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人性假设与研究论文

人性假设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性假设与研究论文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周文霞,1999),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周敦耀,2000)。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一直是哲学家、管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自古就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古希腊哲学家也对人性进行广泛讨论,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类对人性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雪恩(E·H·Schein)于1965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管理人员的人性观,实际是指他们对人为什么要工作,以及应该如何去激励和管理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管理人员的人性观是其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享乐主义思想,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在他所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其基本观点如下:(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5)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担当管理的责任。基于这种假设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作出绩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其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各种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著名的泰勒制就是“经济人”假设---X 理论的具体体现。泰勒以“时间--动作”分析为出发点,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无视工人的情感,主张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企业沿用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加工贸易型的三资企业。(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 (Social man)又译“社交人”。这种理论是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后不断完善,梅奥于1927-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进行了著名“霍桑试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霍桑实验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否定了传统管理,因而否定了“经济人”的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职工的士气、群体心理等对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而在管理上要实行“参与管理”,要重视满足职工的社会性需要,关心职工,协调好人际关系,实行集体奖励制度等。(三)“自动人”假设“自动人”假设(Self-actualising man)即“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一概念是最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尔后,麦格戈提出了以“自动人”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理论,给予“X理论”相反的“Y理论”,他明确否定“X理论”,而肯定“Y理论”。 “自动人”假设认为,人是自主的,勤奋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只要能满足这一需要,个体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人的潜能得以表现和发展,人才会有最大的满足。因此,管理上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条件,以促进职工的自我实现,即潜能的发挥,强调通过工作本身的因素,即运用内在激励因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四)“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Complex man)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雪恩、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等。该理论认为,无论是“经纪人”、 “社会人”,或者“自动人”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适合于一切人。因为,一个现实的人,其心理与行为是很复杂的,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不但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潜能,而且就个人而言,其需要与潜能,也随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提高、角色与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能把人视为某种单纯的人,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具体的“复杂人”。依据这一理论,便提出了管理上的“超Y理论”,即权变理论。它认为,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应该依据组织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二、人性假设理论对当今管理工作的启示综上所述,X理论强调管制,在机构上突出监工,在制度上强调重赏重罚,主张集权和控制。Y理论强调协调,重视教育和培训,制度上突出参与,提倡给人创造机会。超Y理论主张二者结合,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灵活应变。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为当今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念。人性无法用“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 、“复杂人”等进行简单概括,管理者要依靠人、尊重人、激发人。首先,管理者要做到依靠人。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不是原材料,也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决定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掌握了技术、对设备进行操作的员工。这才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经济行为模式已经由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产品是高附加值的,对资源的占有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资源的创造性利用,而人恰恰是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其次,管理者要做到尊重人。“对每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的行为准则应该是人本管理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准则。因为尊重是行为规范中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的基石,也是进行管理所要恪守的准则。最后,管理者要学会激发人。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企业内部蕴含着极大的能量,如何激发,如何挖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来,这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二)管理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管理者需要顺应人性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1、尊重人的本性加以引导;2、进行行为塑造,利用习惯进行管理;3、营造企业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4、注重人的创造力,利用创新推动发展。总之是要针对企业发展实际,充分的认识员工优秀或有待改进的一面,了解各层次员工的真实心理需求,此可谓认识与“人”有关的一切规律;之后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哲学,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最大化的实现员工价值,最终来保证实现企业的价值,此可谓利用规律。(三)管理者应当把适应和提高结合起来。要建立竞争机制,实施科学的激励。通过引入竞争,实现系统的人才激励,建设出一种使企业中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人才激励要做到先激后励,激励互动。“激”则是引入竞争,激发动力,“励”则是对于员工的能力和贡献给予肯定和奖励。要通过强化培训,建立企业的学习激励机制。建立一个立体的,切实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从而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起到激励的作用。要通过搭建沟通渠道,引入顺畅的交流激励机制,使员工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四)管理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变”。企业应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所谓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动人等人性假设理论并非错误,而是其适用的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为此不同管理方法的运用可按以下内容实行:一是对企业内部不同的工作类型的员工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如对于车间一线生产员工、技术开发人员、业务营销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一线生产员工可采用偏重于经济人假设管理方法,这类员工对于物质的欲望比其他员工高一些,主要由于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而对技术开发人员或业务人员可采用偏重于社会人假设管理方法。二是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如企业刚发展时可能由于员工素质较低,企业偏重于制度约束,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可逐渐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总之,企业管理只有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做到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以科学的流程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以战略的眼光培养人,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最终建立起一个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创造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个人观点:1、5岁大的小孩,尽管他拥有够他一个人走出沙漠的食物和水,但是食物和水他能携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按照常理,这个小孩能独自走出沙漠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2、你已经在沙漠中行走了5天5夜,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按照常人,你应该快坚持不住了,如果继续没有食物和水,又不能短时间内走出沙漠,你必然会倒下。3、从你论题内容上分析,出现在沙漠中的小孩只有5岁,而且小孩是拥有够他一个人走出沙漠的食物和水,那说明的是不是距离走出沙漠的路程不会太远呢,甚至小孩可能可以指引你离开沙漠的正确方向。4、最后就要回答你要不要抢小孩的食物和水,我觉得你应该带上小孩,利用一些野外求生的技能(例如喝尿水、吃昆虫等)再坚持走下去,不能放弃,也许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你不带上小孩又不抢他的食物和水,可能两人都会倒在沙漠中;如果你抢了小孩的食物和水,抛弃小孩,那么说明你自私,在危难之际可以为了个人出卖身边的其他人,没有大局意识。尽管你抢了小孩的食物和水,也未必真能够找到出路,最后害人害己。

浅谈执法中的法律人性化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22 17:16:00 ] 作者:张 娅 编辑:Studa_hasgo122 【摘 要】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通过对执法与司法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实施人性化执法的措施。� 【关键词】执法;人性化;必要性;措施�� 一、法律人性化� 法律与人性的探讨在法律理论研究上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西方国家认为,人有理性、非理性;传统文化认为,人分性善和性恶,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来矫正人的非理性行为和人的恶习。法律人性化由专门用语向普及化发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等等。其表达内容与西方国家认为的良法应尊重人权,保障人权,限制政府的权力等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概括来说,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理解人的正常情感和需求;尊重人、信任人、关爱人、培养人,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把人不仅仅当作国家、集体的人,还应把人还原为个人,并与家庭、亲属和环境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其价值选择的人性化取向愈来愈明显。据报载,今年8月27日上午,27名被判刑的罪犯在北京市房山区法院签下“社区矫正保证书”后,开始“回家服刑”。这是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司法改革措施之——社区矫正,这是执法人性化的体现。再如刑事立法中的缓刑、假释制度是立法人性化的表现,说明法治人性化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以下从执法角度谈谈我国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刑事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对人民警察宗旨和要求的规定。然而,在刑事执法工作中,不能不令人遗憾地看到,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等反人性化执法现象屡屡发生,以至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伤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缺乏严格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和人权观念,漠视犯罪嫌疑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在侦查办案过程中,漠视犯罪嫌疑人生命权、人格权;特别是对犯罪嫌疑人看管不力、人身安全不能保障;有侮辱、辱骂甚至体罚犯罪嫌疑人现象;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未予及时告知或不告知。� 2、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特权”思想,依法办案、文明办案意识亟待加强。“以管人者”自居,而认为犯罪嫌疑人都是专政对象、低人一等,无所谓尊重不尊重;在审讯过程中,时有动手动脚、变相体罚犯罪嫌疑现象;随意使用留置、传唤等措施,适用程序不规范;在侦查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 3、部分民警办案素质不高,执法随意性大,证据意识淡薄,执法质量低下。有些民警在办案中不会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固定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有的民警头脑中没有执法质量这根弦,存在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在证据不到位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对法律禁止的执法行为,屡禁不止。� 4、执法行为方法简单、态度冷漠,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缺少人情关爱。对群众报案求助推诿、扯皮,特别是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不能耐心接待,造成一些群众心理上难以接受;责任心不强,出勘现场不及时或延迟调查取证,使一些案件成为疑难案件,造成群众来信来访;不能正确树立“亲民、利民、为民”思想,对群众缺乏感情� 三、人性化执法是时代的呼唤� 当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要求执法工作“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而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非人性化行为也要求执法的人性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干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卫士”、“公正”、“亲人”的形象,真正推行人性化执法。2)正义、自由、符合预期等是立法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正义的观念在西方源远流长,它的概念也包罗万象。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学者都对正义作出了各自不同的界定,但从正义的历史发展来看,正义也有着一些公认的内核,那便是它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某种态度、一种公平的意愿和一种承认他人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和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动物,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些都是基本的人性也是法律所必须承认的。而“给予每人所应得”的立法正义观与人的本性正相契合,因而必然成为立法人性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至于自由,更是人本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化。只有处于自由的环境之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生存价值。人和自由,正如鱼和水,须臾都不可分离。法律保障自由的实现也限制着自由的范围,人性化的法律必然要以保障公众的自由、实现个体的自由为目的,通过合理的限制来保证自由的存在和最大程度的实现。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除了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之外,还有理性的思考,而作为理性的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有一个先在的预期,这种预期可能是先验的,也可能是基于经验而产生的。它为人们的行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路径。那么,笔者认为这种基于理性的预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一面。作为规制人们行为的法律,它的主要功能也许并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但是法律的预期并不必然与人类本性的预期相一致,它可能支持人类的预期,同时也可能背离这种预期。而作为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法律,则必然要求与人性的预期保持一致。当然,我们说人性有善有恶,人性化的法律正是要抑恶扬善,本文重点讨论的也正是人性化的法律要与美好的人性相协调。 正义、公平、平等、自由、秩序、符合预期等价值,莫不与人性息息相关,是人天性所追求和向往的。立法要实现人性化,必须要以这些价值作为基本的取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良法化,才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并获得社会成员普遍的服从。 (3)保障人权是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内容。法治为什么和人权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在法治主义者看来,法治永远都是人性现实的不可或缺的支点。法律之所以对人有意义,是因为法治蕴含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这种看法暗含着一个应然的判断。我们认为法律之所以要保护人性以及能保护人性,主要是因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在现实性上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权,在原初状态上是我们所称的人的应有权利,即道德权利。实现这些权利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 然而人类的历史并不像浪漫的人道学说描绘的那样,以人为起点和目的,是所谓人性的实现或外化的过程。相反,人类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历史,“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情形时常发生。只有把人的发展、完善这一崇高目标宣布为一项重要的原则,并借助社会强制力来保证实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制度,有效地促进人类进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人权是一个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目的性概念;第二,人权是一个以人作为人道主体的主体性概念;第三,人权是一个以权力来推行人道的权威性概念。从上面的三个概念的含义来看,人权表明了人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地位。人权的主体是人,而且是处在特定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人。人权不仅把人道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实在的个体发展与完善中,而且这里的个体是人道的主体,而不是人道的客体与对象;人权概念里的人,是权利主体,而不是由帝王将相施以仁义的对象。而作为一个法学上的权利概念,人权不仅指承认人们享有的某种实际的符合人道精神的利益和需要,而且它把享有和满足这些利益需要宣布为人的权力。因为,一个人仅仅拥有某种利益、享有某种福利,而不是有权力去拥有或享受它们,这种拥有或享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极其微弱的,它不能转化为主体的道德资格和法律资格,随时可能被其它的考虑所忽略。因此,人的权利的实现当然要借助权力的力量才能获得实现,这种权力就是以法治所表示的力量。因而,我们说,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保障基本的人权。 四、回顾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人性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势,我们在立法和法律实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有些立法只是立法而已并未真正付诸实践或者说并未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们需要建立真正的立法人性化机制。 首先,立法应当建立在对人性正当考虑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理解人的本能和人道,并与立法目的相结合,所立之法应当是立法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就要求建立理性的立法过程。其次,应当建立立法的主体机制。人性化立法要求人必须是立法的主角,立法者与被立法者达成身份上的一致,让公民成为立法的主体。最后,应当建立立法的民主与沟通机制。立法者可以通过听政程序、民意调查,甚至网上投票、立法热线等各种方式与民众沟通,了解民众的需求、意愿和看法,并将它作为决定法律内容的重要因素给予考虑,以保证所立之法更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当然,若要使立法真正达到人性化的目标,所依靠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明,更重要的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竞争和试错以得到形式各异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趋于完善,并最终促成法律人性化在执法和司法领域内的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德淼、陈柏峰: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法商研究,2005(1). [2]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你个BITCH

论文的研究性问题与研究假设

这个你必须要去专业的网站,他们上面有相应的模板,然后去剪一些,因为这都是非常有严格的要求的。

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假设 一、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题的论证报告可用于填写课题的立项申请书或科研论文的开篇、前言部分。 二、怎样形成研究假设 什么是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结论。 研究假设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或者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前面已经提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有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这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一个好的课题研究假设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是毫无依据地推测和主观臆断的一个命题。如上期所举的“永动机”就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命题。②可检验性。即研究假设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可检验的假设是研究假设的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可检验性是指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实验,并能证明同一结论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预测性。一个课题的假设应该有可以预测的结果。 三、怎样根据假设确定变量并进行分类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明确了如何形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在形成研究假设时,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宏的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可变的量,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分。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在不断的长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时间就是引起小树长大的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个自变量。又例如,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就是这一课题中的自变量之一,因为由于对它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变化。再比如,在课题:“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它的自变量是: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 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就是(主要)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的结果的变化,这一结果的变化就是因变量。例如上面小树生长的例子中,“小树...... 课题研究设计的假设的类型 1、按复杂程度分:(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2、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3、按假设的性质分:(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3、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如何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2.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习惯及方法。 (2)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 (二)研究内容 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生生互动作为教学的补充手段加以科学利用,以同学们课外交流讨论为主,以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主线,主要包括课本、习题册、试卷库、学习指导、学习心得论坛等内容。同时,本课题还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运用模式、学习效果和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 从心理上研究学生课外学习习惯、方法,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 (2) 研究分组和分配工作的策略,促进共同体的构建及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 通过对文,理科的学生的不同特质分析,研制出共同体的学习具体方案; (4)利用我校的住宿制,研究对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策略。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数学学习共同体就是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激发学生展开辩论,互相交流,再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本课题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2)对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可促使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视和管理。 多年来,我们着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宽,把高中数学学习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对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补充,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外学习更加重视和加强管理。研制具体方案,保障课外学习顺利进行;同时研究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课外学习共同体。研制一系列共同学习的具体方案,保障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这也是课题研究上的重点和难点。 2. 拟创新点 (1)可操作性方面 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 (2)可应用性方面 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具体例题、习题集,有效学习案例,无效学习案例,学习指导、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 研究课题怎么写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应包括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责任人、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对外聘的指导、顾问等人员应视他们所承担责任、义务大小、多少,作不同的具体处理。 课题组成员应分别负责或兼任策划、组织、协调、统筹、管理、研究、指导、顾问工作。 八、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 确立主课题,构建子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完成论证、申报工作;制定主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前期调查或检测。 2. 研究实施阶段:可分为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按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其间可安排一次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要讲究实际效果,要通过中期汇报让课题组成员看到研究的初步成果,发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明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然后调整实施方案,修订子课题的工作计划,使后阶段的研究不偏离方向,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题鉴定阶段: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和资料汇编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研究设计的提出研究假设 (一)假设的内涵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 研究课题是什么意思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订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一.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 课题研究怎样写 一、课题的提出(也可以说是选题)主要从为什么要搞这个课题谈起,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也可以从学校、区、市、省乃至全国范围里。最好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情况,已取得的成果和水平,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还存在的问题,把握研究的价值和作用,使我们的研究有所创造和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走在该领域的前沿。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可选择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课题来进行实验。如:在一个班中挑选几个中下生做追踪调查的研究,从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状态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他们或为中下生的原因,以便制定对案,然后再追踪看是否有效。课题的提出这部分主要着重写为什么要搞这项研究,及搞这项研究的意义。二理论依据我们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如: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识理论等。三实验的假设在课题确定时,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说”,“假说”是在已有经验、事实基础上,以已有的科学认识成果(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理论、媒体理论等)为依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某些尚未认识的事物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等作出假定性的推测。当然,这种假说是在科学依据下作出的。例如,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据此,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实验的变量实验是按一定的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对象施加可操纵的影响,观察其变化,以此推断这些影响与效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可变化的“因素”,如教材、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能力、学生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这些可变化的“因素”统一称为“变量”。实验中的变量有:1自变量。即实验者加于实验对象的实验因子,由实验者操纵,以了解它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要验证用某种教学模式是否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中的自变量即为该教学模式。自变量也有可能有多个。如网络氛围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自变量即有二个,一个是创设网络氛围,另一个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2因变量。即实验前假定存在因果关系的结果变量,它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验证用某教学模式是否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为因变量。3无关变量,及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自变量的一切变量。如前面提到的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组织教学的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个人学习方法或方式、家庭学习环境等,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的,在实验中,它们都是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就无法判断因变量(学生自学能力)是由自变量(教学模式)引起的,还是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因此,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写实验方案时,除了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外,最好能把自变量具体操作也写出来,如:构建模式的研究,第一步要说明该模式需要的条件和环境,然后再把模式结构图画出来,最后进一步对该模式的每个环节进行说明。同时如何控制干扰变量也要写出来。五实验的目标通过实验达到什么目的。除了因变量外,教师水平的提高,实验报告、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都可以是所达到的目标。六实验研究方法说明用以检验假设的设计和程序,使人获得足够的信息可重复进行同样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它包括:1对象和抽样方法,包括年龄、年级、选择的方法和理由、...... 课题研究设计的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 (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课题研究设计的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二、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一)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1、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2、个案研究。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目的和作用优越性:局限性:?3、抽样研究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抽样的目的和作用: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二)抽样的基本要求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2)保证样本代表性。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三)抽样的一般程序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四)常用的抽样方法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①采用抽签的方式。②使用《随机目录表》。2、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②确定间隔距离;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3、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4、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

纯粹的研究假设没法写sci论文,因为sci要求论文中必须是已经被证实且可以被反复证实的内容。你只能把假设写在论文最后的“总结与展望”这个部分,作为今后打算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研究论文的假设性陈述

纯粹的研究假设没法写sci论文,因为sci要求论文中必须是已经被证实且可以被反复证实的内容。你只能把假设写在论文最后的“总结与展望”这个部分,作为今后打算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假设 一、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分析。 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题的论证报告可用于填写课题的立项申请书或科研论文的开篇、前言部分。 二、怎样形成研究假设 什么是研究假设?所谓研究假设,就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结论。 研究假设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们在初中的数学里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命题”。一个“命题”的构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么……”。其中“如果……”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命题的条件,把“那么……”这一部分叫做命题的结论。例如:“如果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那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命题”。一个命题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或者称之为真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称之为假的。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它的研究假设就是一个命题,如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前面已经提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有时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这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一般说来它应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或规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质,对研究的结果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同时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了预见性的规定和框架。一个好的课题研究假设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是毫无依据地推测和主观臆断的一个命题。如上期所举的“永动机”就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命题。②可检验性。即研究假设的结论是可以检验的,可检验的假设是研究假设的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可检验性是指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实验,并能证明同一结论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预测性。一个课题的假设应该有可以预测的结果。 三、怎样根据假设确定变量并进行分类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明确了如何形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假设,在形成研究假设时,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宏的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可变的量,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分。自变量就是假定的原因变量。即我们要研究造成结果变化的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树在不断的长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时间就是引起小树长大的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个自变量。又例如,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就是这一课题中的自变量之一,因为由于对它的运用(教学手段的变化),引起了教学结构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变化。再比如,在课题:“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中,它的自变量是: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指导;⑤分层作业;⑥分层评价。 因变量是假定的结果变量。也就是(主要)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的结果的变化,这一结果的变化就是因变量。例如上面小树生长的例子中,“小树...... 课题研究设计的假设的类型 1、按复杂程度分:(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2、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3、按假设的性质分:(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3、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如何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2.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习惯及方法。 (2)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 (二)研究内容 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生生互动作为教学的补充手段加以科学利用,以同学们课外交流讨论为主,以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主线,主要包括课本、习题册、试卷库、学习指导、学习心得论坛等内容。同时,本课题还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运用模式、学习效果和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 从心理上研究学生课外学习习惯、方法,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 (2) 研究分组和分配工作的策略,促进共同体的构建及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 通过对文,理科的学生的不同特质分析,研制出共同体的学习具体方案; (4)利用我校的住宿制,研究对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策略。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构建数学学习共同体就是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激发学生展开辩论,互相交流,再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为住宿制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本课题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2)对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可促使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视和管理。 多年来,我们着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宽,把高中数学学习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对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补充,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外学习更加重视和加强管理。研制具体方案,保障课外学习顺利进行;同时研究存在的问题,构建和谐的课外学习共同体。研制一系列共同学习的具体方案,保障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这也是课题研究上的重点和难点。 2. 拟创新点 (1)可操作性方面 通过研究,探讨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具体方案、运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让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不流于形式。 (2)可应用性方面 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学习共同体在课外学习的学习资料,共同学习具体例题、习题集,有效学习案例,无效学习案例,学习指导、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形成一系列可应用的学习资源。 研究课题怎么写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或说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景存在着的差异中,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最急切的问题。 3.基础:对这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或他人所作的探索性研究,已经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二、概念的界定: 指主课题(有时也包括某些子课题)名称中容易产生异议的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 注意:不必阐述课题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试图借鉴、应用的主要理论、学说、观点、原理,从而得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思想和教学理念。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达到的主要研究目标(课题的假设),以及主课题分解为哪几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的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子课题之间应具有较合理、紧密的逻辑关系。各子课题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表明主课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子课题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为课题组的成员落实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还可以运用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结构功能法、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历史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加以辅助。要说明准备怎样充分发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为本课题(或某子课题)的研究服务。 2.研究对象一般是指人,大多是指学生,也有的是指教师。要说清楚研究的是本单位的全体学生还是某一部分学生(或教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观摩课(课件、光盘)、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汇总等等; 七、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应包括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责任人、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对外聘的指导、顾问等人员应视他们所承担责任、义务大小、多少,作不同的具体处理。 课题组成员应分别负责或兼任策划、组织、协调、统筹、管理、研究、指导、顾问工作。 八、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 确立主课题,构建子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完成论证、申报工作;制定主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前期调查或检测。 2. 研究实施阶段:可分为研究实施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按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其间可安排一次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要讲究实际效果,要通过中期汇报让课题组成员看到研究的初步成果,发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明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然后调整实施方案,修订子课题的工作计划,使后阶段的研究不偏离方向,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题鉴定阶段: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和资料汇编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研究设计的提出研究假设 (一)假设的内涵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 研究课题是什么意思 课题研究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选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始,也就是确定自己要研究什么课题。 1.课题来自哪里? (1)学校或学校以上相关部门提供的参考课题或供申报的课题 (2)教师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2.选题的一般原则 科学性:要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预期结果要合理;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要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3.选题的一般过程 (1)明确方向——发现问题 (2)浓缩范围——经验分析 (3)提示焦点——形成课题 4.选题的注意事项 (1)选题宜小不宜大 (2)选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来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选题要有新意。课题的表述应简明、具体。 (3)选题要考虑研究者的优势,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与研究者的能力相适应。 (二)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也就是设计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保证研究顺利订行的必要措施;使研究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有利于协作研究。一般上级部门开展的课题研究都附有课题申报表。 1.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组成: (1)课题的表述与界定:课题的名称或题目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要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强化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研究。 研究目的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外在目标(目的)、内在目标目的——学生发展)。 研究综述: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问题新、方法新、角度新、效果新。 (3)研究范围: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的界定;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4)研究内容: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 (5)研究方法: ①注意事项: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方法要写详细些;不能滥用方法 ②主要方法: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 (6)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研究程序(步骤):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8)预期成果的形式:①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②学生变化 (9)研究成员(及负责人、分工) (10)经费预算及其他所需条件 2.填课题申报表(立项论证) 3.填写课题申报表的注意事项 (1)认识填写申报表的重要性。是成功的一半,不能应付。 (2)一式几份,要自己留一份,最好在电脑中保留一份。 (3)核心是目的意义、研究步骤、研究内容方法。 4.课题申报表 (三)开题论证 1.开题论证的含义、意义 2.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3.与立项论证(申报课题)区别 4.召开开题论证会 (四)实施研究 一.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选择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征: ⒈ 为行动而研究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 课题研究怎样写 一、课题的提出(也可以说是选题)主要从为什么要搞这个课题谈起,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也可以从学校、区、市、省乃至全国范围里。最好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在该方面的研究情况,已取得的成果和水平,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还存在的问题,把握研究的价值和作用,使我们的研究有所创造和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走在该领域的前沿。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可选择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课题来进行实验。如:在一个班中挑选几个中下生做追踪调查的研究,从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状态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了解他们或为中下生的原因,以便制定对案,然后再追踪看是否有效。课题的提出这部分主要着重写为什么要搞这项研究,及搞这项研究的意义。二理论依据我们研究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如: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识理论等。三实验的假设在课题确定时,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说”,“假说”是在已有经验、事实基础上,以已有的科学认识成果(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理论、媒体理论等)为依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某些尚未认识的事物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等作出假定性的推测。当然,这种假说是在科学依据下作出的。例如,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据此,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实验的变量实验是按一定的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对象施加可操纵的影响,观察其变化,以此推断这些影响与效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可变化的“因素”,如教材、教法、教学时间、教学能力、学生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这些可变化的“因素”统一称为“变量”。实验中的变量有:1自变量。即实验者加于实验对象的实验因子,由实验者操纵,以了解它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要验证用某种教学模式是否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中的自变量即为该教学模式。自变量也有可能有多个。如网络氛围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自变量即有二个,一个是创设网络氛围,另一个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2因变量。即实验前假定存在因果关系的结果变量,它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验证用某教学模式是否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为因变量。3无关变量,及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自变量的一切变量。如前面提到的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组织教学的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个人学习方法或方式、家庭学习环境等,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的,在实验中,它们都是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就无法判断因变量(学生自学能力)是由自变量(教学模式)引起的,还是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因此,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写实验方案时,除了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外,最好能把自变量具体操作也写出来,如:构建模式的研究,第一步要说明该模式需要的条件和环境,然后再把模式结构图画出来,最后进一步对该模式的每个环节进行说明。同时如何控制干扰变量也要写出来。五实验的目标通过实验达到什么目的。除了因变量外,教师水平的提高,实验报告、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都可以是所达到的目标。六实验研究方法说明用以检验假设的设计和程序,使人获得足够的信息可重复进行同样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它包括:1对象和抽样方法,包括年龄、年级、选择的方法和理由、...... 课题研究设计的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 (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课题研究设计的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二、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一)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1、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2、个案研究。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目的和作用优越性:局限性:?3、抽样研究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抽样的目的和作用: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二)抽样的基本要求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2)保证样本代表性。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三)抽样的一般程序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四)常用的抽样方法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①采用抽签的方式。②使用《随机目录表》。2、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②确定间隔距离;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3、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4、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

这个你必须要去专业的网站,他们上面有相应的模板,然后去剪一些,因为这都是非常有严格的要求的。

人文学科的论文研究假设

1、第一步:提出问题

写一个假设从一个你想回答的研究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应该是集中的、具体的,并且在你的项目的限制范围内是可研究的。例如:Do students who attend more lectures get better exam results?

2、第二步:初步研究

你对这个问题的最初回答应该基于你对这个话题的了解。寻找理论和以前的研究来帮助你对你的研究将会发现什么形成有根据的假设。这个阶段,你可能会构建一个概念框架,以确保你正在着手一个相关的主题。这也可以帮助你确定你将研究哪些变量,以及你认为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第三步:阐明假设现在你应该对你期望找到的东西有一些概念了。用清晰简洁的句子写下你对问题的最初回答。

例如:Attending more lectures leads to better exam results.

最后,你需要完善你的假设。确保你的假设是具体的且可测试的。假设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你使用的所有术语都应该有明确的定义。

综上所述,你的假设应该涵盖相关变量、被研究的特定群体,以及实验或分析的预测结果。

关于学生的研究性假设论文

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个问卷,然后根据回答论文就出来了。一般的提纲大概是这个样子:一、研究性学习相关范畴分析,包括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二、高一学生的特殊性以及高一学生与研究性学习的契合度分析。三、高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问卷分析、各别采访等。四、改进性措施。怎样保证高一学生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胶州市第七中学(原振华中学)一、 课题名称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二、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呼唤具备良好师德的“专家型”的人才、 “大教育专家”、 “教育管理专家”。新课改下,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和信息修养,应该是高素质教师必备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和要求还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也由于教师们头脑中的“软件”跟不上硬件的发展进度而成为“摆设”。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因此,我校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也是时代的需求。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我校选择“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课题,旨在不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进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我们将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为突破口,培养教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加以整合,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全面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素养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的学习和应用,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知识,培养教师素养,进而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促使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是本课题的独到之处。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此课题的研究有着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一方面, 我校是一所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创新意识的省级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以教育科研为主要特色,全体教师都有着较强的科研意识。课题负责人具有着超前的研究意识、开拓实践的创新精神、扎实务实的研究作风,成功地承担过多个课题的研究,管理能力强。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均为中学一级教师,科研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研究兴趣。很多教师参加已经结题的省课题“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发展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本课题研究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环境。我校曾参与山东省课题“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在“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大目标出发,加大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建设,探索电化教学中的教改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电教投入,保证经费供给,搞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规范课题管理,强化师资培训;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资源库,熟练搜集教育教学素材,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能够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改善学校硬件环境,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四、研究内容1.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2.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加以整合,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3.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4.信息技术与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本课题重点在教师中进行,以中青年教师为实验对象,掌握研究方法,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和年度总结。 六、研究方法用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信息技术培训,让老师们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和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然后,通过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能手验收等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丰富课堂的形式和内涵;此外,通过信息技术竞赛与考试的方式,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七、研究目标检测体系1.在研究过程中,具体负责成员及时记录了培训和实验过程,获取了课题研究真实的事实材料。2.及时了解教师的学习感受,积累教师的学习所得、提出实验中存在的疑惑。3.在教师中进行了业务竞赛,包括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比赛、优秀文件夹评选、优秀论文评选等,考察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应用。4.举行研究课、公开课、教学能手验收等活动,在课上具体落实课题要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5.进行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感受,调整研究策略,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水平,促进学生发展。6.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研究资料和研究数据,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研究资料和研究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研究结果和最终验证实验假设提供事实依据,增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计用2年时间进行研究,从发动做起,有计划地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付诸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教师信息修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准备阶段:2006年7月至9月,课题研究准备,包括思想发动和成立领导小组。实施阶段:2006年9月至12月,基本知识培训。2007年1月至6月,运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研究。2007年7月至12月信息技术与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2008年1月至8月,多媒体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12月,课题结题,写出研究报告,出刊论文集等。 九、研究成果 形成阶段性小结、论文、教育叙事、课例、研究报告等,在课题结题时,结成教育教学论文集。 (一)建立了专门的实验网站—成长的羽翼。为参与实验的教师提供资料共享、互动交流的平台。学校将教师优秀文件夹资源以及教师比赛制作的优秀课件资源及时上传,丰富了网站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保障。 (二)结合实验课题我们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指导与汇集。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借助校本教研等活动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种模式,激活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专家引领式:确定专题——专家培训——交流互动——专项提高。 一方面,我们定期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同时也大力支持学校领导成员及骨干教师外出取经学习。他们针对学校实际,确定研究专题,积极开展探讨交流活动。长期以来,在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已形成了默契的教科研合作体,极大提高了专项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2.临床诊断式:说课上课——课后反思——教师互评——共同进步 这是检验教师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公开课、研究课、组内研究课等途径,在不同范围内,进行说课、反思、评课、再反思等系列教研活动,教师在相互评价中查找不足,彼此提高,共同发展,切实把新课改的要求落到实处。 3.专题探讨式: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交流做法——形成对策。这是开展教研组活动的重要研究模式,根据学科特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专门研究探讨,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创新各学科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 4.课题研究式: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行动研究——解决问题。 问题即课题。课题研究是个抓手,我们既重视立项课题的研究,又重视生成问题的探究。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反思,认真研究总结,进而提升到理论层面,再反过来指导教与学的实践。 5.调查征集式: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归纳整理——形成策略。 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反馈式的研究方式,它为师生互促搭起了一座重要桥梁。如学习方法落实情况调查、学习失误的问卷调查分析、班主任进行的班级情况反馈、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建议等等。 十、问题与思考1.应该继续加大教学的硬件投入。有些办公室的计算机需要更换,按照学校学生班额的配置,应该再增加学校多媒体教室,以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应更多地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更好地掌握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3.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硬环境建设,营造网络的软环境。让教师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熟练整合。4.在客体研讨活动中,教师教学工作量比较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存在滞后现象,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以上这些问题,都迫切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十一、研究预期成果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1 2006年7月-----2006年9月 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建立资源库 实验方案资源库 刘桂芝冷爱霞2 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培训教案 讲座稿件 课件资料 稿件及课件 张晓刚3 2007年1月-----2007年3月 优秀文件夹、优秀网络资源 电子资料 王金玉4 2007年3月-----2007年5月 优质课比赛、校级研究课 教案 马顺杰刘爱武5 2007年5月-----2007年7月 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 课件及活动资料 王云霞6 2007年 7月------2007年12月 课题研讨阶段性总结、校教学能手验收 总结材料 冷爱霞7 2008年1月——2008年3 校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集 刘桂芝8 2008年1月——2008年5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冷爱霞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1 2008年5月至2008年12月 教师论文集 论文 刘桂芝2 2008年5至2008年12月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冷爱霞3 2008年5至2008年12月 成长的羽翼——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站 电脑软件 张晓刚

很简单,你只要上课认真听,边听边想,下课看一看,还有就是记和背

  • 索引序列
  • 人性假设与研究论文
  • 论文的研究性问题与研究假设
  • 研究论文的假设性陈述
  • 人文学科的论文研究假设
  • 关于学生的研究性假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