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人脸识别主题论文

人脸识别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人脸识别主题论文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整理了图像识别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由于图像在成像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图像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识别;成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46-02

图像是客观景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影像,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源,它是通过各种观测系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具有直观性和易理解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在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已取得的一定的成绩。图像处理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比如人们可以借助于图像处理技术欣赏月球的景色、交通管理中的车牌照识别系统、机器人领域中的计算机视觉等,在这些应用中,都离不开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是指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着重强调图像与图像之间进行的交换,主要目标是对图像进行加工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为后期的图像识别大基础[1]。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但是由于获取的图像本事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1 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以达到所需的结果。图像处理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图像处理,而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这种处理大多数是依赖于软件实现的。其目的是去除干扰、噪声,将原始图像编程适于计算机进行特征提取的形式,主要包括图像采样、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编码与压缩和图像分割。

1)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数字图像数据提取的主要方式。数字图像主要借助于数字摄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经过采样数字化得到的图像,也包括一些动态图像,并可以将其转为数字图像,和文字、图形、声音一起存储在计算机内,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图像的提取是将一个图像变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的第一步。

2)图像增强,图像在成像、采集、传输、复制等过程中图像的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退化,数字化后的图像视觉效果不是十分满意。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部分,使图像的主体结构更加明确,必须对图像进行改善,即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增强,以减少图像中的图像的噪声,改变原来图像的亮度、色彩分布、对比度等参数。图像增强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图像的质量,使图像中的物体的轮廓更加清晰,细节更加明显。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增强后的图像更加赏欣悦目,为后期的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奠定基础。

3)图像复原,图像复原也称图像恢复,由于在获取图像时环境噪声的影响、运动造成的图像模糊、光线的强弱等原因使得图像模糊,为了提取比较清晰的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恢复,图像恢复主要采用滤波方法,从降质的图像恢复原始图。图像复原的另一种特殊技术是图像重建,该技术是从物体横剖面的一组投影数据建立图像。

4)图像编码与压缩,数字图像的显著特点是数据量庞大,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存储空间。但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带宽和的大容量存储器无法进行数据图像的处理、存储、传输。为了能快速方便地在网络环境下传输图像或视频,那么必须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目前,图像压缩编码已形成国际标准,如比较著名的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该标准主要针对图像的分辨率、彩色图像和灰度图像,适用于网络传输的数码相片、彩色照片等方面。由于视频可以被看作是一幅幅不同的但有紧密相关的静态图像的时间序列,因此动态视频的单帧图像压缩可以应用静态图像的压缩标准。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以减少图像的冗余数据量和存储器容量、提高图像传输速度、缩短处理时间。

5)图像分割技术,图像分割是把图像分成一些互不重叠而又具有各自特征的子区域,每一区域是像素的一个连续集,这里的特性可以是图像的颜色、形状、灰度和纹理等。图像分割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先验知识将图像表示为物理上有意义的连通区域的集合。即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进行标记、定位,然后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目前,图像分割的方法主要有基于区域特征的分割方法、基于相关匹配的分割方法和基于边界特征的分割方法[2]。由于采集图像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会是图像变的模糊、噪声干扰,使得图像分割是会遇到困难。在实际的图像中需根据景物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图像分割为进一步的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2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是通过存储的信息(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比较实现对图像的识别[3]。前提是图像描述,描述是用数字或者符号表示图像或景物中各个目标的相关特征,甚至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的是目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抽象表达。图像识别技术对图像中个性特征进行提取时,可以采用模板匹配模型。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图像识别除了要给出被识别对象是什么物体外,还需要给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姿态以引导计算初工作。目前,图像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卫星遥感、机器人视觉、货物检测、目标跟踪、自主车导航、公安、银行、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和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主要识别技术有: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一种最实用、最可靠和价格便宜的识别手段,主要应用于身份验证。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的一个部分,它具有不变性:一个人的指纹是终身不变的;唯一性: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3]。一个指纹识别系统主要由指纹取像、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比对、数据库管理组成。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如信用卡、医疗卡、考勤卡、储蓄卡、驾驶证、准考证等。

人脸识别 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系统使用可见光或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可见光图像识别性能很容易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在户外光照条件不均匀的情况下,其正确识别率会大大降低。而红外图像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克服昏暗光照条件变化影响,但由于红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如果待识别的对象戴有眼镜,那么在图像识别时,眼部信息全部丢失,将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4]。

文字识别

文字识别是将模式识别、文字处理、人工智能集与一体的新技术,可以自动地把文字和其他信息分离出来,通过智能识别后输入计算机,用于代替人工的输入。文字识别技术可以将纸质的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如银行票据、文稿、各类公式和符号等自动录入,可以提供文字的处理效率,有助于查询、修改、保存和传播。文字识别方法主要有结构统计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5]。由于文字的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字体字形变化多样,使得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遇到一定的阻碍。

3 结束语

人类在识别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复杂的环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计算机来讲进行复杂的图像识别是非常困难的[6]。在环境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图像识别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的图像分割算法之间的性能优越性比较没有特定的标准,以及算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图像识别的最终结果不十分精确等。

参考文献:

[1] 胡爱明,周孝宽.车牌图像的快速匹配识别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9(7):90—91.

[2] 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 范立南,韩晓微,张广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晓慧,刘志镜.基于脸部和步态特征融合的身份识别[J].计算机应用,2009,1(29):8.

[5] 陈良育,曾振柄,张问银.基于图形理解的汉子构型自动分析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5,25(7):1629-1631.

[6] Sanderson C,Paliwal K Fusion and Person Verification Using Speech & Face Information[C].IDIAP-RR 02-33,Martigny,Swizerland,200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图像识别技术论文

人脸识别法学论文题目书写: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定人的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而且不容易引起人注意

==你是本科还是硕士啊论文的话应该主要是算法的研究和改进吧……问题比如:你采用了哪种人脸识别算法你对这种算法的改进在哪里(你不只要说明改进在哪里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实验收集下数据来对比说明算法在改进后对性能有了提升)新算法比其他算法好在哪里(还是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比一下)分析下算法的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可能都会要求毕竟图像分析很占空间)然后是怎样进行优化的实验采用的样本是哪些(我们当时用的UCIrvineMachineLearningRepository下面会有CMUFaceImages大家一般都用这个库来作为样本)怎样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模式识别的话还可能关心怎样选的特征值和特征空间(计算量大的话是怎样减少计算量的)训练样本采用的什么算法实验的识别率是多少算法的性能是不是稳定……==我想到的都是本科的问题如果是研究生的话可能还会问的更难

人脸识别别毕业论文

==你是本科还是硕士啊论文的话应该主要是算法的研究和改进吧……问题比如:你采用了哪种人脸识别算法你对这种算法的改进在哪里(你不只要说明改进在哪里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实验收集下数据来对比说明算法在改进后对性能有了提升)新算法比其他算法好在哪里(还是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比一下)分析下算法的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可能都会要求毕竟图像分析很占空间)然后是怎样进行优化的实验采用的样本是哪些(我们当时用的UCIrvineMachineLearningRepository下面会有CMUFaceImages大家一般都用这个库来作为样本)怎样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模式识别的话还可能关心怎样选的特征值和特征空间(计算量大的话是怎样减少计算量的)训练样本采用的什么算法实验的识别率是多少算法的性能是不是稳定……==我想到的都是本科的问题如果是研究生的话可能还会问的更难

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的题目都好写啊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基于西门子S7-1200电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2、基于ArcGIS Engine工程施工自动规划系统设计与实现3、基于云平台的光伏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4、基于移动终端的变电站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5、人造板在线同步图像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6、基于LoRa的园区能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7、电厂机组一次调频参数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8、基于组件技术的船舶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9、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10、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11、无人驾驶喷雾机电控系统设计与试验12、国产重力输液过程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临床转化应用研究13、大型医院医技检查自动预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4、高校计算机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15、基于移动物联网的智慧教室设计与实现

网络、网站,或管理系统都可以的

人脸识别论文答辩

兼容问题。解决方法:把属性里的兼容性打开,把Dpi设置更改一下,里面有个修复程序缩放问题,在把高级缩放设置关掉就可以了。云考AI是为政府教育机构、全国各级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各大企业等提供完整的线上考试解决方案。云考AI的特色功能有人脸识别认证、双机位监考、候考模式、人脸识别、云端录制、屏幕共享、异常行为监测、面试打分、监考等功能,能够满足艺考面试、研究生复试、招聘面试、公务员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场景。

自考报名流程 自考分为社会自考、全日制自考助学,还有就是个别地区的专本套读以及自考专接本。 全日制自考助学,还有就是个别地区的专本套读以及自考专接本的报名、报考、考试都由负责自考招生的学校负责,所有工作都由学校组织。 下面是社会自考,即最普遍的自己报考、自己考试的自考形式。一、报名时间每年1月,4月,7月,10月考试时间,报名时间理论上1月考试报名时间是11月10—20号;4月考试报名时间是12月10—25号;7月考试报名时间是5月10—20号;10月考试报名时间6月10—25号;每年的考试时间会有变动。 自考时间13年1月1开始,只有3次机会。湖北取消了1月的考试。其他省份很多有取消1月份的,部分的有取消4月份的。二、报名地点自考办或助学班直接报名点三、报名:按照省教育考试院的报名流程报名。四、报考专业按学员报考的专业,可以在自考网上查找相关专业的主考院校及课程设置。学员没专业要求的尽量建议报读文科专业。五、考试阶段社会考生报考自考需要自行查阅报考简章安排报考,打印考试条(时间为考前一周)、熟悉考点,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不高。我公司报考的学员考试报考有我方来完成,学员考试前来公司领取准考证、考试条即可,我公司工作人员会带队去考点处理考试期间相关事宜,考场环境宽松,考试通过率高。待考试课程合格后办理免考,免考的课程有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相关证书可免考的课程,比如计算机一级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践课程环节要等到其它课程合格后方可报考实践课六、申请毕业准备好专科毕业证、身份证、自考准考证,各科成绩合格单到主考院校申请毕业,会有论文答辩这个重要环节,一般论文答辩从资格审定到答辩完成要5个月的时间申请毕业时间是每年的6月和12月七、申请学位达到学位条件是:所有课程合格,学位课平均分70分以上单科65分以上,学位英语合格。学位申请,还要求论文良好。

2022年下半年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网上申办12月10日开始。符合申办条件的考生,请在规定的时间按照相应流程和有关要求完成申办手续。一、申办时限序号日期事项12022年12月10日至26日考生网上申报。22023年2月1日之前(1)考生向本人考籍所在市(区)考办报送有关证明材料;具体时间由(2)市(区)考办现场进行人脸识别,采集考生照片。各市(区)确定二、申办条件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符合下列条件可以申请毕业:1.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2.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或者其他实践性环节的学习任务,并取得合格成绩;3.所取得的学分达到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要求;4.课程免考(替代)符合《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免考课程实施细则》的规定和有关要求;5.申请自学考试专升本(独立本科段)专业毕业的考生,须持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学历证书;6.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其他要求。三、申办流程符合申办条件的考生按以下步骤完成申报。第一步:登陆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进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平台”,按流程提示办理本人毕业网上申请;第二步:打印《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申请表》;第三步:按市(区)考办规定时间,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准考证、课程合格证(2012年4月以后考试无需课程合格证)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到市(区)考办进行毕业审核。申办本科毕业证书者,须持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以上(含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等,到市(区)考办进行审核;第四步:按市(区)考办要求,在规定的日期内,通过考籍管理系统,现场进行人证识别,采集考生照片。四、注意事项1.核对本人基本信息。若需对姓名、性别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修改时,须持户籍证明或相关身份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到市(区)考办进行信息变更,同时将身份证明材料递交市(区)考办审核备存,以便省考办在毕业审定时进行复核。2.持有多个准考证且需要合并的考生,在申请毕业前须先在网上进行合并准考证,合并后方可申请毕业。若发现要合并的准考证号码和姓名与考籍管理系统准考证不一致的,须到其考籍所在市(区)考办进行变更手续,变更后再合并。3.有课程免考(替代)的考生,须在网上申请课程免考(替代),方可提交毕业申请。提交毕业申请后,考生须打印《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免考申请表》,连同相关的证明材料(证书、成绩证明等)的原件及复印件,一并递交市(区)考办进行审核备存。4.考籍由省外转入本省的考生,应当在本省取得专科不少于5门、本科不少于4门的合格成绩,方可申办毕业手续。5.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到市区考办现场进行人证识别比对,采集考生照片。6.照片背景可选用均匀淡蓝色(参考值RGB<100,197,255>),数字化图像规格为480×640ppi,分辨率300dpi,24位真彩色,数字化图像文件应符合JPEG2000压缩标准,压缩品质系数不低于60,照片文件大小在20KB-40KB之间,不得超过40KB。7.省自考办对考生资料进行最终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予以办理毕业证书,2023年4月份发放。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办理毕业证书(1)考籍档案中笔迹明显不一致或成绩有误者;(2)提供虚假证件或证明材料者;(3)姓名或身份证号在考试期间不一致,不能提供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证明材料者;(4)未到现场进行人证识别比对采集照片者;(5)省外转入的考籍档案,未在其考籍所在市(区)办理转入确认手续者;(6)未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包括课程笔试、实践环节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或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不合格者;(7)申请本科毕业,未通过前置学历审核者;(8)相关毕业材料及考籍档案不全、信息有错误者。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报考费 准考证费 电子照相费 资料费 服务费 手续费等,在一般的自考里是没有这些费用的;只有每科报名费和教材费,不过如果全部委托给他们,什么都不用管的话,总体来说2600也不算多。如果你能确定这个机构够正规就可以报名试试。

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论文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自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起,几十年的发展让其有了许多的进步,并广泛用于机器视觉,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等各大领域,并且与人类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安全性没有得到确切认证的情况下广泛发展人工智能是否是可行的做法,人工智能是否会战胜人类智能,现在还存在广泛的争论。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况,应用领域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讨论,联系有关理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在人类智能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关键字:人工智能 超越 人类智能 退化

一.人工智能的概况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二)人工智能的兴起

1956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之父的John McCarthy组织了一次学会,将许多对机器智能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 个月的讨论。他请他们到 Vermont参加 " Dartmouth人工智能夏季研究会"。从那时起,这个领域被命名为 "人工智能"。1976年Newell 和Simon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表现智能行为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Minsky从心理学的研究出发,提出了框架知识表示方法。到80年代,Minsky认为人的智能,根本不存在统一的理论。以McCarthy和Nilsson等为代表,主张用逻辑来研究人工智能,即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客观世界。逻辑学派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强调的是概念化知识表示、模型论语义、演绎推理等。 McCarthy主张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统一的逻辑框架来表示,在常识推理中以非单调逻辑为中心。传统的人工智能研究思路是“自上而下”式的,它的目标是让机器模仿人,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一些公式和规则

来定义,因此希望通过把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成程序语言输入机器,来使机器有朝一日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这一理论指导了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1956年,Samuel研制了跳棋程序,它在1959年击败了Samuel本人

1959年美籍华人学者、洛克菲勒大学教授王浩 自动定理证明

1976年 “四色定理”的证明

1977年,曾是赫伯特·西蒙的研究生、斯坦福大学青年学者费根鲍姆

(),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 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肖特列夫开发医学专家系统MYCIN

80年代,AI 被引入了市场,并显示出实用价值

1997年 “深蓝”

2011年9月,在印度古瓦哈蒂举行的电脑科技展上,一个“聪明机器(Cleverbot)”成功过近800名观众,使他们难以分辨对话出自真人还是电脑软件。当日参加聊天试验的30名志愿者被安排进行4分钟在线文字聊天,聊天的对象可能是“聪明机器人”,也可能是一个真人。他们的对话内容展示在一个

大屏幕上,1334名普通观众观看对话内容后进行投票。结果,超过的观众 把人与“聪明机器人”的对话误认成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聪明机器人”的发明 者、英国人罗洛·卡彭特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过一半以上观众,你可以说聪明机器人算是通过了"图灵测试"

二.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依靠

(一)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领域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二)人们生活与人工智能的密切关系

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到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让互联网搜索更加灵敏;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拥挤的交通

中推荐最畅通的线路;帮助识别信用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我们的生活却因它悄悄改变。

在美国硅谷,尼古拉斯·亚宁早上起来准备去上班,到公司需要40分钟车程。这位在Google工作的技术员走向他的Lexus汽车。汽车即将驶上加州拥挤的高速路,此时他的“司机”———汽车开始掌控大局。亚宁的这辆车是Google正在实验的自动驾驶汽车,安装有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他可以放松地坐在驾驶座上充当乘客。

在马萨诸塞州贝德福特的iRobot公司,一名参观者看着5英尺高的机器人爱娃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大厅里,躲避着周围的障碍物———包括人类。今年年底它将开始自己的第一份真正工作———远程医疗助手,让数千英里之外的专家通过安装在它“头”上的视频屏幕给医院的病人看病。当医生准备看望下一位病人时,他只需点击电脑地图上的新位置。爱娃根据地图找到并赶往下一个病房,它还会自己乘坐电梯。

在华盛顿普尔曼,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正在给“智能”房间安装上感应器,使之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调节房间的光线,监控住户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每天睡眠多少小时,锻炼多少分钟。听上去有点像是被监禁,但事实上,倡导者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就像一个富有爱心的保姆:智能房屋可以帮助老年人,尤其是有身体或智力障碍的老人过上独立的生活。

从今年夏天在火星登陆的好奇号太空探测器,到仪表盘能够与人对话的汽车,再到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人工智能让互联网搜索更加灵敏;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拥挤的交通中推荐最畅通的线路;帮助识别信用卡;告诉驾驶员什么时候越过了道路中央的分道线。

甚至连烤面包机也即将加入人工智能革命。你可以将一个面包放进去,用智能手机拍张照片,手机将把所有需要的信息传送给烤面包机,指导它如何将面包烤得恰到好处。

从某个方便说,人工智能几乎无处不在,从控制数码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智能感应器,到干衣机中的温度和湿度探测器,再到汽车中的自动泊车功能。更复杂的应用还在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

三.人工智能的弊端

(一)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假说

人工智能只可以作为人类智能的补充,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智能的发展速度,即根据进化论来说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比人类智能进化得快许多。由于人工智能起步较低,故现在和人类智能有一定差距,但其表现出了在局部超越了人类智能的现状,让人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论据有:一是达尔文进化论;二是类比人类的创造性即由于人类智能的不断探索欲会把自己独有创造赋予人工智能,这会导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智能;三是“量变质变定律”人工智能不断的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智能,最终将在质上战胜人类智能。

其代表人物有四川大学社科系教授王黔玲从世界观角度提出的“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的论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郦全民认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不前进就会落后的“象棋皇后”效应的作用下,人类不会停止对比自己先进的更高的智能系统的探索。而进化法则又不可违背,将使得进化之链朝着超越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地球上出现超越人类的高智能物种是进化的必然。代维也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战胜人类智能,但会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之父认为“没有理由相信我们不能写出一个能使电脑像人一样思考的公式。”斯蒂芬·霍金 说过“在我看来,如果非常复杂的化学分子可以在人体内活动并使人类产生智慧的话,那么太阳复杂的电子电路也可以使计算机以智能化的方式采取行动。”德国班贝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德尔纳认为“有灵魂的机器是存在的。”

(二)人类退化的假说

从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到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让互联网搜索更加灵敏;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拥挤的交通中

第5 / 6页

推荐最畅通的线路;帮助识别信用卡等。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我们的生活却因它悄悄改变。人们总是趋向于安逸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许多的需求,这会导致人们满足于享受当前的生活而忘记许多自己的本能。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那些我们不在经常使用的本能会在生物的繁衍中逐渐的退化消失。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有简单的解决方法,并且也越来越为人们所依赖。就像过去几千年我们没有电话手机,一样可以有自己的通讯方式,可是现在手机发展不过几十年,就没有几个人能离得开手机了。试想一下日益进入我们生活中的人工智能,等你习惯后还能离得开吗。如果有了人工智能,你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那经过生物衍变,人类的未来还能剩下什么呢。经过退化衍变的人类还有什么能力呢。

四.结语

现阶段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等方面都有许多的应用,并且范围越来越广,虽然看似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但是我们得注意其使用的度,就像克隆的应用一样,具有双面性的东西在发展时都应该慎重考虑。人工智能智能作为一种工具被人类智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发展,才能在保证其安全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为人类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 高级人工智能(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2006.

【2】玛格丽特·博登,人工智能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01

【3】 Russell S., Peter 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史忠植. 智能主体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

【5】 叶世伟, 史忠植 译. 神经网络原理(Simon Haykin: Neural Networks) .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7】卢格尔,人工智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3-01

【8】CarolynAbate,人工智能改变生活,南方都市报,2012-09-30

【9】门泽尔,机器人的未来,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10】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钱铁云,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类智能?,科学社会与辩证法,2004

【12】代维,人工智能VS人类智能。20年后谁称雄,青年探索,2002

【13】姜长阳,人类正在退化,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年11期

只要谈及科技对人类的意义,有一个词语出语率颇高――“双刃剑”。即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和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弊端。在这种种弊端中,有看得见的,如环境污染;而更多的则是看不见的,如科技对文化的冲击。

有关科技的利与弊,近年来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一现象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语文试题中――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这一话题,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据统计,在近几年高考作文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科技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冲击”――即科技会不会对文化构成冲击?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就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诚然,电话、短信、邮件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消减了我们生活中的诗意。可是我们不妨思量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或许能带给我们诗意和遐想,可在“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一条快捷的短信更让人放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得失,对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为了保存传统的美好而抱残守缺,还是为了方便快捷就抛弃传统?是在传统的树干上嫁接上时尚的枝条,还是在崭新的文化中打上旧补丁?笔者想:应该思考这类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中学生,更有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专家,甚至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远强于抱怨,只有总结反思,才能使我们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从而一步步接近我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2014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广东卷的材料放弃了书信与手机,取而代之的是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就像尺素与短信、马车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品评它们又岂是一个“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的?这当中,掺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加上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

高考作文涉及到的又一方面的话题是“科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如2014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读罢这则材料,笔者觉得: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早已潜入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在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陨落时的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像陶渊明、梭罗这些真正倾心于自然的隐者已经很难寻觅了。

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有关科技的材料,还触及到了近乎于“科幻”的话题。如2014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讲的是一则带有几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荒诞感”: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

平心而论,科技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利大于弊,否则我们绝不会视之为“第一生产力”,也不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为科技献身,为科技发展不遗余力了。我们现在要探究的是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怎样将它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乃至使之成为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力;而不是因噎废食,视科技为文化的宿敌,甚至视若洪水猛兽――而承担这一重任的主力,将会是今天走上考场的一代青年。从这一意义上看,让他们先写这样的文章真的很有价值。想必“科技”这一话题在随后的高考作文中仍会有一定的地位。

“衣食住行加互联网”,一夜之间诞生了许多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不过时过境迁尘埃落定之后,现在似乎已经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了。但是但凡体验过若干次人工智能不那么智能的时刻,总是不免从脑海深处发出灵魂之问:人工智能?B站上的一些人工智障表现,常常有数百上千万人围观。正是因为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多情况下,都不能善解人意地解决实际需求,在互联网上还诞生了一批反其道而行的大发明家,他们的产品生动地展现了,“什么叫做别人家的产品要钱,他们家的人工智能产品要命”。 人工智能像极了人工智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谁还记得那些年大火的“互联网+”吗……“衣食住行加互联网”,一夜之间诞生了许多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不过时过境迁尘埃落定之后,现在似乎已经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了。

但是但凡体验过若干次人工智能不那么智能的时刻,总是不免从脑海深处发出灵魂之问:人工智能?就这?

在电影中,人工智能是这样的,无所不能、追求进步、感情丰富、思考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然而现实中呢?机械地接受指令还常常阴差阳错,遇上一些突发情况立马整不会,更别说跟你沟通交流情感往来这些场景了。

B站上的一些人工智障表现,常常有数百上千万人围观。例如,一篇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出师表》在谷歌翻译看来,那就是纵横古今三千年的跨学科大作文,充斥着偶尔点题的前言不搭后语,让人哭笑不得。

再譬如说疫情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更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和讨论,人们在担心自己隐私泄露和安全性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人脸识别系统常常给人以“惊喜”:

有时候化个妆或者戴个眼镜就完全识别不出来,有时将图片识别为真人,之前更是出现了王者荣耀的人脸识别将狗认作了人脸这种新闻。

正是因为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多情况下,都不能善解人意地解决实际需求,在互联网上还诞生了一批反其道而行的大发明家,他们的产品生动地展现了,“什么叫做别人家的产品要钱,他们家的人工智能产品要命”。

所以说,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存在着那么多的诟病?真的只是因为发展时间短暂赞不成熟吗?还是说从根本上就南辕北辙了呢?

01 主流人工智能为什么不“智能”?

一些人工智能之所以并不像想象起来那么智能,那是因为其实他们都只是专用人工智能,而非像人类那样能够胜任各种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目前主流AI研究所提供的产品都不属于“AGI”的范畴,例如曾经因为打败李世石与柯洁而名震天下的谷歌公司的Alpha Go,其实就是一个专用的人工智能系统。

它除了用来下围棋之外,甚至不能用来下中国象棋或是日本将棋,更别说进行医疗诊断,或是为家政机器人提供软件支持了。

虽然驱动Alpha Go工作的“深度学习”技术本身,可以在进行某些变通之后被沿用到其他人工智能的工作领域中去,但进行这种变通的是人类程序员而不是程序本身。

不妨追溯人工智能的起源,它的诞生本来就是哲学思辨的产物,很多人或许看过《模仿游戏》,主角图灵其实对于AI科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50年,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验”,并认为人造机器具备人工智能的条件,就是它的言语行为是否能够成功模拟人类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和机器对话时会误以为它是真人)。

其实从诞生时起,AI研究就要探讨,什么是“智能”?究竟是能解决具体问题,还是在行为层面和人类相似?而判断AI系统好不好,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达到设计者最初的目标,这和物理实验判断假设合理性的路径不同。

在目前AI研究进路多样的阶段中,没有哪一种获得了绝对优势,不过我们可以大致将它分为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两个进路。

不要被这些晦涩术语所吓到,所谓符号主义进路,其实就是用现代的形式逻辑进行推演,就比如在计算机编程的时候,输入一些现实的数据,然后通过逻辑进行推理达到结果。这种进路其实被广泛应用,但是它存在一些根本问题,也造成了很多灾难:

比如2019年的这场空难,它的事故源自飞机上的AI系统,这个系统自动控制飞机头和地面的角度,而且人很难找到手动控制的按钮,只能依赖AI。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机头有个传感器探测飞机和地面角度,之后把数据给系统,系统就自动调整直到符合标准。

然而,一个根本问题是,如果传感器本身坏了怎么办?这种AI系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的原理就是根据给定的经验数据进行机械的逻辑推演,它无法灵活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临时判断。

其实这种进路的AI系统,都是运用了现代的形式逻辑思维,虽然它也很难满足另一派基于联结主义的深度学习技术发展(想必大家在科技类新闻中常常会见到“深度学习”这一热词,尽管可能不清楚它的意思)。

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一般人经常不会采用形式逻辑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本身看似比我们的“直觉”、“想象”要更加理性、科学,但是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比如说,形式逻辑无法检查自己处理的经验性命题本身的真假,上述中那场空难就是例子,而为了克服这一点,设计者通常预设了很多经验事实在推理中起到了真理的作用,进而将经验世界加以固化了。

人类可以轻松在变化的经验世界和不变的逻辑世界中进行切换,但是依赖形式逻辑的AI却无法做到。

又比如说,形式逻辑的语义注重刻画“边界明确”的极端情况,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表述都处于语义模糊的“灰色地带”。

一个具体例子是“张三有钱”这句话,按照现代逻辑的表述,哪怕只有一分钱属于张三,“张三有钱”这句话就是真的,但人们日常的表述显然意味着,张三的财富必须远超一般人。

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形式逻辑不考虑经济性和可行性,只关注有效性,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到AI编程时,它不在意所需的大量公理和推理步骤。但是实际的AI编程显然要考虑成本问题和工程效率。

至于所谓的联结主义AI研究,并不关注符号层面上对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逻辑重构,而是注重如何以数学方式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并通过对于此类神经元网络的“训练”,以使其能够给出用户所期望的合格输出。

02 深度学习对人类文明有隐藏威胁

时下流行的“深度学习”技术,其前身其实就是联结主义,或者叫做“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

关于这一技术,有个浅显易懂的类比。假设有一个外国人跑到少林寺学武术,而且他和师父之间语言不通,那么他就先观察师父的动作,再跟着学习。

师父则通过简单的肢体交流告诉徒弟学的是否对,假如徒弟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不能通过语言知道自己究竟哪里错了,只有无限地猜测并模仿,直到师父肯定为止。

这种方式显然效率很低,但是“胡猜”却是联结主义的实质,因为这种AI系统不知道输入的信息意味着什么,它是通过一次次猜测可能的结果,如果与人类预先给定的“理想解”符合,则加以保存“记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

而所谓“深度”学习,其实并不意味着AI可以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它的原文“deep learning”翻译为“深层学习”或许更不容易引发歧义。

它的意思是通过系统技术升级,增加隐藏的单元层、中间层数量,这种方式显然依赖于硬件的提高和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大量数据。

那么,深度学习为何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潜在威胁呢?

这里说的威胁,不是那种科幻式的想象,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考量。简单说来,“深度学习系统的大量运用会在短期内对特定领域内的人类工作岗位构成威胁,由此也会对人类专家的稳定培养机制构成威胁,并使得深度学习未来的智慧汲取对象变得枯竭”,由此,人类文明在耗尽了深度学习的短期红利后,可能走向衰落。

这段话究竟是什么含义?

我们从医学中的肿瘤AI诊断说起,这种新兴技术在设计深度学习框架时,必须依赖专家医生进行数据的标注,但是专家医生本人的读图能力却是数十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

换言之,当这种AI技术得到推广,医学院的学生可能没有精神动力再耗费多年心血进行相关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会造成人类医生相关能力的衰弱。

而且,由于深度学习的统计学机制会剔除偶然数据,很多罕见病例的肿瘤形态不会被标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人类医生,长远来看,AI肿瘤诊断也会对人类医生诊断罕见病例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徐英瑾老师认为,深度学习技术对专业领域劳动力的剥削和取代,实际上对人类文明的人文资源产生了剥削和威胁。

所谓的人文资源,包括了稳定而不僵化的知识培养体系,使得劳动力在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而且每个人的思想与技能水平的差异性,又使得人文资源充满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是一个社会的人文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现有的AI系统不能像真人那样对同一价值内容产生多样性的认识,深度学习机制实际上是收集了大量的一般性认识,并加以平均化,它无形中排除了很多个性化的认知,但是却无法产生新的历史发展可能性。

这种僵化和平均化的一个后果,是人类提出新动议时被AI所限制。比如说,喜欢创新的影视制作者提出新的方案时,如果资本方依赖深度学习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式,就会以“缺乏数据支持”为由反对这种创新,那么有想法的导演和编剧就无法得到资本界的支持来从事创新性的文艺创作。

03 对眼下的主流的AI研究的批评

传统的的AI系统需要对系统所面对的环境,或者是所要处理的任务类型给出非常清楚的界定,因此不具备那种针对开放式环境的适应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即使是鸟类的自然智能,也都具有那种处理“全局性”性质的能力。譬如说,乌鸦所面临的原始环境肯定是不包含城市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日本东京的乌鸦成了一种高度适应城市环境的生物。

成精的日本乌鸦

此外,自然智能常常能用相对经济的方式对环境作出回应。例如我们很难想象一只猴子为了辨认出它的母亲,需要像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系统那样先经受海量“脸”信息的轰炸,就像我们很难设想柯洁在获得与“Alpha Go”一决高下的能力之前,需要像它那样自我对弈几百万棋局一样。

相反,对于信息的过分榨取,已经使得当下的人工智能陷入了所谓“探索-榨取两难”,如果不去海量地剥削人类既有的知识,机器便无法表现出哪怕出于特定领域内的智能。

然而,一旦机器剥削人类既有知识“上了瘾”,就无法在任何一个领域内进行新的探索。

与之相比较,相对高级的自然智能却都具备在不过分剥削既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能力(比如司马光在“司马光砸缸”这一案例中所体现的创新能力)。

因此,假使有一天一种超级AGI实现了,它的技术路径也必然与现在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非常不同。

总体来看,目前被社会各界所热炒的AI的概念,是需要一番冷静的“祛魅”操作的,这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做支撑,也需要一定的哲学剖析能力做辅助。

我国目前AI发展的基本策略,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所产生的数据红利,拓展缘起于美国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范围,这就使得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容易收到某些国家来自技术供应端的打压。

要从这种局面中找到出路,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开拓出一种基于小数据的(而非大数据的)、并由此在原则上就不需要大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新AI发展思路,就完全可能由此规避美国目前针对我国的大多数政策限制。

##20211026

本期活动

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人工智障”的事件?你对AI的前景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展望?从哲学角度来看,你觉得AI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哪?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

在人工智能时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旧遥远,未来的理想路径或许是“小数据主义”、“绿色人工智能”、“心智建模”。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徐英瑾著

BurningEmpty

越晦涩的书,读完越享受|重磅好礼

“慈禧们”没少买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和北洋海军一败涂地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重大古籍整理工程《儒藏》的出版

如果你也被人工智障坑害过

人工智能像极了人工智障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 = 人工智障

你还别说,你这个机器人怪可爱的

有一点点心动

但是“智障”起来是真的智障

特别是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

突然一下智能音响跟你搭话了

多恐怖啊,甚至空气都有一点冷了

还有扫地机器人。。。

我在启动它之前要把家里所有能挪动的障碍物都挪动一下,不然我怕卡住它

挪完了,不时还是能够听到他被卡住的声音

特别是推拉门的轨道

抱起来,它又骑上去了

抱走,它又来了

你别说它还挺有脾气

扫地机器人:你别拦着我,我今天一定给这块干平,整干净了,你放开我。”

然后我就成为了扫地机器人保姆。

人类不可能淘汰的,因为机器人需要被监督。

诶,要是有机器人可以监督扫地机器人呢?

- End -

可以。 毕业论文是可以用别人训练出来的,但是自己也要有创新,不能全部使用,不然是不会过的。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学生选定课题后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人脸识别的毕业论文

可以。 毕业论文是可以用别人训练出来的,但是自己也要有创新,不能全部使用,不然是不会过的。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学生选定课题后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的题目都好写啊

噶声音大嘎哈是按时打算打算的撒打算打算大飒飒

1 KM-1 键混器的设计 1 Sw3204V监控器的设计 1 基于射频遥控型(单片机)交通灯的设计1 Sw802V视频切换器的设计 1 无线数控多相位灯从机的设计1 基于RS232遥控型交通灯的设计1 Sw802A音频切换器的设计1 Sw6408V监控器的设计 1 KM-3键混器的设计1 无线数控多相位灯主机的设计1 SW162V数字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基于RS232监控切换器1 SW401V 数字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1 RS485转RS232的模块设计1 基于LCD显示的波形发生器的设计1 4-20mA转RS-485模块的设计 1 基于RS232流量计的设计 1 基于PTR2000的交通灯控制器主机的设计1 基于RS485量水仪的设计1 压力采集控制器的设计 1 数字量转4-20mA模拟量输出的模块设计1 正弦波形发生器的设计1 基于PTR2000的交通灯控制器从机的设计1 基于RS485视频切换器的设计1 LCD车速里程表电路设计1 LED车速里程表电路设计1 MSK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1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开发1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1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设计1 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的VB实现1 基于单片机的多波形发生器的应用1 基于单片机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设计1 个人理财管理系统1 基于CAN总线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1 基于DSP平台的FIR滤波器设计1 于Matlab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与仿真1 基于TMS320VC5402-DSP的最小系统硬件设计1 基于单片机的热水控制器 1 基于单片机的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1 于单片机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系统的设计1 基于液晶显示的乘法口诀测试仪的设计1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 用AT89C51做 洗衣机全自动控制.doc1 数显频率计的设计.doc1 数控车间温度湿度控制系统设计.doc1 三角波斜率测试仪设计.doc1 人脸几何特征提取1 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程序设计.doc1 乞丐论文.doc1 教学楼毕业设计.doc1 建立海上风电场的技术要求分析与探讨.doc1 基于凌阳61A的数字式温湿度检测仪.doc1 基于几何匹配和分合算法的人脸识别.doc1 基于单片机数字钟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数据通用采集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数据采集器.doc1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报警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终端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路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计算器的设计.doc1 基于单片机的家用安保系统的设计.doc1 基于VHDL的数字频率计.doc1 基于SystemView的OFDM系统仿真设计.doc1 基于SystemView的OFDM系统仿真设计 基于PLC的烧结配料控制系统设计.doc1 基于MSP430的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MATLAB工具箱的数字滤波器设计.doc1 基于MATLAB的扩频通信系统仿真研究.doc1 基于GSM短信息通信方式的路灯无线监控系统.doc1 基于FPGA的信号源设计.doc1 基于EPP协议的AVR与PC并行通信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交通灯.doc1 单片机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的设计.doc1 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系统 单路口交通信号PLC控制系统的设计.doc1 城市路口多相位自寻优交通信号控制设计.doc1 陈洁(螺旋瓶盖的设计).doc1 八路竞赛抢答器.doc1 matlab信号与系统.doc1 GSM系统的研究与SystemView仿真.doc1 蒯申红智能语音报站系统设计 MT8888在家庭安全电话报警系统中的应用设计1 基于FPGA的频率与功率因数在线测量1 基于FPGA的误码测试仪如果需要定做的话系 Q 273546756

  • 索引序列
  • 人脸识别主题论文
  • 人脸识别别毕业论文
  • 人脸识别论文答辩
  • 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论文
  • 人脸识别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