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论古人敬老论文文献

论古人敬老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论古人敬老论文文献

古代文献对商周时期敬老的记述比较具体,这一时期养老敬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养”老,反映了在当时生产水平低、生活之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没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供养起来的习俗,这也是中国古代形成孝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养儿防老。另外,当时文化的传播传承手段比较落后,老人因为有生产生活经验,人们视之为宝、为活的典籍,为了把生产生活经验传给后人.所以就把老人供养起来,由老人口传。古代还有把老人养在学校的记载。这也是古代养老敬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近代史杂志社

古代社会把封建理法用于治理国家,长幼尊卑有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三纲五常就明确规定,父为子纲,对子女来说,进行孝道教化,这样自然要敬老。

有看这里,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孙景坛内容摘要: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 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 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以《孝经》取士,《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关键词:《五经》 《七经》 《孝经》 孝悌 举孝廉 推恩令 以孝治天下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49 回复此发言--------------------------------------------------------------------------------2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关于“举孝廉”: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古者,诸候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武帝正式批示“奏可”。这里的“举孝廉”才是个专有名词,即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举孝廉”—— “孝廉”是同一个人,不是分开的。“举孝廉”在选举时,主要考察的是“孝”,也不是“廉”,即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被举为“孝廉”。这里,“孝”必须是真实的,“廉”可以是潜在的,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孝廉”在被选举前不是官,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当官。“举孝廉”此时被正式确定为用人制度。关于政体问题:刘邦在建汉之初,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2],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个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体制。血浓于水,同姓王分封制使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国家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仍有个弊端,就是封国过大的问题,各封国几乎都有能力与中央朝廷对抗。文帝时,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3];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都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晁错的“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带迫切性。武帝十六年,主父偃上书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4]主父偃的这一上书,又叫“推恩议奏”。武帝一看,既符合“孝治”的原则,又对各封国有实质性的削弱,于是就“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5]这一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汉书·武帝纪》载: 武帝的“推恩令”最先获得了梁王、城阳王的响应,他们上书朝廷:愿分邑于子弟。武帝下诏表示赞同:“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推恩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汉初分封制向郡县制的平稳过渡,也解决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矛盾。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3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此外,武帝还多次下诏“表彰孝”和关爱老人。如《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诏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狩六年又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等。自武帝以后,汉统治者基本上承袭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第一,在用人制度上坚持“举孝廉”。如《后汉书·荀爽传》说:“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就会被举为“孝廉”,并可当官。“举孝廉”是两汉士子进身的第一个台阶,而且是岁举,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才最多。只要翻翻《两汉书》,“孝廉”随处可见,直到汉代末期,曹操、李密等还都是“孝廉”出身。不过,此时的“举孝廉”已严重掺假,如当时的童谣讽刺说“举孝廉,父别居”[6]。第二,坚持同姓王分封制。汉代与秦代在体制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代在体制上实行双轨制,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这里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异姓功臣一般只能封侯,而且后来封地都不大,不能形成国中之国。这是因袭武帝“推恩令”的结果。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汉武帝以后汉代的政治体制与秦一样,都是郡县制,不妥。秦是完全“废分封、行郡县,子弟为匹夫”,怎么能与汉代相比?汉代在体制上一直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坚持“以孝治天下”不动摇。第三,不断完善有关“孝亲”问题的立法。如《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为了使百姓能“尽孝”,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徭役;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又解决了子孙“尽孝”与长辈“犯法”的矛盾。第四,由“孝亲”推及“敬老”,并将“敬老”也法制化。如《武威汉简》载:宣帝时曾“制诏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年高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骂詈欧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这是汉代关于“敬老”问题的立法。该汉简还有一因欺侮老人被重罚的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页)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由此,可见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斑。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以孝治天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者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汉初的政治状况:如前所述,刘邦“刑白马盟誓”所建立的同姓王分封制,虽然巩固了汉政权,但尾大不掉,一些同姓王不服朝廷统治,甚至谋反,这对汉政权的触动非常大。如何对待同姓王分封制,以晁错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一定要依法打击,并予取缔。就是说,同姓王分封制是祸根。另一种以贾谊为代表的观点与晁错很接近,要么“废分封”,要么“众分封”,但都要采用强制手段来解决。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刘邦当年“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初衷。事实上,汉初同姓王分封制的弊端只在于封国过大,不在于同姓王分封制本身。相反,同姓王分封制的长处十分明显:天下一家,异姓休想谋逆。而且,秦始皇当年不封子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呼,天下响应,秦无“藩”可屏,迅即灭亡,是前车之鉴。汉若想使同姓王分封制既能继续发挥“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积极作用,又能和平地解决封国过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孝”对其笼络和感召。因为“孝”是血缘纽带中凝聚力最强的范畴,大家同祖同宗,“孝”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向中央朝廷“尽孝”,还是“以孝推恩分邑于子弟”,大家都心服口服。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4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初的经济状况:经济基础是小家经济。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伦理道德范畴做治国思想。汉初的“黄老之治”虽对其有一定关爱,但“黄老”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精神,对小家经济保护不利。如《史记·平准书》说:“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农经济健康发展,客观上就要求以儒家的“仁、孝” 思想治国。为什么汉代后来“以孝治天下”,没有“以仁治天下”呢?主要是由汉代小农经济的状况和“仁、孝”自身的特质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尽管在西周后期“厉始革典”时就已暂露头角,但真正在整个中国形成气候却是秦汉时期,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才标志其作为一个有生气的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汉代的小农经济仍属小农经济的早期。“仁、孝”作为治国思想虽都源于伦理道德,但二者是有分别的,这种分别来自伦理道德本身。我们今天都认为伦理道德是一个词,没什么区别。其实,在人类初期,伦理是伦理,道德是道德,二者的内涵不一样。伦理专指人们的血亲关系,道德则既包含人们的血亲关系,也包含了非血亲关系。人类最初的社会共同体是血缘家庭,所以伦理关系是人类的初始关系,随着血缘家庭的解体,至少在出现外婚制如“普那路亚”家庭时,才会产生道德。因此,相对“仁”来说,“孝”的范畴更古老。“孝”原是个纯伦理概念,产生于道德出现之前,“仁”则是在道德出现之后的产物。既然汉代仍处小农经济的早期,整个社会还不十分发达,“以孝治天下”比“以仁治天下”,更适合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初的思想状况:思想上虽主要以“黄老”治国,但不搞思想专制,允许百家复兴和并存。如惠帝时即下诏“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7];吕后时又重申:“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8];文帝时,为了“广游学”,增设《孟子》和《孝经》等博士[9],还专门派人到伏生处抢救《尚书》[10];至少在景帝时,已设《诗》、《春秋》博士,当时的辕固生就是《诗》博士、胡毋生和董仲舒都是《春秋》博士[11];武帝初期,又“置《五经》博士”[12]。汉初统治者对治国思想的探索始终是积极的,在“黄老之治”出现弊端后,文帝曾支持过贾谊“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景帝支持过晁错“削藩”,武帝支持过王臧、赵绾“立明堂以朝诸侯”,但由于怕惹起众怒,这些改革都未进行下去。特别是,晁错“削藩”的失败,连同他所崇尚的“申、商”理论也于武帝元年被罢。[13]汉代统治者经过一番痛苦的摸索,终于在武帝初期发现“孝治”可行,武帝也正是用“以孝治天下”解决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汉代是怎样发现“孝治”可行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来自刘汉政权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早在“黄老之治”时,“孝”就是汉代统治者治国的辅助思想。刘邦在建汉之初,曾倡导尊崇“三老”、上其父为“太上皇”[14];惠帝“令郡诸侯王立高庙”,“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即首次表彰“孝悌、力田者”[15];吕后“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即“举孝悌、力田者授官”[16];文帝置《孝经》博士,除继续举“孝悌、力田” 授官外,还“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17]。尤其是十三年,缇萦上书救父,文帝为其“孝”所感动,还下过《除肉刑诏》[18];武帝一继位,亦下诏说:“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19]即要求严格执行“受鬻法”,使“孝子顺孙得师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只有景帝时期对“孝”重视不够,中央朝廷与各同姓王的关系也最紧张,后期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后,武帝三年,中山王刘胜等来朝。武帝置酒,刘胜一听到音乐响起便哭了,向武帝诤谏道:“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并“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20]后来,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决策当与此有关。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5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孝经》在汉代治国中的地位理论界主导观点一直认为,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后,主要以《五经》(《六经》)治国。如有人说:“经学是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只有《五经》。......汉武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子弟,称为‘官学’。”[2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正确的一面,但他把经学只定义为《五经》,再完全用《五经》来说明汉代的治国思想,则是片面的。必须承认,汉代的治国经典,除《五经》外,还有《孝经》和《论语》。汉人自已讲的也不是《五经》治国,而是《七经》治国。关于《七经》,《后汉书·赵典传》引李贤注说:“《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载,秦宓《与商书》曰:‘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谢承《后汉书》言赵典‘学孔子《七经》’。”今人施宣圆等主编的《中国文代辞典》说:“汉代提倡‘孝治’,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经》,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讲汉代以《五经》治国,不讲《孝经》、《论语》是不对的。在《两汉书》中,记载学过《孝经》、《论语》的人很多。如《汉书》:《宣帝纪》载,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师受诗、论语、《孝经》”;《景十三王传》载,广川惠王孙去“师受《易》、《论语》、《孝经》”;《隽疏于薛平彭传》载,宣帝“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载,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等。另外,两汉时期,为《孝经》、《论语》作注的人也不少,如何休、郑玄与马融就是三个代表。《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注引《汉官仪》说:“武帝初置《五经》博士,后增至十四人。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可见,汉人确以《七经》为经典。应当指出,在《七经》中,汉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只有两经,一是《公羊》,另一即是《孝经》。汉代“崇尚儒学”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假托孔子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22]对此,班固在《白虚通·义德论》中解释说:孔子“已作《春秋》,后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也!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经》者,夫制作礼乐仁之本,圣人之德已备”。可见,《孝经》的地位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春秋》不是指《春秋经》,也不是指《春秋三传》,而是特指《公羊传》,汉初人经常用《春秋》做《公羊》的代名词。但《公羊传》只在汉初最盛,到石梁阁会议时,它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谷梁传》也被立为经,平分了《公羊》的秋色,《公羊》也逐渐走向了暗淡。因此,汉代真正一直走红的只有《孝经》。在汉代,与《五经》比,《孝经》是必读经。《五经》在原则上不要求“兼经”,即《五经》不必都通或一定要通两经以上,只要求通一经就行。《孝经》则是人人都要读,包括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外国留学生。如《汉书·匡张孔马传》载,匡衡曾上疏劝成帝“妃匹”说:“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后汉书·儒林列传》载:章帝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其实,汉光武时期就曾令“虎贲士皆习《孝经》”;直到三国时,据《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载:“权尝问韂尉严峻:‘宁念小时所暗书不?’峻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可见《孝经》在汉代的普及程度。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孝经》师”,有时还搞研讨。如《汉书》:《平帝纪》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并诏征天下通晓“《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昭帝纪》载,昭帝也诏曰:“《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6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上至国家,下至官员,用人都以《孝经》为参照系。如《续汉书·百官志》说:“汉制:以《孝经》试士”;《后汉书·百官》也说:“《孝经》师主监试经。”这是国家的用人政策。《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载:韩“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汉人教育子女,不论是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经常援引《孝经》。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事业写《史记》时曾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23];《后汉书·仇览传》注引《谢承书》载:“元人羊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更有趣的是: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向栩担心兴兵扰民,便建议朝廷:“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当自灭”[24];又,宋枭为陇右刺史,患多寇叛,曾设想以《孝经》平叛,建议朝廷:“凉州寡於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25]如今天较有影响的黄梅戏《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可见,《孝经》在汉代已植入了人们的信仰。综上可见,汉代“崇尚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以孝治天下”。正确认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崇尚儒学”的实质,即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中的《孝经》。其次,它能使我们认清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的主要举措,就是确立了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和下了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第三,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的“重孝”与后世“重孝”的根本区别,即汉代的“重孝”不是侧重于信仰和伦理道德,而是侧重于政治指导思想。第四,只有正确认识汉代的是“以孝治天下”,才能更好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的“孝治”思想,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德治”理论。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7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参考文献:[1][4][5][11][23]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M].[2][3][7][8][10][12][13][14][15][16][17][18][19][20][24][25]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汉书·贾谊传、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晁错传、汉书·景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高帝纪、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刑法志、汉书·武帝纪、汉书·景十三王传[M].[6]汉乐府·桓、灵童谣[M].[9]赵歧.题词[A]. 赵歧.孟子注[M].[21]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2]孝经·钩命诀[M].

古人对于尊老敬老的风尚非常重视,甚至通过乡饮酒礼等具体礼仪规定下来。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作过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尚。

敬老院老人论文答辩

观点:不应该送老人进敬老院这个观点得分得清楚点,老人到底指的是自己至亲的老人(长辈)还是泛指所有的老人。倘若没说清楚,一辩要说的全面,不然会留下很多漏洞。这个主题打辩论主要存在:道德和现实。显然我方是站在道德上面的,所以坚守道德这一观点是很有利处的一方一、至亲。1、从中国的道德上加以抨击对方观点,重点强调中国百善孝为先,至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不是用敬老院作为孝敬加以回报,这行为可耻;;2、老人进入敬老院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如失去子女的精神支柱、某些敬老院的不规范……),很多对老人不利的因素(例子网上很多);3、亮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抨击对方观点(从对老人的精神上、自己本身的花费……)若是泛指所有的老人,还是以道德这一概念坚守切记,不要管敬老院是什么组织,敬老院对老人有什么利处(什么健康、娱乐……),千万不要说到这些,不然就进入对方的陷进,为对方答辩了,遇到这些就跳回道德。有点讲废话,还是自己组织吧。

浅 谈 服 务 行 政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一、服务: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1.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二、政府该为谁服务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1]。 按照这种理解,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2.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任何国家都有安全的需要[2],从内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内部安全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政权丧失,保持国内稳定。政府为实现内部安全,维护统治,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利用暴力工具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则采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协调和缓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保护内部的安全和稳定,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外部安全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它国侵犯,维护国家的尊严。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外交、战争等方式实现国家的这种安全需要。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务,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政府通过执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当然,政府代表国家与它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政府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3.为社会服务 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专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颠倒,国家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超常控制。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指意运作的内在涵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一句话,是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3],所以, 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如“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等;为企业服务,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为社会良性行为服务,如: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公民服务,如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权益。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学生姓名:xxx学号:专业:行政管理本科年级:秋指导教师:教师职称:“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一、绪论随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二、本论(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1、患病就医难2、啃老现象不容乐观3、生活条件有待改善4、孤单无助缺少交流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1、关心“空巢老人”健康2、探索居家养老方式3、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4、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5、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三、结论“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关键词:和谐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改善措施“四代同堂”曾是中国沿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家庭模式已被分解。现在很多城镇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独守空巢”,他们在对儿女“看不见”的思念中度日,而儿女们忙于工作和应酬,经常把老人“遗忘”了。福州市区凤凰北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孤独去世。老人的几个子女虽住在福州,但却没有和他同住。显然,这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位老人的孤独去世警示世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尚需探索,在我国“老龄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应先破解“养老”难题。一、当前“空巢什么是空巢?据说“空巢”一说最初起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栖息着很多小鸟,它们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歌唱,然而在这片山林里,却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患病就医难。“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南京普通老职工每月退休金在1000多元,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疾病等就无能为力了。“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南京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2、孤单无助缺少交流。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3、啃老现象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 资助。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4、生活条件有待改善。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5、养老方式受到制约。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二、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针对街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定时为“空巢老人”做健康检查,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健康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定期上门为老人做免费体检,并制定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年检表、高龄“空巢老人”健康基本情况表和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随访表,这些措施的实行将有效地避免延期诊断和突发疾病的可能性发生。街道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开通绿色代购通道,开展为老人生活用品、保健用品和器具免费配送服务,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或直接到社区服务站登记所需要的商品和规格,即可送到老人的家中。此外,社区服务中心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专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如:免费办理120安全出行卡、免费发放健康杂志《社康服务》、免费发放健康食谱及食物相克表、定期上门传授居家养生保健操和手疗操等,这些服务必将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2。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计算,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10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为150万张,2010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养老模式,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付。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也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服务要立足于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综合性的服务网络,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达国家在研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问题和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特别注重不同群体和不同组织,即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当前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大难题是有能力承接服务的中介组织匮乏。在此背景下,部分基层政府尝试通过建立专职队伍和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辐射的办法,以求突破瓶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包括部分养老服务超市),主要从事收集养老服务信息,开展养老、维权、保健、旅游和咨询等服务。在养老服务队伍上,提供照料的主要是女性(离家近、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有弹性、一般是老人的邻居,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有责任和感情的驱动)。(四)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棋牌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五)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还是不够。每个社区都应该掌握空巢老人情况,把他们的资料包括健康状况登记在案,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对“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状况、思想状况有一定的了解,遇到突发性状况,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措施联系亲属,并通过经常性走访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可以制作“街道‘空巢老人’连心卡”,上面记载街道联系人、小区联系人电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发到所有“空巢老人”的手中,使他们随时都能在急需的时候找到服务人员。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是从古到今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而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方面,特别是对空巢老年人的关爱,应是建立和谐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巢老人”是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按照老龄工作方针,切切实实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地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参考文献:1、来建强、张乐:《传统家庭养老冷落“空巢老人”》,载于《福州日报》10月30日。2、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3、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关爱“空巢老人”维护和谐社会》,10月27日。4、严秀华:《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会》,载于《闽南日报》,2月8日,第1版。5、王庆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首席医学网08月22日。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答辩时间:-11-8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7秋行管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今年8月份的时候知道老师让我们先选定论文题目,写什么题呢?真伤脑筋,一天路过公交公司门口看见里面的“老人活动中心”正在施工,心里想政府如此关爱老人,然而关爱老人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于是开始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网上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亿,占总人口的的11%。还显示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为空巢老人;而这年龄段的老年夫妇中是空巢家庭。11月17日,因改装水表,邻居们才发现,家住南京大桥南路40号一楼的丁老太太已死在家中。据邻居们回忆,最后见到她是在三天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中国,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杜绝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已成为一个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为此,研究“空巢老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空巢老人”问题状况及其对策研究》。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论文着重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空巢老人”信息网络。只有切实做好“关爱空巢老人”,才能使“空巢老人”在街道、社区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唯有如此,和谐社区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法律分析:与正常的答辩状一致。尊敬的审判员:某某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某某的委托,就原告某某诉被告赡养费纠纷一案,发表如下答辩意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敬老论文参考文献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要从现在开始,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孝顺 议论文 800字 范文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1

生活中,往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以及一件小事,就像一块试金石,能够试出我们是否有孝心。然而,在一幅漫画就展现出来了!

一家人在餐桌上吃饭,表面上那对年轻夫妇对老人很尊敬,让老人坐上座,可对于他们吃饭来讲,很不方便,因为菜是放在中间的,而老人的面前却只有一盘鱼头和鱼尾,老人睁着眼睛吃惊的看着。而那对年轻夫妇和孩子却坐在桌子中间吃饭,年轻夫妇不断的为自己的孩子夹菜,根本没考虑过老人的感受。那小孩也更加不懂事了,只顾着自己吃饭,很高兴的样子。

生活中,这类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然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这些问题。无论自己多么幸福快乐,都不曾想到过自己的父母曾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他们为我们付出些什么我们都抛到九霄云外。

记得以前,我在(格言)这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 文章 。是关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底会把自己的父母排在第几位呢?大家都一致的认为中国人会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至于美国这些国家,父母在他们18岁的时候就会把他们“扫地出门”,让他们自力更生,自己在外面打工赚钱去养活活自己,他们无疑是把自己的父母放在后几位!可答案却令人吃惊,中国人把自己的父母放在后几位,而美国人却把父母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他们觉得父母给了他们生命,也养育了他们18年,虽然到了18岁就会被“扫地出门”但不管怎么样都觉得父母是伟大的,甚至还会尝还父母养育他18年来花的钱!这是为什么呢?是中国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不好吗?当自己有什么困难是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都会义不容辞,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不管是什么时候……但我们为什么会把父母排在后几位呢?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不够深刻……然而,你们又把自己的父母放在那第几位呢?

总之,当我们长大了,过得幸福快乐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曾为我们付出过一切的父母!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2

有不少人会吟诵那一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回答、能真正地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

“孝”是什么?一个汉字?一篇征文的主题?还是---一种每一个儿女都应该有的传统美德?

孝,不分贵贱,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就应该有“孝”。不管你是一个亿万大富翁,还是一个普通工人,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孝,不分地域,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就应该有“孝”。不管你是一个海外游子,身在国外,还是一个居住在父母身边的人,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孝,不分年龄,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就应该有“孝”。不管你只是一个小学生,还是已到中年,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

“敬”又是什么呢?一声“敬礼”的指令?一种“敬佩”的心情?还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尊敬”的礼仪习惯?“敬”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表达:见到爷爷奶奶,对他们说一声:“爷爷好!奶奶好!”;家里来了老人,帮他们倒一杯水;到爷爷奶奶家里去,主动帮他们干干活……这些都是“敬”父母对我们的爱从我们出生,一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从三、四岁时追着给我们 喂 饭;到刚入学时挽着我们的手送进校园;再到五、六年级天天督促我们学习,他们的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从婴儿成长为 儿童 ;再变成青少年;到成人……他们永远都不会抛弃我们,会永远永远的爱护我们。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当他们离世时,最舍不下的就是我们。不仅仅是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守护神。我们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在奶奶的夜曲里安心入梦;在外公的 励志 故事 里学会坚强;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这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如此孝敬之情,更何况我们呢?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而我们对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爱呢?孝亲敬老不只是长辈病时端汤送药,不只是对长辈金钱上的回赠。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处真挚的感恩与尊敬。因此,孝亲敬老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便能便打出你那满心的感恩与尊敬。

孝亲敬老,从现在开始!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3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是孩子们该尽的责任、义务,而并非随心所欲。可是现在的你想过吗?你们的父母整日为了你而奔波打拼,而工作回来后又要为你做饭洗衣服……他们不知道累吗?然而你又应如何行动来回报呢?

古代有榜样黄香,现代有孝子田世国。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黄香在他九岁时已深深的知道孝,在他从失去他的母亲的悲痛中重新振作后,他就把全部的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亲自去做。照顾父亲衣食起居、为父亲驱寒问暖……黄香就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他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深深的体现他的孝和对父亲的爱。

那我们可不可以像黄香一样呢?这是可以的。父母养育我们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他们不辞辛苦,为了让我们有更好地生活而被迫在外奔波。我们有什么资本说我们可以不孝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像黄香一样:每天父母下班回家,我们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家中的家务我们替母亲分担一些;帮母亲洗衣服、做饭;我们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

田世国是枣庄薛城人,他的母亲刘玉环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需要换肾,可是没找到合适的肾,而作为儿子的田世国毅然的把自己的肾捐给了自己的母亲,然而母亲一直不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是自己的儿子。田世国在为了养育他的母亲的面前,捐出了自己的肾,这是一个只求母亲身体好的孝顺的孩子。

那我们能不能像田世国一样呢?能。父母养育我们十几年,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不顾一切去帮助他们,甚至是我们的生命。

从黄香和田世国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孝顺父母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也可以是一些大事中做起。总之,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不能忘记孝。我们应孝顺我们的父母,就用你的实际行动来表现出来。

让我们都有一颗孝顺的心;让我们无愧于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把孝顺之心永远的传递下去;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4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了而不为呢?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孝敬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孝敬父母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孝敬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孝敬,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对于青年来说,孝可能不能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努力去诠释它,让他变得更具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

孝,是父母干完活回到家后我们送上的那一杯热茶;孝,是父母累的时候我们一句安慰的话;孝,是父母晚上回家后我们端上的洗脚水;孝,是让父母看到我们成绩进步,孝。是父母从犯=我们嘴里得到那一句让人感动得话;孝,是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也已是对他们的孝。

父母,不奢求我们能够给他们买多少东西,不奢求我们有多有钱,而是我们能够在伤心的时候给他们打一个电话,是我们在外上学对他们报的那一句平安,使我们期中,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前几名,即使没考好,父母还是会鼓励我们,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有出息。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想想父母在家拼命地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能够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坏境,能够让我们有出息,能够让我们健康的成长。

为了父母,为了我们这个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付出多倍的努力去孝顺我们的父母。不要求我们给他们买多少东西,就只请我们,在学习上努力地进步,努力地向前;大休你回到家后,给父母洗上一次脚,给他们捶捶背, 说说 这段时间的进步,聊聊这星期发生的事。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是孝了。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文化 ,是民族历史的佳话。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对父母嘘寒问暖,洗洗脚,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学习上的进步。

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孝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去诠释它,不要让它从我们这里不再是佳话。

孝,是我们永不会忘记的传统美德,是感化心灵的名词。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范文相关文章:

★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范文

★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五篇

★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5篇

★ 2020高二孝顺议论文范文800字

★ 孝的议论文800字

★ 高二作文谈孝顺800字范文

★ 高二最新孝顺议论文800字

★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

★ 高二作文谈孝顺800字优秀范文

★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最新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但是我国现阶段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方面的服务还远远不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果我国和吉林省老龄化严重,许多乡村已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农民收入和居住现状良好为居家养老创造了条件。农村养老需求多样,无子女老人倾向居家养老。但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结论引入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进程、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效性、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的有效途径,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的应用有待推进。

【关键词】 老年社会工作;农村居家养老

近年来,学者进行了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分析了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趋势,并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议;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居家养老的问题;指出农村居家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持〔1〕,要加强农村的老年社会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2〕。本文基于对吉林省农村居家养老状况的调查,提出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应用的路径。

1资料与方法

通过文献法收集我国和吉林省老年人口信息,了解吉林省养老服务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客观条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010年1月,课题组在吉林省农村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需求情况”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对居家养老的选择意愿、养老中的需求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没有接受过老年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为核心问题展开。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式确定吉林省不同地区农村村屯为调查范围,如农安县三岗乡、辉南县抚民镇七社、兴隆山镇杏花村、三岔河市西三家子村、榆树县陈家村、高家村、龙井镇村、珲春市马川子乡等共计20个村。调查对象限定在60岁及以上的农村村民,以偶遇抽样结合判断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员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57份,问卷回收率为。由于有无子女照顾对于养老的选择差别很大,所以,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有子女照顾老人为子女与其同住一院之内或者在同一村里;无子女照顾老人为子女在城里安家的空巢老人、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分别对有子女照顾老人和无子女照顾老人调查200人。其中前者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后者收回有效问卷164份,共计有效问卷32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1%。在发放和回收问卷的同时,通过访谈法,了解农村老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情况。

2结果

我国和吉林省老龄化严重,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具备客观条件通过文献查询,截止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亿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 856万,农村老年人 1亿;2006年末,吉林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321万,占总人口近 12%,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44万〔3〕。截止2005年末,吉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万,老年人中生活在农村的为万,占全省老年人口的;在有老人的家庭户中,有一个老年人的占,有两个老年人的占。 在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老年人口与成年子女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的家庭占,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无人照顾老人户占,其中:单身老人户占,一对老年夫妇户占,老年人口与未成年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家庭占〔4〕。截止2009年末,吉林省兴办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福利院657所,床位数万张,入住老年人万人,服务人员3 748人;全省建有农村老年活动室5 936个,总面积万平方米,平均每个活动室面积平方米;吉林省老龄办在延边州和白城市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试点工作,以村屯养老服务大院为载体,依托老年人协会为村屯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临时托养、文体娱乐、学习教育、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在村老年协会中,建立3 065个老年文艺活动组织,3 150个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组织〔5〕。珲春市马川子乡是吉林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工作的试点乡,目前,全乡9个村分别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以各种方式开展起为老服务工作并取得了实效。吉林省将在2010年底有30%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1年底有60%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2年底全省所有的村都将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大院〔6〕。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266元,比上年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增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增加平方米;农村低保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 200元和760元,同比增长和,有效保障了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7〕。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扶持的福利性服务,许多乡村已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即便有收费项目,费用很低。农民收入和居住状况良好为农村居家养老创造了条件。

农村养老需求多样,无子女老人倾向居家养老问卷调查表明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的占多数;选择机构养老的很少;大多数人希望来自子女或社会的帮助(愿意接受帮助指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期望得到帮助的情况),有9%左右的老人有“遇事宁愿靠着不求人”的心理;无子女照顾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迫切。见表1。表1农村老人主要需求和养老意愿

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尚处于初始阶段通过入户访谈,除有子女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家长的老人和少数文化程度稍高的老人知道社会工作这个新兴职业外,90%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不知道社会工作和老年社会工作是怎么回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体现在村委会为老人问寒问暖、提供各种帮助中,但是缺乏专业的理念和方法;目前调查所在的农村还没有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农村从事精神慰藉,维权等养老服务;在介绍了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作用和具体做法后,90%以上的老人愿意接受老年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但是他们担心服务费用的支出。

3讨论

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对于有子女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仍在延续,愿意到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去主要是参与娱乐活动、满足人际沟通、消磨时间的需要;无子女照顾老人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更为迫切,其中子女在城里安家的老人认为农村的住房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宽敞、空气清新,老年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比起住进城里儿女家里那较小如“鸽笼”的房子里,他们感到憋屈、不舒服;即便老年人子女住房宽敞,他们常觉得生活习惯不同、长期住不方便;对于进养老院养老,只有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和儿女双方均有现代意识的,觉得去养老院是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好的选择,但是,又担忧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黑养老院”事件的曝光,反映了“黑”养老院不善待老人,侵害老人权益的恶劣行为。这种严重不道德行为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反映出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8〕;多数老人认为去养老机构养老会丢子女的面子让人笑话或者令儿女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眼里养老机构都是无儿无女老人的归宿或是那些有残疾没有自理能力的、儿女没有时间照顾的老人的选择;老人对权益保护咨询的关注主要涉及农村医疗保险、低保政策等;无子女照顾老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排解孤独;文化娱乐;解决留守老人代际隔阂、赡养等纠纷;权益保护咨询;排除年老恐惧等方面的需求明显多于有子女照顾老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适合吉林省农村社会状况、适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个人自决原则、赋权和发展的原则、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原则,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助人自助,能够被老年人接受,在解决养老中出现的问题上具有优势和可行性;农村老人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并具备居家养老的居住条件,具备大力开展居家养老的客观基础。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低和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相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是正常的,这同时也为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吉林等省已有很多为老服务实践经验和政府规划,这为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奠定了基础;可见,老年社会工作理念的引入和方法的应用对于满足农村养老需求,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高养老服务实效性,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是必要和可行的。

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个案工作老年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轻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针对农村“农村留守老人”,因子女成年累月在外打工,很长时间才能回家看望老人一次,老年人会出现孤独寂寞、对年老恐惧,渴望与人沟通的现象,老年个案工作者深刻理解老人的需求,运用会谈的技巧,专注、主动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使老年人心理上得到支持,并对老年人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澄清,给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鼓励老年人勇敢面对老年的身心变化,引导他们进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氛围,协助老年案主认识及接受老年,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地应对人生晚年期各种生活事件,如有的子女干涉丧偶独居老年人再婚、家庭经济赡养中出现纠纷等问题,工作者针对不同的个案进行区别性的工作,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帮助老人解决矛盾。

开展主题突出的老年小组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指导下,利用老年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组员学习他人的经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困难,恢复自己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家庭养老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

论文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是解决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拙和核心问题二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形式,但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减弱的情况下,急需发挥社会养老的功能,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的新载体几本文提出社区要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引进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员,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建立社区服务发展指标体系,从而加强社区养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以卜,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 / 4。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间题,在养老的方式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争议:

一、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传统农业文明产物的当代城市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来自人口条件、家庭结构、居住方式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其脆弱性已开始显现,非家庭养老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老年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城市的出生率降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

社会发展推动住宅购买人群的变化,家庭两代分居现象逐渐增多。按照人口学家最近做出的家庭人口预测,我国老年人和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比例将逐渐降低,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年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速度如快,竞争日益激烈

科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的人

口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城市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年轻人陷人了角色困境,他们要同时扮演好成功人士的角色、合格父母的角色和孝顺子女的角色是勉为其难的。例如,工作的压力日益沉重,还要教育儿女,使一些子女没有精力照顾父母又如目前社会对文化知识的要求增高,青年人需要再学习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或者去寻找更多发展的机遇,远离年迈的父母,使得家庭人口外流。这些都使得现有的家庭的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了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新的变革:

由此可见,养老间题在家庭养老所不及之下,就需要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了

二、社区养老顺应时代潮流,必须加强社区服务的质量

(一)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委员会,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可以在社区发展这种大趋势之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和改善老年人的处境:

(二)建构社区服务养老体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区养老服务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保证,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性选择。社区对于老年人来说又是最重要的聚居地,所以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这种以社区为依托的服务,可以及时地给老年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身体上得到锻炼,在互相交流中情感得到倾诉,这也就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所以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是改善养老条件的有效途径。

1.发挥社区功能,扩展养老服务的项目

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区老年人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有的老人即使和子女住在一起,子女也没有很充足的精力来照顾老人,相对来说老人就会倾向于对社区的依赖。 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可分为居家服务和家外服务。居家服务是对居住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家外服务包括托老所和敬老院。托老所这种模式既减轻了子女照顾的负担,又没有将老人完全隔离于“家”之外,对增进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意义的;敬老院,被大众接受为直接的养老设施,应提高其分布密度,分散在社区内.这样老年人可以不必离开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便于子女、亲戚探视,加强亲情的交流。

在改善老年人精神状况方面,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者结合的方式。

直接方式可以通过建立“聊天站”“畅谈角”,让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间接方式可以加大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之家”“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还可以开展文体活动,举办春游和夏令营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老年人在社区内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转移心中的不快。

2.在政府宏观管理下提高社区的自身经济能力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并且总结、加大推广先进经验的宣传,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引导社区服务福利机构发展的大环境。

养老金社会化的发放使得老年人可以就近领取,形成了社区服务网络。但是政府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在政府和企业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保障的时候,社区可以发挥其有效的功能,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通过发展社区经济,大量吸收和安置退休人员,使退休人员在为社区创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必要的劳动补偿,实现双赢。老年人工作退休之后,产生心理落差,感到自我价值丧失,会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以至不利于老年生活。而这些老年人中很多人依然有工作能力,有的文化水平很高,由此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实现他们的“再就业”,这种“再就业”可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使大家产生互动,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这既是对他们自身的补贴,又能实现社会价值

3.提升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老人的服务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常识,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为此要抓好在职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的工作,加强专业教育和技能的培养,灌输专业的理念,用专业社工的标准来衡量。

社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兴起也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基本的照料技能,更多的是要有心理咨询的技能,并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持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实践的积累,结合理论与实践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道路之上,社会工作者有了一片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的特长,实现其专业的价值,也有利于实现社区的稳定。当然,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也需要社区合适的机制和模式来启动,只有在相关政策支持之下,社会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发挥出来,因此,专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服务的执行者,社区和社会工作者是紧密相连的,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完善社区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4.发挥社会集体意识,争取广泛的支持

社区服务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社区的力量,社区的发展是顺应市场经济的结果,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发挥集体的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携手共进,才能走上良性化的发展道路二从政府方面来说,民政部门要发挥规划、检查、监督的作用,社会保险局也应该参与规划、检查、监督和酌情划拨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关注养老保险受保人。从社区协调委员会方面来说,要发挥所在社区的企业、有关单位的作用,加强对社区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有看这里,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孙景坛内容摘要: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 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 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以《孝经》取士,《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关键词:《五经》 《七经》 《孝经》 孝悌 举孝廉 推恩令 以孝治天下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49 回复此发言--------------------------------------------------------------------------------2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关于“举孝廉”: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古者,诸候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武帝正式批示“奏可”。这里的“举孝廉”才是个专有名词,即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举孝廉”—— “孝廉”是同一个人,不是分开的。“举孝廉”在选举时,主要考察的是“孝”,也不是“廉”,即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被举为“孝廉”。这里,“孝”必须是真实的,“廉”可以是潜在的,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孝廉”在被选举前不是官,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当官。“举孝廉”此时被正式确定为用人制度。关于政体问题:刘邦在建汉之初,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2],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个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体制。血浓于水,同姓王分封制使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国家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仍有个弊端,就是封国过大的问题,各封国几乎都有能力与中央朝廷对抗。文帝时,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3];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都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晁错的“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带迫切性。武帝十六年,主父偃上书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4]主父偃的这一上书,又叫“推恩议奏”。武帝一看,既符合“孝治”的原则,又对各封国有实质性的削弱,于是就“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5]这一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汉书·武帝纪》载: 武帝的“推恩令”最先获得了梁王、城阳王的响应,他们上书朝廷:愿分邑于子弟。武帝下诏表示赞同:“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推恩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汉初分封制向郡县制的平稳过渡,也解决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矛盾。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3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此外,武帝还多次下诏“表彰孝”和关爱老人。如《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诏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狩六年又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等。自武帝以后,汉统治者基本上承袭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第一,在用人制度上坚持“举孝廉”。如《后汉书·荀爽传》说:“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就会被举为“孝廉”,并可当官。“举孝廉”是两汉士子进身的第一个台阶,而且是岁举,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才最多。只要翻翻《两汉书》,“孝廉”随处可见,直到汉代末期,曹操、李密等还都是“孝廉”出身。不过,此时的“举孝廉”已严重掺假,如当时的童谣讽刺说“举孝廉,父别居”[6]。第二,坚持同姓王分封制。汉代与秦代在体制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代在体制上实行双轨制,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这里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异姓功臣一般只能封侯,而且后来封地都不大,不能形成国中之国。这是因袭武帝“推恩令”的结果。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汉武帝以后汉代的政治体制与秦一样,都是郡县制,不妥。秦是完全“废分封、行郡县,子弟为匹夫”,怎么能与汉代相比?汉代在体制上一直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坚持“以孝治天下”不动摇。第三,不断完善有关“孝亲”问题的立法。如《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为了使百姓能“尽孝”,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徭役;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又解决了子孙“尽孝”与长辈“犯法”的矛盾。第四,由“孝亲”推及“敬老”,并将“敬老”也法制化。如《武威汉简》载:宣帝时曾“制诏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年高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骂詈欧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这是汉代关于“敬老”问题的立法。该汉简还有一因欺侮老人被重罚的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页)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由此,可见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斑。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以孝治天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者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汉初的政治状况:如前所述,刘邦“刑白马盟誓”所建立的同姓王分封制,虽然巩固了汉政权,但尾大不掉,一些同姓王不服朝廷统治,甚至谋反,这对汉政权的触动非常大。如何对待同姓王分封制,以晁错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一定要依法打击,并予取缔。就是说,同姓王分封制是祸根。另一种以贾谊为代表的观点与晁错很接近,要么“废分封”,要么“众分封”,但都要采用强制手段来解决。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刘邦当年“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初衷。事实上,汉初同姓王分封制的弊端只在于封国过大,不在于同姓王分封制本身。相反,同姓王分封制的长处十分明显:天下一家,异姓休想谋逆。而且,秦始皇当年不封子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呼,天下响应,秦无“藩”可屏,迅即灭亡,是前车之鉴。汉若想使同姓王分封制既能继续发挥“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积极作用,又能和平地解决封国过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孝”对其笼络和感召。因为“孝”是血缘纽带中凝聚力最强的范畴,大家同祖同宗,“孝”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向中央朝廷“尽孝”,还是“以孝推恩分邑于子弟”,大家都心服口服。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4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初的经济状况:经济基础是小家经济。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伦理道德范畴做治国思想。汉初的“黄老之治”虽对其有一定关爱,但“黄老”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精神,对小家经济保护不利。如《史记·平准书》说:“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农经济健康发展,客观上就要求以儒家的“仁、孝” 思想治国。为什么汉代后来“以孝治天下”,没有“以仁治天下”呢?主要是由汉代小农经济的状况和“仁、孝”自身的特质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尽管在西周后期“厉始革典”时就已暂露头角,但真正在整个中国形成气候却是秦汉时期,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才标志其作为一个有生气的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汉代的小农经济仍属小农经济的早期。“仁、孝”作为治国思想虽都源于伦理道德,但二者是有分别的,这种分别来自伦理道德本身。我们今天都认为伦理道德是一个词,没什么区别。其实,在人类初期,伦理是伦理,道德是道德,二者的内涵不一样。伦理专指人们的血亲关系,道德则既包含人们的血亲关系,也包含了非血亲关系。人类最初的社会共同体是血缘家庭,所以伦理关系是人类的初始关系,随着血缘家庭的解体,至少在出现外婚制如“普那路亚”家庭时,才会产生道德。因此,相对“仁”来说,“孝”的范畴更古老。“孝”原是个纯伦理概念,产生于道德出现之前,“仁”则是在道德出现之后的产物。既然汉代仍处小农经济的早期,整个社会还不十分发达,“以孝治天下”比“以仁治天下”,更适合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初的思想状况:思想上虽主要以“黄老”治国,但不搞思想专制,允许百家复兴和并存。如惠帝时即下诏“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7];吕后时又重申:“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8];文帝时,为了“广游学”,增设《孟子》和《孝经》等博士[9],还专门派人到伏生处抢救《尚书》[10];至少在景帝时,已设《诗》、《春秋》博士,当时的辕固生就是《诗》博士、胡毋生和董仲舒都是《春秋》博士[11];武帝初期,又“置《五经》博士”[12]。汉初统治者对治国思想的探索始终是积极的,在“黄老之治”出现弊端后,文帝曾支持过贾谊“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景帝支持过晁错“削藩”,武帝支持过王臧、赵绾“立明堂以朝诸侯”,但由于怕惹起众怒,这些改革都未进行下去。特别是,晁错“削藩”的失败,连同他所崇尚的“申、商”理论也于武帝元年被罢。[13]汉代统治者经过一番痛苦的摸索,终于在武帝初期发现“孝治”可行,武帝也正是用“以孝治天下”解决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汉代是怎样发现“孝治”可行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来自刘汉政权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早在“黄老之治”时,“孝”就是汉代统治者治国的辅助思想。刘邦在建汉之初,曾倡导尊崇“三老”、上其父为“太上皇”[14];惠帝“令郡诸侯王立高庙”,“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即首次表彰“孝悌、力田者”[15];吕后“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即“举孝悌、力田者授官”[16];文帝置《孝经》博士,除继续举“孝悌、力田” 授官外,还“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17]。尤其是十三年,缇萦上书救父,文帝为其“孝”所感动,还下过《除肉刑诏》[18];武帝一继位,亦下诏说:“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19]即要求严格执行“受鬻法”,使“孝子顺孙得师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只有景帝时期对“孝”重视不够,中央朝廷与各同姓王的关系也最紧张,后期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后,武帝三年,中山王刘胜等来朝。武帝置酒,刘胜一听到音乐响起便哭了,向武帝诤谏道:“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并“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20]后来,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决策当与此有关。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5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孝经》在汉代治国中的地位理论界主导观点一直认为,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后,主要以《五经》(《六经》)治国。如有人说:“经学是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只有《五经》。......汉武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子弟,称为‘官学’。”[2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正确的一面,但他把经学只定义为《五经》,再完全用《五经》来说明汉代的治国思想,则是片面的。必须承认,汉代的治国经典,除《五经》外,还有《孝经》和《论语》。汉人自已讲的也不是《五经》治国,而是《七经》治国。关于《七经》,《后汉书·赵典传》引李贤注说:“《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载,秦宓《与商书》曰:‘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谢承《后汉书》言赵典‘学孔子《七经》’。”今人施宣圆等主编的《中国文代辞典》说:“汉代提倡‘孝治’,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经》,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讲汉代以《五经》治国,不讲《孝经》、《论语》是不对的。在《两汉书》中,记载学过《孝经》、《论语》的人很多。如《汉书》:《宣帝纪》载,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师受诗、论语、《孝经》”;《景十三王传》载,广川惠王孙去“师受《易》、《论语》、《孝经》”;《隽疏于薛平彭传》载,宣帝“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载,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等。另外,两汉时期,为《孝经》、《论语》作注的人也不少,如何休、郑玄与马融就是三个代表。《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注引《汉官仪》说:“武帝初置《五经》博士,后增至十四人。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可见,汉人确以《七经》为经典。应当指出,在《七经》中,汉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只有两经,一是《公羊》,另一即是《孝经》。汉代“崇尚儒学”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假托孔子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22]对此,班固在《白虚通·义德论》中解释说:孔子“已作《春秋》,后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也!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经》者,夫制作礼乐仁之本,圣人之德已备”。可见,《孝经》的地位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春秋》不是指《春秋经》,也不是指《春秋三传》,而是特指《公羊传》,汉初人经常用《春秋》做《公羊》的代名词。但《公羊传》只在汉初最盛,到石梁阁会议时,它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谷梁传》也被立为经,平分了《公羊》的秋色,《公羊》也逐渐走向了暗淡。因此,汉代真正一直走红的只有《孝经》。在汉代,与《五经》比,《孝经》是必读经。《五经》在原则上不要求“兼经”,即《五经》不必都通或一定要通两经以上,只要求通一经就行。《孝经》则是人人都要读,包括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外国留学生。如《汉书·匡张孔马传》载,匡衡曾上疏劝成帝“妃匹”说:“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后汉书·儒林列传》载:章帝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其实,汉光武时期就曾令“虎贲士皆习《孝经》”;直到三国时,据《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载:“权尝问韂尉严峻:‘宁念小时所暗书不?’峻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可见《孝经》在汉代的普及程度。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孝经》师”,有时还搞研讨。如《汉书》:《平帝纪》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并诏征天下通晓“《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昭帝纪》载,昭帝也诏曰:“《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6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上至国家,下至官员,用人都以《孝经》为参照系。如《续汉书·百官志》说:“汉制:以《孝经》试士”;《后汉书·百官》也说:“《孝经》师主监试经。”这是国家的用人政策。《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载:韩“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汉人教育子女,不论是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经常援引《孝经》。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事业写《史记》时曾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23];《后汉书·仇览传》注引《谢承书》载:“元人羊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更有趣的是: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向栩担心兴兵扰民,便建议朝廷:“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当自灭”[24];又,宋枭为陇右刺史,患多寇叛,曾设想以《孝经》平叛,建议朝廷:“凉州寡於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25]如今天较有影响的黄梅戏《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可见,《孝经》在汉代已植入了人们的信仰。综上可见,汉代“崇尚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以孝治天下”。正确认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崇尚儒学”的实质,即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中的《孝经》。其次,它能使我们认清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的主要举措,就是确立了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和下了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第三,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的“重孝”与后世“重孝”的根本区别,即汉代的“重孝”不是侧重于信仰和伦理道德,而是侧重于政治指导思想。第四,只有正确认识汉代的是“以孝治天下”,才能更好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的“孝治”思想,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德治”理论。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7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参考文献:[1][4][5][11][23]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M].[2][3][7][8][10][12][13][14][15][16][17][18][19][20][24][25]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汉书·贾谊传、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晁错传、汉书·景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高帝纪、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刑法志、汉书·武帝纪、汉书·景十三王传[M].[6]汉乐府·桓、灵童谣[M].[9]赵歧.题词[A]. 赵歧.孟子注[M].[21]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2]孝经·钩命诀[M].

尊敬老人方面的论文题目

尊敬老人,善待自己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因为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共和国的大厦是用他们辛勤的劳动甚至生命建造起来的。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我们要学会关心身边的老人。尊敬老人;我们能做的事很多:早晨起床、放学归来,都主动向长辈问好;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有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爷爷、奶奶做事。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是尊老敬老的楷模。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韶山。在短暂逗留的日子里,他特地请家乡的老人吃饭。在他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时,那位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全心全意地照顾鳏寡孤独的老人,用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多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 。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老年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老年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人们去关爱。 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所以我自豪地告诉大家,敬老爱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美德,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 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让我们在新世纪高举敬老爱老的旗帜,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心与孝心,抛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观念,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爱心闪烁!

在身边的远方

其实这个很简单,比如尊老爱幼从我做起,我要尊老爱幼、尊敬老人我能行。

1.以人为本先敬老,子孙后代都说好。2.敬老情系你我他,邻里互助进万家。3.打造温馨和谐家庭,慰籍老人颐养天年。4.尊老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敬老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5.尊老敬老是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时代风尚。6.人间美德忠和孝,世间之交信和诚。7.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8.齐家美以孝,立世贵以和。9.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济宁。10.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11.赡养老年人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12.以人为本,善待老人。13.家和万事兴,敬老树新风。14.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15.情系老人冷暖,真心济困解难。16.孝亲敬老是人类高尚品德的体现。17.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18.关爱老年人口,弘扬敬老新风。19.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敬老美德。20.尊老人敬,助老风和,人间美好,社会文明。21.老人安泰,国家昌盛。22.老年人的幸福是儿女的光荣。23.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24.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25.党政领导要做尊老敬老的模范!26.要努力探讨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的新举措!27.全社会都要关注支持老龄工作!28.要努力让老年人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29.要使全社会牢记、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名言!30.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共同为老人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园!31.五福呈祥,老人至上!32.家有老,胜万宝。33.争做敬老模范,共建美好家园。34.办好老年事业,促进社会和谐。35.弘扬敬老好风气,鞭笞弃老坏作风。36.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济宁。37.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38.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促进社会稳定。39.敬老人,促和谐,助老人,传文明。40.兴办老年教育,满足老年需求,陶冶老年情操。41.孔孟风,运河情,孝文化,要传承。42.做人先敬老,人人都说好。43.社区连着你我他,尊老敬老靠大家。44.邻里手拉手,助老献真情。45.弘扬尊老敬老美德,构建和谐社会氛围。46.倡树敬老新风,促进社会文明。47.密切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48.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49.倡孝扬善,构建和谐。

敬老论文题目

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第一个笑脸迎接你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是谁在那里耐心的教你?当你蹒跚学步的时,是谁拉着你的手,让你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是你的父母。我们的一切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因此孝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是的,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众所周知: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既然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苦而不为呢?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要铭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报答父母。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

1.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自我们懂事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会懂得。例如:懂得感恩、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尊敬师长……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不过,我却迟迟才学会懂得去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从小到大,我总是听到爷爷奶奶对我说:“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的乖孩子!”爷爷奶奶这么说,街坊邻居也这么说,连老师们也都这样的教导我们。可是,我竟一直都很迷惑,心想:为什么我要孝顺他们呢,父母用得着让我们去孝顺吗?可是,直到这么一天,我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孝顺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作业天天多的是满天飞,真是怎么做也做不完。一天,老是仍是布置了大量的作业,我以做完劳动就立即快马加鞭的赶回了家,开始奋笔疾书的坐了起来,妈妈慢慢的把饭菜拿进来,小心翼翼的放在书桌上,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头,关切的询问我:“孩子,慢点做,先把饭吃了吧,等会儿给你泡杯茶,别心急,妈等着、陪着你。”我听了这番话,顿时一股酸劲儿涌上我的心头,我想哭,但忍住了。只是默默的吃着饭。“十点了”“十点了”闹钟又叫了起来,我还在为三道题伤脑筋,这时,我已很困了。妈妈说:“你先去睡吧,我来帮你想把!”我直点头倒在床上一忽儿睡着了。两点整,我无意中醒了过来,看见书房的大灯还开着,心想:妈妈不会……想到这,我冲了进去。只见妈妈静静地卧在书桌上,身上不时地打着冷颤,我二话没说,拿了件外套披在了妈妈的身上,妈妈被惊醒了,说:“你怎么又起来了,我算出来了……!我一下子抱住了妈妈,一直强忍在心中的眼泪终于不禁哗哗的流了下来,我抽泣着说:“妈妈,你为了我,明天还要上班,你只是帮我想题,却让我先去睡,自己趴在桌上睡着了,我……?”我一时间突然说不出话来了,妈妈却笑着安慰我说;“我是你的妈妈嘛,当然要好好爱你、呵护你啦,傻孩子!”我此时终于挤出一句话:“妈妈,我以后一定要永远孝敬您!”我们就这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久久没有松手! 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孝敬我们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他们,做一个孝子呢? 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孝敬父母的真谛!2.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人总是在长大。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 自小,我一直认为父母为孩子洗衣服、做饭,忙这忙那是天经地义的。但从那天起,我终于明白了,在天经地义的背后,是父母一直在付出…… 那天,许多同学到家里玩。人都走了后,只见房间里乱七八糟,什么碎纸、书本、圆珠笔……满地都是。我正想叫奶奶快帮我整理一下,不料她又有事出去了--还是自己来吧! 极少做过类似劳动之事的我,手不免有些生疏。捧在手里的东西好像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老掉在地上。还有那书,东一本,西一本,好不容易才凑齐。 把东西放好,扫地,用抹布擦…… 我干得不亦“累”乎。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房间终于打扫好了。可此时的我,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夸张点,差不多要瘫痪了!我是按照奶奶平时的步骤做的呀!没想到那么累!再看看手表,用了将近2个小时呢!(可奶奶平时干这活只需要几分钟就够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干什么我总是挑三拣四的,可是奶奶并没有烦,因为奶奶不会因为这样子就讨厌我。我在奶奶手下生活了12年了,天天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多帮奶奶干一些事情。让奶奶减轻一些负担。 我真惭愧! 汗珠又一次滴下来,还掺杂着咸咸的泪水。泪咸,我心也咸…… 从那以后,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3.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以前,我总认为爸爸妈妈养我给我钱是理所当然的;总觉得爸爸妈妈的工作多轻松呀!我们读书这么累,他们应该为我“效劳”。所以我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例如—— 一天,放学回家。爸妈还没回来,于是我便坐在椅子上看电视。直到晚上八点钟爸妈才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得呱呱大叫。我气急了,说:“你们怎么不早点回来?”疲惫不堪的妈妈说:“宝贝儿,妈妈脸洗了就给你做饭。”饭好了,按例妈妈又要喂我吃饭了,可妈妈太累了,于是就没喂我。我觉得委屈,便大哭起来。爸爸连忙逗我、喂我,这时我的气才消了一半。早上,我妈很早就起来做饭,见我起来便熟练地给我穿上衣服,然后去上班。可直到有一天,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天—— 在学校,老师说带我们去工地上观赏。我既高兴又兴奋。我们刚到,老师便让我们戴上安全帽。我多么渴望能见到爸爸妈妈呀!在“茫茫人海”中,我仔细地一个一个看,终于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我爸妈,我吓了一跳,爸妈都穿着一件灰溜溜的衣服,汗水渗透了他们的衣衫,脸花得像唱京剧的一样。这时爸妈也看见了我,对我说了一句:“小利,小心一点。”顿时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我现在明白,爸妈的工作多么辛苦呀!我们的学习多么轻松呀! 现在,爸妈回来,我便会自觉得给他们端上一杯茶。吃饭穿衣也不用他们麻烦了。自己还会学着做饭,干家务。我真的该孝敬他们了。 4. 以前我都认为,我的衣食起居理所当然是父母做稳妥了之后我再去做,我简直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家务活我也不愿意去干,直到妈妈三令五申才去做,还表现出了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我还经常和他们顶嘴,往往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搞得我们的关系很紧张。但有件事过后,我懂得了应该做家务。 记得那是期中考试成绩下来的那天晚上,我没有考好,于是我和妈妈顶嘴说什么这道题不应该错,那道题不应该错,慢慢地从小吵到大吵,我们的嗓门儿也越来越高,吵得妈妈满脸通红,而我吵得脸色煞白。我去自己屋生闷气去了,而妈妈则干家务活,我该干的家务活也没干,直接睡觉了。而妈妈又拖地又扫地,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十点半才去睡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妈妈对我说她的手腕疼,我也没好气的看了看。但当看到妈妈手腕那么疼还为我做饭的时候。我心里不觉得感到一阵酸痛,我也对我昨天晚上的事感到愧疚。 父母的爱是无私,是情愿的,在他们为我做出了事以后,我都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还去伤父母的心。而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也更应该懂得帮父母做一些家务,让父母也体会到一些爱,就像乌鸦反哺一样,我也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5.从小到大,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父母给我们的爱比泰山还重,比海还深,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孝敬父母呢?其实,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对孝敬父母这件事并不在意。那时候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每天依然乐呵呵的,所以我很“霸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要和他们大吵一架,可是,自从我叫过一次家长后,我慢慢懂得了孝敬父母。三年级下册,我的学习成绩退步了,老师让我叫了家长。 老师与妈妈的谈话,我一字不漏地听了,听后我很难过。妈妈为了能好好照顾我而放弃了工作,家庭的资金来源全部由我爸爸承担,爸爸为了使自己不被老板挑出毛病扣工资,每做一件事都非常仔细,一天下来,不知爸爸有多么疲惫,妈妈每天接我、送我,为我洗衣做饭,就算累的腰酸背疼,妈妈也不会叫一声苦。想到这儿,我的鼻子不禁抽嗒了一下,父母这么辛苦,我还吵他们、闹他们,如今,我的学习成绩又下降了,这怎么对得起父母呢?现在,我已经上六年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更加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养育我们的辛苦。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成绩如果不好,日常生活中不懂事,对父母大呼小叫,你可知为我们操碎了心的父亲母亲内心有多么伤心、难过吗?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必须报答父母,当父母难受时,要对父母多一点关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烦父母;当父母休息时,为父母轻轻盖上一件衣服……这么多孝敬父母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孝敬父母。当然,给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好好学习,成绩优异!

一 我的家庭故事作文800字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宽容和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妈妈都是大学老师。我出生那天恰好是早上8点钟,他们给我起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xxx。他们十分希望我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快乐成长。 不知是何原因,我从小就对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感兴趣。只要有机会跟妈妈上街,我都不由自主地跟在汽车后头追着闻那股浓浓的汽油味,直到累得跑不动为止。我也特别喜欢坐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面包车、吉普车、小轿车我都坐过。而且每次都抢着坐在靠窗户的一边,每当这时,我都会贪婪地盯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驾驶其中的一辆亲自体验一下开车的乐趣呢?此外,我还喜欢收藏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玩具小汽车。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太好,尽管如此,爸爸妈妈还是省吃俭用给我买了许多汽车玩具,并且还给我买了一条组装公路。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会组装出不同结构、不同形状的公路,在公路上摆满各种不同类型的小汽车,尽情地“驾驶”着这些小汽车便成了我儿时最大的乐趣。 转眼间,我已上小学一年级了,班上大多数与我同龄的孩子都被家长逼迫着学这学那,爸爸妈妈对我很宽容。有一回妈妈问我想学什么,由于我平时比较爱画画,想了一下便告诉妈妈我想学画画。爸爸妈妈当时很高兴,立刻买来了蜡笔、小彩笔、画纸等,我便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 与我同龄的许多小朋友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逼迫他们学琴什么的。他们每天都极不情愿地被迫练琴,还要学这学那。面对家长冷漠的表情,看着他们小小年纪就要受家长的如此“虐待”,我真为他们鸣不平。而我比他们幸运多了,爸爸妈妈从不逼迫我,我什么时候来兴致了就画上一张,这样日积月累,我的画倒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许多,还经常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呢!作文 这就是我的家庭。在这个温暖、宽容和幸运的家庭中,我正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二 我家的故事作文 800字左右

如果把我的生活比作一片海,亲情便是汇成海洋的条条溪流; 如果把我的生活比作一方天,亲情便是点缀蓝天的丝丝流云; 如果把我的生活比作一张纸,亲情便是充盈白纸的种种色彩。 我的家就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大家庭,虽然它并不富裕,有时还会来点“金融危机,”更甚时会爆发“世界大战。”可我仍然爱着它,常为它增添更多的色彩。 “来人啊,这个字的拼音怎么打啊?”书房里传来老妈杀猪般的叫声。我早已整装待发,听见求救声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奔去书房。不一会儿,书房里顿时传出了我的“淳淳教诲”“这个字拼音是这样的啦,诶呀,那个字不是这么打的!”几番回合下来,我早已累的筋疲力尽,头昏眼花,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老妈的石头脑袋。也许你不明白,这是怎么了?还听我娓娓道来。 俗话说:“21世纪不会电脑的人就是半个文盲。”听到这句话,我与爸爸立刻警铃大作,老妈对电脑一窍不通,照这样下去,到了22世纪她不就成了一个大文盲吗。此事十万火急,我与老爸强强联手开始了,“拯救现代文盲大行动,”终于跌跌撞撞的过了一个月,老妈总算学有所成,不枉我们呕心沥血的教育。 月底,一月一度的学习测试拉开了沉重的帷幕。清了清嗓子,老爸一脸的严肃:“终于到了这一天了,成败在此一举,请这位学员加油。”老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自信的说:“Noproblem!”接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响起,没几分钟,一篇800字文章就被老妈搞定了。我们顿时呆若木鸡,我的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孺子可教啊。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妈越打越勇猛,越打越高兴,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一个月功夫总算没有白费,为此,我一连几天都笑得合不拢嘴,感到既开心,又幸福。 如果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回答幸福莫过于这个家,我会把它装进自己的心里,细细品味它的芬芳。能够分享父母的喜怒哀乐,我很幸福。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幸福的家;这就是我家的故事,一个个洋溢着幸福的故事。

三 我身边的捐助故事 800字作文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书让我懂得怎样去孝顺父母,让我懂得怎样去珍惜时间,同时也让我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上个星期,我在花花绿绿的书海里遨游,不知不觉跨进了“文学”的门槛,在这里我看见一本书名叫《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我觉得这本书很吸引人,使我爱不释手,于是我就买了下来。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看起这本书来。读这本书,句句是为父母的罗盘针,也是为人子女感恩的动力,那更是亲情声声呼唤;读这本书,可能是潺潺泪水的觉悟,也可能是勇往迈进的转折点,更可能是寻求智能与机运的结合。《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这本书的作者的经历告诉我:孝顺父母是不可以等的。就是因为这样,作者在母亲去世时不能赶回家乡去见她最后一面而遗憾终生。因此,孝顺父母要从小做起,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一旦失去了,可能你会悲痛终生。我们不但要珍惜身边的幸福,还要倍感珍惜时间。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多一秒钟就能多做一件事。这就是我读了《为什么时光不能倒流》这本书后最大的启发。

四 以"我身边的敬老故事"为题写一篇800字至1000字的作文

尊老敬老,从身边做起在我国,养老敬老传统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形成。千百年来,尊老爱老,作为中华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每一个人,都有年幼和年老的时候。在年幼时,我们得到的是父母的疼爱;在年老时,所有的老人,都在渴望着得到儿女的照顾。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报答不尽的,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在我国,名人尊老敬老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很多。1959年,毛主席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后,就请韶山的老人来吃饭,并一一敬酒。当毛主席向他少年时的毛禹珠教师敬酒时,毛禹珠老人赶紧站起来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接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名人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尊老敬老的好榜样。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父母,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在用行动和爱心关心着我们的爷爷和奶奶,外公和外婆,他们能健康长寿,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因此我说,尊老敬老,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 由此,我想起了一件不久前刚发生的事。那是上星期天的下午,我上完小记者兴趣班的课,坐上了公交车,准备回家。当公交车到达华地广场时,上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颤颤抖抖地把袋子放在地上,然后用手抓住拉钩,站在了我前面大约两张座位前。此时,我坐不住了,飞快地走到老奶奶身边,对老奶奶说:“老奶奶,你去坐我的座位吧!”由于公交车已经启动,我只能扶着她,慢慢地走到座位上,老奶奶一直抓着我的手不放,脸上笑着对我说:“谢谢你!好孩子!”攥着老奶奶的手,一直到我到站时才放手,我的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亲爱的同学,只要我们人人都自觉地尊老敬老,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尊老爱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会代代相传,发扬广大。

五 家庭中感人的故事(800字作文)

有一句话说得好,“帮助过你的人往往都是被你帮助过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将心比心。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长时间,不过还是令我难忘,令我感动。 今天,我就和你说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吧。妈妈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员,十年一次的大事当然要留个纪念,照相片是必需的,这不,妈妈拿自己的相机和阿姨们面带微笑的照了几张照片,拿到照相馆去洗。那的老板告诉周日来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终于到周日了,真是□!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去取相片。我们一进屋,妈妈拿出取相票,那位叔叔一看,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像认错一样,叔叔的喉结上下动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我忘了洗了,真是对不起”。我看见叔叔的额头上似乎有汗流下来,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好像在等待妈妈的批评。我生气极了,好像我们不付钱,为什么不给我们洗……可是,妈妈却没有生气,还微笑着说:“没关系,你这里业务很多,偶尔忘了一个人的事是很正常的,这样吧,我过几天再来取吧”。那位叔叔的紧张感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连声地说:“谢谢理解”。 我不明白,他没有给我们洗照片,妈妈为什么不发火呢?出了照相馆的门,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冲那位叔叔发火啊?”妈妈平静地说:“他没有洗出来,就是发火了,也是没洗出来啊,这已经是改不了的事实了,再说也就是晚取几天,也没有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损失,他已经知道错了,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犯错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可以了。妈妈希望你走上人生道路是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我被妈妈的话感动了,理解万岁!我们人和人之间就应该相互理解多为别人考考虑一下,矛盾就解决了。今天妈妈给我上了一堂几乎完美的教育课。这堂教育课令我感动,也令我学习到了许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冷静,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你才会受人尊敬,才会当你犯错时使人原谅,才会令人感动! 生活道理不少,细心就能发现;生活小事不少,感动无处不在,学会宽容理解,快乐伴我同行。

六 “我和妈妈的故事”高中作文800字

移民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忙着稳定工作学英语。每两周给家里打电话,开始的时内候,妈还来接接电话容,对不上人也能拉扯几句,还是一样,即便不知道电话那头是哪里,电话里的人是哪个儿女,她还是一样问寒问暖。可是,渐渐地,就只有大哥大姐来听电话了,妈已经听不懂电话里再说什么,也没有心力去接听了。 每一年,我都在担心,不知道能不能见妈妈最后一面。深深为自己不能尽孝身旁而内疚遗憾。现在到了外国,哪里说回去就回去啊。 去年,大哥电话里说,妈的身体好像好转一些,时不时还提起我这个最小的儿子,念叨着什么时候再见到我。妈还问我,是不是还没有结婚那,东村的有个姑娘不错。我知道我记得,我就是在那一次忤逆了她的心愿,不愿在农村结婚。只有那次,母亲没有哭也没有数落我。她说她知道,我的心有多大,当妈妈的不为难你。我在电话里哭了,我想她心里似乎一直坚持着,坚持着自己的生命,要在有生之年见到我,不给我也不给她留下遗憾,她坚持着要我找到好的女孩,成家立业。 我想,在今年抽时间回国,再回到那个小乡村,回到妈妈的身边。我想,找个好女孩,和我一起回家,一起看妈妈。

七 作文800字。围绕我与家人的故事

我与家人的故事——“跳棋大战” 跳棋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有空时,我喜欢和家人赛上几场。外公可是个实力派对手,每次与他“开战”,总是“大败而归”。 可我不甘心,于是又一次向外公发起了“挑战”,外公欣然答应了。于是两方便“开战”了—— 我方是黄色棋,外公那方则是蓝色棋。刚刚开始时,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动静,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向前移动着,小心翼翼地前进。我可没有那样的耐心,还没等外公露出“真本事”,我方便借一颗先跳出的棋子,将一颗棋子调到棋盘中央。 小 荷 外公大喜,赶紧借着这颗棋子跳到了对面,眼看就要侵入我方的地盘。我感到大事不妙,赶紧“调兵遣将”,堵死这颗棋子的去路。谁知外公从那找到了一条弯路,只听“啪啪”几声,便稳稳当当地“坐”了我方地盘的中央。 我顿时慌了手脚,于是“且战且退”,以挡住外公的棋子的去路,可都不是办法。眼看外公的棋子——十颗中已有五颗舒舒服服地“坐”在了我方棋盘中。不行,死守也不是办法,不如开始攻击。于是,我方借着前方的棋子,向前面“猛跳”。 外公也不甘示弱,他一边阻碍我前进,一边往我这边攻击。真是气死我了!咋办?咋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咦?外公的棋子怎么还有一颗留在最里面呀!哈哈!这颗棋子几乎被我方棋子包围,只有一条出路。只要我把这条路堵死……嘿嘿!我坏坏的一笑,顺手调动这颗棋子,把外公的这颗棋子彻底地堵死在里面…… 外公顿时傻了眼

八 爱老孝亲从我做起作文800字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 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具备这种高尚的品质。曾为新中国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陈毅元帅“官”大不变儿子身份,回家探母,为瘫痪的母亲洗尿裤;身为国家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爷爷,为“高”不望敬孝之心,对继母关心备至,如同生母,几十年如一如日一代伟人的为世代所传扬。 作为新世纪的少先队员,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呢? 在我们身边不乏看到这样的事:一些同学把“敬老、爱老”挂在嘴边,但行动上却恰恰相反。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要稍不顺心,就对长辈的大发雷霆。你们能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热爱,他还能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吗? 援藏干部孔繁森,被党组织选派进藏,他把藏胞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次,他到敬老院探望老人,发现老人的鞋子破了,他看到老人冻得又红又肿的脚,赶紧放进自己怀里。家里人知道他在西藏生活艰苦,不断托人送来菜干和一些营养品,孔繁森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了敬老院里的老人。自己则是经常榨菜就泡饭,开水泡馒头。孔繁森动人的事迹,不正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要敬自己的老人,同样也要尊敬社会上的老人。 “敬老爱老”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句贴心的话语,是一个理解的微笑。我们要以真情敬老,以真爱敬老,以实际行动助老。从身边开始,从我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人间温情,为了老人的微笑,为了开创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吧!

九 作文:我身边老人的故事 800字

赵楠婕 |发布时间:2014-09-12 19:21:23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老人,有清洁工,教师,医生等等。 但我最敬佩的只是一个捡破烂的老爷爷。记得有一次,我与我的三个同学去公园玩,玩完以后发现我的公交车卡不见了。我们匆忙地找的时候,一位慈祥的老爷爷,问我们是不是丢东西了,我们说:爷爷,你有没有捡到一张公交车卡?爷爷说他没有捡到,我们失望的走了…… 第二天,老爷爷找到我们的学校,把他所捡到的一张公交车卡,给了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感到无比的骄傲,那是因为:我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而感到骄傲、自豪。后面几次看到那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时,我心里想:如果我爷爷也是那样和蔼可亲的人,该多好啊,同时,我也想让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做我的爷爷。嘻嘻。 我们身边有着很多这样的老人,请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们哦!

一、敬老院: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养老实践论文提纲范文摘要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一) 研究缘起(二) 文献综述二、研究方案(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三、“敬老院”词义解释及定义概念四、有关敬老院的政策解释五、北佬壕村个案简介第二章 敬老院的建立一、敬老院是如何而来(一) 响应上面号召:“一社一院,得把老人集中起来管”(二) 争做先进公社:“咱社必须搞个先进敬老院”(三) 适应公社化形式需要:“老人也要同生活同劳动”(四) 享有财力分配:“公社、县民政局各筹一部分”(五) 拥有人力支持:“四类分子来修院,不给钱给记分”二、敬老院的入院标准(一) 哪些人能够进(二) 哪些人不能进(三) 哪些人没进第三章 敬老院的运行一、院内老人基本生活情况(一) 衣:“一棉一鞋两单衣”(二) 食:“馒头大米饭,一顿两菜”(三) 住:“两人一间,按性别分开”(四) 行:“平日不出门,一月一天假”二、院内如何“敬”老(一) 充足人员来服务(二) 老人生活花样多(三) 老人生活福利多(四) 老人生活关照多(五) 老人生活保障多第四章 小结与进一步探讨一、人民公社时期的经济基础特征决定了敬老院的集体性特征二、政府规制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以实现公共利益三、内外合力的典型性集体组织具有双向性优势四、反思与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二、我国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制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摘要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文献综述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4-1 研究内容1-4-2 研究方法1-4-3 创新点第2章 我国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制度演进历程2-1 五保供养制度产生的背景2-2 五保供养制度的演进历程2-2-1 集体福利阶段2-2-2 国家供养阶段第3章 现行农村五保老年人供养制度的运行——来自东光的实践3-1 制度转型所释放出的积极效应3-1-1 五保老年人供养制度转型前的制度运行情况3-1-2 五保老年人供养制度转型后的制度运行情况

  • 索引序列
  • 论古人敬老论文文献
  • 敬老院老人论文答辩
  • 敬老论文参考文献
  • 尊敬老人方面的论文题目
  • 敬老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