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秦始皇陵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秦始皇陵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秦始皇陵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至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 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30年前,兵马俑博物馆还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 30年过去了,可是这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陕西省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陵以东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前不久,记者又一次重访这里。 奇迹制造三十年未解之谜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秦俑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邓小平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记者了解到,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是奇迹。由于制作的人很多,一个人一种风格,有中央宫廷的工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马俑觉得都差不多,由于我们搞的时间长,能看出是什么人做的,宫廷工匠制作的作品从形象来说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来自民间的工匠制作的风格比较清新活泼,高矮胖瘦都有,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从整体看,宫廷工匠的技艺水平高一些,比较熟练一些。民间工匠水平有高有低,这主要体现在身体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长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样。另外从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当然,出土文物在证实一些史实的同时,也同样给专家学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兵马俑由于其特殊时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谜也远远多于任何出土文物。这些谜团涉及到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写实,秦俑不是这样,它写实,但带着一定的写意。 在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上,可以看到,这些剑出土时候都非常锋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没有生锈,制作得也非常规整,经过检测,它表面上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发明,美国在1950年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出土的青铜剑在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有人做过各种模拟性实验,北京冶金技术研究院做过一个实验,用老陈醋、土硝和铬矿石加在一起加热,加热到800度,变成液体,涂在剑的表面。有人还用蓝宝石在剑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铬涂在剑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铜马车,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非常复杂。它的车盖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浇铸而成的,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千疮百孔”,还有车上的伞,首先要浇铸成铜块。边上用锻造技术,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锡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记者了解到,兵马俑的制作也是个问题,这么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现在做都是分节做的,烧出来之后堆在一起的。那时候是整个烧出来的,有两个问题不好掌握,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还有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是怎么解决的?至今依然没有搞清楚。 发现“奇迹”,富了周围农民 在兵马俑博物馆的西侧,有两个村子,一个是西杨村,一个是下河村。兵马俑发现30年后,现如今的西杨村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和兴建秦陵遗址公园,已经“缩水”得所剩无几,不少农民搬到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东侧居住。记者在这两个村子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耕地不多,据村民介绍,原来耕地有很多,虽然现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积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农民都借助兵马俑和秦皇陵一带的旅游景点做起了生意,有开饭馆的,有开车的,有做建筑工的,有做导游的,有卖纪念品的。总之,不管他们做什么,都跟当地的旅游有关。靠着旅游业,农民逐渐富裕了。 在秦陵遗址公园看管树木的西杨村农民杨钰告诉记者说:“兵马俑没有发现前,这里很穷,农民一天的工分是7分,当时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这里年年都没粮食吃,而且还极度缺水。”30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让这两个村子发生了巨变,有的农民买了两辆汽车,村里所有人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在村子里,记者遇见一位老太太,她在缝制手工艺品,她说一天能缝5个,一个可以卖5元钱,而且这个工艺品很好卖。“买的全是外地人,还有许多高鼻梁的外国人呢。”老太太笑眯眯地比划着告诉记者。 兵马俑所处的秦陵镇农民如今绝大多数都在博物馆附近做生意,他们谁都会说上几句外语,靠旅游吃饭使很多农民确实富起来了。 究竟是谁发现了兵马俑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时隔30年,依然有多种不一的说法。 当时发现兵马俑是什么情况呢?据兵马俑袁馆长回忆,1974年3月,西杨村打井,当时在场的有三个生产组,每个组两个人,西杨村农民杨新满当时是政治队长。陶俑挖出来之后,他们也不认识,到处乱丢,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农民用架子车拉回去。当时送到县文化馆的农民就有杨新满。在此之前,当地农民曾三十多次看到过陶俑,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1974年还是这个情况,村里的老太太还烧香磕头,说是瘟神,把俑头敲碎了,有的放到田地里当成稻草人赶鸟。老袁当时去的时候,从马路边上、垃圾堆里拣出很多陶俑残片,从废品收购站里收回了很多铜箭头。 兵马俑博物馆一位女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人们比较认可的兵马俑发现者就是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正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如今已71岁的杨志发,当记者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时,没想到被他摇头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嘟囔着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当地其他农民竞相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议,与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应,不过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币。尽管老杨要收钱,可要与他合影的游客仍然不少。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除了克林顿接见过他,日本NHK电视台还曾把他请到日本,专门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如今变得有些不安。 记者随后又在秦陵国家遗址公园找到了杨新满,67岁的他如今在一位私人老板开的玉器店里签名卖书,老板一个月给他1000块钱,记者见到他时,他的面前除了摆着临潼县(今临潼区)文化馆给他颁发的一张发现兵马俑证明书外,还在旁边墙上悬挂了一幅巨大的他和兵马俑的合成像,这位老人同样表示出不满,他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一共有9人,现在只剩下4个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结果。杨新满想得到的是什么结果?为什么这些人对“发现人”这么看重?陕西省文物局负责人说:“还是利益的驱动。”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在1号坑当年打井的地方标明发现人的名字。颁发发现认证书,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补偿。对此,兵马俑博物馆的负责人强调说:“我们只能说,是农民当年打井时集体发现的,别的什么都不会做,而且国家从来没有做这样的先例!” “发现人”之利,搅乱旅游市场 记者在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时发现,“发现人”签名售书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景观,但也常常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在采访杨新满的时候,由于签名问题,导致游客与玉器店的服务员争执起来,引起众人围观,严重影响西安的形象。还有就是在兵马俑博物馆,一些“野导”(即没有经过培训考核和颁发上岗证的导游)利用种种欺和暗示手段让游客去买杨志发签名的书。在博物馆内,记者跟随在一个旅行团的后面,听到导游如此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地方,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现在只剩下杨志发一个人了,他现在已经退休,是咱们馆的名誉馆长,享受馆长的待遇。杨先生平时特别忙,要参加学术活动和接见外宾,偶尔到馆里签签名,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其实杨志发差不多天天都在),我们一会儿到后面看看。”之后“野导”删繁就简,没一会儿就把游客带到了杨志发签名的地方,一进来就惊呼:“你们今天真幸运,他在这里。”之后“野导”介绍,杨志发面前摆的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只印了3000本,马上就卖光了。实际上,这本没有标出定价的画册在西安的旅游点到处都是,而且每个地方定价都不一样。记者从兵马俑博物馆了解到,博物馆迄今只有袁仲一一个名誉馆长。按理说,杨志发作为兵马俑的发现的人之一,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馆里签名售书。但是经过一些“野导”的蛊惑,这里面便多少有了一些欺的成分,因为每卖出一本书,导游有数额不等的回扣。 在这里,不仅是“野导”在吃“发现人”,就是正宗的导游,也参与其中。如此抢吃“发现人”,让好多热心的游客大呼上当!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秦俑博物馆决定设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拟定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并提交馆党委会研究,2007年8月27日,经馆党委会研究决定,通过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产生办法、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议事规程。依据章程,每一委员将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群策群力,积极为秦俑博物馆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献言献策,在馆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凭学术委员会,制订博物馆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审查、推荐及评审办法;科研成果评奖管理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课题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来管理科研,促进科研的发展。2012年9月13日,秦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改选大会,依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根据投票选举结果、经2012年9月19日院党委会议研究:一、曹玮、田静、周铁、吴永琪、郭向东、张卫星、党士学、朱学文、史党社、彭文、赵昆同志担任秦陵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二、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曹玮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田静、周铁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田静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武天新、朱学文同志担任,秘书由芦建华同志担任。 获奖人 获奖论著或项目 获奖时间、等次及颁奖单位 袁仲一 《秦代的陶文一组》(论文) 1982年获得陕西省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秦俑考古队、秦俑博物馆 《秦陵二号铜车马》(专刊) 1986年获得陕西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袁仲一 《秦代陶文》(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文立 《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论文)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仲立、党士学 《秦陵铜车马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文立等 《秦始皇帝陵》(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孟剑明 《秦汉经济学说之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复制技术 1995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4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袁仲一等 二号坑陈列艺术照明工程试验研究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7年12月获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永琪等 计算机多媒体文物管理系统 1997年9月获得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文立 《秦始皇帝评传》(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文字类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仲立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 《传播在博物馆中的作用》(论文)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等 《秦政治思想述略》(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等 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 1999年11月荣获1996年至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获得2001年——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仲立 《才士才官考论》(论文)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4年1月获得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2005年1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 2005年11月获得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溢彩流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展览) 2005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陕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丛刊 2 《秦代陶文(上中下三编)》 袁仲一 三秦出版社 3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 袁仲一、吴永琪、张文立、张中立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6 《秦文化·秦俑研究特刊》 《文博》编辑部 陕西人民出版社 7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秦陵传说轶事》 王宝玲、黄晓明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秦史人物论》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秦文字类编》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秦刑罚概述》 王关成、郭淑珍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博物馆学论文选》 李淑萍 西北大学出版社 14 《博物馆学论著要目》 孟剑明 西北大学出版社 15 《讲解艺术论》 马青云、贾志强、杨维中 西北大学出版社 16 《秦建筑文化》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 张仲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19 《咏秦诗》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秦成语典故》 朱思红、朱君孝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秦政治思想述略》 徐卫民、贺润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秦始皇帝评传》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4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 《秦帝国史》 王云度、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秦始皇帝陵志》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秦出版社 27 《博物馆里的计算机》 郭宝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8 《秦宫廷文化》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 张志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31 《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2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3 《秦文字通假集释》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4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5 《遗址博物馆学概论》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36 《秦都城研究》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7 《秦军事史》 郭淑珍、王关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8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9 《秦俑秦文化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出版社 40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4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汇编》 何宏、芦建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2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3 《秦战争述略》 张卫星 三秦出版社 44 《中华秦文化辞典》 袁仲一 西北大学出版社 45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 三秦出版社 46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林剑鸣、吴永琪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7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袁仲一 陕西人民出版社 48 《博物馆工作研究》 田静 陕西人民出版社 49 《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 雷衣群、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0 《秦学术史探赜》 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51 《话说秦史——秦始皇帝》 彭文、赵震 陕西旅游出版社 52 《骊山史话》 张敏、张宁 三秦出版社 53 《历史的瞬间——各国领导人在秦俑》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54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55 《秦甲胄研究》 张卫星、马宇 陕西人民出版社 56 《秦始皇陵及秦陵兵马俑》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7 《秦文化论丛选辑》 《论丛编委会》 三秦出版社 58 《秦俑博物馆二十五年纪念集》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9 《陕西出土秦金银器》 吴永琪、罗文利、郭向东、朱学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0 《梦幻的军团》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61 《秦始皇》 张敏、张文立 西安出版社 62 《博物馆学论文集》 《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编委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63 《华县东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雷玉平 西安出版社 65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6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7 《战国铜鼎回归记——捐赠实录》 吴永琪 68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 张文立 科学出版社 69 《走出帝王陵》 刘珺 西北大学出版社 70 《秦陶文哦新编》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71 《回顾与创新——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秦出版社 72 《开创宏图——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北大学出版社 73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4 《文物巡展的探索与思考——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5 《平庐影谱》 董作宾 三秦出版社 76 《殷暦谱》 董作宾 巴蜀书社 《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汇集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大型图录。《秦陶文新编》:袁仲一、刘钰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编,共收录秦代陶文及刻符3370件,是在《秦代陶文》艺术的基础上吸纳新发现的资料纂成。《平庐影谱 平庐印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先生遗稿》:董作宾著,三秦出版社出版。《殷暦谱》:董作宾著,巴蜀书社出版。全书线装,一函8册,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手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4月初版影印,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秦始皇陵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报告。《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纪念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而出版,分“回顾篇”与“创新篇”。《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张文立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巡展工作的亲历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有朋自远方来——参观秦俑的各方贵宾》:吴永琪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心选辑了200余幅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外贵宾参观秦兵马俑时的情景,以此角度反映出秦俑的巨大魅力与广泛影响力。《开创宏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献礼之作,由集体创作编纂,回顾了博物馆三十年来各方面工作情况。《走出帝王陵》:刘珺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文化散文形式叙述历史与生活的学术作品。通览全书可见,作者认为在显见的历史之外,另有一种隐藏的历史存在。《走出帝王陵》所欲达成的,正是对这种隐性历史的探寻和理解。《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的顺利召开,将参会代表提交的85篇论文,分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学研究三大类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将专委会成员提交的涉及考古与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界定、博物馆管理模式、展示方式、教育活动、与媒体合作形式,以及文化遗产管理、虚拟博物馆技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等2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

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研究综述论文

这个还挺难的!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秦俑博物馆决定设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拟定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并提交馆党委会研究,2007年8月27日,经馆党委会研究决定,通过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产生办法、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议事规程。依据章程,每一委员将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群策群力,积极为秦俑博物馆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献言献策,在馆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凭学术委员会,制订博物馆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审查、推荐及评审办法;科研成果评奖管理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课题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来管理科研,促进科研的发展。2012年9月13日,秦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改选大会,依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根据投票选举结果、经2012年9月19日院党委会议研究:一、曹玮、田静、周铁、吴永琪、郭向东、张卫星、党士学、朱学文、史党社、彭文、赵昆同志担任秦陵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二、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曹玮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田静、周铁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田静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武天新、朱学文同志担任,秘书由芦建华同志担任。 获奖人 获奖论著或项目 获奖时间、等次及颁奖单位 袁仲一 《秦代的陶文一组》(论文) 1982年获得陕西省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秦俑考古队、秦俑博物馆 《秦陵二号铜车马》(专刊) 1986年获得陕西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袁仲一 《秦代陶文》(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文立 《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论文)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仲立、党士学 《秦陵铜车马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文立等 《秦始皇帝陵》(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孟剑明 《秦汉经济学说之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复制技术 1995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4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袁仲一等 二号坑陈列艺术照明工程试验研究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7年12月获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永琪等 计算机多媒体文物管理系统 1997年9月获得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文立 《秦始皇帝评传》(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文字类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仲立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 《传播在博物馆中的作用》(论文)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等 《秦政治思想述略》(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等 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 1999年11月荣获1996年至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获得2001年——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仲立 《才士才官考论》(论文)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4年1月获得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2005年1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 2005年11月获得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溢彩流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展览) 2005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陕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丛刊 2 《秦代陶文(上中下三编)》 袁仲一 三秦出版社 3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 袁仲一、吴永琪、张文立、张中立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6 《秦文化·秦俑研究特刊》 《文博》编辑部 陕西人民出版社 7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秦陵传说轶事》 王宝玲、黄晓明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秦史人物论》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秦文字类编》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秦刑罚概述》 王关成、郭淑珍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博物馆学论文选》 李淑萍 西北大学出版社 14 《博物馆学论著要目》 孟剑明 西北大学出版社 15 《讲解艺术论》 马青云、贾志强、杨维中 西北大学出版社 16 《秦建筑文化》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 张仲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19 《咏秦诗》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秦成语典故》 朱思红、朱君孝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秦政治思想述略》 徐卫民、贺润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秦始皇帝评传》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4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 《秦帝国史》 王云度、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秦始皇帝陵志》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秦出版社 27 《博物馆里的计算机》 郭宝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8 《秦宫廷文化》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 张志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31 《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2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3 《秦文字通假集释》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4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5 《遗址博物馆学概论》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36 《秦都城研究》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7 《秦军事史》 郭淑珍、王关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8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9 《秦俑秦文化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出版社 40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4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汇编》 何宏、芦建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2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3 《秦战争述略》 张卫星 三秦出版社 44 《中华秦文化辞典》 袁仲一 西北大学出版社 45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 三秦出版社 46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林剑鸣、吴永琪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7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袁仲一 陕西人民出版社 48 《博物馆工作研究》 田静 陕西人民出版社 49 《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 雷衣群、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0 《秦学术史探赜》 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51 《话说秦史——秦始皇帝》 彭文、赵震 陕西旅游出版社 52 《骊山史话》 张敏、张宁 三秦出版社 53 《历史的瞬间——各国领导人在秦俑》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54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55 《秦甲胄研究》 张卫星、马宇 陕西人民出版社 56 《秦始皇陵及秦陵兵马俑》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7 《秦文化论丛选辑》 《论丛编委会》 三秦出版社 58 《秦俑博物馆二十五年纪念集》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9 《陕西出土秦金银器》 吴永琪、罗文利、郭向东、朱学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0 《梦幻的军团》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61 《秦始皇》 张敏、张文立 西安出版社 62 《博物馆学论文集》 《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编委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63 《华县东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雷玉平 西安出版社 65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6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7 《战国铜鼎回归记——捐赠实录》 吴永琪 68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 张文立 科学出版社 69 《走出帝王陵》 刘珺 西北大学出版社 70 《秦陶文哦新编》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71 《回顾与创新——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秦出版社 72 《开创宏图——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北大学出版社 73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4 《文物巡展的探索与思考——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5 《平庐影谱》 董作宾 三秦出版社 76 《殷暦谱》 董作宾 巴蜀书社 《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汇集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大型图录。《秦陶文新编》:袁仲一、刘钰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编,共收录秦代陶文及刻符3370件,是在《秦代陶文》艺术的基础上吸纳新发现的资料纂成。《平庐影谱 平庐印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先生遗稿》:董作宾著,三秦出版社出版。《殷暦谱》:董作宾著,巴蜀书社出版。全书线装,一函8册,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手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4月初版影印,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秦始皇陵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报告。《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纪念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而出版,分“回顾篇”与“创新篇”。《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张文立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巡展工作的亲历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有朋自远方来——参观秦俑的各方贵宾》:吴永琪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心选辑了200余幅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外贵宾参观秦兵马俑时的情景,以此角度反映出秦俑的巨大魅力与广泛影响力。《开创宏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献礼之作,由集体创作编纂,回顾了博物馆三十年来各方面工作情况。《走出帝王陵》:刘珺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文化散文形式叙述历史与生活的学术作品。通览全书可见,作者认为在显见的历史之外,另有一种隐藏的历史存在。《走出帝王陵》所欲达成的,正是对这种隐性历史的探寻和理解。《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的顺利召开,将参会代表提交的85篇论文,分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学研究三大类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将专委会成员提交的涉及考古与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界定、博物馆管理模式、展示方式、教育活动、与媒体合作形式,以及文化遗产管理、虚拟博物馆技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等2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

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

扩展资料: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

秦始皇陵墓研究论文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秦俑博物馆决定设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拟定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并提交馆党委会研究,2007年8月27日,经馆党委会研究决定,通过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产生办法、组织形式、权利义务、议事规程。依据章程,每一委员将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群策群力,积极为秦俑博物馆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献言献策,在馆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凭学术委员会,制订博物馆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审查、推荐及评审办法;科研成果评奖管理办法;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科研课题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度来管理科研,促进科研的发展。2012年9月13日,秦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委员改选大会,依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根据投票选举结果、经2012年9月19日院党委会议研究:一、曹玮、田静、周铁、吴永琪、郭向东、张卫星、党士学、朱学文、史党社、彭文、赵昆同志担任秦陵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二、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曹玮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田静、周铁同志担任。下设办公室,主任由田静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武天新、朱学文同志担任,秘书由芦建华同志担任。 获奖人 获奖论著或项目 获奖时间、等次及颁奖单位 袁仲一 《秦代的陶文一组》(论文) 1982年获得陕西省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秦俑考古队、秦俑博物馆 《秦陵二号铜车马》(专刊) 1986年获得陕西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袁仲一 《秦代陶文》(专著)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文立 《秦俑的冲击波——试论秦俑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论文) 1990年获得陕西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张仲立、党士学 《秦陵铜车马车舆结构与车舆衣蔽再探》(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文立等 《秦始皇帝陵》(专著)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孟剑明 《秦汉经济学说之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论文) 1994年获得陕西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复制技术 1995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4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袁仲一等 二号坑陈列艺术照明工程试验研究 1996年5月获得国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7年12月获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吴永琪等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 199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吴永琪等 计算机多媒体文物管理系统 1997年9月获得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张文立 《秦始皇帝评传》(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袁仲一 《秦文字类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仲立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淑萍 《传播在博物馆中的作用》(论文)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等 《秦政治思想述略》(专著) 1998年12月获得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等 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 1999年11月荣获1996年至199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获得2001年——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袁仲一等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仲立 《才士才官考论》(论文)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徐卫民 《秦都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1年10月获得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袁仲一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 2004年1月获得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吴永琪等 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 2005年1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 2005年11月获得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溢彩流光——陕西出土秦金银器展”(展览) 2005年获得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 曹玮《陕北出土青铜器》陕西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 《秦陵二号铜车马》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丛刊 2 《秦代陶文(上中下三编)》 袁仲一 三秦出版社 3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 袁仲一、吴永琪、张文立、张中立 西北大学出版社 4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6 《秦文化·秦俑研究特刊》 《文博》编辑部 陕西人民出版社 7 《秦俑研究文集》 武伯伦、张文立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秦俑研究文集》 袁仲一、张占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9 《秦陵传说轶事》 王宝玲、黄晓明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0 《秦史人物论》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秦文字类编》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秦刑罚概述》 王关成、郭淑珍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博物馆学论文选》 李淑萍 西北大学出版社 14 《博物馆学论著要目》 孟剑明 西北大学出版社 15 《讲解艺术论》 马青云、贾志强、杨维中 西北大学出版社 16 《秦建筑文化》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 张仲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辞典》 袁仲一 文汇出版社 19 《咏秦诗》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 《秦成语典故》 朱思红、朱君孝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1 《秦俑艺术论集》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2 《秦政治思想述略》 徐卫民、贺润坤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3 《秦始皇帝评传》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4 《秦俑学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 《秦帝国史》 王云度、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6 《秦始皇帝陵志》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秦出版社 27 《博物馆里的计算机》 郭宝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8 《秦宫廷文化》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9 《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 张志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0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31 《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2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 田静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3 《秦文字通假集释》 袁仲一、刘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4 《秦俑学》 张文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5 《遗址博物馆学概论》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36 《秦都城研究》 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7 《秦军事史》 郭淑珍、王关成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8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39 《秦俑秦文化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陕西人民出版社 40 《秦陵兵马俑》 何宏 陕西旅游出版社 4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汇编》 何宏、芦建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2 《秦俑百题》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43 《秦战争述略》 张卫星 三秦出版社 44 《中华秦文化辞典》 袁仲一 西北大学出版社 45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 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 三秦出版社 46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林剑鸣、吴永琪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7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袁仲一 陕西人民出版社 48 《博物馆工作研究》 田静 陕西人民出版社 49 《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 雷衣群、徐卫民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0 《秦学术史探赜》 张文立 陕西人民出版社 51 《话说秦史——秦始皇帝》 彭文、赵震 陕西旅游出版社 52 《骊山史话》 张敏、张宁 三秦出版社 53 《历史的瞬间——各国领导人在秦俑》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54 《秦兵马俑坑》 袁仲一 三联出版社 55 《秦甲胄研究》 张卫星、马宇 陕西人民出版社 56 《秦始皇陵及秦陵兵马俑》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7 《秦文化论丛选辑》 《论丛编委会》 三秦出版社 58 《秦俑博物馆二十五年纪念集》 吴永琪 三秦出版社 59 《陕西出土秦金银器》 吴永琪、罗文利、郭向东、朱学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0 《梦幻的军团》 孟剑明 陕西旅游出版社 61 《秦始皇》 张敏、张文立 西安出版社 62 《博物馆学论文集》 《博物馆学研究》丛书编委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63 《华县东阳》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雷玉平 西安出版社 65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6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67 《战国铜鼎回归记——捐赠实录》 吴永琪 68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 张文立 科学出版社 69 《走出帝王陵》 刘珺 西北大学出版社 70 《秦陶文哦新编》 袁仲一 文物出版社 71 《回顾与创新——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秦出版社 72 《开创宏图——秦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北大学出版社 73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4 《文物巡展的探索与思考——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75 《平庐影谱》 董作宾 三秦出版社 76 《殷暦谱》 董作宾 巴蜀书社 《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汇集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大型图录。《秦陶文新编》:袁仲一、刘钰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编,共收录秦代陶文及刻符3370件,是在《秦代陶文》艺术的基础上吸纳新发现的资料纂成。《平庐影谱 平庐印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先生遗稿》:董作宾著,三秦出版社出版。《殷暦谱》:董作宾著,巴蜀书社出版。全书线装,一函8册,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董作宾手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4月初版影印,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秦始皇陵的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报告。《回顾与创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纪念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而出版,分“回顾篇”与“创新篇”。《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张文立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巡展工作的亲历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有朋自远方来——参观秦俑的各方贵宾》:吴永琪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精心选辑了200余幅珍贵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外贵宾参观秦兵马俑时的情景,以此角度反映出秦俑的巨大魅力与广泛影响力。《开创宏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三十年纪念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献礼之作,由集体创作编纂,回顾了博物馆三十年来各方面工作情况。《走出帝王陵》:刘珺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以文化散文形式叙述历史与生活的学术作品。通览全书可见,作者认为在显见的历史之外,另有一种隐藏的历史存在。《走出帝王陵》所欲达成的,正是对这种隐性历史的探寻和理解。《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的顺利召开,将参会代表提交的85篇论文,分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学研究三大类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本书为配合中国博物馆学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将专委会成员提交的涉及考古与遗址博物馆的概念界定、博物馆管理模式、展示方式、教育活动、与媒体合作形式,以及文化遗产管理、虚拟博物馆技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等2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并装订成册。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以及康熙、乾隆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伟大的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真的如同人们心目中那样的暴君吗? 人们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以史书的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是很片面的;史料的编辑者的观点和心态,往往会影响到读这部史册的人。如果史册记载不实,会给人们带来与错误的结论甚至与历史情况相反的概念。作为历史人物的秦始皇,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所了解的秦始皇,无一不是从史册中的记载和描述,形成了他的形象和对他的看法。更多的人们都是从传说、演义、和戏剧中得来的。人们从这些途径中得到的秦始皇的形象总结出这么一个秦始皇:残暴、贪婪、寡恩薄义,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滥杀无辜,嗜杀成性……把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特征都加到了他的头上,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都不是坏事:统一六国被认为是贪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独断专行;修道路疏通河渠修水利的好事没人提;修长城本来是为了保护北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结果又被编出一个孟姜女哭倒800里长城的荒唐神话…… 史书上对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多有记载,但一些没有根据的,或者是莫须有的事件扣加在了他的头上;在加上演义,小说和戏剧的渲染和扩大,使他戴上了“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由于这个印象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极深,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致现在如果谁说秦始皇不是很残暴(不敢说其不暴),就会被众人认为在歪曲历史,受到责问甚至攻击。这些坚持认为秦始皇是“头号暴君”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心中根深蒂固这个概念的正确性。 为什么秦始皇会给人们留下如此的印象呢,这地从他所出的时代和所做的事情来分析。他所做的被人非议且具有影响的事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1)兼并六国进行的战争造成的相当多人员伤亡;(2)在执行统一后的体制改革,文化统一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高压政策;(3)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征调了相当多的人民服徭役;(4)开拓疆土和保卫边疆的战争中征调了相当数量的人们服兵役。 在以上四项中,第二项看似不如其他难,实际上却是难度最大,并且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历史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废除地方割据,实行中央以下的郡、县、乡各级管理机构,要对全国的每个区域进行分划,安排任命各级官员以及规定他们的职权及上下级之间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在过去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完成全国各地的布置和安排,要进行多么庞大和繁杂的工作在。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过程中的工作也是相当庞大的,比如说,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还必须把标准的文字式样样本分发到各地,找人负责宣传和推广执行;当时不仅没有印刷,而且连纸都没有,用刻抄的竹简和帛书分发到各地,并且在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而度量衡的统一,必须做好标准的尺,标准斗、升量具,以及标准的称,分发到全国各地;这么大的国家,知名度的地方,要做多少,如何安排使用和推广,需要相当仔细的考量啊,因为当时生产和制造能力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怎样才能以最小的花费达到效果,需要有相当的能力和智慧。秦始皇在短短的十一年就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以致这些工作的成果被我们中华民族各代享用了两千多年。但也就是这项工作使他在他之后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了千古第一号“暴君”。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统一文字,必遭到原来六国文人的激烈反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字统一,他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和高压政策,对拒不执行并阻碍他人执行者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在文化领域上的强硬行动,得罪了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而在此后的几千年间,中国的文化领域几乎都是被儒家子弟所左右,史册书籍和文艺戏剧、演义、小说基本都是出于儒生之手,从这些人手中出来的书中所描写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研究历史的人们对秦始皇残暴的证据多数都是从司马迁的《史记》等“正史”中引摘;而作为读书人的司马迁,他和秦始皇生活不是同一个年代,书中的史料也来自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也同样受在他之前的读书人心态的影响;书中也难免有失实的地方。很多书中记载的阿皇宫,并没有说,地广三百余里;但多种史书和故事戏剧及诗词都加以扩大,加以想象和发挥而至。最近考古发现的阿皇宫遗址,前殿8万多平方米,总面积仅60多万平方米,还不如现在的故宫(72万平方米)大,而且还是建到一半就停工的未完的工程;另外多种史书中记载的长平战役,秦军坑杀被俘的赵军40余万,这是大可推敲的问题,赵军参加战役的军队总共45万,出去进攻时不可能一个守城的都不留,另外就是在战斗中60万秦军损失过半,而40多万赵军却还能保持原来40多万的人数,这对当时强悍的秦军是不可想象的;并且出了一个取得歼敌一半而自己保持完好战绩的40万赵军,竟然被剩下的30万秦军全部俘虏的可笑结局。 假设赵军在战斗中损失一大半,剩下的10多万被俘后坑杀,这样的结局似乎更站得住脚;这些史书的坑杀40万战俘的记载给人们加深了秦军残暴的印象。由于得罪了读书人,所以从他们手中出来的各种史料不仅把他描述成为魔鬼般的暴君,而且对他的形象加以丑化,把自己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描述成为一个身形猥琐、身体孱弱的形象。 “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他们笔下的秦始皇不仅五官身形无一是出,而且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推断出他有比较严重的气管炎和软骨病,伴有身理变态和心理变态。。。。。。我们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君王,究竟是不是史书上描写的这个模样呢? 对于史料记载的真实性,生活在距他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无法直接证实史料记载的真伪,用其他史料来做依据,并不是好的办法,况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中的秦始皇,都被描写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因此只借助史料,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推断。从史料记载的其他和秦始皇相关的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和史料记载的秦始皇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秦始皇健壮威武,并且武艺高强。 他是否英俊潇洒不能确定,但身体健壮可以确定的,其一,他每天阅读和批示的奏折都是用竹简雕刻的,全国各地每天送来的竹简奏折重量至少在几百斤之多,但他在五十岁的年纪还是亲阅奏折,并批示;第二就是“图穷匕首见”之事,荆轲是燕国万里挑一选出来的杀手,武功一定不同寻常;结果在占有先机发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竟然伤不到秦始皇,并且在秦始皇拔出佩剑后与之也是单打独斗,这万里挑一的高手都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几招过去就败在秦始皇剑下;可见秦始皇武功之高。至于他的威武,叙述他威武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一事件中,与荆轲同去的秦舞阳,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而去的,但看到秦始皇的威武,竟然被吓得失态。 二、秦始皇胸怀宽阔,对人诚恳,善于用人、勇于改过。 秦始皇的手下聚集了众多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他们能够如此长时间为秦国效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如此多的事业,与秦始皇的胸怀宽阔,对人诚恳是分不开的。 三、最富有了中华民族宽阔包容的心和 他不像当时欧洲的亚历山大、古罗马那样,只重征服,过后只是奴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即刻开始对原六国各地进行修道路,疏通河渠,发展农业,把原六国的人们和原秦国的人们同等看待。为这些人们融合形成汉族打下了基础。 四、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史书上谴责和攻击最多的是他动用70多万人修建长达300里的巨型宫殿---------阿房宫。这个尚未建成的宫殿并不像一些史书和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巨大,言过其实。巨大的陵墓,的确耗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给人民增加了许多负担;消耗了国家的大量人力和财力。 五、与其他皇帝相比,秦始皇并不算什么暴君。 这是最敏感的问题,如果这个观念能成立,那么我们几千年的观念就得被推翻。排除史书人为观念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事件来分析秦始皇的行为,看其是不是一个暴君。 首先,我们从当时的人口变化来看秦军的杀戮性,据多方面史料分析,在秦国兼并六国之前,七国人数合计在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而秦统一后的人口大约在两千万左右;经过如此规模的战争,全国人口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其他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人口减少情况一些数据如下:西汉--东汉(合邪去死),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2700万;东汉--三国--西晋,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800多万;隋朝---唐朝,人口从4600万减少到2000多万,南宋+金-------元朝,人口从1亿减少到2300万;蒙元----明朝,人口从7400万减少到6100万;明朝-----满清,人口从7000多万减少到2000多万;与其相比,秦朝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造成人民死亡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并且从正史和野史都没有提到秦军大规模的屠城和屠杀平民的事件;也没有看到关于战后田野荒芜,城市变废墟等现象的描写;说明秦始皇手下的军队并不是一只嗜好杀戮的军队。 第二就是,秦始皇在他的陵寝中陪葬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 这说明秦始皇是爱惜人民生命的。在过去,君王以活人陪葬是及其普遍的事情,不仅君王,就是贵族都时常以多人陪葬;秦始皇作为一个当时拥有天下的大帝,完全可以用一些活人为他陪葬,连年征战抓获是战俘应该也是人数众多;但他没有这么做,安排这么多人,花这么多功夫做出了成千上万的陶人来代替过去常用的活人,这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此后绝止活人殉葬做出了表率。 第三就是善待原六国的贵族后裔。部分贵族被俘后没有对他们进行杀戮,而是将他们迁居到自己所住的咸阳附近生活,这样便于管理,防止他们重新分裂国家。此举是非常仁慈的方法;而且也没对六国其他贵族后裔和军人、进行追杀,如当时的魏豹,甚至曾经消灭秦军20万的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项羽,都没有对其追杀;大家想想,能做到这样宽容的君王,会是“暴君”吗? 第四就是“焚书坑儒”事件。如果不对当时的文字和文化进行统一,不仅国家面临随时分裂的可能性,甚至连汉族这个民族都有可能不会形成;所以统一文字是当时最迫切的工作。为了使全国能够尽快统一文字,也许他自己也预感到上天给他的时间并不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自己面前这么多的工作,不得不采取一些高压手段,迫使自己的政策和计划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在文字统一的工作中,受到了原六国的读书人(主要是儒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的反对使秦始皇的文化统一工作被严重迟滞;经多次努力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将460名儒生处死,这一行动起到杀一儆百的效应,使自己的计划得以在他有生的十一年之中完成。大家试想象一下,如果不是秦始皇在他统一后有生的这11年间完成文字文法的统一,他一死,儿子是没法完成了;要等几代才能将文字统一呢?所以说,他采取这一行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一行动对中国文化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在杀了460个人,其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震慑效果,并不能以此说明秦始皇嗜杀;与历史上其他皇帝(抛开成吉思汗和蒙元几个杀手)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朱元璋、朱棣、以及满清的文字狱,哪个皇帝杀掉的人没超过460人?尤其是满清的剃头令,在“留发不留头”的过程中,杀害的人数以万计;就是“贤明”的唐太宗,所杀的人应该也不会比460这个数少很多。与这些君王相比,他似乎并非够得上“暴君”的称号,“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更不应该扣在他的头上。

楼主 论文这东西 你自己得写 给你些资料 自己整合吧

1、秦始皇的生父: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赵国。

从秦国国君的世系看,他的父亲是当时为质于赵国的秦公子楚(即异人,后立为庄襄王)。

《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了一个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的传奇式故事,说吕不韦先与一个能歌善物的赵姬同居,知赵姬有身孕后,让赵姬去勾引子楚。

不久子楚爱上赵姬,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子楚。

赵姬生下嬴政后,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子楚回国继承了王位,死后把王位传给子政。

……说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不影响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形象。

如孔子和耶稣都是私生子。

2、秦始皇的长相:《史记??秦始皇本记》有一段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据此,有人指出,秦始皇的相貌是无法恭维的,因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

所谓“挚鸟膺”,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鸡胸,这是软骨病的一种症状。

“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鼻梁凹陷。

“豺声”则表明秦始皇有气管炎。

软骨病患者,骨的发育不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状都发生变异,胸、鼻的畸形,又造成气管炎的经常发作。

至于“长目”,即“马目”,是眼球突出的病状。

由于上述种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不仅丝毫谈不上相貌堂堂,而且多病缠身,难怪他脾气那么暴躁。

3、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骊山县骊山脚下。

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

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 如生。

由于兵马俑坑建造坑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

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

……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

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4、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的意思。

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

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

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5、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功绩,是历史上的帝王不可比拟的。

他认为品德超过三皇,功盖五帝的,自称皇帝。

皇帝自称“朕”,下令称“诏”。

崇尚黑色。

6、秦始皇迷信:他有一次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可见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对,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7、秦始皇实施一系列的统一措施:

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大权独揽,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

“三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边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

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

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

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铜人,放置在皇宫之前。

③统一法律。

据《史纪》《汉书》的记载,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实施严重的刑法,以镇压人民。

④“焚书”、“坑儒”,除了医药种树之书,其余尽行烧毁,焚书后引起儒生的不满,前212年,秦始皇又进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

……秦始皇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土,当中有两人有秦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

皇帝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

上述两个人未寻获,可是被捕者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式。

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

⑤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于前215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44县。

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发农民,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近万里防御线,史称“万里长城。”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①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③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⑤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⑥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

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

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秦始皇论文参考文献

功过秦始皇你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依旧带着一身霸气和帝王之风,笑看这在你身后发生的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似乎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一声怒吼:我才是中国的始皇帝。历史的车轮倒回到两千多年前,当灭掉战国时期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时,你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你完成了秦国几代国君的梦想,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历史把你定格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精英之凝聚体——秦始皇。你的统一六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你的专制集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后朝的历代君主尊奉你的制度,一次次的分离聚合推动了中国历史滚滚向前。你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郡县制之先例,你接受了韩非的主张,开依法治国之先河。你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希望“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可是历史却与你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仅仅两世就结束了你亲手谛造的统一帝国。你后悔也无奈,你悲痛也不甘。你不是输给了历史,而是输给了你自己,是你的残暴统治失去民心,从而把秦朝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否则就不会有“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感慨,也就不会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场面。有人说:在历史学家的眼里,你是一个功不可没的帝王,而在百姓眼里你却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君主。从郑国渠到灵渠,从骊山陵墓到万里长城,哪里没有百姓的血汗与辛酸?哪里没有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的惨状?可是,若没有你,又怎么有杜牧的《阿房宫赋》的盛誉?没有你,又哪里有万里长城的雄伟巍峨?没有你,又哪来兵马俑——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诞生?你给中国文化设置了太多的悬念,你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你给后辈人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去想像阿房宫的繁华峻丽,去体味孟姜女与望夫石的动人传说。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敬畏,敬畏你的严刑峻法;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感叹,感叹你的盖世无双;你留给后人太多的思索,思索你的雄韬伟略;你留给后人太多的警示,警示你的仁义不施而导致强秦二世而终。你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时事造就了你,给了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也好,错也罢,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翻腾的浪花。秦始皇——这个名字穿越了时空,响彻至今。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言人,你的雄才大略,你的非凡气质和过人气魄必将激励华夏儿女重整旗鼓,重振雄风,再展鸿图,再创辉煌。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正面评价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伟大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负面评价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文学家,带有典型的目的性的评论)根据史料记载,实际情况恰恰是相反的。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毛泽东评秦始皇⒈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⒉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⒊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⒋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⒌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⒍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秦始皇,不但是中国,也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帝王。而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之深远,也确实足与他的名气相匹配。秦始皇即位之后,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将王翦、王贲的雄师横扫中原大地,韩、魏、楚、赵、燕、齐六个庞然大物,在几乎没有多少招架之力的情况下,就被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了。它们留下的空间,变成统一种颜色,写上了一个巨大的“秦”字。就在统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便作出了他的改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废分封,设郡县。”全国被分为36郡,每郡又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随时调换。统一国家由此大大加强了,不过这也许也是秦短命的原因之一。秦始皇在确立长久统一方面的功绩还有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大多是以原秦国实行的为标准,向被征服地区推广。此外,还广泛修建通往各地的驿道。这样,秦帝国在各个方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尽管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不如欧洲。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不能仅仅归功于秦始皇个人,还有其他人起过重要作用,如隋文帝等。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事实上,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更是世界史上的“千古一帝”。就他取得的成就而言,很难找出能出其右的君主。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罗马帝国统治时间比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

李白《秦王扫六合》“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史记》十三年,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韩王请为臣。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疒鬼>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疒鬼>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亢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秦初并天下王安石《秦始皇》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功肯定大于过的。唯一遗憾的就是祖龙死的太突然了,太早了,六国余孽没有人压制,要不哪有其他人蹦跶的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始皇不在,天下才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王,匈奴也没人压制,才有了汉之白登之围。另外,个人觉得始皇是几千年来华夏最有魄力的统治者,不管哪一方面,样样都市大手笔。本来隋朝杨广感觉魄力也不小的,可惜,他不能彻底地统御底下的人

以秦始皇陵为论文题目

一般来讲,现代史学界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是担任秦朝国尉的魏国大梁人尉缭子提出的“先灭韩魏,腰断山东;南北出兵,北灭燕赵,南灭楚越;南北夹击,再灭东齐,一统天下。”即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尉缭子相传是鬼谷先生的弟子,师从鬼谷先生学习兵家之学。当时处于列国纷争的战国时代,正如一句话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列国之间合纵连横,斡旋捭阖,到了后期,秦国的国力之强,六国之中更是无与伦比,而秦国最害怕的也是六国合纵抗秦。所以尉缭子作为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军事参谋,战略计划制定也十分厉害,而且秦国后来似乎也按照这个战略计划兼并六国,一统天下。这本来无可疑问,可是问题恰恰出在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 本人以为在尉缭子来秦之前,秦国奉行的是另一套战略计划,而且这套战略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便是秦始皇的仲父,鼎鼎大名的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所制定的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是“出兵上党,占据晋北,夺取河间,切断燕赵;然后南北出击,各个击破。”本人的理由如下: 1“(秦庄襄王)二年,(吕不韦)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史记 秦本纪》这时秦国的战略目标是晋北,十分清楚。其后发生信陵君合纵五国抗秦事件,秦国被迫迎战,遭到失败。原因大概有两条:(1)信陵君五国联军人多势众,而且信陵君贤能,善于用兵。(2)秦军注意力在晋北,而不在河内地区。 “晋阳反。(秦王政)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史记 秦始皇本纪》这时秦军战略又移至晋北。八年,长安君成峤与蒙骜攻赵之时,仍是取道晋北。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 2《战国策 秦策五》记载吕不韦晚年欲夺取燕赵边地河间十二县,并且派遣甘茂之孙神童甘罗斗反燕赵,使秦不费一兵一卒夺取河间,这时秦军的战略意图仍是欲切断燕赵之间的联系。 3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敢于同秦军正面周旋的国家,而且一直与北燕保持良好的政治姻亲关系(据《战国策》《史记》),因为同出三晋,故而韩魏对赵十分警惕,赵则奉行亲燕远晋的外交策略。吕不韦是一代枭雄,自然清楚秦国统一天下的真正对手不是奉行亲秦外交政策的齐国,也不是不堪一击的楚国,而是燕赵,所以他必会首先切断燕赵的联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燕赵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抵抗最为顽强的国家,秦军也打的异常辛苦。 尉缭子大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吕不韦倒台后,他变更了吕氏的战略,结果遭到两次输给赵国李牧的败绩。后来,尉缭子则吸取了教训,认识到赵国的实力,加速了灭赵的进程,使得赵国超过魏国,成为第二个被秦所灭的国家。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嬴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 前230年 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 秦灭魏 前223年 秦灭楚 前222年 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华夏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逐渐融合。 第三,各国人民都要求统一。农民是统一最热诚的支持者,因为封建割据以及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以打破限制工商业发展的各国关卡。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后,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大吃小,强吞弱,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局势,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秦始皇之所以能十年灭六国,在于他强有力的作战部队和超人的军事谋略。 1.秦军有以下特点:1).纪律森严。军队的等级和法律刑法在当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赏罚分明。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朝的水平。3).更大的编制。一百多万。4).更优的武器生产。不同时代的兵器基本上有同样的尺寸,弓弩是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弩兵就来自秦朝,与一般的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一般的盔甲他能轻易的射穿.秦军曾用这种弩在快短的时间里就将匈奴人赶到了黄河以北.秦军还有一种重型步兵,装备重型长矛,1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种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用来平举集团方阵冲锋,排山倒海无坚不摧。5).拥有不出世的天才将领。秦人带给我们一些震撼的名字:白起,蒙恬,蒙括,王翦,王贲......或许从今天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脸上依稀还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2.军事谋略上,主要有:1).分化瓦解、各个击灭的战争指导思想。嬴政为消灭六国,对敌采取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手段。重视用间,以重金收买六国权臣,扰乱其计谋,瓦解其斗志,离间其良将。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改蚕食渐进为鲸吞急灭,集中力量,各个击灭,迅速扫灭六国。在战争中,每得一地,必设郡县,以从组织上保证固地凝民,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2).筑墙而守、徙民实边的边防思想。嬴政在击走匈奴后,命蒙恬主持修筑长城,增设亭障连接燕、赵、秦旧长城绵延数千里,另开筑直道,驻守重兵,移民实边以为北方屏障。同时大规模移民以充实边郡,对边地的开发和防卫起了积极的作用。3).全民总体战略。即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把能参与战争的一切人都推到了战争前线。秦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军队本身缔造的,秦国全民的总体战体制使秦军的军粮、武器等军队必需品的供给得到了与其它六国相比更为有效的保证。在一统天下之后,秦国并没有停息下来,而是继续保持其战争时期行之有效的国家总体战战略部署,继续扩充军队,中央政府掌握的军队一度达到160万人之众,这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负责皇室安全的禁卫军,以及由各地材官统率的各郡国兵。 经济方面: 1.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 2.秦始皇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 3.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4.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5.在开创统一的邮驿制度方面,秦朝也有不世之功。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一称呼为“邮”。从此,“邮”便成为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另用“步传”,即派人步行送递。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6.促进制造工艺。秦代的青铜冶铸工艺是对商周青铜铸造艺术的继承,但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冶铸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个集大成期。无论在青铜冶铸技术上,还是在焊接、金属冷加工和装配技术上都已达到令人无比惊叹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清洗。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于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有两个方士(以求神仙、炼仙丹为业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过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们,他们已经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来。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于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其余犯禁的儒生被流放边境。 政权方面: 1.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2.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3.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4.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第五,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如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这方面他可称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总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正好印证人性是立体的事实。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偏于一面,应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思想上焚书坑儒,政治上设立郡县制加强统治,各级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因为两位皇帝对中国的贡献非常大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回答者: 白御王 - 中级魔法师 四级 2009-11-3 20:45 毛泽东)认为:治理中国需要马克思加秦始皇,并且自称“坑儒比秦始皇还多”。他也说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方面,志得意满,耽於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这也是完全正义的。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前领导人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甚高,他不仅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的诗句,还说过:“孔夫子是有些好处……但秦始皇比孔子还要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一些人骂了几千年。……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嬴嘉丽在题为“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的一首现代长诗中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作了全新的正面评价。该诗这样写到: 放飞某一只风筝 在二千二百年前 中国大陆的 某一个乡村 太大的风 如果刮断了 系住风筝的纤绳 ——那就会有 好几个国家的人民 先后看到这只不幸的风筝 二千二百年前的中国—— 是七个强国和几十个小国 组成的诸侯纷争的世界 各个国家 都有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 也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的官阶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乘着飞奔的马车 从秦国飞跑到齐国的时间 ——远远超过了今天从东京 飞到华盛顿的时间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 它的省与省之间或是区与区之间 也都有高山险隘或者激流险滩 将它们自然地分割成 一个个独立的封闭世界 ——它天然地适合诸侯割据 ——它比欧洲更适于形成 许多个独立的国家 这是一个世界! 从来没有人能消除 这个世界里列国纷争的狼烟 而且也没有人能消除 列国人民之间文化的差异 和相互交流的困难 然而, 由此上溯到二千五百年前 圣人孔子却作出了一个伟大的预言 预言说—— 后世不知何一男子 自称秦始皇帝…… 于是, 就有了秦始皇帝横空出世,—— 他驱动万乘战车 如虎入狼群 他点燃遍地烽烟 似烈火焚天 离弦的铁箭 射穿了山一样的盾牌 飞驰的的车轮 碾平了企图反抗的关隘 草木与山河 都要打上秦王嗜血的烙印 诸侯割据 十一年间便成了 无影无踪的旧梦 ——这是中国大陆上 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最伟大的一次统一 它不仅仅是地域的统一 而且是精神的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了文字和语言 便利了交流和交通 “焚书”—— 焚掉了支撑各国再度独立的 文化与精神支柱 “坑儒”—— 坑杀了支持各国再度独立的 “假儒”——即文化队伍 为后世汉武帝建立以儒为主的统一文化 ——扫除了顽固的障碍 于是, 统一的语言文字 和统一的文化底蕴 将一个天然地 适于割据分裂的中国大陆 永远联成了统一的整体 于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 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 二千二百年间 著名的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不过五十三年 三国鼎立也仅有六十一年 ——统一早已是这片大陆上的主调 而间或的分裂不过是简短的插曲 放飞于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再不会成为断线的孤篷 飘荡于统一核心之外的游子 终于会随着统一文化的涡流 惬意的踏上自己的轨途 于是,我呷一口 飘散着茉莉花香的清茶 品茗着它似浓伙淡的余韵 把目光引向一碧如洗的天空 ——努力想发现那一只 魂牵梦萦的风筝 但是,那只风筝不在天空 因为它早已停在了我的心中 我赞叹着那个 二千二百年前逮住风筝的人 ——“虎踞何雄哉”的秦始皇帝 他是天地间真正的英雄 他是万世不易的祖龙 他是唯一可以与 孔子并列的圣人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1,原因2,过程及。。。。

楼主 论文这东西 你自己得写 给你些资料 自己整合吧

1、秦始皇的生父: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赵国。

从秦国国君的世系看,他的父亲是当时为质于赵国的秦公子楚(即异人,后立为庄襄王)。

《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了一个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的传奇式故事,说吕不韦先与一个能歌善物的赵姬同居,知赵姬有身孕后,让赵姬去勾引子楚。

不久子楚爱上赵姬,吕不韦便把赵姬献给子楚。

赵姬生下嬴政后,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子楚回国继承了王位,死后把王位传给子政。

……说秦始皇是私生子,并不影响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形象。

如孔子和耶稣都是私生子。

2、秦始皇的长相:《史记??秦始皇本记》有一段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据此,有人指出,秦始皇的相貌是无法恭维的,因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

所谓“挚鸟膺”,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鸡胸,这是软骨病的一种症状。

“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鼻梁凹陷。

“豺声”则表明秦始皇有气管炎。

软骨病患者,骨的发育不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状都发生变异,胸、鼻的畸形,又造成气管炎的经常发作。

至于“长目”,即“马目”,是眼球突出的病状。

由于上述种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始皇不仅丝毫谈不上相貌堂堂,而且多病缠身,难怪他脾气那么暴躁。

3、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骊山县骊山脚下。

自1974年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

兵马俑坑建造规模宏大,埋藏的文物丰富、精湛,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兵马俑坑布局严整,结构奇特,布成军阵的陶人或着铠甲,或披战袍,手持矛、戈、戟等兵器,姿态神情各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兵种、性格、可谓 如生。

由于兵马俑坑建造坑近于秦始皇陵,因此自发掘以来,国内外学者一般都认为,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坑。

也就是说,这支装备齐全、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队伍,是守护黄泉之下的秦始皇。

……这些陶俑的数量如此巨大,仅被发掘出土的就近万个,且它们真实而规范,又带有不同的个性。

兵马俑在流传至今的任何史书中都毫无记载,可以说是连蛛丝马迹都没有,实在很令史家惭愧。

4、秦始皇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成城东五公里外,南靠骊山,北临渭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帝王即位常称“南面称孤”,这“南面”也就是面朝南的的意思。

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生前派谴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又多次亲自出巡,对东海仙境十分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回归无期,使始皇帝亲临仙境的愿望如同泡影,这不能不成为秦始皇晚年的一大遗憾。

即使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天国。

于是秦始皇建造了这坐西向东的陵墓。

5、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功绩,是历史上的帝王不可比拟的。

他认为品德超过三皇,功盖五帝的,自称皇帝。

皇帝自称“朕”,下令称“诏”。

崇尚黑色。

6、秦始皇迷信:他有一次因风水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崇,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可见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对,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

7、秦始皇实施一系列的统一措施:

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大权独揽,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

“三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边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

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

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

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铜人,放置在皇宫之前。

③统一法律。

据《史纪》《汉书》的记载,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 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实施严重的刑法,以镇压人民。

④“焚书”、“坑儒”,除了医药种树之书,其余尽行烧毁,焚书后引起儒生的不满,前212年,秦始皇又进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

……秦始皇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土,当中有两人有秦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

皇帝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

上述两个人未寻获,可是被捕者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式。

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

⑤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于前215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44县。

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发农民,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近万里防御线,史称“万里长城。”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①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③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 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⑤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⑥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

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

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 索引序列
  • 秦始皇陵兵马俑论文参考文献
  • 秦始皇兵马俑研究综述论文
  • 秦始皇陵墓研究论文
  • 秦始皇论文参考文献
  • 以秦始皇陵为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