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应该有要找到的东西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决策心理学解读——以前景理论为研究进路青海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心证如何形成——以问题解决心理学为研究进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1期 论我国社区矫正程序之构建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0年第10期 民刑交叉案件中管辖权异议制度探析政治与法律 2010年06期 律师拒证权的法经济学分析——以证据资源的稀缺性为视角湘潭大学学报 2010年03期 “陪而不审”现象的系统论解读东疆学刊 2010年03期 我国民刑交叉案件司法调处模式的选择与重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论侦查不作为的构成与防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论诉讼上自认的性质求索 2007年09期 司法的“官僚化”与“后官僚化”——现代化语境下的刑事审判权管理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 刑事程序民主论社会科学战线 2007年03期 古弹劾式刑事诉讼模式下的权力配置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刑事诉讼权力(利)配置的原则求索 2006年05期 论刑事诉讼权力配置的均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04期 刑事诉讼分权制衡机制之价值论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4期 反腐败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刑事司法协助体系政法论坛 2005年02期 论诚信机制在刑事诉讼制度中的确立法学家 2005年02期 技术推进与诉讼观念变革——写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年01期 论刑事诉讼中的合意问题——以公诉案件为视野的分析法学家 2003年03期 试论诉讼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年02期 诉讼观念的变迁与当代司法改革法学评论 2002年01期 略论数据电文的证明力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01期 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理论问题研究河北法学 2001年01期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辨析——兼与李莉同志商榷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05期 废除法院取证制度与完善当事人举证责任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诉讼文化的现代变迁与我国民事审判制度变革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01期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本论当代法学 1999年01期 美国陪审制度的两次重大变迁及成因探析法律适用 1998年12期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cssci期刊)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1]伍泽平.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6,(02).[2]李慧.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葛志华.转型之痛“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江海纵横,2007,(03).[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海纵横,2006,(05).[5]孙春明.“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武汉建设,2008,(04).[6]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9,(02).[7]阴月灵.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06).[8]寇丽.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1).[9]谭凌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02).[10]张西茹.“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西北职教,2006,(10).[1]吴理财.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决策,2005,(01)[2]丁祥艳.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3,(04)[3]昌正兴.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4]钟大能.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5]罗恒.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江南论坛,2004,(08)[6]任义成,魏刚.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S1)[7]王璐,侯敏娜.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8]叶尚志.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人才开发,2005,(05)[9]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理论月刊,2004,(10)[10]李艳民.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渭南师范学院代码是1072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渭南师范学院简称“渭南师院”,位于陕西渭南,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学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被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列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历史
1922年7月,受董必武指派,王尚德等人于8月初回到陕西渭南,在赤水镇筹资创办学校,为革命培养人才并成为开展革命活动的阵地,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社,在学校建立了陕西第一个团组织——陕西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私立赤水初等小学正式开学。
1923年5月,学校在乡村教育研究社和小学的基础上改为“赤水职业学校”,招收小学和中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宣传革命思想,为党培养干部。
1925年10月,学校成立了陕西第一个农民武装协会——农民协会;同年冬,又成立了陕西关中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赤水特别党支部。学校培养初、中、高三级师范和农业科技人才,向黄埔军校、“抗大”和革命队伍输送有生力量;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参与策划与发动渭华起义等武装斗争。
1936年,更名“赤水农业职业学校”,更加隐蔽地为革命培养人才。
1949年,渭南解放,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
1954年,学校迁至大荔,改名为“大荔农校”,在其旧址改建了“渭南县第四中学”。
1960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复了陕西省高教局的请求,同意成立“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
1960年7月4日,陕西人民委员会批复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将“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渭南师范学院”,校址在渭南市王真村以东、铁路以南靠沋惠渠一带。
1962年,渭南师范学院因经济困难停办,改组为渭南中学教师培训机构。
1978年5月1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西安、咸阳、渭南、榆林设立陕西师范大学专修科。
经过筹建,1978年5月28日至30日,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第一批557名学生入学报到,校址在渭南市南郊韩马村。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同意在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基础上建立渭南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10月14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渭南地区行政公署发出了《关于成立“陕西省渭南教育学院”的通知》,在原渭南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渭南教育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0年5月9日,渭南师范学院建校50周年。
2015年,学校被总政治部、团中央授予了军地共建共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地。
2017年,学校获得了陕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师资力量
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300余人,正高级职称109人、副高级职称336人,博士学历教师246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科建设
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2个二级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中华仓颉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创业基础》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
省级特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英语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
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英语、经济学、化学
学术科研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科研机构14个,市级科研机构1个。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2011-2015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60项,厅局级项目762项,发表学术论文6081篇,其中SCI、EI论文295篇、核心期刊论文3924篇;出版专著85部、教材60部。
学术资源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累计纸质馆藏文献195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数字期刊1万余种,各种中外文数据库25个,声像资料光盘19951张;中外文报刊1064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由渭南师范学院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创刊于1986年,1991年起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A4开本,96页,综合版,开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秦地文化研究”、“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等色栏目,主要发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论文。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与韩国培材大学、加耶大学、日本京畿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美国犹他州立学院、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数批学生赴国外留学。学院在2012年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俄罗斯语国家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中白文化交流中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2、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12]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认为:“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提出:“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参考文献[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4]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5]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168-169[6]于 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7]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8]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9]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10] 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63-66[11]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12]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13]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14]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5]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16]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17]侯世勋,等.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0-102[18]刘卫民,李 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19]熊亚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我国现有的体育杂志搏 Sports Events 安徽体育科技 Jo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 搏击 TECHNIQUE OF PRACTICAL FIGHTING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冰雪运动 China Winter Sports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池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当代体育(足球) Modern Sports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福建体育科技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湖北体育科技 JOURNAL OF HUBEI SPORTS SCIENCE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河南年鉴 Henan Yearbook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Vocational & Jednical College 健康之友 Healthful friend 今日中国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阿文版) China Today(Arabic) 今日中国(北美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德文版) China Today(German) 今日中国(英文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法文版) China Today(French) 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 China Today(Spain)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 看世界 Worldview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an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乒乓世界 Table Tennis 气功与体育 Qigo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Shangd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少女 Girl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上海调味品 Shanghai Seasoning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Joru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科技 田径 Track and Field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博览 SPORT VISION 体育大观 Sports world magazine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 体育科学研究 Sports Scrences Resarches 体育科研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体育世界 Sports world 体育师友 Tiyu Shiyou 体育文化导刊 Sports Culture Guide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与科学 Journal of Sports & Science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网球天地 TENNIS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新体育 NEW SPORTS 小学教学研究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ech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游泳 Swimming 英语画刊(高中版) English Pictorial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i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 ed) 中国国际象棋 International chess in China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中国排球 China Volleyball 中国少年儿童 China Juvenile and Children 中国体育教练员 China Sports Coaches 中国体育年鉴 中国学校体育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n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浙江体育科学 Zhejiang Sport Science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举例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下面是我整理的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举例,欢迎大家阅览。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
(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举例
[1] 薛凤家. 光本性假说及争论在光学发展史中的作用[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7(3):57-59.
[2] 彭爱贤. 假说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45(3):45-47.
[3] 刘云松. 假说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5):34-36.
[4] 赵锐. 科学假说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科技资讯, 2008, 33(10):252-256.
[5] 屈少华. 科学假说在物理学中的作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6):6-10.
[6] 杜望胜. 浅谈“假说”与物理教学[J]. 课题研究, 2009, 16(9): 8-9.
[7] 冼维平. 浅谈物理研究的“假说”思想[J]. 中学物理, 2010, 28(1):35-36.
[8] 金蓉. 试论物理假说之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2(3):265-267.
[9] 陈涛. 物理学中科学假说的作用[J]. 管理工程师, 2009(2):47-49.
[10] 谢潮涌, 张新海. 物理假说的特征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M]. 教学与管理, 2007, 20:90. [11] 钱伯初. 量子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39.
三、整理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时应该参考。
[1] 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xxx,xxx,xxx,等译.)
新体育、足球世界。
淮南师范学院是二本院校。
淮南师范学院(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入选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始建于1958年,时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原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淮南师范学院。
学院设有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金融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政治学与行政学、园林、光信息科学、数学及应用数学、物理学、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会计学等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的65个本科专业。
扩展资料:
截止2018年5月,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126万册,电子图书近83万种,现刊542种,报纸25种;建有30余个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5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建设有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汇文查询系统和非书管理系统。
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淮南师范学院 主办的以邓小平理论研究、哲学、政治、文学、历史、艺术为主,兼顾数学、化学、物理、计算 机、教育学、体育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学院先后与英、美、德、韩、澳、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大学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淮南师范学院
参考资料:淮南师范学院官网-学院简介
这本刊物我不清楚,你要是着急的话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一下《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总得来说比较好法,评职称用得话正好。
一般至少要三个月。初审和二审比较快,最后终审的时间会长些。要见刊的话估计要六个月了。
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可以帮你查询了一下。四川大学的确是985学院也是211,双一流院校。是公办本科学院,类型是综合类。
四川大学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投稿不容易被收。多从自身找问题,还有就是期刊本身风格特征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是系统投稿,但因为地处蜀地,他们收稿很多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很多稿子大家可能写得还不错,但不符合该刊物风格,所以未予采用!《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成都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获得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名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等荣誉。本刊主要聚焦教育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学术性和探索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来稿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稿件字数须在万字以上。本刊2022年重点选题包括:“双一流”建设与高教改革研究、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的各类教育研究、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教育与乡村振兴研究、“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研究、早期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相关选题的研究。
四川大学是985工程院校,也是211工程院校,而且还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自主划线高校,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4位是川大校友。
学校历史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1900年,四川中西学堂有了第一届毕业学生。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获得二、三等毕业执照的学生,原则上到川内或原籍省、区当中学堂教习,也可自费出洋留学。获得头等执照者,在经过严格考核后,公费派送出洋留学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总督奎俊从四川中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18人,从尊经书院选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带队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公学堂肄业”。“岁以三年为期,前者毕业,后者继往。”1906年四川留学生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国留学的第一次高潮。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锦江书院在1733年,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尊经书院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兴文人薜焕,偕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源头。
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订了章程18条,对办学方针、师生关系、学生奖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张之洞还先后写了《书目答问》、《輶轩语》两书,不仅用于指导尊经书院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学习,而且成了清末新式书院和学堂的必读之物。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例如,为变法图强,英勇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杨锐;离经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的四川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舍身炸死良弼,被孙中山先生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领袖群伦、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伦、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和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等。
四川通省大学堂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1年,上谕宣布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同时发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所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即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新学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由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后组建,仿京师大学堂成例,是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其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古代书院和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学堂,向比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完善。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该指令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的大学堂一律改称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又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
华西协合大学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开学,成为四川大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历史起源。
三校并存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五大专门学校1927年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五院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组成公立四川大学的“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在1952-1956年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恢复“四川大学”校名。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2022年,四川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专任教师457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4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4人(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1人(6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2月,四川大学下辖35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31个,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62]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法医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外科学(普外)、外科学(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凝聚态物理、水文学及水资源、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动画、信息安全、核工程与核技术、水利水电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轻化工程、法医学、历史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英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制药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基础医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医学信息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学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据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官网显示,2003年以来,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校在国际中国国内共发表论文6395篇,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4338篇,SCI收录总数1066篇,
2014年,四川大学SCI收录论文数(Article和Review论文)3647篇,较2013年增长;EI收录论文1883篇,较2013年增长;发表中国国内统计源期刊论文(Article和Review论文)4797篇,较2013年增长;MEDLINE收录论文2226篇,较2013年增长。
四川大学2005-2014年国际论文累计被引用22683篇(2013年为13845篇),共计167377次(2013年为125756次),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504篇,占全部论文的,“表现不俗论文”(其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国际平均线的论文)1516篇,占全部论文的,较2013年上升个百分点,
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长期列为指定的收录对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从创刊起就将本学报列为自然科学综合类及数学类的源刊之一,并一直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也被美国《数学评论》,《最新数学出版物》及《化学文摘》,德国的《数学文摘》和俄《文摘杂志》等收录和评论。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自然博物馆、康乃尔大学、大英图书馆、大英科技图书馆、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列为馆藏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月,学校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8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220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比利时的5所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的国际和境外科研合作平台和中心有: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双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等。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截至2019年1月,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12年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2016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外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2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咨询项目万余项。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支非军方III类国际应急医疗队(Type3 EMT)。华西远程医学网络成为中国最大规模远程医学教育与分级协同医疗体系,覆盖20个省市区、748家医疗机构,惠及5亿多人口。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