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第二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第二期

发布时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第二期

1.《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独著2.《当代语用学理论与分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主编3.《辛斌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当代语言研究中的游戏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5. “批评语言学方法论”,《外国语》,2002年第5期6.“语言、语篇和权力”,《外语学刊》,2003年第6期7.The Natural Approach to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当代语用学理论与分析》。8.“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外国语》2004/59.“略论批评语言学的哲学社会学背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0.“论理解的历史性和解释的客观性”,《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11.“论意义的合法化、习惯化和语境化”,《外语学刊》2004/51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与批评语言学”,《文艺报》2004/12/16第3版13.“批评语言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意识形态观”,《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914.“关于批评性语篇分析中几个概念的讨论”,《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5/315.“指示词语this和that在英语口语中的使用和理解”,《外语学刊》2005/5 (辛斌、沈磊)16.“英语因特网语的形式与功能”,《外语电化教学》2006/1(辛斌、张雪梅)17.“《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8.“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19. “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3月,第2期20.“Schema theory and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英语教学研究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1.“语言和意识形态(一)”,《符号学与符号学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22.“语言和意识形态(二)”,《符号学与符号学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23.“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势与功能”,《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英语研究》2006年第4期(12月)24.“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应用及跨学科研究——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辛斌, 李曙光),《外语研究》2006年第5期(10月)25.“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FLT”, 世界文明国际论坛第二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基金会出版,200626. “应改变‘ 保姆式’的方式和‘家长式’的目标期待”,《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4月第4期:“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27.“语言、思维、认知—再论沃尔夫假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1期。(施光、辛斌)28.“转述言语与新闻语篇的对话性”,《外国语》2007年7月第4期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等专业,建校64年。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该校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4年5月至2016年3月,该校共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2项。 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生物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

二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润机电——常熟理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服装设计与工程、市场营销

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工(专科)、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营养与烹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科学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光伏技术与产业方向)、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重点专业:数学类 、能源动力类 、生物工程类 、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械工程

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经管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高级职称640多人,博士55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20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图书馆资源

截至202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东南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32个。两馆共有15个书刊阅览室,阅览位3550个;1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80个。两校区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6600多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设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常熟理工学院虞山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常熟理工学院分数线:501/502。

常熟理工学院(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是一所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现任校长姜建明、党委书记王培君。[2]校训是“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截至2022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有教职工1570人,下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0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

其中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学院学术资源:

截至2013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0余万册,电子图书285万种,纸质期刊近1900种,数据库30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0TB。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等专业,建校64年。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该校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4年5月至2016年3月,该校共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2项。 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生物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

二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润机电——常熟理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服装设计与工程、市场营销

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工(专科)、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营养与烹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科学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光伏技术与产业方向)、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重点专业:数学类 、能源动力类 、生物工程类 、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械工程

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经管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高级职称640多人,博士55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20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图书馆资源

截至202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东南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32个。两馆共有15个书刊阅览室,阅览位3550个;1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80个。两校区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6600多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设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常熟理工学院虞山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

这种小地方的学报,只能是最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罢了。连普通国家级期刊都不是。更不可能是 国家一级期刊。国家一级期刊 只能是 中文核心类且 非高校的学报类期刊。比如像 地理学报、遥感学报、大气学报、土壤学报、植物学报 等等,这种 一级学报类期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pdf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 ——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 “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占地面积 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8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5TB,办有《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评价中心核心期刊)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本学术期刊。,学校现设有 14个二级学院(部),49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49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800多人。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省双创博士”入选26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以 “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汽车工程、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及电商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2个。获得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承担4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 4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5项;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个。,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 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科研合作;与德国和英国3所高校开展“3+1”和“3+”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成立中美学院,与美国3所高校开展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4年制本科学历留学生。另外,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多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就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 “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是几本院校,需要根据生源地录取批次来看。常熟理工学院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常熟理工学院是二本院校。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材料补充:

1、学校师资规模:

学校有教职工1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60多人,博士41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2万余册。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近6600余人。

2、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在《吴中学刊》和《常熟高专学报》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这种小地方的学报,只能是最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罢了。连普通国家级期刊都不是。更不可能是 国家一级期刊。国家一级期刊 只能是 中文核心类且 非高校的学报类期刊。比如像 地理学报、遥感学报、大气学报、土壤学报、植物学报 等等,这种 一级学报类期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审稿周期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等专业,建校64年。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该校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

2004年5月至2016年3月,该校共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2项。 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生物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

二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润机电——常熟理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服装设计与工程、市场营销

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工(专科)、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营养与烹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科学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光伏技术与产业方向)、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重点专业:数学类 、能源动力类 、生物工程类 、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械工程

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经管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高级职称640多人,博士55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20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图书馆资源

截至202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东南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32个。两馆共有15个书刊阅览室,阅览位3550个;1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80个。两校区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6600多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设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常熟理工学院虞山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 ——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 “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占地面积 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8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5TB,办有《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评价中心核心期刊)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本学术期刊。,学校现设有 14个二级学院(部),49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49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800多人。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省双创博士”入选26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以 “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汽车工程、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及电商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2个。获得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承担4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 4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5项;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个。,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 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科研合作;与德国和英国3所高校开展“3+1”和“3+”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成立中美学院,与美国3所高校开展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4年制本科学历留学生。另外,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多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就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 “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是几本院校,需要根据生源地录取批次来看。常熟理工学院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常熟理工学院是二本院校。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材料补充:

1、学校师资规模:

学校有教职工1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60多人,博士41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2万余册。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近6600余人。

2、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在《吴中学刊》和《常熟高专学报》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算cscd期刊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 ——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 “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占地面积 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8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5TB,办有《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评价中心核心期刊)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本学术期刊。,学校现设有 14个二级学院(部),49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49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800多人。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省双创博士”入选26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以 “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汽车工程、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及电商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2个。获得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承担4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 4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5项;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个。,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 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科研合作;与德国和英国3所高校开展“3+1”和“3+”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成立中美学院,与美国3所高校开展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4年制本科学历留学生。另外,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多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就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 “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是几本院校,需要根据生源地录取批次来看。常熟理工学院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常熟理工学院是二本院校。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材料补充:

1、学校师资规模:

学校有教职工1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60多人,博士41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2万余册。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近6600余人。

2、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在《吴中学刊》和《常熟高专学报》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是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首所试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试点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学校现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截至2016年3月,该校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 。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生物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二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04年5月至2016年3月,该校共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2项。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建立了中国首所电梯工程学院、江苏首所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苏州首所光伏科技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等多所行业学院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通润机电——常熟理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工(专科)、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营养与烹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科学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光伏技术与产业方向)、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重点专业:数学类 、能源动力类 、生物工程类 、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械工程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经管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学基础实验中心、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2006年至2014年5月,该校教师共发表论文5700多篇,被SCI、EI、CPCI收录论文近1200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0多篇,出版专著73部。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国家公益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有8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105项。同时还承担了220多项横向课题,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6项,发明专利85项 。2012年,该校共获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2项 。 截至2016年3月,该校建有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 。建有苏南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智能仪器研究所、计算物理与材料计算研究所、压力容器及钢结构有限元仿真中心、电梯安全与可靠性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材料制造研究所、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所(中心、基地) 。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苏州市工程中心:苏州市长江特色水产培育繁殖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重点实验室:苏州市食品品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应用藻类实验室校级工程中心: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南区域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实验室:海藻遗传与种质创新实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车用绿色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约146万余册,纸质期刊1044种,数据库27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0TB 。 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

一、常熟理工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 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工(专科)、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营养与烹饪、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科学 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光伏技术与产业方向)、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重点专业:数学类 、能源动力类 、生物工程类 、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械工程 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生物工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一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 二级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海洋信息与控制工程、企业管理、食品科学、应用化学、行政管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理电子学、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常熟理工学院简介 常熟理工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学校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苏州常熟,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 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68万余册,数据库31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1TB。学校办有《东吴学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扩展版>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全国高校优秀期刊)2种学术期刊。 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50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47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35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90多人,博士46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20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9个。 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办好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升本以来,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4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70多项,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组织奖 。拥有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教育部师范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9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获批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现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6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近40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项,获批水产新品种2项,授权各类专利10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近400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和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合同1000多项,年度横向项目合同经费近5000万元;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5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30余个;注册成立苏州琴川智库。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共建行业学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多个行业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电话 常熟理工学院有几个校区 常熟理工学院招生办电话 常熟理工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常熟理工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常熟理工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常熟理工学院是几本 师资评价怎么样 常熟理工学院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常熟理工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

  • 索引序列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第二期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pdf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审稿周期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算cscd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