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幼儿从小就会有对音乐学习的潜力,正如幼儿每当听到节奏欢快,活泼或者节奏舒缓,优美的歌曲时,幼儿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头、手、脚、会跟着节奏慢慢摇动。听到类似进行曲一样的歌曲,幼儿也会学习解放军叔叔一样抬头挺胸,敬礼正步往前大步走起来。当幼儿发现一些会唱歌的玩具时,好奇心会让幼儿拿起玩具放在耳边,安静把曲子听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偶然听到曾经学习过的歌曲时,幼儿会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的兴趣是短暂的,并不持久,一旦有新鲜事物,他们马上又会转移目标。那么,教师在发现幼儿在对音乐感兴趣的时候,应放下手头工作及时给与帮助,让幼儿了解音乐接触音乐。在幼儿一天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的插入一些适当的音乐,让幼儿更轻松地接触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在这里小编想到了M3智立方精心与儿童游戏与学习的研究,旗下产品m3 games打造了一系列的体感式儿童娱乐游戏机——Moving Music移动音乐,这类游戏机不仅仅给孩子带来的是欢乐,更能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对音乐兴趣的学习,一直来倍受欢迎!(一)应选择合适的题材来丰富活动的内容进行音乐活动时不能违背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师应要细心正确的研究选用教材,挖掘有用的材料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儿童的音乐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在幼儿有一定得音乐能力后再结合和教材的技能和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教育内涵。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安排和计划,不但孩子能一步一步的接受新知识,而且教育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小班教学中可以教授“小兔乖乖”、“数鸭子”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的歌曲。(二)音乐教育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特别要注意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让孩子快乐的学。硬塞的知识孩子会排斥,没兴趣。然而我们可以把歌曲、歌舞表演、律动等等带入日常教学中,加入基本的技能训练与唱、玩、敲、动相结合,带领幼儿加入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教师适时的教育让幼儿愉悦的学习。音乐活动不但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积累音乐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如: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拍拍手,点点头,耸耸肩来表达音乐的情感色彩,在孩子们心里播撒兴趣的种子。打击乐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直觉,增进音阶和节拍的提高,可以让幼儿边演唱边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孩子尝试丰富多彩的形式音乐活动,让幼儿加强参与的意识还可以更好的发现幼儿的音乐潜力。1.采用图片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幼儿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性强,那么利用图片教学会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幼儿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里。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们精心的设计了课程,在活动开始的部分,先出示动物狂欢的图片: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那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兔子、猴子、山羊、长颈鹿、孔雀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跟随进入到情景中。2.加强音乐活动内容的故事性在进行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自己编造故事进入课程,让活动的过程具有情节化,能创设很好的活动趣味性。如,在进行中班音乐欣赏《赶花会》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大量的花卉图片,然后再播放音乐,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故事进入:在一座高高的山脚下,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子,今天鸭妈妈要带着他的宝宝们要去赶花会,他们游过一条小河,瞧!那有美丽的一串红,漂亮的玫瑰花,我们也跟着鸭妈妈一起去凑个热闹吧。这样有感情的描述,幼儿会愉悦轻松进入角色,为音乐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3.音乐活动中融入表演游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表演游戏加入到音乐教育中就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还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歌曲《蚂蚁搬豆》时,让幼儿戴上蚂蚁头饰在洞口旁,伴着优美的歌曲旋律进行自由的情景表演,当小蚂蚁们回到洞口找好朋友抬着豆豆一起走时,孩子们兴趣会更高,从中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一个人力量小。活动会很有意义,幼儿的情绪很饱满高涨。4.教师和幼儿互动来营造活跃的氛围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创新的能力,让幼儿拥有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和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观的能动性也可以得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也融入到孩子们中,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感觉到亲人般的体贴,朋友般的温暖,建立一个轻松,愉悦,互动的学习氛围。例如:活动时让幼儿小鸭,老师当鸭妈妈,鸭妈妈一直陪伴在鸭宝宝的身边,和鸭宝宝一起唱歌,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幼儿的兴趣就很快被调动起来,而且不会和老师有隔阂,更愿意和老师亲近。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听障儿童习惯用眼睛感知世界,因此,绘本阅读在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绘本以生动的图画、有趣的故事、简洁的语言深受听障儿童的欢迎。阅读绘本不仅有益于听障儿童逻辑思维、艺术审美和创造力的开发,更可以愉悦身心、增长知识。
我们针对3—6岁听障儿童的言语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言语激发为主线,兼顾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从听觉训练、词汇积累、语境感知等角度,进行了原创绘本的设计与研发。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共10册。10个故事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接纳缺点、喜欢自然、友好相处、大方不害羞、不挑食、建立自信、控制情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等良好品格。绘本的题目以拟声词为主,多次运用字句重复、固定句式表达等方式,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言语康复。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
一、听觉训练(上)
营造良好的听能环境,在句子中重复和强调关键词,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音的分辨与识别。
第一册
《嗨!我,是我!》
教会听障儿童接纳自我,提高听障儿童对“自我”的认知。
本册概要 :一颗与同伴走散的小石头,独自踏上了找寻之旅。黑夜中,它寻着光亮来到了石头村,原来同伴们都在这里,真是太开心了!它决定留下来。某一天,一个小女孩将它放进仙人掌盆里带回了家。嗨!我就是我,我就是花盆里的那颗小石头!
第二册
《咦!什么声音?》
通过生活中常见声音的拟声词汇,提高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感受、分辨、识别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接纳自我。
本册概要 :小猫咪喜欢用瓶子收集声音。“喔喔喔”“铃铃铃”“刷刷刷”“哈哈哈”……一天,丢了一只耳朵的小兔子伤心地来找小猫咪,它说自己“听不见,听不清”。小猫咪给小兔子听它搜集的各种声音,小兔子开心极了,每天出门都带上声音瓶子,补上了那只缺失的耳朵。
第三册
《哗!小雨你来了吗?》
以小雨靴等待哗哗下雨声的到来为线索,帮助听障儿童学习对天气状况的表达;以“哗哗哗”等词汇的不断重复,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
本册概要 :我有一双红雨靴,妈妈说哗哗来了,我才能穿着它们出去。我等了一天,两天,三天,哗哗都没有来,我实在是等不及了。突然,天空一道光闪过,一声巨响,外面“哗哗哗”下起雨来。是的,我期待的哗哗来了!我穿上红雨靴,打着伞,快乐地在雨中玩耍。
第四册
《喵!有趣的运动会!》
认识动物名称,学习各种动物拟声词汇,对听障儿童进行辨听训练。
本册概要 :峰儿的外婆家住在北方农村,冬天会下很大的雪。刚放寒假,峰儿就迫不及待地去外婆家玩。刚进村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外婆家的小动物们都出来迎接他。小花猫提议开个运动会,看谁的脚印能画出最美的图画!小动物们在雪地里撒欢,大家的脚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很漂亮的画。
二、词汇积累(中)
帮助听障儿童对颜色、食物、乐器等生活常用词汇进行学习与训练。
第五册
《唰!我的脸怎么红了?》
认识红颜色,了解脸红的生理现象。
本册概要 :为什么回答问题我的脸会红?为什么弄乱了奶奶的毛线我的脸会红?为什么跑步得了金牌,大家恭喜我时我的脸会红?为什么阿姨递给我美味的蛋糕我的脸会红?为什么我把蛋糕给弟弟吃脸会红?等等,弟弟的脸也红了。原来不只是我,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会脸红!
第六册
《哇!真好吃!》
通过对食物词汇认知,帮助听障儿童养成 健康 的饮食习惯。
本册概要 :小男孩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妈妈很苦恼,于是想尽办法,把蔬菜做成各种造型,有的单独成盘,有的点缀在肉菜上,每天都换不同的样子。小男孩高兴地吃着,他已经分不出菜和肉了,真好吃!
第七册
《嘟!一起唱!》
了解常规乐器词汇,帮助听障儿童建立自信,为听障儿童主动说唱提供语境。
本册概要 :幼儿园的同学会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的会打鼓,有的会拉小提琴,有的会吹笛子……可是我什么也不会。班级开音乐会了,老师让我演奏一曲,我想起了我的特殊乐器。清清喉咙,张开嘴巴。我会吹小鸟欢快的叫声,我会模拟 汽车 的轰鸣声和骏马飞驰而过的声音。小朋友们都为我鼓掌,随着节奏一起唱歌跳舞。
三、语境感知(下)
以听障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话题开展语言的输入与情境的预设,激发听障儿童在语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语言发展。
第八册
《哼!我真的不想生气!》
以听障儿童情绪管理为目标,创设语言交流环境,增进听障儿童的互动交流。
本册概要 :小朋友用球砸我的头,我很生气,我也用球去砸他。哎呀,球飞起来了,砸到了路过的卡车,发生了车祸,砸向了天空,打坏了飞机,最后球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头上。生气的后果真的很严重,我再也不生气了。
第九册
《喂!感冒君别来找我!》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听障儿童主动交流提供良好的语境。
本册概要 :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感冒君十分好奇,它在哪儿呢?在嘴巴里?在球里?在鞋子里?一次踢球后开窗的行为把感冒君吸引来了。鼻子酸酸的,眼睛还流泪,它把我们全班同学都“收拾”了一遍。医生来了,把感冒君赶走了,还教给我们预防知识。感冒君,再也别来了!
第十册
《呼!幸福的呼噜声!》
通过收废品爷爷的呼噜声表达对爷爷的敬重,帮助听障儿童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通过对身边人故事的描绘,激发听障儿童语言交流和互动。
本册概要 :我的爷爷,是一个特别能打呼噜的爷爷。可是奶奶说,我的爷爷是平凡而伟大的爷爷,他会给小朋友买玩具,他会帮助清洁工打扫马路,他会帮人搬运东西……他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职业很光荣,他是一位收废品的爷爷。听完奶奶说的,我觉得,爷爷的呼噜声真美妙!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系列绘本》受教育部人文 社会 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基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的绘本设计研究”。
作者介绍
王宇 女,在读博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动画专业教师,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漫艺术、残障儿童绘本设计。主持教育部课题“基于听障儿童言语康复的绘本设计研究”,参与国家与省级课题5项,编写教材1部,在《电影文学》《长春大学学报》《现代特殊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梦,该醒了》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插画作品展,《廉洁自律始于心》获得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廉政艺术大赛一等奖,《宅》入选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战胜疫情”美术作品展。
《儿童音乐》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联十佳报刊之一,是中央级儿童音乐教育的综合音乐刊物,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唯一的一本刊登儿童音乐作品的国家级刊物,是中国文联的十佳期刊之一。现任主编为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谷建芬。《儿童音乐》从2008年起改版,由原来的32开该为16开,增加20个彩页。
音乐研究,人民音乐等。音乐类九大核心期刊: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音乐时空、钢琴艺术、儿童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国际音乐交流等。
6岁。根据查询音乐须知信息得知,满6岁才可以开始儿童音乐。《儿童音乐》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综合音乐期刊。
中小学合唱的报考杂志有《儿童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校园之声》。1、《儿童音乐》杂志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部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刊。2、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等。3、《校园歌声》是经国家新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青年音乐,主要对象是大、中、小学校师生和其它音乐爱好者。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崭新的时期。按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可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相对普通学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发展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普遍照搬普通学校体育,甚至以普通体育教学代替特殊体育教学,使得特殊学校体育理论发展落后,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体育 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聋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食其力的人,体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教给聋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求体态美,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体育素质。
残疾儿童学生较普通儿童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进行教学诊断,比如以聋哑学生为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聋还分为全聋、极重聋、中重聋;重听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正常。而且由于生理缺陷还会引发心理缺陷如易冲动、易受暗示、缺乏同情心等;同时还引发认知上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进行诊断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残疾学生身有残疾,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并不意味着他人可以干预甚至替代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生存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好导向工作,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更深地了解自我,把握发展方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利用演示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投降落伞包”,残疾学生看到降落伞包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就都想亲自动手演示一下,教师应满足他们的愿望。聋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让残疾学生参与演示活动,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兴趣高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2.加强基本功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环节我都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把身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中受损伤,掌握所学动作的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校期间的系统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学习、工作的基础,对特殊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的自身缺陷更加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是特殊儿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体育活动过程是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复杂而变化多样的行为,其互动强、思想活跃、情感流露真实,是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优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体育运动是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奋勇拼搏、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优良作风和品质。
体育学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教师应将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残疾学生开展讨论,适当地引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分辨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如游戏《乌龟与兔子赛跑》,在掌握相应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残疾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乌龟胜利而兔子失败呢?通过讨论有些残疾学生认为是因为乌龟不怕苦不怕累。经我点拨引导后,残疾学生对乌龟和小兔子的最终评价是乌龟做事有恒心,不怕苦和累,所以取得了胜利;小兔子骄傲自满,所以遭遇到失败。
三、培养残疾学生的健康人格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起、情绪、意志、自立等)。而聋生中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其向良好的方面转化。
1.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锻炼方法。何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和替代”。体育在教育和训练中避免系统性缺陷和形成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手段。
2.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将导致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活动练习需要在特定器械或环境中进行,需要学生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从而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坚忍不拔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心理品质。而且体育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残疾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培养残疾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念。体育教学中,残疾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却因人而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却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残疾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残疾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最本质、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补偿自身缺陷,使身心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能够自力更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家庭和国家减少负担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的论文
事迹:1、郑金桂,男,38岁,福建省艾力艾集团公司执行董事。主要业绩:郑金桂1970年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1984年,15岁的郑金桂开始做起了打金工,很快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后投身国际贸易,历经波折,相继在南美、澳洲、中东、德国、意大利创立了9个贸易公司。1999年郑金桂开始着手国内投资。 2002年7月,郑金桂与其他股东合资成立了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并出任执行董事。五年来,又先后投资组建了莆田艾力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莆田艾力艾包装有限公司、福建艾力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福建艾力艾三路鞋业有限公司和福建锐鹰鞋塑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郑金桂现在共拥有15个企业,资产总额达4亿元人民币。在他领导下,艾力艾集团树立了“感恩”的企业文化,不断帮助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2004年艾力艾包装公司,安置 100多名残疾人就业;2005年捐资兴办莆田市融爱残疾儿童教育培训中心,接纳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几年来郑金桂多次为残疾人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捐赠累计金额达248万。其中,仅2006年就捐赠125万元。郑金桂被省、市各级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自强模范”、“首届省青年创业自强奖”、“首届省八闽慈善奖” 、“莆田市自强模范”等称号。2、盲人企业家毕强: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哈尔滨市建国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毕强,19岁那年因眼底出血,导致双目失明。面对这个致命的打击,毕强说他消沉过,苦闷过,也无数次的拷问自己:存在还有价值吗?一天,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海迪。被张海迪精神深深感动的毕强,心中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毕强却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让世人看到我的存在,一定要向世界证明我的价值”,毕强暗暗立下誓言。1995年,毕强接手了当时仅有42平米的建国药店。六年时间里,他苦心经营,吃住在药店,即使是春节和元旦,也没回过一次家。为了能把这个药店经营好,毕强动了很多脑筋:在全市率先提出让利于民——把好药献给患者,把健康带给大家,把价格降到最低,把实惠留给民众;重质量,讲信誉——率先提出“如售假药,加倍赔偿;药品违价,加倍赔偿”,同时严把质量关,保证建国医药的7000多种药品,无一假药,让百姓绝对放心。时至今日,毕强的公司已拥有120家连锁店,年营业额近亿元,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一百多万元,并安置了大量的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其中包括36名残疾人。致富思源,在去年的“国际残疾人日”,毕强组织公司员工开展“把关爱献给残疾人兄弟姐妹”的爱心捐赠活动,价值万元的衣物、钱款全部捐献给哈尔滨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毕强说,他最想对盲人朋友们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只要你心中拥有了阳光,生活一定会格外灿烂;只要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盲人同样能够领略色彩的斑斓。3、肢残人企业家李延龙:身残志坚唱响《自强之歌》四个月的时候,李延龙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在继父“残而无用”的偏见下,一段难以言表的人生痛苦,也造就了李延龙坚强的性格。克服各种困难,从一个自行车修理部,发展为为国家上缴利税30多万元的汽车轮胎销售公司,历经二十多年的打拼,李延龙成功创业。面对荣誉和赞扬,李延龙异常清醒。腰包鼓了,但人不能忘本,应当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各级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他自掏腰包创办了“飞龙残疾人合唱团”并任团长。《自强之歌》、《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永恒的彩虹》等歌曲唱出了残疾人的心声,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不但唱响了哈尔滨,还传遍了全国各地。李延龙带领残疾人开展“一家有难大家帮”的活动,残疾人生病了、车子坏了、家中有难事了,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当李延龙正享受创业的成功带来的喜悦时,当李延龙深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荣时,2005年4月,一份医疗诊断再次给了李延龙致命一击——李延龙患了肝癌。被推进手术室后,他的肝脏被切除三分之一,胆囊摘除,在痛苦中一次次进行的放疗、化疗……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他没有被病魔吓倒,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李延龙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笑对人生,珍惜每一天,勇敢地去追求生命的尊严。三年前,李延龙在黑龙江省角膜捐献志愿者大会上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在他去世后的最佳时间内,将眼角膜捐献给上海市和哈尔滨市的两位盲人朋友,让他们重见光明,让他们感受人间的真情,让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也让他们代替自己,好好看一看我们国家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4、聋人企业家高晓峰:七项国家发明专利拥有者磨难使我更坚强自幼失去听力后,高晓峰的整个世界从此变得寂静了。是父母无声的支持给予了他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失去了听力,父母鼓励他说,聋人可以同健全人一样生存;大学的校门向他无情地关闭,父母又告诉他,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他下岗失业时,年迈的父母把仅有的积蓄默默地放在他的手里……学习、工作、奋斗过程中每取得的一点成绩,父母都会为他感到高兴和骄傲!人生难免有残缺,磨难使人更坚强!多年的拼搏,使高晓峰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的董事长,并拥有7项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科研成果,硕士结业,并被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高晓峰创办的黑龙江省富坤粮食加工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也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全国绿色食品优秀龙头企业,全国最大的米粉加工企业之一。“我们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垦区的建设者,也为聋人朋友赢得了尊严和事业,也具有了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的能力”,高晓峰兴奋地说。创业成功的高晓峰,没忘记回报社会。他先后出资20余万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帮助16名残疾人脱贫,资助一个聋人家庭盖了新房,帮助5位贫困残疾青少年重返课堂,并资助一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需要更多,可以去百度文库,搜关键词“残疾人”、“自强不息”。上述资料也得之于百度文库免费资源。
音乐毕业论文提纲
大学生活在不经意间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毕业论文提纲,欢迎大家分享。
引言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界定
第一章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声”
一、 对“声”的解析
二、 声音音色明亮圆润
1、 科学的演唱技巧的运用
2、 注重声腔的流动
三、 民族声乐的声音符合民族审美倾向
第二章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字”
一、 对“字”的解析
二、精妙的吐字行腔
1、 吐字清晰准确
2、 行腔中字与字衔接连贯自然
三、民族声乐中衬词的独特作用
第三章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情”
一、 对“情”的解析
二、朴实自然的“情”
1、 对声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2、恰当准确的表现情感
三、丰富多彩、细腻真切的“情”
1、生活感受积累的真实情感体验
2、创造性的表现歌曲情感
音色的变化表现特定的情感
表演者正确的情感审美意识
第四章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形”
一、 对“形”的解析
二、“形”美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事物
1、自然景色
2、人物形象
三、“形”美在民族声乐表演者全身心的表演
1、民族声乐表演者自身舞台形象的塑造
2、真情投入的舞台表演
表情生动,富有激情
身段优雅,表演贴切作品
第五章 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韵”
一、对“韵”的解析
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
三、民族声乐声音的风格美
四、民族声乐情感表达的韵味美
五、民族声乐表演的韵味美
摘要: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的配置、展示和使用乐器教学肯定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乐器不但可以提升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感悟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课堂展示和使用乐器,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乐理教学、歌唱教学、音乐鉴赏教学等,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中,笔者主要探究了新形势下竖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希望能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乐器教学;竖笛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1.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强化学生的竖笛练习作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方法
3.开展竖笛吹奏技能训练,提升演奏的效果
一、当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够
(三)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四)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严重缺乏艺术特征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录
中文摘要
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动机及思路
二、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现状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意境及其存在方式
第一节 意境概念界说
一、什么是意境
二、中国意境意象理论
三、意境的存在因素
第二节 音乐意境界说
一、音乐意境概念
二、音乐意境主要观点
第三节 音乐意境的存在因素
一、客体存在
二、主体意向作用
三、意象催生与外化
四、音乐意境的开放性
第二章 意境在音乐表演中的生成条件
第一节 表演主体外部条件
一、环境对表演者的影响
二、语境对表演者的影响
三、修养对表演者的影响
第二节 表演者与技巧
一、技法的基础地位
二、音乐表演能力
三、艺术和技术之关系
第三节 表演者与理解
一、“视界融合”到“自我理解”
二、构成表象到立意
三、意境的生成
第三章 音乐意境生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一节 不同作品的意境差异
一、体裁的不同
二、题材的不同
三、表演立意的不同
第二节 相同作品的意境差异
一、作品的原作与文本
二、共性与个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三节 表演者的文化认同差异
一、作为表演者的文化身份
二、作为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
三、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 音乐表演意境生成的基本方式
第一节 练习阶段的意境培养
一、音乐语言到唤起表象
二、意象形成的创造性
三、意象组合与意境营造
第二节 表演阶段的意境营造
一、规定情景
二、物我两忘
三、真我与假我
第三节 反思状态下的意境再造
一、自我反思
二、外界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音乐开题报告
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在论文的开题报告中可以围绕着这些优点来说明音乐的重要性。
封面
天津市中小学“千名计划”学员
课题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流行音乐走近农村初中学生教学策的研究
学员姓名: 王少会
所在区县: 宝坻
工作单位: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训级别: 市级
参训学科: 初中音乐
指导教师: 王连生
《流行音乐走近农村初中学生教学策的研究 》
开题报告
工作单位: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姓名: 王少会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了解流行音乐当前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地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运用新颖的教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中要体现艺术性和审美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要体现音乐性和情感性,注意发挥音乐中的情感作用。仔细分析流行音乐,把优秀的作品引进课堂。
一、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本课题的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二、农村中学生:就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初中在校学生。本课题研究中的“农村中学生”包含“学生和学校”两个概念,其生源素质,师资水平,学校条件,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层次等都存在一定差距。 三、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本课题中的“教学策略”指在农村地区因地域、经济状况、历史背景、办学规模等的不同存在着差异的学校中探讨相应流行音乐融入课堂的思想、技术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理论意义 : 流行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本课题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二)课题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建构完整的音乐知识理论体系,为初中音乐科学方法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我们会摸索出在教学中有效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模式,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并提供理论经验。
2、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所以完善初中音乐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及目标体系,有助于教师明确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学的认识;丰富和细化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落实的途径与策略,有利于从教学层面上强化科学方法教育的可操作性。
三、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
(一)国外流行音乐的研究现状述评
陈地在《对流行音乐的观测》一文中主要对较有影响的流行音乐:爵士乐、节奏与布鲁斯、摇滚乐、摇摆乐、乡村音乐或西部音乐、迪斯科和新浪潮的发展和演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由此得到了以下结论:1、流行音乐或乡村流行音乐均对资本主义制度不
满而产生了“叛逆性”的一面。2、流行音乐都是源于劳苦白人和黑奴。3、流行音乐中,除了民间音乐和以它发展起来的乡村音乐一直流行至今,其它的流行音乐都只是风靡一时。4、流行音乐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各派之间互为影响、促进。并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吸收。
陈铭道、宋今为的《失去了灵魂的民间艺术——美国乡村音乐的沿革》文章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乡村音乐”是由乡村、布鲁斯、爵士、摇滚混合在一起的杂拌菜——失去了灵魂的民间音乐!“乡村音乐将要在全世界获得商业性的成功,它是成功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灵魂”。
(二)我国流行音乐的研究现状述评
三十、四十年代曾在上海风靡一时的歌曲《何日君再来》,到了八十年代又突然走红。一些报刊上就如何评价《何日君再来》一歌发表了不同意见的文章。1980年第9期南咏在《人民音乐 》 第9期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还历史本来面目——关于〈何日君再来〉答问》,是我国最早发表的有关流行音乐的研究的期刊论文。在文章中,作者对刘雪庵创作的歌曲《何日君再来》以问答的形式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主要是围绕“这首歌曲是不是汉奸歌曲、黄色歌曲?”这个问题展开的“应该怎样还这首歌的历史本来面目?”问答。作者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总结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创造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的借鉴,是很有必要的。同年,应国靖的《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 》和长河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关于歌曲〈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的讨论综述》两篇文章也对这首歌的相关讨论进行了综述。赵沨在《从香港三位歌唱家的音乐会想起的》文章中对香港著名歌唱家费明仪、林祥园、陈供生,应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在北京红塔礼堂公开举行了两场独唱、重唱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公开售票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几千张入场券就被抢购一空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主要是由于一些喜欢流行歌曲的青年错误的认为费明仪等先生从香港来,可能是演唱香港流行歌曲的,所以踊跃购票。说明了国内一些年轻人很欣赏西方、港澳的流行歌曲这一事实。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当下中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
2、研究流行音乐的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3、怎样利用流行音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的形式。
4、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
5、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是应注意的问题。
6、在新课标下,怎样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去。
(二)预期创新点:
一是打破界限,让不同历史、不同特色、不同形式的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二是以乐感人,以情动人,突出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
三是提高音乐教师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查阅教学类的.专著、报刊、杂志及从网上进行搜索获取大量有关校本教研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2.调查法:采用不同方法和规模的调查法,针对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对不同年
级的学生展开调查后,确立对比试验班,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3.对比试验研究法:开设对比班,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中收集的材料和数据进行比较,探究流行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
(1)实验科目:音乐 (2)实验对象:实验班:七、1班 对比班:七、2班
4.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撰写阶段性总结,上交教科所。
六、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4年3月—2014年4月,
1.进行大量的现状调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对研究的专题进行方案设计并对主要成员进行培训
3.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4.制定具体操作措施,写出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5年5月
浅谈钢琴伴奏在中小学课堂上的作用
姓名:田季昌
音乐学院 音乐学专业 学号:100914201
一、选题评估
(一)研究对象
中小学音乐课
(二)研究目的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它的重要性不容易被理解,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即兴伴奏是调动学生对音乐爱好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大学师范类的音乐学生应该注重高音伴奏的培养。随着初、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对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钢琴伴奏又恰恰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综合特点,搜易我认为此题具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已有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如徐向黎于2003年发表在辽宁教育研究中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键盘乐器教学改革的初探》王月萍参与编写的全国教师培训教材《音乐教学基本功训练》
(三)研究意义
目前我省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音乐基础较差的教师问题(一)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伴奏的最基本音型如和弦及转位的弹奏指法和触键方法都不明确,因此连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伴奏音型的丰富多彩。(二)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在和弦序进方面没有规范的设计,甚至调性都不准确,在键盘上每个大小调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还不熟,在伴奏中左手只是跟着旋律音弹八度或单音,没有用和声来衬托丰富旋律的效果。(三)伴奏音型掌握的少,或不能适当地应用。对于不同体裁风格的歌曲所应使用的音型分辨和使用的能力差,千篇一律所以应该重视中小学音乐课上的钢琴伴奏的的重要性。
二、选题研究现状评述
(一)与中小学钢琴伴奏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有龚耀年的《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钢琴伴奏集》。辛笛. 编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简谱钢琴即兴伴奏儿歌68首》李万军的《偏
远地区小学音乐即兴伴奏水平急待提高》王燕如的《论音乐专科学生钢琴即兴伴奏》
(二)分析原因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整体音乐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能力的普遍不足是乌兰察布市音乐水平(即包括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包括高师音乐教育)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表现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伴奏能力在音乐课内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问题
多数教师大都赞成音乐教师必须掌握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同时也认识到钢琴伴奏能力的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10%的教师认为操作起来很困难,此项效果会不会都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有待于提高。
2、师资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学校教师与在校学生不成正比。每位教师每周上课节数为20--25节,这就还不包括每周的课外辅导。
(2)教师学历职称不尽如人意。
(3)由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出现偏科现象严重,有的教师能弹不会唱,有的教师能唱不能弹,而有别的教师既能弹又能跳。大部分老师即兴伴奏能力差有待与提于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及其他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本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汇总,使其成为论证研究最为有力的依据。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学校教师及其团队成员等面对面的采访调查,获得最直观的研究资料。
(三)比较研究法
以中小学音乐课为主体,使之与其他不同地区的音乐课程活动作比较,从而得出钢琴即兴伴奏有待于提高的原因。
(四)个案研究法
对西岗小学的音乐课进行调查研究
四、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调查开始之前先设计问卷
(二)访谈
(三)交流听课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弹奏技巧不扎实,或者说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
(二)缺乏键盘和声及曲式等理论知识。
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在高校学校期间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学校的教学理论也不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而部分中学教师在把毕业前在校期间没有好好的学习理论知识,所以在理论上缺乏,从而影响伴奏是的旋律效果。
(三)学习钢琴起步晚
大部分教师当初学习的时候都错过了学钢琴的大好时机,对于不同的伴奏音型不能正确的运用,然而在现在的教师岗位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提高钢琴伴奏能力,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12年3月7日——2012年4月24日,确定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提纲; 2012年4月25日——2012年5月15日,撰写开题报告,答辩;
2012年5月16日——2012年6月30日,修改开题报告,答辩;
2012年7月1日——2012年8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交予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2012年9月1日——2012年11月30日,对初稿进行修改,完成第二稿,交予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2013年2月——2013年5月30日,完成定稿,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魏厅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4] 《即兴伴奏使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 张丽君 陆志成:《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6] 高天康:《使用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6月
[7] 王安国:《从实际到决策我国名校音乐教育发展》【M】花城出版社2005年5月
[8]孙伟权 巢志钰:《键盘即兴伴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月
[9] 石峰:《音乐世界趣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