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是有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帮助!
(一)工商管理方向
1 技术创新与公司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2 企业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3 金钱观和道德知觉的关系研究
4 商学院学生的道德知觉研究
5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6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趋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7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及对策研究
8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9 某某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和效果研究
10 外商直接投资对某某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1 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12 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3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4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
15 中外合资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6 企业社会责任与行为研究
17 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及其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18 企业道德与伦理问题研究
19 企业知识管理(转化或转移)问题研究
20 企业的知识资本管理模式研究
21 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22 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战略研究
23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增进
24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
2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制度变迁效应)研究
26 本土市场效应与中国跨国公司成长战略研究
27 子公司反噬母公司及母国政府应对战略
28 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29 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0 中国汽车企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研究
31 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
33 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34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3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基于创业的视角
36 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37 新生代的创业精神培育研究
38 新生代工作压力研究(表现、成因和对策)
39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
40 技术寻求型FDI的实现机理
4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4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组织管理(或知识整合研究)
43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演变及其对子公司的管理
44 跨国公司知识学习与知识转移研究
45 公司创业研究
46 中国企业国际化逆向知识转移研究:基于***角度
47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8 企业生产或技术战略问题研究
49 大规模定制战略的实施条件及其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50 丰田生产方式的实施条件及其借鉴作用
51 企业产品(或服务)设计问题研究
52 制造业(或服务业)车间班组组织方式与现场改善活动
53 董事会治理研究
5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55 国有企业民营化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56 企业并购中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57 网络公司治理研究
58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59 公司治理转型研究
60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研究
61 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行业选择/地点选择战略研究
62 在华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竞争力研究
63 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战略/竞争力/进入模式对比
64 中国某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65 中国某主导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
66 各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管理学科竞争力研究
67 新经济产业中战略模式研究
68 企业战略风险的管理
69 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研究
70 企业能力与企业行为
71 中国民营家族企业的治理瓶颈
72 金融风暴对中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已修改)
73 金融风暴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已修改)
74 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75 基于行业环境视角下的企业竞争行为的探讨
76 动态环境视角下的组织变革与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探讨
77 基于资源观的战略管理理论比较研究(新加)
78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战略变革思考
79 我国民营企业的冲突管理研究
80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
8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与破解路径研究
82 我国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83 我国成功民营企业的行为模式研究
84 我国民营企业的传承机制研究
85 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86 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研究
87 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及实施条件研究
88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89 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现研究
90 中国代工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91 某某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92 某某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93 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研究
94 我国企业自然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研究
95 创业机会研究
96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97 企业家创新研究
98 战略风险管理研究
99 大学生创业研究
100 创业投资研究
101 管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运用与体会
102 企业文化在企业兼(合)并中的作用与问题分析
103 金融危机中的企业道德问题研究
104 “国进民退”现象的研究
105 (自己)所在城市(或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研究
106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企业竞争力分析
107 价值链理论在××(自己选定)产业中的分析与应用
108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
109 企业家的继承(接替)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0 企业(制度、技术、组织、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11 提高组织效率的对策研究
112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及对策研究
113 和谐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114 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实证研究
115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与战略研究(以某旅游企业为例)
116 企业环境创新问题研究企业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评价
117 制造企业关键环境要素分析——以某企业为例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118 产学研合作绩效实证研究(调研)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1.论企业培训的风险与防范
2.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及其风险管理
3.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5.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及对策
6.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7.论有效管理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途径与方法
8.论发展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9.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10.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劳动争议
11.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12.战略性员工培训体系的设计研究
13.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14.转型经济条件下雇佣关系的变化
15.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16.人力资源外包途径与管理研究
17.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研究
18.中小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19.中小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20.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21.激励理论新发展的研究
22.领导与领导方法研究
23.中外人性比较研究
24.绩效考核方法研究
25.中小企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26.中外薪酬制度比较研究
27.薪酬制度设计方法研究
28.股份制企业中的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9.薪酬构成及其功能研究
30.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
31.领导力与管理艺术研究
32.人力资本研究
33.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研究
34.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35.跨文化冲突与管理
36.在华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7.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6.论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37.劳动合同条款研究
38.劳动市场的就业趋势分析
3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管理
40.工资弹性研究
41.安全生产与劳动法规
42.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建设研究
43.职业经理人信用问题研究
44.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45.职业经理人的选择机制研究
46.职业经理人成长路径及对策研究
47.职业经理人治理机制研究
48.职业经理人效用模型研究
49.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薪酬水准研究
50.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51.股份制企业高管层薪酬管理研究
52.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管理问题研究
53.绩效管理方法研究
54.中外薪酬制度比较研究
55.企业薪酬制度选择研究
56.上市公司薪酬问题研究
57.大学生工作寻访的心态与行为研究
58.劳动需求方视角的可雇佣性与可雇用技能的研究
59.劳动合同短期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60.绩效标准设计方案的研究
61.组织绩效控制方法的研究
62、团队氛围与团队绩效考核效果关系研究
63、员工与组织匹配对组织绩效考核的影响研究
64、经理人职业倦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干预研究
65、员工工作场所的偏离行为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66、组织中员工身份“差序格局”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路径
67、强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得的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
68、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69、创新人才开发对策研究
70、员工心理压力与企业政策关系研究
71、员工幸福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三)物流管理方向
1、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物流能力研究
2、某某省物流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4、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5、我国绿色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6、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7、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初探
8、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9、某某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0、某某省物流要素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11、基于产业结构的某某区域物流能力分析
12、浅析某某省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
13、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研究
14、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设计初探
15、区域物流业对某某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6、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研究
17、我国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思考
18、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控制/优化研究
19、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物流能力研究
20、基于价值构造分析的供应链协同研究
21、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22、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23、物流企业产品定价策略与报价的研究
24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25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26国有企业(电子制造企业等)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7图书(烟草、服装、汽车等)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28图书(烟草、服装、汽车等)物流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9某物流配送中心的EIQ分析
30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流程分析与设计
31武汉城市圈(某经济区域、某城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
32救灾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33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
3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物流系统及其合理化研究
35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某企业或行业分析)
36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37某行业(企业)采购策略研究
38某企业(某类企业,如连锁超市)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构建
39我国(或某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及体系构建
40我国冷藏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41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形成原因、发展动因、增长机理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42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对城市(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3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
44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的布局网络与区域经济社会布局网络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45我国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布局及层级结构研究
46我国区域综合性物流基地建设、运营模式和协调机制研究
47武汉市综合性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以及规模的确定
48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的战略定位
49武汉市物流园区(中心)的建设模式
50某某省冷链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1国内外农副产品冷链体系的分析研究
52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研究
53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模式、运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54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支持系统研究
55加快某某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步骤、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56我国快递物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
57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服务外包
58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59物流服务运作模式
60企业物流模式影响因素及选择路径
61战略采购与供应管理模式研究
62(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
63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与途径
64物流服务柔性研究
65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服务质量
66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67供应链创新研究
68供应链设计案例研究
69基于顾客需求的供应链设计
70应急供应链策略研究
71民营企业物流问题与对策
72中外物流比较研究
73物流能力的类型及其改进策略
74某某公司物流管理案例分析
75某某行业供应链物流分析
76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77逆向(反向)物流运作研究
78物流标准化问题与对策
79物流金融的运作管理
80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供你参考论文提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视和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主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型企业,分析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实施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并就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Bhide Craft Strateg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Mar/Apr. [2]Hitt MA,Ireland R,Hoskisson R E.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林嵩,姜彦福.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研究[J].生产力研究,. [4]李剑力.战略型创业:概念、机理及研究框架[J].经济经纬,. [5]官爱兰.创业管理: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
致谢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在这个古朴的校园里留下了太多难忘与不舍,有欢笑,有泪水,太多太多,无法言说。 论文得以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的导师———***老师的鼓励和耐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内容结构、行文规范以及标点符号,这期间无不倾注着***老师的关怀。恩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终生受益。师恩深重,我在此向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所有在学习中给我帮助和指导老师,感谢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答辩组的老师们的细心倾听,在此向他们表示最真挚的谢意!感谢诸多无法一一提及姓名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对我的热情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提纲,希望能帮到大家。
目前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在战略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无战略”或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民营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大量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研究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自己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己的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即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德鲁克曾简单的说,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二、企业发展战略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得服务于它的战略,不能在战略产生之后还跟着热点走。前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不切合实际,“纳米”热了跟着“纳米”走、“网络”热了跟着“网络”走、“生物工程”热了跟着“生物工程”走,炒到最后,只有概念而没有产品。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主要规范
目前因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制订长期发展规划,所以对职业经理人就没有这项考核的指标,经理人只顾企业的眼前利益,拼设备、耗资源,从不考虑企业长期的发展问题,这样就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所依据的基础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自主行为,其行为的依据都是这个发展战略,因此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而不要有随机性,一旦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后,它就会作为企业未来很重要的判断企业经营行为和选择经营方向的一种基本依据。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决策权往往集中在老板一个人的手中,因此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总的来说,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它作为企业行为的基础,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就是它。从管理制度的观点来讲,企业发展战略就不只是目标,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规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确定企业应该怎么走。
三、企业发展战略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近两年的经济情况表明,中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代,资源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获取,市场趋于饱和状态,这就要求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面临权力构造、市场培养、能力形成、世贸冲击四重压力下寻找和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应从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资本融通发展战略、资本运营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如何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在未来的产业定位上是搞一个产业、还是搞多个产业,即选择专业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其次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地域选择范围问题。
1.发展战略经营领域的选择。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的问题木在于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搞多元化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是否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道路,应取决于当时企业的成长期和成长环境。如果企业处于成熟期,同时该企业目前发展的产业拥有扩张的力度和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企业就完全可由专业经营走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2.发展战略地域范围的选择。
(l)同行业领先企业。在行业前景看好的条件下,应坚持走专业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在经营地域上不断扩展,从局部到全国,从全国到跨国;在行业前景不看好的情况下,应选择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目标进人,并逐渐实现在目标行业内居领先地位。
(2)全国范围内的领先企业。这类企业首选战略应该是跨国经营,将其在中国积累的能量扩展到可释放的国家或地区。
(3)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坚守自己现有的行业领域和地区范围,选择同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主动地运用标杆瞄准策略,使自己在现有的行业领域或地域范围内获得较好的市场地位。
(4)面临困境的企业。这类企业的战略绝大多数是分离、重组、出售或破产清算,也就是说需要重新调整产业定位。
(二)市场发展战略
所谓市场发展战略,实际就是企业开拓和争夺市场的全部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其措施和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抢占统治权。抢占统治权的目标是争夺市场“领导权’战者是取得市场及产业垄断权。杜邦公司经过15年艰辛的科学研究之后,终于发明了一种真正的人造纤维一尼龙,该公司立即投入了所有的资源来抢占统治权,它开始建造一家又一家的化学工厂,并在传媒上大作广告,因此杜邦公司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塑胶业。
中石化集团、中石油集团,近期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加速建立加油站,其目的就是抢占市场统治权,抵御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同行业抢占我国市场的风险。
2.模仿与柔道。模仿与柔道的思路是在原创者留下疏漏的地方入手进行攻击,从而占领市场。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比原来的创新者更好地理解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个人计算机原是苹果公司的设想,但IBM公司利用这一设想着手设计了一种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机器,以求垄断或至少是控制整个领域,结果就产生了PC机。
“柔道”的战略是用巧力以柔克刚。早在1947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意识到晶体管即将取代真空管,当美国的各大制造商们还没有做好转化晶体管的产品时,日本索尼公司以万美元的低价从贝尔实验室的手中购得了晶体管的制造和销售权,最终占领了美国的收音机市场,索尼公司利用同样的战略进军电视机、摄像机的市场。
3.构筑要塞。“构筑要塞”的目的则在于“固守阵地”,使自己免遭外来者的挑战和入侵,其主要战术为“关卡战术”、“技术战术”、“市场战术”。
将“汉堡’做进标准的生产线,让全世界的人吃到味道完全一样的“汉堡”和“乃昔”,这就是麦当劳的标准,谁想用麦当劳这个标准,谁就需要付给麦当劳钱,也就是说麦当劳设置了这个关卡。另外,利用技术专利和特殊的销售手段,也可为企业构筑要塞。传播百年口味和美国百年文化,这就是风魔全球的可口可乐饮料,可口可乐公司自1886年就设置了由14种原料组成的可口可乐配方的关卡。
4. 创造新客户。创造新客户是~种商业新策略,主要目的在于推出“创新”。其主要手段:(1)创造实用性。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方式;(2)利用价格的优势。中国联通用户的增加,主要是价格优势的体现;(3)动态调整。“顾客就是上帝”,我们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调整我们的销售和服务思路;(4)满足客户的价值观。实施品牌战略、质量战略,让客户觉得值。
(三)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企业利润的活动,即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对所要实施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谋划,它具有全面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其内容包括:
1.产品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是企业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创新。其步骤为:一是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用户的需求是上升、还是下降?需求的分布如何?等等;二是产品创意开发。企业从各个创意源中搜索,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意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新产品实体开发。其内容为新产品实体设计、试制及产品的延伸;四是新产品商品化开发。其目的是将所开发的新产品变为市场上可以销售的商品,实现马克思所称的“惊险一跳”。
2.工艺创新战略。工艺创新的目的是保障产品功能、质量、结构、投入产出比及规模的要求;经济合理性的要求;产品可靠性的要求。
3.高新技术创新战略。高新技术创新是将高技术成果商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高新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领航带路人;二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三是企业要拥有掌握“核心技术”和“根部技术”的人才;四是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五是项目选择是关键中的关键;六是企业尽可能地得到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七是较快地进入市场;八是加强技术服务。
(四)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正确的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驾御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民营企业的领导人花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上的时间,因为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而难以消弥,这也是民营企业所面临共性的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l.工作能力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这就一方面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培训员工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伸为宪法》也好、《远大宣言》也罢,都是将企业的文化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其目的就是确保员工融入独立的企业文化体系之中。
2.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我们的民营企业往往用很高的条件去引进外边的人来,其后果会造成引进与培养中出现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负作用,实际企业的内部就有这样的人才,其实一些国际著名的公司是极其注重培养内部人才的。
3.流动与引进相结合。企业人员相对的流动则会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流动过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4.工作性管理和非工作性管理相结合。要将员工融入于企业之中,就要对员工非工作性的活动有所了解,甚至进行管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在放长假期间宁可拿钱组织员工搞一些集体活动,这对一些关键性的人员尤为重要。
5.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将企业的“人员”转变成“人才”,也就是说将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量尽量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人力资本管理与普通员工管理相结合,二者不可忽视。
(五)资本融通战略
资本既包括债务资金,也包括资本资金,而资本融通既是债务资金的融通,也是资本资金的融通。所以资本的融通战略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的关系。债务资金与资本资金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如果这两个关系处理不当,对企业就会有消极的影响。因为债务资金过高时,往往债务会拖死这个企业,如韩国大宇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超过300%以上,企业出现危机时,债权人立刻出面干扰,要求撤回资金,造成企业因资金的短缺而被迫停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企业为银行打工的局面。当然,资本资金太高,往往体现在社会资金 的利用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用,对社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
2.不同种类的债务资金的相互关系。企业债务有银行债务、财政债务、公众债务、社团债务、法人债务等。其中银行债务和财政债务的风险要小一些,但是公众的债务风险要高一些。同时,从使用的成本看,银行债务的成本要比公众债务的成本小。另外,从对内债和外债的风险分析看,因为外债受汇率的影响,而且外债到期必须还,因此外债的风险比内债要大一些。但不同债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最好是不同债务之间形成一定的合适比列。
3.不同种类资金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资本金的构成由法人、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是比较合理的,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资本金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的比例关系。目前,国内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普遍存在,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老板的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也必须相对的改变,这样可使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实际上把处理好资本金的关系,作为搞好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制度。
(六)资本运营战略
企业要加速发展,就应当由生产经营的领域扩展到资本运营的领域。对于民营企业的老板,就应当由“企业家”转变成“资本家”。东方集团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走了一条从最初的房地产业、企业上市、资产重组、最后涉足金融领域的道路。一般来讲,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实际上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资本运营的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一是为企业体制和企业生产结构服务的目标。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会涉及到自己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要利用资本运营为自己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服务;二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目标。部分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生产经营,搞资本运营是一条快速的捷径;三是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直接服务。买卖企业也好,甚至进入资本市场炒股也好,就是为了直接使利润增长。
2.资本运营的方式。资本运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资产重组;二是资本交易。如果为了实现改制、结构调整和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服务为目标,那么往往就选择资产重组的方式;如果要是为了直接获取利润,那么就选择资本交易的方式。 3.塑造资本运营的平台。如果没有资本运营的平台,就很难搞好资本运营这项工作,所以搞好资本运营就要塑造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资本运营平台。建立资本运营的平台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进入并控股金融机构;二是拥有相应数量的上市公司;三是进入并控股相应的基金。这样就给资本运营做好了进口和出口的准备。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浅谈了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同时在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前景,一是加入WTO的规则肯定对民营企业经济会有良好的影响;二是国企改革也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三是西部开发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四是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民营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因此,民营企业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切合实际地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别乱信,很多要收钱的,很多论文导师多看过了,最好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最好,开头、结尾一定要自己东西。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业务问题。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矛盾,企业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员招聘策略加强组织培训。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殊的“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意经济,创意是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来源。”创意从何而来?源创意人才弹簧,人才是第一资源。工作人员的水平,质量和士气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司仅优于竞争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因此,业务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1中小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虽然绝大多数商界领袖一般的人才,但由于内他们的专业背景,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限制,他们缺乏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是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没有特殊专长的事务性活动。由于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许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业务决策和活动缺乏组织和有效的保护建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兼职人员,甚至从其他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仅限于招聘,工资发放,保存记录和其他行政工作。 用人机制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往往重视人的资格,鄙视人的能力;重视人民的稳定,鄙视人类的创造力。高素质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导致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不值得,任人唯亲,使用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企业干部的选拔,使用,考核目标,方法,手段,往往也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小型和中型国有企业,采用行政型模式选拔人才,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称职,不称职的模糊,导致在一个较高的质量,创新和人才流失淹没。 许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业务,主要是针对实际的迫切需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不够。不是人才战略池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人事积压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往往缺乏的现象,大量的工作不能持久有效。知识,能力,形成一个特殊的路径,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心智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员工的能力,创意是很难复制,因此严重缺乏合格的人员职位往往会给公司的重大损失。根据获得的数据。亏损企业核心员工的重要位置,至少在两个月的时间,把4个月的工资是有可能找到新的合适人选,需要3至6个月的训练时间,新员工适应工作,发挥的作用。这种代价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可能是致命的。 4企业招工可以改善招收优秀的,理想的员工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中小企业招聘过程中,没有方法,特别是招聘和选拔缺乏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聘的经验,面试缺乏精心设计的。主要是考虑在选择概念候选人的资历,经验和资历的应聘者较少考虑动机,态度和组织文化。这给员工的管理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个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中小型企业通常是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立,各业务部门一般较短共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往往侧重于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开发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在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潜在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规划能力的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目前的状态,工人适合于自身素质,业务发展的需要,人才没有探讨。更何况人才储备。 6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对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人才是不是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的投资价值。雇员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工作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所有职位,这是不可能了解每个作业所需的条件,不知道什么样的条件,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推广。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在企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员工的积极性不足的一个直接结果,扼杀员工潜能,也使其难以提高整体素质。 7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分布系统已大为改观,但仍有许多问题。目前,尽管该公司已经取得了显着的分配自主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实施严格的评估,精力不足造成的工资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吃“铁饭碗”悬而未决的问题,治疗就拉不上档次,做得很好,做得很好,反映在工资分配不明显,平均主义严重。对于一些知识工作者缺乏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激励设计,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人员和服务人员难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8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去耦核心的企业文化,主要指的想法?统一企业,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暗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个性,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文化留在领导喊喊口号,贴几句口号,得到一些游戏和体育活动,并从而指望的东西。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不包含有电源功能为导向的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振兴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就没有经济发展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总结和应用,导致雇员所有权和缺乏归属感,这是很难主动。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他们的所有权地位,现代化的管理 >,是谁的出发点和目标管理,所有的管理活动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一个组织的生存背景下的人才竞争增加取决于很大程度上对合格人员的大局,通过创建一个人力资源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该组织将继续增长重要性魔法。因此,企业应始终被放置在核心岗位员工,员工为主体的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建立统治地位,所有成员企业被看作是发展的资源和人的潜力。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尊重工人的劳动,尊重工人的人格,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尊重工人的创造性的精神,人民好,用活,用最合适的地方玩了。要制定一个适应的系统,考虑到工人的利益的不同方面。特别是,它是公平和公正的员工考核评价,激励和约束,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创作潜力。例如,知识型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使用工作丰富化,让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旨在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职位降级竞争,合理流动机制。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公正,公平,择优竞争系统的员工,惟才是举,不看资历,经验,性能的关键;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估来调整员工的工作表现为基础;再次,创造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有能力,专业知识,那些委托的任务有一个出色的表现,放在他们到合适的位置,所以它可以投的聪明才智。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不仅可以做的最好的人,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在人力资源工作作出积极和热情的工作态度,以完成他们的工作,以实现高质量的商业目标,但也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以实现自我价值。 是指所谓的职业生涯员工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包括他们的职业生涯,内容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新员工都将会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职业志向,并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发展的目标和里程碑,同时,将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了条件。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选择和招聘过程中,应注重实际能力,心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旨在帮助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员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创业发展,形成共同推进的情况下,使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使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匹配。只有确定员工职业生涯的想法,充分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力。因此,企业应该能够建立一个员工施展才华,自我价值的舞台,要善于引导,使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员工在企业的增长空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设计专业的时间表,绘制各种企业和人力资源工作表,为员工提供一个清晰的路径,使员工清楚地知道,每个工作描述和工作分析,了解做这个位置和能力,需要什么条件。企业应为员工提供管理专科线两线及宣传渠道,由员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在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流动性,增加新的业务和技术的改进,产品更新等方面的原因,内部人员需要经常在变化,你应该定期的内部情况和人力资源需要,现有的人力资源能力情况审查,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据美国詹姆斯麦福分类,一般分为四类:(1)核心员工。随着项目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等。 (2)在巨大的成本耗费企业人员更换。这种良好的客户关系营销人员。 (3)可替代的人。 (4)可以在任何时间人员取代。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员工,属于稀缺资源,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不能纠正的情况,空缺的情况下,应建立人才库和后备人才梯队。这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员辞掉了工作带来的被动局面。 (四)优化招聘策略企业为了获得优秀的,合适的人,需要提高员工的招聘。一种方式来提高雇用,讲究的设计等方面的采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招聘方式,这是需要考虑招聘的成本,还要考虑如何招聘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招聘面试工作是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强调人才的工作经验,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数量,而应该是经验和潜力,资历及能力,工作和人才等方面综合考虑。招聘不同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工作场所,以避免矫枉过正,高材低用,造成人才浪费。二,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考虑员工应着眼于价值观,职业兴趣,综合素质,潜力,道德责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价值观。三,招聘的方式,应注重内部员工的建议。最清楚内部员工因为公司的文化和人民的需求,更了解候选人,因此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非常可靠。例如,UT斯达康有“猎头”的传统,50%的员工是由内部员工推荐,有R&D人员的比例较高。对于推荐人,公司拥有伯乐奖榜上和信息的物质奖励。 (五)组织培训,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在员工培训中认识到,员工培训投入,帮助员工提高自己的能力职业发展的有效实施是不只是一个成本,而且是一个长期投资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能够产生更大的投资回报。对于员工而言,员工还必须正确对待培训,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提供员工个人的生活空间,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以支持。这就要求培训员工处理个人成长的问题,妥善处理好组织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企业的培训和自学的关系。 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注重企业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员工外部培训为主,可选送出去的学习和交流,以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普通员工培训,在职培训为基础,如鼓励员工参加自学或半田市,晚上学习,学者和大学聘请专家辅导CG会谈,以减少培训成本。中小企业也应侧重于“学习做”培训和人员交流的作用,通过建立坦率地开放和互动的学习文化,以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对新入职员工可以建立一个“传帮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恩师新员工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增进了解。在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增强自身的发展。 (六),完善薪酬制度,实施不同的激励手段 1日实施差异化的薪酬制度。薪金及工资实行工资制度的有效结合。虽然奖金,培训和其他奖励项目包括奖惩制度,建立差异化的薪酬制度,适当拉开差距。工作的雇员报酬主要取决于就业水平的性能和业务优势。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水平,带来的好处,有偿培训,有机奖励薪酬制度,让员工,管理者,运营商都可以,他们需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工资管理系统。 2实施差别化的晋升制度。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高层次的需要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从它的核心在于在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程度,随着管理水平升高,对电力的需求,更强的欲望因此,对于管理工作人员,推广的需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建立明确的,差异化的晋升制度是留住人才,核心员工的重要保证。 3实施差异化的奖金制度。基地和奖金分配比例必须制度化,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支付奖金。激励范围不能过于狭窄,而不是只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人才和激励人才短缺,普通员工,性能优异。也应该得到回报。奖金分配与经济效率的企业,工资总额,调整岗位人员工作表现的变化而变化。 4次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股票期权是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的权利,凭借这一权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预先约定购买一定价格在一定期限内(如3年或5年)企业股份的数量和价格,他们看到合适的就扔了。这充分体现了价值的分配制度拥有的知识人才的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贡献。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新兴创业公司很快就能吸引人才和大公司竞争。 (七),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公司的“共同愿景。”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愿景是激发人们的心目中,一个人的力量,如果这一设想是该组织的成员共同认可的,其强大的实力,根本无法想象。某些企业文化。展示公司的管理,用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战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它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工资,企业所需要,吸引高度智能化的个人的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不只是一个空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激励措施建立和推广“文化管理”,使员工得到一种召唤,有收敛的利益影响,减少或消除企业会员冲突成员之间的,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各级员工,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发展与业务目标紧密相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商业生涯中达到一种和谐的企业。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给我的启迪-人力资源论文 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只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经典理论进行评价,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去制定,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 )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 E. 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只有有效地保证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才可能去进行更深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四、学习心得 在世界经济步入新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理念的变革,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时更多的要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外部动态因素的影响才能够制定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
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和Mcmanhan于1992年在《管理》的论文中给出的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目标,有计划地部署和管理人力资源各种活动的模式。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第1章绪论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Storey,1992)。这个定义突出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四个基本内涵和特征:(1)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人力资源 (strategieHumanResourees,sHR)是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某些或某种特别知识(能力和技能),或者拥有某些核心知识或关键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或关键岗位上的那些人力资源: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而言,这些被称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具有某种程度的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管理行为是系统的。(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也即“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横向契合”,是指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所确立的研究平台上,学者们就特定的内容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不断扩大和发展着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亨德里和佩蒂格鲁主要关注环境因素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间的关系,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视为因变量,讨论其如何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舒勒和杰克逊针对波特的三种一般竞争战略,提出与之相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合。德利瑞和多蒂列举出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更多的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认为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这一关系是战略性的[44]。从根本上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sHRM)领域主要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就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构建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国内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即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侧重于影响有多大,通过什么样的中间机制发生作用;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契合,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契合,这种契合的协同作用是否存在,以及对于企业的绩效是否有影响。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目前,国外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在“人力资源与竞争优势”研究方向上,研究者需要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是否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如果能够揭示人力资源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否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是在Barney(1991)提出的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基础上展开的。Barney(1991)指出,某种资源之所以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是稀有资源。也就是资源不是容易可得的,是专用的,企业拥有的该资源不太可能被其它企业同时占有。二是不可模仿性。这种资源应该属于意会性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从而其它企业不可通过短期的努力创造出类似于该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三是不可替代性。如果具有可替代性,就不能成为特异性。四是附加价值性。也就是说,该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不是单纯理论意义上的资源。Wright等(1994)对资源要成为竞争优势的四个条件给予了比较充分的理论说明。人力资源的附加价值性。围绕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效用分析等三个方面(Staffy和Maurer,1988)。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从资本角度研究人力资源拥有的技术、能力、知识等要素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并认为劳动者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化地测试工作人员的资产价值和劳动者诸多活动对企业资产增值作出多大贡献的问题。效用分析偏重于以具体的、数字的方式表现人力资源组合、员工态度与行为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虽然这三种理论的假定和包含的变量各不相同,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人力资源是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命题。人力资源区别于其它经济资源的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异质性资源,也就是说,它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而其它的资源在一定程度都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既然人力资源是一种异质性的资源,那么这,种资源不可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资源,反映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存在着数量第1章绪论和质量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认知能力(评价个人职务业绩最妥当的尺度和工具)的有高有低,且呈现正态分布。如果承认认知能力呈现正态分布,那么能力较高的人力资源只能是稀缺的。许多企业在员工选聘过程中都把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作为自己选拔和雇佣的目标,实际上这类人才是稀缺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具有选拔高级人刁‘的体系以及吸引高级人才的魅力。即使某家企业通过建立适当的选拔体系和企业吸引力雇佣到了能力不凡的员工,竞争对手就只能雇佣到正态分布上更靠左边的人力资源。总之,高能力的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力资源的难以模仿性。依据资源理论的观点,妨碍模仿的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性和因果关系模糊性,这也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分析。企业通过其历史变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规范和组织标准文化,逐步形成了企业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个人之间的磨合而形成的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和行为准则在一个组织内部看来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其它的企业来讲是不可理解的,竞争对手不可能重复其历史,人力资源的转移是不完全的。同时,作为组织资源的人力资源,它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企业意会性的经验、知识和做法。这些经验、知识与做法是企业员工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逐步积累而成,对于其它的企业来讲,要真正理解与掌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甚至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团队方式构建人力资源的,那么人力资源也就成为企业业绩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直接原因了。因为在团队生产中,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究竟对企业发挥了什么作用很难发现。比如,日本制造业竞争力较高,是因为生产现场蓝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因为灵活的生产方式,以及因为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了蓝领员工,很难辨别出明确的关系。人力资源模仿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为明确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的不同点。首先人力资源是一种不易陈腐的资源,随着人的经验、阅历的增加,其价值就越大,从单个人力资源来说,它的使用期等于人的寿命。而且,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转移到各种技术、市场、商品等广泛的领域,即使面对新技术所造成的原有技能失效的问题,人力资源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特有的知识、技能也能够很快地转移到新技术上。此时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是否具备灵活地应对技术革新和组织变革的能力。只有能够灵活地掌握新技术的人力资源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如果新技术在市场上容易获得,那么就更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第二,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力资源具有专用性。社会分工的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专用性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企业雇佣不适合自己企业专长,或者放弃对企业有用的人都会对企业造成伤害。三是报酬的递增性,其它的资源适用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人力资源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性质。正是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以上几个方面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内涵是不可从市场上获取的,也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性质〔75]。综上所述,在资源理论的基础上,人力资源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充分的理论证明。在现代市场体系中,虽然人力资源也被看成是构成市场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与其他要素不同,它不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交易不能实现全部价值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租金,因此掌握人力资源的企业也不会轻易转移出去,而是作为维持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保留下来。由此可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改变了以往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再是成本和消极意义的,相反在企业.中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如果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很显然,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价值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发挥出来,因为必须区分两个基本概念,即人力资源拥有的能力和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前面我们讨论的仅是能力问题,而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则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果把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看成是与企业建立直接雇佣关系的人力资本的运动,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指将人力资本的运动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为激发人力资源旺盛的工作动力而实施的各种管理和组织活动。企业通过人才选拔系统录用了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随后企业一定试图加以管理和控制,这种管理和控制当然是针对人力资源发生的行为的,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虽然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是,人力资源的行为未必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所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必须建立促进人力资源行为向企业目标努力贡献的管理系统,主要目标就是激励员工,提高人力资源努力的绝对水平以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由此可见,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人力资源的能力转变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以上分析隐含着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Lado和 Wi1Son(1994)认为,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也可以成为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作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赖于组织内部独特的背景,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其发第1章绪论生作用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增进企业绩效中的作用是协同的,系统内部各管理手段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依赖,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模糊性,正是这些特征使得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为其它企业所模仿,这种观点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基本认可。Boxall(1996)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源优势的概念,提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技能优势,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人的智力的存量,二是人力资源过程优势,它来源于一系列具有因果模糊性、社会复杂性、历史依赖性的过程,例如学习、合作、创新等〔‘l〕。而且,他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模型,指出组织为了发展出高技能与高承诺的雇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管理利益联盟,即将雇员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联合起来,并且人力资源优势在公司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等不同时期其变化的基础是不同的。人力资源过程优势依赖于发展组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学习能力并保持利益一致性。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模仿性是有限的,正如人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转移是不完全的一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不会在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转移,其基本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l)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内在的整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高级的复杂系统,它的内部有许多要素构成,承担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发挥有效的作用离不开各种功能之间的整合。一般而言,为了模仿复杂的系统,必须准确地了解构成系统的各项要素和功能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但是,作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导致因果关系不明确的重要原因。(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外在的整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表现在体系、框架、方法、制度等有形的东西,而且还渗透在企业日常的运营系统中,特别是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根植于企业日常运营系统和组织文化之中的,它之所以能够对商品开发和顾客服务等具体的经营活动发挥作用是因为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如果与外在的其他系统相脱离,这套系统的效果就难以发挥,因此外在的整合性要求使竞争者难以模仿。也许一些有形的东西可以被简单的模仿和抄袭,但竞争对手掌握不了这套系统的精髓,与日常运营的其他系统的配合不可能是和谐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仍然是构建企业差异化的基本手段,它可以为企业的业绩提高作出贡献,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对此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Wright(1994)等区分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不同,前者指企业的人力资本积聚的存量水平,而后者指管理人力资源的手段和工具,并指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轻易地为其它企业所模仿和复制,因此并不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人力资源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资源,因为只有它才‘具有资源理论提出的四个特征。实际也是这样的,很多企业在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往往会对照业绩良好企业的管理系统,并借鉴他们的做法,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确是经常被模仿的。在否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观点中,有一个引人关注的论点就是所谓的“最佳教育培训”的问题。该论点认为,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普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最佳的教育培训来实现。例如,Pfeffer(l994)在一些实证研究中确认了最佳教育培训的作用,他几乎无视内在和外在的整合性作用。这一论点的提出是一些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美国企业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即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是理想的,人力资源特有的能力只利用了一半,结果导致美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恶化。为了引导美国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他们提出最佳教育培训的问题。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实践,为制定能够保证组织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战略及管理系统提供机制和导向。其研究的内容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管理绩效或实践绩效,也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企业运营)的贡献绩效。前者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和利用的计划与规划,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生产率或工作业绩:后者则是通过对组织状况、环境与特点的分析,力求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成为或实现组织“战略贡献者”的职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企业整体目标考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和增进组织绩效。米切尔·谢帕克()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因素等四个基本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作用,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并形成一定的关系模式。为获得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绩效,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绩效是关于什么的?”,是企业财务收益,或是股东收益,或是顾客满意?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如360度绩效评估、平衡记分卡、满第1章绪论意度调查等)未能深刻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菲里斯(Ferris)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社会背景理论”(Social一contexttheory),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一个更加广泛的背景中,通过引入多因素调查(政治、文化、技术和组织结构等)、中介联结和约束条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此外,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研究方向上,一些研究试图超越强HRM与企业价值的简单、直接联系,而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中间机制。中间变量的引入对于更好地揭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继而更有效的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中间变量主要包括:“智力资本”、“员工认知态度及组织氛围”、“员工队伍特征”等。Youndt(1998)将智力资本 (IntelleetualCapital)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他利用208个公司的数据,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6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三个维度的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与两种企业绩效(收益率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发现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特定的智力资本的维度之间有限强的关系,而且人力资源管理、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均有很强的直接关系,显示了智力资本作为中间变量确实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还发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的不同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高科技、知识型企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同特征,对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进行不同的处理和管理。基于Youndt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大致形成两类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风格的公司。一类侧重对人力资源本身的管理(Wright在1994年的观点),如麦肯锡咨询和惠普公司;另一类侧重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Load和 wi1son在1994年的观点),希望通过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得知识沉淀下来,如波士顿咨询和戴尔电脑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组成专家小组,采用类似“头脑风暴法”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因为专家的知识都储存在各自的大脑里,是隐性知识,所以麦肯锡咨询更多侧重对隐性知识的利用,激发等。波士顿咨询采用的方式是,建立宽阔完善的平台,尽量把知识显性化。以上的问题处理都有程序化的解决方案。另外惠普之道对比于戴尔数据库管理,惠普倾向于更加柔性的管理风格,通过激励措施,注重对员工隐性知识的利用。戴尔对其产品细化,建立了拥有10000多条产品型号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庞大数据库,这样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却通过尽可能地把员工的知识显性化使公司受益。两类不同的公司风格体现了对人力资源不同的认识,以及对不同人力资源成分的偏好。但是两类风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在朝着更加深层的人力资源利用的方向发展。Wright和Snen(2001)基于员工的认知和态度是其行为的关键前因,假设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态度影响其行为和努力程度,将集体的态度(用工作满意度和承诺度来表示)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一个企业中174个独立的工作小组的人力资源管理与集体行为(如离职率与缺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态度部分地中和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证实了态度确实部分地扮演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角色。Steven(2001)的研究假设在服务型企业中雇员的态度、行为会极大地影响服务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影响雇员的组织承诺度对顾客满意度发生影响,他选择了13个服务型企业中35个工作小组的样本,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承诺度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假设,组织承诺度确实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间变量。结合Load和Wi1Son(1994)和Wright和Snell(2001)的研究成果,工BM公司提出了在公司内形成一种气候(Climate)的观点。工BM认为,公司内部的工作气氛很重要,就象一个地区的气候对当地人们性格的影响一样重要,如果公司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气氛,并久而久之真正形成一种气候时,将对员工的认知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工BM以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为核心,通过追求卓越,合理竞争,动态考核等一系列的行动,终于建立了和谐积极的氛围,形成令人愉悦的气候。在IBM人力资源总监北京和华南高校的演讲中,她一直在强调一种氛围(atmosphere),认为在公司内部培养一种对工作充满热情,勇于负责任、团队合作、竞争的氛围是工BM人力资源部门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当这种氛围形成一种气候 (CIimate)的时候,就会形成工BM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为企业创造长期的利润。工BM的例子也说明世界级大企业不仅在技术领域不断投入研究,保持其领先地位,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很注意借鉴引用世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竞争力。必须指出的是,为了充分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还需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的定量分析研究,在定量分析的模型和方法上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人力资源指数问卷、人力资源案例研究、人力资源竞争基准、人力资源关键指标法、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人力资源声誉研究、会计学资产模式、人力资源成本模式等。这些定量研究和分析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发挥人力资源第1章绪论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方向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契合,这种契合的协同作用是否存在,以及对于企业的绩效是否有影响。在基本假设上,一般认为有三种。第一种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观点,其基本假设是不管企业的战略如何,都存在着一种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总是优于其它的,采纳这种系统的企业会提高绩效。这种方法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同,(Delaney,Lewin&Iehniowski,1989;OSterman,1994;Pfeffer,1994)等,也得到了实证的支持。Huselid(1995)以企业中的高层人力资源经理为对象,调查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数量和种类,他的研究结论是:特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数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离职率将降低,销售收入增加27044美元,企业的人均市值上升8641美元,人均现金流增加13814美元。结论支持了他的假设,即一般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他的研究展示了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众多的研究中引用了他的研究结论。但是,关于何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该包括在这个最好的HRM系统之中,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第二种为权变观点,即企业采取何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而定,如果不与战略相契合,不但不会对绩效做出贡献,反而会对企业的绩效造成损害。一些研究试图验证这种权变的假设。 wr1ght,Smart,和Macmahan(1995)利用资源理论的框架研究了篮球队队员的技能、教练的经验等与战略的契合是否对绩效产生影响。他们发现,队员技能与球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依赖于球队所采用的战略,除此之外,他们的结果显示,那些有权使用他所擅长的战略的球队教练,其表现要比那些教练无权选择战略的球队差。MileS和Snow(1984)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适配的理论模型。他们在早期的S一C一P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防御型战略、分析型战略和探索型战略的企业战略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战略对企业组织的不同要求,研究与各类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本文整理了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欢迎阅读。
言道“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竹篮打水并不空:在竹篮底部和四周的空隙处,张满了无数的水膜。这是什么原因呢?还得从分子间的作用力说起。
我们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仅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而且分子与分子之间既有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着相互作用的斥力。正常情况下,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若设这时分子间的距离d为平衡距离,那么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若大于分子直径10倍,分子间就几乎没有作用力了);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引力。
当竹篮浸在水中时,由于竹篾分子对水分子有引力作用,使得提起竹篮时篾隙间的水分子距离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就形成了无数的水膜。/>其实任何水面上都有着一层水膜。这是因为水面一部分运动较快的分子不断跑到空气中去(即水蒸发),使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间的引力也就明显大于斥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张力,使得水面好像有一层薄而又有弹性的“表皮”。这也是许多轻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的原因之一。
要说这里的表面张力还真还不小呢,足可以使一些轻质塑料淘米篮漂浮在水面不下沉。/>但如果水膜一部分受到破坏,其他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运动。例如,用剖开去芯的木质铅笔制成一个小船,在船后打钻成的小孔里嵌插蜡油,将小船放到水面上,船就前进了。这是因为与水接触的蜡油,破坏了水表面的张力,使这部分水面的张力突然减小,于是船就向着张力较大的方向移动,另外由于扩散,蜡油分子按一定的速度射向水,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产生了推动船前进力。
你看,世界多奇妙,竹篮打水也不空,真是留心处处皆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用科学的眼光欣赏这美妙的世界吧!
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的幸福;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的丰富多彩;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的快乐;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的精彩。21世纪更是一个飞速创新的信时代,生活需要创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
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缺少了创新,就如同鸟儿没有了翅膀;缺少了创新,就好像蓝天没有了白云的陪衬。
当今科技大爆炸,一代又一代的`新科技品来代替旧的一代,科技品的类型,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举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吧!你是否观察过你亲人或邻居的手机已经换了好几部?由直板的变成翻盖的,最近谢娜又代言着一部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手表手机,小巧玲珑,安全方便。可见,创新的速度之快,之猛,之迅。一不小心,就可能追不上时代的变化。生活需要创新来变得更加精彩,生活需要创新来变得更加美好。我们需要生活,我们需要创新!
但是,生活不光需要创新,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人人都可能成为爱迪生,重要的是你是否抓住了灵感悄临的那一瞬,一个奇异的想法,只要你一直研究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生活需要创新,生活需要你来创新。
技术创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劲源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专业机械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则及途径。
关键词: 技术创新;企业改革发展;强劲动力;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专业机械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品牌含金量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基本立足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承担应有社会责任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重要作用。创新一方面提高了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有了技术创新,企业就获取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1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要想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才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如向莆东新大桥由原定的“两台架梁吊机在钢梁上爬行架设钢梁”的方案技术优化后改为“采用两台65吨自拼装浮吊架设钢梁杆件”,该方案节约成本1600万元,节约工期两个半月,同时减轻了施工临时荷载,有利钢梁线形控制。福建厦漳跨海大桥I标钢箱梁架设创造性地采用“活动支架法”架设,此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设计构思巧妙、结构形式新颖,很好地克服了浮吊或变幅架梁吊机架设墩顶钢梁存在的缺点。该技术在厦漳跨海大桥、黄冈公铁大桥的架梁方案中均已成功应用,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某个企业一旦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便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单产、降低单位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优质、更廉价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国内首次获得国家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锁口套箱围堰,用于深水大体积承台施工,既大大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施工难度,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确保了企业可持续稳定增长。
有利于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更好满足业
主工期目标,提高企业品牌的美誉度技术创新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基础,为企业创品牌产品提供技术和物质上的保证。向莆铁路东新特大桥首次应用铁路最大的MSS1500上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制造国内铁路50米跨度的简支箱梁,创造了目前国内铁路项目最大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平均12天/孔的施工佳绩;向莆铁路工程千米,仅用10个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施工,创造日成桥单线130米的国内桥梁施工最快速度;用时137天完成万吨钢梁架设速度,创造了国内钢梁悬拼架设新纪录。获得业主及中央、地方媒体的广泛赞誉,为企业品牌获得良好的美誉度和社会认知度。
2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则
效益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要注重投入与产出效果的比较,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评价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不但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所实现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效率,而且还要考虑技术创新本身的成本,即要遵循技术选择中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增值利益的获取。当然,企业技术创新效益还要符合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要求。
目标原则
任何工作都要设立目标,创新也不例外,否则就会在组织创新工作时显得盲目杂乱,即使创新工作完成了也无法进行评估。创新不能随意,创新必须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企业创新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对于主营土建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技术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放在提高项目效益、缩短工期、保证质量安全上。因此,我们的一切创新都要围绕这些目标来开展。
风险原则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必然包含许多可变因素以及实现难以估计、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一般将导致三类性质不同的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和自然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经过严密的组织,按科学程序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其中特别要搞好情报信息收集、分析、预测和论证的决策工作。尤其是桥梁建设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高风险性,任何一次创新的失败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必须更加慎重、更加缜密。技术创新方案实施前必须经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确保安全可靠、质量优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如福建厦漳跨海大桥I标钢箱梁安装方案,开始拟定了三种方案:一是活动支架辅助不变幅架梁吊机安装;二是浮吊辅助不变幅架梁吊机安装;三是变幅架梁吊机安装(工作幅度~23m),将以上方案经过经济技术比选,组织多次论证后,最终确定第一方案最安全、最经济。一是按制造顺序架设,钢梁可以保供;二是避免了浮吊不能按时进场的风险;三是减少了架梁吊机成本及浮吊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方案和作业标准施工,唯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达到创新的目标。
竞争原则
企业在市场上制胜的关键是其竞争优势,但关键之关键是能否形成企业直接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将技术创新作用细化为能否使企业的产品成本、质量、品种、品牌形象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和效率的提高。多年来,公司在国内外桥梁建设领域享有盛誉,我们应围绕着“维系和发展企业品牌”来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现代化桥梁建设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强化我们的核心技术、专业技术和技术特长,以科技优势不断提升大桥局品牌的影响力。要不断加强项目施工的基层技术管理,努力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夯实企业技术管理基础,将公司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广大基层技术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要努力探索管理创新,将公司技术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真正落实到安全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上来,使公司的优质品牌深入人心。
3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作为建桥企业,我们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如公司紧紧抓住科技创新龙头,把握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这一时代机遇,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等众多著名桥梁工程为依托,在桥梁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等各方面大力实施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如: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建造技术”、黄冈公铁两用桥“斜拉桥主塔区钢桁梁架设辅助用的模拟钢桁梁的底座支架技术”等。不断创新建桥科技,为公司在公铁两用桥梁建造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技术创新,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大力推行现场施工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了现场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展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有效解决了项目施工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如向莆铁路东新特大桥在国内首次将天宝GPSBASE系统和CORS系统用于桥梁工程测量;黄冈长江大桥主塔墩三号墩位于岩面倾斜且质硬裸岩河床,通过技术研究解决了大型双壁钢吊箱围堰裸岩河床精确定位难题,开展了临时定位桩与锚定系统共同受力渡洪技术创新并成功运用,实施效果良好,为公司深水基础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下,公司创树了一大批精品名优工程,公司创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公司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
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培训好、用好科技人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作用,为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以学科为单位,深化基础性理论研究,推动公司科技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大力培养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团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快速成长环境,提高科技人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切实做好技术人才的储备;深入开展技术负责人技术汇报比赛和青年员工桥梁知识竞赛活动,大力营造科技人员比学习、比进取的良好氛围,使这两个活动更加有声有色,让更多技术人员参与并从中获益。切实关心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不仅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要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科技人员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贡献才华。
推进施工操作层面核心技术和装备研究,彰显品牌企业
作为专业的建桥企业,我们必须积极开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施工操作层面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关键技术如果不能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品牌的损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不仅是提升项目效益的需要,更是我们品牌企业的责任。如顶推技术,尽管目前在我国的桥梁工程施工中应用不多,但从顶推技术在推动整体施工、加快施工进度、提升安全质量的贡献上看,可以预测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是桥梁现代化施工的新取向,我们要掌握这些先进核心技术,积极开发配套的施工设备,才能有效地节约成本。
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科技基础管理工作
制度是管理的法宝。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说话。公司科技投入不断增长,但与高新企业科技投入不得少于年度营业额3%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公司下达的科技项目,要求工程项目上安排相应比例的经费,同时各施工项目要积极争取建设单位的科技经费投入,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提升公司科研工作水平。与此同时,要按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科技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成果管理等一整套运行管理机制的规范化,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技团队对企业科技发展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增强科技创新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把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思维,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满怀豪情地推动企业走向新的辉煌。
谈谈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整理的谈谈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管理,人们才能正常的从事各种劳动。所谓管理就是通过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的资源并整合资源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在有限的社会资源里,人们不可能无节制的取用所需要的资源,但是人类本身的欲望却是强大的,总是希望能够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地向上登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必须在管理方式上不断地创新,在管理手段上不断地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从而保证有限的资源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科学的利用,以确保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因此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
科技进步;创新;企业管理;发展;竞争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国内企业纷纷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创新进步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中国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综上,企业自身需要不断快速提升其管理水平,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中对高科技的使用,以及对于创新意识的激励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旧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企业过于传统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加快旧企业向新型管理模式的企业的转变就当今的总体形势看来是有急切需求的,ERP、MRP等信息系统的普遍使用使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成为可能。作为一个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要想在现如今这种激烈且频繁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不断进行创新,运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协调从而自主自发地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将创新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一次大变革。创新化管理保证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进步性,保证了企业自身血液循环的畅通,好的管理创意不但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同时还是企业形象与整体水平的一次提升。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不断加深,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而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也在淘汰落后的企业,因此企业的管理如果墨守成规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企业若想发展,也必须凭借科技的力量。科技进步一方面在不断地提高着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科技进步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宏观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外部影响与内部影响。外部影响主要是指科技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产品的生周期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新技术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程度、挖掘或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影响供应商、合作机构的运作行为等,从而使得企业务必要在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变革以适应新的外部形势;内部影响主要是指企业在制度安排、管理方法、组织架构等方面要考虑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应用新技术来提高管理和生产效能、丰富拓展管理手段,因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着企业内人员交流模式以及财务、物流、销售、人力甚至固定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企业自身科技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综上所述,外部影响即是管理对象的科技进步反作用于管理本身而内部影响侧重于管理本身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观察和分析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自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1方向一,简单分工管理
分工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次大跨度的提升,它使得每个劳动力都可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保证劳动力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大幅地提升社会劳动效率。就现如今的社会而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劳动分工日益细致,这导致了企业业务流程的分化,就负面角度而言,它催生了官僚体制以及等级制度使得信息共享受阻,员工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中很难与跨领域的同事甚至跨高度的上级有所接触,既扼杀了优秀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流通,因而削弱了企业对于市场的判断及反应能力。而分工管理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简单分工管理和综合分工管理;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丰富和拓展,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在受科技创新波及较小的一些传统行业以及在企业规模不大或正处于创业初级阶段的企业,往往企业更多的采取“简单分工管理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人事、财务、生产、物流、供应与销售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基本上可以通过一条完整的管理链将所有生产活动串联起来。
2方向二,综合分工管理
伴随企业规模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的,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一般将管理分为保障管理与生产管理两大部分实施运作。保障管理主要由资金财务计划与管理、信息管理、物料与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构成,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制造管理、资源供应管理、技术与研究开发管理、服务管理和营销管理等。这两大部分的管理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由于生产侧重或者企业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常会使两个管理部分的分工、分酬不均,影响企业内部配合与衔接甚至产生员工内部矛盾,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3方向三,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的愈加频繁,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应用的快速扩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管理模式,高科技信息化管理并不能一味的生搬,应该采用适合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在相互适应的前提下,一方面信息化管理将持续推动、促进管理部门高效的配合及联动,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效率的提升会带来信息流通的改善,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从而实现管理与信息交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但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这种适应并不应该是完全的让信息化管理来适应原有的企业模式与构成,而应该是以提高企业效率为总体目标的大幅度的改革,无论是从企业自身方面还是从信息管理方法方面,都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但是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收益,这种尝试不能过于盲目,应当在相互配合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的考察与研究,要基于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自身的素质层次,不但要借鉴其他从业者的经验教训,还要善于总结自身所遇到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十分广泛,纵向上来看,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对企业对外产业结构管理产生了影响,促使企业发掘更深的产品价值,丰富自身的产品或者直接进行企业战略管理调整甚至于转型;还对企业内部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企业管理不断复杂化,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例如:管理模式化,信息传递快捷化,人员利用高效化),但与此同时还对企业管理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例如:人员沟通障碍,上下级之间隔阂加剧)。作为企业管理应当合理、高效、有针对性地利用好科技进步与创新带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注意适时的调整管理政策,处理好随之而来的新矛盾、新问题。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慧,何新海.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3]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06).
摘要: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的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挥科技查新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1科技查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都相对的滞后。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具有判断性甚至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事实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机构也规模较小,手段落后,开拓能力差,仅限于提供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全面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较多知识面广且又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咨询服务意识,所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我单位自95年开展科技查新业务以来,共出据查新报告7000多份,为5000多个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其中200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配备了9台数据服务器,开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博士)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华数字书苑、百链中外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专利、会议论文等)、Peter-科技报告数据库、山东省情报研究院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库等十几个数据资源库。整合了国内主要的数据库资源,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参考信息。
(2)人才优势。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都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的过程,较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和分析能力,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运营保障条件充分。一是运营经费保障充足。科技查新作为市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市政府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及设备购置,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平台中心运营,以保障其开展服务的公益性。二是完善的管理。为保证查新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及更好地对企业开展检索及咨询服务,查新中心制定了包括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及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内的完善管理制度。三是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与省科学院、省情报研究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检索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
2科技查新机构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
做好基础查新工作为企业项目的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年都会开展各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申请或鉴定。为避免项目的重复劳动,保证项目申请和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科技查新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改革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新之前,都需要充分收集用户需求、价格水平、销售渠道及产品变动趋势等信息,这时,查新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详实的为企业提供近似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信息内容,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开发导致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本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等关键情报,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查新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信息和人才援助。在科技查新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缩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加强企业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查新咨询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咨询比较多的领域,如电子、食品、纺织、肥料加工、建筑施工等等领域,定期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资讯和市场动态信息等。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活动结识更多领域或同行业其他企业,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3结语
总之,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一般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科技查新可缩小或规避企业技术创新的某些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技查新机构也在为企业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了情报服务的范围,促进了科技查新机构的新发展。
摘要 :
知识员工聚集作为企业创新的活力之源,在实现企业创新效能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受地域、资源制约,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的弱聚集尤为影响企业创新效能发挥。本文基于知识员工聚集、企业创新相关理论,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环境特征,从知识员工聚集视角探索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获取创新效能,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
知识员工聚集;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面对历史大潮,各类组织都不同程度经受着时代的考验。”(相飞,2015)。其中,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尤为突显。该类企业以从事或推进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技术、新生产工艺为主,利用自身研发成果,吸收外来技术以持续创新,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速度,保证农业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知识员工聚集作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活力之源。按照相飞(2015)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对知识型员工的判定准则,“该类员工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这表明其对新知识的吸收、消化、转化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其专业资质的提升,以及包括个人智商、情商、修养等在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见,知识员工作为一种可流动的资源,受科技投入、人才政策等因素影响,会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聚集。而“复杂多变的外部任务环境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流动性趋于频繁。”(相飞,2015)。人员流动则引起复杂的经济效应。本文的知识员工聚集及其效应指农业科技人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形成的内在关联机制,通过组织协同作用集中在一起,突出表现为聚集作用大于各自独立所发挥的加总效应。这里所指的知识员工聚集的主体是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及实用技术的人员,其运用知识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是企业创新主体。通过聚集,促进了个体间隐形知识传播,优化知识结构,能更多获取行业信息,实现相互协作,从而使自身潜能得到发挥,企业得以创新。
二、理论基础
国外的知识员工聚集研究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和人才资本积聚。Giannetti(2001)认为,不同劳动力个体的技能相异,其合作可促进规模效益,资源耗费降低。国内学者将知识员工聚集内涵大体总结为两类。牛冲槐等(2006)从人才流动角度指出,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大量同类或相关人才在某地区或某行业形成的聚类现象。还有学者从效应角度提出,知识员工聚集是符合质量指标的知识员工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集中,他们通过交流经验达到彼此协调配合,实现聚集目标。总体来看,知识员工聚集效应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大体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二是知识员工聚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专门针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以及知识员工聚集对其效应的研究尚显不足。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着雇佣关系的重塑与转型之势已登陆我国,为适应国际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我国企业不断采取变革举措,这势必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心理感知。”(相飞,2015)。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自主创新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在中国农业实现“两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农业产业革命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知识员工聚集则是企业创新的突破口,聚集过程势必影响个体认知,并作用于企业效果。由此,阐清知识员工聚集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是企业实现创新优势的重要前提。
三、基于知识员工聚集的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能分析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致使我国经营体制和管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相飞,2015)。农业涉及多层次产业结构体系,其创新需要多方面可靠技术支撑。而知识员工素质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知识员工结构决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速度。因此,在聚集中把控知识员工的素质和结构尤显重要,各环节上知识员工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取创新效能的关键。基于此,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员工聚集的途径,对于实现知识员工聚集及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更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认为,知识员工聚集途径主要包括“市场主导”和“政策扶持”。国内对知识员工聚集研究多基于国外理论和实践展开。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情境特征,可从三方面分析知识员工聚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首先,就人员素质而言,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管理能力又能从事科研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支撑。他们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协作和应变能力,能将创新性知识投入实践。在聚集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使高素质知识员工聚集,降低信息流动成本,促进知识积累与更新;其次,就人员结构而言,农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效益为中心,优化人员结构是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的转变。通过把控人员结构,推动集约化和商品化农业统一发展。知识员工聚集通过这种整合机制实现知识互补,由此激发其创造力,产生联动效应,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创新;再次,“人才兴业”在农业领域内需要知识员工的支撑,根本而言就是人员素质和结构有机整合下的控制。通过完善知识员工的引进机制、合理配置、激励机制来实现知识员工聚集,以助推企业创新。
四、结论与建议综上
本文发现,由于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受自学习能力、空间分布和政策影响,导致未完全释放知识员工聚集的创新效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知识员工聚集途径:第一,选育高素质知识员工。企业在选人、育人中要向研究性、开发性、创新型方向发展,将培育有“爱农、学农、献农”思想的复合实用型人才作为知识员工聚集目标。建立人才专项引进资金,打造人才引进平台,开展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融入产业示范基地,将“引才”和“引智”结合,促进知识员工聚集的创新效应。第二,优化知识员工规模和结构。结合各地发展需要,编制有相关、挑战性的工作岗位以吸引人才,使不同人才在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中形成规模,通过聚集去打造一支学用结合、素质优良、高效稳定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第三,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建立公平的选拔机制、创新成果评价标准增强行业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支持和尊重知识员工的环境。建立多渠道信息传递与技术合作机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弥补农业领域知识员工素质和结构的不足.
小米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中国商界中的一个“奇迹”,“去KPI化”、“去中心化”、“粉丝文化”,这些都是小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有些“离经叛道”的主张,那么小米又是怎样将这些“奇谈怪论”进行有机的整合的呢?
扁平化管理 用户导向
在众多厂商扎堆发布新品的九月,苹果绝对不是唯一的亮点,小米手机3在还未正式发售的情况下逆市上升,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小米手机在国内的关注度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从“雷布斯”到2012年的营收元,小米一直在不断刷新中国互联网的成长速度。那到底“雷布斯”雷军有什么管理秘诀促使小米如此高速增长呢? 花80%时间找人 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共事,为了挖到聪明人不惜一切代价。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帮助整个团队,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真正到小米来的人,都是真正干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热情。来到小米工作的人聪明、技术一流、有战斗力、有热情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注定是一流的。这是一种真刀实枪的行动和执行。所以当初雷军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幸运的找到了7个牛人合伙,全是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3个本地加5个海归,来自金山、谷歌、摩托罗拉、微软等,土洋结合,理念一致,大都管过超过几百人的团队,充满创业热情。
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你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我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募人才,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都亲自见面并沟通。
少做事,管理扁平化
中国很长时间是产品稀缺,粗放经营。做很多,却很累。一周工作7天,一天恨不得12个小时,结果还是干不好,就认为雇佣的员工不够好,就得搞培训、搞运动、洗脑。但从来没有考虑把事情做少。互联网时代讲求单点切入,逐点放大。扁平化是基于小米相信优秀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驱动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设定管理的方式是不信任的方式,员工都有想做最好的东西的冲动,公司有这样的产品信仰,管理就变得简单了。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前提,成长速度。速度是最好的管理。少做事,管理扁平化,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速。
小米的组织架构没有层级,基本上是三级: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而且不会让团队太大,稍微大一点就拆分成小团队。从小米的办公布局就能看出这种组织结构:一层产品、一层营销、一层硬件、一层电商,每层由一名创始人坐镇,能一竿子插到底的执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能够在各自分管的领域给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这样的管理制度减少了层级之间互相汇报浪费的时间。精选人才。人才是创业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管理者在进行招募甄选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候选人的能力水平和 历史 业绩表现,也要考虑候选人的价值观是不是与公司的价值观比较符合。
建立简洁、畅通的沟通渠道
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快速反应应该是小企业的优势所在而快速反应往往需要信息通畅作为支撑。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要保持畅通,可以将员工收集到的信息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管理者沟通,实现快速决策和反应,同时,沟通的渠道不宜过长,减少信息的失真。
合理授权
合理授权的基础是员工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在人员选拔阶段进行的。合理授权能够给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提高员工的参与高,同时员工决策可以保证一定的质量。海底捞服务员的“免单权”和小米的“与米粉做朋友”就是很好的例证。
给人金钱是下策;
给人能力是中策;
给人观念是上策;
财富买不来好观念,好观念能换来亿万财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在人的脑海里。
搭乘国家有利的政策及其社会环境,积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互联网推动自身的发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取得瞩目的业绩。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小米公司积极创新,借助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自身的发展。在老牌的大企业独占一方市场同时,小米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作为新起之秀也能够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站稳脚跟。但与此同时,诺基亚等巨头品牌也在慢慢淡出人的视线。小米公司的成功,不仅限于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更在于它精准的市场定位。本文以小米公司为调查研究对象,以现有背景下小米公司的发展为研究内容,第一章对小米公司的品牌的介绍,小米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利用SWTO分析法对小米公司的发展环境的分析,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威胁;利用PESTEL分析法分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小米公司发展的影响。第四章对虾米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分析出小米公司在STP策略、营销策略、定价策略,以及产品策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五章分析了小米公司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原因,总计除了小米公司的成功经验,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