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软件配置管理员论文模板

软件配置管理员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软件配置管理员论文模板

软件设计中安全性与易用性的考虑 计算 机安全界曾经有个笑话:“实现计算机系统安全很容易,把计算机的电源关掉,锁在保险箱里,然后把钥匙扔掉。”实际上,这个笑话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计算机的安全性与易用性之间的关系。 一、易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在计算机的安全性和易用性设计之间存在权衡,一台不设口令的计算机非常方便使用,但是不安全;但是如果一台计算机每5分钟要求你做一次身份确认,输入口令甚至做血样检验,这样的计算机是安全的,但是不会有人愿意使用。一般说来,安全软件产品的操作要比其他软件产品的操作困难,因为实现机制复杂了,需要配置的参数也多了。 安全性和易用性在设计上有共同点 : (1)都需要从软件的整体考虑; (2)需要对系统结构、开发团队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统筹考虑; (3)都要在系统设计的开始阶段考虑,在系统开发临近结束时无法临时增加;但是由于易用性和安全性是不同的技术,所以建立一个既有安全性又有易用性的系统比较昂贵。 (4)易用性方面出现 问题 可能会妨碍安全性的效果。 目前 安全性和易用性之间的接口成为计算机安全界 研究 的对象,被称作人机交互和安全性(HCI-SEC)。在2003年ACM人机交互大会召开了HCI-SEC研讨会,随后HCI-SEC的有关问题逐步提了出来。2004年计算机界把易用安全性列为信息安全研究者的“重大挑战”,有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1 口令问题。每个人都面临口令问题,安全的口令都是难猜测的,但是难猜测的口令都是难记忆的。同时口令策略一般要求用户口令是唯一的并且要及时更新,如果一个人的帐户比较多,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完全凭借记忆牢记十多个不同的口令,并且不断地分别更新。 问题2 身份确认问题。当认识到传统的口令字不够安全后,用户需要新的身份确认手段。研究表明,人记忆图像的能力比字符强,因此图像口令字被作为字符口令字的替代方案,研究还发现,用户对图像口令字的选择与种族和性别高度关联。生物测量和硬件令牌也属于用户身份确认的 方法 ,但是现在还缺乏对这些身份确认手段的统一评价和比较方法。 二、易用安全性的实现途径 HCI-SEC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某些特定的 应用 系统中实现易用的安全性,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方法: (1)构造不需要用户干预就可以执行相关的安全和私有功能的系统。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当用户不了解某些方面的安全问题时,他们的操作可能会无意中减弱到位的安全保护。 (2)开发一种安全和私有相关的隐喻模型,让用户自发地正确使用安全和私有软件。目前的钥匙和锁的隐喻模型显然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但是目前也没有出现更具有广泛接受性的其他隐喻模型。 (3)教给用户有效使用私有和安全工具所需要的知识。但是以什么形式把这些信息教给用户,让用户少花时间去 学习 掌握,还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很容易想到利用一种基于上述方法混合的方法,但实际上这更困难,因为上述方法的思路和实现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现在有人开始用HCI-SEC的方法对安全系统进行评估,测试结果发现用户在安全决策理解方面存在障碍,从而导致安全配置失误遭受危险,用户往往为了使用方便,而关闭某些安全防护。 Jerome Saltzer 和Michael Schroeder于1975年就在讨论易用性是否是安全系统必要的成分,他们提出了信息保护的8条原则[1],最后一条就是对信息保护系统的“心理可接受性”,但是有些安全系统对这些思想不够重视。此后30年来,HCI技术也有了很大的 发展 ,在技术市场上,开始有人应用HCI设计和评价技术对安全系统进行评价,他们发现最终用户在理解所面临的安全设计和决定方面非常困难,所以非常容易出现误配置的情况,而导致安全风险。很多时候用户为了工作方便停止或者忽略安全功能,例如取消口令或者共享口令,都会把系统置于高安全风险之下。 很多用户习惯将系统安全决策的权利交给系统管理员负责,但是当用户离开自己的工作场所,脱离了所在机构的防火墙保护,在家里或者在路上使用移动设备的时候,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安全决定,而不能依靠机构的安全管理员了。因此,需要开发把安全决策权放在用户手中的技术。 1983年,Don Norman指出许多引起数据损失的错误是由于糟糕的界面设计,虽然相关的操作需要用户确认,但是有时候用户确认只是出于习惯的机械点击,因此把系统操作动作设计成可见的和可以取消的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这里有一个说明问题的例子。在美国PARC研究中心建立无线局域网时,采用了基于PKI的方案,需要给200个用户证书,使用传输层安全认证协议EAP-TLS进行认证。统计表明许多人觉得PKI不容易理解,技术复杂和不易用。由于PARC中心对于PKI技术熟悉,他们认为有信心成功克服使用困难,但是他们错了。在无线局域网的第一个版本里,每个用户都必须从内部认证中心申请和安装一个证书,然后配置操作系统提供的客户软件来使用EAP-TLS认证协议。为了提交证书申请,用户必须决定和提供无线网卡的MAC地址和安装内部认证中心的CA根证书。在建立系统过程中,技术管理团队的大量时间花费在管理CA软件和钥匙上。利用Microsoft Windows XP提供的的无线配置软件,用户需要总共完成38步才能完成注册过程,每一步都强迫用户做出决定或者采取行动。为了帮助用户完成这个过程,系统管理员编写了一个详细的注册指南,但是用户很容易脱离这个指南自行其事,最后用户甚至不知道对计算机做了什么操作,如果出错,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尽管PKI提供了安全保护,但是降低了用户配置自己机器的能力。 三、易用安全软件的设计考虑 安全敏感的应用软件的设计要求在易用性和安全性之间是平衡的,如果修改现有的系统设计,提高易用性就可能降低安全性,而增强安全性,就有可能让软件难以使用或者难以理解。在设计一个软件系统时,安全性和易用性两者都不能忽略,这两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产品无法使用。 1、安全性和易用性统筹考虑 在软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安全性和易用性统筹考虑: (1)安全和易用的元素不能撒胡椒面,应该把这两个元素合并在一起,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易用性都不能作为附加设计的 内容 。 (2)设计者要牢记安全性和易用性都是用户需求的一个方面,最后的取舍还是要根据用户的需要,系统的安全状态要和用户头脑中的模型相符合,并且两者都是随时间变化的。 3)尽量将安全性元素合并到用户现在已经使用的工作流程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容易对安全手段产生厌倦情绪。 2、避免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冲突 在安全软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安全性和易用性可能会产生冲突: (1)设计阶段的冲突 1)不恰当的安全性会损害易用性 让差不多要开发结束的产品变得更加安全是设计者可能会遇到的要求,但是设计者会发现在最后一分钟增加安全功能是多么困难和无效。尽管可以通过代码审查发现一些Bug,但是安全则是整个设计更深的属性,John Viega和Gary Mcgraw 认为“在一个现存系统上捆绑安全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安全不是一个在任何时间都能增加到系统上去的属性”[2]。如果不是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安全性 问题 ,就可能不得不增加很多配置设置和提示,这种做法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容易将过错推给用户。 2)不适当的易用性会损害安全性 让差不多要开发结束的产品变得更加好用则是设计者可能会遇到的另外一种要求,但是这是同样困难的任务。好的易用性设计强调理解用户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溶入某种概念和风格,而不是仅仅玩弄一些表面的特色,比如动画或者界面外表。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易用性可能会向用户隐藏一些安全相关的决定或者选择松散的缺省设置,另外不容易理解的界面也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和迷惑用户,降低产品的安全性。 3)集成的交互设计 安全性和易用性的 研究 者都赞成叠代的开发过程,执行重复的 分析 、设计和评估周期,而不是最后进行安全性测试或者易用性测试,将用户交互和安全手段的设计同时考虑非常重要,叠代提供了检查安全性和易用性相互 影响 的机会,如果一直割裂两个方面的设计几乎肯定会带来问题。 (2)使用中的冲突 从目标上讲,安全通常是使用户操作变得困难,而易用性是使操作变得更容易,安全性所引起的操作困难的结果通常是用户不情愿接受的,而易用性所带来的结果一般是用户所欢迎的,当系统设计不够好时,这两者可能发生冲突。 安全性对于用户来说永远是第二位的功能,用户使用 计算 机肯定不是要使用它的安全功能,用户使用计算机是为了使用资源和进行业务系统管理等,要求用户采用额外的安全步骤可能会打断他的工作流程,最后导致用户关闭掉让他烦恼的安全提示。这样 自然 造成易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冲突。解决的办法是尽量从自然的用户交互中提取安全信息,提取的安全信息越多,安全性对用户正常使用的干扰就越少。 (3)安全交互设计的原则 研究者曾经提出安全交互设计的10条原则[3]: (1)完成一个任务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安全的; (2)用户能够清楚理解授权过程,明确过程中的操作; (3)用户的交互界面应该能够吸引用户的吸引力; (4)影响安全决定的用户交互界面应该便于检查; (5)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允许撤消做出的安全授权; (6)用户界面不应该让用户误以为拥有实际上没拥有的权限; (7)用户与授权实体之间的通讯渠道必须是不能被欺和不容易瘫痪; (8)确认实体与确认操作在界面上应该与其他实体和操作不同; (9)交互界面应该提供足够的表达能力让用户容易按照自己的目标表达安全决定; (10)在动作生效前应该让用户清楚授权操作的结果。 现在计算机的构件都被标注成可信的,可信不是一个yes 或者 no 的问题,不明确下述问题“可信”这个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些问题就是:(1)“被谁信任?”(2)“被信任做什么?”(3)“什么条件下不可信?”(4)“应对的安全风险是什么?” Simson Garfinkel 和Gene Spafford给出的定义是:“如果你能够依赖一台计算机和它上面的软件做出你期待的行为,就说它是安全的”[3],用户的期待是基于系统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的基本元素是“谁”和做“什么”,对应“角色”和“能力”,每个角色有一系列的“能力”(可以影响用户的可能动作),可以通过有限状态机来模拟所有角色的所有可能动作。 安全性和易用性是贯穿软件开发过程的要求,不仅需要早期考虑,还需要同时兼顾。特别在大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负责这两个方面的开发人员需要很好的沟通和交互。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1 绪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大多数安全性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有恶意的人试图获得某种好处或损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证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使它没有编程错误。它包括要防范那些聪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专业的,并且在时间和金钱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制止偶然实施破坏行为的敌人的方法对那些惯于作案的老手来说,收效甚微。网络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为4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反拒认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人们提到的网络安全性时最常想到的内容。鉴别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反拒认主要与签名有关。保密和完整性通过使用注册过的邮件和文件锁来2 方案目标本方案主要从网络层次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一个支持各级别用户或用户群的安全网络,该网在保证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与Internet或国内其它网络的安全互连。本方案在保证网络安全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比如:可以满足个人的通话保密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库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系统不被病毒侵犯,同时也可以防止诸如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等。需要明确的是,安全技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它的作用仅在于最大限度地防范,以及在受到侵扰的破坏后将损失尽旦降低。具体地说,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采用多层防卫手段,将受到侵扰和破坏的概率降到最低;2.提供迅速检测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进入点的手段,核查跟踪侵入者的活动;3.提供恢复被破坏的数据和系统的手段,尽量降低损失;4.提供查获侵入者的手段。网络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内容。3 安全需求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来确保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即,可用性: 授权实体有权访问数据机密性: 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完整性: 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可控性: 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访问控制:需要由防火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的网络隔离,对与外部网络交换数据的内部网络及其主机、所交换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样,对内部网络,由于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需要使用防火墙将不同的LAN或网段进行隔离,并实现相互的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防止非法窃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安全审计: 是识别与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追查网络泄密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网络监控与入侵防范系统,识别网络各种违规操作与攻击行为,即时响应(如报警)并进行阻断;二是对信息内容的审计,可以防止内部机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4 风险分析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5 解决方案 设计原则针对网络系统实际情况,解决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是当务之急,考虑技术难度及经费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如下思想:1.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2.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的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3.易于操作、维护,并便于自动化管理,而不增加或少增加附加操作;4.尽量不影响原网络拓扑结构,同时便于系统及系统功能的扩展;5.安全保密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使用;6.安全与密码产品具有合法性,及经过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或认证;7.分步实施原则:分级管理 分步实施。 安全策略针对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以下安全策略:1.采用漏洞扫描技术,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尽量在最优的状况下运行。2.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1) 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2) 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信息。(3) VPN: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4)网络加密技术(Ipsec) :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5) 认证: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并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6) 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实现全面的防护。(7)网络的实时监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提高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3.实时响应与恢复: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攻击等实时响应与恢复能力。4.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 防御系统我们采用防火墙技术、NAT技术、VPN技术、网络加密技术(Ipsec)、身份认证技术、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成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这是政府、军队、金融机构在兴建信息中心时首要的设置的条件。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1.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2.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3.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涉密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4.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保障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视了内部网络和Internet之间地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地安全;在物理实现上,防火墙是位于网络特殊位置地以组硬件设备――路由器、计算机或其他特制地硬件设备。防火墙可以是独立地系统,也可以在一个进行网络互连地路由器上实现防火墙。用防火墙来实现网络安全必须考虑防火墙的网络拓扑结构:(1)屏蔽路由器:又称包过滤防火墙。(2)双穴主机:双穴主机是包过滤网关的一种替代。(3)主机过滤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包过滤和代理的结合。(4)屏蔽子网结构:这种防火墙是双穴主机和被屏蔽主机的变形。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监测型。 包过滤型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其技术依据是网络中的分包传输技术。网络上的数据都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每一个数据包中都会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TCP/UDP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防火墙通过读取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这些“包”是否来自可信任的安全站点 ,一旦发现来自危险站点的数据包,防火墙便会将这些数据拒之门外。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判断规则。 包过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实现成本较低,在应用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但包过滤技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包过滤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只能根据数据包的来源、目标和端口等网络信息进行判断,无法识别基于应用层的恶意侵入,如恶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电子邮件中附带的病毒。有经验的黑客很容易伪造IP地址,过包过滤型防火墙。 网络地址转化—NAT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把IP地址转换成临时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具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络访问因特网。它还意味着用户不许要为其网络中每一台机器取得注册的IP地址。在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产生一个映射记录。系统将外出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映射为一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让这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通过非安全网卡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对外就隐藏了真实的内部网络地址。在外部网络通过非安全网卡访问内部网络时,它并不知道内部网络的连接情况,而只是通过一个开放的IP地址和端口来请求访问。OLM防火墙根据预先定义好的映射规则来判断这个访问是否安全。当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访问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访问请求,也可以将连接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内部计算机中。当不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该访问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墙将屏蔽外部的连接请求。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进行设置,用户只要进行常规操作即可。 代理型代理型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为代理服务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已经开始向应用层发展。代理服务器位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完全阻挡了二者间的数据交流。从客户机来看,代理服务器相当于一台真正的服务器;而从服务器来看,代理服务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户机。当客户机需要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时,首先将数据请求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再根据这一请求向服务器索取数据,然后再由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传输给客户机。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服务器之间没有直接的数据通道,外部的恶意侵害也就很难伤害到企业内部网络系统。 代理型防火墙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应用层进行侦测和扫描,对付基于应用层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点是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代理服务器必须针对客户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应用类型逐一进行设置,大大增加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监测型监测型防火墙是新一代的产品,这一技术实际已经超越了最初的防火墙定义。监测型防火墙能够对各层的数据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测,在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型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判断出各层中的非法侵入。同时,这种检测型防火墙产品一般还带有分布式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安置在各种应用服务器和其他网络的节点之中,不仅能够检测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同时对来自内部的恶意破坏也有极强的防范作用。据权威机构统计,在针对网络系统的攻击中,有相当比例的攻击来自网络内部。因此,监测型防火墙不仅超越了传统防火墙的定义,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超越了前两代产品,虽然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性上已超越了包过滤型和代理服务器型防火墙,但由于监测型防火墙技术的实现成本较高,也不易管理,所以目前在实用中的防火墙产品仍然以第二代代理型产品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经开始使用监测型防火墙。基于对系统成本与安全技术成本的综合考虑,用户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某些监测型技术。这样既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统的总拥有成本。 实际上,作为当前防火墙产品的主流趋势,大多数代理服务器(也称应用网关)也集成了包过滤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混合应用显然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大的优势。由于这种产品是基于应用的,应用网关能提供对协议的过滤。例如,它可以过滤掉FTP连接中的PUT命令,而且通过代理应用,应用网关能够有效地避免内部网络的信息外泄。正是由于应用网关的这些特点,使得应用过程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多种网络应用协议的有效支持和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上。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这些都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4.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安全服务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的变化包括网络设备的调整,网络配置的变化,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变化,管理人员的变化。即使最初制定的安全策略十分可靠,但是随着网络结构和应用的不断变化,安全策略可能失效,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以上问题和网管人员的不足,下面介绍一系列比较重要的网络服务。包括:1.通信伙伴认证通信伙伴认证服务的作用是通信伙伴之间相互确庥身份,防止他人插入通信过程。认证一般在通信之前进行。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通信过程中随时进行。认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检查一方标识的单方认证,一种是通信双方相互检查对方标识的相互认证。通信伙伴认证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认证机制实现。2.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服务的作用是保证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检查用户标识,口令,根据授予的权限限制其对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程度。例如是否有权利用主机CPU运行程序,是否有权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和修改等等。访问控制服务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实现。3.数据保密数据保密服务的作用是防止数据被无权者阅读。数据保密既包括存储中的数据,也包括传输中的数据。保密查以对特定文件,通信链路,甚至文件中指定的字段进行。数据保密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实现。4.业务流分析保护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的作用是防止通过分析业务流,来获取业务量特征,信息长度以及信息源和目的地等信息。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伪装业务流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实现。5.数据完整性保护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的作用是保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不被删除,更改,插入和重复,必要时该服务也可以包含一定的恢复功能。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数据完整性机制实现6.签字签字服务是用发送签字的办法来对信息的接收进行确认,以证明和承认信息是由签字者发出或接收的。这个服务的作用在于避免通信双方对信息的来源发生争议。签字服务通过数字签名机制及公证机制实现。 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动向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但因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它综合了利用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诸多学科的长期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目前应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各部分相互协同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Beu& La padula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结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本论文从多方面描述了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信息的保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机制,使网络中的服务,数据以及系统免受侵扰和破坏。比如防火墙,认证,加密技术等都是当今常用的方法,本论文从这些方法入手深入研究各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使读者有对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深刻的了解。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 1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大多数安全性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有恶意的人试图获得某种好处或损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证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使它没有编程错误。它包括要防范那些聪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专业的,并且在时间和金钱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制止偶然实施破坏行为的敌人的方法对那些惯于作案的老手来说,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为4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反拒认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人们提到的网络安全性时最常想到的内容。鉴别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反拒认主要与签名有关。保密和完整性通过使用注册过的邮件和文件锁来 2 方案目标 本方案主要从网络层次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一个支持各级别用户或用户群的安全网络,该网在保证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与Internet或国内其它网络的安全互连。本方案在保证网络安全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比如:可以满足个人的通话保密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库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系统不被病毒侵犯,同时也可以防止诸如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等。 需要明确的是,安全技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它的作用仅在于最大限度地防范,以及在受到侵扰的破坏后将损失尽旦降低。具体地说,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层防卫手段,将受到侵扰和破坏的概率降到最低; 2.提供迅速检测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进入点的手段,核查跟踪侵入者的活动; 3.提供恢复被破坏的数据和系统的手段,尽量降低损失; 4.提供查获侵入者的手段。 网络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内容。 3 安全需求 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来确保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即, 可用性: 授权实体有权访问数据 机密性: 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 完整性: 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 可控性: 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 访问控制:需要由防火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的网络隔离,对与外部网络交换数据的内部网络及其主机、所交换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样,对内部网络,由于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需要使用防火墙将不同的LAN或网段进行隔离,并实现相互的访问控制。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防止非法窃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 安全审计: 是识别与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追查网络泄密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网络监控与入侵防范系统,识别网络各种违规操作与攻击行为,即时响应(如报警)并进行阻断;二是对信息内容的审计,可以防止内部机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 4 风险分析 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 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 5 解决方案 设计原则 针对网络系统实际情况,解决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是当务之急,考虑技术难度及经费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如下思想: 1.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的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 3.易于操作、维护,并便于自动化管理,而不增加或少增加附加操作; 4.尽量不影响原网络拓扑结构,同时便于系统及系统功能的扩展; 5.安全保密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使用; 6.安全与密码产品具有合法性,及经过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或认证; 7.分步实施原则:分级管理 分步实施。 安全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以下安全策略: 1.采用漏洞扫描技术,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尽量在最优的状况下运行。 2.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 (1) 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 (2) 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信息。 (3) VPN: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4)网络加密技术(Ipsec) :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 (5) 认证: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并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 (6) 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实现全面的防护。 (7)网络的实时监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提高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3.实时响应与恢复: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攻击等实时响应与恢复能力。 4.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 防御系统 我们采用防火墙技术、NAT技术、VPN技术、网络加密技术(Ipsec)、身份认证技术、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成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这是政府、军队、金融机构在兴建信息中心时首要的设置的条件。 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2.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 3.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涉密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 4.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保障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这样的检查,防止一个需要保护的网络遭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视了内部网络和Internet之间地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地安全;在物理实现上,防火墙是位于网络特殊位置地以组硬件设备――路由器、计算机或其他特制地硬件设备。防火墙可以是独立地系统,也可以在一个进行网络互连地路由器上实现防火墙。用防火墙来实现网络安全必须考虑防火墙的网络拓扑结构: (1)屏蔽路由器:又称包过滤防火墙。 (2)双穴主机:双穴主机是包过滤网关的一种替代。 (3)主机过滤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包过滤和代理的结合。 (4)屏蔽子网结构:这种防火墙是双穴主机和被屏蔽主机的变形。 根据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包过滤型、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型和监测型。 包过滤型 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其技术依据是网络中的分包传输技术。网络上的数据都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每一个数据包中都会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TCP/UDP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防火墙通过读取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这些“包”是否来自可信任的安全站点 ,一旦发现来自危险站点的数据包,防火墙便会将这些数据拒之门外。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订判断规则。 包过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实现成本较低,在应用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但包过滤技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包过滤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只能根据数据包的来源、目标和端口等网络信息进行判断,无法识别基于应用层的恶意侵入,如恶意的Java小程序以及电子邮件中附带的病毒。有经验的黑客很容易伪造IP地址,过包过滤型防火墙。 网络地址转化—NAT 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把IP地址转换成临时的、外部的、注册的IP地址标准。它允许具有私有IP地址的内部网络访问因特网。它还意味着用户不许要为其网络中每一台机器取得注册的IP地址。在内部网络通过安全网卡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产生一个映射记录。系统将外出的源地址和源端口映射为一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让这个伪装的地址和端口通过非安全网卡与外部网络连接,这样对外就隐藏了真实的内部网络地址。在外部网络通过非安全网卡访问内部网络时,它并不知道内部网络的连接情况,而只是通过一个开放的IP地址和端口来请求访问。OLM防火墙根据预先定义好的映射规则来判断这个访问是否安全。当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访问是安全的,可以接受访问请求,也可以将连接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内部计算机中。当不符合规则时,防火墙认为该访问是不安全的,不能被接受,防火墙将屏蔽外部的连接请求。网络地址转换的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用户进行设置,用户只要进行常规操作即可。 代理型 代理型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为代理服务器,它的安全性要高于包过滤型产品,并已经开始向应用层发展。代理服务器位于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完全阻挡了二者间的数据交流。从客户机来看,代理服务器相当于一台真正的服务器;而从服务器来看,代理服务器又是一台真正的客户机。当客户机需要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时,首先将数据请求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再根据这一请求向服务器索取数据,然后再由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传输给客户机。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服务器之间没有直接的数据通道,外部的恶意侵害也就很难伤害到企业内部网络系统。 代理型防火墙的优点是安全性较高,可以针对应用层进行侦测和扫描,对付基于应用层的侵入和病毒都十分有效。其缺点是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代理服务器必须针对客户机可能产生的所有应用类型逐一进行设置,大大增加了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监测型 监测型防火墙是新一代的产品,这一技术实际已经超越了最初的防火墙定义。监测型防火墙能够对各层的数据进行主动的、实时的监测,在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型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判断出各层中的非法侵入。同时,这种检测型防火墙产品一般还带有分布式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安置在各种应用服务器和其他网络的节点之中,不仅能够检测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同时对来自内部的恶意破坏也有极强的防范作用。据权威机构统计,在针对网络系统的攻击中,有相当比例的攻击来自网络内部。因此,监测型防火墙不仅超越了传统防火墙的定义,而且在安全性上也超越了前两代产品,虽然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性上已超越了包过滤型和代理服务器型防火墙,但由于监测型防火墙技术的实现成本较高,也不易管理,所以目前在实用中的防火墙产品仍然以第二代代理型产品为主,但在某些方面也已经开始使用监测型防火墙。基于对系统成本与安全技术成本的综合考虑,用户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某些监测型技术。这样既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统的总拥有成本。 实际上,作为当前防火墙产品的主流趋势,大多数代理服务器(也称应用网关)也集成了包过滤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混合应用显然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大的优势。由于这种产品是基于应用的,应用网关能提供对协议的过滤。例如,它可以过滤掉FTP连接中的PUT命令,而且通过代理应用,应用网关能够有效地避免内部网络的信息外泄。正是由于应用网关的这些特点,使得应用过程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对多种网络应用协议的有效支持和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上。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 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这些都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 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 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 3.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 4.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安全服务 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的变化包括网络设备的调整,网络配置的变化,各种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变化,管理人员的变化。即使最初制定的安全策略十分可靠,但是随着网络结构和应用的不断变化,安全策略可能失效,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以上问题和网管人员的不足,下面介绍一系列比较重要的网络服务。包括: 1.通信伙伴认证 通信伙伴认证服务的作用是通信伙伴之间相互确庥身份,防止他人插入通信过程。认证一般在通信之前进行。但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通信过程中随时进行。认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检查一方标识的单方认证,一种是通信双方相互检查对方标识的相互认证。 通信伙伴认证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认证机制实现。 2.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服务的作用是保证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检查用户标识,口令,根据授予的权限限制其对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程度。例如是否有权利用主机CPU运行程序,是否有权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和修改等等。 访问控制服务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实现。 3.数据保密 数据保密服务的作用是防止数据被无权者阅读。数据保密既包括存储中的数据,也包括传输中的数据。保密查以对特定文件,通信链路,甚至文件中指定的字段进行。 数据保密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实现。 4.业务流分析保护 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的作用是防止通过分析业务流,来获取业务量特征,信息长度以及信息源和目的地等信息。 业务流分析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伪装业务流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实现。 5.数据完整性保护 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的作用是保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不被删除,更改,插入和重复,必要时该服务也可以包含一定的恢复功能。 数据完整性保护服务可以通过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以及数据完整性机制实现 6.签字 签字服务是用发送签字的办法来对信息的接收进行确认,以证明和承认信息是由签字者发出或接收的。这个服务的作用在于避免通信双方对信息的来源发生争议。 签字服务通过数字签名机制及公证机制实现。 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动向 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但因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它综合了利用数学、物理、生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诸多学科的长期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目前应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各部分相互协同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信息安全研究起步较早,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Beu& La padula模型)的基础上,指定了“ 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本论文从多方面描述了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信息的保密,认证和完整性保护机制,使网络中的服务,数据以及系统免受侵扰和破坏。比如防火墙,认证,加密技术等都是当今常用的方法,本论文从这些方法入手深入研究各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使读者有对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深刻的了解。 本文章共7330字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范例5:利用CMM保证软件质量【 摘要】 本文论述了如何在一个规模较大的网上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结合CMM二级的框架要求,以及软件工程学的质量保证策略进行项目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本项目的特点有:( 1 )开发人员多,有40人左右;( 2 )采用面向对象分析与建模技术,JAVA语言,WebLogic应用服务器等以前项目中未采用过的开发模式和技术.因此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急需采用有效的质量保证策略.公司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于近期全面引入了当今软件界正在流行、且行之有效的CMM质量保证体系,并在顾问公司和主评审员的帮助下,由公司的SEPG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初步的规范体系和模板文件,并决定将本项目作为试点项目.本文详细论述了作为SEPG 负责人之一,并且担任本项目质量保证人员的笔者,是如何在本项目中有效推行CMM二级质量保证措施的,并指出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有关的建议.【 正文】 本项目是一个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全市房地产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网上管理系统,它既是一个电子商务项目,又是一个电子政务项目.本系统采用了B / S 结构,融合了政府部门和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网上管理系统于一身,同时作为全国建设系统信息化的一部分而实现Inter-net平台上的上下集成.它还提供信息发布、房屋交易等电子商务功能。本项目对系统的安全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有着较高要求,公司决定采用三层架构模式的J2EE环境作为运行环境.另外,本项目参与人员众多,面临看新技术、工期紧等影响软件质量的不利因素,对软件质量保证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人作为公司CMM实施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以质量保证人员的角色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中,主要负责质量保证策略的建立以及实施工作.一、以CMM二级理论为指导,采取措施保证开发过程与开发规范的符合性,以过程质量的提高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1、建立起明确的权责制度,减少因权责不明而产生的混乱为确保质量保证人员有独立的途径向公司反映开发中的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质保经理与项目经理、软件配置经理之间过分隔阂,本人在项目启动阶段,起草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书》,并由相关人员评审通过;并提议公司设立了高级经理交涉,以快速处理纠纷.为防止开发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规范化开发过程中过度依赖规范而主动性不高,以及可能产生的相互埋怨,制定并实施了《项目开发人员守则》,由各项目级每个成员在参加项目之初进行签名式确认,以解决开发过程中应规范滞后和实施不力而引起的混乱问题.2、以制定的《质量保证计划》为纲,全程监控各开发工作的过程建立和符合性问题在项目启动阶段,就依据CMM二级要求和公司发布的项目开发规范,制定并基线化《XX项目质量保证计划书》,在计划书中详细地制定了质量保证工作的内容和进度安排。计划书中主要有职责、培训工作、检查评审及组织工作等四方面的内容.职责方面详细说明本人作为质量保证人员在项目中的全责以及主要活动,澄清了与各开发角色的关系,主要起到项目成员监督质量保证人员的作用.培训方面指明了为有效推行CMM质量体系而进行的有关培训,有CMM基础理论方面的,也有本项目特色的规范方面的培训内容。检查评审方面指出了要检查评审的过程及提交产品,并列举了相应的通过准则,即CHECK-LIST.比如要评审的过程有项目规划阶段;检查项目经理和配置经理是否按有关规范制定了各自的计划书;项目组的技术评审活动是否符合评流程和规范;风险分析过程和任务分解过程是否符合规范的执行.对提交的工作产品,如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是否经过了正式技术评审并基线化.这些都指明了切入时间和建议人员.组织工作方面指明QA(质保人员的简称)在开发过程要做的组织工作,如技术评审工作、测试工作、估计和工作细分等工作.这些组织工作主要是为了协助项目经理开展工作并能有效且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质量方面的资料.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跟踪和检查,主要采取了现场参与、分析项目成员日报和周报、个别交流以及项目周例会的形式.二、以RUPCN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理论为指导.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技术规范文件CMM质量体系更多的关注软件开发过程方面的事情,也就是建义由谁在什么时候做哪些工作,但没有指明各个工作如何开展,也就是偏重于管理,偏轻于技术指导.为了避免在框架方面很有效,但应实现细节不明确而出现的“一条腿走路”的现象,特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制定了要建立的技术规范,如需求文档编写指南、界面设计规范等.这些都列入QA的计划中了.考虑到本项目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技术,急需UML和Rose技术方面的指导性文档,因此将与UML高度相关的RUPCN体系为主要参考,其他软件工程理论为辅助参考,组织资源开发人员制定了各个开发阶段的规范性和指导性文档.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有了CMM过程方面的规范,又有了指导开发工作的详细技术文档后,开发质量有了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各个过程的效率提高了,从而保证了各个交互成功的质量.比如,人员的选择,时间的必备,开展的流程方面真正按照CMM的建议做了,这些都保证了开发过程的高效.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技术评审过程.如果选择的人员资格不够,所花的评审时间很少,开展的时机不对,就很难保证提交成果的质量.2、人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有效,自信心更强了.三、不足亟待改进之处由于是初次按照CMM的要求在项目中实践QA工作,因此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因培训工作的不及时、不全面,导致QA实施工作遇到了一些麻烦..度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做得还不够.仅仅有少量的度量数据,分析工作也很少.总的原因是缺少一个有效的度量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总之,这次项目的质量保证工作基本达到了CMM二级的框架要求,证明了过程质量是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本项目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做出很大的贡献.但也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需要在培训工作和QA度量数据收集和利用方面下更大气力.

软件配置管理论文

你好,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产品配置。 配置管理过程是对处于不断演化、完善过程中的软件产品的管理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件产品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控性,使产品极大程度地与用户需求相吻合。它通过控制、记录、追踪对软件的修改和每个修改生成的软件组成部件来实现对软件产品的管理功能。 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加利福利亚大学的Leon Presser教授就撰写了一篇论文,提出控制变更和配置的概念,之后在1975年,他成立了一家名为SoftTool的公司,开发了自己的配置管理工具:CCC,这也是最早的配置管理工具之一。之后,随着软件开发规模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团队意识到了软件配置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应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arc Rochkind的SCCS(Source Code Control System)和Walter Tichy的RCS(Revision Control System),这两种工具对日后的配置管理工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绝大多数广泛使用的配置管理工具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两者的设计思想和体系架构。 一、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需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配置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控制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来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配置管理过程能覆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软件开过程的宏观管理,即项目管理,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配置管理能使软件开发过程有更好的可预测性,使软件系统具有可重复性,使用户和主管部门用软件质量和开发小组有更强的信心。 软件配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软件产品。由于软件产品是在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驱动下不断变化,为了保证对产品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追踪,配置管理过程不能仅仅对静态的、成形的产品进行管理,而必须对动态的、成长的产品进行管理。由此可见,配置管理同软件开发过程紧密相关。配置管理必须紧扣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监控其实施,确保用户需求最终落实到产品的各个版本中去,并在产品发行和用户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响应用户新的需求,推动新的开发周期。通过配置管理过程的控制,用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如同普通产品的订单一样,遵循一个严格的流程,经过一条受控的生产流水线,最后形成产品,发售给相应用户。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通常有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角色担当,各个角色职责明确,泾渭分明,但同时又前后衔接,相互协调。 好的配置管理过程有助于规范各个角色的行为,同时又为角色之间的任务传递提供无缝的接合,使整个开发团队象一个交响乐队一样和谐而又错杂地行进。正因为配置管理过程直接连接产品开发过程、开发人员和最终产品,这些都是项目主管人员所关注的重点,因此配置管理系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也起着重要。配置管理过程演化出的控制、报告功能可帮助项目经理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度、开发人员的负荷、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状况、交付日期等信息。同时配置管理过程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管理者应付开发人员流动的困境,使新的成员可以快速实现任务交接,尽量减少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损失。 世嘉游戏机的名字: MEGA DRIVE(MD), Sega Saturn(SS), DreamCast(DC), GAME GEAR(GG). 1664希望对你有帮助!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M)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产品配置。 配置管理过程是对处于不断演化、完善过程中的软件产品的管理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件产品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控性,使产品极大程度地与用户需求相吻合。它通过控制、记录、追踪对软件的修改和每个修改生成的软件组成部件来实现对软件产品的管理功能。 早在七十年代初期加利福利亚大学的Leon Presser教授就撰写了一篇论文,提出控制变更和配置的概念,之后在1975年,他成立了一家名为SoftTool的公司,开发了自己的配置管理工具:CCC,这也是最早的配置管理工具之一。之后,随着软件开发规模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团队意识到了软件配置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应的软件配置管理工具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arc Rochkind的SCCS(Source Code Control System)和Walter Tichy的RCS(Revision Control System),这两种工具对日后的配置管理工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绝大多数广泛使用的配置管理工具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两者的设计思想和体系架构。 一、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需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配置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控制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来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配置管理过程能覆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软件开过程的宏观管理,即项目管理,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配置管理能使软件开发过程有更好的可预测性,使软件系统具有可重复性,使用户和主管部门用软件质量和开发小组有更强的信心。 软件配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管理软件产品。由于软件产品是在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驱动下不断变化,为了保证对产品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追踪,配置管理过程不能仅仅对静态的、成形的产品进行管理,而必须对动态的、成长的产品进行管理。由此可见,配置管理同软件开发过程紧密相关。配置管理必须紧扣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管理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监控其实施,确保用户需求最终落实到产品的各个版本中去,并在产品发行和用户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响应用户新的需求,推动新的开发周期。通过配置管理过程的控制,用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如同普通产品的订单一样,遵循一个严格的流程,经过一条受控的生产流水线,最后形成产品,发售给相应用户。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通常有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角色担当,各个角色职责明确,泾渭分明,但同时又前后衔接,相互协调。 好的配置管理过程有助于规范各个角色的行为,同时又为角色之间的任务传递提供无缝的接合,使整个开发团队象一个交响乐队一样和谐而又错杂地行进。正因为配置管理过程直接连接产品开发过程、开发人员和最终产品,这些都是项目主管人员所关注的重点,因此配置管理系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也起着重要。配置管理过程演化出的控制、报告功能可帮助项目经理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度、开发人员的负荷、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状况、交付日期等信息。同时配置管理过程所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管理者应付开发人员流动的困境,使新的成员可以快速实现任务交接,尽量减少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损失。 世嘉游戏机的名字: MEGA DRIVE(MD), Sega Saturn(SS)。

配置管理的概念源于美国空军,为了规范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美国空军1962年制定并发布了第一个配置管理的标准“AFSCM375-1,C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 Acquisition Phases”。而软件配置管理概念的提出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Leon Presser教授在承担美国海军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合同期间,撰写了一篇名为“Change and Configuration Control”的论文,提出控制变更和配置的概念,这篇论文同时也是他在管理该项目(这个过程进行过近一千四百万次修改)的一个经验总结。Leon Presser在1975年成立了一家名为SoftTool的公司,开发了配置管理工具:Change and Configuration Control(CCC),这是最早的配置管理工具之一。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配置管理越来越成熟,从最初的仅仅实现版本控制,发展到21世纪初提供工作空间管理、并行开发支持、过程管理、权限控制、变更管理等一系列全面的管理能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在软件配置管理的工具方面,也出现了大批的产品,如:最著名的ClearCase;有将近二十年历史的Perforce;开源产品CVS;入门级工具Microsoft VSS;新秀Hansky Firefly。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历史的软件配置管理,但在国内的发展却是在21世纪这几年的事。但是通过专家们的介绍,可以感受到,国内的软件配置管理已经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软件公司的普遍认可。

牛场管理软件论文目录模板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 文章 ,写作论文是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规范自己的论文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论文写作格式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论文写作格式模板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 方法 、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 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 毕业 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论文写作格式模板: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论文写作格式 范文 :《试谈 人力资源管理 》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关键词】 人力资源 5P 工作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 要了解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一种定义是“在社会或企业里,能推动社会或企业进步的所有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根据这个定义,再结合中国的现状,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分两种情况了:一是企业所有的员工,另一个是企业里真正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第一种情况下,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要覆盖到整个企业。第二种情况下,有人是走关系进入企业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人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之内。 人力资源管理在 企业管理 中的地位是仅次于 企业战略 管理的。管理范围主要是:人与事的匹配;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人与人的合作与协调;工作与工作的协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可以归纳为“5P”:Perceive(识人),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寻找满足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Pick(选人),人力资源的起点,寻找和开辟人力资源 渠道 ,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甄选出合适的人员并配置到对应的岗位上;Profession(育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手段,不断培训员工、开发员工潜质,使员工掌握在本企业现在及将来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技能;Placement(用人),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使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人尽其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评与素质评估等工作对员工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过程,如晋升、调动、奖惩、 离职 、解雇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头戏;Preservation(留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留住人才,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员工积极性,使现有员工满意并且安心在本企业工作。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是重头戏。工作分析,是通过对某种岗位工作活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组织内部某一岗位的性质、内容、责任、工作方法以及该职务的任职者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 工作分析分为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工作描述,也即工作说明,是以书面描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等信息的文件。工作规范是用来说明承担某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及其他个人特征等的最低要求的文件。由此可见,工作分析主要说明岗位的两方面,一是对工作本身作出规定;二是明确对工作承担者的行为和资格进行要求。 工作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岗位分析、环境分析、人员素质分析。岗位分析主要分析岗位名称、工作任务、权利责任、工作关系和工作量。环境分析不外乎分析企业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当然,企业的安全环境也在考虑之中。人员素质分析要求分析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经历、体质和个性等。 工作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典型事例分析法、观察法等。访谈法中尤其需注意的是要消除被访谈者的戒心,毕竟访谈不是 面试 。关于问卷法,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得不全面,就会导致调查得出的信息不具说服性;问卷的界面设计得不友好,被调查者就不情愿填写,则调查效果收效甚微;如果问卷中没有反馈机制,则不利于后续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等都在影响问卷法的最终结果。典型事例分析法则要区分其与典型个例相关分析法。观察法必须要获得观察许可,要不就有偷窥的嫌疑了。其他方法比如实践法中,工作人员亲身参与能掌握一手资料,对于最终分析结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之下的首要任务,人力,既是资源,更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财富,资产没了,可以再有,但人走了,对企业却是致命的伤。人力资源规划有两个方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四: 1. 管理人员判断法,这是基于 经验 和现状的判断和预测,此法是建立在历史会重演的前提下,且只适合于企业在稳定状况下的中短期预测。 2. 德尔菲法,基于收敛原则的德尔菲法可行性高,集聚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中短期有效。 3. 回归分析法,需要一定的计量知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理分析来识别影响因素。 4. 转换比率分析法,此法虽然精确、简单的认识相关因素和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作用,但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精确的估计,而且只考虑人工需求总量,未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需求的差异。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主要有:技能清单法,这是用来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特征的列表,包括培训背景、以前的经历、持有的证书、已通过的考试、主管的能力评价等,但此法缺少了对于岗位情况的认知;管理人员置换图,只针对了管理人员这类企业里的重要岗位,缺少对一般岗位的认识和分析;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能够准确全面的了解组织外部人员流动状况,但与此同时,却缺少对组织内部人员流动信息的认知和分析。 前面讲述了主要管理方法,那么,企业的人从何来?员工招聘就像在挑合适的种子,选好种然后再精心培养,才能长成茁壮的大树继而成为顶梁柱,否则就会架空企业。人员招聘首先要确定需求,哪些岗位上缺人,缺多少,男女比例如何;接下来就是招募阶段,这期间,制定招聘计划、选择招聘渠道、确定招聘方法、发布招聘信息、确定招聘人员和地点等;然后是甄选阶段,该阶段主要采用笔试、面试等相关测试来选择企业相关岗位所需人员,其中,笔试是淘汰不合格者,面试是选择合格者;录用和调配阶段,在录用之前有一段试用期;招聘评估和反馈阶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招聘结果进行评估, 总结 优点,发现缺点,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就是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进修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宝宏,杜红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钱振波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学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要求 2. 论文格式要求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3. 毕业论文写作标准格式 4. 3000字手写论文格式模板 5. 1500字论文格式模板

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字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牛场应用信息技术在国外早已盛行,目前部分国内企业也已开始使用。

(1)牛场日常工作的安排

在以往牛场管理工作中,大多是技术管理人员依据肉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需要去安排日常任务,工作量繁重。现在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后,每天牛场的任务就可以一目了然。计算机用几十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1000头牛的任务安排,打印输出后即可分发到各部门去执行,完成后的任务报告再反馈给计算机,以修正每头牛的进展情况。牛场任务的确定,是依靠在计算机中存放的每一头牛的详细档案,以及牛场在运行计算机软件前,通过人机对话告诉计算机牛场在管理上需要的各种参数,以及相关公牛资料。计算机就是依据这些参数及相关资料,对每头牛进行辨别、运算,最终确定当前任务。所以,收集与跟踪每头在场牛的信息十分重要。

(2)牛场个体牛的事件管理

牛场信息管理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把肉牛一生在它身上发生的或产生的一切原始的重要信息采集并记录下来。在牛身上发生的事情用“事件”来描述。比如肉牛从出生、断奶、发情、配种、妊娠、产犊……直到淘汰、离场、死亡等结果,这一切都是在牛身上发生的事件。对这些事件的管理是一个信息事件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在这些功能中,牛从出生命名、牛号,到建立档案(包括照片及系谱资料建立)等,都由计算机自动建立一张基本信息卡。除了基本资料卡外,还有更详细的事件,都需要建立在牛的资料数据库内。资料越详细对牛场的管理也越能做到精细。肉牛数据库保留的是牛身上发生的最原始资料,肉牛事件是肉牛资料库应该收集的重要信息,其中包括照片、断奶、发情、配种、妊娠、复检、验胎等。这一系列的信息都为今后牛群进行整体性能的分析,以及管理上的辅助决策做前期的数据准备。除了重要的事件信息以外,牛场的信息库还应该收集管理上所需要的其他各类信息。如牛场一线员工的相关信息、奶品质方面的信息、牛场各类物资的进、销、存、调信息(如冻精、药品、饲料),每日的环境信息等。这些信息都与管理上的辅助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使辅助管理决策更为精确有效。

(3)牛场生产管理

采集大量事件信息与辅助管理上的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指导生产。肉牛群的月龄、体重、体况、胎次、环境及温度等信息在饲养管理系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①饲养管理与饲料配方:有专门的饲养管理与饲料配方软件。该软件在为肉牛提供饲养生产管理时,首先是在肉牛数据库查询与饲养相关的那些数据,然后再提取饲养方法库中的牛群分群模型,针对整个牛群进行自动分群。计算机会输出牛群分群报告、牛调动报告。饲养员可对牛调动报告中的肉牛进行牛舍调动,同时计算机又逐一对分群后的每一群体套用对应的肉牛饲养标准进行日粮配方。在日粮配方中,计算机还可实现人机互动,技术人员可修正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的配方,直到这一配方满足某一群体牛的日粮营养需要为止。这样,计算机即可将这一配方输出到全混合日粮发料车或输出给配料间,同时计算机又保存了这次的配方。经过实际饲喂反馈的肉牛生产性能信息,还可验证配方效果和在下次做配方时对某些参数进行修正,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次修正,即可将此配方提升到配方模板库内进行长期保存,以备后用。若有大量的配方模板,也可在配方时立刻调用模板库里某一牛群的配方模板库内备用。计算机饲养管理软件系统,再配合自动个体补料机即可完成牛场的精细饲养。计算机系统除了以上重要功能外,还可加强饲料仓库的管理。计算机可随时根据库存量的变化输出采购清单,输出推荐优先使用的饲料,输出将到保质期的饲料等。这一切都对企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牛场的管理水平。在此,特别提及的是饲养管理系统一个重要的提示是投入与产出。计算出的配方投入产出是否合理,还需有评估报告。

②繁殖育种:这一环节一般由四大分系统组成。A.掌握肉牛的系谱资料;B.公牛的后裔测定详细情况;C.肉牛的外貌线性鉴定的资料;D.肉牛的产肉量、肉的质量等指标。

在肉牛资料库中记录有每一代牛的系谱关系,十分详细。这样一个系谱档案可为选配提供近交系数指标是否超值、是否可使用该预配公牛的参考。计算机同时记录每头肉牛体型外貌的线性评定结果,这样便于了解牛群需要改良的体型外貌情况,从而可选择适合的公牛冻精来改良肉牛外貌方面存在的缺陷。

③肉牛保健:计算机系统通过监控肉牛体温和体细胞数据的变化,即能了解牛群的健康水平,早发现早治疗。此外,牛的疾病诊断、牛的病理资料等重要情况,都能通过计算机处理。

现代牛场在生产管理中每个环节逐步被计算机技术渗透,肉牛饲养也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

项目管理师论文配置管理

据学术堂了解,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章结构(题纲)要完善2、格式要规范,注意细节,包括标点符号(没错!就是要这么认真!注意细节.因为我们的学术功底不是很高甚至有点差,内容可能写的很一般,但该有的格式规范还是要注意的,格式这就相当于一篇论文的门面.)3、用语要专业!避免口语化4、学会模伤、借鉴(注意,不是抄袭!!抄袭可是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查重也不会通过的)5、在借鉴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理解的话表述出来(相当于给人转述你看过的、学过的内容,也要注意专业术语不要随意更改!避党口语化.

----------希赛软考学院整理。

【摘要怎么写】摘要应该概况的反映正文的全貌,给阅卷老师初步印象要好。如果摘要过于简单,或者摘要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的论文,将扣5-10分。不能写成分条式提纲,更不能写成目录的形式。还有摘要不要说得太大,不要只谈大道理而不牵涉到具体内容,否则就成了摘要中没有实质性内容。摘要和正文要保持一致,在论文中要点名主题。【背景怎么写】一般论文背景回应的就是第一个论题。应该有的东西有:项目的基本内容,工期,投资额,功能,子模块,使用的工具(开发,服务器,中间件,建模工具),项目组人员组成等。并需要说明你在项目中的担任的工作。如果能在背景中论述项目战略的重要性那就更好了。【过渡段怎么写】示例:由于本项目的XX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本项目中,XX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从XX管理的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管理。【正文怎么写】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项目实践,要充分利用输入,输出,工具与技术,不要写的太多,结合项目实践写1-2个就可以了。每个论点建议先理论,后实践。出了论文的分论点,尽量不要列123之类的。【论文结尾怎么写】论文的结尾一定要说通过怎么样的努力,项目完成并获得客户验收,得到客户干系人的一致好评。然后一定要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项目成功的经验心得),还应该说说存在的问题,例:需要我在以后的项目XX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最后15分钟,无论前面写没写完,都要开始写收尾了。不然来不及了。所以要把握好时间写收尾。对于论文大家还是要多看,多写,多模仿。科科过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有针对性指导课程,学员需要亲自写,老师一对一指导批改,手把手教你写出一篇合格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科科过,精讲直播+录播+全套备考资料+题库+助教实时答疑+一对一督学+考前冲刺,拿证,更快、更准、更高效,提供7天无条件退款服务。搜索公众浩:科科过教育,可免费领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历年真题和备考资料!你也可以百度一下。

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基本要求了固定的框架,那就是摘要部分和正文部分,并对字数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摘要的时候基本的格式可以按照如下的格式书写:我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参加了XX公司的XX项目,在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一职,主要负责XXXX,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针对XX问题(这个就得紧扣题目当中要求的论述的知识点,比如成本预算、控制,质量保证和控制,风险规划和控制等)我们采取了XXXXX的措施,通过该措施的XXXX实施,极大的地保证了我们的项目能够按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顺利地进行,并最终在我们团队的XXXX一致努力下,顺利地根据客户要求完成了项目……。其中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用到具体的人名和公司名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写某著名IT外企,某著名手机厂商北京研发中心等等。论文的内容只要结合自己工作的内容来写,写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让人觉得真实,合情合理,并有效,让人看到确实是做过相关的工作,那通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更多的请自行去发表吧看吧)文章转自发表吧!

论文模板软件

关于论文软件好用的论文app如下:

好的论文app有:超级论文、论文指南、论文帮、科技论文在线。查找论文的app有:Sci-hub、Kopernio、网易有道词典、SPSS、Matlab、Origin、Python、幕布、Xmind、百度脑图等。

一般各大院校都会购买第三方数据库(比如知网是标配),学生在校内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下载需要的文献资源,基本上中文文献都很全。碰到少数找不到全文资源的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里搜一下看看,有时候会给资源的链接。

另外,计算机学科的同学也可以用“学术范”这个平台(域名就是“学术范”的拼音全拼),上面优质的计算机学科外文文献很多,还有很多数据统计以及筛选功能,可能帮你定位到有价值的文献。另外这个平台还有文献管理和社区讨论功能,很适合毕业季写毕业论文使用。

常用的都是知网吧,就是知网要花钱,毕竟论文都是人家辛辛苦苦写的,你要搞研究借鉴看人家的当然得付费。

免费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软件有三个。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免费毕业论文答辩ppt模板软件有人人文库、唬唬网、豆丁网等三个知名网站,里面有针对论文答辩PPT模板数量上千个,并且模板类型新颖,题材给人眼前一亮,能够提升论文答辩的通过率。

  • 索引序列
  • 软件配置管理员论文模板
  • 软件配置管理论文
  • 牛场管理软件论文目录模板
  • 项目管理师论文配置管理
  • 论文模板软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