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入门新媒体运营的新手,常常困扰 新媒体运营文案怎么写 的问题。每当看见别的新媒体运营的文案常常有种 眼前一亮 的感觉,真是好生 羡慕 。我自己以前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作文也是写得还不错,常常被当做范文,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作文比赛。获过奖,拿过奖牌。 可是自从学了新媒体运营,我愈发 不太懂 写作了,更摸不太准新 媒体运营文案怎么写 。既然新媒体运营基本都是 文字创作 的这种呈现方式,为什么人家的文案能写得那么 优秀 ,而我自己的却总是“ 没内味 ”呢? 本来也是刚刚入门,在尝试的进行了一些创作之后还是 不得其法 ,于是又开始在苦苦寻找如何破解。 在学习新媒体运营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很详细地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撰写文案的方法,比如 AIDA法 ,它是指: Attention (注意), Interest (兴趣), Desire (欲望), Action (行动)。 这是文案写作的 经典法则 ,放之四海皆准的 模板 ,可以指导 任何文案 的写作。 但我却觉得它挺 抽象 的,我认为它也 不完全 是模板,只是很 笼统 的说明了要点,给我们新媒体运营者指明了一个 大概的方向 。 假如一个文案可以 做到 上面几点本身就是一个 优秀文案 了。但是反过来说这只能说是一个好文案的几个 特点 ,这套方法 并不一定能 指导文案写作。 于是,出于这个矛盾,我找到了一套 “6+1”写作法。 我发现大家对这种写作方法了解不多,那么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帮助大家解决 新媒体运营文案怎么写 这个难题。 所谓6+1是指: 6个步骤加1个原则。 只要按照既定逻辑思路写下去,创作出优秀的文案也很容易。 在进行 新媒体运营文案写作 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如何让用户 接纳 我们还是 挺难的 。自认为文案写得不错可是用户 反映平平 。那是因为用户面对不那么熟悉的产品时总是先保持一个 谨慎 的态度和一个 安全距离 。在阅读之前是 带着怀疑 的,那么在试图得到用户 关注前 ,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 回答用户的疑问 , 表明来意 。 说明:我是谁,我今天给你带来了什么,这个对你有什么好处 。 用户得知了你是谁,你的来意和对自己的益处之后肯定会放 下一些戒心、放下偏见听你说话了。 比如上图,是我们经常接到的 推销短信 ,“【XX教育】暑假班开始招生啦!即日起报名,报两科送一科,免费试听一周还有礼品相送,地址XXXXX” 我们来用AIDA法 分析一下 这篇文案: Attention(注意) 这个短信 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 看见了 他的文案。 Interest (兴趣) 报名两科还能送一科,看起来确实很 优惠 ,我要是个孩子家长我也挺 感兴趣 。 Desire (欲望) 假如我是个孩子家长我确实会很 想联系 这个机构咨询一下。 Action(行为) 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 这是 为什么呢 ?一是我并 不是 他们的目标用户。二是我觉得他 没有理由让我信服 ,我对这个机构 完全不了解 。 在这条短信中, 缺少 了几个很 重要的元素 : 你们为什么联系我?我为凭什么要相信你能教好孩子? 上下文背景是整个信息 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 它,即使法则运用得再出色,用户也 不会采取行动 。 AIDA法则最大的 不足 是认为 行动会产生兴趣 , 然后产生欲望,最后采取行动 。但是却 缺了 最后让用户 真正 去行动的动力重要的一块: 背景 。 6+1模式 我们再来看看 改良版的AIDA法则 ,也就是 6+1模式 。 在第一步,我们就需要将 背景 和用户 讲清楚 。就像是上面那个教育机构,假如他能说清楚自己的来意和机构的优势,回答用户“ 你是谁?你为什么联系我?我凭什么相信你? ”这个问题。那我相信用户还是愿意回拨电话咨询一下的。 苹果的这则广告一开始就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让用户知道 是谁给他发的短信,原因是什么,我们有什么产品 。 在内容中将自己的 优势 写出来,再在文案后面 添加一个网址 告诉用户点击后 了解更多 关于产品的信息,这样用户才会有往前 再走一步 的路, 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 既然把 背景建立 起来了,用户肯定要更容易相信和注意一些产品了。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 标题 来引起用户注意。假如有 吸引人的图片 那么会更好,一定要足够吸引人眼球才可以。 对于开头如何引起注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用一些人性的缺点: 好奇 ——“当世界是一个平面,会发生什么?” 恐惧 ——“明日多地将有台风天气,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 痛苦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骄傲 ——“不涂口红的女人没有前途” 懒惰 ——“5分钟带你读完《时间简史》” 愤怒 ——“是时候给“港独”分子一次彻底的教训了” 贪婪 ——“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大牌包包?” 色欲 ——“这10种让人爽的方式,90%的人都没试过” 这样的标题引起用户注意。 不得不说市场的 现实 是:即使能成功引起用户的注意,但是用户的注意力也 不会持续太长 的时间在你的产品上,现在短平快的各种信息狂轰滥炸,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最多给你 十五秒 。 那我们就必须把握这十五秒,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 让这种兴趣变成渴望 。 看一下天猫的文案: 理想生活,上天猫 。试问谁不想过理想中的生活呢?这样的文案不仅有吸引力还让人有 欲望 一探究竟,这样就很巧妙。 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引起了用户的注意,创造了欲望。这时候你要让用户 采取行动 。需要告诉你的用户—— 你用了这个产品,后果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不用这个产品,后果是什么样的 。这个环节称之为 建立落差 。 落差=痛点问题+解决方式 例如痛客这个网站的文案,其中既说明了 痛点 也暗含了自己平台的 实力 。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强调双方用户的痛点。 运营者一旦建立了落差, 要迅速过渡到你的解决方案 。说你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 短时间完美解决 这个问题。 上面就是墨刀的文案,让用户知道了仅仅用10分钟就可以设计出一个APP。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而且操作简便,让人 跃跃欲试 。 最终目的是想让用户 采取行动 ,这需要文案非常 直白 的进行呼唤, 明确 地告诉用户让他们采取行动。 上图这腾讯广告平台尾部的CTA,可以看得出 非常直白 了。 以上几点都是营销的 文案技巧 ,想要最后成功,就是要靠 诚信 。 假设读者 不相信 你说的话,上面几步文案写得再好,用户也 不会理你 。 想要用户觉得你诚信,就必须做好 用户调查和用户体验 。 在新媒体运营的文案中可以 诉诸于常识 (你说的应该是合理的),表明得到了大家的 共识 (有多少人已经体验),展示你的 专业性 (你的业界权威和荣誉),并尽可能提供 风险保证 (风险在我不在你)。 在各个环节努力逐步 建立你的信誉 ,用户才会最终对你 产生信任 。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给更多的新媒体运营者带 来帮助 ,也能让大家更加清楚新 媒体运营文案怎么写 。也希望大家 学以致用 ,成为更好的 新媒体运营者 ,撰写出 更好的 新媒体运营文案。
1、多观察、多听、多写
做自媒体创作,可以多观察一些大咖们制作的文章,多参考一些自媒体相关的课程,多关注同行,看他们的创作思路,他们的的爆款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多读书多了解不同的内容,要有深度也要接地气的进行创作。每个人只有不断的输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干货才能够输出,不怕后面没有思路,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就会发现,你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好,思路越来越清晰。
2、学会模仿
刚开始不会创作并不会妨碍你接下来的写作,没有一开始就会的人,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生模仿别人的技能,在前期运营的时候,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模仿其他人,切记这里的模仿并不是让你抄袭,而是借鉴其他人的思路。
3、坚持练习
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人生,没有目标就是没了动力。严格的的要求自己每天要完成多少的写作,做到自律,不能因为今天突然有灵感了,然后写了一点之后却又不知如何下笔又暂时搁置了。要把执行力拿出来,已经制定了计划,就要全部做好。
新媒体的优缺点为大家顺理如下:1.传播范围广例如我们都知道现在活跃在今日头条的读者就有好几个亿,别人如下了头条APP,你的文章得到了推荐,那么就有可能有几十万人可能看到你的文章。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性价比强与传统传播媒体方式相比,传统媒体可能一个广告就要好几十万甚至多者上亿,那么网络传播媒体可能你只要注册几百个论坛、几十个博客、几十个自媒体平台你的传播就非常的大, 而且这个是小投资的,却能找到很多的精准。3.表现形式多样化传统的传播媒体可能只能是文字或者图片,广告传播只能是声音,电视广告只能是图像。而网络传播媒体主要是多媒体,不但可以看广告,还可以点击广告,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顾客感受商品或服务。4.互动性强在传统传播媒体当中,用户只能被动的接受,而网络传播媒体读者是有发言权,有评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作者能更好的接收用户读后的体会,并且让作者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5.灵活性好例如在传统传播媒体当中,你一旦发布了就很难改动,而网络传播媒体,你有时可以随意修改并且删除的,大大降低了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经济代价。降低了风险,提升了效果。6.精确度高传统传播媒体受众不够明确,无法针对性的投放广告,精确度大大降低。而网络传播媒体分类比较明确,用户细分程度极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投放所需要的领域。人人都是载体7.效果精确统计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在收听,或者观看、阅读你的投放广告,但在网络传播媒体当中,你发一篇文章,上传一个视频就能准确的看到有多少人关注你,看了你多少的广告,转化率、最终购买率是多少。缺点:专注度不高,恒心较少,心态较浮躁。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与传统媒体对应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媒体集中了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
2、互动性,指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可以交互沟通,甚至是实时交流。
3、小众传播,针对某一群体或个体,可进行个性式信息配置,如电子邮件广告等。
4、网络媒体能超越国家,文化、地域的限制进行全球信息传播。
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
最流行的传统的SDI(串型数字)传输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交换特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可能利用SDI创建类似以太网和IP(因特网协议)所提供的部分网络功能。所以,视频行业中的网络媒体技术就应运而生。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参考资料:新媒体-百度百科
抄袭检测精灵(抄袭检测 重复率多高)是一款绿色免费的论文抄袭检测关机,可以用来检测文章的相似度,原理就是将现有的文章和网上的文章相匹配,如果有非常相似的就会列出来,原理就是用一定的算法将你的论文和知网数据库中已收录的论文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你论文中哪些部分涉嫌和谐抄袭。学校论文全文重复率在30%一下(而有的学校,本科是20%)。每章重复率应该没有要求,这个每个学校会出细则的,并且学校也出给出他们查重复率的地方——基本都是中国知网。具体打电话问老师,每界每个学校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在交论文之前一定要先检测一下重复度。
可以在知网上进行查重。
知网拥有快速迅捷的检测速度。庞大的服务器群及先进的技术优势支撑系统快速响应检测请求,平均检测速度5000字/秒。
知网还拥有精准清晰的检测报告单。批量处理、批量生成多种形式检测报告单(简洁、全文标红)、追根溯源,定位抄袭来源,并可批量打包下载报告单。
此外,知网上有丰富全面的文献比对资源,专门针对大学生论文的特点专门收录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总库》、《中国报刊文艺文化作品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总库》以及上十亿精选互联网资源,可供用户参考使用。
扩展资料
中国知网具备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具有大部分已经公布的论文,几乎所有的论文数据。不仅如此,中国知网检测系统入口也收录了外语文献和毕业论文。
知网毕业论文系统入口结合各类种类的毕业论文分成建立了各类的系统入口,使用适当的知网查重系统,可以提高各类毕业论文查重的准确性。
灵活可靠的多级账号管制,根据管制级别,多部门多员工共同使用,分级管制,实时监测,并可以实现Web版与客户端动态链接。同级管理部门可逐步监查下级部门的知网查重报告,从而为学风设立奠定制度管制的技术保障。
每到答辩时,大家几乎对于论文重复率还是比较关心的,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顺利通过答辩拿到毕业证。综合目前一些情况来看,论文查重系统的重复率高于30%的硕博论文或学位论文,通常都会被要求重新修改,并且在相同的学习中,不会给予学生2次答辩机会,所以大家对于论文重复率这一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那在进行实际检测的时候,通常也有更多的要求,一般来说对于学士学位的论文要求不要超过10%,在进行实际检测的过程当中,到底该怎样检测论文重复率?怎样选择论文查重系统? 论文段落和格式 检测论文抄袭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有效检测论文检测基本上都是和整篇文章有直接性的关系,当整篇文章上传之后,论文检测的软件要对一部分文章进行划分,上交所有论文的时候,要确保最终的稿件格式对抄袭率会有较大影响,不同段落的划分可能就会造成更多小段落的检测出现问题,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保证每一个段落划分的时候都是控制在合理的字数内,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降低抄袭率的作用。 数据库 检测论文抄袭率的时候,如果大家想要通过数据库来进行有效检测的话,那么基本上就是针对于已经发表的毕业论文来进行检测,因为数据库里面的所有论文的收入都是已经发表过的,其实他们在数据库进行检测的时候,肯定也都会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匹配论文,有的数据库也还有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很多书籍并没有包含在检测的数据库当中,所以说参考文献一般来说在数据库里面可能查出来的概率并不是特别大。 章节变换 很多人在检测论文抄袭率的时候,也会考虑到通过变换章节的这种方式来进行有效检测,或者是说从不同的文章当中抽取不同的章节来进行拼凑,这样的话对于抄袭率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文章查重就是为了防范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是在保护原创者的知识产权。一般文章查重的重复率在30%以内,重复率不达标直接影响你的文章是否合格。具体查重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电脑的浏览器中搜索自己需要的论文查重软件,比如paperfree,并进入论文查重页面。2 .在提交论文的页面输入论文标题和作者。3 .论文内容里可以选择粘贴文本或者文件导入的方式上传需要查重的论文内容,最后提交检测。4 .一般情况3~30分钟就会出查重报告,毕业季的高峰时段30~60分钟,可在查看报告页面点击查看。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