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发布时间: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音乐 教育 论文中引用、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是音乐教育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2] 刘育锋. 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陈志圣. 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张云鹏. 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 措施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王莹. 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綦琳娜. 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 黑龙江大学 2013

[7] 徐晓妹. 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 儿童 心理发展[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8] 张丽. 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 罗杰. 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何芳. 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1] 蒙桂生. 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4)

[12] 马婧. 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6)

[13] 范子泉. 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4] 何宇鹏. 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韩晓娜.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王聚伍. 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 河南大学 2011

[2] 辛颖. “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3]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喻先贵.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 考试周刊. 2010(39)

[5] 贾涛.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3)

[6] 甘民. 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7] 王永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 张敬敏.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9] 王敬环.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考试周刊. 2009(06)

[10] 马莹.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7(Z2)

[11] 唐松林着.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周世斌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 方法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3] 高慧娟. 新课程背景下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衔接初探[D]. 河南大学 2011

[14] 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15] 钱建良.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J].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16] 张向秋.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 刘洪良. 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2.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3.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4.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音乐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金亚文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曹理 何工 《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曹理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 5 朱则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音乐 教育 论文中引用、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是音乐教育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2] 刘育锋. 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陈志圣. 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张云鹏. 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 措施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王莹. 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綦琳娜. 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 黑龙江大学 2013

[7] 徐晓妹. 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 儿童 心理发展[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8] 张丽. 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 罗杰. 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何芳. 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1] 蒙桂生. 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4)

[12] 马婧. 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6)

[13] 范子泉. 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4] 何宇鹏. 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韩晓娜.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王聚伍. 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 河南大学 2011

[2] 辛颖. “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3]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喻先贵.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 考试周刊. 2010(39)

[5] 贾涛.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3)

[6] 甘民. 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7] 王永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 张敬敏.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9] 王敬环.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考试周刊. 2009(06)

[10] 马莹.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7(Z2)

[11] 唐松林着.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周世斌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 方法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3] 高慧娟. 新课程背景下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衔接初探[D]. 河南大学 2011

[14] 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15] 钱建良.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J].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16] 张向秋.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 刘洪良. 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2.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3.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4.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浅析、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创造为核心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 扩展资料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浅析、实践哲学范式下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创造为核心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集

探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一、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缺点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完全地接受,学生不能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小学生又被学习成绩所牵绊,学生只好在音乐学习中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音乐失去了原本的魅力。这样,在这种粗鄙的教学模式之下,小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有的音乐老师甚至将音乐课变成了自习课,除了按照教材宣读音乐知识外就是播放音乐打发时间。这样一来,小学音乐课就成了摆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教学模式违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要求,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扼杀了一些学生的音乐天赋。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1、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舞蹈进行教学

小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爱动不爱静,因此,音乐与舞蹈结合符合了小学生的发展规律。音乐配合舞蹈,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而且能够刺激学生全身的感官。首先,音乐配合舞蹈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翩翩起舞,不仅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肌肉,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平衡度,愉悦了身心。其次,在音乐配合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跳舞美化了学生的形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舞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走姿,不仅促进了学生骨骼的发展,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气质。最后,舞蹈是创造性的艺术,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跟着音乐跳舞时,自然而然地就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例如,学生们非常喜欢看《熊出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扮演熊大和熊二,让他们跟着音乐模仿熊一样跳舞,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了音乐和舞蹈。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音乐的时候尽量避免选择较为激烈的音乐,以免学生在跳舞时给自己造成创伤。

2、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小学生说到底还是属于孩子,孩子天生爱玩。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爱玩是一种不良的表现。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丰富,“玩”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领悟“玩”的真谛,将“玩”带入到课堂中,带领学生“玩”。教师要把游戏带到音乐课堂,做好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让学生排好位置,模仿在船上,教师站在学生的前面唱这首歌,让学生模仿划船,老师一边唱,学生一边划船,很有意境,不仅让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室内教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歌曲中的音符和节拍。

3、利用音乐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创造力成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音乐课堂,在学生懵懂时期为他们上好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外还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智慧结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把音乐当成学生人生的一门大课,摒弃将音乐课作为副科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谨慎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标要求小学教师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进行教学,增加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音乐教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小学生对网络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的发展为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网络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素质,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积极寻觅适合自身学生学习的素材;最后,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活跃了气氛。结语综上,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和新课标的要求,已经失去了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音乐教师质量得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议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育》

摘要: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笔者觉得当下的音乐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太多“花架子”,基础的音乐元素和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是要真正的渗透到教学当中,让课堂真正的充满音乐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基础知识;音乐;课堂

一、引言

新课改提出的“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同时课堂的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才能真正让音乐元素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们掌握音乐之魂,感受音乐之美呢?下面我们就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其解决策略。

二、种种课堂弊端出现的原因

(一)过度追求兴趣体验,忽视音乐本位

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着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只是辅助手段,同时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通道。但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主力、重视音乐实践,就会忽视音乐的“魂”――音乐最本位的东西,如果喧宾夺主的去上音乐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拼盘式的课堂结构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如看过一节音乐课――《蜗牛和黄鹂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这不是音乐课,而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是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

(三)无限制的学生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新课改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本末倒置。有这样一节音乐课:人音版一年级第五课《跳起舞》。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蒙古族的舞蹈和风情,并能用简单的律动表现。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作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教师的意思是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挤奶等都可以。可学生们的理解却和教师预想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兴致大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摔跤,更有甚者说打架,而且迅速地抱成一团,课堂变成了摔跤场,教师一时之间无法驾驭课堂,好半天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和表演,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地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解决策略

(一)加强学生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喜欢音乐,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分辨音准和节奏的旋律,从而才能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样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音准和节奏

往往有教师认为,课改要求课堂不要太过于死板,要从视、听、做、玩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对于音乐、歌曲中最基本的音准、节奏一带而过,最终导致歌曲学完了,音乐欣赏完了,留给学生的却只有一些表面的感觉,如怎样好玩、怎样好看,而对于真正的旋律、节奏却不能准确的掌握。对于一首新歌,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分析节拍节奏,将节拍带入到节奏中去,加上很好的情感处理,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钢琴带旋律,进行细致的歌曲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不是厌烦和枯燥,而是在钢琴的引领下,对旋律有了更准确的记忆,学习起来也投入,歌曲反而掌握的更加准确和熟练了。如果教师再进一步的用上好听的钢琴伴奏,优美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也更加投入了,整个课堂让音乐填的满满的,这难道不比整节课虽然热闹,却什么都没留下要好得多吗?

(三)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环绕动听的音乐旋律。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应该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方法将音乐表现出来。

四、结论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在注重新课标的前提下将音乐的基本元素与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切不可顾此失彼,不能走出“填鸭式”、“一言堂”的极端,却又进入了“民主开放=越乱越好”的误区。这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音乐真正的充满课堂。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有效化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有效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在较少的课时之内,让学生的音乐素养获得更明显的进步,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用心探究的重要课题。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小学音乐教师要立足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有效性;因材施教

作为音乐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有效性的不断提升,也是提高音乐教学学科地位的重要途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给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因此,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师要重视备课工作,将备课环节做扎实,做牢固

通过在小学音乐备课环节,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就可以将教学设计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音乐素养的熏陶。音乐这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在备课环节中要注意把对音乐教材的研究心得跟课堂教学具体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等相关教学原则,结合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的知识经验以及不同的个性,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课程的设计做到科学化条理化。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在教材的提示下进行教学改革。备课的过程中,也要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将以前教学中好的经验,融入到新的课程当中,也要避免以往出现的问题。

二、小学音乐教学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分层的因材施教

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不同的,为了真正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教师要注重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小学生由于家庭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有不少学生家庭比较重视学生的音乐培养,经常给学生一定的辅导,有的从小就已经在家买了钢琴,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对音乐从小就有天赋,在幼儿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还有很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基础,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弱,基本的乐理知识也非常缺乏,在音乐的课堂上,他们的信心也相对不足,所以在这样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下,教师既要照顾到全体,又要照顾到个人。例如,学习舒伯特的《摇篮曲》,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让学生听音乐的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早就练习过这首音乐,就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这首音乐的主题,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追赶上来。

三、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所以目标一定要明确,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目标明确,可行性强。在以往的教学中,音乐教师经常会感到,教学目标,如果处理的不够清晰,在教学环节中,就容易因完不成目标而感到慌乱,也容易出现目标早已达成,而课堂时间还有很多冗余的情况。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教学的具体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这样的传统目标设定,让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甚至会对音乐课堂的.兴趣逐渐降低,所以,音乐教学目标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处罚给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学生对音乐课堂保持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进行音乐的学习。

四、在应用课堂上,要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果提前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用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更加快乐,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自然也会提高。语言的趣味化生动化,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平时多下功夫。要帮助学生用更加通俗的语言去理解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要从学生的用语习惯角度,多用一些学生经常使用的习惯用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信心。也要通过语言的幽默化特点,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受到更多人文智慧的熏陶。在音乐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自主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去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主动与他们交流。对学生的情况了解越多,就越能够为学生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就要重视备课环节,也要重视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环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具体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小学音乐教学参考文献期刊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内创刊最早,专门为音乐教育事业服务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期刊。该刊为月刊,全年12期、大16开本。本刊荟萃教师的丰硕成果,以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价值,深受国内外音乐教育界的欢迎。 《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广大师生设立了'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校园旋律'等专栏,全方位展示国内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映教师的心声;推广、交流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生活。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音乐 教育 论文中引用、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包括观点出处和引文出处,是音乐教育论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2] 刘育锋. 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陈志圣. 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张云鹏. 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 措施 [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王莹. 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綦琳娜. 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 黑龙江大学 2013

[7] 徐晓妹. 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 儿童 心理发展[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8] 张丽. 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9] 罗杰. 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0] 何芳. 小学音乐教育与儿童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1] 蒙桂生. 从了解价值入手,让学生爱上音乐课[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14)

[12] 马婧. 浅谈音乐课实施创新教学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6)

[13] 范子泉. 河南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4] 何宇鹏. 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韩晓娜. 唐宋曲子词的音乐学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__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 王聚伍. 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 河南大学 2011

[2] 辛颖. “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3]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 喻先贵.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 考试周刊. 2010(39)

[5] 贾涛. 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3)

[6] 甘民. 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7] 王永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8] 张敬敏.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9] 王敬环.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考试周刊. 2009(06)

[10] 马莹.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7(Z2)

[11] 唐松林着.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12] 周世斌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 方法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13] 高慧娟. 新课程背景下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衔接初探[D]. 河南大学 2011

[14] 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15] 钱建良.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J].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16] 张向秋.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17] 刘洪良. 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2.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3.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4. 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中国小学音乐教学整体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音乐课堂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音乐潜力,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上也收效甚微。律动与音乐本就一体,大部分音乐课堂都忽略学生的律动教学,在课堂上实现音乐律动教学有益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律动教学;小学;音乐课堂

在中国,小学音乐科目一直得不到重视,大部分的小学音乐课堂都流于形式,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单纯唱歌,不管是在培养学生乐感还是发掘学生音乐天赋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小学生群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小学生自身都很喜欢音乐,但奇怪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对音乐课不太热衷,甚至觉得上音乐课很无聊,这样的现象使我们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

一、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所决定的。学生在小学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要能够抓住时机进行大脑音乐开发,那么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要是等到学生大脑发育基本成型的时候再进行音乐教育,那么不仅费时费事,而且效果不会很理想。纵观大多数在音乐领域上取得一定建树的人,他们绝大部分在小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天赋在小时候就得到良好开发,一般而言小时候没有展现音乐天赋但是长大后大放异彩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众所周知,人的左右脑分管不同的领域,右脑要比左脑发达很多,而且右脑又是音乐与艺术的领域,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也有利于右脑的智力开发。音乐教学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教学手段来使音乐课堂焕发活力,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二、律动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般的小学音乐课程内容都是学生端坐于座位上,进行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但是律动教学却不同,律动教学主张释放学生的天性,并用旋律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与音乐共舞。小学阶段这个年龄的学生大多都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正是天性得到释放的时候,但是传统的教学一直束缚着学生,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尤其是在音乐课这样强调感受与艺术的课堂上,学生更加应该获得自由权。在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培养协作能力,也学会更加开放地去表达展示自己,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律动教学打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传统学习方法,提倡鼓励学生离开座位,随着音乐旋律而进行律动学习,注重节拍与乐感。众所周知,当人的大脑与身体协同工作的时候,大脑思维会更加敏捷,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当学生用身体动作诠释音乐的时候,大脑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不仅是理解,还体现在对音乐旋律的记忆上,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达到高效学习。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多进行律动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活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且小学生生性爱动,律动教学正适合他们的成长规律。生动有趣的律动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徜徉于音乐的世界,感受到音乐旋律的美妙奇特。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不分国界,只要用心聆听感受,便能够体会到音乐旋律中包含的悲喜情绪,孩子是敏感的,只要鼓励他们用心体会音乐旋律,他们便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律动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和表达,在实施律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任由自己的思想驰骋,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如何实施律动教学

律动教学强调的是对旋律的感受与掌握,所以在音乐课堂上需要开展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掌握七音符,这就需要考验学生对音的高低进行辨别,教师可以使学生离开座位,安排他们按照自己对音的理解进行蹲站,如果感觉音高则站立,音低则蹲下,进而循序渐进,使他们按照对音的理解来改变自己的站立高度,一开始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到后来便需要考验学生的音感了。再比如,歌曲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歌曲演绎一段小小的情景剧,用肢体与歌声诠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律动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前提就是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理解中,使教学不断深入,不能停留于表面,以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为主要宗旨。我国的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律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适当探索,不断完善律动教学,改变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余红霞.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上[J].乐器,2011(11).

[2]丁雯颖.让视唱教学动起来: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应用于视唱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3]张建萍.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与新课程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4(3).

摘 要:律动教学法的出现为传统枯燥的小学音乐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水平的首要方法就是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

关键词:律动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多媒体

1、引言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与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律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律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音乐通常被称为舞蹈的灵魂,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歌唱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往往在歌唱过程中或需要加入肢体动作来衬托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这些肢体动作可以称为表演,表演在音乐表现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肢体表演,也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学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有一些比较平淡但是不容易控制音准的音乐内容,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这些音乐不容易吸引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音乐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法提起小学生的好奇心。音乐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容或故事,让学生对该音乐产生悬念;如果歌曲中存在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让音乐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创造情境,能够迅速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改变教学内容重复、方法单一的情况,更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音乐的旋律,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创设鲜活的音乐情境,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目前音乐动画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更具色彩与声音于一体,生动形象,充满吸引力。音乐教师应该让多媒体变成自己的得力助手,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学习音乐。

律动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律动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是课前引导、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样适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选择简单的律动音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律动音乐的选择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律动音乐往往欢快易懂,节奏比较简单,有了律动音乐的引导,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音乐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律动教学法具有将抽象音乐具体化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把教学与律动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会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律动教学法的融入更能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状态,掌握好课程进度。

律动教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促进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成为音乐学习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导权更多在音乐教师的身上,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号召力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能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对音乐的学习,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教师能否善于应用律动教学法,如上文中提到角色扮演的方法、律动音乐的方法等。小学生的表现欲是比较强的,在音乐律动中学生能够融入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的美和奥妙,从而更加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运用律动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律动虽然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需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要分清主次,律动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占据的时间也应该把握好,不能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律动最大的作用。律动的运用需要研究,但不能把律动作为教学的全部,律动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很多教师分不清律动和舞蹈,律动不是舞蹈,但是舞蹈可以律动。因此,“体态律动”可以看成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但是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律动的应用还能够加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教学。

4、律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严格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在音乐知识教授过程中,相对应的音乐知识要与音乐文化氛围相结合,还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律动要素。小学音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和音乐灵感是不同的,如果能把学生的音乐潜质与音乐学习结合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锦上添花。但是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想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才能,就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并根据各自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安排音乐内容。

塑造多元文化音乐课堂在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前边提到的`用表演创造情境也可以看成是课堂活动的一种。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融入多种与音乐有关的文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能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把所学的音乐更好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目前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音乐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这些值得小学音乐教师审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能力。

5、结论

教学资料是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当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也不例外。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可以看成教学准备的一部分,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直接影响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很重。要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水平,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总结,营造“趣味教学,趣味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飞.用心聆听感悟鉴赏音乐以情演唱传达个人共鸣:小学音乐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张瑞.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152.

[3]向明卉.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探析[J].综合版,2010(12):97.

[4]谢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51—52.

摘要: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打破了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主要强调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让音乐课堂有静有动,使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本文主要围绕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阐明了如何将体态律动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的观点与看法,以及现阶段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音乐教育;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应用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瑞士作作曲家达尔克洛兹开创的体态律动,主要强调唤醒人的本能,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在现阶段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及作用

体态律动的本质核心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律动从而展现音乐情感,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释放自己找到快乐,感受学习过程中音乐的美感。

(一)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首英文歌让小学生学起来很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熟悉音乐,以听为主线,去引导他们拍手、点头、踏脚等做一些简单肢体动作,来调整学生的大脑活动,缓解上课时的疲劳状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情,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二)有效的体态律动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1.适当的听觉训练达尔克罗兹曾说过:“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他认为,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禀赋。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的要素和技能。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态律动锻炼听觉艺术,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就能感受音乐的不同魅力。2.合理的节奏训练律动是一种身体进行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节奏训练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把一些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体态律动中的节奏训练使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具体。3.有效的即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音乐表演都需要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舞台表演上即兴创作都是离不开的。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加入即兴创作,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4.积极的体态律动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体态律动鼓励学生多动,通过音乐让自己动起来。运用除了耳朵和嘴巴身体其他部分来表现音乐,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变得富有生命力,学习进步的也会特别快。教师从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现阶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不完善。在我国音乐教学中以作为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都对音乐不太重视,这样也导致老师及学生对音乐产生轻视的态度,并且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一些确切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政策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二)专业教师匮乏。1.教师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体态律动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由于它是引进其他国家的教育,它的一些用法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全面的掌握,并且还有部分老师在运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其中的真谛,对体态律动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到位,恰缺的的东西还有很多,在目前来看很多在职的教师很少会参加相关的课程培训,对于律动教师了解的甚少。所以,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音乐教师还是很缺少的,导致在课堂中使用体态律动时,大部分教师们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运用的,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体态律动教学的根本意义。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有效的体态律动对专业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对体态律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且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改变。从我国来看,专业教师在课堂的实践能力上还是非常欠缺,教师们在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仍然按照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只是表面模仿教学照搬一些课例,并没有掌握其中的内涵。所以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也会影响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展开。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和教学器材根据相关政策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总的整改方案。

(二)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战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跟上步伐,不断的充实自己。一些在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师进修,要学懂学透体态律动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四、结语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调动起来,能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对未来创作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增强学生表现力和创作力。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2]许淼.谈音乐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段文辉.音乐课应回归音乐教育的本原[J].江苏教育,2010.

[4]华建新.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南京音乐学院.

摘要: 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适当的音乐教育来得到在美感上的体验和幸福,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对儿童的情操进行陶冶,使儿童的智力得以被开启。现在,在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儿童律动教学已经愈发地体现出了它在其中所能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教学表现和结果都可以说是极为不乐观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我国在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时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受到忽略的、较为薄弱的状态。因此,笔者决定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来出发,并针对律动教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与探讨

音乐是一种能够真正使人的生命达到最高点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乐器和演奏手法的配合而达到的一种能够将人们所寄托在其中的情感所抒发出来的媒介。对于未成年的、心智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儿童们来说,实施及时而有益的音乐教育能够让他们的天性得到解放,可以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体会欢乐,并得到兴趣的培养。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上的开发都是极富有益处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沟通能力以及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等主要方面相较于正常儿童来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的儿童群体。相比于正常儿童们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困难。例如,他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板书,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逊色于正常儿童。因而,教师必须针对这样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手段与方法来促进特殊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儿童一样通过学习来得到发展。

一、目前我国在特殊儿童方面的教育现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以及教育”。由此可见,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育亦是从属于全民教育的,而且同样是全民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项针对我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已经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总数达到300多万,这其中有部分特殊儿童所接受的是特殊的教育[2]。在这一方面,国家已经建成了多所盲聋哑学校等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教育场所。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与关怀度都在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也在通过诸如舆论力量、慈善机构等方式来帮助特殊儿童群体能够和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可以受到匹配他们的教育的场所。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东西地区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就注定了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笔者注意到,在西部诸如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份还存在着特殊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小的问题,这些贫困地区因受到经济和基础设施落后等条件限制而仍然无力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加之绝大部分的特殊教育资源又都集中在城市,使得两地之间联系不便。综上所述,加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推广工作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二、简析何为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按照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的思想观念来看,音乐本身是离不开律动的,二者天生一对,不可分割。所谓“律动”,其实就是指人身体的物理运动。如果要把人体视为乐器,那么人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形状与动作,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抽象的音乐情感的表达。儿童在参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得到对音乐的更为直观的表达,从而使他们在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性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等体质和精神层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进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时,儿童需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有规律的、协调的身体动作。要想达到较好的律动教学结果,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游戏方法。在开展游戏的同时,将音乐的元素结合并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律动,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节奏感和音调的起伏变化感都能够无形地传递给儿童,最后使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综合潜能的激发。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游戏的选择时,要注意所选游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使儿童们能够在一个活泼快乐的状态下来对音乐的节奏之美进行直观的感受,从而使他们能够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范围。

(二)示范——模仿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类型与节奏来预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者是舞蹈。然后在儿童面前进行演示,并让它们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们去进行自主改编。注意:教师的动作仅仅是为了示范,并非为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做。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主线永远只能是律动教学,而对音乐的耐心倾听则是律动教学的最根本途径。在律动教学中,特殊儿童可以通过简单而重复的拍手、跺脚等动作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韵律感。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是特殊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使他们能够受到在音乐思想上的点播和启发,并且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打开他们在审美方面的启蒙之门,从而让他们能够得以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之中,使心理上的异常状态得到逐步缓解。总之,律动教学能够使特殊儿童逐步走出生理与心理上的缺陷,并为他们能成功地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枝.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6:16-17.

[2]李娟.音乐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J].新校园(中旬),2017,06:16.

[3]卢慧婷.刍议特殊教育中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J].青年时代,2016,10:117.

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兴趣和激情的较好培养,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设法在课堂中更好展现音乐魅力,合唱教学因此日渐受到重视,而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较好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并同时推动学生的写作与审美能力提升,正是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为了保证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能够真正为学生不同声部的配合、音准的掌握以及气息的控制训练提供支持,教师就需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属于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小学存在着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偏低,而随着近年来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也因此得以得以实现更好开展。

(二)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缺乏兴趣,这一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将受到较为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准确唱出音节并保证合唱的和谐,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由此合唱教学往往给人以枯燥、无趣之感,学生对合唱的热情和兴趣也将因此而磨灭,由此可见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唱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的能力也将难以发挥。因此,本文建议教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合唱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开展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由此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学习之余放松的途径,在班级荣誉的影响下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也将被点燃,这自然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将得到较好保障。此外,本文还建议相关教职人员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采用科学有效的自由化合唱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一种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身合唱学习的方式,该模式实现的课余时间训练也将更好实现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而同时实现的学生对优雅合唱音乐憧憬的激发,也将使得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在合唱教学中实现较高质量培养[1]。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文中本文提到了兴趣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因此设法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就是相关教职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相较于单唱歌曲,合唱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合唱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这自然为学生掌握合唱相关知识与技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本文建议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播放优秀的合唱作品,并在学生深深被作品打动后对作品的唱法与合唱技巧进行品评,学生也需要积极踊跃表达自身看法,由此学生不仅能够逐渐积累关于合唱的大量知识,教师也能够更深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唱法的选择将带来较为积极的支持,同时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也将大大提升。

(三)营造合唱教学氛围。如果能够在小学校园中营造一种合唱教学的氛围,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将得以大大提升,合唱教学的积极性自然也将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建议相关小学定期开展合唱比赛,并通过合唱比赛选拨优秀学生参加区域性合唱赛事,由此合唱便与小学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校园也将得以营造出一种“声乐律动,心随我动”的音乐合唱氛围,由此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就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这一过程中相关教职人员也应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与讲座的方式加强自身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认知,由此才能够保证合唱教学的综合水平得以满足学生的高涨热情,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自然就将拥有较高有效性。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能够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让我们荡起双桨》合唱教学实例等内容,则直观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便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洁.声乐律动,心随我动--论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6,(10):37.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合唱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水平。但是因为参与合唱的学生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也导致合唱教学无法有效展开。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者是借助其他器具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整体音乐水平。

关键词: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促进现代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必不可少,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

只有学生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认真去学习,对小学生合唱学习而言也是如此,唯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教授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学好合唱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提升自身水平。小学生之所以喜爱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爱学科老师。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水平,在教学时精心进行安排,尽可能使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从而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其二,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相比与单唱歌曲,合唱歌曲的旋律更为复杂,演唱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水平。比如让学听一些单曲,然后再将所有的单曲合起来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音域、感染力及表现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控制歌唱气息

要想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在训练时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站姿。腰部挺直,面部肌肉放松,双腿保持直立,气息从腹部自然流出,再通过收腹完成呼吸。然后逐步增加呼吸的次数与强度,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小腹应当始终保持灵活,并反复进行训练。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尤其是要注意呼吸的次数与强度。重点在于通过加强腰部的带动能力,突出横隔膜的关键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尽量做到舒展和自然,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呼吸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流畅自然地呼吸。

三、加强发音音准及节奏把握练习

要想演唱好歌曲,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音准,尤其是在合唱时,只要其中有一个学生音准不符合标准音高就会影响合唱的效果破坏歌曲的协调,所以必须注重音准训练。而练习音准的前提是掌握音阶,音阶练习必须遵循先易后验的原则。首先要让学生领会手势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掌握音阶,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关于全音和半音的知识,运用一些小的游戏来增强学生的感受。当学生充分掌握音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合唱练习。

四、引导学生对声部进行有意识练习

合唱通常是分为几个声部进行,而每一个声部都很重要,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声部,要把握好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合唱的效果取决于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如果教师不注重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演唱时就只是不同声部的叠加。不同声部之间缺少配合,自然更谈不上协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时,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则。可以从最简单的二声部着手,反复进行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同时演唱两个声部,从而充分地掌握整首歌曲,然后再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演唱。由于自身音乐表演能力不足,分声部练习时很容易出现不同声部相互干扰的情况,最终使得不同声部合成了一个声部。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好演唱的力度,其中一个声部声音过强,而另一个声部声音相对较弱。在演唱时弱的声部会受到强的声部影响,并最终被强的声部所带走。所以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控制好音量,使声音始终保持在恰当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要求学生熟悉整首歌曲,以及自己演唱声部的音量及音色,在演唱时不能一味地突出自身特色,而忽略了与其他声部进行配合。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演唱的技巧,教师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练习,即更高难度与更长声部之间的配合练习。

五、通过器乐辅助合唱教学

器乐能够充分表现不同声部音准的差异,所以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器乐来表达音高及音准,从而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掌握音准及音高,然后进一步仔细揣摩,更加精确地把握音准与音高。在准确掌握各个声部的音高音准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合唱练习确保各个声部能够保持协调,不会出现某一声部过高或者某一声部过低的情况,通过反复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将合奏的音程及音准感觉加入合唱。此外还应明确每一个声部具体伴奏的人数,并且让学生交换进行。也可以安排教师弹奏其中一个声部,从而对合唱教学进行辅助,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解决音准及音程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锦.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音乐,2015,23.

[2]杨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教学有效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5.

[3]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

  • 索引序列
  •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集
  • 小学音乐教学参考文献期刊
  •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