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新课改的文章

新课改的文章

发布时间:

新课改的文章

享受数学,快乐学习进入高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教学中探讨“如何教”及“如何学”,如何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改善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了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深深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参加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学生反馈、成果评价中总结经验,感悟得失,已觉受益菲浅,心情愉悦,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数学,快乐的学习.现将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 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还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有学生说:“数学太难,太枯燥,学得真没劲”.而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四学学生”.因此自从成立课题小组以后,我们便在课题组长带领下改变了以往各自上课、各自备课,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自我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每周定时(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资料、集中电子备课、集体制作课件.要求每位教师作信息技术、教法、学法和教材研究等方面的发言,教材研讨常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件.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前段成绩,研究后段教学,学习信息技术,交流教学体会,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题组会议要使老师们的教案成为既凝聚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体活力,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快乐教学.制作直观、生动的电子课件,提供让师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让学生去动手在计算所上做数学实验,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就连以往教学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女生)怕学的立体几何现在也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对象.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旋转的正方体、几何体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由椭圆的定义可快速、准确、动态的画出椭圆,降低了以往此处教具难制作,图难画,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椭圆的印象;通过几何画板可直观便捷的给学生展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上很多课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享受型、兴趣型转变. 二、 我思考、我聪明、我快乐----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中备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数学、探索数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数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师教学技巧性大有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 参与数学实验,体现自我价值----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看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的教学,而不太考虑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个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FLASH、POWERPOINT、AOTHWER等制作课件,动态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和观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 图象的变换;并从中得出一般的结论,通过几何画板实验、FLASH动画演示,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已活泼的印在脑海中,反而比传统教学要轻松得多,深刻得多.又如在讲到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的画出函数 的图象,而且在连续对 的变化中,学生一下就能看出 和 两种情况下图象的区别,图象的性质(特殊点、单调性、定义域、值域)也不言自明.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的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看数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标准”是: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至少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应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四、 知识充实生活,我学我快乐----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繁锁运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数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介绍数学的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五、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心情当然也愉快了----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教学设计要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考试型向能力型、应用型转变.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 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关于高中语文课改 反思 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改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一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06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 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07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10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10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 总结 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04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 ,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 方法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 语文学习 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 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二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 经验 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 文章 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 文化 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 想象力 。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 编织 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三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 广告 牌;买东西,附带的 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 爱好 ,二是有写 日记 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 作文 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 2019年秋季最全高中新教材改版内容

★ 高三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课改文章

享受数学,快乐学习进入高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教学中探讨“如何教”及“如何学”,如何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改善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了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深深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参加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学生反馈、成果评价中总结经验,感悟得失,已觉受益菲浅,心情愉悦,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数学,快乐的学习.现将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 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还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有学生说:“数学太难,太枯燥,学得真没劲”.而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四学学生”.因此自从成立课题小组以后,我们便在课题组长带领下改变了以往各自上课、各自备课,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自我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每周定时(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资料、集中电子备课、集体制作课件.要求每位教师作信息技术、教法、学法和教材研究等方面的发言,教材研讨常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件.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前段成绩,研究后段教学,学习信息技术,交流教学体会,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题组会议要使老师们的教案成为既凝聚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体活力,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快乐教学.制作直观、生动的电子课件,提供让师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让学生去动手在计算所上做数学实验,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就连以往教学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女生)怕学的立体几何现在也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对象.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旋转的正方体、几何体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由椭圆的定义可快速、准确、动态的画出椭圆,降低了以往此处教具难制作,图难画,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椭圆的印象;通过几何画板可直观便捷的给学生展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上很多课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享受型、兴趣型转变. 二、 我思考、我聪明、我快乐----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中备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数学、探索数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数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师教学技巧性大有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 参与数学实验,体现自我价值----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看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的教学,而不太考虑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个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FLASH、POWERPOINT、AOTHWER等制作课件,动态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和观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 图象的变换;并从中得出一般的结论,通过几何画板实验、FLASH动画演示,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已活泼的印在脑海中,反而比传统教学要轻松得多,深刻得多.又如在讲到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的画出函数 的图象,而且在连续对 的变化中,学生一下就能看出 和 两种情况下图象的区别,图象的性质(特殊点、单调性、定义域、值域)也不言自明.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的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看数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标准”是: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至少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应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四、 知识充实生活,我学我快乐----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繁锁运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数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介绍数学的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五、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心情当然也愉快了----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教学设计要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考试型向能力型、应用型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校广大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课改,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快乐的趣事。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互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课改实现了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学习过程与后果并重,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我认为课改让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虽然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变化,但是在课改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如: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却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应该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向社会生活开放,多一次勇敢实践开拓;多一点探究创新体验;多一些同伴互助协作。多给我们一些权利,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多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多给我们一点困难,让我们自己去解决;多给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多给我们一片空间,让我们自己勇敢地向前走。

关于课改的文章

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学校就已经实行了课改,我也从那时开始认识了课改。课改使我更完美、更勇敢、更自信! 在刚接触的一个月,我对课改简直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一上课,我就想逃避,因为在这种课堂上,我根本就没有听讲,听不懂同学们到底在讲什么。然而,现在的我,对课改充满了信心,爱上了这种课堂。 一切的改变还得缘于一节公开课。那天,老师说,我们班要上一节公开课。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非常害怕,因为我不想在其他老师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上课了,文艺委员发了歌,很快,课堂就完全交给了我们。我一直都在认真地倾听,展示组讲的非常精彩,可是有时也会有一些小错误。我发现了错误,可我并没有站起来质疑,而是让我旁边的同学去纠错,他却说:“既然你知道了他的错误,为什么不自己点评呢?”我听了他的话,想了想,的确是这么回事,可我又不敢站起来点评。后来,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因为妈妈对我说过,不能害怕困难,要战胜困难。想起了这句话,我才信心十足地站了起来,我点评了他们组的错处,他们组很客气地对我说:“谢谢。”听见这两个字,我心里简直是高兴得都快要飞上天的感觉了,从那时起,课改在我心中留下了好印象,因为那次的尝试,使得以后的我也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积极。那时,课改让我飞翔,让我真正成为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 课改,是你让我学会了独立自主,让我学会了机智勇敢,让我更加坚强,让我对未来不再迷茫,是你让我掀起了起航的帆船!课改,我将永远伴随着你成长!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5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壮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能力,更为适应国人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我校特制定了具体的 实施方案 。本人作为课改运动中的一员,在通过学习、讲授课程等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第一,教学行为中的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旧的教育体制完全以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习惯于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用机械的“填鸭式“灌输给只会张嘴的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正好于此相反,它强调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发展,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也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的智能本位发展、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注重了国家提出的”以德制国,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原来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作为第一战线的直接参与者,尽自己所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将一整套新的教学模式辅助于课堂,让学生先动起来,仍然起指导者的作用。

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育下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对应的 学习 方法 、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堂教

课改 工作心得 体会(2) 学中尽可能把它变成一个学生发现、探究等的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即就是所谓的由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学老师模式,即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贴耳,对教师毕恭毕敬,那么这对课改有很大的妨碍。因此,我们作为课改中的一员首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尊重,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即互 相学 习和促进;其次,要改变过去的师生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师生关系,要相互补充,要达到共识、共事、共进。

另外,不管是何种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让学生即在乱哄的课堂中去活跃,同时也在不同的说法中自己去综合自认为完美的答案,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由模式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变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踊跃,既使是学习上的优差生,在此种教育形式下,将会有一种“鲜花和小草一样得到阳光照耀”的感觉。

第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双重关系,我拟订了自己的课时教学计划,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依据各自不同兴趣让他们进行选择性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作为一项新的内容,本人又作为课改实验员中的一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通过近半学期的摸索实践,自己才知课改的重要,尤其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2

这次学校组织的新课改学习当中,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我学到很多知识。下面是我的一点 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精辟地阐述了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爱好 、家庭背景及个性差异。彻底改变“精英”,“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要尽力创设一种友好的、积极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耐心倾听并理解学生的不连贯、甚至不达意的英文 句子 ,就像母亲倾听婴儿牙牙学语一样;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有学者在谈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说,要:

1、创设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感觉到他们被尊重。

2、使学生个个感到自尊,并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心。

4、使每个学生有利用和体验其他能力和环境的自由。

5、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学会选择。

6、避免使学生感到害怕、有压力,因为害怕会禁锢学生的智力发挥。

下面几点是我学完新课改后的几点 反思

1、教师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新课程改革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和一定 文化 积淀的研究型教师,所以广大教师要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2、相对滞后,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3、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4、适应新课程的校园文化有待建立。

下面是我 学习英语 课改的几点感想

教师要树立以下新的理念: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课堂教学关注的应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我们认识到要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的,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可以获得成功。

4、新教师观念

通过新课改的探索,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5、新评价观念

通过新课改,我们逐渐认识到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选拔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我们在学生的评价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检测做到两杜绝、五体现,即杜绝偏题、怪题,杜绝内容简单、罗列;试题形式体现多样化、试题内容体现生活化,试题难易度体现层次化,试题答案体现多元化,试题结构体现综合化。

总之,通过新课改实践,经我们的体会是:教师培训是关键,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方法改革是重点,评价改革是动力。我要和大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新课改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3

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 总结 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

在课改后的初中 语文教材 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中,对于 文章 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提高。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4

经过多次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的实践,结合最近对新课标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体会如下: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生物学的基础性重要性。生物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新课程的内容要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生物课程应具有开放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精髓,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课的教学要注重初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周围世界的关注。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及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时还要给他们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具有精深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主要的生物学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晓和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基础内容、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而且生物教师还应该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古人讲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第三、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验,课前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回家调查自己的家族、亲人的性状特征。课堂上就会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鼓励和帮助,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强烈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新课标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学生养植家蚕、搜集鼠妇、蚯蚓、捕捉蝈蝈、蝗虫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第六、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第七、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师。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5

学校践行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三年有余了。在这三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了一些体会。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 唱歌 、猜 谜语 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5、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写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以进行 辩论 ,以展示思想……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 经验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 成语 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 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关于高中语文课改 反思 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改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一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06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 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07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10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10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 总结 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04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 ,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 方法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 语文学习 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 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二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 经验 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 文章 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 文化 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 想象力 。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 编织 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三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 广告 牌;买东西,附带的 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 爱好 ,二是有写 日记 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 作文 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 2019年秋季最全高中新教材改版内容

★ 高三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高一语文新课标新课改论文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面对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是由于多年不直接接触高中,对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每年我能接触到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跨进大学校门作进一步深造的高中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理想憧憬等诸方面,我可以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当前高中阶段的部分现实状况,再加上平时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在我的意识中逐渐对高中教育的实际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轮廓,也由此感觉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 从当前大学生的素养看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每年迎来送往,我们不断地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交往着,感受着他们的一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和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感受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彩,同时也不断地感受着来自他们的无奈与可悲之处。作为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时常发出一种感叹,如今的大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感叹也许有些过分,但一年年下来却越来越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究竟是什么让我感觉如此的不妙,不是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不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更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好学,而是如今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向上提高,有些学生的某些素养甚至比起若干年前的大学生有明显的降低。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大学生素养的不能稳步提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我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可推卸责任,其一是当今的家庭教育,其二就是当今的学校教育。这两大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都与当今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它指挥几乎所有的家长要一切围绕儿女是否能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甚至是能否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进行,好象除了高考和上大学,这些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可寻。于是一旦孩子进入高中,什么兴趣爱好、修心养性之类的学习或活动等基本停止,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啃书本死学习,把发条上得紧紧的,惟恐一松发条就不能控制住。于是在家里这些孩子什么也不要做了,甚至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办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目、强化训练等等,好是悲惨!由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孩子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了,有孩子不知道买东西该怎么买合适了,有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高考要家长护送了,上大学要全家人一起上阵了等等。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如此重视,导致学校教育也必须跟风而上,不然这个学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学校运行的基调也就定在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与升级之上,似乎除了考试之外,不能再为学生做过多的设想与打算了。于是这些学生把一生最活跃的阶段交给了书本知识的反复演练与巩固上了,而其他一切可以提高修养、素质之类的事情基本就取消或流于形式地过堂一下而已,给学生一生带来不小的遗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个人的巨大损失。学校的日益重视反过来又为家长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的看法与期望了。等到这些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放松下来,本质原形逐渐显露出来了,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多些,有一些人逐渐成了社会的负担。这些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可笑可叹的问题实在太多,诸如不会自己铺床洗衣服了,不会与人交往了,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环境新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了,只知道一味地花钱而不知挣钱的艰辛了,不知道同情弱者献爱心了等等不一而举。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诸如上课迟到不做任何说明了,请假条也写不规范了,作业抄袭了,实验、活动有心理负担了,毕业论文写得句子不通没有逻辑条理可言了,与人交流言语不通畅了甚至基本礼貌都不懂了等等。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早期的大学生中较少出现。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然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高考本身不错,错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如果一味地仅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考虑其他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被这个高度发展并置身于世界大竞争环境中的社会所认可,更何况如今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如此的快。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拿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一轮的高中课改项目即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觉得这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好事,也是“及时雨”。虽然这次课改是否能取得成功并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和做法,逐渐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拖入到比较合理的轨道上来。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与选择,仅仅具有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弥补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比较难以开展的工作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改变很多事情,需要新增许多事情,面临的困难和未知数也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把课改工作做好做到位。我个人感觉在实现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第一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灌输”给一线直接参与新课改的高中教师,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人都有思维定势和习惯,要彻底打破这种定势和习惯并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高中教师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新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此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的东西出现了,他们如何面对,仅仅期望通过所谓的新课改培训进行“洗脑”,把很多东西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不太现实,更何况即使教师们已经具备这些新的理念和态度,如何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把新的理念、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也不是靠嘴上说说马上就能见效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实验还需要探讨,为此我们可能还要付出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第二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这涉及到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有可能导致较大的混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验省份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拿出比较妥善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并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稳步前进。第三个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关于选课的工作。由于新课改方案中提出全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课程体系,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领域、科目、模块,共设计了8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个或多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多个模块组成,模块又分成必修和选修,选修模块还要分成两个层面,于是整个课程体系显得很复杂,这给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老的课程体系中不存在选课的问题,学校安排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今新的课改条件下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这种选课的模式又不同于大学里的选课。大学生的选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是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而高中生的选课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决策,选课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这些课程有什么预期目标等等。而这些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等几个方面共同来作用,于是问题有些复杂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难做了。第四个难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评价工作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体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当前没有经验可寻,政府决策机构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指导意见。这次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生如何看待,家长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等等都是问题。终结性评价还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吗?如何考?考什么?最后评价的结果是要实行大学里采用的学分制,学分怎么给合适?由谁给?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不正当现象等等。当然这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这些评价工作如何与高考制度衔接,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又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这次新课改的最后成功。问题肯定会有,工作难度也肯定存在,关键是参与高中新课改的每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迎接挑战,变中求稳地开展新课改工程,为新一代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文秘杂烩网

课程改革是一次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的第八次大规模课改,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而对于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对于21世纪新课改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学生是明天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青年一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旧的课程关和旧的课堂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一些没有个性的产品来,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从各种信息工具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以学生学为主体得到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从信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答案,并在同学中相互交流,通过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地学习,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合作的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学,多思,多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发展,由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形式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准备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自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必过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作到:“活到老,学到老”。教书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个人注意和互相 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和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避免成为被新课改、新时代所抛弃的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学习新课改,适应新时代,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作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为实现教育的理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奋斗。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1.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2.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3.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4.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2.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3.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作文路上 里面的作文非常多,建议去看看

新课改的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论文

[ 摘要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升华思想的地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课堂气氛比较枯燥寡味,学生靠死记硬背对知识点进行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应充分遵循教材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有效性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也渐渐代替传统教学的位置,有效教学内涵被赋予新的意义。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听课的被动体,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老师要改变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师生双方实现最优的教学效益,引领学生感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价值,最终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变单一课堂讲授

为活跃的课堂氛围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说教意义,但太“严肃”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无聊”等的束缚,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本来就“无味”的.政治课堂带来新鲜空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考虑到学生们对金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首歌曲《十不该》,学生们对这首歌不怎么熟悉,因为这首歌的产生时代与学生们的年龄相去甚远,但里面的歌词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听了这首歌,我让学生把平时能避免的花费罗列出来,然后照着《十不该》的形式加工成郎朗上口的顺口溜,这样既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他们对“合理消费”的理解。

二、创设探究式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改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形成他们的认知、能力等。例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前,我提前让学生们到人才市场调查了解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最冷门的职业,及哪个职业的工资相对比较高,哪个职业的工资比较低等。然后小组合作探讨一下,人们该依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职业还是该依据工资高低来选择职业。通过这样的研究对比,学生们个个表现得很兴奋,因为室外的自由空气远比室内的苦闷空气更能吸引他们。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高中的政治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将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加分。在灵活变换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了。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节时,我通过多媒体形式,给学生们播放了我国有关领导选举的视频,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我国选举的神圣性;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我播放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到现在的燃气等的发展视频,让学生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给予肯定与表扬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表扬,以寻得自信。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学生肯定或表扬,让他们在被认可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动力。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编《十不该》顺口溜的事例,我们班上有个男生编了这样一个段子:一不该呀二不该,你不该漫无目的把东西买,漫无目的买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把它放在一边不理睬;三不该呀四不该,我不该把钱当成饭一样对待,当成饭吃了也没关系呀,我不该把它甩到无用海;五不该呀六不该,你不该掉进花钱陷阱不出来,跳进陷阱能出来也没关系呀,你不该明知不对不悔改……这个学生的改版《十不该》,既有新意,又符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材主题,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太有才了。老师衷心为你感到高兴,你如果以后继续努力,我相信你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听了我的评价,那个学生似乎更有学习信心了。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而要从德育、智育、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教”与“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讨论、实践、观察、创新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宝云.乐学会学会用——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4).

[2]边德礼,冯美侠.点燃思维火把开启智慧之门——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01).

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论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精品课 问题出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像也随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我们看到的精品课程所体现出的教学手段各式各样,知识层次有难有易,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从总的建设成效来看,通过精品课程的'打造,激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从教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从当前各个高校推出的精品课程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打造的精品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ソ萄Р牧虾徒萄内容的建设步伐缓慢。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从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多年来连续使用某一教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材料和内容更新步伐缓慢。许多教材的建设依然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精品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的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建设时考虑到其成果的共享,这包括名师共享,也包括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方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出路探讨

对于以上提出的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许多高校没有从观念上将课程改革形式下支撑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得以发展,没有将精品课程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持续的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避免以上问题的继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转变大学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正经历由知识载体向知识和认知载体转变。最主要的是,新时代里我们的教师、学校、学生这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要作调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是教育的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教学质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

2.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精品课过去有的叫重点课,有的叫一类课,有的叫优秀课,发展到21世纪初,我们提出精品课程这个概念。从精品课程的本身来讲,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其打造的精品课程都应该能够展示出其必须的核心内容,即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的专业打造出的精品课程形式内容各异,不同的学校打造出的精品课程难度各异,但是,既然精品课程是当前各个教学单位教学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就应该与当前课程改革方向一致。从内容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应该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为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涉及到前沿性的知识和观点。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体现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特征,即体现出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3.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的综合体现。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各个学校在组织精品课程时,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到人上面来,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客观硬性指标过于看重,反而忽视了作为精品课程打造核心的教师本身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职称,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和科研上的优势互补

最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精品课程建设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学校和教师都从观念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也才能持续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来。

参考文献:

[1]刘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55.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新课改的文章
  • 课改文章
  • 关于课改的文章
  • 高一语文新课标新课改论文
  • 新课改的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