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藏书楼研究论文目录

藏书楼研究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藏书楼研究论文目录

1. 目录学的目的和定义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42.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上)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23.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下)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34. 试评《世界地名词典》 世界图书,1981,115. 图书馆员与工具书 图书馆学刊,1981,16. 喜读《中国百科年鉴1980》 世界图书,1981,27.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上) 图书馆学研究,1981,68.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中) 图书馆学研究,1982,29.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下) 图书馆学研究,1982,410. 试论图书发展的动力及规律 云南图书馆,1982,411.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 文史知识,1982,1012. 功魁祸首:评乾隆编四库全书 黑龙江图书馆,1982,213. 史籍类型发展之流源: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一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414. 史学研究指南 世界图书,1982,415.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断想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416. 中文工具书的比较研究 山西图书馆学刊,1982,117. 试评《弹词叙录》 文献,1983,1518. 建阳余氏刻本知见录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3,219. 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赣图通讯,198320. 自学青年的益友:工具书 益友,1983,221. 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3,122. 试论坊刻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 青海图书馆,1983,123. 中国书史上的数量统计与规律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324.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4,425. 小议闽刻“京本” 图书馆杂志,1984,326. 掌握中文工具书的一个好方法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127. 中国古代的民间刻书业 百科知识,1984,628. 稿本抄本写本:再谈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图书馆学刊,1984,329. 敦煌石窟遗书与书史研究 图书与情报,1984,130. 抓住高校特点开展情报服务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431.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 文史知识,1984,532.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 文献,1984,2133.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中) 文献,1984,2234.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 文献,1985,2335.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上)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136.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下)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237. 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 明清小说论丛 第四辑,1985,1038. 图书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539. 我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情报工作,1985,4;新华文摘,1985,1140. 中国辞书之最 书海(香港),1985,841. 我国辞书事业的黄金时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442. 关于《中国图书馆年鉴》的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1986,343. 关于论文写作的一次讲评 图书馆界,1986,144. 论年鉴研究体系的建立 辞书研究,1986,345. 年鉴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46. 期刊数量与质量琐议 情报资料工作,1986,447. 掌握工具书的好方法:比较研究 大公报(香港),1986,. 试析“无书世界”与“无纸世界”:图书学探索之二 图书情报研究,1986,149. 建立工具书学的需要与可能 图书馆界,1986,450. 近代译书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87,151. 治学的利器:工具书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 关于图书流通利用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工作,1987,153. 大学生谈辞书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1988,454. 读者需求至关重要 新闻出版报,1988,. 年鉴与社会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8,2-356. 中国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学刊,1988,157. 重复影印《四库全书》实无必要 新闻出版报,1988,. 试论图书流通史的研究:图书学专题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88,359. 《四库全书》影印质疑 群言,1988,560. 从影印《四库全书》谈起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361.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262.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1)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63.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2)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664. 读者类型及其需求分析 图书馆员,1989,265. 读者需求与出版社的责任 新闻与出版,1989,366.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40年(1949—1989) 图书馆学通讯,1989,167. 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一 编辑之友,1990,168.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上) 编辑之友,1990,269.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下) 编辑之友,1990,370. 民间坊刻与我国早期出版印刷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三,编辑之友,1990,371.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编辑之友,1990,572. 活跃在大学师生中的常年书评活动 中国图书评论,1990,37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年鉴学体系:“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系列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90,374. 闽北纪行 出版史料,1990,475. 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476. 年鉴与读者 图书情报论坛,1990,377. 图书的未来 新闻与出版,1990,378. 中国出版专业教育十年(上) 出版与发行,1990,279. 我国年鉴事业十年 世界图书,1990,480.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上) 编辑之友,1990,681.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下) 编辑之友,1991,182.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利用年鉴情况调查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3. 北京雕印的汉文大藏经 津图学刊,1991,184. 大学生的书评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1991,885. 读者评年鉴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6. 公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编辑之友,1991,587. 关于年鉴性质的分析 图书馆刊,1991,488. 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 编辑之友,1991,289. 论年鉴史前史的研究及其启示 图书与情报,1991,190. 年鉴的定义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291. 私家刻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 编辑之友,1991,692. 我国年鉴事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出版,1991,893. 中国古代的刻书世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 地方志与地方年鉴趋同说 青海图书馆,1991,395. 独具特点可贵的经验 广州日报,1992,. 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九 编辑之友,1992,197.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上) 编辑之友,1992,298.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下) 编辑之友,1992,399.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上) 新闻与出版,1992,2100.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下) 新闻与出版,1992,3101.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山西图书馆学报,1992,1102. 我国的出版专业教育 中国出版,1992,4103. 寸草报春晖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3-4104. 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图书馆学研究,1993,1105. 再论年鉴的价值和作用 图书馆建设,1993,5106.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3107.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续)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4108. 9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趋势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1109. 199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商务工具书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3110. 丰硕的成果,显著的进步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1111. 汉魏石经辨 东方文化,1995,4112.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2113. 儒家石经及其影响 紫禁城,1995,4114. 紧跟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1996,1115.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16.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纂工作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17.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龙吟 中华文化之光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18. 跟紧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 .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年8月121.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辑工作手册 1996年10月122. 官私藏书楼 , 紫禁城 1997年第6期123. 图书馆对年鉴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论文集,. 试论缪荃孙藏书 ,江苏图书馆学会. 1998年5月125. 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7月126. 《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人藏书》 《图书情报知识》 1999年第1期127.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 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第一零六辑1999年12月 ,《出版科学》2000年第1~2期128. 《私人藏书家的刻书活动及其贡献》 载《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99年7月129. 《怀念导师 继往开来——兼论中国早期印刷文化的源与流》载《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 1999年11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0. 《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一期131.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转摘132. 《出席“世界印刷文化起源国际学术研究会”侧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年第1期13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134. 《关于世界印刷文化起源的讨论》,《出版发行探究》2000年第3期 台湾《印刷会讯》 2000第5至8期连载135.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中国出版》 2000年第10期136.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图书馆》2001年第1期 8千字137.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早期传播的力作》《出版科学》2001年第1期138.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思考》(上)(下)《出版科学》2001年第2~3期139. 《中国年鉴的改革创新之路》《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3期140. 《海峡两岸图书馆年鉴之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年4期14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2. 《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 《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3. 《不该发生的论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3日第7版144.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东京)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年12月145. 《试论出版史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肖东发《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2期146.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肖东发《中国印刷》2002年3期147.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肖东发《出版科学》2002年3期148.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印刷术的东传》肖东发 (台湾)《印刷会讯》2002年2~3期连载149.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肖东发 第二届“北大论坛”2002年11月发言《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发展》肖东发 《开放的藏书楼 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151.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肖东发、姚雪 《中国印刷》2002年11期152. 《精益求精 再创辉煌》 肖东发 《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年153. 《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肖东发 《编辑之友》. 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 《出版起源五讲》 肖东发 仝冠军 《出版发行研究》 4千字156. 《中国传统媒介的形制与规律初探》 李云 肖东发 《山西师大学报》. 《论中国出版的起源》 肖东发 仝冠军《出版史料》,2003(2)158. 《网络检索与传统工具书的较量》 肖东发 姚雪 《中华读书报》.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出版科学》. 《出版与社会: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肖东发 仝冠军《中国出版》,2003、8161. 民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3年第12期162. 关于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论证与调查分析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 期163. 核心期刊评价功能问题研究综述 李云 肖东发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164. 让文化产业为古都北京插上翅膀 肖东发 文化经济参考 .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刋》序 肖东发 出版史料 . 年 鉴 与 皮 书之争——试析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年鉴热和皮书热 能向群 肖东发 出版经济 .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肖东发 杨琳,《大学出版》. 中产,一路行来 肖东发 企业研究 2005/02169. 《抓住历史机遇 提升专业教育 促进学科发展》,肖东发 杨琳,《中国出版》. 图书馆建设要软硬两手抓.新华书目报,. 出版媒介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走向 肖东发,杨琳,杨屹东,.编辑学刊 2006/03172. 中国传统图书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黄河文化论坛,. 《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学术交流,. 凤凰涅磐-新马书市纪行.时尚悦读.. 藏书心事:那一楼的书,那一生的爱.时尚悦读.. 东汉“熹平石经”刊刻活动研究.周绍良诞辰纪念论文集.. 新时期中国书之书出版述评,常聪,肖东发.. 学术交流.. 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 肖东发,张文彦.国际新闻界. . 肖东发:立体化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180. 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 . 大学.. 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出版教育改革 .科技与出版 .

一、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1.文献研究的数量

关于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起步于1998年,1998年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莫梅琦、徐一新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网络环境下用户教育模式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教育模式,指出网络环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热门。1998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张立发表了《高校用户潜在网络信息需求的显化》,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始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8~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论文319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167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从论文年代分布来分析发展进程,12年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2000年,起步阶段,有18篇论文发表

第二阶段:2001~2005年,高峰阶段,研究论文逐年增多,5年中共有208篇论文发表,占总文献量的,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平台期。

第三阶段:2006~2009年,稳步阶段,4年共发表论文93篇,占总文献量的。

2.文献研究的内容

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图书馆已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场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服务资源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效率的高效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图书馆依托互联网这一数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远程服务。通过对12年来发表的319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占论文大多数(60%以上),如《文献信息服务业何去何从?——网络环境下的重组和功能实现》(祁延莉等,200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朱雅兰,2001)、《图书馆网络服务纵横谈》(高贤,200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网上信息的特色服务》(徐卫星,2002),等等,都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式、手段及馆员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作了充分论述。

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方面。用“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为关键词,对319篇论文进行再次检索,共检索到25篇文献,占。这些文章都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述得比较深入。《基于Interne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由于信息服务模式是随着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基础上,对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模型;《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调研和对国内外图书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实例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运营机制、服务类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章丽华,2001)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战略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新星,2008)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中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虚拟阅览室阅览、网络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服务、辅助性读者服务、信息资源导航、统一平台跨数据库文献检索等多种服务模式,分析了7种服务模式的功能、技术和流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3.总结与分析

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服务方法、人员培养、运行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

一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文献增长迅速。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为检索策略,检出文献(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显看出增长的概况。

二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热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数量也有起伏变化,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内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众多的论文都从这一点出发,研讨了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务资源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但要加快、加强资源库的建设,还要依托互联网环境,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以丰富的电子资源、数字化的馆藏和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务人员高素质。人员素质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除需要引进人才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服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术研讨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

三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用户缺乏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图书馆用户对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用户与网络之间存在知识与技能障碍,用户所需的信息无法从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缺乏规范化统一标准。图书馆在信息加工、信息处理、数据录入等方面标准各异,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的目录及统一的发布标准。第三,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在服务中起到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系统维护专家、信息资源协调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实际上由于网络化建设、运行超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锻炼,所以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响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四,网络信息服务缺乏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是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决定了用户地域的分散性和广泛性,导致用户需求繁杂多样,依靠任何一个单一馆藏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读者需求,而许多图书馆竞相发展自己的网络系统,由于互不沟通,重复组网建库,使大量信息重复存储在各馆系统内,又因数据格式、标准体系不同及信息服务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一处处的资源割据。第五,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创新。我国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研究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理论研究的文章观点大量重复、雷同;研究成果较为空泛,实用性不强;缺乏有说服力的实例。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信息服务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来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不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处在不断探索中。

1.国内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1)信息服务模式的分类

第一,三模式分类法。①传统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还将继续存在。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馆藏文献的外借、阅览、复制、宣传报道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以及二次文献的书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等。②网络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文献信息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外借、阅览、定题、专题、参考咨询,以及书目宣传、报道和检索等信息服务。③新型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网络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文献信息的全文检索服务、光盘信息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

第二,四模式分类法。①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通过联机书目查询系统,用户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②数据库检索服务。包括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镜像数据库。③辅助性读者服务。包括简讯要闻、读者指南、网上咨询、读者反馈等。④电子化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定题服务、虚拟图书馆、网上科技查新。

第三,二模式分类法。①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这实际上是传统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基于文献检索的流通服务、基于网络阅览的文献传递服务、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光盘远程检索服务。②新型的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基础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及其他。

第四,还有一种基于网络范围的另一种三模式分类法。①基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的信息服务。主要有提供图书馆书目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网上预约服务、新书通报、定题服务、光盘数据库检索服务。②基于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器、光盘局域网上网服务。③基于互联网开展信息服务。主要是建立各馆的网上在线目录体系,链接外部的虚拟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开展服务。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2)信息服务模式其他研究

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有:①网络环境的形成,不仅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使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得到拓展,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初级网络信息服务如简单浏览与检索服务已较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如信息转播技术、指引库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和推送技术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正在不断探索中。④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存在如何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来革新其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问题。

2.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国网络信息服务项目相当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类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

(1)专题数字馆藏服务

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根据其学科特点,对馆藏的特色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并且在网上提供组合利用。

(2)电子参考服务

不少高等学校都设有研究咨询服务,为信息用户在识别和定位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帮助。

(3)网络出版

美国各高等学校图书馆积极和出版机构合作,探索新型学术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

(4)用户培训教育

提供馆藏使用培训,还提供对用户研究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

(5)网络教参服务

提供教程和学习资料两类电子信息。这些教材版本均与教育支持软件集成,以便学生进行注解和讨论。

(6)个性化主动信息推送服务

实时推送用户定制的专业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

(7)提供学习研究用的各种工具

集成各种对校园学术研究和教学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工具。

(8)联机目录查询

提供万维网模式的馆藏目录查询。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1.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图书馆信息服务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公开藏书”服务观念的萌芽

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的藏书楼将藏书保存起来,作为其工作的主要职能。起初的藏书通常只允许封建统治者使用,平民百姓无从阅览。到宋朝以后,一些个别藏书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阅图书。为了扩大藏书的流通范围及传播力度,明末的曹荣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要用传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书籍实现传播、流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力并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以藏书楼为原型的“共读楼”,“共读楼”的作用是可以允许少量读者进入其中进行阅览,其管理者还制定了借阅细则,在细则中规定了开馆时间、借阅数量、管理办法等,这个借阅细则是当代图书馆工作准则的最早形态,也是早期较为完善的借书规则。古代公开藏书的目的是启迪大众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务的特点为:第一,服务局限性较大,服务对象仅仅是少数有文化的人,但对平民百姓的服务却十分匮乏;第二,空间局限性较大,阅览范围仅限于室内,室外阅览无从提及;第三,出现了早期借书制度和规则。

(2)“面向大众”服务观念的产生

在1901年至1905年期间,书刊借阅活动及有关借阅方面的宣传活动被大力开展,其主张扩大读者服务范围,并采取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体现了进步、新潮的服务思想。到1909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颁布,它的宗旨是全面开放,供人阅览。“五四”运动之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提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不单单是存放书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钊提倡将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书籍的快乐。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当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迅速,少数图书馆可以不定时地延长开馆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有些图书馆还设置了流通代理处等设施和场所,并开展种类繁多的阅读指导活动。读者服务工作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它的服务工作特点是: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员;第二,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第三,服务时间延长,服务空间扩大。

(3)“读者第一”服务观念的形成

1949年以后,图书馆在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图书馆逐渐摒弃影响图书馆发展的落后思想,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工作类型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不断扩大和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表现为:第一,读者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图书馆已经彻底脱离了“藏书楼”的概念,已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第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日趋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务之势;第三,服务手段及方式日趋现代化。

2.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演变

自从有了语言文字,人类就开始以泥板、竹、木为书写的载体,将最初的知识信息以符号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这就产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尔拨尔图书馆。从世界范围内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图书馆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例如,希腊在雅典创建了第一个图书馆,亚述帝国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宫图书馆,阿拉伯文化鼎盛时期,巴格达城图书馆的数量高达30多所等。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改革运动开展时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时期。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迫于机器生产需要高素质工人的实际情况,教育开始在欧洲广泛普及,从此文献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来封闭的图书馆向社会大众开放。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和专业性质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欧洲中世纪之前,西方并没有“大学”这一概念。这一时期之后,大学随之出现。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但是教授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藏书。所以,学生只能向书商买书或者向自己的老师借书。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时期,西方大学图书馆迅速发展,并且服务内容与规模也随之发展。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战之后,信息技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向自动化、集成化、现代化迈进。全新、先进的技术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图书馆在各个方面有了本质的飞跃。20世纪的20~30年代,这一时期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因为,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这一定律为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也发生了对图书馆发展来说较为有意义的事件。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通过,情报学的诞生,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应用等。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几乎呈停滞状态。到了90年代,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论对当时、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结论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研究对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进行了完整的剖析,从而进一步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并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扩展资料:毕业论文的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设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宋代官府藏书制度研究论文

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又说: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是,却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历代的官制,宋朝大多保留下来。《宋史·职官志》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尤其是太师一官,只以赵普与文彦博两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但自蔡京擅政以后,拜三公者在宣和年间竟多达18人。这18人中,除了蔡京父子及童贯、王黼等宠臣外,其他多为宋徽宗的儿子(太子除外)任职。

宋朝二十九阶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官名。开府意为建公府,自选僚属。仪同三司意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称三司。东汉延平元年(106),邓骘加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官名“仪同三司”始此。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黄权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官名始此。魏、晋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必有开府置官属之实。北齐有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隋用为散官之名。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唐、宋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金、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金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金均从一品,元正一品。明、清废。特进 官名。西汉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为引见之称。如成帝时张禹以老病罢,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见,位特进,见礼如丞相。行之既久,渐成加官。以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魏、晋、南北朝沿东汉之制,皆为加官。隋用文散官名号,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之上。唐、宋为文散官,第二阶,正二品,位开府仪同三司之下。金、元位于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下,官品相同,金从一品。元正一品。明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文散官最高官阶,无单称特进之官。清无。光禄大夫 官名。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汉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为比二千石,员额无定,掌论议应对,在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东汉,因权臣不复寇此衔,渐成宋散之职。魏、晋以后,作为加官与褒赠之官。晋于光禄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禄大夫、银天地光禄大夫的名号。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称号。隋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右光禄大夫分别为正二品、从三品。金紫正三,,银青从三。唐、宋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正三品,银青从三品。金、元升金紫、银青于光禄大夫之上。明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清光禄大夫正一品。正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官第六阶,正四品上阶,元丰改制后停用。大观二年(1108)再置。为文官第七阶。金为第十二阶,从三品。元、明均从二品。正侍大夫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阶为正侍大夫,以代旧官延福建省宫使。中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为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明亦从二品。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中大夫 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中散大夫 一、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作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唐、宋为文散官,正五品上,为文官第十阶。宋元丰改制后,以换光禄卿至少府监各官。后定为第十四阶。元废。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阶,金从四品上,元升为正二品。朝奉大夫 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九阶。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元升为从四品。明废。朝请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宋从五品,第十三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郎中。后定为第十七阶。金从五品上,元升为从四品。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废。朝奉郎 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队,相当于唐之朝议郎。元丰改制用以换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后定为第二十二阶。金、元均不常。承直郎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奉直郎 宋文散官名。从六品上,为文官第十六阶,相当于唐的奉议郎。元丰改制后不用。通直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元丰改制用以代太子中允、赞善大夫、太子洗马。后定为第二十五阶。金元均不置。朝请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唐、宋无均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金、元均不置。宣德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政和六年(1116)改名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明宣德郎为从六品吏员出身升授之阶。清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朝散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四,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宋同。元丰改制后以代中行员行郎、侍御史。后定为第二十一阶。金以后废。宣奉郎 宋文散官名,从七品。为文官第二十一阶,相当于唐之宣义郎。元丰改制后不用。给事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五。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二阶,正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后废。承事郎 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元丰改制用以代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金正八品下。明升为正七品初授之阶。清废。承奉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六。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四阶,从八品上。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礼郎,并为执政任子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金、元均不置。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炀帝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每司增设一郎。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设承务郎,实即原员外郎。唐复(620)改为员外郎。另置承务郎为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金从七品上。元升为从六品。明为从六吕初授之阶。清废。亦以“承务”为地主富人通称,与“员外”相似。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登仕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郎。文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八。炀帝时置,唐为文官第二十八阶,从九品上。宋从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三阶,金正八品上,元升为正七品。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义郎。将仕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九阶,即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宋同。微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参军,主簿,县尉。政和六年(1116)改迪功郎。改定为第三十七阶,仍为最低阶。南宋于迪功郎下,再增置通仕、登仕、将仕三郎,以奏补未出身官人。金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金、元、明将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两阶。清废。

1. 目录学的目的和定义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42.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上)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23. 十六世纪的目录学(下)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34. 试评《世界地名词典》 世界图书,1981,115. 图书馆员与工具书 图书馆学刊,1981,16. 喜读《中国百科年鉴1980》 世界图书,1981,27.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上) 图书馆学研究,1981,68.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中) 图书馆学研究,1982,29. 十七世纪的目录学:历史学家时代(下) 图书馆学研究,1982,410. 试论图书发展的动力及规律 云南图书馆,1982,411. 怎样查找古人的室名别号 文史知识,1982,1012. 功魁祸首:评乾隆编四库全书 黑龙江图书馆,1982,213. 史籍类型发展之流源: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一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2,414. 史学研究指南 世界图书,1982,415.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断想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416. 中文工具书的比较研究 山西图书馆学刊,1982,117. 试评《弹词叙录》 文献,1983,1518. 建阳余氏刻本知见录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3,219. 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赣图通讯,198320. 自学青年的益友:工具书 益友,1983,221. 史部类目发展之源流: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札记之二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3,122. 试论坊刻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 青海图书馆,1983,123. 中国书史上的数量统计与规律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3,324. 汉魏石经不应混为一谈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4,425. 小议闽刻“京本” 图书馆杂志,1984,326. 掌握中文工具书的一个好方法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127. 中国古代的民间刻书业 百科知识,1984,628. 稿本抄本写本:再谈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 图书馆学刊,1984,329. 敦煌石窟遗书与书史研究 图书与情报,1984,130. 抓住高校特点开展情报服务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4,431.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 文史知识,1984,532.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 文献,1984,2133.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中) 文献,1984,2234. 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 文献,1985,2335.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上)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136. 近年来新出版的中文工具书评述(下)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5,237. 明代小说家、刻书家余象斗 明清小说论丛 第四辑,1985,1038. 图书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539. 我国年鉴编纂出版的回顾与展望 图书情报工作,1985,4;新华文摘,1985,1140. 中国辞书之最 书海(香港),1985,841. 我国辞书事业的黄金时代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442. 关于《中国图书馆年鉴》的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1986,343. 关于论文写作的一次讲评 图书馆界,1986,144. 论年鉴研究体系的建立 辞书研究,1986,345. 年鉴学刍议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46. 期刊数量与质量琐议 情报资料工作,1986,447. 掌握工具书的好方法:比较研究 大公报(香港),1986,. 试析“无书世界”与“无纸世界”:图书学探索之二 图书情报研究,1986,149. 建立工具书学的需要与可能 图书馆界,1986,450. 近代译书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87,151. 治学的利器:工具书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 关于图书流通利用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工作,1987,153. 大学生谈辞书出版 出版发行研究,1988,454. 读者需求至关重要 新闻出版报,1988,. 年鉴与社会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8,2-356. 中国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学刊,1988,157. 重复影印《四库全书》实无必要 新闻出版报,1988,. 试论图书流通史的研究:图书学专题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88,359. 《四库全书》影印质疑 群言,1988,560. 从影印《四库全书》谈起 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361.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262.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1)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563. 1978—1988: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反思(2)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664. 读者类型及其需求分析 图书馆员,1989,265. 读者需求与出版社的责任 新闻与出版,1989,366.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40年(1949—1989) 图书馆学通讯,1989,167. 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一 编辑之友,1990,168.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上) 编辑之友,1990,269. 汉文大藏经的刻印及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二(下) 编辑之友,1990,370. 民间坊刻与我国早期出版印刷业: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三,编辑之友,1990,371. 坊刻的特点及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四 编辑之友,1990,572. 活跃在大学师生中的常年书评活动 中国图书评论,1990,373. 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年鉴学体系:“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系列研究之三 图书与情报,1990,374. 闽北纪行 出版史料,1990,475. 年鉴事业的建设与开发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0,476. 年鉴与读者 图书情报论坛,1990,377. 图书的未来 新闻与出版,1990,378. 中国出版专业教育十年(上) 出版与发行,1990,279. 我国年鉴事业十年 世界图书,1990,480.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上) 编辑之友,1990,681. 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下) 编辑之友,1991,182. 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利用年鉴情况调查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3. 北京雕印的汉文大藏经 津图学刊,1991,184. 大学生的书评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1991,885. 读者评年鉴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86. 公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编辑之友,1991,587. 关于年鉴性质的分析 图书馆刊,1991,488. 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 编辑之友,1991,289. 论年鉴史前史的研究及其启示 图书与情报,1991,190. 年鉴的定义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291. 私家刻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 编辑之友,1991,692. 我国年鉴事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出版,1991,893. 中国古代的刻书世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 地方志与地方年鉴趋同说 青海图书馆,1991,395. 独具特点可贵的经验 广州日报,1992,. 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九 编辑之友,1992,197.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上) 编辑之友,1992,298. 对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十(下) 编辑之友,1992,399.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上) 新闻与出版,1992,2100. 中国图书的十大特点(下) 新闻与出版,1992,3101.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山西图书馆学报,1992,1102. 我国的出版专业教育 中国出版,1992,4103. 寸草报春晖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3-4104. 拓展教学研究空间,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图书馆学研究,1993,1105. 再论年鉴的价值和作用 图书馆建设,1993,5106.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3107. 中国古代的刻书中心(续) 北京高校图书馆1993,4108. 9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趋势 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1109. 199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商务工具书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3110. 丰硕的成果,显著的进步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1111. 汉魏石经辨 东方文化,1995,4112.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2113. 儒家石经及其影响 紫禁城,1995,4114. 紧跟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1996,1115.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2116.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纂工作手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17.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龙吟 中华文化之光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118. 跟紧时代步伐,办好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 . 历史上的年鉴 年鉴信息与研究,. 中国古代刻书世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年8月121. 年鉴规范化研究 年鉴编辑工作手册 1996年10月122. 官私藏书楼 , 紫禁城 1997年第6期123. 图书馆对年鉴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论文集,. 试论缪荃孙藏书 ,江苏图书馆学会. 1998年5月125. 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7月126. 《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人藏书》 《图书情报知识》 1999年第1期127.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 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东方学志》第一零六辑1999年12月 ,《出版科学》2000年第1~2期128. 《私人藏书家的刻书活动及其贡献》 载《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99年7月129. 《怀念导师 继往开来——兼论中国早期印刷文化的源与流》载《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 1999年11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30. 《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9年 第一期131.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9期转摘132. 《出席“世界印刷文化起源国际学术研究会”侧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0年第1期13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134. 《关于世界印刷文化起源的讨论》,《出版发行探究》2000年第3期 台湾《印刷会讯》 2000第5至8期连载135.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中国出版》 2000年第10期136. 《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图书馆》2001年第1期 8千字137.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早期传播的力作》《出版科学》2001年第1期138. 《对中国图书出版印刷文化的思考》(上)(下)《出版科学》2001年第2~3期139. 《中国年鉴的改革创新之路》《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3期140. 《海峡两岸图书馆年鉴之比较》《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年4期141. 《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起源》《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2. 《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 《黄河文化论坛》第六辑 2001年1月143. 《不该发生的论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3日第7版144.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东京)第一届东亚出版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年12月145. 《试论出版史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肖东发《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2期146.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肖东发《中国印刷》2002年3期147.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肖东发《出版科学》2002年3期148.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印刷术的东传》肖东发 (台湾)《印刷会讯》2002年2~3期连载149.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肖东发 第二届“北大论坛”2002年11月发言《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发展》肖东发 《开放的藏书楼 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151. 《印刷术发明权的论争并未止息》 肖东发、姚雪 《中国印刷》2002年11期152. 《精益求精 再创辉煌》 肖东发 《中央电视台年鉴》2002年153. 《中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肖东发 《编辑之友》. 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 《出版起源五讲》 肖东发 仝冠军 《出版发行研究》 4千字156. 《中国传统媒介的形制与规律初探》 李云 肖东发 《山西师大学报》. 《论中国出版的起源》 肖东发 仝冠军《出版史料》,2003(2)158. 《网络检索与传统工具书的较量》 肖东发 姚雪 《中华读书报》.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肖东发 《出版科学》. 《出版与社会:出版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肖东发 仝冠军《中国出版》,2003、8161. 民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肖东发 出版经济 2003年第12期162. 关于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论证与调查分析 肖东发 许欢 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 期163. 核心期刊评价功能问题研究综述 李云 肖东发 浙江学刊 2004年第.4期164. 让文化产业为古都北京插上翅膀 肖东发 文化经济参考 .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刋》序 肖东发 出版史料 . 年 鉴 与 皮 书之争——试析近年来我国出版界的年鉴热和皮书热 能向群 肖东发 出版经济 .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肖东发 杨琳,《大学出版》. 中产,一路行来 肖东发 企业研究 2005/02169. 《抓住历史机遇 提升专业教育 促进学科发展》,肖东发 杨琳,《中国出版》. 图书馆建设要软硬两手抓.新华书目报,. 出版媒介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走向 肖东发,杨琳,杨屹东,.编辑学刊 2006/03172. 中国传统图书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黄河文化论坛,. 《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学术交流,. 凤凰涅磐-新马书市纪行.时尚悦读.. 藏书心事:那一楼的书,那一生的爱.时尚悦读.. 东汉“熹平石经”刊刻活动研究.周绍良诞辰纪念论文集.. 新时期中国书之书出版述评,常聪,肖东发.. 学术交流.. 由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时代——探讨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之路. 肖东发,张文彦.国际新闻界. . 肖东发:立体化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180. 北大燕南园的名人故居 . 大学.. 出版人才的需求和出版教育改革 .科技与出版 .

谁知道问谁去。。。。。。。。。。。。。。。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

原始材料有 当时的书籍纪录,如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涉及到的经济问题比较零碎,但是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现代人的著作有:通史部分:《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张邦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专题史部分《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斯波义信,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原始材料有 当时的书籍纪录,如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涉及到的经济问题比较零碎,但是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现代人的著作有:通史部分:《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张邦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专题史部分《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斯波义信,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1、《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2、《两宋风云》

《两宋风云》是2009年7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腾飞。本书主要讲述了宋朝起源,发展,衰亡等有关内容。

3、《正说宋朝十八帝》

《正说宋朝十八帝》是2005年7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游彪。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宋朝18位皇帝的执政历程。

4、《细说宋朝》

《细说宋朝》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虞云国。本书叙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

《细说宋朝》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

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5、《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未》以后,用纪事本未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

中华书局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此书可读性强,叙事有趣,观点鲜明,史事叙述井然有序,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

楼上给的太全了,不过过于繁杂了吧!看完得好几年。帮你选几本值得看的史籍。《宋史》《涑水记闻》司马光《东京梦华录》孟元老《齐东野语》 周密《鹤林玉露》罗大经《大金吊伐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李心传是秦桧养子,有些跟秦桧有关的内容不太可信,需谨慎分析)另外,宋代诗词也可好好读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形态。《清明上河图》也是反映当时社会场景的重要史料。

研究红楼梦论文题目

红楼巨著,实在不易找到题旨新颖角度。既为毕业论文,当严肃对待。建议楼主以时间为轴先做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或90年代以来或新世纪以来红楼研究的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近年来红楼研究稍为薄弱的环节,然后再确定自己的论文方向。另,也可以请教导师。一般情况下,导师会给你十分中肯的建议。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合理,因为作品写得如实、逼真,就能使读者在意象中与艺术形象目接神交,如对生人。不但《红楼梦》,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创术创作

亲 你写了吗 写完能不能交流一下哈

图书馆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图书馆核心期刊论文好不好发表?

外文部 外文书刊的分编加工、外借、阅览和管理工作;外文书刊的采集工作;国际间文献交流、捐赠事宜。

数字资源部负责共享工程河南省中心日常工作;共享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实施推广工作;全省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并负责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研究辅导部开展全省公共系统图书馆调查研究,承办全省性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会议;开展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协作协调工作,组织业务辅导;编印河南图书馆工作动态》

理论研究(2)基于化解文明冲突的图书馆公平服务 王石平(4)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规范性建设的探讨 黄健(6)图书馆联盟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吕蕴红(8)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郭自宽 秦晓珠(13)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浦洁(16)国内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FAQ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 李亚冰(19)政府信息服务收费价格问题刍论 李丹(22)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探究 段萱(25)SNS架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探究 崔廷馨(28)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研究综述 杜春光工作探索(31)全文搜索引擎检索帮助的改进建议 冷玥(34)搜商在图书编目工作中的运用 李美红(37)浅析图书编目中查重的重要性 郑俭华(39)图书馆服务补救的维度及其应用 马玉红(42)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设计如何“以读者为本” 李颖(45)从文献保存与利用的角度试析缩微技术的应用 暴国霞 宋晓微(47)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为例 唐相平(50)图书馆对读者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刘颖(52)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及云计算的应用 李欣(54)略论图书馆接收赠书的意义 苏凯(57)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实践与品牌探索——以佛山市高明区图书馆“高明讲坛”为例 甘淑仪(59)浅析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举措 王雪娟 童晓娟(61)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高山公共图书馆 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社区图书馆服务研究 王凌; 2-7 2 图书馆免费服务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陈红秋; 8-10+29 3 基于Climate QUALTM的图书馆组织气候研究 刘军; 11-13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中医文献检索课程为例 郝桂荣;张稚鲲;王大妹;杜友桃; 14-18 5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和期刊整体著作权保护 蒋蒙; 19-22 6 藏书架位核算在Excel表格中的排列组合及实践——以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王惠英; 23-25 7 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 姚显霞;刘新卫; 26-29 8 网络环境下OPAC的导读功能探析——以汇文公共信息查询系统为例 沈秀琼; 30-34 9 重视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王宁; 35-36 10 议期刊排架法及期刊四位排架号的运用 王冶陶; 37-39 11 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拓展 邓小燕; 40-42 12 刍议图书馆规章制度与信息平等 窦剑; 43-44 13 略谈图书馆业务外包 孔庆祝; 45-46 14 从CNMARC格式的规范著录看河南省图书馆书目数据共建共享中的质量控制 田侠; 47-49 15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思考 田沈艳; 50-51+76 16 基层公共图书馆馆藏评价探析 田武军; 52-54 17 公共图书馆应坚持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之路 龚新年; 55-57 18 试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路径——以青岛市图书馆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实践为例 禄艳琼;刘佳; 58-60 19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实践与思考 俞萍; 61-63 20 高校图书馆参与科技创新的优势与路径研究 王建红; 64-66 21 加强高校特色院系资料室建设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资料室为例 楚保玲; 67-69 22 地方高校图书馆联盟构建探讨——以绥化学院图书馆为例 靳国艳;滕春娥; 70-72 23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调查研究 安锦; 73-76 24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迎评期间文献采访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刘宛珍; 77-79 25 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 李育嫦; 80-83 26 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思考 黄俊; 84-86 27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报告 陈颖;何涌瀛; 87-89 28 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图书馆不可忽视的问题 吴赛娥; 90-92 29 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蒋西明; 93-95 30 既要授鱼,更要授渔——谈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 袁家莉; 96-99 31 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情报导师结合制度 樊悦桂; 100-101 32 学科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综述与思考 邵国莉; 102-104 33 图书版权代理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付莉萍; 105-107 34 新形势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变化与创新思考 李雪梅;汤华;郑俭华; 108-110 35 如何让“占座进行式”变成大学校园的“过去式” 刘界;郭永前;钟勇; 111-113 36 城市中几个社会角色的信息行为分析与启示 任斐; 114-116+119 37 坚持送书下乡工程 促进少儿阅读工作——以金华市少儿图书馆为例 吕亚平; 117-119 38 少儿图书馆在“阅读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郭丽娜; 120-121 39 《少儿图书馆(室)基本藏书目录》的实证比较与分析——以重庆图书馆少儿图书采访工作为例 杨前进; 122-123+131 40 盲人图书馆导向标识系统的构建 刘玮; 124-125

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方面的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版):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馆 图书与情报 情报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情报资料工作 现代情报 (2014版 新增)情报科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国家图书馆学刊 情报杂志=========这是被2014版踢掉的几个 中文核心期刊(曾2011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 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 索引序列
  • 藏书楼研究论文目录
  • 宋代官府藏书制度研究论文
  •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
  • 研究红楼梦论文题目
  • 图书馆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