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纪实摄影主题论文

纪实摄影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纪实摄影主题论文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摄影技术是进行艺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条件。艺术摄影通过照相机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利用摄影技术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摄影技术,艺术摄影就无法实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摄影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

[摘 要]:民俗摄影创作,是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记录人类 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和变革,记录人类进步的历史。最终以摄影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 其它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 民俗学 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汉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过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 传说 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而民俗摄影则成为人类研究民俗的一种有效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反映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变革、记录人类进步。

《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

摘要: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

文章 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 经验 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 航空摄影测量试析 》

摘要:我国的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测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笔者就航空摄影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1.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该概念及种类

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航空摄影测量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是投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道路阻断、河流阻塞、城镇的损坏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城镇规划中提供数据依据。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分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测角交会、等外水准、测距导线、高程导线等普通测量 方法 测定其高程和平面坐标。综合法测图。内业包括:加密测图控制点,以外业像片控制点为基础,一般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方法,推求测图需要的控制点、检查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解析测图仪上,立体量测加密点及框标在左右像片上的坐标。当作业人员通过观测系统使左右眼分别观察左片和右片,则可看到重建的立体光学模型。其他建立立体视觉的方法,包括:互补色法,偏振光立体眼镜法;液晶立体眼镜法等。

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内定向是指“根据量测的像片四角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植,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即确定像点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立体测图仪上的内定向,是通过严格的装片来实现的,即使用对点器(―种精巧的放大镜),分别地将涤纶像片上的框标精确对准承片盘上的相应框标。从而就实现了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对于解析测图仪,则只需将像片的基线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 轴.像片的内定向,是通过精确量测像片的四角框标,利用严密的解析公式计算求解,同时进行像片的变形改正。

相对定向是指“恢复摄影瞬间立体像对内左右像片之间的相对空间方位”。确定两个像片的相对空间方位需要五 个参数.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通常用同名光线共面条件表示,即左右摄影中心至地面点的两条光线共面。相对定向至少需量测六个定向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解算。对于模拟型立体测图仪,包括机助测图系统,立体像片对的相对定向,是通过左右像片车架的空间运动来实现的,以便消除立体模型内各点的上下视差,从而实现恢复立体像对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空间方位。

绝对定向是指“确定立体模型或由多个立体模型构成的区域的绝对方位,也就是确定立体模型或区域相对地面的关系”。绝对定向参数为七个。传统的模拟立体测图仪绝对定向,通常分成高程置平和平面对点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通常需要六个已知平高定向点,至少应有四个平高点。解析测图仪和机助测图系统,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是按三维正形变换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的。

区域平差和联合平差

区域平差也称“区域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是“对整个区域网进行绝对定向和误差配赋”。区域平差目前一般采用独立模型法或光线束法。独立模型法是以单个立体模型为单元,而光线束法则以单张像片为单元。联合平差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非摄影测量数据的整体联立解算”。联合平差指“带辅助数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辅助数据系指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例如地面距离、水平角、方位角,像片外方位元素,湖面点等高等条件。目前,联合平差主要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机载GPS 精确定位数据的同时整体解算。这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项重要进展,可以实现少地控或无地控空中三角测量。

3. 数据采集―测图

地物采集

作业人员在完成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后,需经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联机检查,确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地物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仔细辨认,分类进行测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应按统一的地物编码系统分类进行采集,并且分层进行存储。同时采集的数据还应加上地物属性,以方便于同GIS 建立接口。为了便于在采集和编辑中明显地区分不同的地物,各种现状地物通常赋予相应的颜色。

地貌采集

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包括机助测图中,地貌采集是由等高线描绘和注记高程点两个部分组成的。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规范根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及用图需要选定;计曲线则取基本等高距,即首曲线的5 的倍数。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规范规定图上每10cm×10cm 为5・20 个点。在解析测图仪上,地貌测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除按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外,还可采用按程序控制的矩形格网或断面方式采集地形点。

4. 原图编辑及原图清绘

地形原图编辑包括对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者在聚脂薄膜上刻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在经过图形编辑和审校后,可直接利用高精度绘图机绘制线划地形图,还可用磁介质提供数字地形图产品。航空摄影测量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变换为正射投影。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参考文献

肖志婷,郝娜.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7).

刘先林,段福洲,宫辉力. 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2007(03).

有关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影视创作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4.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7.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如何把美丽的瞬间凝固在照片上.

论文就是要一个论点,这个点要是选好了再根据你的具体研究找出更完美的论据,那就行了。(当然上面的是废话),但是带着主题内容去构思,这是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同样需要依循的创作规律,构思的任务,就是把立意所设定的主题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上来。 下面就说一下学院派的论文,一定要新颖,要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不管你是景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事摄影,广告摄影。你肯定不会全带入你的文章之中,所以就看你多年对以上哪个最有想法,最有理解,最有研究的一个类别去讲述你的理解,想法和创新。体现出“小题材,大想法”。 比如我是拍摄人像的,要是我写,就切入以下几点,第一,出色的用光,第二,完美的构图。第三,漂亮的神态。一副人像作品这三点把握住了绝对是好作品。但是要是我是上学的时候交写论文一定不这样写,因为,这个只要是拍摄人像的或者拍摄过的都知道。那我怎么写,切入三者之一,我在那个上面自己的见解独特我就写那个。 你现在就看着写吧,以上拙见只是建议本人没有误导之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见谅,也可以加我QQ共同探讨。452670603

纪实摄影论文

论文就是要一个论点,这个点要是选好了再根据你的具体研究找出更完美的论据,那就行了。(当然上面的是废话),但是带着主题内容去构思,这是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同样需要依循的创作规律,构思的任务,就是把立意所设定的主题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形象上来。 下面就说一下学院派的论文,一定要新颖,要让人看了眼前一亮。不管你是景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事摄影,广告摄影。你肯定不会全带入你的文章之中,所以就看你多年对以上哪个最有想法,最有理解,最有研究的一个类别去讲述你的理解,想法和创新。体现出“小题材,大想法”。 比如我是拍摄人像的,要是我写,就切入以下几点,第一,出色的用光,第二,完美的构图。第三,漂亮的神态。一副人像作品这三点把握住了绝对是好作品。但是要是我是上学的时候交写论文一定不这样写,因为,这个只要是拍摄人像的或者拍摄过的都知道。那我怎么写,切入三者之一,我在那个上面自己的见解独特我就写那个。 你现在就看着写吧,以上拙见只是建议本人没有误导之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见谅,也可以加我QQ共同探讨。452670603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如何把美丽的瞬间凝固在照片上.

1纪实摄影,就说艺术的社会责任感艺术追求的是什么,是拘泥于美还是有更高的追求为什么去拍摄!是什么促使你用相机记录的!你拍照的冲动是什么?你相片的决定性瞬间是什么?2图片的视觉,制造是视觉点的因素3摄影享受

毕业论文纪实摄影

关键词:摄影 纪实性 艺术性 时代价值 创新精神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N�6�1涅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1835年,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摄影的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近几年,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二、摄影的时代价值 如果将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实际应用、产生价值当作一个过程,摄影所用的器材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只有当它在摄影者的掌握、操作之下,生产出的产品——摄影作品才具备价值。 1.摄影的纪实性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它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纪实性是摄影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摄影作品所富含的思想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文献价值等,都对观众形成多方面的强大的吸引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如像匈牙利出生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的《共和军战士之死》,以一个战士被子弹击中的真实影像,反映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影响,其特有的价值显而易见。 2.摄影的艺术性 摄影是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对摄影的精神需求不单单停留在记录、留影上,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高低,无疑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法国著名摄影家富兰克�6�1福尼尔拍摄于火山灾难现场,画面主体反映的是一本濒临死亡、陷身于灾后废墟和液体里的年幼女孩。女孩身处险境,生命危在旦夕,仅仅手扶一根树棍支撑着将头部露出水面,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生的渴望。这幅作品虽然是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但作品具有极强烈艺术感染力,让受众对火山爆发这一大自然无可抗拒的灾害,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艺术的规律是越是丰富的、深刻的越有价值。 3.摄影的价值取向 纵观现今中国的摄影界,对摄影的表现手法及风格类别的审视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的价值取向与标准,这也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所谓“国际接轨”。其中,由此而引发的对纪实和唯美(被称以风光摄影为代表的所谓沙龙片)两大类别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摄影作品的不同,价值取向将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像解海龙拍摄于1991年的《大眼睛》。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名贫穷地区女学童看着受众的,充满渴望的目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全社会对失学儿童的关注,并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影像广为传播。后来,在2006年11月23日,北京华辰秋拍会上,这幅限量30幅的作品以30.8万元成交。《大眼睛》是典型的交叉型作品,它既是纪录摄影作品,又是艺术摄影作品,还是非常知名的商业摄影作品。当然,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远不如其在公益广告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摄影的创新精神 艺术应当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数码摄影的出现给摄影者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创造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摄影带来了挑战。落后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读图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疲劳。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启示性和创造性。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应当倡导多元化。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更要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整理提供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希望、憧憬的时代,也是面临挑战的时代。充分发挥摄影特有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企盼,也是广大摄影工作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能作为参考文献的。。。有一本书叫做摄影批判导论。是一个类似摄影史的书,记录的是20世纪的一些观点。书里面还引用了大量原文。缺点是不只是讲纪实,只是其中的一章涉及相关内容。找参考文献来百度百科不好吧。。。找几篇论文直接看后面的参考文献不就好了、、、额,非摄影专业只能提供这些帮助了

纪实摄影论文选题意义

摄影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用相机记录历史,让历史定格在一瞬间,让一瞬间成为永恒,摄影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赋予了它记录的使命,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摄影的意义就是拍摄美好的事物和大家一起分享,让生活更美好。

摄影是一种爱好,很多人热爱摄影,并且把摄影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应该是享受的,但是并不是只有放松的生活节奏才是享受,紧张刺激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而只要给我们的视觉留下深刻印象的,其实都是以用眼睛这种传感器来丰富生活的。

摄影既是一种大众文化,便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个人的存在价值和作品的存在价值混为一谈。

很多人用摄影比赛来断定作品的价值;不仅比赛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名头越来越唬人,不代表全球最高水平就显得低人一等。其实和任何商品的炒作一样,今天很多的摄影比赛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商业运作。

摄影技巧:

1、拍摄时必须将相机安装在一个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机的晃动。尽量的将相机靠近被摄物体,并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阴影。

2、调焦轨能够使相机以非常小的增距沿着X和Y轴线移动,能够精确的控制相机的位置和画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动三角支架来达到理想的位置则是非常麻烦的。

3、使用快门线安装到了三角支架上,如果在按快门的时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机产生晃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使用快门线。

4、在拍摄时,当被摄物体的背景为黑色,那么就能够使拍摄出来的图象看起来最清楚。

5、使用一个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张铝箔包在卡片上,将光线反射在被摄物体上,以照亮物体上的阴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张卡片出现在被拍摄范围内。

纪实摄影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以上就是纪试实摄影的特点和作用。

摄影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感染人、影响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通过摄影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推动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前进,以实现人类的美好的愿望。

从摄影的视觉延伸、宣传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摄影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摄影的视觉延伸功能的分析,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摄影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通过照片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的思想、愿望。

现代社会将摄影运用到了天文、地理等方面,我们可以将视线延伸到未来,通过摄影我们能够更快一步的接近人类文明的发展愿望。

宣传教育功能,能够帮助人类正确对待事情,了解现状,从而改变现状,上述我国摄影的现状就以说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无法进行创作,而且技术上的不熟练,理论的不理解等,都是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创作的。

而且教育是人类必需要做的一件事,良好的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品行、思想等,如果没有教育,人类现在也许还在原始时期。所以教育很重要,更甚者拖延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是需要审美的,我们从原始时期的洞穴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早期的动物的皮到现在的各式各样的衣服,我们不断的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行创造,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就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的进步、发展。

人需要休息,娱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娱乐消除人的疲劳,让人有更好的心情进行工作。摄影的审美娱乐功能充分体现了人类的美好的愿望。

扩展资料:

摄影术的诞生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尤其在中国,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仍处在一个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将会充分利用电脑的强大优势,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摄影

纪实摄影主要是利用相机记录现实生活,大街小巷的街面建筑、路边餐馆的主打美食、等待红绿灯的车流、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纪实摄影拍摄的题材很多,只要是身边出现的、眼睛看到的景,基本都可以算是纪实摄影的拍摄对象。和风景摄影相比而言,纪实摄影更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更多呈现的就是平常生活。

文献类纪实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在将来是否具有延用性  一、前言   纪实摄影是借助摄影技术对理想社会进行记载和诉求的摄影方式,其摄影素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摄影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尊重权威,又要张扬个性,导致很多现代潮流作品在制约中失真,相对的纪实摄影延用性遭到了质疑。在摄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人皆可摄影,但构图的精美,曝光的精确,似乎都替代不了相片本身传达的情绪和思考。这就是纪实摄影会持续到现在甚至一直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从摄影具有历史性永恒价值、真正的摄影正在消逝、探索纪实摄影真实性、是否可以替代、纪实摄影的重要性、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传承下去七个点进行分析。 二、正文 1.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一切摄影的基础。纪实摄影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价值。(1)李舸:摄影记者可能会消失,但有思想的摄影人永远不会消失。 (2)李泛老师曾言:我期待通过摄影,我们能够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当代影像应当记录时代,为时代留影,能够充分表达一个摄影师对当今摄影影像的在认识和在提升。 (3)彼得.亚当斯:“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2.真正的纪实摄影正在消逝   随着纪实摄影边界逐渐崩溃,纪实摄影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是否会如“直接摄影”消融在整个摄影话语体系中。(1)如今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张杰在论文《浅析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以腾讯网《活着》栏目为例》中写到“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摄影作品《活着》,摄影师李晓威(2)纪实摄影的替代产物     未来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纪实摄影未来会在专业摄影领域继续存在,但在一个普遍层面来说,它基本会被短视频替代。这是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消灭你的敌人,往往不是你的对手,而是无关领域冒出来的外来客。(3)纪实摄影背后故事可查性     在《摄影笔记》的每日一条摄影新知中写到“纪实摄影摆拍造假无辜、无奈到无耻,这病咱要抓紧“治”!”“用摆拍冒充抓拍,是欺读者,这叫“恶意摆拍” ”3.摄影发展日新月异,想要摄影作品走入人的内心,还是需要回归到本质的属性,记录事物。用真实性充分展现摄影作品魅力以及价值。纪实摄影作品是所有摄影作品的基础,所以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延用性。(1)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对摄影的论断:「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战地摄影记者中最著名的一位,参与报道了包括西班牙内战、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等几乎所有当时的重要战争。通过凝结「决定性瞬间」,他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提到罗伯特·卡帕,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他著名的作品之一《战士之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抓拍到了共和士兵死亡的一瞬间。由此25岁的卡帕也被欧洲和美国的许多杂志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摄影师。摄影作品《战士之死》,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936年(2)推崇纪实摄影的原因 纪实摄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 人们想用它来美国尤金·史密斯用四年的时间对日本九州的一个小渔村汞中毒事件进行了拍摄。小渔村由于受到附近企业的废水污染, 村子里大部分村民出现了汞中毒现象, 有成百上千的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史密斯意识到了这是对人们在破坏环境方面最好的警醒, 所以用镜头记录了村里的人们凄苦的生活, 用图片表现出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整个选题拍摄过程中,他不仅记录客观事实,更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出了人的勇气和人性的力量。“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音。但是有的时候,一张照片,或者是一组照片,却能够引发我们的责任感意识。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们要找出什么是错的,要找到通向正确的道路”。尤金·史密斯 于1974年这样写道。摄影作品水俣湾 ,摄影师尤金·史密斯 ,1971年(3)纪实摄影的持续发展     对于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是一项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巴尔特曼茨拍摄了很多广为流传、震撼人心的苏军“二战”照片。在1942 年拍摄这张半抽象的《进攻》时,巴尔特曼茨运用了苏联现代摄影中的几个标志性元素,例如将动态场景模糊化以及从低视角仰拍主体,以此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反映战争场景的,但是它又会随着时空的转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拍摄了很多让人类悲伤、痛苦的重大事件,像战争、火灾、地震和杀戮。其实我们也很愿意拍同样拍同样高质量的与幸福、快乐和爱相关的题材。但是,我认识到,这是困难的。”摄影作品《进攻》,摄影师巴尔特曼,1942 4.结论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的基础,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创新,但永远不会过时,一直具有沿用性。本文以从李泛、李舸、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说明摄影是一切摄影的前提基础;反方面从张杰的论文、小说《三体》、《摄影笔记》说明现代纪实摄影的背后故事虚假性,是否可查。以及通过《战争之死》、日本九州小渔村事件、摄影作品《进攻》来证明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参考文献 1.姚成丽,《纪实摄影的力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2期 第177页 2.李成辉,《纪实摄影的记录性探析》[M],辽宁大学学术视点,2020年9月 3.夏洪波,《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J],山东轻工业学院光影艺术,2011年9月,130-131 4.潘科,《中国纪实摄影现状分析》,现代摄影网,2014年8月29日 5.李林芳,《网络摄影作品造假以及危害剖析》,2015年 6.徐云,《探究纪实摄影的意义与重要性》[J],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第144+146页 7.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社会观察》2014年第十期 8.巩聪聪,《融媒时代,新闻纪实摄影人的守正与创新——2020年山东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纪实摄影师评选综述》,《青年记者》. 2020年15期 第113页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 索引序列
  • 纪实摄影主题论文
  • 纪实摄影论文
  • 毕业论文纪实摄影
  • 纪实摄影论文选题意义
  • 文献类纪实摄影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