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毕业论文格式 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 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关键词是 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 超过 7 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 、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 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以及毕业论文结论 附属于正文,在毕业论文结束语中出现,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 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 A4 型纸 (297mmX210mm) 打印。 页边距为: (上) 天头 30mm, 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 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 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 小二号行楷, 顶行, 居中。 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 (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 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 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 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 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 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 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 3 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 4 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 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 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 ,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 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 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 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 注文各占一段,用小 5 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 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 《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 年第 1 期。); 引用著作时, 注文的顺序为: 作者、 著作名称、 出版者、 某年第几版、 页数 ( 例如: [ 英 ] ② 威廉•韦德著: 《行政法》 ,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 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也可 附上毕业论文致谢词。 (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 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 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 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 (12)页码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河南中医学院学校简介 河南地处中原,以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而享誉海内外。古往今来,中原大地名医辈出,人才荟萃,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四大怀药闻名遐迩。在省会郑州东部金水河畔,屹立着一所美丽宜人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河南中医学院。她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建院四十五年来,培养了两万余名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和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年“非典”病魔肆虐神州大地的危机关头,河南中医学院广大医护工作者更是临危不惧,冲锋在前,谱写了一曲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新时代的英雄赞歌。河南中医学院创建于1 9 5 8 年,是全国建校较早、河南唯一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她的前身是创办于1 9 5 3 年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1 9 5 8 年,朱德委员长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时任学院副院长的彭延泰同志;1 9 6 3 年4 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特为学院题写了校名。1 9 7 9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河南中医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 9 8 1 年,被批准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1 9 9 7 年以后,相继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1 9 9 4 年8 月,国家教育部将学院列为能够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全国2 0 0 所高等院校之一。学院培养的海外留学生,有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对外教育的发展使河南中医学院成为一所开放型国际性中医药大学。2 0 0 3 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单位。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对河南中医学院的发展非常关心和重视,2 0 0 2 年,经省政府批准,河南中医学院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征地1 2 8 1 亩作为新校区,目前总体规划已定,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 0 0 5 年正式入住学生。学院拟将新校区建设成为数字化、信息化、园林化、生态化、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成后,将为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河南中医学院十分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第二附属医院被郑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郑州市文明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12个直属二级学院,另有美豫国际中医学院、针灸推拿职业学院(洛阳)、黄河学院等3所联合办学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医、管、工、文等四个学科门类和中医、中药、制药工程、英语、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4个本科专业方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5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目前有博士生导师9人,正高级职务94人,副高级职务425人,中级职务7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6人,省管优秀专家10人。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三种办学模式,面向全国21个省和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的开放型、综合型高等中医药学府。学院设有仲景学说研究中心、艾滋病研究所、肝病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脾胃病研究所、儿科研究所、肿瘤研究所、类风湿病研究所、眼科研究所、中药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中医药文献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下设3 所附属医院,共有病床近1 5 0 0 张,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是全省中医药的龙头、中心和我院临床教学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卫生部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全国中药制剂及剂型改革基地;其新建病房大楼是河南省重点项目,2 6 层,建筑面积4 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 0 0 张。第二附属医院,又名河南省中医院,是内、外、妇、儿等科室设置齐全的综合性省级中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以针灸推拿为特色,有数十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专家坐诊,为省级中医院。设有河南中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医院)、附属安阳医院、附属开封医院等5 3 所教学实习医院。2 0 0 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我院为河南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面向全省和全国,开展执业药师培训工作。学院现设有医、管、工、文等四个学科门类和中医、中药、制药工程、英语、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1 2 个本科专业,2 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方剂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5 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有博士生导师9 人。学院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培养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三种办学模式,面向全国2 0 个省和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的开放型、综合型高等中医药学府。近年来,报考河南中医学院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连年剧增,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在校生1 0 0 0 0 余人。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正高级职务9 4 人,副高级职务4 2 5 人,中级职务7 1 4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 6 人,省管优秀专家1 0 人。办学资源条件优越。建有分子生物实验室、生药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室;建有6 0 0 平方米的动物实验中心,拥有5 0 0 0 多种中药的中药标本室,水浸标本室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图书馆藏书5 0 余万册,国内外各种期刊2 0 0 0 余种。学院主办的《河南中医》、《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两种期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杂志。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了“千万投入”学科建设工程,投入资金1 0 0 0 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实施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工程,筑巢引凤,广纳英才,以人为本,构建学院发展的人才平台。 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地位,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广大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参与科技开发、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近年来研制开发高水平国家级新药多种,如小儿泻速停、热速清、复方冬凌草含片、寒痹停、镇心痛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八五”期间,学院科研经费2 7 8 万元,“九五”升至近5 0 0 万元,“十五”开始的三年来,已争取科研经费1 3 0 0 万元。到帐经费9 0 0 万元。同时,与企业联合的横向经费也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共同投资搞科研的良性循环。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及部省厅局级科研课题3 0 0 余项。其中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 0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3 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及诊疗技术项目1 5 项,省重大科技攻关、普通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课题2 8 0 多项。在重大项目申报方面,自河南省1 9 9 5 年设立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0 0 0 年设立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基金等重大项目至2 0 0 3 年,我院先后有2 0 人次荣获资助,获资助科研经费4 0 0 万元。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近年来接待了来自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巴西、意大利、奥地利及港澳台来宾多批。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日本滨松医科大学、韩国大邱韩医大学等建立了联合办学和技术合作。现有海外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近百人。与纽约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美豫国际中医学院”,2 0 0 3 年起面向海内外招生,开设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由韩国医生金宗赫与河南中医学院在仲景故乡合作创办的中韩云阳传统中医药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外国学生的国际性中医药学校,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医。 近年来,学院实施了“创特色、上水平、争一流”工程,以发展为主题,狠抓内涵建设,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在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实行了学科制管理,赋予学科带头人以人、财、物的自主权;教学方面实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形成了开放、流动、集团化的科学研究机制;形成了以肝胆病、糖尿病、老年医学、肿瘤、针灸研究和治疗为龙头的特色专科。目前,河南中医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人心凝聚,众志成城,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正以昂扬的斗志,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全国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共同开创河南中医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河南中医药大学地址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该校是一所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46人,专任教师1019人。硕士生导师58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0人。有国医大师3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全国名中医3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中原学者2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 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 享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7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1人; 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河南省教学名师7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3人; 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 省名中医3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 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84人;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15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9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级别人才项目获得者119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生物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汉语国际教育、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软件工程、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临床医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等29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依托仲景故里资源,开办“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积极开展仲景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并使之弘扬光大。我校先后完成了《伤寒论》教学片及电影《张仲景》的拍摄,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共同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仲景传承与创新分会、仲景传承与创新中心、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编撰完成了600万字、5卷12册的《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出版了系列研究专著,建立了目前国内一流的仲景学术研究论文目录数据库;举办了仲景科技文化节、百家论坛、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等系列学术活动等,彰显了学校立足河南,突出仲景的办学特色。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医学技术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5300余张。年门诊量达510万余人次,年收住院病人13万余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稳居全国前列。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分别为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其他教学实习医院55所。医疗联合体建设卓有成效,与143家兄弟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拉大了合作框架。中医儿科等8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项目,二附院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包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1个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众创空间1个,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1个;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研究室60个。学校有实验动物中心,电镜中心公共科研平台2个及医学类、药学类共享平台2个。以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在仲景方药研究与开发、中医药治疗免疫和过敏性疾病、艾滋病的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科研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建校以来我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4项;荣获全国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项,国家首批虚拟教学实验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1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3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1237部。发表学术论文41951篇,被SCIE、EI、ISTP等收录1829篇;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815项,其中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35项,省部级项目425项,厅局级项目1255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万元。
学校主办有《中医学报》和《河南中医》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优秀编辑部,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类一级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图书馆各类图书162万册,中外文期刊3383种,中外文数据库113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亩。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10月,成功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8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5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26人,专任教师989人。硕士生导师4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有首届国医大师1人,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河南省政府首批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5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专家30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7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104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软件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立项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2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含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6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获得河南省和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9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招生。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训各类人员余万人次,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和125个临床教学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147万册,中外文期刊1704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6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学校有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942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1项,厅局级项目152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0项;发表学术论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录334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528部。
学校主办有《河南中医》和《中医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连续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实现了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中外合作项目,在国际中医药推广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柘城县人民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与济源市、新乡市、信阳市新县、焦作市、南阳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6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中药标本馆、人体科学馆、远程医疗模拟实验室三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场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文化、大学文化等展厅,在建的有河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6月18日,学校被省中管局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18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
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央、省、市等新闻媒体对我校整体发展、教学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和师生先进事迹等进行了广泛报道。学校先后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诸多殊荣,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德育评估中均获优秀。
目前,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学校发展规划,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南中医》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多种殊荣:1992年被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委评为自然科学类优秀期刊;1992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医学类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获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6年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8年获河南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河南省高校优秀学报评比最高奖——一等奖;2000年获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获河南省第四届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2年获河南省第五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第六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最高奖——优秀奖;2007年获全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评比第2名;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创刊30余年来,《河南中医》以鲜明的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在中医期刊之林独树一帜,是公认的河南省中医权威刊物,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也有较大影响。 以与文稿内容密切相关的较近期著述为主,综述可酌增。文内于引用处按顺序以右上角码注明,文后对应列出其出处,格式如下:[期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如:[1) 贺石林,杨锡平,彭芝配,等.复方丹参液抗内毒素休克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83,24(8);75—77.[书籍]序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卷[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迄页.如:[2] 张介宾.类经·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8—131.本刊只接受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反对一稿多投;自收到来稿之日算起,满2个月未接到本刊稿件采用通知者,可另行处理。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不愿删改者,请在稿件上注明。地址:450008 郑州市金水路1号 《河南中医》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1、在本科学习的所有学年里,规定的学分必须达到。2、不允许有挂科,作弊等行为。3、没有严重处分等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记录。4、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必须达到及格以上。这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要求。
需要有文凭,并且对人物的品德有较高的要求,对医术要略懂。
在河南自考本科能报哪些学校?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工学院等学校。 自考选择院校的注意事项: 1、要看这个自考班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招生的规模怎么样,必要时可以索要学生毕业的合影等核验。 2、有条件的考生可以实地考察所要报考学校的办学情况,实地访问招生办公室,核实是不是在校内办公等。 3、报考高校自考班,首先要考察办学性质是什么,是公办还是私立,一般来说,办自考班的一般都是公办院校,都是一些地方的高校。 4、文凭是读书成果的认证,要在报考时询问和核实以后文凭是否国家承认,在校期间是否可以考取其他的资格证书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5、高校招生(包括自考招生)收取学费比较正规,一般不会派人到地方收取费用,交纳学费书费也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6、一般来说,一批、二批高校的办学实力还不错,同时这些学校因为名声较大,多被人们所关注,不会乱来。 自考专业和院校哪个重要 每一个自考专业只会对应一所主考院校(部分省份一个专业对应多所主考学院),即使是专业相同,考试科目也会因为主考院校不同而有差别,不过这只是次要的,主要的难易度是体现在论文答辩环节。 因此,主考院校固然重要,但是在自考中,专业却要比院校重要很多。所以,建议报名时以专业为主,院校为辅。 兴趣与特长是学习原动力,选择喜欢的专业,学习当然也得心应手,选好专业是求职的最好优势,选择专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职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提高生活质量,不必担心发现专业不合适的时候再重头选择,因此浪费时间。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在本科学习的所有学年里,规定的学分必须达到。2、不允许有挂科,作弊等行为。3、没有严重处分等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记录。4、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必须达到及格以上。这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要求。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不能胡乱编写、捏造。医学论文是比较难的一种,写好之后可以在手机当中去查重,用迅捷论文查重之后就可以根据要求修改了。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一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
(十二指肠除外)
二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三目录 :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
联系。
四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
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
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
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
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
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五引言(前言、导言、序论)
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
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六材料与方法
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七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八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
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
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九结论(小结)
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十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 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癌症1988; 2(3): 144~145
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齐顺贞主编实用外科诊疗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4、关键词:应写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
十三项内容中,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五项是论文的基本结构
形式
目前多采用: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方法与结果、讨论、结果三段式
每本期刊的格式要求都不一样哦,你最好是确定你想要哪本期刊的格式,我只知我之前投临床医学进展这本期刊的时候,直接是让他们编辑把格式发给我的
1、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
2、要求:医学论文是以科技新成果为对象,采用科技语言、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并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经过正规严格的审查后公开发表的论文。写科技论文的目的是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接受同行的评议和审查,以图在讨论和争论中渐进真理。
扩展资料:
医学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规范写作。如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规范,文字表达应规范,语言和技术细节应采用国际或本国法定的名词术语、数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科技论文要求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
1、逻辑性
医学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2、可读性
医学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 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