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太平洋岛国研究论文

太平洋岛国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太平洋岛国研究论文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是人类最不愿意经历的,毕竟从地球上以往发生的纪录来看,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首当其冲的永远都是占据主要生态位的生物,例如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表面,撞击产生的破坏力以及后续引发的海啸、地震让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整体性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在最近5-6亿年间,地球上一共发生了大大小小二十余次物种灭绝事件,最近的一次就是在6500万年前,较严重的一共有五次,每一次物种灭绝都会让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种消失,因此说人类比较担忧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到来,而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或许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一些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或许正在发生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地球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是循序渐进的,地球环境的改变在逼迫着生物的进化,但如果地球环境发生骤变,就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大规模灭绝消失。地球上一共发生过五次较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一、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大片冰川融化导致地球温度下降,海洋被冰封导致85%的物种消失灭绝;

二、亿年前的鱼类时代,同样是全球温度骤降,大量物种在这次劫难消失灭绝;

三、亿年前二叠纪末期,这是三叶虫的时代,海平面下降以及大陆漂移,最终导致96%的物种消失灭绝;

四、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大量的爬行类动物灭绝;

五、最后一次就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因此消失。

01、《科学进展》上的研究

科学家认为人类文明的快速崛起,已经对地球上的很多物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也导致很多物种的灭绝。因为人类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到某些生物的“有用”价值,而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地球生物持续不断地走向灭绝。

科学家研究发现远古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消失灭绝和人类的发展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从化石证据上来看和人类的迁徙活动、时间紧密结合。每当人类进入一块新的区域,附近的一些物种就会开始灭绝,这可能跟人类的过度猎杀有关。

科学家进行计算机模拟发现,在最近的12万年以来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达到极值,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还会有550种哺乳动物消失灭绝。

02、《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

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生物学家团队1月10日在《生物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认为地球上正在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并且主角就是人类。

地球上有700-800万个物种,无脊椎动物占据了95%以上,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统计的数据主要是来自哺乳动物和一些鸟类,从这个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生物灭绝速率或许并不严谨。

如果把无脊椎动物加入进去,在最近的1500年200多万个物种里,有15-26万个物种灭绝,地球生物的灭绝速率达到了。

物种大灭绝可能以什么形式发生?

不久前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了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云霄穿过对流层直接进入平流层,海底火山的喷发引发了海啸,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都受到一定程度波及,此次汤加火山的喷发规模至少在VEI5的高级,甚至达到VEI6的低级,规模还是很大的。

火山喷发如果规模较大,也会引发物种灭绝事件,这在历史上是有案例的,例如我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发生在2亿多年前的物种灭绝事件,罪魁祸首就是一片超级火山持续爆发60余万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地球温度变暖海洋缺氧酸化,导致大量物种消失灭绝。

除了这些自然灾害,最引人担忧的还是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逐渐的引发极端天气。

2021年我们经历了暴雨、破纪录的高温以及低温,最近澳大利亚沿海小镇也经历了摄氏度的破纪录高温,这一切无疑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未来非常紧迫,尤其是随着地球气候环境的恶化,必须要时刻警惕。

说在最后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短期内或许并不会发生,但是人类必须要警惕它的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尽可能保证地球生物多样性,这样才可能提高地球环境的抗逆程度,未来发生自然灾害地球生物才可能躲过劫难。当然,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航空领域,人类的未来或许在星辰大海。

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治理、还是生物多样性问题,都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

尤其是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

那么,这究竟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呢?

近日,一支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和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生物学家团队就针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地球上 200 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因此,专家们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而且不同于前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这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关研究论文以“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fact, fiction or specula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进行中

生物大灭绝(mass extinction)是指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一旦发生,往往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 6200 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目前业内公认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那时人类还没有出现。

而现在,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

为了研究“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正在发生,此次的科研团队集中调查了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 95-97%。此外,他们认为,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即使死亡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因此针对它们的调查更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统计结果。

图 | Rurutu(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国群岛)最近灭绝的陆地蜗牛留下的壳。(来源:该论文)

于是,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在地球上已知的 200 万物种中,约有 150000 至 260000 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的 882 个()大得多。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此次研究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量灭绝,这正是我们确认地球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开始的关键所在。” 论文第一作者、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SOEST)、太平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 Robert H. Cowie 说道。

不过,不同地域的情况也并不相同。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目前海洋物种面临重大威胁,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次危机对海洋的影响程度与陆地相同。

此外,岛屿物种(如夏威夷群岛)比大陆物种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植物的灭绝速度也似乎低于陆生动物。

a

是危言耸听?还是有据可循?

然而,目前人们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开始也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当前所宣称的灭绝率并没有明显大于自然灭绝率(即物种自然消亡),因此谈不上大规模物种灭绝。不过,研究人员已在论文中证明,按照本次统计,目前的物种灭绝率已达 150-260 E/MSY(也就是说,每年每百万个物种中有 150-260 个会灭绝),远远大于以往科学家测得的 2 E/MSY 自然灭绝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 2020 年列出的红色名录(red list),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动植物保护状况的最全面汇编,许多科学家就以该名录数据为依托,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远未到来。

然而,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图 | 红色名录中的物种类别存在偏倚。(左)来自 2019 年和 2021 年的两篇科研论文中,选定的主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群中的物种总数,与(右)红色名录中评估的这些物种的比例明显不同。(来源:该论文)

正如 Cowie 教授所说:“物种灭绝率急剧上升以及许多动植物种群丰度下降是有据可查的,但有些人不相信这些现象与大规模灭绝之间的联系,这种否认实际上是基于对危机的偏见,只集中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上,忽视了无脊椎动物。”

此外,也有人认为物种减少是一种新的自然进化轨迹,因为人类也是物种之一,也在地球历史中发挥自然作用。不过 Cowie 强调说:“人类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操纵生物圈的物种,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在外部影响下进化的物种。相比之下,我们是唯一一个有意识地选择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物种。”

地球上已发生的五次大灭绝

历史上,地球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有五次:

第一次为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 85% 的物种灭绝。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产生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摧毁地球臭氧层,导致海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链基础遭到摧毁,发生大饥荒。原始鱼类存活下来并渐渐取代无脊椎动物主导海洋。

第二次为泥盆纪晚期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约 75% 的海洋生物灭绝。导致这次大规模性灭绝的凶手来自地球内部——超级地幔柱喷发。3000 亿立方米的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海水遭到严重污染。

图 | 泥盆纪晚期的霸主——邓氏鱼,身长11米,体重超过4吨,咬合力有 5 吨(来源:)

第三次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 至 亿年前,超级火山爆发造成 90-96% 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动物灭绝了 96%,陆地动物灭绝了 70%,是有史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

第四次为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 亿年前,造成 70-75% 的物种灭绝。这次事件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龙类、多数合弓动物和大型两栖动物纷纷灭绝,使恐龙在几乎没有陆地竞争的情况下接管了陆地世界。鳄鱼接替植龙成为淡水生态系统霸主。

图 | 三叠纪末灭绝的植龙类——凿齿鳄(来源:)

第五次则为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距今 6600 万年前,造成 75% 的物种灭绝。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撞击坑半径长达 150 公里,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见不到阳光。这次大灭绝导致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实际上是五次大灭绝中程度最轻的一次。

此前,网上有人曾发表评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导向,但看了这么多比整个人类历史还古老的灭绝事件,所谓的“利益”究竟谁能定义呢?

因此,也许我们的应对举措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扭转物种灭绝的总体趋势,但必须坚持这种努力,继续为自然创造奇迹。

否则,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到来,只会越来越快。

在业内,地球公认是出现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而每次生物大灭绝带来的影响可以说都是巨大的。然而,对于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出现了,近些年来,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也就是会遭受到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这不,在2022年2月,“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再次冲上了热搜,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难道人类真的逃不过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吗?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看。

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

这是一篇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的论文,上面明确指出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的结果说明。根据研究指出,自1500年以来,地球上200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而同时,专家们也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了,正在进行之中。这个研究团队给出的证据还是比较明显,主要是根据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来进行说明,因为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95-97%,如果这个大的群体都出现了减少,那必然也就可能出现这种趋势了。

而且,他们还指出了,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就算是死亡之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这足以证明和统计——并且给出是否发生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直接性说明。

恰好,这个数据还真的出现了问题,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们发现,地球已知的200万物种之中,约有150000至260000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 882 个()大得多。

所以,这进一步说明了,这可能就是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证据,并且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这就是专家们给出的证据,具有说服力吗?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

对于这次的研究,争议性就在这里,那就是大家对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依然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简单地来说,大家认为专家们的研究可能不具有“整体性”、“普遍性”等特点,而他们的研究只能代表部分类型的物种。

所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其实可不可信我们谈不上,但是,这的确说明了一部分生物在减少之中。这也说明了地球生态系统在发生巨变,部分生物种群也在减少之中。所以至少可以作为生物走向的一个参考。

而对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正发生了,这个可能还要更加全面的数据才能说明。而专家给出的这些证据,我们也就看下就行。

当然,不可否认,专家们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说服性,只是要说服所有人,还需要添加更多的证据,只有他们的证据得到了国际认可,那也就认定了。

如果发生了,人类能逃过吗?

当然,对于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来说,是没有人类的存在。而如果出现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也是地球的一员,必然也可能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冲击,那人类能逃过吗?

如果人类走不出“地球圈”,必然会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如果走出了“地球圈”,移居到了其他的天体之上,并且能够在其他天体上生存下去,那必然就能够逃过了。

就如我们说的“火星移民”。但是我们暂时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这才是关键。

所以,如果发生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那么人类也将缓慢地受到影响,必然是逃不过。与其这样,我们也只能想办法进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阻扰”这一切的发生,让地球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大家担心的问题了,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佩理将军在展示武力之余,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蒸汽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从飞转的车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个世界的差距。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当时幕府对于开国还是相当积极的,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世界状况,日本如果自闭锁国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必须进入国际社会,并从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新奇的工业产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涩泽荣一大为震惊。他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研究员 周见涩泽荣一先是到了法国,后来又到了比利时,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接见他们的时候讲,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工业,特别是钢铁的使用非常重要,欢迎日本到时能够购买和使用比利时的钢铁,涩泽荣一大为感慨,他说一个国家的国王在会见外国客人时,都不忘记推销本国的产品,可见工商业对西方国家是多么重要。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涩泽荣一,和当时所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日本人一样,认为商人就是一幅惟利是图的形象。比利时国王的一番话,让他固有的观念慢慢开始转变。1868年11月,涩泽荣一带着全新的思想回到日本。此时的日本,已不是他离开时的那个国家。国家刚刚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一年,日本历史上第 124 位天皇——明治天皇,重新回到了国家的权力中心。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在日本神话中,据说是天照大神创造了日本,而天皇号称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孙,所以天皇拥有统治日本的法统,但是在实际历史上,从12世纪开始,大权一直旁落,旁落在拥有兵权的幕府将军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600年,直到1868年,也就是黑船敲开日本国门的第15年。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美国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之后,迫使日本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此后不久,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蜂拥而至,纷纷仿效,开始在这个岛国上争夺各自的利益。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开港仅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 100 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年轻的新政府怎样才能带领日本走出濒临亡国的困境?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字幕: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出发点。1868年11月回国的涩泽荣一,赶上了好时候。一年后,他进入明治政府的财政部门任职。在欧洲游历积累的经验和天生的理财能力,使涩泽荣一的仕途一路顺风。他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就在政绩显著的涩泽荣一接连高升的时候,明治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涩泽荣一的个人命运。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 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日本的最高领导阶层,以岩仓为首的,访问欧美的这样一个代表团,最后用的是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德国是当时欧洲发展最快的后发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向强者学习的日本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老师。回国后主导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正是岩仓使节团的副团长、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久保家族依然珍藏着大久保利通当年出访时从巴黎带回来的西式红皮椅子,还有他使用过的砚台和珍爱的中国紫砂茶壶。这枚小小的印章,当年曾是大久保利通随身携带之物,诸多影响日本历史的政令都是用它来签发的。回国后,大久保利通升任参议兼内务卿。这位掌握了明治政府实际大权的铁腕人物,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现代化急行军。缫丝场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办工厂之一,政府从法国购置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法国技师。工厂就要开工了,却招不来工人。因为当时的很多日本人都认为,那些轰轰作响的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为了打消百姓的恐惧,明治政府想了一个办法:首先劝说士族高官的女儿进厂当女工。这些技术成熟的女工后来被派往全国各地,缫丝也成为日本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我认为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有一个特点,对引进外国技术抵触很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帝国大学国立大学的许多学科和诸多领域,短时间内全部实行了西化。这里积极的一面是效率很高,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切从零开始完全实行西化。实际上也证明了这样做效率确实很高。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两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大久保利通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三菱是日本最著名的商标之一。今天的日本国内有一百多家三菱企业,海外还有数百家三菱的分支机构。而在1870年,三菱还只是一个拥有三艘小船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但是,它很快获得了明治政府委托经营的13艘轮船和海上军事运输业务;一年后,政府干脆将这13艘轮船送给了三菱,每年还拨给经营补偿费;此后,政府又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条轮船,无偿交给三菱经营。采访: 日本三菱经济研究所 常务理事 成田诚一日本政府把这些事业交给民间企业去发展,就是说最初由政府实施,然后卖给逐渐培育成熟的民营企业来继续发展。日本一直是采取这种方式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继从政府买下官营企业来发展的。在政府的扶植下,三菱很快羽翼丰满,1875 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刚刚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开辟日本到上海的航线。结果,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英国的半岛和东方航海公司就被逐出了这条航线,三菱公司独家垄断了日本到上海的航运业务。1873年,33岁的涩泽荣一已经成为主管国家预算的大藏少辅,在众人眼里,他的仕途可谓前程似锦。但是,涩泽荣一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递交了辞呈,要弃官从商。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商人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涩泽荣一他弃官从商,等于说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就说叫大家一下子认识到,其实,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经商。辞官后的涩泽荣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他的企业组织活动逐渐向海运、造船、铁路、纺织、啤酒、化学肥料、矿山等产业部门全面展开。到19世纪80年代,涩泽荣一成为日本工商业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一样,如今的日本人又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燃。日本看上去面目一新,明治维新似乎进行得十分顺利。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东京清水谷,幽静中显出几分荒凉。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8点,掌握着明治政府实际权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准备入宫开会。几分钟后,一条消息传到宫中: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就在遇刺当天的凌晨,大久保利通还在和一位前来拜访的地方县令谈起他对日本未来改革的设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结束了大久保利通对这场变革的主导权,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推进到第11个年头的时候,会突然给整个社会甩出这个巨大的惊叹号?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大久保利通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决的人,总是拥有毅然决然的态度,是个不妥协的人物。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全国对大久保利通的反对还是相当有实力的,特别是在最后把大久保,士族把他刺杀以后,他的政权很快就过去了。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与此同时,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881年,政府以不到投资额三十分之一的低价,将北海道官产出售给个人。这一事件使民众对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极度不满,几乎酿成暴动。直到天皇出面罢免一批高官,才制止了事态的恶化。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将如何面对眼前的社会矛盾?他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明治维新的事业呢?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伊藤博文,大概在众多的(日本)领导人当中,可以说是思想最宏伟的吧,视野宽广,性格开放。伊藤博文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明治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扑这一日本的传统运动,理由是:近乎裸体的相扑手丑陋而愚昧。但是,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扑高手开始挑战政府禁令,要在东京举办公开的相扑表演。支持高砂的民众和前来干涉的警察相持不下。为了避免对抗升级,天皇不得不亲自举办并出席了一个相扑表演会,恢复了这项运动。相扑手的挑战和民众的不满,让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细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方式。伊藤博文执政时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经突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正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展开。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首先是以自由民权运动为中心,对政府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正是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惯于顺应大势的伊藤博文也意识到,日本国立宪,已是大势所趋。他开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十多年来的改革经验告诉他: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推动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变革。此时,伊藤博文的朋友涩泽荣一已经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对本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从投身实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到处演讲,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伊藤博文则在《宪法》中结合进了本国的传统。于是,一个看上去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在本意是为了保护民权事实上也确实写上了民权的《宪法》中,伊藤博文却加入了确立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款。这是为什么呢?采访:日本东京大学 名誉教授 奥平康弘不知什么原因,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个宗教没有了的话,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当时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也都这样认为,伊藤博文也当然会利用这种思想潮流。1889年2 月 11 日,东京都降下漫天大雪,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帝国宪法》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表面上的多党制,实际上的天皇制,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主义走向。有历史学家认为,伊藤博文执政时期,在相扑这样的民族传统得到恢复的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尤其是军国主义也随之被召回和强化了。但在当时,伊藤博文却借此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宪法》颁布之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于是,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场景: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什么,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与此同时,日本也像德国那样,采用了一种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1000倍缩小为不到4倍。日本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但是和西方工业强国相比,它显然还有相当的差距。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实现赶超的目标?日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条捷径。早在明治政府刚刚成立五年的时候,日本就用武力逼迫邻国朝鲜开国并从中获利,这距离它被美国打开国门还不到20年。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明治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现代军队,那是(明治维新的)目标。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直截了当地为日本指出了这样一条便捷之路,“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所谓的西洋各“文明国”,当时正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的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所长 蒋立峰明治维新应该说到1889年,1890年前后维新阶段就已经结束了,后来它整个的国家战略就发生了改变,怎么改变呢,原来是通过改革来促发展,从1890年以后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字幕: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 日俄战争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字幕: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七?七事变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8月 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字幕: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原声)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员 金熙德(日本)战败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所以,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尽快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得到了《和平宪法》的护航。这部从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宪法规定:日本的主权属于国民,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存在;日本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这里曾经是日本的第一个火车站。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通车典礼。七年之后,日本人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 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线”。与新干线一起延伸的,还有一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新干线诞生四年后的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就在这一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一百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充满自信的日本民众都有理由认为,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时间。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但无论怎样去总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这是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日本的全部内容,你再改一下就成了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适合地理论文1000字温室气体对大气的影响及对策 5 [ 标签:温室 气体,论文,温室 ] 就这样、轻狂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9-12-18 21:17 检举 满意答案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 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 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 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 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 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 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出,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的。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33℃,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与二氧化碳相比,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更高,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亚氮为206倍,氟氯碳化物则为数千倍到一万多倍,不过由於二氧化碳含量远大於其他气体,因此它的温室效应仍是最大。温室气体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二氧化碳为50~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亚氮为120年,CFC-12为102年。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几乎无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过程让它们逐渐消失。由於它们的长生命期,温室气体的影响是长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人类立刻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温室气体,从工业革命之后累积下来的温室气体仍将继续影响地球的气候。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家的共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污染,京都议定书正是为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联合国发起,世界各国达成的协议。目前国际上对待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对策有二: ——适应战略,即将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作好准备,以尽量减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未的不利后果,并充分利用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限制战略,既控制或停止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长,以防止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额外变暖。 还行吧

关于太平洋研究的期刊

宇宙中有着大约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着大约1000亿个恒星,而这些恒星中的大多数拥有绕着它们旋转的行星,这其中是否存在适合人类繁衍生存的宜居星球?

无论是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沙丘》,还是刘慈欣的《三体》,宜居星球作为人类苦苦追寻的“归宿”,始终是科幻故事展开的地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华裔科学家黄授书提出了文明生存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理论,系统总结了宜居带的特征,使得人类寻找宜居星球的范围大大缩小,大海捞针般的行为也逐渐变得有迹可循。这篇论文发表在创刊于1889年的《太平洋天文学会汇刊》(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中,让我们跟随这部古老的汇刊开启一段天文学之旅,了解太平洋天文学会的成立、宜居星球论文的发表、和汇刊中的老插图背后的故事。

一、太平洋天文学会与《太平洋天文学汇刊》的创刊

太平洋天文学会(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成立于1889年2月7日,该学会隶属于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经过一百三十多年发展,目前太平洋天文学会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学会之一,学会旗下有三种出版物,包括:针对天文学家的专业学术期刊《太平洋天文学会汇刊》,从 历史 天文学、考古天文学、前沿天文学等角度科普天文学知识的《水星》(Mercury),以及始于1988年、出版了五百余卷的《太平洋天文学会会议录》(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Conference Series)。除正式出版物外,学会还设立很多奖项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在天文学领域最负盛名的,颁发给终身致力于天文 探索 的并取得杰出贡献的天文学家的“布鲁斯奖(Bruce Medal)”;颁发给为提升公众对天文学的理解与认识做出突出贡献的“克隆普克-罗伯特奖(Klumpke-Roberts Award)”;“戈登·迈尔斯业余成就奖(The Gordon Myers Amateur Achievement Award)”;以及颁发给优秀天文学博士毕业论文的“罗伯特·J·特朗普勒奖(Robert J. Trumpler Award)”。

太平洋天文学会的首卷发刊词由利克天文台创始人、太平洋天文学会的发起人爱德华·霍尔顿(Edward Singleton Holoden)撰写,在他的讲述中,太平洋天文学会的成立缘于1889年1月1日一次非常成功的日食观察集会。在集会上,学者们明确了学会的宗旨、章程、会员的职责等内容。

二、黄授书与宜居理论

黄授书(1915-1977),华裔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在天文学多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为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黄授书”星。早在1959年,黄授书在论文中便提出了“宜居带(habitable zone)”理论,是当时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科学家之一。从他的论文《宇宙中生命的问题和恒星形成的模式》中我们得知,离恒星太近的地方,烈焰熊熊,万物枯涸;离恒星太远的地方,冰天雪地,万物凝冻。只有正好处于离母星不远又不近区域里的行星,才能留存液态水,孕育已知的生命形式。一切天然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也只能在宜居带内找到。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们对宜居星球的搜寻提供了方向,也为促进天文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平洋天文学汇刊》中的插图

在这部期刊中收集有大量天文学领域的精美插图,其中包括利克天文台冬天的景色、1889年的木星、月球表面、月全食彩色手绘、36英寸利克天文台望远镜等内容的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反映了当时天文学蓬勃的发展状态。本文选取海拔1283米白雪皑皑的汉密尔顿山顶的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ion)图片供读者欣赏(图4)。利克天文台是世界首座建于山顶的永久天文台,在这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加速膨胀等重要理论发现获得证明与确认,如今利克天文台主要被用于搜索超新星和其它星系中的行星。

《太平洋天文学会汇刊》作为目前天文学领域重要期刊之一,发表了很多重要发现,文献情报中心馆藏1889年首卷至今的纸本文献,读者可通过中科知汇预约到馆阅览。

参考文献:

[1]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J]. 1889--1896,Vol1—7.

[2]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EB/OL]. [2022-02-08]..

撰稿人:刘杨

初审:徐小牧

审核发布:翁彦琴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 科技 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 科技 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开馆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6:30

预约方式:通过“中科知汇”小程序预约到馆(主界面“进馆预约”版块)

大家好,本周我分享的文献是2021年4月14日发表的一篇关于 太平洋地区人类历史 的研究。

文章题目 :Genomic insights into population history and biological adaptation in Oceania(太平洋地区人类历史和生物适应的基因组研究)

期刊 :Nature

影响因子 :IF = ; 中科大类: 综合性期刊1区; 中科小类: 综合性期刊1区; JCR分区: Q1

发文单位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巴黎狄德罗大学等15家研究单位和大学

文章作者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Jeremy Choin 为第一作者,Lluis Quintana-Murci 为通讯单位。

背景 :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是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为界,南抵南极洲,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太平洋地区可以分为近大洋洲,包括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大约在万年前就有人居住。远大洋洲包括密克罗尼西亚、圣克鲁斯、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波利尼西亚直到3200年前左右才有人在远大洋洲定居下来,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人群。

摘要 :太平洋地区对于解决人类演化、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和自然选择过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洋洲人群的分布和适应历史还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太平洋地区20个人群的317名个体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巴布亚族的祖先(“近大洋洲”)在该地区定居之前经历了一个瓶颈期,并在大约20000-40000年前分离。作者推断,太平洋人口的东亚祖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扩张之前就已经从中国台湾土著居民中分化出来了,而新石器时代扩张被认为是在大约5000年前从中国台湾开始的。此外,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遗传信息的渗入促进了现代人对多种表型(例如代谢、色素沉着和神经元发育)的适应,而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渗入主要有益于免疫相关功能。最后,作者报告了太平洋地区与病原体暴露和脂质代谢相关的选择性区域和多基因适应的证据,增加了人类对岛屿环境生物适应机制的理解。

主要结果 :

基因交流形成的基因库或许可以帮助最早的定居者抵御当地的病原体,这有助于他们适应岛上的新环境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Genomic insights into population history and biological adaptation in Oceania

文中有表述不当的地方,是我的问题,请在后台与我联系修改,谢谢理解与支持。

文章链接地址:

参考文献:

是。《太平洋盆地金融杂志》是国外的,主办方是美国。《太平洋盆地金融期刊》旨在为出版有关亚太国家资本市场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专门论坛。

西太平洋杂志

医学类见刊快的杂志有:《中国伤残医学》、《中国乡村医药》、《山西医药杂志》、《齐鲁护理》、《检验医学与临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这几本都是半月刊,普刊和核心期刊都有。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

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影响因子为,载文量为14418,被引量为67035,下载量为227892。

相关信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被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收录期刊、《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收录期刊 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实用放射学杂志》现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选入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为儿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来源期刊,首批加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太平洋学报影响因子

生平简历 1976年出生湖南新邵 2003毕业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3----2005任教四川师范大学教师 2006---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展览 2002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展(南京) 2003四川优秀毕业创作展(重庆美术馆) 2005个展(香港世界画廊) 2006联展(香港世界画廊)(中国北京红T空间)(千年时间画廊) 2007联展798艺术节 2007艺术北京(北京农展馆) 2008纽约艺术空间(北京)个展 出版 《当代美术家》,《江苏画刊》,《四川美术学院历届优秀毕业创作》,《美术焦点》等 获奖 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奖(2002南京) 四川美院优秀毕业创作奖(2003) 四川美院学生年展二等奖(2002)

陈永清赵鹏大陈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研究所,武汉430074)

摘要在矿床统计预测中,单元可大致概括为两类:规则单元和自然单元;地质异常单元属于自然单元。它是继“网格单元”和“地质体单元”之后,提出的第三种统计单元。该单元以“地质异常致矿理论”为理论基础,并能够在多源地学信息提取及合成的基础上,使用综合信息定量标度。它易于实现单元的自动划分,同时保持了单元信息的完整性。本文阐述了地质异常单元及其划分的理论基础、地质异常单元的基本特点和划分方法。

关键词地质异常致矿理论地质异常单元综合信息金矿床统计预测

1引言

单元划分是矿床统计预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预测的结果皆建立在一定单元划分基础之上。单元不仅作为统计样品,而且作为资源的载体是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中统计模型与地质模型有机关联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矿床统计预测中,单元划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其划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预测的精度及效果。

矿产资源统计预测中普遍采用的统计单元可概括为两类:“网格单元”和“地质体单元”。“网格单元”划分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单元的大小,但单元面积大小的确定,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准则[1]。“地质体单元”划分的方法[2]是一种定性方法,不利于实现单元划分的自动化。为此,我们提出了“地质异常单元法”。

“地质异常单元法”是地质异常单元划分方法的简称。它以“地质异常致矿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在多源地学信息提取及合成的基础上,利用综合信息定量自动划分统计单元。

2理论基础

概述

地质异常单元及其划分的理论基础是“地质异常致矿理论”。70年代中期,原苏联学者和[3]认为:“矿体是与其它类型地质异常(geological anomalies)相联系的地球化学异常”。首次提出了地质异常的概念。70年代末,原苏联学者[3]从统计的角度给出了地质异常的定义:“地质异常是指在构造演化特定阶段,地壳某一区段内地质体的总体特征在统计意义上偏离同类地质体的总体背景”。90年代初,中国学者赵鹏大等[4]提出:“地质异常是在结构、构造或成因序次上与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或地质体组合”。并认为:“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因素控制而形成的地质异常体的存在是矿床形成的必备条件,这种地质异常体所表现的‘地质异常,则是指示矿床存在的标志。”从本质上阐明了地质异常的概念及其与矿床(化)的关系。

致矿地质异常

“地质异常并不一定导致成矿,但矿床形成必然以地质异常的存在为前提”[5]。致矿地质异常系指与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内在联系的地质异常。它可初步划分为两种类型:控矿地质异常和地质矿异常。前者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如控矿地层、控矿构造和控矿侵入体等;后者是指矿床及其原生晕、次生晕和由其引起的物化探、遥感异常等。在中小比例尺矿产统计预测中,预测的目标是成矿远景区(带),因此,整个致矿地质异常都是预测目标;而在大比例尺矿产预测中,预测目标是矿体及其组合,只有地质矿异常才是真正的预测目标。

不同尺度水平的地质异常与不同等级的矿产资源体之间的依次对应控制关系是“地质异常致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业已表明[6]:全球地质异常控制着洲际成矿带的分布;区域性地质异常控制成矿省和成矿区带的分布;局部地质异常控制矿田、矿床、矿体的分布;显微地质异常是矿体空间定位的标志。

地质异常与复杂度

某些学者[3]认为,矿场地质结构异常(atypicality)的概念一定不要与复杂度(complexity)、非均质性(heterogeneity)和变化梯度(gradient)等类似的概念相混淆。“复杂度”和“异常”的概念是相似的,但不是完全等同的。含矿区段的地质结构不是简单(和绝对)的复杂,而是区别于其周围环境的异常。构造带结构越复杂,矿质越不易被封闭。但这里有一个尺度效应问题。对于受全球地质异常和区域地质异常控制的全球成矿带(如环太平洋成矿带)和成矿省、成矿区带这样的I、Ⅱ级致矿地质异常单元而言,地质异常与复杂度是近于等同。即地质异常的强度与复杂度成正比。某些大型内生金属矿产分布于地质复杂度高的地质异常中。譬如,原苏联Kuznets Alatau内生磁铁矿矿化带分布于地质复杂度的高值区域[3],中国一些已知大型内生金属矿产亦分布于地质复杂度高的地质异常区[6]。在矿床、矿体尺度水平上,以地质复杂度标度的地质异常与地质矿异常(矿床、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国腾冲地区,金矿床(点)分布于断裂组合熵标度的地质异常的边缘[5]。这是因为地质结构高度复杂的区域是活动区,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深部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动力,而矿液的沉淀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绝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不是赋存于多期复活大断裂中和多组构造的交叉点上,而是赋存于大断裂的次一级断裂中和多组断裂交汇的附近区域。这就启示我们在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中,应主要根据地质矿异常标志信息和控矿地质异常信息构置成矿有利度综合预测变量,用成矿有利度(ore-forming favorability)而不是单纯根据复杂度标度地质矿异常。

3地质异常单元的基本特点

“地质异常单元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由于地质异常是能够定量表达并具有强弱的性质。因此,可按某种准则确定其临界值定量圈定异常单元,这样有利于实现单元划分的自动化。地质异常具有空间概念。根据临界值圈定的异常单元是一个空间实体。可利用数学手段研究其各种成矿信息的数学特征(几何特征、空间特征、结构特征和统计特征)及其变异性,有利于深化异常单元的立体评价,以实现三维成矿预测。

(2)由于地质异常在结构和物质组成上都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统计意义上的偏离;因此,地质异常总应伴有不同强度的物化探和遥感异常。前者是后者形成的根源,后者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对前者的反映。我们可以利用物化探和遥感等信息综合定量标度地质异常[7],从而奠定了地质异常单元综合定量划分的方法学基础。

(3)按抽样理论,地质异常单元法满足统计理论的要求:统计样品应来自同一母体,保证抽样的随机性和样品的代表性。根据“地质异常致矿理论”,单元都是由同一地质异常标度、同一方法综合定量划分的,从而保证在同一成矿地质背景下单元的同母体性。单元划分取决于致矿地质异常的强度,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区域都被视为单元。单元划分不受其先后序次的影响,即单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地质异常事件可视为小概率随机事件,保证了抽样的随机性。

(4)地质异常单元法划分的单元较客观地反映了矿产资源体产出的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趋势。单元是矿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具体位置,单元空间是矿化的可能区域。正是上述特征保证了地质异常体及其信息的完整性。该方法划分的单元使单元和矿产资源体的等级性与地质异常的尺度水平达到了高度统一。不同尺度水平的地质异常与不同等级的单元和矿产资源体一一对应。由于每个单元都是具有不同成矿概率的矿化局域,所以单元空间整体分布特征较客观地反映了矿产资源体的分布趋势。

(5)地质异常单元具有复杂性特点。这是由地质异常和矿产资源体的层次性以及背景和异常的相对性等因素所决定的。譬如,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通常是在中、小比例尺区域预测的最优靶区内(或已知矿化的局域)进行的。在中、小比例尺尺度上,这一成矿的有利局域虽然在某种组分和结构上被认为与周围环境迥然不同,但在局域内部则被认为是相对均质的,即单元内任何部分都具有等同的成矿概率。但是,在大比例尺尺度信息水平上这一局域与区域具有等同的复杂性(表1)。表1表明:1:20万信息水平的区域地质异常与1:5万信息水平的局部地质异常在异常复杂性、异常信息和成矿功能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相似性。即在近400km2范围的1:5万信息水平的局部地质异常特征近似地反映了约40000km2范围的1:20万信息水平的区域地质异常特征。不同尺度地质异常的这种自相似(分形)结构特征启示我们:浓缩整个区域成矿信息的局部区段是成矿的最佳远景地段,通过对该地段的详细解剖可近似地认识整个区域的致矿地质异常特征。

表1鲁西金矿化集中区区域地质异常与铜石金矿田局部地质异常对比

据陈永清.鲁西综合信息金成矿系列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地质学院,1994.

4地质异常单元的划分方法

地质异常单元的划分方法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这是由地质异常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不同尺度的地质异常具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和研究内容,当然其定量计算方法亦有所不同。在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中,地质异常单元划分与该尺度矿床预测的一系列特点相联系。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预测目标由成矿远景区(中、小比例尺)变为矿体和矿体组合。因此,预测的准确度、精度以及资料水平要高,预测难度大,而预测的成果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这一特点,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中的地质异常单元划分包括以下内容:①在地质异常致矿理论指导下,利用高新信息处理技术从多学科地学资料中提取“诊断性”致矿地质异常信息;②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利用现代计算和图像处理技术对上述信息进行有效合成;③运用合成(综合)信息值绘制地质异常图,然后确定临界值,在地质异常图上圈定地质异常单元。下面以地质异常单元在山东西部归来庄金矿区大比例尺金矿统计预测中的应用为例阐明其划分方法和应用效果。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鲁西断块隆起平邑—费县中生代断陷火山岩盆地南西边缘的北西向隆起带。控矿岩体为燕山期次火山杂岩体(铜石岩体)。该岩体主要由二长闪长玢岩和二长正长斑岩及相应成分的脉岩组成,并以富K2O(~)和Au(×10-9~×10-9)为异常特征。控矿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纪泰山群变质岩系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系。前者主要岩性是斜长角闪片岩、片麻岩等,并以富含Au(×10-9~139×10-9)、Cr、Ni、Co、V等组分为异常特征;后者主要岩性是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控矿构造主要为EW、NW和NE向断层系统及其控制的隐爆角砾岩带。已知金的工业矿体赋存于岩体东侧受EW向断层控制的隐爆角砾岩相中,其典型矿物组合是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矿;其异常元素组合是Au-Ag-Te。

信息提取及信息合成

研究区资料包括1:1万矿区地质图、1:1万高精度磁测数据和1:1万Au、Ag、Cu、Pb和Zn等元素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信息提取及合成包括单学科信息提取及合成和多学科信息提取及合成。该项工作的开展以“地质异常致矿理论”为前提,以各学科研究的方法原理为准则,以解决地质问题为目的。

单学科信息提取及合成

高精度磁测数据主要用于研究不同地质体的异常边界、隐伏地质体的三维分布以及断裂格局等。其实质是通过对磁场磁性体地质体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解决上述地质问题之目的。具体做法是对高磁数据首先化极,然后做不同高度(100m、300m、500m)的位场变换并求取各高度、四个方向(0°、45°、90°、135°)的水平一阶导数和垂向二阶导数,提取磁特征线(一阶水平导数极值线和垂向二阶导数零值线),编制高磁特征构造异常图。将该图与同比例尺地质图相叠置,据出露地质体的磁场特征推断其隐伏边界和各种磁性界面(线形和环形界面),编制地质地球物理构造骨架异常图(图1)。

图1归来庄金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异常

1—第四系,2—侏罗纪火山沉积岩;3—奥陶纪碳酸盐岩;4—寒武纪碳酸盐岩;5—太古宙变质岩;6—燕山期闪长玢岩;7—燕山期正长斑岩;8—隐爆角砾岩;9—深断裂;10—推测深断裂;11—浅断裂;12—推测浅断裂;13—金矿床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用于确立地质矿异常的空间定位。首先对其数据分别做标准化数据处理,并编制相应的标准化地球化学图[8];然后通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确立成矿元素(Au)组合。对组合元素的标准化数据应用(1)式合成。

数学地质和地质信息

式中:yi为第i个测点的组合元素合成值;xj为组合元素中第j个元素的标准化值;n为测点;m为组合元素数。

据yi值编制成矿组合元素的综合标准化地球化学图(图2)。在该图上取等值线由疏变密的临界线作为组合元素的异常下限,并圈定组合元素异常。组合元素异常比单元素异常更准确地反映地质矿异常的可能位置。研究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g-Cu。

图2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图

多学科信息合成

多学科信息合成包括定性合成和定量合成。定性合成是将上述单学科提取及合成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按空间坐标用不同的符号综合表达到一幅图上,形成综合地质异常(即图1和图2的空间合成)。定量合成是将综合地质异常图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则取值,并将不同信息的值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合成,据合成值绘制定量地质异常图。定性合成是定量合成的基础。综合地质异常图全面反映了研究区地质体(地层和岩体)和矿产资源体(矿床、矿体)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层状岩系而言,中生代火山沉积岩通常显示正磁场特征,而前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系则显示负磁场特征。就块状岩系而论,岩性相同的侵入体,磁场强度不同,矿化强度亦有差异。譬如,研究区中部的岩体磁场强度大,Au-Ag-Cu组合异常强度亦大,并有绕等轴状磁场呈环形分布的趋势。其周围出露的小岩体则磁场强度低,组合异常强度亦低或无异常显示。Au-Ag-Cu组合异常除具岩(侵入岩)控性质外,亦具有裂控性质。异常分布总体上受中部侵入岩控制,但是具体受不同方面的断裂控制。异常浓集中心的方向性排列表明:组合异常可分为EW、NW和NE三组,其浓集中心通常分布多组断裂的交汇域(图1和图2)。因此,在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中,断裂的具体控矿作用比岩体的总体控矿作用显得更重要。

圈定地质矿异常单元

地质矿异常单元是在致矿地质异常图上圈定的。致矿地质异常图是根据控矿地质异常信息(变量)和Au-Ag-Cu组合异常强度信息(变量)的合成值绘制的。

(1)控矿地质异常信息的提取及合成

具体控制矿体就位的地质异常是断裂构造和不同地质体的接触面构造。单位面积内断裂的规模,不同方向断裂的交点数和岩性数反映了控矿地质异常的复杂程度。因此,以单位面积内断裂交点数和岩性数的和为权系数乘以相应单位面积中各方向断裂的总长度,将其乘积作为度量控矿地质异常复杂度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数学地质和地质信息

式中:cx为复杂度;n1为单位面积内断裂交点数;n2为单位面积内岩性数;lf为单位面积内各方向断裂的总长度。

(2)成矿元素组合异常信息的提取及合成

将单位面积内成矿元素组合异常的最高值与其相应异常面积的乘积作为度量异常强度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数学地质和地质信息

式中:M1代表异常强度;ymax代表单位面积内异常最大值;S代表单位面积内的异常范围。

(3)致矿地质异常图的编制

致矿地质异常的计算公式为:

数学地质和地质信息

图3归来庄金矿区致矿地质异常

式中:Of代表致矿地质异常强度;cx和M1分别代表控矿地质异常复杂度和成矿元素组合异常强度。

根据Of值编制致矿地质异常图(图3)。

在致矿地质异常图上,选择等值线由疏变密的临界值作为异常下限,圈定地质矿异常单元,以图2为例,取7为异常下限,共圈定5处致矿地质异常单元,其中Ⅴ号单元是归来庄金矿床所在单元。

5结论

地质异常单元及其划分方法具有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并符合统计抽样原理。在具体划分程序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最终以综合信息自动定量标度单元边界,从而为成矿预测的自动实现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在大比例尺金矿预测中取得了预期效果。由于不同尺度水平的地质异常与不同等级的矿产资源体相对应,并具有依次控制关系,因此,该方法亦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矿产资源预测。然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不断提高成矿预测的准确度和精度是数学地质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赵鹏大[1]曾经指出:目前,困扰成矿预测及矿产勘查精度和效果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成矿信息获取的不充分性和线性预测模型的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原理,以现代高新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研制提取深层次矿化信息和建立高精度(非线性)预测模型的方法技术。这正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鹏大,胡旺亮,李紫金.矿床统计预测(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13~118.

[2]王世称,成秋明,范继璋,金矿资源综合信息评价方法.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9~232.

[3]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 anomalies in assessing ore Rev.,1982,24(4):457~465.

[4]赵鹏大,池顺都.初论地质异常.地球科学,1991,16(3):241~248.

[5]赵鹏大,孟宪国.地质异常与矿产预测.地球科学,1993,18(1);39~47.

[6]赵鹏大,王京贵,饶明辉等.中国地质异常.地球科学,1995,20(2):117~127.

[7]王世称,陈永清.成矿系列预测的基本原则及特点.地质找矿论丛,1994,9(4):79~85.

[8]陈永清,纪宏金.标准化区域地球化学图的编制方法及应用效果.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25(2):216~221.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甘共苦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全世界的气候类型好像一共有9种,其中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曾刚,男,196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简历: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湖北大学地理系本科学生,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4月至1989年8月,联邦德国Philipps-University Marburg访问学者,接受国际知名地貌学家. Wolfgang Andres的指导,取得“攻博”资格;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联邦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Giessen区域规划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接受经济地理学家Prof. Dr. Ernst Giese的指导,并获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82年7月至1988年3月,湖北大学地理系、区域规划研究所任教;1992年7月至1996年3月,联邦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Giessen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助教、研究员;1996年4月起,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院长。科教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等领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与规划、产业集群、企业网络研究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上海市政府、广西南宁市政府、德国DFG(德国国家研究基金会)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30余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的4本专著先后在国内或国外出版发行。社会兼职: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流域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联邦德国University Duisburg-Essen兼职教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人文地理》编委;《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世界地理研究》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外伙伴:联邦德国Philipps-University Marburg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Harald Bathelt;University Hannover校长、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Ludwig Schaetzl。近年发表的部分论文:曾刚、王琛:巴黎地区的发展与规划。载《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第44-49页。曾刚、孔翔:《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浦东干部管理学院教材,2004年11月。曾刚、文嫮:上海浦东信息产业集群的建设。载《地理学报》2004年第59卷增刊,第59-66页文嫮、宁奉菊、曾刚: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载《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5期第17-21页。Harald Bathelt, Gang Zeng: Von ressourcenabhaengigen, unvernetzten Industrien zu Industrieclustern? Das Beispiel der suedchinesischen Grossstadt Nanning. In: Zeitschrift fuer Wirtschaftsgeographie, Jg. 49 (2005), Heft 1, Seite 1-22(南宁市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可行性研究。载德国《经济地理杂志》2005年第1期)。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第20-27页。王琳、肖勤、曾刚: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比较研究。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5期第34-37页。曾刚、文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载《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第467-470页。曾刚、林兰: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2期,第22-27页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载《城市规划》2006年第3期,第32-38页。曾刚、林兰、樊鸿伟: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载《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页。[编辑本段]2、经济学博士曾 刚,男,1975年8月出生,四川省江油县人。经济学博士,长江证券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并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一般性文章数十篇,另出版有译著和专著多部。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及银行理论。主要研究成果:《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货币理论与政策》(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货币经济学手册》(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信用违约率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11月“FDI与东道国产业发展”,《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1月“银行运行与信用货币供给”,《太平洋学报》,2003年4月“中国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发展及变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金融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信用评级与银行信用评级”,《银行家》,2004年7月“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3月“中性宏观经济政策三题”,《中国金融论坛》,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货币与信贷运行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6月“2005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5月“金融稳定:理论与政策”,《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风险管理》(译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专著),人民出版社,2005[编辑本段]3、成都新思维学校副校长曾刚,英文名:Frankie。1981年出生。成都新思维学校副校长;成都新思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四川省十佳优秀教师。成都金牌培训教师。媒体报到 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提升成绩8月12日下午2点半,成都新思维学校衣冠庙校区“初升高”英语衔接班,28岁的曾刚正在给学生们上英语课,他没有按照高一的英语教材讲解单词和语法,而是讲授两个英语句子的连接方式。“学会了,高考英语得10分;学不会,这10分就没有了。”戴着小麦克风的曾刚笃定地对着台下六七十个学生讲道。不碰教材、不讲课文,直接从高考英语的18个考点入手讲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是成都新思维学校“考点英语”的教学特色,学生做一张英语试卷就像庖丁解牛,每道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考点及解题规律,得出正确答案。作为学校副校长、英语教研组组长,为了归纳这18个考点,曾刚准备了800多页的案头资料。从1981年-2009年27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英语题,每一道题考查的内容及方式,都被他“细嚼”了一遍。辛苦历程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英语系的曾刚曾在绵阳师范学院任教,后加盟成都一所著名的考研培训学校。在这里,他认识了全国著名的考研辅导专家任汝芬教授。每次任汝芬到成都来,他所教的考研政治辅导班都爆满。为了解任汝芬教书的诀窍,曾刚也去“蹭”了几次课。他发现,任汝芬教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直接从考研考点入手,给学生授课。任汝芬的教学方法给了曾刚很大的启发。既然政治能从考点入手教学,那么英语为什么又不能呢?联想到自己中高考时只知道背课文、记单词,曾刚决定帮中学生找一条英语中、高考的“捷径”。从未上过中学英语课的曾刚找来了四川省高考英语大纲、成都市中考英语大纲和历年的考试真题,着手研究其中的规律。真的动起手来,曾刚才发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每道题的考查重点在哪里、容易出现哪些“陷阱”、学生如何能准确找到其中的解题窍门……把这些内容一一列出,最后化繁为简,真的太难了。尽管很艰难,曾刚仍然坚持做下去,因为他相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半年时间,曾刚一有空闲就钻研中学英语教学,在记了800多页的笔记后,最终归纳出了中、高考英语考点及解题方法。辉煌成就2006年暑假,曾刚带着他的“考点英语”来到成都新思维学校。没有名校学历背景,没有中学教学经验,刚开始,没有几个学生愿意选他曾刚为学生上课的课。面对着教室里稀稀落落的学生,曾刚口吐“豪言”:“不管你们以前英语成绩是好还是差,在这个班上都要‘归零’。我保证你们迅速从‘零’变成‘100’。”曾刚的承诺并没有落空,每堂课上,他先告诉学生考点的名称,考试时是以单选、改错或者别的题型出现,分值是多少,里面可能涉及的细则又是哪些,然后再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上了几次课后,学生都觉得做英语考题容易多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到了暑期快结束时,曾刚已在新思维同时带了五六个班,每个班都有好几十个学生,一些学生为了听他的课,甚至坐在过道里听。暑期结束时,曾刚成为新思维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80后”老师不惧权威3年下来,曾刚已成为新思维学校的名师,他的不少学生拿到了高分。今年中考,曾刚所教的学生小石中考英语成绩为147分,升入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而在初中刚入校时,小石的英语仅考了27分!拿到中考成绩后,小石给曾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不论今后怎样,我的心中一定有份空间是属于曾老师的。”曾刚有时会给中学英语教学“挑刺”。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完不成学习任务,而是找不到任务是什么。现在一些老师喜欢让学生背固定搭配,3年下来,这么多固定搭配,学生不背成“一团糨糊”才怪!“老师就是要帮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提升学习成绩。”今年年底,曾刚和同事们准备把新思维的“考点英语”总结成书出版,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编辑本段]4、上海市虹口画院画师曾刚,笔名:无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翰林艺术进修学院教师、上海市虹口画院画师。曾刚热爱生活,卷恋大自然,长期坚持写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及相临省份。传统笔墨基础较坚实,好作宏遍巨构,颇得气势,石质坚凝,树木密茂,急流卷浪,云气浮动,而且法度谨严、有生活气息、并在色彩上有所探索、力求把绚丽的色彩同水墨协调起来,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94年,出版《曾刚速写稿》。1994年,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五人联展。1995年,获四川省三峡风情画展三等奖。1996年,获全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画展三等奖。1998年,出版《曾刚山水画选》。1998年,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上海教育电视台专报道其艺术事迹。2000年,迁入上海发展,并受聘多所学校任教。2001年,中国书画报刊登其作品及文章。2001年,在上海豫园艺术苑举办个人画展。2001年,获第六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精品展金奖。[编辑本段]5、北京职业艺术家生平简历1976年出生湖南新邵2003毕业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2005任教四川师范大学教师2006---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展览2002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展(南京)2003四川优秀毕业创作展(重庆美术馆)2005个展(香港世界画廊)2006联展(香港世界画廊)(中国北京红T空间)(千年时间画廊)2007联展798艺术节2007艺术北京(北京农展馆)2008纽约艺术空间(北京)个展出版《当代美术家》,《江苏画刊》,《四川美术学院历届优秀毕业创作》,《美术焦点》等获奖全国第六届高等美术学院版画年会奖(2002南京)四川美院优秀毕业创作奖(2003)四川美院学生年展二等奖(2002)

太平洋学报是c刊吗

C刊有多种含义,分别是:CSSCI,核心期刊,C类刊物。1、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缩写为CSSCI,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2、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3、C类刊物一些单位对学术期刊的水平的简单认定,分为A类、B类、C类,各单位不一定,标准也不一致。各单位根据各自依托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特点,将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C类刊物有时会称作C刊。

核心期刊就是最权威的期刊,要求也是比较多的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太平洋岛国研究论文
  • 关于太平洋研究的期刊
  • 西太平洋杂志
  • 太平洋学报影响因子
  • 太平洋学报是c刊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