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对交互式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摘要: 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已盛行了很多年。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翻译法。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解释语言的含义和用法来支配整个课堂,而学习者的参与却微乎其微。结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分析句子结构﹑翻译文章等方面是能手,但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却是差强人意,这种英语能力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学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就课堂上出现的这种问题给以反思,并积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语言学家已经意识到交互式教学法是一种克服语言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并且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 交互式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互动;学习态度
以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里,以高中英语选修五的第五单元TheGreatSportPersonality为例。课堂以合作的小组教学为主,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以探究谈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本节英语阅读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快速阅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的任务是快速浏览课文,并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浏览课文不是盲目的浏览,而是带着问题去浏览,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后进行小组讨论,将每段讲述的主要内容与问题中所对应的选项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找到对应的答案,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学习效率。第二部分是仔细阅读,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含义,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每一段讲的内容,还要与前后文衔接,做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并通过小组研究谈论来回答相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不再各自机械的阅读课文和翻译课文,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含义并回答相应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学会了承担责任,不再是随便的回答问题,而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对自己及同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第三部分为读后活动,在仔细阅读和分析课文后,教师要对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以一个总结来进行,小组各成员之间进行谈论,并对本篇课文进行总结,将本小组内谈论出来的最佳的总结由一名成员表达出来,总结的内容不必过长,只需要把重点内容描述出来即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互式教学法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问答互动、引导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行互动,每个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又带动了整个班级的互动学习,使整个班级环境形成了一种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由此形成了一种互动循环,个人影响集体,反过来,集体也影响个人,通过不断的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在不断的刷新。通过对交互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了解到了它与传统翻译法的不同。
交互式教学法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客体,主要起着引导和协调的作用。运用交互式教学法的课堂更加的有活力,整个课堂氛围更加的融洽与和谐,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学生是能够各抒己见的,学生不再害怕由于回答错误而被老师责怪,被同学嘲笑,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感受的到,他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他们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学上,这样教师也就实现了“授之以渔”的目标。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再担心犯错,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广阔,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他们更加有信心也更加有兴趣去研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渐渐地,学生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个知识框架结构,会主动的将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的壮大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框架,从而实现知识的习得。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习的能力,英语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将交互式教学法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交互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课堂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倡导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主的探索问题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理念与以输入和输出技能为基础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核心思想相吻合。从本质上说,交际起源于交互。言语交互的内涵是接受和表达信息。在外语教学中,想要促进双向交流,就应激发与保持学生积极参与交互活动的兴趣,这样言语交互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双向交流在语言学习环境中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王欢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布朗.教学原则.交互式语言教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黄淑梅.交互式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模式—以《伦敦》教学设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季云.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07(11),12-13.
[4]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各项任务与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着教育教学的革新。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过程是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其教学本质是“交往、互动”的,师生互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如下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积极作用,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也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一、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一)师生互动的内涵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它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师生互动”的概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互动与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马维娜把对于师生的角色分析作为研究师生互动的突破口,并且指出“互动是角色的互动, 角色是通过互动表现出来的”[1]。陈振中直接地称其研究对象为“师生角色互动”,并提出师生互动既具有人际互动的共性,也具有区别于一般人际互动的特性[2]。李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社会互动是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被阐释的,应作为研究的本体而不是作为附着因素加以讨论[3]。袁维新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综上可以看出,对于师生互动的定义呈现出不同学科多视角界定的特点,既有教育学的解释,又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阐释。结合社会学家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里对于社会互动的定义[5],我们认为,师生互动是社会互动的具体形态,具有社会互动的基本特征,即互动双方信息的相互传播和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师生间因教学关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活动。(二)师生互动的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以行为主义为基础。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类学习过程解释成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取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无从发挥其主动性。而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角色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则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二、国内外师生互动理论研究特点师生互动状况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西方和国内学者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对于师生互动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互的特点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在对于师生互动的研究中皆呈现出多学科相交互的特点。既有教育学的阐释,又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这种多学科相交互的研究状况使得师生互动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促使师生互动的解释也更加丰富、深刻。(二)以抽象认识论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为主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师生互动或师生关系的抽象界定与类型划分,对于师生互动的主体、特征及模式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却缺少了处于具体情境之下的师生互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对于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三)从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模式逐渐转向以师生互动的过程及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模式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都把教师作为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把学生作为师生研究中的“配角”, 研究取向呈现出以教师为主的特点,忽略了对学生群体的研究,这一局面不仅造成对于师生互动问题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有失客观公正这一学术价值取向。近年来,对于师生互动主体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师生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与平等逐渐成为现代师生互动或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在理论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师生互动的过程及特征为主体的新的研究模式。[6]三、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与问题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师生互动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中师生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师生互动具有社会互动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处于课堂这一场域中的特殊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师生互动是指处于知识高位者、拥有一定权威、扮演“教师”角色的成人同处于知识低位者、处于从属地位的、扮演“学生”角色的未成年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并最终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师生互动对促进师生双方的认知增长、情感培养、价值观的形成、提升生命价值具有关键作用。但是,目前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畸形价值观以及社会现实等课堂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一) 课堂师生互动的分化与差异有调查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主动的施予者,处于控制的地位。[7]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师生互动不论是在互动内容、互动方式还是互动的对象选择等方面均呈现出分化与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1.从互动的对象上来看,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差异从性别角度来看, 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从互动对象担任的职务上来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从互动的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互动的机会要明显多于地位低的学生。2.从互动的方式上来看,对于不同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有关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研究发现: 获得师生互动机会最多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少者可为全班学生与教师人均互动频率的倍,多者能达到10 倍。”[8]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而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表达机会。3.从互动的内容上来看,教师在互动对象选择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互动内容上的不同。教师在与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互动时往往选择那些论证性、挑战性等较复杂的问题,而对于低学业成就的学生则选择那些判断性的、描述性等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显然倾向于学业成就水平高的学生。(二) 课堂师生互动过于追求形式化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情境中产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互动的双方是平等的、全员参与的。师生互动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发展将是外在的、他控的、被动的;忽视教师的主体性,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发展也就难以完成。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有意识地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但往往华而不实,出现了师生互动形式化。所谓互动形式化,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堂师生互动的预成性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根据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参与互动从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到对问题的评价方式均跟从教师的思维走,一旦学生偏离了教师预先设定的线路,教师马上予以纠正。这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传授上,而且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等也被教师预先规定好,教师始终扮演着成人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始终拥有至上的权威,即使有学生对某问题存在异议,但也只能私下里进行无言的抗争,或者毫不怀疑的接受。因此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揣摩教师心思、尽量说出教师所事先设定答案的不良习惯。更为痛惜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2.课堂师生互动的肤浅性在现代社会对物质利益高度追逐的情况下,教师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并且教师自身观念以及对师生互动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课堂互动要么让学生放任自流,由原先的“满堂灌”变成“满堂跑”,学生在课堂中即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教师的不作为中白白流失;要么教师虽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 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特点、知识储备等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往往低于或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互动处于尴尬状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由于教师之间、校际之间频繁的评比与竞争,以及形形色色的教学表演、学术活动、特长展示等,无形中使正常的教学逐渐以追求课堂师生互动的表面热闹、课堂气氛活跃、花样繁多为目的,学生兴高采烈,教师心满意足。但是这些“看起来非常活跃,而事实上造成了学生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9]这样的课堂互动,师生间既没有获得知识上的真正理解,也没有师生间心灵的碰撞与交融,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无异于陷于“戏剧化”的表演之中。(三) 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强调显性化1.过于追求师生互动的数量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在以教师占主动地位的状况下,教师在评价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低时,往往以学生可见的外在行动作为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表现得不够活跃,不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不会或是不主动,学习热情低落。而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把师生互动仅仅理解为语言或动作的呼应,没有看到师生互动中更重要的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内隐的、润物细无声的心灵交融。因此,数量化、显性化的互动只是意义生成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互动质量。2.过于重视外显的言语互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言语互动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互动的主体,教师的言语行为既用来与学生交流课程内容、学习的要求和流程,又用来与学生沟通情感、组织关系和各种活动。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都可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也主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言语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发生思想碰撞。不容置疑, 自言语产生以来,一直承担着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认同。但是,课堂中的非言语的、隐性的、情境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互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课堂中学生对自身所处位置的解读,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以及教师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等,对师生间互动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隐性的、内隐的师生互动以及场域中的意义,将更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论述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 论文 摘要】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迅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学师生关系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 论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发展特征;学校适应;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一、师生关系的心理实质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了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使教师处在心理的上位,学生处在心理的下位,师生间存在着天然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一方面使教师通过努力劳动,提高自己的才能,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尊敬教师,虚心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熏陶和教诲。师生间的这种心理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不断产生心理互动。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越近,彼此越易情感相悦,坦诚相见,无所不谈,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共同成长;师生间心理距离越远,则彼此越易产生敌视,情感相背,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国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交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师生心理健康。董奇、陈传升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甚至超过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产生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迅速, 主要表现为从童年期幼稚性逐渐向成人期成熟性发展,其人际关系也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班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行为。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 师生关系的结构测量研究 Pianta 与 Steinberg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结构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过度依赖性,不同年级、种族和地位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表现出这三个方面的特征 。王耘研究指出, 小学 3~6 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维度: 冲突性、亲密性和反应性,并且师生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漠型、冲突型和亲密型 。目前这两个问卷在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姚海计、唐丹(2005)在 Pianta与王耕关于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研究基础上,自编了中学生师生关系问卷,考察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问卷表明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具有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和回避性四个维度;师生关系类型包括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和疏远平淡型。此问卷是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编制的适合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问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师生关系研究的思路。 张野、李其维、张珊珊(2009)采用深度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编制了初中生师生关系评定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理解性、回避性、亲密性、反应性及冲突性五个因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包括矛盾困顿型、冲突回避型、亲密和谐型及平淡顺应型四种类型。 以上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维度、类型和特点表现,与个体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相适应。因此,研究者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要注意其测量的针对性。 2. 师生关系的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研究 探讨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是进行师生关系研究的基础,先前的研究对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特点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探索。 王耘、王晓华(2002)采用教师评定量表对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特点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所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 宋德如、刘万伦(2007年)从学生角度去探讨中小学师生关系在亲密性、主动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总体随年级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女生在师生关系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合作性和主动性三方面并非平均发展,合作性表现最高,主动性表现最低,亲密性居中。 总体来看,中小学的师生关系既存在性别差异,又存在年级差异。在性别差异中,女生的亲密性、合作性、主动性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倾向与教师交往,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可能与女生有较强的交往倾向和归属感,男生更倾向独立、自主有关。在年级差异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也随之降低,这可能与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关。研究启示: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3.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知觉的角度来考察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基于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且一般用学校态度、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和人际适应等指标来衡量。 Ladd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校态度(喜欢或逃避) 受其学校经历、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刘万伦、沃建中(2005)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 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师生关系与以上三个指标有显著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学校中的环境变量(如班级环境) 与学生的态度、 情感有很高的相关, 但对学生的行为的解释率很低(10%以下 ) 。邹泓、屈智勇、叶苑(2007)使用学校态度感、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来考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态度、学业行为、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总体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喜欢学校,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使其对学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学校才有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研究启示:我们应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4. 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从生态系统观来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家庭和学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是个体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 李彩娜、邹泓、杨晓莉(2005)将青少年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知觉作为其心理健康的预测源,考察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亲密型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冲突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般型则居于二者之间。 杨雪梅(2005)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对小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维度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水平孤独感的小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合作性、冲突性、支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孤独感的学生更乐于与教师合作,冲突更少,也愿意与教师亲近,与教师合作和亲近又会为其带来愉快的感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研究启示:在活动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制约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5. 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某一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参数。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其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刘洋(2009)对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初中生身心处在特殊发展阶段,他们需要被认可,渴望独立,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研究启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6. 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Moos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环境包含着诸多因素, 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一些早期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业成就的高低变化均可以从师生关系的好坏方面找到原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 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都可以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王佳宁、于璐等(2009)考察了初中生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其中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张野、李其维(2010)考察了初中生师生关系、归因方式、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学绩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优于低学绩组的学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联系密切,这可能与高学绩组的学生有更高的成绩目标定向水平,能够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接纳和认可有关。 总的来说,学生感知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进一步关注,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合理的情感和行为;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 容易被同伴拒绝或辍学。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范围主要涉及师生关系的测量、结构类型、发展特征以及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但其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首先,师生关系的测量方面。以往的大部分问卷调查研究侧重将教师作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目前学者已逐渐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评价师生关系的主体。但往往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结果相差太大的问题,这可能因为双方在评价角度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学生可能比较片面;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知觉师生关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教师注重与学生有关的学业成绩或课堂行为,而学生可能更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笔者认为,在研究师生关系时应该将访谈和问卷以及多种测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并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同时,不同阶段的师生关系具体的特点表现不同,因此今后的研究也应关注师生关系测量问卷的针对性。 其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方面。国内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出发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近十年来, 我国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师生关系构成及发展特点,开始逐步探讨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且主要集中于学习过程的因素,对学生自身的认知、情绪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探讨得较少,因此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师生关系的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联系。 最后,目前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与师生关系的好坏有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育公平,也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
2、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老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
3、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4、如何批评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不尴尬。
我们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班集体有家的感觉,大家都是这个家的一员。我们在批评时既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改善自己。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开题格式给我,我可以。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论文如下:
在师幼交往中,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首先教师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接纳、理解每一个孩子,更应该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在和孩子们的教学互动当中,也应该保持公正平等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小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对于事物与情感方面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孩子们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是行为。在教学方面,要懂得鼓励孩子去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同时,去适当地引导他们向良好的社会行为方面发展。
幼儿教学当中,良好的师幼关系,往往能够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愉快,也更加有益于孩子们各项行为与能力的积极发展。作为老师也应该主动地、努力地、积极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这样才有利于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1、奠定良好师幼关系的情感基础。
儿童走向熟悉的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去幼儿园,这是其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因此,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幼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消除分离焦虑,拉近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距离。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行为。儿童不适应集体生活则可能表现为生活能力差,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争抢玩具等。这些都是儿童面对陌生环境的自然反应,教师应理解和接纳儿童的这些表现,不能把这些表现看作是儿童的行为“问题”,或毫不关心,让儿童“自然适应”。
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儿童,和声细语地与儿童说话,并伴随身体的抚摸和拥抱。对儿童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训斥威胁。同时,教师对儿童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做大及时强化。教师的关心、爱抚会使儿童感到有安全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使儿童能够从感情上接纳教师。
2、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儿童交往。
教育是儿童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教师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儿童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并力图从儿童的角度体验他们对人、对物、对事的感受。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不要对儿童发号施令、强制幼儿服从。
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的不服从行为,不能因为儿童做错事而恶意批评、训斥幼儿,甚至讽刺、挖苦、羞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要经常使用协商、建议的口吻与幼儿谈话,教师的表情、语气、姿态、动作应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与信任,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儿童能从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感受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3、教师应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
教师的言语和发出的信息要简明易懂,以适合儿童理解的方式,使儿童明白所发出信息的真正含义。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微笑、语调等非言语的方式传达对儿童的爱、关怀、支持和鼓励。在师幼交往中,教师应尊重儿童主动沟通的需要和愿望。
教师不仅要自己说,还要学会倾听和观察,用积极主动的倾听方式鼓励儿童说,理解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并注意对儿童发起的交往行为做出及时、适宜的反应。同时,教师要给予儿童表达的机会并鼓励幼儿积极表达。
特别是当儿童情绪不佳、犯错误或有着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时,教师应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允许和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理由与见解。在这些情境中,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最有利于彼此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建立。4、对儿童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当教师真正关注儿童和儿童的活动时,他就会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儿童的需要和愿望、儿童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与话题,就能够做到不仅身体在场,而且心灵上贴近儿童,心理上参与到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中去。
这时教师对于儿童及儿童活动的关注和兴趣就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外在表现(手势、面部表情、语言等)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为儿童所感受,从而为积极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5、宽容对待儿童的过失。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因此,犯错是正常的、在所难免的。以这种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儿童的错误,教师就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儿童分析错误的原因,儿童也就能更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同时,由教师的理解所引发的师幼之间的情感沟通也有助于师幼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但是,理解与宽容并不意味着放任或放纵。创建和谐的师幼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教师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还应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适宜的正面指导和帮助,使儿童能在改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