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以“外化”传译茶典籍之内隐互文主题,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10/03,2,《词汇学: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5,3,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08/04,4,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在广东金融学院召开,上海翻译,2007/03,5,《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中国翻译,2007/06,6,笔耕不辍,求善求美——《英语词汇学引论》(第三版)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06/03,7,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在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外语,2006/01,8,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漫谈英语中的“911”词汇,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9,英译《邯郸记》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10,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大学英语,2003/04,11,英译古诗(1),英语知识,2002/01,12,英译古诗(2),英语知识,2002/02,13,英译古诗(3),英语知识,2002/03,14,英译古诗(4),英语知识,2002/04,15,英译古诗(5),英语知识,2002/05,16,英译古诗,英语知识,2002/06,17,英译古诗(7),英语知识,2002/07,18,英译古诗(8),英语知识,2002/08,19,英译古诗(9),英语知识,2002/09,20,英译古诗(10),英语知识,2002/10,21,英译古诗(11),英语知识,2002/11,22,英译古诗(12),英语知识,2002/12,23,让陶渊明走向世界——在“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2000年8月15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1,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英语词汇学研究给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2,25,走向21世纪的汤学研究——在“纪念汤显祖诞生4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3,26,“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4,27,《词,意义和词汇:现代英语词汇学引论》——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5,28,《英语词汇学》——国外英语词汇学著作述评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6,29,英译《邯郸记》选场(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7,30,英译《邯郸记》选场,(二,)(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8,31,英译《邯郸记》选场(三)(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32,迎接中国外语科研创新的春天——在“中国外语教授沙龙”开幕式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33,英译《邯郸记》选场(四)(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34,英译《邯郸记》选场(五)(英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35,让陶渊明走向世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S1,36,国外语言学:历史与现状,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外语研究,2001/01,37,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38,英译三曹诗(1),英语知识,2001/01,39,英译三曹诗(3),英语知识,2001/03,40,英译三曹诗(6),英语知识,2001/06,41,英译三曹诗(10),英语知识,2001/10,42,英译三曹诗(11),英语知识,2001/11,43,张学良诗二首译介,英语知识,2001/11,44,英译三曹诗(2),英语知识,2001/02,45,英译三曹诗(5),英语知识,2001/05,46,英译三曹诗(7),英语知识,2001/07,47,英译三曹诗(12),英语知识,2001/12,48,英译三曹诗(4),英语知识,2001/04,49,英译三曹诗(8),英语知识,2001/08,50,英译三曹诗(9),白马篇,英语知识,2001/09,51,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三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1,52,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在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提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53,提倡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新书序言六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3,54,西方学者对词汇学研究现状的综述——Michael,论词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4,55,英语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56,悲建中先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5,57,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6,58,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59,英语新词追踪,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8,60,英语新词的来源及展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9,61,英语搭配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62,英语成语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63,标准英语和核心词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64,自序二篇,九江师专学报,2000/02,65,赏心乐事谁家院,英语知识,2000/01,66,英译三谢诗(9),英语知识,2000/09,67,英译三谢诗(2),英语知识,2000/02,68,英译三谢诗(7),英语知识,2000/07,69,英译三谢诗(10),英语知识,2000/10,70,登池上楼,英语知识,2000/03,71,游南亭,英语知识,2000/04,72,英译三谢诗(5),登江中孤屿,英语知识,2000/05,73,英译三谢诗(6),英语知识,2000/06,74,捣衣,英语知识,2000/08,75,英译三谢诗(11),英语知识,2000/11,76,英译三谢诗(12),英语知识,2000/12,77,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78,英译《牡丹亭》选场(英),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7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2,80,英译《牡丹亭》选场(英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3,81,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4,82,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5,83,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6,84,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7,85,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8,86,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9,87,杜丽娘的东方女子忧郁情结——《牡丹亭》译后感之一,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88,《牡丹亭》的“集唐诗”及其英译——《牡丹亭》译后感之二,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89,中国莎学研究的新里程碑——喜读刘炳善教授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90,《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6,91,英译三曹诗选,外语教学,1998/01,92,两种文化,两种田园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1,93,承前启后,推陈出新———陶渊明的《停云》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94,一首生动的寓言诗——陶渊明的《形影神》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3,95,陶诗英译百花开——陶渊明《饮酒》(其五)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4,96,各领风骚译陶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5,97,诗中画·画中情·情中意——《归园田居》(其三)英译鉴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6,98,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99,英译《牡丹亭》选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8,100,英译《牡丹亭》选场(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9,101,一语天然万古新(上)──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102,一语天然万古新(下)——陶渊明其人其诗,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103,关于英语诅咒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104,面向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2,105,走向21世纪的英语词汇学,外语研究,1998/03,106,《中外比较文化》(前言),日语知识,1998/05,107,创建一流外国语大学服务于建设新辽宁发展战略,辽宁教育研究,1997/01,108,英语词汇的最新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03,109,一套具有当代意识的教材——喜读《展望未来》英语教程,外语界,1997/03,110,九十年代国外语言学管窥——语言学和词典,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1,111,汉魏六朝诗译后感,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2,112,词义变化的社会和语言原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3,113,英语的短语动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114,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上),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5,115,契合之路程:庄子和《庄子》的英译本(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6,116,十年磨一剑,英语知识,1997/07,117,《90年代国外语言学的新天地》,英语知识,1997/06,118,今人译古诗──英译《古诗十九首》札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06,119,异曲同工,异彩纷呈──中英文谜语比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1,120,英译《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05,121,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辞书研究,1995/01,122,《庄子》十译本选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4,123,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1,124,漫谈《诗经》的英译本,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03,125,殊途同归译《诗经》──《桃夭》英译比读,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02,126,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1,127,英译《诗经》(国风)十八首(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02,128,传神达意译《诗经》,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4,129,双语词典学研究大有作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5,130,向着大外更加辉煌的明天,前进──在庆祝大连外国语学院建校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06,131,说东道西话《诗经》——从“关雎”谈起,现代外语,1994/04,132,英译诗经二十二首,外语研究,1994/04,133,英译诗经二十一首,外语学刊,1993/06,134,英译诗经十五首,外语教学,1993/04,135,英译诗经(国风)十九首,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06,136,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01,137,探索双语词典的新选题——在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06,138,团结奋进,把大外办出新水平——在庆祝建校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5,139,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祝贺学报创刊十周年,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06,140,热烈祝贺《英语知识》创刊——代发刊词,英语知识,1987/01,141,英语对举反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学刊,1986/01,142,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1,143,英语重复型成对词的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04,144,“——of——”结构的修辞作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03,145,英语并列同义词的语义和文体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3,146,情以理达,情见乎辞——华兹华斯的《水仙诗》赏析,外语与外语教学,1984/04,147,英语外向复合人称名词小议,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2/02,148,《南柯记》选场英译(英文),'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总第149,“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2004150,语言学与词典,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996151,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

韩星,男,1960年6月出生,陕西蓝田人。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

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 研究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出版专著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论》、《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孔学述论》、《中国文化通论》、《儒家人文精神》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汽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汽车AMT控制系统及离合器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 重庆交通学院 2004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汽车行业一体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研究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吉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合肥汽车客运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哈尔滨成功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案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汽车齿轮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我国汽车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汽车造型中的张力和表现性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 湖南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1、丁冰,汽车安全气囊的控制,《现代汽车技术》, , (1995), 109--120;

12、朱军编著,《电子控制发动机电路波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149

[1]陈清泉, 詹宜君. 21 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靳立强, 王庆年, 宋传学. 电动轮驱动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及试验验证.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37(4): 745-750

[3]张媛媛. 采用电动轮驱动的电动汽车转矩协调控制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4]喻凡, 林逸. 汽车系统动力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5]李白娜.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韩力群.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7]郭孔辉. 汽车操纵动力学原理.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8]曹秉刚, 张传伟, 白志峰等. 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38(1): 1-5

[9]余志生. 汽车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10]房阳.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1]金陶胜,城市道路汽车尾气污染扩散模式研究及其GIS实现[R],2000第五期

[12]何东全、郝吉明、傅立新等,应用OSPM模式进行澳门街区峡谷污染评价[R],环境科学学报,1999,19(3),256-261

[13]廖玉麟:数学物理方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4]吕先进,时间序列关联维数计算方法[J],系统工程,2002(7): 77-80

[15]武喜怀,汽车尾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 :69270.

[16]张起森、张亚平,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5),156-159

[17]王红云,浅谈防治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之责任[J],环境教育,2008(7) : 75276.

[18]熊慕慕,机动车尾气排放与大气污染[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43.

[19]丁信伟,王淑兰,徐国庆,可燃及毒性气体泄漏扩散研究综述[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9, 16(2) : 118-122.

[1]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J].汽车科技.2007(06).

[2]杨孝纶,刘晓康,汪斌.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J].变频器世界.2007(07).

[3]杨孝纶.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下)[J].汽车科技.2008(01).

[4]余群明,石小波,王雄波,杨振东.电动汽车技术(5)电动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大众用电.2008(05).

[5]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01).

[1].范从山.电动汽车技术原理及发展展望[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03

[2].祝占元.电动汽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09

[3].高义民.现代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陈世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刘长江.充电站之战电动汽车新机遇[J].第一财经周刊.2010,4

[1]陈翌,孔德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01:71-81+127.

[2]罗布·恩德勒,沈建苗.客户体验:特斯拉的取胜法宝[J].IT经理世界,2014,18:38-39.

[3]李美霞.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纯电动汽车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及市场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4]朱成章.对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的质疑与思考[J].中外能源,2010,09:11-15.

[1]姚时俊.汽车美容与装饰[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熊靓.黄金产业汽车美容养护[J].中国科技财富.

[3]朱为国.我国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和现状[J].北京汽车.

[4]耿莉敏,我国汽车美容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技术经济,.

[5]姚时俊,闫彬,汽车美容,机械工业出版社,

[6]赵伟,浅谈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科学时代,.

[7]王永茂,中国后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孔晓敏.6S管理探索与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

[2]韩典.连锁超市品类优化管理特征及关键点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

[3]张明泉,李超.6S现场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纵横,2011.

[4]魏仁干.基于顾客满意的多项目排队问题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1-04.

[5]陈俊宁.社区便利店营销策略分析.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6]周勇.中国便利店的`当下困境与发展潜力,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

[7]胡艳英.美陈展示-超市的新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4.

[8]周越.浅析大型超市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设计科学化.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

[1]林文立.浅析汽车美容装饰现状与发展.《大众汽车》,2014年1期.

[2]薛振刚.浅谈汽车美容装饰的发展趋势.《中外企业家》,2012年17期.

[3]晏承平.浅谈亮洁汽车美容店服务营销优化策略.《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年9期.

[4]覃维献.汽车美容[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

[5]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8.

[6]樊伟伟.汽车美容与汽车用品店经营全攻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7.

[1]朱则刚.我国的汽车销售及其未来趋势[J].城市车辆,2008(08)

[2]马文斌.汽车销售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王蕾.我国乘用车市场影响因素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5)

[4]王瑶.市场营销基础实训与指导[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刘怀连.高职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

[6]寇恩大.汽车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7]霍亚楼.汽车营销实训(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李磊.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

[2]陈皓颖.简析汽车4S店的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153-154.

[3]瞿曼丽.试论汽车4S店财务管理的重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75-176.

[4]雷云华.汽车4S店财务监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J].企业导报,2014,05:55-56.

[5]李磊,简晓春.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7:499-500.

[1]韩通.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与展望[C].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175-178.

[2]苏晖.目前汽车销售市场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C].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三),2005,12:139-157.

[3]韩旭萍.浅析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的现状及其创新方向[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2:1.

[4]马春阳,侯建坤.汽车销售新模式-4S店集群[J].上海汽车,2007,11:32-35.

[5]曹献存.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4.

[6]杨伟龙.博客营销建立、管理、活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叶旋.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范毅.高职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教育研究,2013.

[3]罗婷劼,周霞.浅谈职业意识教育与汽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4]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5]叶挺宁.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08.

[6]王凤兰.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邓闰姝,李小慧,吴广平,关于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的探讨[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51-53

[2]沈爱华,张小妹,朱止平,浅谈汽车文化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一种文化形态[J],职业技术,2010,(14);193

[3]王东林,陈羡矾,黄芝林,汽车文化引领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1-53

[4]沈银涛,张国强,李家辉,汽车文化正从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J]职业技术学院,2011,(18);193

[5]蓝月晶,占成安,吴成林,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之我见[J]教育学院出版社,2011,(8);51-53

[6]刘百慧,路引明,江止清,对提高汽车文明之我见[J],职业技术,2009,(25);193

[7]陈可明,林小东,袁小顺,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内在联系研究[J],华南理工学院出版社,2009,(7);51-53

[8]刘玲秀,吴国斌,李佳佳,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区别分析[J],职业技术学院,2009,(15);193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181~183

[2]郑也夫,轿车文明批判,光明日报,.

[3]顾翔华.繁荣汽车文化,构建和谐汽车社会[J]时代汽车,2013(10)

[4]张国方.论车文化的形成标志及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5]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6]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高立宝.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01

[8]本书编写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1](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2-27,134-151[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编.中国项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PMBOK&C-NCB).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2-36.

[2]陈炜煜,杨婧.项目时间管理理论与探究[J].特区经济,2013(2):221-222.

[3]李跃宇,汪贤裕.项目时间管理及在项目管理软件中的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4]沈莉洁.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7:075.

[5]鲁静.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

[6]曾婷.JMC公司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

[7]金林杰.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探讨[J].物流技术,2012.

[8]吴哲敏.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M].现代商贸工业,2012.

[1]向鹏程,任宏.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工程项目主体行为三方博弈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0(9)

[2]齐斌.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和组织创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徐剑,刘宗秋.物流产业融合、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及政府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4)

[4]梁军.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5]闫稚珩.浅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3(06).

[6]冯春花,钱炜.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

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一篇,是Sage数据库中的一篇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 Jiang Y, Liu J, Wang S. Cooperative outputfeedback tracking control for multi-agent consensu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and switching topolog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Control, 2015, 37(4): 550-559第二篇,是Springer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共有6章:前言13页(i-xiii);第一部分,引言第1-15页;第二部分:“Stability of Switched Systems”,包含两章,第17-71页;第三部分:“SwitchingControl”,包含三章,第73-165页;第四部分:“Back Matter”,第167-233页。全书共233页,就看你引用的是哪部分。如果是整本书,则不必标出页码。参考文献格式:[2] Liberzon D. Switching in Systems and Control[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3.第三篇,是一篇会议论文,原文收录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按照2005年新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编写格式》,论文题目后面的参考文献类型代码应该是“C”(会议论文),而不是“A”(析出文献)(新标准中取消了A代码),论文集名称后也不再标注“C”。两个学会的英文名称不必标出。参考文献格式:[3] 满永超, 刘允刚. 高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切换自适应镇定控制设计[C]. //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第三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卷).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013: 6.

张照志 刘永团

一、会议概况

(一)会议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乌斯季市,参加由哈中俄蒙四国共同召开的“大阿尔泰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共24人,分别由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生组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亚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专家认为本次会议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学术交的同时,初步了解了哈萨克斯坦地质科研机构和工作条件,中国专家、教授与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同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密切联系,为国家305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多层次中亚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了满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区参会情况

2010年3月,应国家305项目办邀请,张照志、张涛、刘永团、王雯婧4人向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会议组委会提交了3篇英文论文摘要。4月,组委会邀请论文提交者参加会议。4月26日,张照志专门向地委副专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提交了《关于参加哈萨克斯坦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请示》,27日批复同意参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同志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3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附件一)。参会费用由“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提交了名为《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的论文、摘要及多媒体,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论文,摘要及展板等会议材料(附件二)。此次会议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矿业基础信息资料。向周边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情况,也为完成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等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国际“大阿尔泰地质学术会议”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中亚地区地学领域学术会议,也是新疆305项目研究团队第一次组团展示中国学者研究中亚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研究中亚的地学动态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亚地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讨会收集到丰富信息和资料,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地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预期效果。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洲中心大阿尔泰地区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多样性与联系。会议地点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的阿尔泰科技园。共设置了4个主题学术报告:①矿床及成矿规律;②区域地质及地球动力学;③方法、技术、成矿预测及找矿实例;④矿产资源、生态、经济和管理。此次会议以地学主题研讨为主,矿产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为辅。中俄哈蒙4国专家学者发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题发言及讨论。

阿勒泰地区代表团提交的3篇论文属于第4个主题报告内容(附件1,2,3),涉及矿业经济及组织机制学术研讨的范畴。论文收录于会议公开出版的“大阿尔泰-中亚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地区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上进行了研讨,达到了宣传阿勒泰地质、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方面的目的。张照志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颇感兴趣。原定为15分钟的发言,延长至半小时。从研究员的学术研讨视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主要对阿勒泰地区资源、区位区情、生态环境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区建设的矿产资源基础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有步骤地建设4大矿业园区的规划。最后阐述了特区建设有关组织领导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国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投资环境及政策进行了讨论与研讨。

张涛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合作机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题发言。刘永团硕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邻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尔泰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矿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对阿勒泰地区成矿规律、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地质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①矿区阿尔泰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省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矿床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②大阿尔泰地区构造建造、深部构造、变质变形、变质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对比、划分;③矿种上除了有金、铜、铅锌、铜镍、稀有金属外,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还有黑色页岩(板岩)的综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带注意铁矿带的找矿;④大阿尔泰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岩浆作用、构造动力学、年代学、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学;⑤遥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探矿、综合找矿方法、预测参数、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成矿预测等;⑥选矿技术方面有金砷矿石生物氧化技术、放射性方法选金的硫化物矿石;⑦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⑧注意到采矿过程中生态监测和减少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⑨注意到采矿选矿中造成的跨镜污染问题和对策;⑩矿业企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上述研究对阿勒泰地区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地质队等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机构编制相关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第③个主题研讨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哈俄两国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参考作用。还有,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同样对阿勒泰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资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国有关地质、成矿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大会论文集、多媒体等大量资料。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系统收集了第30~33届国际地质大会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论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特征,煤炭盆地、石油、铀等能源资源前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稀有金属矿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

(2)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巴西),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与矿产成因》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经济,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成矿学,矿床地质和有机可燃矿产,水文地质学和地质生态学,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等。

(3)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里海及咸海地区地质》论文集。前者收录了50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来自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论文,主要包括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学、水文、现代地质作用、生态和地震监测等内容。

(4)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挪威),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和《中亚成矿域》论文集。前者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矿作用、矿床、油气矿产成因、矿物原料基地、勘探技术与数学方法、地下水、生态、地质遗产等;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研究论文,包括5个部分:中亚成矿的主要问题、多金属与铜、金及稀有金属、铀及其他矿种来论述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特征。

另外,此次会议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今后参加类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积累了经验。

三、认识建议

(一)几点认识

1.哈方通关环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团在吉木乃口岸通关时,哈方海关、边检等管理人员对中方人员有意刁难。9月13日中方代表团乘汽车处从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关不允许过关,找汽车手续不全的问题等。经过了近9个小时滞留,最后到晚上7:30才放行。从斋桑县出发连夜驱车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乌斯季宾馆。

2.双方语言交流不畅。国际学术主题发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专家主要以俄语演讲,对中方带来诸多不便。蒙古由于会议经费困难,参会专家相对较少。论文集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数论文摘要为俄文,造成中方人员交流困难。加之哈方翻译人员几乎为非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且非常年轻。语言障碍对此次学术交流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

3.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研讨会。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哈方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哈方派出能源矿产部副部长兼地质矿产委员会主席、地质资源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会议并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东哈州州长、乌斯季市长都参加会议,东哈州立科技大学、东哈州地质与生态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科学院和东哈州勘探公司抽调多名专家参与会议组织,东哈州政府和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政府参与协调。会议安排在东哈州乌斯季阿尔泰科技园召开,8天前哈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同一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学术气氛和设施满足学术会议需要。往返会场与代表团住地乌斯季宾馆之间,以及代表团集体活动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并有警车开道,方便了参会代表的开会和生活。

4.会议接待规格高,对中方代表团非常重视。一方面,这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大阿尔泰地区地学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丰富有关。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欢迎晚宴,为与会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舞。为了表达对中发代表团的尊重,哈方还专门安排了中国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团成员感动。

从各位参会代表体会哈萨克斯坦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物价相当于中国的4~5倍,普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会议组织者,动员多家国家级矿业企业赞助会议,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矿业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会议注册费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专家和学生代表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论文报告稍显欠缺。就学术论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团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少,学术报告只有7个,研究内容专而不宽,综合性不强,多属于纯学术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矿区带的找矿评价、找矿方法、成矿预测、采矿、选矿技术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矿种局限于铜铁多金属等。但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采用的测试数据新,年代学、同位素等研究较为深入且较新,反映出中国对基础地质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学专家的报告内容虽涵盖了传统的地质勘探、矿业所有工作内容,但是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数据,数据相对陈旧。

6.会议代表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中方代表团专家学者各年龄段的都有,年龄结构较合理。而哈、俄、蒙3国科研人员的年龄偏大,特别是40岁以下的专家很少。这与这些国家对地学投入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差有关。据了解,很少地学科研人员因无法忍受地学研究的过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较高的领域或行业。

7.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参会过程中,阿勒泰代表团想收集有关东哈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资料及相关数据,难度很大。我们也到了该市两家大的图书馆,准备购买有关书籍,但均没有如愿。为此次活动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阿勒泰地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机构参加类似的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阿尔泰成矿带横跨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大阿尔泰学术研讨会所研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地学研究,同时涵盖了找矿方法、预测、经济技术评价、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研讨主题为阿勒泰地区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升阿勒泰地区地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议阿勒泰地区重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对周边国家的考察、研讨等活动,收集整理积累周边国家资源、政策、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和信息系统。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支撑。

3.争取由阿勒泰地区组织召开“大阿尔泰”地学国家学术研讨会。届时,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国知名地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地区,对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矿业经济等进行研讨。组织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阿勒泰地区并非难事。但对宣传阿勒泰、促进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建议阿勒泰地区以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渠道。把阿勒泰地区需要招商引资的项目通过展板的形式公布,便于周边国家有关投资者参考。重点是为大阿尔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致谢

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及参会等过程中,得到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王宝林主任、王小文处长等领导的帮助。参加此次会议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地委委员、秘书长曾舒拉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陈祺在与哈方的联系方面给予了中方代表团大力的帮助。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对此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阿勒泰地委办林艳峰副主、李玉瑛科长、吴广平科长、赵江泽副科长、陈新远秘书等也给予代表团大力帮助。阿勒泰地区外办在办理出国手续方面给予了代表团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团在经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期间,县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关,边防等单位非常重视,为代表团提供了食宿、通关、协调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件

附件1会议议程及人员名单(略)

附件2东哈萨克斯坦州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简介

一、东哈萨克斯坦州

东哈萨克斯坦州(简称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面积万平方公里,辖15区、10市。东哈州北与俄联邦的阿尔泰边疆区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相邻,西与卡拉干达州相邻,南与阿拉木图州相连,东和东南与中国交界,该州面积列哈萨克斯坦地委,人口则为第二。人口密度小于人/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的巨大差异使得东哈州一些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约163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和俄罗斯占90%以上。

东哈州的自然景观丰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为高山丘陵,期间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乌尔巴河等,还有许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河流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时常变浅和干涸,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湖泊也多位于东哈州,如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萨琴克科尔湖(736平方公里)、马尔卡科尔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斋桑湖,后者继而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水库-布赫塔尔马水库,水面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此外,东哈州还有舒里宾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两个大型水库,额尔齐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们股阿尔泰山脉的西部支脉,总长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经东哈州的几乎整个河段都能通航,东哈州的另一优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许多过境铁路线和航空线通过这里,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之间的交通枢纽。

东哈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20~-16℃,7月份平均气温20~23℃,但在东北部的山区最低气温可达-55℃。东哈州西部地区冬天常见暴风雪,夏天常起沙尘暴,全州的降水也极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东哈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储量大,多金属的共生矿多。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储备了全国的黄金矿、的钽、铌矿、的铜矿、47%的锌矿、27%的铅矿、37%的铁矿、27%的钼矿。有金属矿120个,非金属矿308个,年产有色金属70万吨。东哈州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森林面积万平方公里,木材总蓄量为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建立有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西阿尔泰斯克保护区等。

矿业方面。从苏维埃政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东哈州就成为前苏联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之一,采矿冶金联合体仍是东哈州的经济基础,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和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86%的铅,40%的铜精矿及许多稀有和稀土金属都产自东哈州的有色冶金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一半以上。铍及其制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誉。

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

东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万人。1720年作为乌斯季卡缅纳亚要塞而兴建,1868年起称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鲁德内阿尔泰山麓、乌尔巴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汇合处。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纳1038公里。该市是哈萨克斯坦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铅锌和其他稀有金属炼制厂。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是哈萨克斯坦重要工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哈萨克斯坦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

在考察活动中发现,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市场,但是城市建筑物整洁,花团锦簇,植被繁茂,喷泉雕塑应有尽有,宽阔的额尔齐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语言障碍,一切都显得清爽宜人,参会的中国代表都感觉,这是个宜居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既有遵循传统怀旧,又有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承载着中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论文(3篇)(见论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会议及活动照片(略)

第二届天津地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6年

论文:同林、利民《对立互补 趋于融通——〈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对读三则》(《南通师专学报》第1期);李世英《论钱谦益与朱彝尊诗学观的异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王英志《朱彝尊山水诗初探》(《暨南学报》第4期);李南蓉《朱彝尊简论》(《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曾贻芬《〈经义考〉初探》(《史学史研究》第4期)。

按:本年论文中,有两篇对钱谦益、朱彝尊的诗学予以同时观照。同林、利民使用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通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唐寅、李梦阳、袁宏道三位诗人传评的对读,指出清初诗论对立互补、趋于融通的时代特色,印证了学界对清代是古代诗歌理论总结时期的判断。李世英指出,钱、朱二人都主张诗歌要能抒 *** 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俗学之弊。但就“言志”内涵而言,钱氏主张抒发愤悱之情,朱氏则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社会的共性,也有个体遭际与思想的差异。王英志关注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指出朱氏以追求“醇雅”为创作依归,但早期寄寓民族兴亡之感,学王孟之冲淡;中岁抒发个人情思,学杜甫之遒壮;归田后反映闲适心境,兼学苏轼等宋人之作。朱氏山水诗体现了清初诗坛创作远离政治功利性及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趋势。王英志注意到朱氏诗作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质,在研究诸作中较为突出。李南蓉《简论》专论朱词,介绍了朱氏爱情词、咏物词,揭示了朱词的风格与特点,用以纠正各种偏见;评述了朱氏清空醇雅的词论体系,以及浙西词派得以形成的各种因素。曾贻芬对《经义考》的分类体系、著录体系作了探讨,对朱彝尊按语的学术价值作了评述,多中肯之论;尤其是关于朱氏所分各类用意之探析,颇能辨源析流,得其大体。

1998年

论文:杨晋龙《〈四库全书〉处理〈经义考〉引录钱谦益诸说相关问题考述》(《第七届所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5月);林庆彰《四库馆臣篡改〈经义考〉之研究》(《两岸四库学——第一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刘玉才《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按:杨晋龙、林庆彰都聚焦于《四库全书》纂修期间,四库馆臣畏于清高宗弘历的严命,如何对《经义考》中的“违碍”文本进行改写、删除的问题。由于《经义考》集经学目录之大成,卷数有三百之巨,足以昭显本朝文治之盛,因此深受弘历看重,亲自作诗褒扬,下令刊行。尽管如此,《经义考》仍然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删改的命运,于此可见清修《四库全书》“寓禁于征”“寓毁于修”之一斑。刘玉才梳理了朱彝尊诗文词作品的结集与刊布情况,从《竹垞文类》《腾笑集》《曝书亭集》,到其集外作品、注释之作,均有详细介绍;对江浩然、杨谦、孙银槎三家诗注之概况、价值高下,也有论析;最后指出,现有的整理之作,相对于朱彝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亟应加强。

1999年

论文:丁宏宣《不惜丢官的藏书家朱彝尊》(《南京史志》第3期);杨果霖《历来补正经义考的成果综述》(《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第九期,12月)。

按:《经义考》问世后,受到学人广泛关注,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系列相关著作。杨果霖即以翁氏此书、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吴政上《经义考版本异文校记》(附录于氏编《经义考索引》)等为考察对象,综论前贤考订成果,既分析其方法,又归纳其内容,复评论其优劣,指出既有考订存在琐碎不全、论证不足等问题。全文条分缕析,俱有明证,讨论深入,简括得当。

2000年

著作:林庆彰等《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

论文:魏中林《〈词综〉的编选与朱彝尊的“醇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何宏玲《此恨绵绵无绝期——朱彝尊〈桂殿秋〉赏析》(《名作欣赏》第2期);陈鸿森《〈经义考〉孝经类别录》(上、下)(分载《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第二期);杨果霖《〈经义考〉引文方式的分析》(《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五期,3月),《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研究》(《书目季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经义考〉征引〈文献通考·经籍考〉考述》(《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期,6月);沈乃文《朱彝尊与〈经义考〉》(《国学研究》第七卷,6月);王同策《〈京氏易考〉作者辨——〈经义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陈少川《学术巨匠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图书与情报》第3期);刘洪权《朱彝尊与图书编纂学》(《图书馆学研究》第3期);徐雁《朱彝尊曝书亭》(《书屋》第7期)。

按:本年著作与论文,涉及经学、文献学、词学等领域。林庆彰等主编的研究论集,汇集了前述吴梁、翁衍相、田凤台、杉山宽行、邱建群、卢仁龙、蔡瑱琪、朱则杰、陈祖武、曾贻芬、王渭清、黄忠慎、杨果霖、乔衍琯、杨晋龙、林庆彰、庄清辉等17位作者的23篇论文,前附罗仲鼎、陈士彪所编《朱彝尊年谱》,后附王清信、叶纯芳所编《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为研究《经义考》及朱氏生平与学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义考》问世后,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沈廷芳《续经义考》等十数种衍生著作,可分为校正之作、续作与补作三个系列,足证该著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详张宗友《〈经义考〉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书局2009年版)。陈鸿森踵清人及前贤成例,对《经义考》孝经类予以考正与补遗;计考正四十事,补遗七十事,搜罗齐备,辨析详明,足称功臣;所用分经考释之法,足资仿效。在《经义考》专题研究方面,杨果霖用力甚巨,成就也最为突出。《经义考》以著录弘富、广征博引著称,杨氏对其引文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共有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等七种方式,各以例发明之,既全且当。罗振玉曾为《经义考》编制目录,并撰有校记,以校其误。杨氏对罗氏校勘义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所校内容之类别,兼论其优点、缺点之所在,全而且要,可谓深得文献条例之学;就《经义考》而言,则是“研究之研究”。同此类似,杨氏复对《经义考》征引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其所征内容之类型、著录数量等,并比较二书之优劣,指出学者在整理《经义考》时,不能不吸引《通考》的内容,以求完备。沈乃文在介绍朱彝尊的家世、才学、仕履之后,对《经义考》的编撰背景、体例传承、完成时间、成稿方法、成就与不足、传刻源流等,均有具体而微的论述,其中不乏洞见;沈氏复对该书版本优劣问题,举出数十条例证,参互比较,得出初刻本最优等结论,堪称定评。馆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内对《经义考》征引颇多,乃至照录其误。王同策指出,《雅乐发微》的作者张敔系德兴人,而非朱彝尊认为的合肥人;《总目》因袭朱氏之说,实未能明辨。陈少川、刘洪权分别关注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与图书编纂学,后者在思想层面能有所概括。

2001年

论文:陈静莹《朱彝尊〈明诗综〉之诗观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诸葛忆兵《〈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江海学刊》第2期);杨果霖《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研究》(《“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七卷第一期,3月);吴蓓《论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兼论浙西词派发生、发展、衰落原因》(《浙江学刊》第2期);刘世南《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吴美娟《浅述棹歌体诗的地方文献价值》(《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按:《明诗综》是朱彝尊编选的明诗选集,是研究朱氏诗学理论与明代诗学发展的重要文本。陈静莹的学位论文,重点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朱彝尊编选《明诗综》的编辑精神、编选原则及评论内涵;二是该著所蕴含的诗学观念,诸如诗歌本源论、创作论、风格论及重要诗家之评鉴等。对《明诗综》之价值与影响,也有所论列。这是关于《明诗综》研究的第一篇学位论文。诸葛忆兵指出,朱彝尊编纂《词综》,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以救《草堂诗馀》给明代带来的淫逸卑下、饾饤琐屑的词风。《经义考》问世后,学者继起校订、补作、续作,蔚成系列,存世者尤以翁方纲《经义考补正》贡献最大。杨果霖对该书加以研究,揭其义例,明其内容,并评述其优劣,各举例发明,颇为细密。至于朱彝尊词,吴蓓认为,朱氏博采两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具有典范意义;朱彝尊所开浙西词派,与咏物之风相始终,但当咏物词堕为高雅的文字游戏之后,其生命力即大受限制,浙西词派之盛衰,实与此密切相关。刘世南指出,《朱彝尊选集》中存在断句、注释错误;为朱彝尊的作品做注,实属不易,非学养深厚、审慎坚韧者不能为。吴美娟认为,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为代表的棹歌系列,再现了嘉兴历史与前朝掌故,描绘了当地名胜古迹,记载了地方特产与风俗人情,具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及文化价值。对于棹歌而言,吴氏的概括实具有普遍意义。

2002年

论文:杨果霖《试析〈曝书亭集〉书籍跋文的价值》(《“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一期,3月);李瑞卿《从〈静志居诗话〉看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朱彝尊以情为主的理学风雅合一论——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大连大学学报》第3期);杨德贵《谈〈词综〉得失》(《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汪涌豪《朱彝尊论诗重学与清代实学思潮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鲁竹《〈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杨果霖《有关经义考著录的几项分析》(《“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四期,12月),《朱彝尊〈经义考〉“剪裁之法”的运用析论》(《醒吾学报》第二十五期,12月)。

按: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八十卷,其中序八卷,跋十四卷,合二十二卷,在朱氏诗文中堪称大宗(惟诗有二十二卷,可与比肩)。杨果霖首次对朱氏书籍跋文的价值作了考察,指出藉之可以考察朱氏藏书始末、校勘成就、学术交游、治学方法与偏好;此类文字因涉及各种版刻的考订,可以作为《经义考》的有益补充,并且成为四库馆臣重要的考证资源。“清”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与美学观念,李瑞卿梳理了这一观念的发展历程,对《静志居诗话》中含有“清”字的语词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指出朱彝尊对这些语词的使用,分别体现了对魏晋以来“清”的传统的怀恋,对厚重温和的风格、古朴真挚的品位的主张,以及对庸俗世风的矫正。李瑞卿认为,朱彝尊对情理关系的讨论,针对的是理学与风雅相分离的事实,主张二者并不矛盾对立,抒写情性也并不妨害道德;所谓“理学风雅合一论”,带有折中朱王的理学反思,具有原始经学的内涵。朱彝尊论诗重学,针对的是严羽之论,但置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就有了纠偏止弊、提倡实学的现实意义,汪涌豪结合清初政治、学术风气,对此有长篇透辟的分析。汪氏认为,对清初的实学思潮而言,朱彝尊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提倡者、参与者,有较大的影响。鲁竹指出,《乐府补题》的被发现,激发了浙西词派创作咏物词的热情,物态刻画穷尽,文词精美雅洁,美感纯粹简单,因而能扫明词之弊;但对情意传达的忽视,却有悖于重视情志的文学传统,其流弊遂至于空疏枯寂。杨果霖利用电脑技术,对《经义考》进行要素统计、定量分析,不仅查明全书的“家底”(诸如著录总数、四柱分布〔存、佚、阙、未见等〕、引用文献的数量与种类、历朝经籍数量等),还发现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例不合、经籍重出、归类失当等。《经义考》征引文献极富,同原文相较,常有改易删并,其间颇有规律可寻。杨果霖名之曰“剪裁之法”,并对其删并改易的情形进行了归纳。此法之优点在于:镕贯剪裁,如出一手;内容适当,繁简适中;条理秩然,体例详明;同时也有内容误删、剪裁失真、体例未能一贯的缺点。史著最重义例,杨氏对《经义考》剪裁之法的研究,可谓深切著明。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第一届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

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各类著作10余部,主编10余部;在国家级权威刊物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一)音韵、方言学类研究著作1《杜甫古诗韵读》(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2《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4年10月)。3《汉语音韵学论稿》(四川巴蜀书社1998年4月)。4《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语文出版社2002年)。5《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6《清代漳州三种十五音韵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7《中国语言学年鉴·汉语音韵学部分》(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8《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9《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二) 其他语言学著作10《中学古汉语修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11《古汉语翻译述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尔雅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3《尔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三)古代文化及古代文学著作14《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启明书局1989年6月)。15《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香港导师出版社1992年6月)。16《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17《中国文学史述要》(香港导师出版社1996年7月)。18《孟子漫谈》(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19《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语言研究和应用》(第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2.《十三经漫谈》(第二主编,台湾顶渊出版社1997年11月)。3.《汉语言文字学论丛》(主编,《古汉语研究》1998年)。4.《艺文述林·语言卷》(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5.《福建人学习普通话指南》(主编,语文出版社2001年10月)。6.《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主编,海天出版社1999年2月)。7.《编辑与语言》(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5万字)。8.《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9.《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提要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1月)。10.《十三经开讲》(第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1.《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学研究》(第一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 《诗经》行露 新台 的语言结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81年第2期2 从杜甫诗用韵看浊上变去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3 白居易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4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管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5 评袁梅《诗经译注》中之“叶音”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6 杜甫古诗用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南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 合叙释例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8年第5期8 代称格例释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9 文言层递辞格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文1989年第4期10 合叙浅谈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修辞学习1989年第5期11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合韵音”浅论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12 韩愈古诗用韵考-兼与白居易古诗用韵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13 颜师古《汉书注》反切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14 清代吴人南曲分部考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古音阴入对转疏证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16 《类篇》中的同字重韵初探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17 漳州方言同音字汇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方言1993年第3期18 试论上古音歌部的辅音韵尾问题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19 《类篇》方言考-兼评张慎仪《方言别录》所辑唐宋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3年第一期20 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21 《起数诀》与《广韵》《集韵》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 漳州方言重叠式动词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23 漳州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24 《南音三籁》曲韵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25 漳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6年第4期26 《起数诀》与《韵镜》《七音略》比较研究-《皇极经世解起数决》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 《切韵》系韵书韵目分类检字法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组编的《现代汉语研究专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8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6年第6期29 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会议述评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社科界1996年第4期30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2 福建方言研究概况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期刊】《福建论坛》1997年第4期33 《广韵》声母系统与漳州方言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中文系 【书刊】著名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七秩华诞纪念论文集《语苑撷英》,1998年1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34 福建语言文字研究概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35 明末上海凇江韵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36 《泉州方言文化》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林华东著《泉州方言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大学出版社出版37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汉语音韵学第五次国际学崐术研讨会论文集》3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声母系统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1998年增刊39 《汉语语法学论稿》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刘永耕《汉语语法学论稿》,巴蜀书社1999年4月版40 1994-1997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论坛》1999年第5期41 闽南方言“la-mi式”和“ma-sa式” 秘密语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9年第5期42 世界巨人传记丛书·中国文学家卷·总序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书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出版43 元代小令阴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二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11-1544 元代小令阳声韵部研究—《元代小令集》用韵研究之一 马重奇 福建师大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电大学报 1999-08-1545 《闽腔快字》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2046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47 中国语言学:回顾与展望——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0-2048 《增补汇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49 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州 【期刊】方言 2001-02-2550 方言与文化的立体观照──序林华东的《泉州方言文化》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2851 《渡江书十五音》音系性质研究--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国际中国语文研讨会宣读的论文《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52 《广韵》韵系与漳州方言韵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3 闽南漳州方言的la-mi式和ma-sa式音秘密语研究——与福州廋语、嘴前话和切脚词比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月林继中主编《闽南方言· 漳州话研究》54 台湾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55 闽台闽南话与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8-3056 福建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57 清代漳州韵书方言本字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7-2858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5-2459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异读系统研究(二)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州 【期刊】方言 2004-08-2460 闽人迁徙入台史略及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 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2-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邮编: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1-3063 《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专家评审意见》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书刊】张民权著《宋代古音学与吴棫<诗补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版64 移民与方言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书刊】《福建移民史》下编第三章“移民与方言”,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版65 闽人南迁与闽方言的传播和发展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7-2866《潮声十五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2-1567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书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P107-118,2007年12月68 姚弗如《潮声十七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2869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二)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0-1570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一)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9-1571 .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4期72 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中国语言学》2008年创刊号73 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7-2874 一部弘扬闽南方言文化的力作——读林华东新著《泉州方言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福州 【期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2575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福建福州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8-03-1576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四)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2-1577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马重奇; 张凡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1578 《击木知音》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方言 2009-05-2479 《潮语十五音》音系研究 陈伟达;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09-05-0180 明闽北韵书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性质及其声韵调配合表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2881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二)——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582 十九世纪初叶福建闽南方言词汇研究(一)——英·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词汇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583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古汉语研究 2009-12-1584 十九世纪末福建兼漳泉二腔韵书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台湾核心THCI期刊《政大中文学报》第12期,2009年12月刊85 清代三种漳州十五音韵书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2月版86 十九世纪初叶闽南三种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第6期2010年6月刊87 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 【期刊】中国语文 2010-09-1088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的源与流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2889 2004—2008年中国音韵学研究情况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2-1590 《林海权<古汉语研究论集>》序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91 20世纪初叶粤东澄海方言音系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书刊】《汉语的历史探讨》“杨耐思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92 二十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东南学术 2011年第1期93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去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3期94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入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 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95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96 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平声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方言2011年第4期9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阳声韵的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9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一)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99 五百年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100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论坛2012年第11期101《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第二作者102 明本“出推阔乃后述古”字母与清本“肥赔簸犁楼驴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3 明本“交合克百化果直”字母与清本“劳罗栗粒花布勒”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4 明本“备结射舌有条嘹”字母与清本“梨篱阅彪表聊”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5 明本“声音坦横班先”字母与清本“坪林蓝蓝铃连”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6 明本“穿本风通顺朗唱”字母与清本“挛论阑黄笼龙郎凉”字母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增刊107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十五音”的历史层次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东南学术2013年第一期108 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福建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音系比较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13年第2期108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土音”研究》(二)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1期109 闽台漳州腔四韵书音系比较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闽台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110 英国传教士戴尔( Dyer)《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研究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期刊】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4期111 明清以来福建闽北政和方言平声调演变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 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漳州方言文献音系考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13 明正德本《六音字典》入声韵历史层次研究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茶与佛教,台湾《国文天地》,1990年第3期。·从周公制礼作乐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国学文萃·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朱彝尊晚年手牍考录,《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2月。·法、荷、比汉学研究管窥,《汉学研究》第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9月。·朱彝尊与曝书亭,《藏书家》第二辑,齐鲁书社,2000年。·韩国奎章阁藏抄本《皇朝遗民录》刍议,《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苏武气节故国情-记韩藏抄本《皇朝遗民录》,《藏书家》第三辑,齐鲁书社,2001年。·全祖望学术史观探微,《第七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山大学,2002年6月。收入《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宁波出版社,2005年10月。·《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初学记》影印说明(线局,2002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寒山诗集》影印说明(线局,2002年)。·《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影印说明(线装书局,2002年)。·试论明清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4辑,2003年12月。·关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后村居士集》的版本问题(日文),《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三号,日本早稻田大学,2005年3月。·十六到十八世纪中国商人的活动与社会文化变迁――以江南地区为中心(日文),《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三号,日本早稻田大学,2005年3月。·试论钟山书院的学术传承--兼及《乙未课艺》的文献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2006年1月。·日本所藏《四库全书》散本杂考,《文献》,2006年3期。·基于书院教育的古典学术传承(日文),《中国古籍流通学的创立》,日本雄山阁,2007年3月。·岛田瀚《访余录》,《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莽苍园诗稿余》(整理补遗),《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07年5月。·《千载佳句》校读刍议(合撰),《文史》,2007年3期。·论清初书院的理学与教化,《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4期。·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从学海堂策问看文笔之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6期。

1996年

论文:同林、利民《对立互补 趋于融通——〈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对读三则》(《南通师专学报》第1期);李世英《论钱谦益与朱彝尊诗学观的异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王英志《朱彝尊山水诗初探》(《暨南学报》第4期);李南蓉《朱彝尊简论》(《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曾贻芬《〈经义考〉初探》(《史学史研究》第4期)。

按:本年论文中,有两篇对钱谦益、朱彝尊的诗学予以同时观照。同林、利民使用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通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唐寅、李梦阳、袁宏道三位诗人传评的对读,指出清初诗论对立互补、趋于融通的时代特色,印证了学界对清代是古代诗歌理论总结时期的判断。李世英指出,钱、朱二人都主张诗歌要能抒 *** 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俗学之弊。但就“言志”内涵而言,钱氏主张抒发愤悱之情,朱氏则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社会的共性,也有个体遭际与思想的差异。王英志关注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指出朱氏以追求“醇雅”为创作依归,但早期寄寓民族兴亡之感,学王孟之冲淡;中岁抒发个人情思,学杜甫之遒壮;归田后反映闲适心境,兼学苏轼等宋人之作。朱氏山水诗体现了清初诗坛创作远离政治功利性及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趋势。王英志注意到朱氏诗作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质,在研究诸作中较为突出。李南蓉《简论》专论朱词,介绍了朱氏爱情词、咏物词,揭示了朱词的风格与特点,用以纠正各种偏见;评述了朱氏清空醇雅的词论体系,以及浙西词派得以形成的各种因素。曾贻芬对《经义考》的分类体系、著录体系作了探讨,对朱彝尊按语的学术价值作了评述,多中肯之论;尤其是关于朱氏所分各类用意之探析,颇能辨源析流,得其大体。

1998年

论文:杨晋龙《〈四库全书〉处理〈经义考〉引录钱谦益诸说相关问题考述》(《第七届所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5月);林庆彰《四库馆臣篡改〈经义考〉之研究》(《两岸四库学——第一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刘玉才《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按:杨晋龙、林庆彰都聚焦于《四库全书》纂修期间,四库馆臣畏于清高宗弘历的严命,如何对《经义考》中的“违碍”文本进行改写、删除的问题。由于《经义考》集经学目录之大成,卷数有三百之巨,足以昭显本朝文治之盛,因此深受弘历看重,亲自作诗褒扬,下令刊行。尽管如此,《经义考》仍然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删改的命运,于此可见清修《四库全书》“寓禁于征”“寓毁于修”之一斑。刘玉才梳理了朱彝尊诗文词作品的结集与刊布情况,从《竹垞文类》《腾笑集》《曝书亭集》,到其集外作品、注释之作,均有详细介绍;对江浩然、杨谦、孙银槎三家诗注之概况、价值高下,也有论析;最后指出,现有的整理之作,相对于朱彝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亟应加强。

1999年

论文:丁宏宣《不惜丢官的藏书家朱彝尊》(《南京史志》第3期);杨果霖《历来补正经义考的成果综述》(《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第九期,12月)。

按:《经义考》问世后,受到学人广泛关注,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系列相关著作。杨果霖即以翁氏此书、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吴政上《经义考版本异文校记》(附录于氏编《经义考索引》)等为考察对象,综论前贤考订成果,既分析其方法,又归纳其内容,复评论其优劣,指出既有考订存在琐碎不全、论证不足等问题。全文条分缕析,俱有明证,讨论深入,简括得当。

2000年

著作:林庆彰等《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

论文:魏中林《〈词综〉的编选与朱彝尊的“醇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何宏玲《此恨绵绵无绝期——朱彝尊〈桂殿秋〉赏析》(《名作欣赏》第2期);陈鸿森《〈经义考〉孝经类别录》(上、下)(分载《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第二期);杨果霖《〈经义考〉引文方式的分析》(《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五期,3月),《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研究》(《书目季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经义考〉征引〈文献通考·经籍考〉考述》(《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期,6月);沈乃文《朱彝尊与〈经义考〉》(《国学研究》第七卷,6月);王同策《〈京氏易考〉作者辨——〈经义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陈少川《学术巨匠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图书与情报》第3期);刘洪权《朱彝尊与图书编纂学》(《图书馆学研究》第3期);徐雁《朱彝尊曝书亭》(《书屋》第7期)。

按:本年著作与论文,涉及经学、文献学、词学等领域。林庆彰等主编的研究论集,汇集了前述吴梁、翁衍相、田凤台、杉山宽行、邱建群、卢仁龙、蔡瑱琪、朱则杰、陈祖武、曾贻芬、王渭清、黄忠慎、杨果霖、乔衍琯、杨晋龙、林庆彰、庄清辉等17位作者的23篇论文,前附罗仲鼎、陈士彪所编《朱彝尊年谱》,后附王清信、叶纯芳所编《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为研究《经义考》及朱氏生平与学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义考》问世后,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沈廷芳《续经义考》等十数种衍生著作,可分为校正之作、续作与补作三个系列,足证该著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详张宗友《〈经义考〉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书局2009年版)。陈鸿森踵清人及前贤成例,对《经义考》孝经类予以考正与补遗;计考正四十事,补遗七十事,搜罗齐备,辨析详明,足称功臣;所用分经考释之法,足资仿效。在《经义考》专题研究方面,杨果霖用力甚巨,成就也最为突出。《经义考》以著录弘富、广征博引著称,杨氏对其引文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共有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等七种方式,各以例发明之,既全且当。罗振玉曾为《经义考》编制目录,并撰有校记,以校其误。杨氏对罗氏校勘义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所校内容之类别,兼论其优点、缺点之所在,全而且要,可谓深得文献条例之学;就《经义考》而言,则是“研究之研究”。同此类似,杨氏复对《经义考》征引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其所征内容之类型、著录数量等,并比较二书之优劣,指出学者在整理《经义考》时,不能不吸引《通考》的内容,以求完备。沈乃文在介绍朱彝尊的家世、才学、仕履之后,对《经义考》的编撰背景、体例传承、完成时间、成稿方法、成就与不足、传刻源流等,均有具体而微的论述,其中不乏洞见;沈氏复对该书版本优劣问题,举出数十条例证,参互比较,得出初刻本最优等结论,堪称定评。馆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内对《经义考》征引颇多,乃至照录其误。王同策指出,《雅乐发微》的作者张敔系德兴人,而非朱彝尊认为的合肥人;《总目》因袭朱氏之说,实未能明辨。陈少川、刘洪权分别关注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与图书编纂学,后者在思想层面能有所概括。

2001年

论文:陈静莹《朱彝尊〈明诗综〉之诗观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诸葛忆兵《〈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江海学刊》第2期);杨果霖《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研究》(《“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七卷第一期,3月);吴蓓《论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兼论浙西词派发生、发展、衰落原因》(《浙江学刊》第2期);刘世南《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吴美娟《浅述棹歌体诗的地方文献价值》(《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按:《明诗综》是朱彝尊编选的明诗选集,是研究朱氏诗学理论与明代诗学发展的重要文本。陈静莹的学位论文,重点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朱彝尊编选《明诗综》的编辑精神、编选原则及评论内涵;二是该著所蕴含的诗学观念,诸如诗歌本源论、创作论、风格论及重要诗家之评鉴等。对《明诗综》之价值与影响,也有所论列。这是关于《明诗综》研究的第一篇学位论文。诸葛忆兵指出,朱彝尊编纂《词综》,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以救《草堂诗馀》给明代带来的淫逸卑下、饾饤琐屑的词风。《经义考》问世后,学者继起校订、补作、续作,蔚成系列,存世者尤以翁方纲《经义考补正》贡献最大。杨果霖对该书加以研究,揭其义例,明其内容,并评述其优劣,各举例发明,颇为细密。至于朱彝尊词,吴蓓认为,朱氏博采两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具有典范意义;朱彝尊所开浙西词派,与咏物之风相始终,但当咏物词堕为高雅的文字游戏之后,其生命力即大受限制,浙西词派之盛衰,实与此密切相关。刘世南指出,《朱彝尊选集》中存在断句、注释错误;为朱彝尊的作品做注,实属不易,非学养深厚、审慎坚韧者不能为。吴美娟认为,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为代表的棹歌系列,再现了嘉兴历史与前朝掌故,描绘了当地名胜古迹,记载了地方特产与风俗人情,具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及文化价值。对于棹歌而言,吴氏的概括实具有普遍意义。

2002年

论文:杨果霖《试析〈曝书亭集〉书籍跋文的价值》(《“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一期,3月);李瑞卿《从〈静志居诗话〉看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朱彝尊以情为主的理学风雅合一论——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大连大学学报》第3期);杨德贵《谈〈词综〉得失》(《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汪涌豪《朱彝尊论诗重学与清代实学思潮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鲁竹《〈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杨果霖《有关经义考著录的几项分析》(《“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四期,12月),《朱彝尊〈经义考〉“剪裁之法”的运用析论》(《醒吾学报》第二十五期,12月)。

按: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八十卷,其中序八卷,跋十四卷,合二十二卷,在朱氏诗文中堪称大宗(惟诗有二十二卷,可与比肩)。杨果霖首次对朱氏书籍跋文的价值作了考察,指出藉之可以考察朱氏藏书始末、校勘成就、学术交游、治学方法与偏好;此类文字因涉及各种版刻的考订,可以作为《经义考》的有益补充,并且成为四库馆臣重要的考证资源。“清”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与美学观念,李瑞卿梳理了这一观念的发展历程,对《静志居诗话》中含有“清”字的语词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指出朱彝尊对这些语词的使用,分别体现了对魏晋以来“清”的传统的怀恋,对厚重温和的风格、古朴真挚的品位的主张,以及对庸俗世风的矫正。李瑞卿认为,朱彝尊对情理关系的讨论,针对的是理学与风雅相分离的事实,主张二者并不矛盾对立,抒写情性也并不妨害道德;所谓“理学风雅合一论”,带有折中朱王的理学反思,具有原始经学的内涵。朱彝尊论诗重学,针对的是严羽之论,但置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就有了纠偏止弊、提倡实学的现实意义,汪涌豪结合清初政治、学术风气,对此有长篇透辟的分析。汪氏认为,对清初的实学思潮而言,朱彝尊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提倡者、参与者,有较大的影响。鲁竹指出,《乐府补题》的被发现,激发了浙西词派创作咏物词的热情,物态刻画穷尽,文词精美雅洁,美感纯粹简单,因而能扫明词之弊;但对情意传达的忽视,却有悖于重视情志的文学传统,其流弊遂至于空疏枯寂。杨果霖利用电脑技术,对《经义考》进行要素统计、定量分析,不仅查明全书的“家底”(诸如著录总数、四柱分布〔存、佚、阙、未见等〕、引用文献的数量与种类、历朝经籍数量等),还发现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例不合、经籍重出、归类失当等。《经义考》征引文献极富,同原文相较,常有改易删并,其间颇有规律可寻。杨果霖名之曰“剪裁之法”,并对其删并改易的情形进行了归纳。此法之优点在于:镕贯剪裁,如出一手;内容适当,繁简适中;条理秩然,体例详明;同时也有内容误删、剪裁失真、体例未能一贯的缺点。史著最重义例,杨氏对《经义考》剪裁之法的研究,可谓深切著明。

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论文集

第一篇,是Sage数据库中的一篇期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1] Jiang Y, Liu J, Wang S. Cooperative outputfeedback tracking control for multi-agent consensu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and switching topology[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Control, 2015, 37(4): 550-559第二篇,是Springer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共有6章:前言13页(i-xiii);第一部分,引言第1-15页;第二部分:“Stability of Switched Systems”,包含两章,第17-71页;第三部分:“SwitchingControl”,包含三章,第73-165页;第四部分:“Back Matter”,第167-233页。全书共233页,就看你引用的是哪部分。如果是整本书,则不必标出页码。参考文献格式:[2] Liberzon D. Switching in Systems and Control[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3.第三篇,是一篇会议论文,原文收录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按照2005年新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编写格式》,论文题目后面的参考文献类型代码应该是“C”(会议论文),而不是“A”(析出文献)(新标准中取消了A代码),论文集名称后也不再标注“C”。两个学会的英文名称不必标出。参考文献格式:[3] 满永超, 刘允刚. 高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切换自适应镇定控制设计[C]. // 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第三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A卷).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2013: 6.

在法院工作全国法院学术论文获奖是获国家级奖项。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全国法院学术讨论组织委员会公布了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国家法官学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比赛,是具有权威验证的赛事。含金量很高。

法院主要通过审判活动惩治犯罪分子,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公平正义。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法院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法院学术论文篇一 基层法院功能探究 摘 要 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600余家基层法院开设了官方微博。基层法院官微的预设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公开、释案普法、自我宣传、新闻发布、回应 热点 、转发微博、主题交流、业务探讨等内容。但在实践中,功能定位不当、内容创新不够、互动沟通不畅、专业素养不足成为法院应有功能实现的障碍。 关键词 基层法院 功能 官方微博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 教育 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法院的功能厘定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20015)。 作者简介:徐骏,法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讲师;华震,法学硕士,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592(2013)12-115-02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从这一年起微博开始影响并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位国人的日常生活。开通微博、与网民进行密切互动也成为国家机构改变工作作风,实现权力公开运行的有效方式。彼时急需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法院,正着力于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司法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微博的兴盛恰恰为司法公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式平台。 2010年10月,湖北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成为全国第一家认证的法院官微。迄今已有600余家法院开设了官微。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河南省法院系统:高院于2011年11月10日开通@豫法阳光微博,至2012年该省三级183家法院全部开通官微。上述600余家开通官微的法院,绝大多数为基层法院。以这些法院的官微为考察对象,可以从一个侧面探究当前我国基层法院的日常工作和实际功能。 一、基层法院官微主要的功能 (一)信息公开 官微成为法院与公众进行沟通的新型平台,发布案件的开庭公告以及对热点案件进行庭审直播成为法院官微的一个基本功能。在实践中,基层法院会通过官微发布本辖区内典型、重大或影响力较大案件的开庭公告,北海中院、广州中院等两广地区的法院还经常借助微博直播个案的庭审。 (二)释案普法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法院在裁判新型案件时,往往需要在立法原旨的指导下,能动地适用法律,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猜测和争议。此外,一些关系到婚姻、继承、住房、环境等具有普遍性和民生性案件的裁判,对公众也具有较强的指引作用。法院往往通过官微,对于这类案件的法律适用、裁判理由和结果,结合个案进行普法宣传、法制教育及法律风险提示。 (三)自我宣传 法院官微的低成本弥补了基层法院建设官网人力物力不足的缺陷,一些基层法院把官微作为法院工作宣传的重要工具和对外窗口。在这些法院的微博上,经常晒出法院或法官所获得的各种荣誉、领导视察、对外交流、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工作创新等信息。 (四)新闻发布 官微也是法院重大活动新闻发布的重要 渠道 。2013年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顺德法院于4月23日召开顺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顺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08-2012年)》白皮书和十大典型案例。当天官微对该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在微博上发布了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十大典型案例的概要。@京法网事在2013年9月26日李某某等人强奸案宣判后,即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五)回应热点 2013年9月,各地法院审理了多起大案要案以及社会影响广泛的案件,如王书金、__、李某某、夏俊峰等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体现司法公开,主动占据舆论高地,受理法院采用了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媒介回应了外界的关注。这也促成了一些法院认识和运用到微博的力量, 取得了良好的回应效果。 (六)转发微博 当前基层法院发布的大多数微博仍为转发微博。转发的类型包括时事新闻、上级法院微博、同地区其他政法单位微博等内容。广州中院则别出心裁,每天第一条微博发布的内容是法律警句格言。还有一些法院则会发布一些生活常识、养生之道。北京晚报的记者在各区县的官方微博中各随机选取100条连续发布的博文,经统计分析后发现,涉及商业活动、旅游景点等宣传推介类微博占,养生、生活窍门、天气预报微博占。 (七)主题交流 在最高人民法院“完善司法为民 措施 ,在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群众更方便地参与诉讼,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思想的指导下,微博成为法院与社会公众进行实时互动、无缝对接的有效渠道。如广东省高院于2013年5月17日上午10点,联合广州白云法院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共同在线,并邀请两位来自基层刑事审判一线的法官,就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相关的问题与社会公众进行了一场微访谈。 (八)业务探讨 作为主要业务专业性强,且与社会公众并无直接的、日常性联系的法院,其微博的关注者主要集中在行业内部,基层法院的关注者数量就更少。也正因此,有些法院的官微拓展了小众的业务探讨的功能。广东高院在2013年4月3日首次对外界公开发布了奇虎诉腾讯的判决书,全文长达5万字。该条专业性极强的微博获得了远超过其他微博的评论和转发量,评论和转发者多为法律人士。 二、基层法院官微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当 为数不少的基层法院官微把自己定位为官网或官网的补充,所发的微博中充斥着官方语言,发布的内容也是四平八稳的领导视察、 总结 汇报、工作纪要等流水账,虽难言面目可憎、令人生厌,至少难以使网友产生与之沟通交流的兴趣和欲望,甚至无法吸引网友阅读微博内容,更不要说自愿成为其粉丝。大量的基层法院官微因为缺少关注而逐渐成为死微博。 与高级法院不同,基层法院处理了全国绝大多数的法律纠纷,其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作为与当事人直接接触的机构,基层法院的口碑直接折射出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观感。在法院日常工作中,已有机关报刊、传统媒体、官方网站等多种渠道对法院的工作、成绩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如果把官微作为另一个法院宣传的阵地,实属多余,且效果亦不及传统做法。 (二)内容创新不够 基层法院普遍陷入案多人少的困境之中。在审判业务尚无法自如应对的情况下,要求基层法院开设官微必然会给其造成人力和物力方面的负担。目前基层法院的做法多是由法官来兼任微博管理员,或外聘人员进行管理。因为法院官微并非专职法官专门打理,也没有合适的考核和评价手段,管理人员发布微博时就缺乏内容创新的动力。转发时事新闻和上级法院的微博就成为最简单省事,也是最安全的办法。以2013年4月24日为例,在五分钟内,某县法院转发了58条微博;另一个县法院在十多分钟内转发了37条微博。转发的内容则大多来自@豫法阳光。 虽然缺少全国性普遍性的关注,但在所属区域内,基层法院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群众关注程度最高的国家机关之一。一些法院能够积极地利用官微,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回应社会对热点、敏感案件的追问,提示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律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司法建议,普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法律适用等常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互动沟通不畅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社交平台,最大的特征在于互动性。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舆论表达的固有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实现了弱势群体的媒体接近权,发挥了日益强大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作用。法院官微的勃兴,理应顺应时代的互动特质,助推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法院把发布微博作为单向宣传的工具,以及上级交办的任务,因此忽视与网友的互动交流。笔者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向105家基层法院官微提出疑问和建议,约半数官微能够进行简单的回复,只有十余家能够与笔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坦诚的沟通。最令人惊讶的是河南某县的一家法院,对于笔者提出其缺少原创性内容、随意转发微博的委婉批评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将笔者设置到禁止评论的黑名单。 (四)专业素养不足 相较于高级法院,基层法院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基层法院对官方微博重视程度远不及高级法院,人力物力也难有保障,因此发布的微博中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一类差错属于新闻传播理念和素养的不足,如重庆某县法院官微在转发周克华女友张贵英受审的相关新闻时,仍使用早已被证实为盗用他人的照片作为配图。经笔者提醒后,其及时进行了删除,并未造成不良影响。但另一类差错属于法律理解和适用的错误,这就足以对法院的公信力形成不利的影响。2013年7月12日,湘西34亿集资案主犯曾成杰被长沙市中级法院执行死刑。曾成杰之女发微博质疑称,其父被执行死刑前,家属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长沙市中级法院官微对此先是回应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对犯人执行死刑时,犯人必须跟亲人见面”。该微博迅速引起网友质疑,随后该微博被删除。随即,长沙中院官微又发布微博称,曾成杰临刑前并没有提出会见家属的要求,在其遗言中也没有提出。就该条被删除的微博,长沙中院发布道歉声明称:由于微博管理人员对刑事法律学习钻研不够,想当然办事,导致发出了一条错误信息并在领导发现后删除。 三、结语 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基层法院应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确保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基层法院是贯彻司法为民的主要载体,其应努力通过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提升素养,以充分实现司法的应有功能,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注释: 如河北高院为审理王书金案,特在2013年6月20日开通新浪微博。6月25日庭审当天,粉丝达到了2万。济南中院2013年8月22日开审__案,于8月18日开通微博,粉丝高达38万。 参考文献: [1]公丕祥.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 [2]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 报告 .,2013-10-6. [3]政务微博缘何爱“养生”.北京晚报.2013-9-24. [4]周强.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法制资讯.2013(4). [5]苏力.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应“案多人少”.中国法学.2010(6). [6]徐骏.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理念与策略——基于18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法学.2011(12). [7]长沙中院回应未会见亲属质疑:曾成杰未要求.南方都市报.2013-7-14. 法院学术论文篇二 浅议法院执行工作 摘 要 本文旨在讨论民事执行问题,首先阐述当前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就法院执行中形成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 方法 和措施。 关键词 执行 执行难 措施 作者简介:王丽、王启锐,四川省古蔺县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33-02 法院执行案件指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仲裁案件通过法院判决,裁定或仲裁机构仲仲裁,被告没有履行,经当事人申请后,法院依法应进行的工作。执行是法院受理案件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是生效的裁判文书得以实现的保障,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本文着重讨论民事执行问题。强制执行是行使法律已经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债务人必须服从,这是实现司法公正和维护当事人权利的要求。强制执行有专门的法定机关进行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对他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得强制他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当事人的纠纷已经解决,法院已经有明确的判定结果且已生效,但是一方还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就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由人民法院执行局作出执行通知开始执行。执行是民事法律程序的最后阶段,在民事法律程序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当事人通过选择打官司,是因为相信法律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维护不仅是打法律白条,而是要让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如果仅有法律白条,无法实现当事人通过法律实现权利的目的,反而增加当事人诉累,从而会降低公众对法律的信赖,法律的权威、法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强制拒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才能实现民事法律程序的任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制的统一和人民法院的威信。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一个能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 一、当前法院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执行难问题。执行难,是困扰着人民法院工作,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人们对我国审判机关裁判执行状况的公认评价。造成当前法院执行难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法院执行机构运做有关,又与当前的社会法律环境有关。目前,执行难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执行人无力履行。某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自然人收入偏低,被执行人确实无履行能力,被执行人被迫的逃、废、赖债。现在涉及民间借贷件较多。由于民间借贷是自发行为,不是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约束,所以使其具有金融机构不能享受的政策上的竞争优势,在竞争环境下,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经营违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被执行人在无力偿还借款后举家外出,无法联系被执行人,被执行人也无财产可供执行,使得案件不能执行终结。 2.被执行人抗拒执行。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交往常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已经生效的裁判,个别当事人素质低,法律观念非常薄弱,认为只要他坚持不履行法律并不能把它怎么样,藐视法律权威;二是故意折腾,有的当事人即使输了官司也会故意拖延履行义务,给对方或者法院玩猫着老鼠的游戏或者制造各种障碍,给执行造成主客观的难度;三是侥幸心理,认为通过故意拖延,转移财产等办法能够逃脱履行责任,或者逼迫对方做出让步;四是暴力抗拒执行,因为当事人之间存在过往恩怨等,个别当事人受情绪影响走极端,与执行人员对抗,不惜暴力抗拒执行。 3.协助义务人拒不协助执行。协助执行人民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与执行标的有关的单位协作、帮助执行的一项制度。协助执行人的作用是协助法院完成执行任务,应该是以义务为本位的概念,所以,协助执行人的权利应该是普通的权利,如当受到违法执行和当事人损害其合法利益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赔偿。协助执行人务是根据法院的协助通知及时高效的配合,并且尽诚实信用义务全面提供相关信息,为保证执行达到理想的效果,保证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强制执行权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执行权利,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可代替法院行使;但是,有的执行标的物或执行财产不在被执行人手中,由有些单位和个人占有、保管,有的与标的物密切相关的财产权证照须由有关单位办理转移手续,这就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当事人的权利才能得以实现。 4.外界干扰。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往往会做出一些指示,干扰执行。比如,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可能就会干扰对一些地方企业的执行;出于安抚当事人情绪,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往往也会干预执行。由于信访维稳考核的不科学等因素,导致地方出于政绩或者维稳压力,造成有关部门不顾事实真相和法院判决,对执行进行干预。另外,社会各界出于自身的一些利益,往往也会为执行设置障碍,配合、协助的少。 二、执行难形成的原因 (一)被执行人 文化 素质问题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被执行人欠缺最基本的 法律知识 ,认为拒不执行也无法将他怎么样,藐视法院裁判的权威,甚至还会纠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阻扰执法、暴力抗拒执法,辱骂、殴打执法人员。二是许多倍执行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通过隐匿、变卖、转移财产等方式,或者完躲猫猫的游戏就能够逃避执行,或者以此逼迫对方跟自己再次协商和妥协,从而获得更多利益。三是故意拖延,有些被执行人本身知道无法逃避执行,但是抱有折腾对方的心理,故意借口收账、时间太忙等忽悠当事人或者执行人员,不及时兑现履行,增大对方当事人的权利实现成本和法院的执行成本。 (二)法院裁判自身问题 一是裁判质量问题。不可否认,当前在基层法院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队伍中,有一些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所欠缺,加之近年来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法院办案人员比较紧缺,让审判人员应接不暇,故造成案件审理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服和抵触。其次是过分强调调解。当前基层法院的调解撤诉率往往达到80%以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对审判工作不科学的考核外,主要是因为调解本身的特点。调解程序相对简化、灵便,能够节省办案时间喝经历,另外调解结案的不能上述,减少办案风险,降低上诉率、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等。 (三)执行环境问题 一是有关单位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予协助执行。法院民事强制执行工作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部门就可以解决,它涉及很多部门和行业,需要多个不同部门的配合,这就加大了执行的难度。比如,经常涉及协助履行的金融部门,当法院要求协助履行查询、冻结、扣押、划拨时,往往嫌麻烦或者怕影响业务而拖延履行,或者不予协助履行。同样,要求国土部门、房管等部门协助办理过户手续也相当难,往往延误执行时机,影响了案件执行。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对执行的干扰。当被执行对象为党政部门,或者一些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单位时,地方党政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者地方经济发展、税收等目的,可能会要求从大局出发,为大局服务,从而对执行行为进行干预。 (四)执行机构之间缺少合力 由于我国目前执行案件管辖多以财产所在地为联结点,对于人财分离,财产分散各地、财产不在本法院管辖区域内的案件,委托执行必不可少。而委托执行往往因无考核要求,且增大自身办案压力,或者因地方利益保护等原因,受委托法院不予积极配合。而上级法院也无有效协调和监督措施,从而不能形成合力。 (五)执行工作缺乏强硬手段 一是执行方面法律规定多为程序性规定,惩戒性规定少,可采取的拘留、罚款等措施的适用条件高、要求严,且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需要院长审批,程序复杂。据不履行生效裁判罪因为条件高、要求严等更是极少适用。二是出于维稳等压力,法院在执行时尽量避免适用强制性措施,久之纵容了当事人暴力抗拒执行,极大影响了执行威慑和法律权威。 三、解决执行难的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探讨法治中国建设,当前应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行政、司法等领域改革,以解决执行难等问题,促进司法权威和提升司法公信力。 1.加大法律宣传,提升当事人法律素质。要借助法律七进等,拓展法律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借助巡回审判和公开审判等,审结一案、教育一片;构建和完善法院公开平台,完善裁判文书公开、裁判流程公开等程序,增强群众对法院审案的认知和支持;完善诉讼服务机制,及时为当事人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当事人知法、守法、用法。 2.改变不科学的考核指标,坚持依法调解。按照法律规定,调解应以基本事实为依据,以尊重当事人意愿为前提,故应改变对法院调解率的强制要求,和改变和完善对上诉率、改判率、发回重审率等考虑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避免对调解的过分依赖从而导致以判压调等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行为发生,减少和稀泥式判决引起的当事人的不满和抵触。 3.加强培训和监督,提升司法能力。增加对法院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丰富法律知识,提升审判、执行能力,提高裁判文书质量。通过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等,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等,以公开促监督,以监督促审判,完善促进司法公信。 4.加快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避免司法行政化。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减少裁判文书的审签程序,完善合议庭评议制度和法官联席会议等,坚持合议庭独立办案和法官学习交流制度。 5. 推进改革,减少司法地方化。除着眼于长远,实行法院人、财物由省直管,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还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6.完善执行组织,形成执行合力。一是加强上级执行机构对下级执行机构的指挥协调能力,构建强有力的层级执行体系。执行组织不同于审判组织,各级法院审判组织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有监督和指导作用,但是执行工作强调配合协作,不同于审判组织,因此要加起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指挥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强化执行力量。二是要探索执行体制改革,推动实行执行权和审判权相分离的体制,避免执审互相影响,实现执行工作的专门化。三是完善委托执行的程序,完善约束机制,将办理委托执行纳入考核,科学限定执行期限,增强各地法院对执行工作的协作。 7.完善强制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坚决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扣划、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加强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治力度,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对故意隐匿、变卖、转移财产的,故意拖延执行、态度恶劣的,或者暴力抗拒执法的,应该完善司法解释,细化适用情形,依法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还应完善司法解释,扩大和明确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罪的适用范围,增强刑罚的威慑力。

  • 索引序列
  •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第二届天津地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第一届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
  • 法院第三十二届学术论文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