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记者生活晚报怎么定
写信寄去就好了呀!
网易 `{{newsapp://tie/FUSJ38JJ0538AD9E?s=CH_lite_wap_dl_3&spsp=baidu&spss=other&spsid=NTM-5AE0KFYY-2&spsrf=baidu&spsmod=}}` !{{1609225208924}}! ${{lite_wap_dl_3}}$ ^{{}}^
想投稿投诉工人工资问题
苟文华
肩扛农具的乡亲吆赶着滚圆壮实的水牛,赤脚行走在葱绿茂盛的杨柳掩映的阡陌;一尾尾野鱼鱼贯而入,游进纵横交错的水渠贯穿起的一方方生长着葳蕤水稻和盛开着细碎稻花的稻田。鱼儿一会儿潜入水底,摇头摆尾地游弋,或相互追逐,嬉戏打闹;一会儿吹着泡泡浮出水面,或翕张嘴唇,呼吸清新的空气,或一退一进地探脑,吞食漂浮在水上的稻花……
那时候,家乡的渭河滩地有着大片的水田,栽种出千顷水稻。水渠边沿和稻田的地塄上,一行行,一丛丛大豆葱绿的叶子间,点缀着一串串金黄色和紫色的豆花。苍鹭、白鹤从大豆丛中探出细长的脖颈,机警地左顾右盼,逡巡翻滚着稻浪的田野。红蜻蜓,黑蜻蜓,蜂蝶一样迷乱,一忽儿在稻田的上空翩跹舞蹈,一忽儿飞落在稻叶上叠头交尾,一忽儿降落水泽款款点水。
父老乡亲在这广袤的水田割草或者劳作,看惯了空中嘎嘎啼叫的水鸟,也看惯了水里喁喁而游的鱼群。鸟在天,鱼在水,只不过自然的点缀,稀松平常风物,似乎与己无关,并不为意。但,我却对这些游鱼情有独钟,每每撞见,都要驻足细细观瞻,欢喜且流连,常有临渊羡鱼之憨态。
野鱼大多是鲫鱼和鲤鱼。“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相附也,故谓之鲋。”形状似小鲤,色黑体促,肚大脊隆,喜群游,相依相随相附,大大小小,一走一大群,十分和睦而壮观。鲤鱼,鳞有十字纹理,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形状极美,堪可入画。水稻扬花的时节,鲫鱼、鲤鱼喜食稻花,突击“抓食”,体最肥,味亦最佳。
父亲在滩地水田里,为村上看护一座土木筑就的过水“水桥”。水桥距离村庄较远,父亲就一日三餐自己做饭,昼夜居住在水桥跟前的一座稻草搭建的庵棚里,恪守管护的职责。水桥漏水的时候,就弯腰在水桥的下面,用黄泥巴粘糊漏水处,或在水桥上用脚踩严铺垫在漏水方位的带着厚实泥土的草皮,以保证水桥滴水不漏。毕竟漏水需要维护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间,父亲就在那里闲着。
那一年,我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农民的儿子在县城里学习生活,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学习资料费,这费那费,金融危机不断地困扰着我。而父亲,靠着在生产队劳动所得到的年终微薄分红,应付我的生活开支,捉襟见肘的窘迫愁得父亲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父亲坐在稻田的地塄上,看着水中欢快游弋的稻花鱼,忽然心机一动,做出一个重大而又冒险的决定,顿时愁眉舒展,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傍晚时分,田间干活的村人纷纷收工回家吃饭睡觉。父亲借助暗淡的天光,挽起裤子悄悄地进入稻田,搅动稻行里的水。水一浑,鱼就使劲往稻根处钻。父亲忍着蚊虫的叮咬,眼疾手快,瞅着一道黑亮的鱼脊,顺着涌动的细小水浪,一逮一个准。浑水摸鱼,屡试不爽,一条又一条鲫鱼和鲤鱼被父亲活捉,肉疙瘩一样,几个小时便有十几斤二十斤的收获。父亲在草棚附近掘出一个坑,注入半坑清水,将捉得的鱼放进去养着。第二天,趁着黎明前的黑暗,父亲担着两大水桶活蹦乱跳的新鲜野鱼,顺着渭河堤的树丛,绕过我们的村庄,潜行至十多里地的一个工厂生活区。那个工厂里有大批南方人,喜欢吃鱼。等到工人早晨买菜,父亲就一斤鱼三毛四毛的便宜卖,倒也卖得利索。卖完鱼,不等上工的人到水田,父亲就已经挑着水桶从庄稼地绕道潜行回到看护水桥的草棚。卖鱼当然不敢让本村熟人看见,更不能让生产队的干部发现。假公济私的罪名,在那年头,一个普通农民无论如何也难以担当。父亲就这样,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摸鱼、卖鱼,直至水稻临近成熟收割,水桥不需要过水而撤销管护。
没有人知道父亲趁着夜色摸鱼,被蚊虫叮咬成什么样子。也没有人知道,父亲隔三差五的担着几十斤重的水桶往返十几里路,从树丛和庄稼地绕道穿梭卖鱼时战战兢兢惴惴不安的狼狈窘态。更没有人知道,我在县城里是完全依靠父亲偷偷卖鱼的“灰色”收入,艰难地完成学业并考入一所师范学校,从而改变我的人生命运。
夏日依旧来,水乡已不再。稻花鱼,这些曾经帮助了我游离出贫瘠的土地,进而遨游于知识海洋的俊美而味鲜的水生物,在家乡经历沧海桑田巨变之后,随着大片水田和稻地成为厂房及水泥地而永远地消逝。
几回回梦里回家乡。家乡水田稻地里的那一尾尾稻花鱼,摇头摆尾地游进了我的梦中,喁喁着似乎要对我说什么。但,时光的波澜无情地将它们推入我记忆的深处,潜藏,封存。鱼我相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作者简介:
苟文华 ,男,1963年9月出生,大学中文专业毕业。1983年8月参加工作,业余从事散文创作。1984年起,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宝鸡日报》《西南电力报》《保定日报》《秦风》《秦岭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五十余篇。曾主编出版《陈仓文化丛书山水卷》,现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刊用。
请关注转发。
投稿邮箱:
贾炳梅
一辈子离不开土地的父亲,如今老了,独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再没有力气像过去那样每天去地里伺弄庄稼,却闲不住,院墙内外的空地,被父亲精心翻耙,种上了各种应季的蔬菜。
大门外靠院墙一侧不到十平方的一长溜空地上,那几行山韭菜,是父亲好几年前栽种的,父亲并不爱吃韭菜,如今老了,更嚼不动炒韭菜,但那畦韭菜,父亲依然孜孜不倦地照管,拔草,施肥,那畦韭菜每个开春总会萌生出鲜嫩碧绿的韭菜,父亲会适时割了送给我们或左邻右舍。那一茬一茬的嫩绿,与大门前父亲栽种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柿树香椿树核桃树还有一大簇永远翠绿的竹子一起,在盛夏,葳蕤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母亲在世时,会在韭菜畦靠墙根种一排丝瓜,丝瓜秧苗藤蔓顺着院墙往上爬,令整个院墙成为一片绿波荡漾的风景。但父亲对到处攀爬遮天蔽日的丝瓜藤蔓,似乎不大喜欢,自从母亲去世后,墙根那一溜和韭菜畦里一样,常常被父亲收拾得一根杂草也没有,那堵有些年头的被风尘雨水吹打得斑驳清灰的红砖墙,就那样无遮无挡地映照烘托着夏日满目的绿,和父亲一起守护着冷清寂静的家。
大门里侧,靠右手紧靠院墙不到一分地、被低矮的护栏围拢的菜畦里,从冬天一直绿到春末的菠菜和油白菜,让宽敞空寂的院子有了色彩,不但父亲总有吃不完的绿菜,连我们的冰箱里也总是塞得满满当当。如今,这块地又被父亲栽种了一排线辣,一排黄瓜,一排西红柿,一排豇豆,整齐而葱茏,充满浓郁的生命绿,整个院子更加有了生气。
笔直垂挂的一根根鲜嫩黄瓜,顶着一朵朵黄花,嫩得让人眼馋,令人忍不住想要摘一根塞到嘴里,但父亲如今却是再也咬不动那鲜嫩的黄瓜了。大大小小红色绿色的西红柿,在一人多高的秧苗间水灵灵地若隐若现,筷子粗细线条一般的嫩绿豇豆,零星地挂在藤架上,迎风微微晃动着……
菜畦里端紧墙根那一架葡萄,在父亲沿墙搭起钢丝绳上,茂密的枝蔓从菜畦顺墙一直蔓延到大门口,硕大的绿叶间垂下一串串绿色的葡萄,黄瓜豇豆架遮挡不住的旺盛,从墙根满溢出来。而大门角落将藤蔓延到整个大门门楼上的另一棵葡萄树,更加虎虎生威,那是母亲在世时,父亲专门从杨凌农科城买回来新品种葡萄幼苗,和母亲一起栽种的。
如今,这棵葡萄树黝黑嶙峋的枝干足有成人大腿粗壮,每年新生发出的枝蔓会郁郁葱葱将整个大门门楼覆盖,且总是挂满一串串颗粒硕大的葡萄。而父亲,再不能像前几年那样,轻松地爬上门楼去采摘葡萄了。他常常只能站在院子,昂头眯着眼睛,看那些在大片绿叶藤蔓间的串串葡萄,由绿变红,变黑,回忆曾经葡萄熟了的时候,他拿着剪刀,提着篮子,站在高高的门楼上的那簇葡萄架下,为院子里坐在轮椅里抬头笑眯眯地看着他的母亲,剪下一串串的葡萄……
母亲不在了,我们也难得回家,院子内外的菜,葡萄及大门口那些日渐茂盛树,父亲依然用心地照管着,如同照管幼时的我们,即使再劳累,只要眼看着土地里枯枝间萌发出新的生命,都让父亲欣慰和满足。
父亲将摘下来的黄瓜豇豆西红柿葡萄,存放在冰箱里,只要我们回去,每次临走,父亲不仅将留在冰箱里的菜全拿出来,还要坚持摘下菜畦里藤蔓间那些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豇豆辣子或葡萄,更忘不了到大门外割一把嫩绿的韭菜,塞满大大小小的袋子。
那一刻,父亲欢喜快乐得如同受到鼓舞的小孩,在菜畦里来回穿梭的父亲,蹒跚的脚步似乎都有力起来,恨不得将所有他亲手劳作果实,一丝不留全部给我们。
要带着这么多的大包小包,坐车很不方便。其实,这些菜,这些水果,我们随时都可以买到,但,我们不忍心阻止和拒绝父亲,因为,这是父亲沉甸甸的爱……
作者简介:
贾炳梅 ,女,70后,陕西宝鸡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宝鸡日报》《文化艺术报》《山西日报》《中国社区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
《青年诗人》投稿邮: 《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大河》诗刊投稿邮箱:《大地诗刊》投稿邮箱:《花城》诗歌投稿邮箱:《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星星》诗刊投稿邮箱:《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安徽文学》月刊《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 《天津文学》诗歌、小说投稿邮箱《黑龙江诗人》信箱:《森林与人类》 编辑部电话:/9296/8463/8272编辑部邮箱:淮风诗刊投稿邮箱:《梁山》投稿邮箱《菊花石》投稿信箱:《宝鸡日报·副刊》投稿邮箱:《鸭绿江》文学月刊 投稿邮箱:《潞水》诗歌投稿 同是文学爱好者,希望您投稿成功!
宝鸡日报简介和价格表宝鸡市是西北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能枢纽。《宝鸡日报》是宝鸡市唯一的综合性报纸,是陕西省评定的一级报纸。宝鸡日报社是全国报业管理百佳单位。近年来,《宝鸡日报》在坚持党的宣传方针政策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按照新、短、快、活、强……
宝鸡电视台\宝鸡资讯网\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宝鸡报纸\宝鸡市公交广告传媒\
事业单位。宝鸡日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需要根据招聘信息确定所报考的职位是否是编制的岗位。中国日报社是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之一,作为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自1981年创刊以来,不断开拓进取,已经发展有报纸、网站等。
写信寄去就好了呀!
事业编制。待遇比公务员差一点。
广受关注的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正式揭晓,宝鸡日报记者、青年作家胡宝林书写宝鸡青铜文化的万字散文大作《叩问青铜》,荣获本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冰心散文奖遵照冰心先生遗愿于2000年设立,是我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了当前中国散文创作的水准,铁凝、贾平凹、迟子建等著名作家曾获此殊荣。第九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了2018至2020年三年作品,全国实力派作家的1000多篇精品力作参与角逐,备受瞩目。书写宝鸡青铜文化的作品获奖,再一次彰显了宝鸡青铜文化的魅力和宝鸡作家的独特风格。 胡宝林的《叩问青铜》分《问铜》《问尊》《问戈》《问鼎》《问盘》《问人》六部分,近万字。作品结构宏伟,气魄宏大,思想深邃,情感饱满,描写生动,文笔流畅,书写了宝鸡青铜文化的大美,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胡宝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宝鸡日报社。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读者》《延河》《时代报告》《小品文选刊》《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华夏散文》《散文家》《重庆散文》《湖南散文》等报刊。散文《未完成的抵达》上榜“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被全国多省市作为高考、中考模拟测试题,收入多种选本。 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佳作奖、第六届秦岭文学奖、《美文》杂志征文奖、“美丽秦岭我的家”全国创作大赛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此生此地》。
不是公务员编制,因为报社本来就是事业单位编制,所以在报社工作人员自然就不是公务员编制而是事业编制了。 《宝鸡日报》是宝鸡市委机关报,陕西一级报纸。报社两度荣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在全省和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佳绩连连,声名远播。进入新世纪以来,报社全体同仁与时俱进,奋发努力,加快党报事业发展步伐,广告经营额大幅增长,实现了每日八版、编排电子网络化以及彩色印刷。报纸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设计精美,面貌焕然一新,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本地始终保持着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的地位。宝鸡日报是宝鸡市委机关报,于1985年元旦正式复刊,现为周六刊,对开八版。报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在新闻宣传了显著的成绩。省上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现场会,推介了宝鸡日报办报和经营工作经验。
大庆路717总队门口,每次下雨,就将臭水大量的抽向大庆路,致使棉纺厂门口臭气熏天,行人不能行走,也没人管。
这个电话我不知道,但是你要登报的话,就在支付宝上直接,搜索,跑证通,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博士论坛理论研究 陕西省科技期刊类特色期刊奖(01);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00)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主编:赵荣侠地址:陕西省宝鸡市宝光路44号
宝鸡文理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史、哲、理、工、管、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第二大城市?宝鸡市。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南依秦岭,北临渭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后停办)。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并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1984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院先后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2008年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6年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立足宝鸡,服务地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学院设有哲学(社会科学部)、政法、教育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经济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化学化工、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体育等17个系(部)和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现有47个本科专业。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00余人。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作为办学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0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30多人。有30多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基金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选拔和培养了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先后有26名教授参与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6个学科、8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时,聘请了100多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我院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建设,为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矗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校区,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目前,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29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572个,教学用计算机3164台,教学仪器设备值1亿多元。新、老校区各有一座图书馆,馆藏图书176万册,校园网联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有近7000个信息端点,教学设施先进,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高等教育“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和我院“厚基储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01年以来,我院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3个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植物化学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分别为省级教学团队;“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省级创新实验区。此外,我院还建设40门精品课程、76门重点课程和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建成了14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院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整合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实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现有10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和自然地理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设有人文科学、周秦文化、教育科学、城乡经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非线性、应用化学、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机电工程、陕西文学、陕西方言、哲学、法学等14个研究所,“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我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防项目3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456项;五年来出版著作1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04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618篇, SCI、EI、ISTP、《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162篇。学术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均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获陕西省优秀学报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学报,其中“周秦文化及青铜器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学报优秀栏目;1999年创办的《西部论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学院大力弘扬“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以“团结、敬业、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崇严、重导、求精、探新”的良好教风、“学勤、行思、尚真、务实”的浓厚学风,引导和激励师生员工严谨治学、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奋发进龋通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五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位居陕西省高校前列。 学院坚持走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道路。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学院与美国瑞欧戈兰大学有着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每年互派留学生。同时,学院积极实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秉承教师教育优良传统,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坚持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取向的办学理念,多层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 “十一五”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的能力,力争到2016年,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社会满意、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多科性大学。” 2016年我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计划招生4550人,其中本科3770人,高职(专科)780人。热忱欢迎祖国各地优秀学子报考我院。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史、哲、理、工、管、法、教育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1984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院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城市——宝鸡市,地处宝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靠秦岭,北临渭河,依山傍水,环境宜人, 面积90多万平方米。 学院现设哲学(社会科学部)、政法、教育、中文、外语、历史、经济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体育等17个系,4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学院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拥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000多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300多名。同时,学院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选拔和培养了百余名高层次人才,聘请了100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我院兼职教授,先后有26名教授参与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的6个学科、8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30多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称号。 学院设有人文科学研究所、周秦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文学研究所、城乡经济研究所、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研究所、非线性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等11个研究所,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确立了10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学术气氛浓厚,每年有上百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SCI、EI、美国《数学评论》、《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或《中国数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简介》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转载。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防项目3项,其它各级各类项目500多项;2002—2006年,出版著作115部,发表学术论文3510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618篇,SCI、EI、ISTP、《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收录、转载160篇。学术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荣获全国优秀人文社科学报、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等称号,且“周秦文化及青铜器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优秀栏目。1999年创刊的《西部论坛》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学院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有教学科研实验室29个 ,多媒体教室120多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000多个,教学用计算机30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值1亿多元。教学实践基地140个、理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30多个。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植物化学实验室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7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同时设有电子阅览室。新老校区实现校园网互连,并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标准体育场等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齐全。 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积极弘扬 “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以“团结、敬业、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崇严、重导、求精、探新”的良好教风和“学勤、行思、尚真、务实”的浓厚学风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 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立足宝鸡,服务地方,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办学水平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学院先后被陕西省教工委、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文明校园"、"'三五'普法、依法治教"、"'四五'普法、依法治教"先进集体等称号,2002年2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 近年来,学院在西部大开发、高教大发展的新形势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拓进取,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开展教学评建工作,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百门重点课程建设(其中《电路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有机化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陕西省精品课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方面改革,学院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获批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学院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谱写了学院发展的崭新篇章,使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十一五”以来,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提升层次求发展,以鲜明特色求地位,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促进学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发展优势;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按照“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以继续教育为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模式,积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服务地方”四大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扎实工作,到2010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社会满意、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多科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