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邮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邮箱

不可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过5名。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研究室或院系,地点及邮编号详细到街区;第一作者附简介,写明籍贯、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可另附,印刷时删除)、电子邮箱等,通讯作者只附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月刊)1987年创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特点是综合性强、审稿快、发文量大,凡研究干旱半干旱甚至季节性干旱区的论文,研究干旱半干旱问题及防治技术的论文,特别是绿洲建设的论文,不论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均可刊用;每年刊载论文440篇左右,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官网投稿

2019年投了一次,初审15天被拒,由于主题不符。 2019年又投稿一篇,这次过了初审,14天收到外审意见,返修后送复审,20天左右通过后编辑要求对格式,图片方面进行修改和校对,再次返修后等了半个月收到录用。 总体来说,退稿速度和审稿速度都比较快,不耽误事,全程邮件沟通,也能及时得到回复,一个版面500元,有彩图另算,录用到见刊时间要半年到一年左右。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要求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不可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过5名。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研究室或院系,地点及邮编号详细到街区;第一作者附简介,写明籍贯、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可另附,印刷时删除)、电子邮箱等,通讯作者只附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月刊)1987年创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特点是综合性强、审稿快、发文量大,凡研究干旱半干旱甚至季节性干旱区的论文,研究干旱半干旱问题及防治技术的论文,特别是绿洲建设的论文,不论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均可刊用;每年刊载论文440篇左右,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经验

不可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过5名。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研究室或院系,地点及邮编号详细到街区;第一作者附简介,写明籍贯、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可另附,印刷时删除)、电子邮箱等,通讯作者只附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

1、点开自己的邮箱。2、在邮箱内找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投稿状态的邮件。3、点开邮件。就会看到邮件状态是“投稿”、“修改”和“结果”这三个状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

[1] 文琦,丁金梅. 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91-96[2] 文琦,刘彦随,王建兴.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以榆林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04-109.[3] 文琦,杜忠潮,李玲.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4]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5] 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206-211[6] 文琦.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 176-181[7] 文琦,刘彦随.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8] 文琦,延军平,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89-193[9] 文琦,刘彦随,丁金梅等. 银川市水资源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247-253[10] 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4-38[11] 文琦,何彤慧.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1-214[12] 丁金梅,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干旱区地理,2010,33(1):136-143.[1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06-111.[14] 樊新刚,文琦,米文宝.宁夏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初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84-188.[15] 丁金梅,延军平,文琦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200-206.[16] 姚晓艳,李媛,文琦.热点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89-392.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干旱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曾经引用比·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不久前举行的“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尺度。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应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为资源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强调,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对地球自然系统的认识,改善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评估。 我国西北干旱区幅员辽阔,包括内蒙古、陕北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宁、甘、新、青干旱的荒漠地带。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发展战略中,生态建设是重要的内涵。陆地表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取决于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形成受自然地带规律制约的空间格局。我按照尊重自然的原则,对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植树造林与“绿化工程”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绿化等于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然地带性规律缺乏了解。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也有森林分布;而在半干旱、干旱区则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但不宜大面积造林。有学者提出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之一,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同样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当尊重自然,既不应背上森林覆被率低的包袱,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 然而,在半干旱、干旱区仍然可以看到引水灌溉、植树及建造机场高速“绿化带”,或在部分高速公路两侧山丘沿等高线挖坑种植灌木,进行喷灌以营造“绿化工程”等现象。结果事与愿违,既不见林带,又破坏了原已十分脆弱的环境。有关部门甚至提出要在乌鲁木齐市郊拍卖荒漠山丘土地,以承包方式实施“植树绿化”的计划。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边缘可以适当地营建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但是不宜大片营造森林,更不应过分渲染、夸大防护林的作用。 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无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实际,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区域范围总面积达×104 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占55%,草原和荒漠草原占2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大面积造林,完全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对于重大的改造大自然的计划或工程,必须开展动态监测,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正如马克思引自比·特雷莫的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下为本人总结出的几个关键点: 一 自然保护区建设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有其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北干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与吸取。例如,在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麓冲积平原的莫索湾地区,原有天然植被较好,由于不合理的大规模垦殖,强度樵采薪柴和过度放牧,导致沙丘活化严重。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有大面积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林生长,还有独特的春季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温带干旱区重要的基因宝库。虽然受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但只要采取适当的封育措施,将能较快地恢复演替为相应的顶极群落。实践表明,封育保护是恢复沙区退化生境的一种有效方式。建议加强对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保护,划定有特别价值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荒漠公园。位于中昆仑山的阿尔金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山地草原等各类植被得到保护,藏野驴(Asinus kiang)、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渐增长,植被天然恢复的成效明显。 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谈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有学者指出,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世界其他荒漠区相比,我国西北干旱区得天独厚。一系列高山上发育着许多山地冰川,为荒漠绿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目前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且浪费很大。 水是干旱区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切实的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区的发展前景很大,在薄膜塑料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变化大的缺点,又可以节约水的消耗,将有利于扩展各种植物生长。当然也应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改变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内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计划需要十分谨慎,应当以服务城市和工矿用水为主要目标。而不宜调水用于垦殖发展农业,否则将破坏天然植被,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前北疆山麓平原绿洲地下水超采开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绿洲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有人从湿润地区的角度出发,认为调水到西北干旱区是开发和整治的必要前提。他们以为只要有充足的水,沙漠、戈壁都可以变良田,粮食、棉花、水果都是优质品。于是有人提出“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也有人主张从雅鲁藏布江调400亿立方米的水到新疆,认为完全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能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干旱区的问题不是调水能解决的,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从自然条件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西北干旱区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都存在可行性、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慎重分析,决不可轻率决策。 土地资源的垦殖 在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干旱区的开发多以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为主。农垦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取得较明显的成绩,然而大面积垦殖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以新疆为例,从1950年至1998年,累计垦荒×104公顷,加上原有耕地,应有耕地面积×104公顷。而1998年实有耕地331×104公顷,丧失耕地面积×104公顷,丧失率达。如按新垦荒地计算,丧失率则高达,其中除少数为建设占用外,绝大部分为再次返荒。柴达木盆地在1953~1965年累计垦殖开荒×104公顷,开荒的土地大多是较好的草地或林地。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地沙化,保留到1995年的实际耕地面积仅有×104公顷,弃荒率达55%以上,撂荒地的表土风蚀量远大于耕地和荒漠地。可见,西北干旱区虽然地域广阔,但适宜农耕的土地大多已经开垦利用。何况后备耕地资源中,盐渍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很高。今后应以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为主, 而不应盲目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近年新疆有关部门曾提出垦殖千万亩以上荒地的计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危机 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区际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上下游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更为突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上半叶土地沙漠化严重。50~80年代初,一系列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办法取得较好成效。民勤盆地在50年代以来曾经建成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并大面积加以推广。截至1991年,累计营造沙枣林×104公顷 ,灌木林×104公顷 。由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严重衰退,×104公顷沙枣林成片死亡,×104公顷枯梢, ×104公顷 人工灌木林死亡。可见在干旱荒漠区的绿洲,防护林带的营造不宜片面追求林地覆被面积的比例,而应适度安排。否则,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所营造的林带也将衰败而失去作用,使沙漠化卷土重来。 目前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也在逐渐扩散。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人类自己掌握,通过这次研究干旱环境资料和对干旱生态的仔细研究,本人内心震撼不已,我们的家园在不断的受到破坏,防治势在必行,希望科学家可以早日研究出更加合理简易化的方法和技术,更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具备对防治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 索引序列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邮箱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官网投稿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要求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经验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