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都在发展,却保持着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更亲密的联系呢?我园今年以“”为教研课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从一个整体去设计主题教学与区域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主题教学与区域活动是能相互交融,携手共同发展的。 一、班级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教改革地不断深入,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主题内容贯穿于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之中,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直观到具体,有针对性等特点来设置区域活动,并根据当前主题的需要和孩子们的兴趣,生成新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幼儿在这些区域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表现和大胆创造,获得多种经验,使他们的语言、交往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区域活动内容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如在大班“我爱祖国”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角色游戏“我是小导游”、美工区“制作国旗”、语言区“我长大了干什么”“我去过哪些地方”等呈现主题内容,孩子们在已有简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并创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区域游戏有效推动主题活动的发展,引发新的主题活动 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注重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兴趣所在,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区域材料,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帮助幼儿生成新的主题。 如:在中班“我爱劳动”这一主题中,我们开展了角色游戏“美发店”。活动中美发师热情接待顾客,询问顾客想做什么样的发型,热情地为顾客洗发吹发烫发,这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他们都抢着参与游戏。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兴趣点,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调整分析幼儿对美发店的知识经验,有关发型创意造型的主题生成了。孩子们可以借助小夹子、小发带、假发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型的设计,并在美工区投入设计发型的纸板以及立体纸偶,活动中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的创意,玩得开心极了。在“幼儿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引发新的主题 “我是小交警”、“小小防火员”等。 三、主题背景下各个活动区域之间以整合的内容为契机,发挥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围绕着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活动是紧密结合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而且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主题背景下将各区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的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比如:我们的语言区域与其它的区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美工区为语言区制作了丰富的自制图书,手工,为故事剧场制作头饰、道具、海报等等。同时,在美工区也处处可见“语言”的渗透和运用,美工区的材料盒上用文字标注了各种材料的名称,手工制作的方法步骤配有相应的图文说明。在各个角色区,如娃娃餐厅、理发店、超市等,物品的名称、游戏开展的步骤等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既让幼儿理解了游戏玩法,又丰富的游戏的环境。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有同等教育的作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可相互代替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一体化,才能使幼儿教育最大程度的得以完善。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幼儿园自主运动区域设计思考
为了提高活动区域的可利用性,幼儿自主活动区域的创设必须考虑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活动场景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要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要体现运动量大小及层次的不同,要适宜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发展。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幼儿园自主运动区域设计思考论文,以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自主运动活动充分尊重并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幼儿自主活动区域时首先需要创设多元化环境,营造自主活动氛围;其次要投放适宜的运动材料,提高幼儿自主运动兴趣;再次要实行开放式策略,推动幼儿主体性发展。
关键词: 自主运动;运动区域;区域创设。
一、创设多元化的运动区域,营造自主活动氛围
融合幼儿园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创设多元化的运动区域,目的是让幼儿拥有更多似曾相识的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能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器械材料、玩伴和游戏方式,为创造性活动和合作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使运动情景与幼儿运动呈现动态的互动状态。
(一)因境而异,巧妙规划,创设“情景式”固定运动区。
“情景式”固定运动区指固定创设在户外场所、带有一定的故事情景,以“走、跑、跳、平衡、攀登、钻爬”等粗大动作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区,但它不是孤立地发展粗大动作,而是通过粗大动作的自发练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活动的需要,既安全、宽敞,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原有的运动器械、设施设备,将周围环境和运动区域进行有效结合,赋予故事性或情境性,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练习某一动作,而是自发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故事情景中运动。
(二)因物而异,灵活搭配,创设“组合式”可移动运动区。
“组合式”可移动运动区指幼儿可用双手操作运动材料来进行游戏的场所,体现多种玩法、多种功能性,可任意组合,可移动,可灵活使用,具有丰富幼儿运动体验、发展幼儿运动能力、提升幼儿运动思维的作用。运动材料越具有可移动性、可变化性,幼儿的运动体验就越丰富,对幼儿综合运动能力以及运动思维发展的作用就越大,这是因为运动区中不断变化的运动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所以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幼儿某项运动能力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或投放能发挥特定功能的器材,另一方面应挖掘体育玩具与器械的玩法,提供能进行各种组合变化的非结构性材料,让幼儿变换花样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游戏。
(三)因人而异,相互融合,创设“整合式”班级运动区。
班级运动区是各年龄班以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为目的,充分利用班级楼道走廊、周边环境的三维空间开展幼儿运动的区域,既可以运动区域独立呈现,也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区域学习相互融合。活动场景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尽量考虑到场所特点、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差异。如整合小球运动、平衡、力量、耐力等内容所创设的平衡桥、投球人洞、走高跷、打乒乓球、竹竿舞、挑担等;整合民间体育游戏内容设置的赶鸭子、跳房子、翻绳、走大鞋等;整合幼儿自主游戏内容,提供收放自如又有趣的打地鼠、多米诺骨牌等活动材料。班级运动区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也有助于幼儿获取不同情境、场地、环境特点下的体育活动经验。
二、投放适宜的运动材料,提高幼儿自主运动兴趣
运动材料是区域运动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就曾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了运动材料与幼儿活动的密切关系。在材料投放中,教师既要考虑投放充足的材料,也要把握好幼儿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发展性。
(一)材料的多样性。
在考虑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幼儿园应尽可能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能激发幼儿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材料。提供的材料既要能锻炼幼儿身体各个部位,又能让幼儿进行力量、耐力等体能方面的练习。锻炼的点要广,既要有锻炼上肢的材料,也要有锻炼下肢的材料,还要有让幼儿发展走、跑、跳、平衡、钻爬、投掷等多种动作能力的材料。
(二)材料的层次性。
为了提高活动区域的可利用性,幼儿自主活动区域的创设必须考虑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活动场景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要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要体现运动量大小及层次的不同,要适宜于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发展。如在“球区”为幼儿投放大小、重量不一的球和球拍等;在“投掷区”设置大小不同的投掷口,有的口小些,有的口大些,有的高些,有的矮些,有的正些,有的斜些。这些蕴涵着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材料有助于幼儿从多种角度锻炼投掷能力,促进幼儿视觉运动能力和运动准确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运动的适应能力。
(三)材料的趣味性。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园自主运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必须考虑幼儿的喜好。这就要求投放的材料要注重趣味性、可玩性和艺术性。在区域活动中,只有有趣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开发出适合幼儿、能激发幼儿兴趣的运动材料。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收集的材料,通过改装成为幼儿感兴趣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以此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多开发动态的、具有局部夸张特征的活动材料。
(四)材料的发展性。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他们的兴趣总是在不断变化和转移。他们会对玩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产生厌烦感,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环境和游戏材料,而总是对一些新出现的或奇特的区域运动内容特别兴奋,希望尝试和加入。为此,在运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调整活动材料,以此提高幼儿的运动兴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三、实行开放式策略,推动幼儿主体性发展
(一)运动时空的“刚性”与“弹性”调控策略。
这里的运动时域指的是运动时间、地点和内容方式。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幼儿园每天至少应该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但选择哪个时间段、采用什么方式、择取什么内容则是教师可“弹性”调控的,最根本的原则是满足幼儿自主运动和发展需要,即幼儿的作息时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交由教师根据原则进行安排,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园所的时空特点,对幼儿的活动时间进行弹性安排。如对一些运动场地开阔、相互干扰小的幼儿园,运动区域时间即可安排在上下午的适宜时段内;而对场地空间有限的幼儿园,幼儿只能按照安排的时间段到指定的区域内活动。在活动内容、方式上也应让教师有较多的自主权。这样的实施策略有助于幼儿园的运动区域活动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二)运动过程的“幼幼”与“师幼”互动策略。
在运动中建立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是提高运动成效的有效策略。教师既是运动材料的提供者,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并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引导者,同时还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本身就能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通过师幼互动,特别是教师以大朋友、大伙伴身份与幼儿一起运动,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种种状况,如遇到的困难、兴趣的强弱、不同的玩法、遇到的冲突等,并由此积极捕捉教育契机,进行良好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之间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相对而言能‘力较差的幼儿,这不仅能帮助能力强的幼儿进一步增强自信,产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而且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同伴的帮助使他们没有压力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运动评价的“自主”与“分享”推进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评价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和合作的过程。”幼儿园要借助“自主”评价和“分享”评价,为幼儿创设条件,让幼儿参与评价、学会评价,并为他们提供与本班幼儿及其他班幼儿交往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游戏伙伴,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幼儿大胆说、大胆问,使幼儿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让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以此来推进幼儿的运动和学习。
总之,自主性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自主运动区域的有效创设与利用对幼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能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幼儿园应有效促进“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快乐体育”的转变,进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6.
[2]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7).
[3]陈雅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6.
[4]王占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4.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区的环境和场地大小直接影响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室一定要选择在一些安全的大方进行,可以让幼儿尽情地活动。指南中也很重视幼儿的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目标。体育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各种功能得到发展,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心情愉快,增强体质,对肢体动作起到协调的作用,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抵抗力,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但有的幼儿园班额大、园舍面积小,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就比较困难,不能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
1、合理利用场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
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挖掘自己的潜力,有效开展体育活动。首先,教师需要进行作息时间的调整,错开其他班级体育活动的时间点,首先修改日作息时间表,可以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进行重新划分,合理分配各班级的体育活动时间。将活动场地向操场边缘发展,利用操场边的小区域进行体育活动。由于活动场地有限,一些体育设施不可能固定在活动区域,在选择活动器材上要选一些收放自如的材料。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项目,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有效地完成体育活动。在投放幼儿器械材料时,尽量投放一些小一点、可以折叠、容易收拾的运动器械,教师进行探索思考,合理利用周围环境,既要节约空间还要利于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可以提高幼儿小区域体育活动的质量。
例如,在体育活动区,放置一些球类、小推车、呼啦圈、跳绳比赛、曲线跑、过独木桥、跨小河、双脚分合跳、跳方格、和米字格等等这些适合场地小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教师进行统一组织,安排活动。让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展。教师先将幼儿组织排成队列,依次进行体育活动。一个健康的幼儿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将康起着重要作用,增强心肺功能。对骨骼生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强抵抗力。
2、培养幼儿勇敢、抗挫折的精神
合理安排好小空间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废旧材料改造,做一些教学教具,注重这些器械的颜色和形状,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活动器材,可以提高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己设计玩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幼儿在体育活动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总会害怕,不愿意尝试,教师对幼儿进行细心引导,可以让幼儿收集一些易拉罐,装成一个彩色的易拉罐乐园,引导幼儿自己发挥想象,教师进行搭建,让幼儿参与进来,让幼儿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达到寓教于乐。
3、合理利用场地,开发体育新项目
幼儿园的操场是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场地,但由于场地上摆放了一些大型玩具,活动面积就不集中,对幼儿活动不好进行统一管理,但其他地方的空地还是很多,可以将活动区域边缘化发展,可以将周围区域进行划分,在周围区域摆放小推车,轮胎等,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推车比赛,将轮胎摆放成障碍物,组织幼儿进行攀、爬、钻等活动。还可以纵向发展,利用操场边的大树设置旋梯,荡桥等设施,创设立体户外活动的格局,满足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幼儿进行多种体育活动的训练,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锻炼身体的快乐,教师可以对环境进行观察探讨,得出活动方案,进行实施。如在两棵大树之间制作一个荡桥,荡桥设置离地面二十公分,下面摆放一些海绵类的软质品,防止幼儿跌倒,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平衡练习,让幼儿在上面走、坐、爬等训练,锻炼幼儿在专注力和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将轮胎绕操场摆放一周,作为障碍物,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推车比赛等,将轮胎堆放在操场的一角做好固定,组织幼儿进行攀岩,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体能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组织幼儿尝试不同的体育活动,增强幼儿的探索能力,满足幼儿的情感和认知需求。
4、总结
幼儿健康的身体素质离不开体育活动的训练,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开发幼儿智力,使幼儿心情愉快,协调四肢动作。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教师有通过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活动策划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项目。策划一场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活动时间一般来说,一场小型的活动需要在一个月以前就确定好举办的时间,而大型的活动最好在半年之前就确定举办的时间,如果仓促之间举行活动,很容易发生混乱。2、活动目标活动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企业推广活动是提高知名度,或者增加销量等。3、流畅清晰的流程一场活动的举办是一个团队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流畅清晰的流程很容易造成重复工作、遗漏工作或者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确定活动的宗旨以后需要制定一个流畅清晰的人员职责安排。4、充裕的活动预算活动资金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活动举办之前需要对每项的开销进行一个规划,在活动举办的同时也需要对每一项的开销进行把控,减少某一项的支出又或者增加某一项的支出。务必把每一笔的支出用在最合理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5-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融合融合是智者的创新,是勇者的实践,是使原有物在其基础上趋于完美的一次变革。当iphone4问世时,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乔布斯所言:“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起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盗贼”:他从奔驰车的设计中借鉴了其流畅的线条,从日本电饭煲的构造中创造了电源和主机分离的装置,他从......于是,苹果问世了。那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如同一阵狂风席卷整个it界,人们折服于它产品流畅的线条,超薄的机身,强大的应用,苹果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公司。这一切都归功于乔步斯将不同事物的完美融合,归功于少有人能出于左右的智者的创新。而早在北魏时期,中国的孝文帝也同样进行了一次伟大的融合:承汉制,改汉名,习汉语,君主身体力行的汉化改革,使其民族与汉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巩固了发展和文化的双向交流。反观乾隆年间,出于对西方势利的戒备之心和骄傲自大的心态,使国门紧闭,闭塞落后,从而导致了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挨打局面。孝文帝和乾隆截然不同的做法,取决于勇者是否敢于实践,是否愿去做出改变,其结果不言而喻。融合就像是在煮一锅汤,每一次放进佐料的同时,我们不会知道它是变得更美味了还是毁于一旦。然而,倘若我们任之无为,它始终是一锅清汤,平谈无味,乏而不奇。融合擦出的火花洵烂夺目,人们却不知在交汇那一刹那的激烈碰撞,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刹那的“水火不容”,才为后来完美的契合奠定了基础。诚如乔布斯当初遇到软件不兼容的问题,诚如孝文帝懿旨初下时大臣们严辞抗拒。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是趋于完美的一块敲门砖。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融合也成为一种大方向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融合必会成为促进世界稳步发展中流砥柱。没有什么比各民族的优点汇聚在一起更让人兴奋了,不是吗?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三、区域材料设置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6--7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衡发展。
一、启发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创建区域活动的环境。所有的区域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后来自主生成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主题活动“钮扣王国” 活动开展前,我们对组织的活动、环境大框架的布局、根据主题将创设哪些区域等进行了整体的构思,在孩子们收集纽扣的同时我们设计了四个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纽扣娃娃作为主题墙饰的背景,孩子们一看到纽扣娃娃就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以后进一步的主动探究活动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我们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把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形状、材料、颜色和大小各异的钮扣(实物、图片),创设区域“纽扣总动员”“学做盘扣”随着主题的深入我们相继诞生了艺术宝宝区,包括“纽扣的畅想”“学做钮扣项链”“钮扣相框”“纽扣印章画”“纽扣拼图”;聪明宝宝区包括“比多少”“纽扣排序”“分纽扣”;能干宝宝区包括“百变垫子”“夹钮扣”。情景化环境的创设支持了区域游戏向纵向发展,如充分利用了教室的外走廊瓷砖创设语言区“神奇的花果山”“我喜欢的纽扣”;鼓励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和纽扣制作一串串钮扣风铃悬挂在走廊上空,营造出“纽扣的世界”氛围,优化了外环境。二、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主题活动。在“多变的纽扣”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纽扣的颜色、形状、材料等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我在“聪明宝宝区”提供幼儿收集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的纽扣及分类盒让幼儿按颜色分,如红、黄、蓝、黑等;按形状分,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按大小分,如最大、最小、不大不小等;按质地分,如塑料、布质、金属、木质等。利用纽扣的特征组织幼儿开展“比多少”“纽扣排序”等区域活动。为了引导幼儿感受纽扣色彩、形状的多样,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帮助幼儿积累形、色搭配的经验,我在“艺术宝宝区”开展“纽扣的畅想”“学做钮扣项链”“钮扣相框”“纽扣印章画”“纽扣拼图”等区域活动;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在前一阶段收集、观察、摆弄纽扣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感受,我打破传统的“语言角”中只为幼儿提供几张图片这样呆板的活动,我尝试将“语言区”布置在教室的外走廊瓷砖上,让幼儿在师幼共创的“神奇的花果山”上边讲边玩,在讲讲玩玩中达成主题活动目标。为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我在“能干宝宝区”提供“百变垫子”“夹钮扣”等游戏活动。三、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同时,我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并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我想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活动区教学的起点,不是活动区教学的全部。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如:在《纽扣印章画》活动中发现幼儿很喜欢摆弄纽扣,但是真正印时活动效果却并不怎么好,首先是纽扣不是很平整,表面有许多凸起,其次纽扣没有吸水性,印到纸上图像不清晰,成功的不多,所以我立即改成在橡皮泥上印,这样的活动幼儿十分喜欢,基本上却能同样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区域活动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活动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三、区域材料设置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 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 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 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 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6--7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衡发展。
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分课教学的好处1、主题活动贴近日常生活,幼儿兴趣高。幼儿园的主题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幼儿的兴趣点为话题,这样的话题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也会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学习的兴趣会更浓。2、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相对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来说,主题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这些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而进行,这个话题始终贯穿与主题活动的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就构成最后的大主题。3、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相对与传统的分科来说,主题活动更灵活,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孩子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一个月或半个月完成,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是传统的分科教学所不具备的。另外,主题活动更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区域活动就是一大特色,每次主题活动时,都会相应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主题教学的一部分,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因此,有可能父母在某段时间会感到孩子不像分科教学那样学到很多知识,但是长久的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再逐渐提高,而且知识面会很广,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我有一双小小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5岁的幼儿正是对周围环境充满着好奇的年龄,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伸手去摸、去拿,喜欢动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手是熟悉的、直观的、形象的,幼儿通过熟悉的手来学习外形特征和功能,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对手有了新的认识及较全面的了解。熟悉的就是幼儿感兴趣的,才能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这就达到了培养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好习惯,还能起到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爱劳动和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教育幼儿勤洗手、讲卫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所以我在选材方面注意情趣性、游戏性及适时教育,利于幼儿了解周围事物,给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的目标,活动目标设定为: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善于动脑、善于发现。教育幼儿讲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丰富词汇: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
重点:正确说出手的特征,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难点:让幼儿了解手的功能,懂得手是人体身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就利用区域活动角,让幼儿到喜欢的区域进行操作,既有宽松的空间又有学习的价值,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知了手的功能。
四、说教法
1、游戏法: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我有一双小小手》。
2、直观法:用自身最熟悉的手来认识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用游戏的形式数手指,知道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比一比:手指的长短、粗细,最小是小指,最粗短是大拇指。孩子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的,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要爱护手。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3、巩固法:区域活动区是孩子最喜欢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发现将认识渗透到具体形象,有趣的活动游戏之中,很自然的知道手的特征和功能。
4、延伸法:我有一双能干的手。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件好事,既培养了孩子的良好品质,又达到巩固认识手的功能,还可以让幼儿在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的前提下,体验快乐的愉悦,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激发兴趣——探索尝试——游戏交流——体验快乐
1、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猜谜语,引出课题《我有一双小小手》。丰富词汇:手掌、手背、手心、手指、指甲。
2、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把自己的小手伸出并与同伴相互观察、讨论,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让幼儿比较手指的长短、粗细、最长的叫什么?最粗短的又叫什么?每只手指头还长着什么?我们的小手能做什么?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要爱护手、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3、让孩子在最喜欢的区域自由操作、探究,将认识渗透到具体形象,有趣的活动游戏之中。很自然的知道手的特征和功能。此环节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氛围,又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为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感兴趣的同时,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交流愿望,又复习巩固了所掌握的知识,感知了手的功能。
六、活动延伸
让孩子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采用这活动延伸的形式,既培养了孩子的好品质,又体验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达到巩固认识手的功能。
一、主题设计的`背景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也有“三岁定八十”的老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的不够主动用手,如何用好手的认识不够多。通过这次班会,使小朋友认识到双手的作用,会用手,用好手。用自己的双手学到更多的本领,充分激发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的主动性。
二、活动目的
1、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小手在学习和生活上能把哪些事情做好。
2、过程和方法:通过猜谜语,儿歌朗诵和开展比赛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好,激发学生用手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形式
猜谜语、朗诵表演、展示台、小组讨论、比赛
四、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1) 收集关于手的儿歌。
(2) 准备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
(3) 排练节目。
2、教师准备
(1) 准备主持稿和指导排练节目。
(2) 准备比赛的奖品
五、活动过程
1、出旗。这是少先队的象征,让学生们感受到班队课的气氛,打起精神。
2、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3、猜谜语,导入班队主题“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4、欣赏儿歌朗诵《人有两个宝》和《小小手》
5、利用展示台,把同学们的手工制作的作品相互展示,并指名让个别说说有意义的制作意图,了解自己的小手充满了创作的乐趣。
6、另外小组讨论:我们的小手除了能给我们带来美丽的图案,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还能做些什么?在使用手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会用手,用好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7、接着开展穿衣服、系鞋带比赛、理书包比赛,比一比谁的手巧,谁的手能干,把班队活动推向高潮。
8、最后,大家一起跳起集体舞《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快乐声中结束。
9、紧接着退旗仪式,班队正式结束。 在本节班队课里,我注重各个环节的组织和衔接,每一个活动都是围绕着使小朋友认识到双手的作用,会用手,用好手的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的感受和学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录有《我有一双小小手》的磁带、录音机;手的挂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我有一双小小手》。
十个好朋友,你有我也有。
五个在左,五个在右。
只会干活,不会开口。
二、认识自己的手。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教师提问:小朋友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哪儿是手心?哪儿是手背?哪儿是手指和手指甲?你有几只手?每只手有几个手指头?
2、认识并学说手指名。
(1)师:“(伸出双手)小朋友你们也和老师一样都有一双手。它们是好朋友,非常友好,互相帮助,还帮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做神秘状)小朋友,手指在说话呢,让老师听一听它们在说什么(做倾听状)。噢!它们在说,小朋友都有好听的名字,可是我们没有名字。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手指起个名字好吗?”
(2)师:“(伸出大拇指)小朋友,你们看它是家里最大的,我们就叫它大拇指吧!”(幼儿学说“大拇指”)
“(伸出食指)它在大拇指的旁边,在点数和拿食物的时候经常用到它,就叫它食指好不好?”
“(伸出中指)它在中间,又是个子最高的,就叫它中指吧!”
“(伸出小指)它最小,就叫它小指!”
“(伸出无名指)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咱们一起动动脑筋(做思考状)可名字都让它们几个占去了,没有名字了。哎,小朋友,没有就是无,那么我们就叫它无名指吧!”
(3)教幼儿学读儿歌《手指歌》,并表演相应的动作。
3、做“玩手指”游戏。
(1)教师伸出手指或出示图片,请全体幼儿或个别幼儿说出它的名字。
(2)引导幼儿按教师指令,让某个手指“弯下去”或“站起来”,练习手指的灵活性。
4、启发幼儿联想手还有什么用?用“我们的手做什么?”说一句话。
三、活动延伸
1、在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反复练习伸手指,说指名。
2、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活动,鼓励幼儿学着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区域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都在发展,却保持着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它们之间是否有着更亲密的联系呢?我园今年以“”为教研课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从一个整体去设计主题教学与区域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主题教学与区域活动是能相互交融,携手共同发展的。 一、班级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教改革地不断深入,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主题内容贯穿于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之中,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直观到具体,有针对性等特点来设置区域活动,并根据当前主题的需要和孩子们的兴趣,生成新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幼儿在这些区域中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充分表现和大胆创造,获得多种经验,使他们的语言、交往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区域活动内容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如在大班“我爱祖国”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角色游戏“我是小导游”、美工区“制作国旗”、语言区“我长大了干什么”“我去过哪些地方”等呈现主题内容,孩子们在已有简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并创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区域游戏有效推动主题活动的发展,引发新的主题活动 我们在主题活动中注重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兴趣所在,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区域材料,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与需求,诱发主题活动的生成,帮助幼儿生成新的主题。 如:在中班“我爱劳动”这一主题中,我们开展了角色游戏“美发店”。活动中美发师热情接待顾客,询问顾客想做什么样的发型,热情地为顾客洗发吹发烫发,这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他们都抢着参与游戏。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兴趣点,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调整分析幼儿对美发店的知识经验,有关发型创意造型的主题生成了。孩子们可以借助小夹子、小发带、假发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型的设计,并在美工区投入设计发型的纸板以及立体纸偶,活动中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的创意,玩得开心极了。在“幼儿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引发新的主题 “我是小交警”、“小小防火员”等。 三、主题背景下各个活动区域之间以整合的内容为契机,发挥幼儿学习的创造性。 围绕着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展区域活动是紧密结合的,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每个孩子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而且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主题背景下将各区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的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比如:我们的语言区域与其它的区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美工区为语言区制作了丰富的自制图书,手工,为故事剧场制作头饰、道具、海报等等。同时,在美工区也处处可见“语言”的渗透和运用,美工区的材料盒上用文字标注了各种材料的名称,手工制作的方法步骤配有相应的图文说明。在各个角色区,如娃娃餐厅、理发店、超市等,物品的名称、游戏开展的步骤等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既让幼儿理解了游戏玩法,又丰富的游戏的环境。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有同等教育的作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可相互代替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一体化,才能使幼儿教育最大程度的得以完善。
浅谈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论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是西方历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研究,于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进行长期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构建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关于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此,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改革,直至今日,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自由:蒙台梭利教育的理想诉求
什么是自由?自由与教育是什么关系?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精神实质何在?这是我们关于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自由”的基本概念
“自由”,一个美丽且使整个人类向往的词汇,更是历史上中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以思辨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康德和黑格尔在理论上对自由进行了深刻地探讨,彰显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争。北京大学王海明老师在详尽探讨西方历史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辨析后指出:“自由,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就是不存在外在障碍因而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进行的行为。”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为达到“自由”需要三个条件:行为的主体、不受限制、想做或不想做的事件。
(二)教育对自由的追寻
自由不仅是人的存在标志,甚至是人成为人乃至人的全部之特质。自由之人能够达成其内心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融合,进而创造文化改造世界。然而历史警示我们,在自由化的进程中,自由人往往被残酷的外部世界所奴化,人失去自由失去个性。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存在者。自由使人性得以解放,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形成,人性的解放是其基础,教育对自由的追寻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因而,对于自由与教育关系人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自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成为人实现自由的必要途径。
在西方历史中,最早正式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倡导的自由学科其核心是人的理性之发展,目的是要在具备闲暇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分。加上这一时期的“七艺”课程为自由教育思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堪称古典的、完美的教育。文艺复兴以后,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文特征,要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人性的独立自由。在课程体系中,发展了“七艺”课程,调整了中世纪的神学内容,以自然和人本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文学科,从体育、智育、德育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界定,集中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对儿童的热爱。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内核探究
当历史跨入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时期,教育学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对儿童本性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表征着科学教育学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经过4年的教育实验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观点,在她的著作里蕴涵着深刻的自由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儿童具有“内在生命潜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自由”叫,认为物种的固有特性不会改变,它们只会稍有变异,教育不能创造生命,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长不是因为给予了它充足的营养,而是他潜在的生命在发展,是因为生物学的规律在指引着生命本身发展着。在这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自我成长的个体,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发展的潜能,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曾说:“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2.“自由”与“纪律”同行
给予儿童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儿童发自内心需求的自主活动,它并不排斥纪律。因为儿童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他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要正确使用教具,除此之外的任何有益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教师都应智慧地去观察和理解儿童,为其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那么对于纪律如何理解呢?蒙台梭利曾说:“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这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3.首次提出“工作”的概念
“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不同于成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自由活动,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不是强制的,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人的工作要遵循社会规则和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概括了儿童工作的特点川:第一,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本能需求;第二,无外在目的,以自我实现为内在目标;第三,是一种创造性与建构性工作;第四,须独立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以环境为媒介来改造自己,形成自身的个性品质;第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由此看出,儿童的工作具有自由、独立、自主的特点,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3至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她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为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工作,在工作中将儿童的活动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内在潜能通过外在的自由活动自发地表现出来。
二、自由教育: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的灵魂
蒙台梭利课程作为蒙台梭利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倍受关注,蒙台梭利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健全人格。自由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在指引着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使儿童身心获得和谐发展。
(一)游戏是儿童学习经验的组织者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强调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课程组织者,而突出了游戏在课程实施中对儿童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建构。蒙台梭利本人对游戏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蒙台梭利著作中反映的是她对漫无目的的闲暇游戏的反对,而是宣扬以现实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游戏,并提出游戏是儿童身心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认为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只有儿童自由选择的游戏才能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才更符合儿童内心发展的需要。但儿童自由选择游戏的场所和游戏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对儿童来说是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自由选择的游戏应具有秩序感和目的性双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蒙台梭利创设了许多游戏活动来训练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如在感官训练中,进行“找朋友游戏”、“蒙眼游戏”,数学区有“邮票游戏”、“蛇形游戏”、“做数字卷”等等。游戏可以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设计者和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儿童经验的真正组织者和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游戏。
(二)主张区域教学,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区域教学在各国的兴起源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将教室分为不同的区域,即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生活区及科学文化区5个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可以分别进行不同区域教学,而大部分情况下需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要明确的是在蒙台梭利教学环节中,除了主题活动,“自由选择工作”中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自由自主地选择某个区域的某个教具进行工作,而教师作为观察者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蒙台梭利课程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1.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在蒙台梭利课程实施中,区域教学的开展一般与主题活动密不可分,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各区域教学内容融合其中。各区域的教学内容为主题活动目标服务,而主题活动目标也成为各区域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融合了各区域教学内容,很好地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以“圣诞老人的礼物”为主题活动开展的各区域教学,在感官区可投放各种圣诞节礼物的配对或者“神秘袋”的活动,在数学区可创设一个在圣诞树上挂苹果的活动进行数数练习,在语言区可选择几本关于圣诞节的绘本进行阅读并讲解圣诞节的来历,在科学文化区准备各种彩色纸张和笔制作圣诞节礼物送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等等。总之,这样的区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在主题活动的指引下,儿童可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发挥想象力,开展各区域的活动。
2.以个别指导做保障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在具体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每位儿童会有其独特的内在需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中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关注到每位儿童,特别是在“自由选择工作”教学环节中,儿童可以不受课程领域的限制自由选择工作,自主确定完成工作的进度。在具体活动中,还可以将儿童分组,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儿童完全由自己决定工作的内容、时间、频次及工作合作伙伴,能够使儿童获得个性的发展。教师会在不影响儿童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指导儿童对教具的正当使用,这里所说的正当使用是指儿童不能破坏教具、乱放教具,同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对儿童的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每位儿童的个性需求,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形成。
(三)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环境”要素。她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开发儿童的潜能,使其获得自由发展。教育就是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蒙台梭利看来,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首先是具有自然本性的自然体,对待儿童的生命首先要将其看作植物动物的生长,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满足其身体发育,儿童的精神生命更需要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满足其心灵慰藉。因此,要创设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和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在蒙台梭利课程中为儿童准备的环境应该是物质环境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的。
1.创设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课程中所关注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活动材料的`准备,其中以蒙台梭利教具为代表。教具是为了儿童的“工作”而设计的,它也被称为工作材料。蒙台梭利课程内容就蕴涵在教具中,共分为感觉、数学、生活、语言和科学文化5个领域的教具。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教具的选择和安排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园小班应以生活区的教具为主,因为小班的儿童需要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在操作教具过程中需要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协同合作,因此在中班应选择大量的感官区教具,尽早训练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为其他能力特别是智力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到了大班应以数学区、语言区和科学文化区的教具为主,这时的儿童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当然这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划分的,在某一个阶段以某一个区域为主的同时,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将其他区域的一部分教具也要投放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安排不断调整教具材料的投放,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儿童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2.创设心理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心理环境的准备,它包括教室布置及和谐师幼关系。一方面,在教室的布置上,她强调一切遵循“自然”。教师要考虑房间是否适合于孩子们使用的,桌椅是否符合孩子的身高,是否便于孩子移动,教具孩子是否够得着,教具是否适合孩子使用……整个房间应该是为孩子设计,并可以由孩子自由支配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的生命潜能才能自发地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其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蒙台梭利谈及教室环境布置时强调教室内每样物品都应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为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为儿童形成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室环境一定是自由的、有秩序的、温馨的和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师幼关系的建立上,蒙台梭利对教师角色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蒙台梭利教师是儿童自由活动的保障者,教师要明确其任务是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排除影响儿童自由发展的障碍,激发儿童潜能。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气氛下儿童才能获得自由发展,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四)“无奖惩”是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的主题
蒙台梭利曾猛烈地抨击旧教育中用奖励和惩罚来诱惑和强制儿童服从的做法,提出了“无奖惩”的教育,主张儿童“自律”。当然自律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如“教室常规”,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制定的,当儿童违反教室常规时,儿童会自然地接纳违反教室常规带来的后果。在教具使用过程中,教具本身存在自我纠正,教师无需提示“你做错了”或者是“你太棒了”,对于儿童的成功,教师可以给予微笑并引导儿童回想是怎么做到的来总结成功的经验,使儿童获得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外人给予的赞许;对于儿童的失败,教师仍然给予微笑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帮助。蒙台梭利的“无奖惩”评价更关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更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示着最自然的最全面的特征,同时,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儿童的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教师进一步的课程安排提供依据。
三、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自1994年正式传入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蒙台梭利教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使其经历了百年以后适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将要考虑其本土化问题,必须要将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合理要素借鉴过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尊重儿童,追求儿童整体人格发展
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源,这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显然,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渐渐认识到,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为本,并且以儿童的整体人格发展为宗旨。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了解儿童,才能研究儿童的内在需要,教师对待儿童不能以成人的要求为标准,无须严格的纪律,教师只须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由地发展,其整个人格特征必将自然流露。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阔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丰富的知识容量使得幼儿自身具有了现代化因素,此时的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的儿童对自由平等的需求更高更强。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教师应扮演观察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从而与儿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依据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当前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精髓,参加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幼教工作的热爱,了解儿童的需求,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有创新精神,结合幼儿园实际研发儿童工作材料等等。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使每一位儿童都获得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个别指导的教学形式,如孔子的“因材施教”。但它并不是人们认识教学规律积极创造的产物,那时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已只不过是适应古代极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产生的。目前,集体教学仍然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般会将儿童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所明确强调的。众所周知,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特征平分秋色,在幼儿园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四)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注重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
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纲要》中将教育评价专门作为一个领域进行阐述。事实上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仍然没有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评价体系。蒙台梭利课程评价理论为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不断追求,发展性评价成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趋势。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档案袋评价运用广泛,作品取样系统也在一些幼儿园尝试开展,虽然在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儿童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追求智商分数的足迹。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对评价方法本身的把握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师似乎还没有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科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走上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区域游戏的环境要创设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关的情境在区角活动创设中,老师要融合主题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投放相关的材料,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孩子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多数采用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要求比较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幼儿的个体需求与个别差异,而区域活动却可以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化的需要。而近年来,人们似乎更致力于开展主题活动,而区域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渗透。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在区域的划分上似乎仍然按学科领域来进行。区域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操作方式、教师的指导等实际上具有分科活动的明显特征,各区域间缺乏相互的联系。这就有碍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整体性的发展。通过大班的实践活动,我们充分认识、体验到区域活动能有效的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扩展,而主题活动又能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探索体验,实现教育价值。因此,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其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整体,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