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哲学论文
哲学实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试图厘清哲学基本问题研究中错综复杂的局面,迫使哲学家改造传统的哲学理论以及概念思辨的方式,因而对传统哲学研究方法构成了一种挑战。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辩证哲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 要:在古代希腊,灵魂概念由于其特有的神秘性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细述古希腊鼎盛时期诸位哲学家对灵魂的定义,阐释其在不同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厘清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基本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灵魂;认识论
早期自然主义学派对灵魂概念的探讨
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泛灵论观点,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鉴于他的水本原说,他很可能想借用灵魂概念来隐喻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万物既然最终都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其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应归结于水,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某种内在的能动性。但他似乎没能就这种能动性给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于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后继者给出了进一步的探讨。阿那克西曼德依据泰勒斯灵魂概念的不可名状,干脆将世界的本原更换成“无定”,即一种没有形体、没有属性、原初的混沌状态。并且他还将运动解释为“无定”分化万物、万物复归无定的轮转过程。阿那克西美尼部分保留他老师的说法,将本原规定为无形但有内涵的气,并且认为正是气本原内在的冷热属性引发了凝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的凝聚造就了云、水、土、石,气的稀疏造就了火。
其后,毕达哥拉斯部分沿袭了阿那克西美尼的解释,他认为“热元素是生命之源”,阳光中带有热元素,其与地球上的冷元素结合便产生了生命。然而不同于泰勒斯原初对灵魂的定义,他否认灵魂的能动性,且不将有生命的东西等同于灵魂。他曾说过“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它与生命不同,因为它是不死的,乃是由不死的元素构成的一个部分”①,若是结合他的数本原论再来理解这句话,似乎可以将灵魂视为冷热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且该融合遵循某一恒定的比例关系。生命虽然也是冷热元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变动的、不确定的,因此达不到那种恒定存在状态。同时他断言人是有灵魂的,但若是想把握不朽的灵魂就需要借助于净化灵魂的手段――哲学和音乐,这两项学问恰恰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即一种数的规定性。为了解释人之生死和灵魂不死这对矛盾,他还吸收了奥尔夫斯教灵魂转世的观点,“灵魂依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
稍晚的赫拉克利特对于灵魂的界定如同他的哲学一样难以把握,原因在于他将变动不拘的火作为世界的本原,“火产生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其思想大体取之于米利都学派,然而也有一定的创建,从他的一些残篇中,依稀可以概括出灵魂在他看来是类似于火、气的东西,“灵魂是从水而来”,“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灵魂是有生有灭的,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火是永恒的以外,其他所有由火演化而来的东西都处于生灭之中,“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至于灵魂具体的运作方式,他借用“逻各斯”来说明,“‘逻各斯’②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
心灵概念的出现以及对人的认识过程的探索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他对“逻各斯”的阐释,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事物皆处于流变之中,并且注意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理。然而这套理论并未受到希腊人的重视,受追捧的恰是他的对立者巴门尼德的理论③。受巴门尼德的影响,其后的几位元素论者都认为构成万物的基质是不变的,万物的生灭变化其实是基质组合与分解的过程。基质组合与分解的动力源于何处?就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见解较为一致,认为基质本身是不动的,动力源于基质以外的某种东西;德谟克利特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实存的基质以外加入了虚空这一概念,认为基质在虚空中相互碰撞从而引起运动,想借此来回避基质以外的驱动力。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灵魂观彼此存在差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认识论层面的探讨,人如何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一套认知机制。
据古希腊哲人艾修斯的记载,恩培多克勒“把灵魂看成女神,把纯粹地分享着灵魂的纯粹的东西看成男神”,剖析其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此处所谓的“灵魂”与其“爱”、“恨”④观念本质上是同一的。他的这一区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相较于以往的自然哲学流派,他首次将灵魂概念解释为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存在,不可否认其奠定了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传统。他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也是希腊早期为数不多的触及人类认知研究的学者,这与他的医学背景有着一定联系。他的“流射说”⑤尝试着对人类感知活动做出“科学”解释。人能感知到外物并且产生情绪源于“同类相知”原则⑥。他认为当人体某个器官的组成元素和外在元素相同时,便会产生一种亲知力,这种亲知便是思想的基础。由此,他推论“思想是从相同的东西而来,无知是从相异的东西而来”。
阿那克萨戈拉受到同时代哲人的启发(其中就包括恩培多克勒),第一个明确提出“努斯”概念。“努斯”译成中文既是心灵⑦,他在《论自然》中如此描述心灵概念,“别的事物⑧都具有每一件事物的一部分,但是心灵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而是单独的,独立的,自为的”。在说明心灵的特殊性之后,他又赋予心灵独一无二的能力“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个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至于灵魂,阿那克萨戈拉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他转而将有灵魂的生物界定为受心灵支配的种子混合物,“……人就是这样组合起来的,一切具有一个灵魂的生物也是这种组合起来的”,“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或许他更愿意将灵魂理解为一种存在状态,而非某个具体的存在对象。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他区分了感觉和思想的差异。基于种子说,他指出感觉只是对某物中占多数的种子的把握,而思想却能把握那些占少数的种子。感觉的产生需要思想的指引,例如,唯有当有了冷的思想,在热的情况下才会知道热。这种相反相成的“异类相知”⑨原则带有某种辩证思想。同时他也警醒世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知某物并不是了解此物的全部,“由于我们感官的无力,我们才不能看到真理”。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奉行一种极端的机械论观点,他将灵魂也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子,“只不过其个头更小,而且是圆形的,这样就更便于运动”。然而,该理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合理解释原子最初的推动力,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中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揭示了该问题,“一方面,他们认为动物和植物的存在或产生都不是出于偶然……另一方面他们却主张天空以及可见事物中最神圣的东西是出于偶然……”。换言之,既然促使原子碰撞的初始动力是偶然出现的,那又如何保证原子碰撞过程遵循绝对的规定性呢?尽管如此,他在认识论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他提出了两种认识论观点,即流射说和约定说。流射说假设外物生成影像,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印象,影像是一些流动的原子束。约定说则认为,人对外物的感受基于人为的约定,例如约定什么情况下呈现红色、什么情形下会感觉到冷等等,所有这些感觉都只是原子碰撞运动的结果。以现代科学的视角审查这些解释几乎不需要什么大的改动。
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从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到德谟克利特完善原子论,大部分早期希腊哲学家沿袭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传统。受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个时代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其中许多哲人本身就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然而好景不长,该思潮发展中的一些弊病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条。首先,是内部观点的不一致,基于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同的解释。以本文所探讨的灵魂概念为例,柏拉图就曾在《法律篇》中总结出自然主义内部的三种定义,“…推动太阳的灵魂就住在这个可以看见的圆的物体中…”,“或者这个灵魂…自己有一个火或气作成的外部的形体,而以自己的形体猛烈地推动那个物体”,“或者第三,它并没有这样一个形体,而是用某种异常惊人的力量来带动太阳的”。⑩显然这种定义混乱的局面为相对主义智者们提供了立论的依据。其次,是解释严重脱离日常使用。对于一个崇尚公民社会、热衷于政治辩论的城邦国家而言,过分强调自然现象而不谈及公共事务显得不合时宜。例如柏拉图在《斐多篇》里借苏格拉底之名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解释表不满,“我的这位哲学家完全抛弃了心灵或任何其他关于秩序的原则,而是求援于空气、以太、水以及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时代造就了苏格拉底,鉴于自然主义的所面临的问题,他首先给出了合理的思考。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启发以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影响,他尝试经由人事把握心灵这一内在本原,而非借助当时众说纷纭的“自然科学”。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同时,也将灵魂探讨的核心点从自然界转回到了人自身。(为此,更多探讨伦理、道德、直觉体验、政治实践等问题。)不同于相对主义的智者,他相信人心能够把握真理,提出德行即是知识。然而,比起自己建构哲学理论,他似乎更善于引导、启发别人思考,他的学生柏拉图就是其哲学思想的直接受益者。
柏拉图的灵魂观
柏拉图对灵魂概念的阐述颇为丰富。在《理想国》中他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属于纯粹的灵魂,其可以把握理念世界,激情则没有那么纯粹,参杂了可感世界中的一些成分,但依然服从理性支配,而欲望则是灵魂的堕落,沉溺于可感世界的结果。基于此,他在《斐多篇》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灵魂好像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驾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
在《国家篇》中,他将灵魂比作眼睛,“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够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他认为内在与人的灵魂之所以能够把握真理和实在乃是因为受到终极理念“善”的感召,就如同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在的世界乃是受太阳的照耀一样。由此,他区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灵魂把握的.理念世界,一个是由眼睛感知的可感世界。较之这两个世界,他认知只有前一个世界是实在的,后一个世界是介于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间态。
理念世界既然是纯粹的实在,那么其必然是恒在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能够把握这一恒在呢?基于这个问题,他在《斐多篇》中给出了一个合乎常识的论证,即回忆说。“当你问人问题时,如果你的问题提的恰当,则被问的人自己就会正确地作出回答”。基于这一现象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们必然是在我们生下来以前就已经得到这种知识了。”继而他断言“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就早已经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该断言可以进一步推出人的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是相分离的,可朽的是人的肉体,而灵魂是不朽的。他还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灵魂净化的思想,认为回忆是一种“死亡练习”,“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就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以上推论性的解释,在《蒂迈欧篇》中他提出了某种形式的神证论:
“神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他认为在本性上可以看见的东西中,有理性的东西,整个说来,总是比没有理性的东西好,而理性不能存在于没有灵魂的东西里面,因此,当他创造世界的时候,他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这个世界是由于神的天道把它当作一个赋有灵魂和理智的生物而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他的神创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目的论的思想,他的灵魂作为其整个目的论的重要一环,一头联系着至善的神,一头牵动着整个理念世界,这样的架构如同他的形上哲学所追求的精致那般精致。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
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兴趣几乎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他对灵魂的探讨不仅启及形而上学,还牵涉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因此,某种程度上讲,他是第一个对灵魂概念给予系统研究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明确给出他的灵魂定义,“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机体的形式”。首先,这一定义基于他的形上实体学说,任何实体都由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质料构成实体的材质,而形式赋予实体特征和属性,因此,作为机体形式的灵魂必定要与机体的躯壳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其次,是对生命概念的认识,经由多年动植物研究,他首次明确区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他认为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所谓生命,指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再次,是对潜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分析过潜在和现实的关系,潜在是形式的 “缺乏”,而现实是业已存在的形式,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就表现为运动的过程,灵魂的形式是动态的,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 依照其生物学分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低等的植物灵魂:只有繁殖、消化能力;中等的动物灵魂:除了繁殖、消化,还拥有感觉、欲望以及运动能力;高级的人类灵魂:较之动物灵魂还多一样理性功能。然而,受制于当时并不发达的人体解剖,他误将心脏作为理智活动的中枢器官。
依照其心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初外在的可感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觉接受可感对象的可感形式,可感形式类似于印章印在蜡上的印迹。因此感觉过程完全是被动性,受制于外力的。再次,想象过程作用于可感形式,将加工、整理之后的可感形式驻留在心中。不同于感觉过程,想象过程带有较强的自主性,所产生的印象也非原先的可感形式。最终,理智过程作用于这些印象,产生理性概念,即“形式的形式”,这一过程完全是自主的。
总体而言,中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倾向于唯物主义解释,但到了晚年他有回归柏拉图哲学的趋势。在《论灵魂》的第三卷中,他将人类灵魂独有的理智部分又划分成实用和纯理两个部分,实用理智部分依照之前的分析,作用与外在的客观对象,而纯理理智部分则“分离于实践心识之后,就再不思想于任何外来的实用思想客体了”。换言之,纯理理智全然不受外界的影响,独立自为的存在。显而易见,纯理理智与柏拉图“理性”概念是相仿的。依照这一对接,亚里士多德将分有纯理理智的灵魂归属于纯形式的神。
总结
灵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名词,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其就已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诗集当中,如其常识性的解释,灵魂被视为人死后飘离肉体的鬼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不屑于这种远古的迷信,他们将灵魂概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赋予了其相应的形上含义。就本体论而言,早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基于唯物的立场,或将灵魂理解为内在与自然物之中的能动属性,或单独将其界定为某种物质;而后随着元素论者主张将驱动力和基质区分开来,灵魂概念逐渐脱离物的层面而靠向精神层面;终于经由柏拉图建构的理念世界,灵魂概念被彻底融入理性精神之中。至于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其实质是古希腊哲学变、不变议题的延伸,大致上,认为事物存在变异的哲学家主张灵魂是可朽的,而认为事物静态不变的哲学家多数主张灵魂是不朽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走中间路线,认为灵魂的一些部分可变,因此是可朽的,而另一部分是恒在的,因此是不朽的。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灵魂与人的关系问题,基于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古希腊多数哲学家并不将灵魂限定于人的范畴,但他们愿意花较多笔墨探讨人的灵魂,这就涉及到他们认识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毕达哥拉斯一节,余下引文如无特殊说明都出自该书。
② “逻各斯”本意指“话语”,赫拉克利特用它来指代事物运动的内在本性,有“原则”、“规律”的含义。
③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不变不动的“一”。
④ “爱”、“恨”独立与四根之外,作为四根的动力因而存在着。
⑤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第88页[D84]。
⑥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4页。
⑦ “‘心灵’也被译作‘理智’,但这两种译法的意义各有所侧重:‘心灵’侧重表示精神的存在,‘理智’侧重表示精神的活动。”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⑧ 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单个事物是由无数“种子”混合而成的,其中的种子囊括了种子的所有类型,因此,一包含一切。
⑨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26页。
⑩ 柏拉图的这一概括也算作是对之前灵魂概念探讨的一个总结。
不清楚苏格拉底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但他说过此话的可能性颇高。
回忆说的最初是有苏格拉底提出的,通过指引他让一个没学过几何学的奴隶的孩子推导出毕达哥拉斯定理。
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63页。
见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下面引文中的内容同出此书。
见北大《古希腊罗马哲学》柏拉图[知识的四个等级]。
就是逻辑合理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譬如论题《国足屡败之思辨》就是让人系统,逻辑,全面的思考,分析国足永远萎靡的原因。
善于思辨就是要有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看到好的又看到坏的在百度文库里输入“辩证的素材”,就可以啦
现代语言学这本期刊你就可以去看看学习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不一样用意不一样,重点不一样,体式不一样。所以两个是不一样的。
用意不一样,重点不一样,体式不一样。所以两个是不一样的。
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属于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意识形态指的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非意识形态,他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没有性质之分。 扩展资料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不管是现代的语言还是古代的语言,都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尽管不同话语表达的意义是带有主观性的和千差万别的,但是传递出来的语言信息却是能被别人共同理解的,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如何构建硕士毕业论文框架/大纲/思路?985研究生学姐干货分享
论文的研究思路写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课题研究包括有以下内容: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4)如研究已有一定基础,可写上初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5)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6)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设计思路的撰写:
总体上来说就是设计者以一个什么样的大体思路来完成自己的课题设计。
内容主要包括规划选题的设计计划、设计步骤的主要组成部分、计划选题在什么地方有一些创新突破点、达到什么样的设计效果,最后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展现设计成果等方面。
设计方法的撰写:
设计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实例分析法、十字坐标法、调查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例举法、仿生学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缩小扩大法、缺点列举法,图表列举法,但所选择的课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可能只用到一种设计方法。
可以说明在设计的某一阶段主要采用什么设计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进行市场调查时,应明确制定调查表,明确如何进行分析包括综合分析和设计分析。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一、哲学研究: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理论研究。从论证的方式来看,哲学研究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哲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本质研究(是什么)、价值研究(为什么)和对策研究(怎么办)。 (一)、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 “论……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为“……最有价值”、 “……有什么用”。此类价值研究直接讨论某事或某物的价值,此类研究似乎理所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某些研究虽然有实践意义,却没有理论意义,某项研究是否有理论意义,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是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辩护。价值研究往往呈现为“有立场的研究”或“强立场的研究”,甚至显示为强烈的价值判断的研究。价值研究主要包括评价研究和批判研究。其中,批判研究是价值研究的核心方法或核心精神。 (二)、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本质研究相关的语法结构为“是什么”或“有什么”。与“是”相关的表述形式包括“何谓……” “……意味着……”。选择本质研究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研究者需要掌握本质研究的论证技术或技巧。 (三)、批判研究也称为元研究。元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研究的研究,而且主要聚焦于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也主要是对研究自身的方法论的反思,“元研究”主要呈现为教育认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教育语言分析。批判研究也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研究可能导致某种“重建”或“整体转型”,主要立足于系统的反思和前提性的批判。 论文: 此类研究方法中,选择的是《南国农先生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者是新疆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的任榜坤和新疆电化教育馆的马升明。文章伊始,就对南国农先生提出的现代教育思想做了背景的铺垫,接下来讨论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接着文章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章直接讨论了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价值,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价值的探讨。作者认为南先生的现代化教育思想,首先不仅会对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关于教育思想、模式、方法、评价的改革和教育环境条件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它会对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具体指导作用,第三,它会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主要表现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 (一)、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如果教育改革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课程或者课标中,那么这种实践性的研究就称为“教学研究”或“课例研究”。如果教育改革的主体是老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那么这类研究就可以称为“实践的行动研究”。一般代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研究”,以及涉及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及“地方课程开发研究”等。 (二)、经验总结也可称之为“教育反思”,这种研究方法适合一线教师的课程论文写作,如果教师以反思的方式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这种教学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这种经验总结可以分为短期的教育经验总结、季度经验总结、以及年度经验总结。短期的经验总结比如:班主任工作日志、教育管理日志,这种工作总结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显著,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弥补。教育经验总结从宏观上可以分为自我教育经验总结和他人教育经验总结。 (三)、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都属于实践研究。对策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对策”或“论……的策略”或“论……的发展方向”等。教育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只是研究者比较随意的“设想”、“看法”,而并不为这些设想、看法提供系统的论证。实践研究中的对策研究虽然也需要对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案作比较周全的考虑,但它只提供条款式的、文件式的实施建议或实施方案,而不提供“为什么这样做”的批判性分析或系统论证,这与哲学研究有所区别。实践研究还可以将教育对策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转化为调查研究或实证研究的“假设”,并使之在调查或实验中获得验证和讨论,此时,实践研究转化成为实证研究。 论文: 三、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量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问卷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与之相关的方法还包括测量法、话语分析法等等,量的研究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 (一)、问卷法 问卷法和测量法都属于调查研究,一般用于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并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牵扯抽样和统计,与教育统计学有关。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所隐含的相关趋势或倾向进行归纳话而分析,一般显示为量的研究,并有学者提出应该与质化的内容分析相互补充,内容分析一般包括文本分析、言语行为的互动分析和话语分析。 (三)、元分析法 元分析定义为:为了整合已有结论,而对大量的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量的元分析主要是收集并整合某个主题的研究数据,并以统计的方式从已有的资料中归纳出新的结论。量的元分析主要有三个步骤:确定研究的问题、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呈现。 论文: 四、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质的研究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体验研究)和自传法。 (一)、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或某一类群体,学习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行为,收集研究对象的实物、照片、日志等等,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三角互证法”是为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并验证资料的可靠性而使用的方法,是指运用同一种方法去调查不同的对象,也指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比如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去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以便相互印证。 论文: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作者阔宇 从论文整体结构来看,论文首先是理论背景的研究,作者从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为中小学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接下来作者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这里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Moodle模块功能进行分析。从课堂真实模块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五、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教育研究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这使历史研究可能成为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试验研究那样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现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历史研究可以理解为当代史,从研究主题看,历史研究分为思想研究、制度史研究和学术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历史研究可以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述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一)、历史的考证研究 考证研究和叙述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更多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会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因此不同于其他实证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历史考证研究分为校勘法和三重证据法,校勘法是寻找适合阅读的文献,做注释或参考文献,以及撰写文献综述的前提条件。 (二)、历史的叙事研究 与哲学研究论文相比,历史的叙事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个人生活史以及相关的日记、书信、实物、档案等日常生活资料,二是重视个人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三是在写作中重视讲故事的技巧,尤其重视故事的情节。从收集资料的途径来看,叙事研究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历史的叙事研究,二是调查的叙事研究,三是试验或行动的叙事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意味着研究者需要进入教育现场,同时以档案法或口述史的方式收集与教育现象相关的历史资料。 (三)、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解释研究主要显示为传统解释研究、隐微解释研究和比较研究,传统的解释研究包括简述、评述和翻译。隐微解释学研究往往有三个视角,一是指正文本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差异,二是从整体与部分的解释学循环的思路更正已有研究的误解。三是指正某个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改革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是否出现断裂,或者貌似出现了断裂实际上却隐含了某种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比较研究主要显示为两种比较:一是求同取向,在看似差异的背后寻找相同,二是求异取向,在看似相同的背后寻找不同。常见的比较研究的主题有:……与……的比较或者是从……的视角看……
一、什么是课例1、课例的定义课例又叫教学课例。一般对课例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课例”是一节具有示范性的课。其二: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文本性材料叫做“课例”。如果写得较为完整,还可以叫做“课例研究报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例”等同于“课例研究报告”的说法,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规范一点说,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课例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2、课例与几种常见教育文体的比较第一、课例与论文的比较。在写作方式上,论文的写作通常采用严密推理和事实论证来支撑个人的论点,强调理性思辩和论述,一般运用演绎推理;课例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议论、说明等)客观描述课堂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提出疑问,引发思考,通常采用归纳方式,从具体到抽象。从目标上讲,论文以建立某种理论观点为指向,追求教育理论上的贡献;课例以事实陈述为主,旨在解决某种问题,改善教育实践。事实上,课例和论文常常联系在一起,为了论证某些论点成立,作者也常常利用具有某种明确倾向的课例作论据,而课例的撰写,特别是教师研究和反思时经常运用论文的手法。课例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而论文并不一定包含课例。第二、课例与教学设计的比较。从内涵上讲,教学设计都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从写作上看,教学设计更倾向于说明,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课例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课例与教学设计具有一致性,课例描述的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状态,包括对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及其变更、突发事件的处理、施教中的体悟等。先有教学设计,后有课例;教学设计在课之前,课例在课之后。第三、课例与教学实录的比较。二者在体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学实录强调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而课例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有闻必录,还可以有反思、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已叙述教育事实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教学实录保持价值中立;课例表达写作者立场。第四、课例与教学案例的比较。课例: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教学案例则又是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
一、材料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站资源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与年鉴等工具书以及制作文献目录卡片。卡片内容包含:
对于单行本,要包含出版单位,报纸包含发行的年月日。
二、确定文章结构
编写提纲的主要作用:
三、写作初稿
初稿的写作是论文形成过程中最艰苦阶段。初稿的目的是要把所有想写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对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从初稿的写作过程中还可及时发现前期文献研究工作有无不足或错误。
四、修改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所写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论文表达形式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 论文的修改不只是在语言修辞等枝节上自找毛病,对全文论点及论据进行再次锤炼和推敲也很重要。最后一步才是定稿。经过不断修改,确保论文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状态。
1、确定论文的选题注意选题的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确定研究方向,在自己课程学习、广泛阅读和资料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具体的题目Tips:尽量选择应用型题目,宜小题大作2、进行文献检索全面搜集资料既可以避免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启发思路、产生观点,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3、确定研究方法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包括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一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Tips: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4、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要有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5、充实论文内容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使材料有力的为论文服务6、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的检查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关键词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
主 要 内 容:论文选题论文结构与大纲论文写作规范一、论文选题(一)选题的含义与意义(二)选题的原则(三)选题应处理好的问题(四)选题的途径与方法(一)选题的含义与意义1、选题的含义选题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选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选题是泛指选择、确定研究的方向,也就是确立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狭义的选题则是指选择论文的主题。2、选题的意义(1)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2)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3)选题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二)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1)社会实践的需要(2)学科发展的需要2、可能性原则(1)可能出成果(2)有完成所选课题的条件二、论文的结构与大纲(一)论文结构的含义与作用(二)论文的基本结构(三)论文本论部分的主要结构方法(四)大纲的含义及作用(五)大纲的类型(六)编写大纲的步骤与方法三、论文写作与规范(一)论文题目的确定与规范(二)正文部分的写作与规范(三)标题后正文前附件的写作与规范(四)正文后附件的写作与规范
根据学术堂了解,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主要遵循以下五大步骤:1、确定论文选题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上需要注意“五新”,即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同时需要在选题时注意题目不能过大,自己要能驾驭。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2、围绕选题,回顾相关理论和研究在我国,多数中文学术资料目前没有上网,需要手工查找;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相对好查询,查找中文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大。进行这一步的原因之一就是确定你的论文内容没有重复别人的工作;在查找的过程中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3、提出理论假设或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在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表达上,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4、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实证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5、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