融“归位”。地区财政与金融二者职能相互交叉,因此出现了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归各位,各司其职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和明确,政府可以对金融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和干预,金融同样可以分担财政部分责任,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其中的“度”必须明确,不能越俎代庖,即政府不能直接办金融,金融不能全部代替政府行使职能。其次,地方政府应该摆正在金融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成特殊顾客而要求获得特权,金融机构也不应该把地方政府当做特殊顾客对待,要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办事,进行正常服务和交易。再次,地方政府要逐步将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尤其对地区的“三农”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将“服务型政府”理念切实落到实处。只有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财政和金融才能真正“归位”,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相辅相成,共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①董宁,郑玉坤:“我国地方财政与金融关系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4期。

②王力:“浅谈地方财政与开发性金融的和谐发展”,《海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现状可以得知,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影响市场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都知道,国家进行经济的调控时首先需要控制好国家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新的市场经济下,只有确保财政与金融两者的和谐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合理整合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动力,能够很好地调控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市场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新的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除了市场自身的作用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运用财政与金融的良好关系来调整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就会导致物价的飞涨以及高升的离岗率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通过科学调整财政和金融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让其减慢发展速度。具体的措施如下,从财政的角度上考虑,我们需要落实相关的财政策略,缩小财政的支出,增加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金融策略,即提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缩小信贷的规模等。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情况,就要把上述策略反过来做。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财政与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 方法 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 文化 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时,首先需要认真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落实相应的对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落实不同的对策,当然这些都需要把财政与金融两者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时,政府为了更好的调控市场经济应该分别从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对策,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按情况分先后顺序,充分发挥两者的整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

五、结语

政府只有做好科学的财政规划及金融规划,才能真正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完成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结合,也可以对市场经济起到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针对市场经济调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依此提出比较先进的财政与金融融合方法,科学调控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出融合的功效,推动市场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财政与金融国际金融论文

你怕是不知道,百度金币特别好赚。并不是很稀罕你的100分

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的表现的重要标准,金融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那两者之间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财政与金融论文 范文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地方财政与金融虽然性质不同,但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者相互补充。当然,二者存在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该采取 措施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调整财政与金融“归位”,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地方财政 金融 发展关系 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概述

地方财政概述。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它体现的是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运用地方财政发展当地经济,而地方财政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当然,地方财政的职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一改计划经济时期萎靡消极的姿态,主动出击,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和经济水平实行多种体制机制,积极投入地方财政发展经济,一时间,地方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但同时也严重影响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宏观调控。1994年开始,中央全面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将原本属于地方财政支柱的消费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共享收入,采取税收返还的形式保证地方利益。这一举措保证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但是分税制改革将部分地方财政大权上交至中央,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而且地方主要财源上交国库,增加了地方财政的风险和困境。

地方金融发展概述。广义来讲,金融是一种经济活动,一般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金融所包含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银行、证券、基金、 保险 、信托等。对地方金融来说,银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等。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和职能不断变迁,对地方金融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初属于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2003年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村合作社逐渐摆脱了与国家银行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也逐渐缩小,农村信用社开始以股权结构的方式吸收股金,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发挥金融作用。再如,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股份制性质,地方政府是最大股东,银行的一大部分金融资本是用来为地方财政服务的,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发挥金融作用的主要表现。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职能交叉。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职能主体,二者相辅相成,职能相互交叉,在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改革过程中,这种职能交叉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方面,在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和民生方面,在地方财政与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①。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财政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控,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市场调控中很大一部分由地方金融承担下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发挥职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的产需矛盾。在地方金融的改革过程中,某些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等比较依赖于地方行政手段进行增资扩股,这给地方财政干预地方金融提供了契机。但是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对金融的干预导致了金融改革过程中的行政色彩浓厚,市场的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地方财政一时难以转变思路,对国有企业采取帮扶的态度,而忽视了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地方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分析。第一,具有高度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下降,只注重宏观调控,而放宽了市场经济的监管,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下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为了缓解因此带来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开始将目光投向地方金融业,希望借助金融的力量来缓解财政压力,扭转入不敷出的局面。从这一点来说,地方财政能力下降与金融能力上升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那么该地区的政府财政也会收支平衡,甚至收大于支,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用强化的金融能力来弥补弱化的地方财政能力,因此财政与金融是资金配置中相互补充的关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第二,财政稳定是前提。高风险性可以说是金融的最大特征,金融的投资环境是否安全也是关系到地方金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金融机构都会受到波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大几乎无人能及。那么,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单靠金融系统本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能够化解危机的,这时候就需要地方财政介入调解,运用政府调控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风险。所以说,地方财政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地方经济稳定的保证,金融一旦出现危机,地方财政会立即采取行动,力争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或者银行都会出现很多死账坏账烂帐,给地方的金融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这时的地方财政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困境,稳定金融市场。

第三,金融发展是保障。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必备评估因素之一,金融系统的发展水平往往能够代表该地区的财政收支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分税制实施以来,地方财政屡现入不敷出的困境,金融产业担负起部分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职责,将部分金融产值转移到地方财政中去,协助财政为地方经济发挥作用,平衡收支,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刺激居民消费,活跃市场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而通常来说,提高银行储备金率或者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常见措施,这也是金融业保证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金融发展是地方财政的保障,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一时无法改变的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在很长时间内还要依靠金融业的发展来平衡收支,以保证该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 目前地方财政与金融存在的问题。第一,地方财政缺位与越位并存产业结构调整下地方财政自身无力平衡收支,只能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调控地区经济发展。因为有了金融的扶持,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大项目、建设形象工程,因此产生了大量贷款。但是一旦投资的项目失败产生负收益,那么这些贷款就成为不良贷款,巨额贷款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又无能力偿还,一直靠借债还债,形成一个死循环,财政缺位导致地区更加贫穷。金融为了弥补财政缺位而过度发挥作用,形成金融越位。同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进行增资,而且地方政府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占据“大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发展,出现财政越位的现象。地方财政的缺位与越位并存,同时财政与金融无法平衡,一方面影响地区财政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地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地方金融缺位。地区金融发展是地区财政的保障,金融机构得到地区政府扶持而得到发展,相应的也会为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补足地区财政的责任缺陷。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只愿意吸取存款得到发展,却并不愿意提供金融服务,这就造成了金融缺位的现象。金融缺位导致资金由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过剩,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这种金融服务恰恰相反的现象导致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者影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同时,地区的金融缺位往往会制约地区的财政发展,两者相互制约,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可以理解为两者互帮互助,在地区金融机构面临改革重组时,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可请求地方政府介入,运用行政手段来掌控改革的方向,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阻碍。而且,金融机构也可以依靠地方政府金融进行融资、借贷等,依赖政府的力量来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区财政因为自负盈亏,收入大幅度减少,一时难以承担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支出。这时,就需要金融提供服务,帮助地区财政承担发展重任,缓解地区财政困境。地区财政因为有了金融的支持而不会因为巨额负债陷入绝境,比如地方政府可以运用金融力量有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利用这些开发性的项目赚取收益,促进资金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循环,利用综合收益还贷,即将收益所得归还金融,这样资金“来于金融还于金融”,既缓解了财政压力、提高了财政能力,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也稳定了金融市场,可谓一举三得。

第二,有利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一个地区的财政和金融又决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样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投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不能保证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而如果地方财政扶持本地金融发展,金融反过来为地方财政服务,为地方财政提供大量资金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地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催生出一批新兴项目,这些项目经过上市、收益,资金又流回到金融业中,如此形成一个资金的良性循环,不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修复和完善,而且地方财政也发挥了该发挥的职能,地方金融也在建设过程中得到收益和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财政与金融如果能够和谐发展,那么将会受到双赢的结果。

第三,有利于建设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都需要进行改革和重组来寻求新的发展商机,以便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挑战。地区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地区财政的参与调控,金融机构本身无法完成质的转变。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健康稳定金融体系的前提和保证,地区财政可以以身作则,从金融机构贷款投资,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存款或借贷,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把握地区财政提供的良好契机,注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金融发展之中,形成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民间金融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市场格局。运用地区集中起来的资金流来发展金融,促进金融,从而保证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对于建设健康稳定的地区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财政与金融和谐发展相关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达到地区财政收支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在发挥公共服务方面所承担的压力相应增加,这样就会造成地区财政收入与支出产生不平衡现象,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想平衡财政收支除了借助地方金融的力量,还可以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比如颁布一些利于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措施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地区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地区的经济产值储备也会相应上升,从而充实地区财政金库,减轻地区财政的债务压力,以达到财政收支平衡的目的。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举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微妙,原则上来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相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大降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显,可以说政府承担了一些本不该承担的事项,这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对政府与地方经济发展都很不利。所以应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及时退出,转向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真正使地方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杜绝在财政与金融中出现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使得地方财政与金融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和谐发展。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政府既要保证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也要平衡财政收支,一定规模的举债是必然选择,地方政府可以对一些利于地区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这也是地方财政与金融相互扶持的重要表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应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适当的政府举债是允许的,可以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如果政府举债毫无节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量贷款投资建设大项目大工程,而且这些工程投资失败,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政府因为无力偿还而继续贷款,数额会越来越大陷入死循环中,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不利。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政府举债机制,明确举债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运用法律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将举债额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应该建立政府债务公开透明机制,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让地方政府职能在阳光下运行。

保证地区财政与金融“归位”。地区财政与金融二者职能相互交叉,因此出现了缺位与越位的问题,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归各位,各司其职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地区财政与金融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和明确,政府可以对金融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和干预,金融同样可以分担财政部分责任,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其中的“度”必须明确,不能越俎代庖,即政府不能直接办金融,金融不能全部代替政府行使职能。其次,地方政府应该摆正在金融中的位置,不能把自己当成特殊顾客而要求获得特权,金融机构也不应该把地方政府当做特殊顾客对待,要严格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办事,进行正常服务和交易。再次,地方政府要逐步将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上来,着力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尤其对地区的“三农”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将“服务型政府”理念切实落到实处。只有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财政和金融才能真正“归位”,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相辅相成,共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①董宁,郑玉坤:“我国地方财政与金融关系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4期。

②王力:“浅谈地方财政与开发性金融的和谐发展”,《海南金融》,2006年第10期。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现状可以得知,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影响市场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都知道,国家进行经济的调控时首先需要控制好国家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新的市场经济下,只有确保财政与金融两者的和谐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合理整合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动力,能够很好地调控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市场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新的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除了市场自身的作用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运用财政与金融的良好关系来调整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就会导致物价的飞涨以及高升的离岗率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通过科学调整财政和金融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让其减慢发展速度。具体的措施如下,从财政的角度上考虑,我们需要落实相关的财政策略,缩小财政的支出,增加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金融策略,即提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缩小信贷的规模等。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情况,就要把上述策略反过来做。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财政与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 方法 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 文化 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时,首先需要认真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落实相应的对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落实不同的对策,当然这些都需要把财政与金融两者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如果出现市场经济发展过快时,政府为了更好的调控市场经济应该分别从财政和金融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对策,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按情况分先后顺序,充分发挥两者的整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

五、结语

政府只有做好科学的财政规划及金融规划,才能真正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完成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结合,也可以对市场经济起到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针对市场经济调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还需要认真思考解决办法。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依此提出比较先进的财政与金融融合方法,科学调控财政规划与金融规划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出融合的功效,推动市场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类似的范文,需要有所修改一、为什么要读。也就是学习国际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财政干部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财政干部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 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 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财政干部将受益匪浅。二、有什么特点。《国际金融》一书结构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书共分6 讲,介绍了国际金融、汇率、国际货币、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基本知识,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与政府管理等辩证关系。以插页专栏的形式,对阅读过程中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比较难懂的概论、术语进行了解读,并通过列举一些数据、一些图表,表述一些历史事件或约定俗成的关键词,方便读者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例如,第一章共七个专栏,涉及外汇、铸币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日本“广场协议”、美元汇率走势、中国外汇市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等概念和专题。同时,本书还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作了讨论,如人民币汇率政策,外汇储备政策,国内流动性过高,金融失衡,美国双赤字等等,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各章对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期的政策得失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有什么启发。也就是在工作中如何应用国际金融知识。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我市的教育、卫生、环保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能否举借一定规模的外债, 需要思考以何种方式筹资和调期保值安排,才能使融资成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借助《金融工程学》的知识。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市工业和贸易发展有何影响,财政应采取何种措施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就需要通过解读拉美化现象,来寻求答案。在学习《国际金融》的过程中,结合对我市财政发展中典型事例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三点建议意见。一是科学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我市从2004年开始探索学习外债调期保值,进行了大量方案比较。 2005年启动了外汇调期第一笔交易,之后共签定实施12笔内外债务调期交易,涉及政府外债近1000亿日元,内债57亿元人民币,目前暂无一笔交易发生损失,累计实现债务风险管理收益近8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外债风险管理实现收益4300多万元,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实现收益3800多万元。当年收益6800多万元人民币,占累计收益。总体上看,由于我市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实施的指导原则明确,方案的设计选择正确,操作的方法合理可行,各方的合作守信协调,达到预期目标效果,锁定并降低了借款单位财务成本,且没有发生管理风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还款压力。由于今年启动了内债利率风险管理,交易规模数量增加,预计从明年起收益还会逐年增加,每年将实现收益亿元左右,这就是应用了衍生金融产品中的远期利率协议。这一方式目前看来是可行的,但面对当前世界贸易战的加剧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异动,我们还应关注此类运作的可靠性。二是积极推进刚性偿债机制。牢固树立通过《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研究我市主权外债的风险控制机制。近几年我市主权外债债务余额的变化趋势是:2000年6亿美元,2004年13亿美元,2005年达到近五年的高点 亿美元,2006年下滑到亿美元,2007年接近13亿美元。这个变化并不大,但我们可以透过这细微的差异,可察觉到区县及项目单位对主权外债的意愿在消退。其原因有日本对华贷款停止的影响,也有区县及项目单位项目储备不够和项目质量不高等内在因素,但我认为主权外债的刚性偿债制度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为有效控制基层政府举新债、搞政绩,就必须强化政府间债务的偿债机制和银行债务的责任制度,在加强诚信和道德约束的同时,引入财政间扣减财力用以偿债的“主权外债的刚性偿债制度”,重塑政府诚信形象。三是优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翻看报刊、点击网页,均可真切地感受到,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蝴蝶效应”已逐步显现,如不制止这个“拉登”将要上演的美国金融“911”,极有可能演变成华尔街金融风暴。这里所谈“美国次级债”是指美国住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根据信用历史、借款额度、目前收入状况,建立了从上至下分为优级贷款,ALTER-A级和次级贷款等一套“信用评分”标准体系,次级贷款主要针对年收入〈万美元,借用记录较差、首付款低于20%的贷款。通俗地理解,次级债的发放就是对低信用人群的获利期望高估。我比较牵强地联想到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公式化分配的思考模式下,更多地考虑了保工资、保运转,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相比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得到的转移支付与当地财政收入比值反而更高。这一制度设计的显性效果就是鼓励落后。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比落后”“争国贫县帽子”等匪夷所思的“动人”场景。由此建议,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惯用的转移支付因素法选定方式,对应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新确立与优化、重点、限制、严禁等四类区域发展模式的转移支付因素分类指标,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区域配置,形成鼓励、引导、约束、控制的财税政策分类传导机制,启发限制和严禁开发区域在渐进中力求稳定,激励优化和重点开发地区在发展中力争高效,努力开创重庆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财政影响政治,政治反作用于财政。我国财政是人民性财政,公共财政,建设性财政。具有公共性,非赢利性,法制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调节资源配置,平衡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增长。经济要发展财政就要维持平衡。稳定财政收入需要国家税金的主要源头。缴纳好,管理好,分配好,财政支出才会很美好。总之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的稳步发展回馈于财政更加关键…

党校财政金融毕业论文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是综述吧。论文2000字怎么够啊。

你什么时候要啊?有什么具体要求?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财政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下降到1995年的%。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金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融资体制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银企关系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金融市场体制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 索引序列
  •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
  • 财政金融系毕业论文
  • 财政与金融国际金融论文
  • 党校财政金融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