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杂志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该杂志连同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最顶级杂志,代表了人类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science》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science》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science》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science》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nature》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science》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着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对青藏高原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圈深部结构、组成与演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深化了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新发现和新突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开钻,于2002年4月9日13时30分,先导孔以米深度胜利终孔。该井从地表至井深101米为全面钻进,通过岩屑录井来获取岩层资料。从井深101米处开始连续取心钻进,至米,取心进尺米,平均日进尺米,平均机械钻速米/小时,平均回次取心长度米,平均采取率。200米处井斜角为°。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连续的极为珍贵的岩心、流体及其气体样品、1300米的岩屑样品和2000米的原位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构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马异常剖面、矿化剖面、流体地球化学剖面以及十多种类型的测井剖面,完成了孔区三维地震探测,沿钻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经建立,揭示了孔区精细的地壳结构。
岩心深度及方位归位
2000米的钻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学意义的超高压金红石榴辉岩(绿色)的累计厚度为1000米以上,地幔橄榄岩(紫色)的厚度为80余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红色)厚度达400米,在原定的金红石榴辉岩矿体下又发现了400米厚的达到工业品位的金红石矿体。结合测井资料,解决了岩心的定向和归位问题,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构造柱状剖面图。通过对先导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质的系统测定,已经查明先导孔500米岩心的7项物理参数(密度、电阻率、地震波速度、热导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信息。
超深钻钻孔剖面
在排除钻进及泥浆干扰的前提下,从先导孔发现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气体,以及氦气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的异常。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可能有多种来源。经DNA分析,初步在1080米深的榴辉岩岩心中发现了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国和德国合作最新研制的DIS数据库录入了2000米的全部岩心图像信息和工程数据,通过互联网站向国内外发布信息上万页。
通过锆石的拉曼光谱及矿物包体的微构造研究,获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矿物柯石英在苏鲁南部地区三维空间大面积分布,表明巨量物质曾发生过超深俯冲作用。按照成因、产出及组合重新划分了不同种类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并已标在新填绘的1:25万地质图上,据此建立了新的构造格架。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流变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地震层析剖面揭示了250公里深度范围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结构特点及郯庐断裂和响水断裂超岩石圈断裂的性质。
在先导孔中发现可能来自于深部的CH4、He和CO2气体异常
经过DNA分析,在先导孔岩心1068米处榴辉岩中发现的地下微生物
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探测及动力学
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岩石圈动力学
对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开展了新的地球物理-天然地震方法的探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的物理状态、岩石圈“多明治”结构及中地壳透镜状低速层的存在,确定了阿尔金、昆南、金沙江等数条切入地下150~250公里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发现了与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的深部200~360公里的大型低速密度异常体以及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的地球物理证据。
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350公里长(大柴旦—锡铁山—都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并提出中国南北板块之间存在一条长4000公里的巨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苏鲁—大别—秦岭—祁连南缘—阿尔金山),其形成时间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这些重要发现及认识不仅有利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格架的建立及中国西部古亚洲体系的重塑,而且对解决中国南北板块汇聚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了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中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并获得阿尔金断裂形成年龄为220~240百万年。
通过对某些关键疑难地层问题和各种地质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部前新生代三次重要岩浆事件及造山作用,“挤压转换”的新构造类型和华力西期以来大型平移作用及块体旋转的新认识,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及新的碰撞造山模式。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阿尔金断裂带早期形成具左行走滑特征的糜棱岩中定向生长锆石的U-Pb测年(SHRIMP)数据:240~220百万年
INDEPTHⅢ项目
野外共布设77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其中57台在野外进行了为期1年的天然地震观测,取得了高质量的深部地震探测巨量数据。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腹地不同地块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深部构造模式,高精度地确定了藏北高原地壳厚度,分析了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其空间展布,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测资料。
沿德庆—龙木错测线布置26个长周期大地电磁(LIMS)测点和57个宽频MT测点;沿那曲—格尔木长约600公里测线布设25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和47个宽频MT测点。初步查明青藏高原腹地由南向北,上地壳普遍存在高导体,但高导体分布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其埋深由浅变深,导电性逐渐减弱;进一步证实青藏高原50公里深度以下,地壳的电性较均匀,表现出区域性良导背景。发现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在100公里深度以上产状向北倾斜。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为界,高原壳幔电性结构有明显变化。缝合带以北,即昆仑地块的壳幔电阻率增大,为高阻区,其深部向南陡倾,下延大于200公里。
在多格错仁湖北岸发现长180公里、宽25公里的新第三纪陆相红层盆地与晚喜马拉雅期近东西向褶皱带;在羌塘北部-可可西里南缘新第三纪火山岩带发现来自于上地幔、下地壳、中地壳不同深度、不同时代的深源包体;通过高精度测年工作,精确测定出藏北碱性火山岩时代为25~32百万年,测得青藏高原腹地区域性NE、NW向走滑与近SN向伸展作用开始时代约为5~6百万年;发现西藏可可西里中部出露6百万年侵位的花岗岩。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回——中回及邻区大地构造图
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以多旋回演化论为指导,吸收了板块构造精华,并强调地球多层圈相互作用和地质作用的非均变性和非线性,全面阐述了阿帕拉契亚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的叠加、复合,揭示了同一地带在不同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作用,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即立交桥式结构,从而使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东亚大陆显生宙演化总趋势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之裂解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的增生,以及古亚洲、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形成。微陆块的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征。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论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关系
长期以来,华南大地构造性质问题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先后提出多旋回说、板溪洋说、华南洋说和裂谷说等。本项目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高精度测年技术,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精确测年数据,提出板溪群与莲沱组不是上下接触关系,也不完全是“同期异相”关系,两者拥有等时的顶界面和不等时的底界面,即同顶异底的对比原则,提出了长安冰碛岩的区域对比方案,即除湘桂以外的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因大陆冰盖而缺失了可与长安组相对比的地层单元;提出了“晋宁-四堡”运动不整合面是划分中、新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明确指出传统的“晋宁‖”划分不具构造-地层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元古代“华南裂谷”模式,并系统阐述了盆地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式,通过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与南澳、北美等同期裂谷盆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可能位置,分析并讨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及解体中的作用,为探讨新元古时期全球超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翔实的资料。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式示意图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其地层研究
辽西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
2002年春,在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并共生着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根据新化石的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Shenzhouraptor .),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中华神州鸟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特点。在某些特征上,中华神州鸟要比德国的始祖鸟进步,如嘴里没有牙齿,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等。德国的始祖鸟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近乎等长。但是,中华神州鸟的另外一些特征却显示出浓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国始祖鸟略长,脚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兽脚类恐龙那样没有反转,趾爪仍旧朝后,表明其脚趾还不具有“对握”或“抓握”功能。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这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资料。
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
我国发现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
最近,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并据此建立了一个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
中华古果化石刊登在《Science》封面上
2002年5月3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发现于我国辽西地的“古果科”化石,距今为亿年。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等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表明,迄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是水生植物,并可能起源于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国际学术界将其誉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时代最早的被子植物”。
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存在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和地域问题的争论。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将此称为“讨厌之谜”。“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化石的发现,不仅将人们对被子植物起源的认识提前了1500万年,同时也对欧美学者所持的“热带起源说“提出了挑战,“古果科”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揭开达尔文“讨厌之谜”的钥匙。云南东部澄江动物群及其生态环境研究
通过系统研究澄江动物群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发现了一批新的化石点,研究了澄江动物群109个属和122个种,发现新属44个,新种59个,其中已发表新属37个、新种49个。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即早寒武世海口鱼化石,将脊椎动物起源时代的认识至少提前了3000万年。云南省地质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于1999年11月4日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第402期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此项成果,发现了早寒武世脊索动物——中新鱼和海口华夏鱼化石,填补了由云南虫、海口虫演化到昆明鱼、海口鱼之间的空白,这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建立了该动物群的食物链模式及生态金字塔。对含澄江动物群的地层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澄江动物群产出年龄约在540~530百万年之间。
云南澄江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化石
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获得澄江动物群生存时期的古纬度为°。建立了玉案山段古地磁极性序列,揭示出在澄江动物群时期地磁场曾发生过频繁极性反转的事实,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澄江动物群的出现与发展。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贵州关岭生物群研究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所发现的关岭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关岭生物群中既有分布广泛的鱼龙,亦有仅限于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的海龙和齿龙。鱼龙的形态结构显示其处于向侏罗纪鱼形转化的过渡阶段。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填补了晚三叠世卡尼期海百合动物从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的演化间断。上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与长达1米的辐鳍鱼类和大量软骨鱼类以及菊石类、双壳类、海参、牙形动物、腕足类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系统。它是继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在独特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条件下,生物重新辐射发展而在距今亿年前海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海洋动物世界。
营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
黄果树安顺龙化石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
在华南广泛发现和证实了“过渡层”或“混生层”的地层意义,证明了我国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连续性;提出了以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取代菊石Otoceras作为界线定义的建议,并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因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没有可靠的耳菊石记录,因此这一建议对于我国争取该层型具有特别重要性。
通过大量研究,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发现了关键的牙形石带化石,建立了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2001年3月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得到了国际地科联的正式确认,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最终被确认为国际地层界线研究的标准层型和界线层型,成为国际界线地层剖面研究的标准,这是我国地层学研究可载入史册的实质性进展,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时,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地区,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专栏5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
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担任。本项目2002年取得三项突出进展:
(1)根据华北地区及其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Re-Os和40Ar-39Ar及其个别高精度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锆石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180~160百万年、140百万年左右和130~110百万年三个时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
(2)在云南丽江地区发现了两处苦橄岩。这两处苦橄岩产地均存在三层喷出的苦橄质熔岩,呈夹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系的近底部位置,与其直接接触的是辉斑玄武岩,并且接触界线清楚,不呈渐变过渡关系。三层苦橄质熔岩中以第二层最厚,达10~15米,而第一、三层只有1米左右。三层苦橄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似,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有少量斜方辉石,基质半晶质,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这项发现为我国西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演化产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3)运用地球化学急变带理论和方法,在大火成岩省东南部的滇东北鲁甸地区预测发现了面积较大的铜矿靶区。其中铜矿化在小寨向斜东西两翼连续出露长达1~2公里,厚50~80米。矿化从上到下大体上可以看到7层:①最上部三叠系砂岩中的辉铜矿、孔雀石矿化层;②宣威组角砾岩自然铜、辉铜矿矿化层;③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火山凝灰岩与有机质有关的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矿化层;④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一层火山凝灰沉积层的上铁下铜矿化层;⑤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气孔状玄武质熔岩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⑥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二层火山凝灰岩层的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⑦峨眉山玄武岩组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的黑铜矿、黄铜矿矿化层。这7层矿都与玄武岩密切相关,构成一个统一的成矿系列。这项成果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采用,列为国家重点找矿勘查评价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模式图
a.扬子与华北克拉通对接后,在秦岭造山带南侧发育坳陷带b.构造应力场大转换地幔隆起、岩浆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铜金铁矿成矿系统;c.岩石圈大减、薄软流层物质上侵大规模岩浆-火山活动和120百万年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
专栏6
北京首都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黄怀曾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担任。2002年本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在大气污染方面,采用单点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类卫星遥感综合探测手段,对空气污染物连续监测,获取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综合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三维结构。
密云水库底积物沉积状况图
(2)在水污染方面,密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小型矿山开采、农业活动等点源和面源污染所携带的化学物质对水库水质已造成影响,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过污染容量,水质目前还算洁净,但水库底泥内已蓄积了一定量相对稳定的污染物。对官厅水库研究表明,多年来点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积淀与析出活性磷,不断流入水库。水库内常年积累的活性磷,通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个循环体系,水体中无机的和有机的不同形态磷彼此间的转化,可不断供给藻类繁衍所需的活性磷,这是导致水华的主要原因;水库蓄水量减少,磷浓度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这是引发水华的另一因素;底积物中磷的贮存与释放以及流通量是诱发富营养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为例,排污河渠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不大,垃圾填埋场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污水草地中氮的动态分布特征表明,渗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态氮污染。
(4)在土壤污染方面,详细确定了北京城近郊区较大范围内重金属、持久性含氯有机污染物等的种类,圈定了空间分布范围,发现了严重污染点。通过土壤钻孔精细剖面,确定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研究表明,尽管已禁止使用有机氮农药DDT,但仍存在区域性的污染。
(5)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驯化出具有较强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优势菌种,对芳烃、非烃、饱和烃和沥青质降解率分别达30%~80%。针对重金属镉污染,培育、驯化了富镉微生物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各一株,丝状真菌干菌体镉含量达28%,明显高于国外细菌富集能力20%。
万物、博物、好奇号、奇点科学、问天少年都是卖得还不错的青少年科普杂志。《好奇号》算是比较通识类的一本科普杂志,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适合6岁以上的小朋友阅读。《奇点科学》算是一本内容中高难度的,适合年龄9岁以上的,这本杂志里面的内容比较新,很多都是近期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给予小朋友们一些新鲜的知识。如果是对科学、技术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冲。至于《博物》的话,它是国家地理出品的,就想刊名一样,杂志里动植物知识比较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少。《问天少年》专注于航空航天科普,空间探索相关的内容多一些∞
目前的3D打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速度太慢,表面粗糙。这是由于,普通的3D打印实际上是「2D打印」,一般使用液态树脂逐层堆叠,也就是说,打印好一层后,等待它固化,再进行下一层打印,然后层间黏合在一起。每层的边缘之间往往不能完全光滑过度,因此整体看起来较为粗糙。这两个问题在Carbon3D开发的CLIP技术面前迎刃而解。 CLIP不仅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并且表面光滑细腻。那么,CLIP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CLIP的原理与光固化技术很相似,利用的是光敏树脂在一定波长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聚合反应、从而固化的性质。但它还利用了另一个性质:氧气会抑制光敏树脂的固化。二者的平衡就是CLIP技术成功的关键。
UNC-Chapel Hill的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介绍了这种名为CLIP的新工艺,将其描述为“连续液态界面生产”。3D打印有两个非常令人恼火的不足之处:一是要等待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制作,二是打印出来的东西表面很粗糙,而这个新方法可以大大改进这两个方面。 CLIP可以在相对很短的时间里打印出顺滑的复杂物品,而且可以使用更多的材料来打印物品。现有的3D打印工艺使用液态树脂,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逐层打制作出物品:先打印一层,固化它,补充树脂材料,然后再打印一层,周而复始,直到打印完成。而在CLIP工艺中,一个投影机从下方用紫外线显示连续的、极薄的物品横截面。紫外线在一缸液态树脂中以横截面方式硬化液体。与此同时,一台升降机不断将成形的物体捞出树脂缸。CLIP打印机的关键之处位于树脂缸的底部:那里有一个窗口让氧气和紫外线通过。因为氧气可以阻碍固化过程,缸底的树脂连续形成一个“死区”,不会固化。而这个“死区”非常之薄,只有几个红细胞那么厚。因此紫外线可以通过,并固化其上方没有接触氧气的树脂。不会有树脂粘在缸底,而打印速度变得非常快,因为它不是在空气中,而是在树脂里打印的(在空气中打印,由于氧气存在,固化速度就会减缓)。当打印机捞起成形的物品时,吸嘴会往缸底添加低氧树脂。CLIP不仅大大加快了固化过程,同时也能打印出更顺滑的3D物品。这种工艺不是等待3D物品一层层地固化,而是采取了连续打印的方式,制作出来的物品可以和注塑零件媲美。 CLIP的发明者还表示,他们可以生产更精细的物品——小于20微米(和丙烯酸纤维一样厚)——而且可以使用弹性材料,以及某些 生物 材料。目前的大部分3D打印机都无法使用这些材料。此外,CLIP的打印过程看起来真的很炫酷——发明者甚至说,他们从电影《终结者2》中著名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那里受到了启发。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新工艺大大提升了打印速度。 CLIP的发明者说,它打印物品的速度是老式3D打印方法的25到100倍。CLIP正在申请专利,研究人员也正在一家名为Carbon3D的初创公司中研制采用这项工艺的设备。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生产出CLIP打印机的商用版。目前我们尚不知道它的价格和技术规格,但我们预计,第一批Carbon3D设备的客户会是那些亟需高品质快速原型制作设备的创业公司和研究机构。总而言之,Carbon3D的钱景非常看好。
1
2022年上半年登上Nature封面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发现
降雨和减产
2022年1月13日, 601卷, 7892期, 223–227页
封面图片:Rolf Poetsch/Chromorange/Alamy
封面所示为德国东弗里斯兰地区的暴雨。通常情况下,评估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影响不包括日降雨量。德国波茨坦大学的Maximilian Kotz和合作者发现,降雨天数和极端日降雨量的上升会让经济增长率下降。该团队分析了过去40年里,世界上1554个地区的次国家级地方经济产出。他们还发现,高收入国家和服务及制造业受日降雨量的影响最大。研究作者认为,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降雨将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
银河系纪年指南
2022年3月24日, 603卷, 7902期, 599–603页
封面图片:Michael Goh
封面所示为从西澳大利亚南邦国家公园拍摄的银河系。要理解银河系的形成,就要确定其中恒星的精准年龄。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的向茂盛和Hans-Walter Rix分析了处于亚巨星演化阶段的近25万颗恒星的诞生时间,该阶段的恒星可作为精确的恒星钟。研究团队发现,这些恒星个体的年龄从15亿年至130亿年不等。研究团队将此类多样本恒星的年龄精确度提升为先前三倍,从而厘清了导致银河系形成的事件顺序。根据这些信息,向茂盛和Rix推断银盘最古老的部分在约13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8亿年后)已开始形成,而内银晕大约在20亿年后形成。
气候承诺
2022年4月14日, 604卷, 7905期, 304–309页
封面图片:
在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协定中,世界各国承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比工业前水平高2 C以下,并设法采取能将升温限制在 C的行动。但从当时有限的减排承诺来看,这个目标似乎难以企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Malte Meinshausen和合作者分析了自2015年以来各国提出的气候目标。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各国迄今做出的所有承诺都能如期兑现,就有望将升温刚好限制在2 C以下。他们进一步指出,为了将升温限制在远低于2 C或 C的水平,就需要加强面向2030年的承诺,采取与这些承诺相符的行动,以及设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
长着彩色羽毛的翼龙
2022年4月28日, 604卷7905期, 684–688页
封面图片:Bob Nicholls for the 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
封面所示为皇帝雷神翼龙( Tupandactylus imperator )的艺术想象图。虽然之前也报道过长羽毛的翼龙,但这些结论一直富有争议;这些长着皮膜双翼的飞行爬行动物是否像现代鸟类一样拥有不同颜色的羽毛,也尚无定论。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Aude Cincotta和合作者用证据表明,翼龙不仅有羽毛,而且这些羽毛可能有着不同的颜色。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巴西的一个已有亿年 历史 的雷神翼龙头骨残骸。他们在其头冠底部发现了两类羽毛,其中一类羽毛拥有与现代羽毛十分相似的分支结构。他们还在两类羽毛和头冠皮肤中发现了能产生色素的细胞器。研究团队认为这些有颜色的羽毛可能曾被用来进行视觉通讯,雷神翼龙身上的这些羽毛也说明这种控制羽毛颜色的能力比之前认为的出现时间更早。
火球新星
2022年5月12日, 605卷7909期, 248–250页
封面图片:Annika Kreikenbohm
当从伴星那里吸积氢的白矮星出现不受控的热核反应时,就会发生新星爆炸。由此释放的巨大能量最终会形成明亮的光源,成为肉眼可见的新星。但有人预测,其中一部分能量会在反应早期以强光度闪变的形式耗散掉,进入火球阶段,产生可被观测到的低能X射线。德国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Ole König和合作者的观测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研究团队利用eROSITA观测设备拍摄的扫描图,发现新星YZ Reticuli在光谱可见前数小时,发出了一道短促、明亮的X射线闪变。封面所示为该新星在火球阶段的艺术再现图。
巅峰生涯
2022年1月13日, 601卷, 7892期, 223–227页
封面图片:Cristian Miño, Ecuador
封面所示为生长在厄瓜多尔钦博拉索的阿尔塔火山的高海拔植物。极端海拔对大多数生命形式都是个挑战,有花植物也不例外。但是,人们已经在海拔6400米的高处发现过有花植物的生长。英国诺丁汉大学的Mohamad Abbas和合作者揭示了一种能帮助植物适应极端海拔的分子机制。团队研究了多种植物,代表了有花植物的四个演化支: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番茄、罂粟、二穗短柄草( Brachypodium distachyon )。他们发现,植物能利用遗传适应调整对大气氧的感知,其氧分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通过解码环境氧水平,植物能感知自己生长的海拔,从而优化自身的生物化学过程。
2
2022年上半年登上Science封面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发现
传播种子的动物物种的减少阻碍了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022年1月13日, 375卷6577期, 210-214页
封面图片:Christian Ziegler
不丹南部的蓝喉巨嘴鸟( Psilopogon asiaticus )吃无花果,将种子散布在其中。播种动物通过将种子转移到合适的栖息地来帮助多肉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然而,许多种子传播者正在衰退、濒临灭绝或灭绝。美国马里兰大学的Evan C. Fricke与合作者发现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群的减少导致种子传播量要比学者预计的减少了60%,从而限制了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城市化促使全球各地许多白三叶草植物产生较少的抗食草动物的防御性化学物质
2022年3月18日, 375卷6586期, 1275-1281页
封面图片:Ashley Crichton
封面图片为白三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James S. Santangelo与合作者在对白三叶(一种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植物,常见于全球许多城乡地区)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中,发现三叶草种群能以类似的方式在不同城市中适应于城市生境。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发现,在许多城市化环境中,三叶草往往会较少产生一种用来抵御食草动物的化学物质。
防晒霜中的氧苯酮被转化为光毒素,对脆弱的珊瑚礁造成威胁
2022年5月6日, 376卷6593期, 644-648页
封面图片:Gabriel Barathieu/Minden Pictures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jordje Vuckovic和合作者经过研究发现氧苯酮是一种流行的防晒霜成分,它可在海葵和珊瑚细胞内从紫外线阻滞剂转化为强效的光毒素。Djordje Vuckovic团队表示这些光毒素会使海葵更容易受到阳光伤害,这或能帮助解释为什么基于氧苯酮的防晒霜对漂白的珊瑚礁有害。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珊瑚礁受到伤害的确切机制,但在一些游客热门的游泳区域,这种防晒霜已被禁用以防止珊瑚礁受到伤害。
“幽灵”超微化石显示,微型浮游生物比先前认为的更能承受地球之前的海洋温暖期
2022年5月20日, 376卷6595期, 853-856页
封面图片:Sam M. Slater, Paul Bown, Richard J. Twitchett, Silvia Danise, Vivi Vajda
随着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对软体动物、海胆和球石藻等海洋生物会如何继续形成其碳酸钙成分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变暖事件中微型浮游生物的化石记录。一种非常规的对全球黑色页岩沉积物中发现的海洋球石藻化石的研究方法如今揭示,浮游生物比传统化石证据所提示的对地球过去长期海洋暖化时期的承受能力要更强。瑞典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Sam Slater和合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对来自英国、德国、日本和新西兰的托阿尔阶岩石样本进行了其组成有机物类型的研究。除了传统的超微化石分析之外,Slater团队还专注于一种被忽视的保存形式——即印记(或“幽灵”)超微化石——它们会提供可能从较常规的研究身体化石记录中丢失的关键信息。
格陵兰岛东南地区的一个新的北极熊种群可在无海冰的气候避难区中繁衍生息
2022年6月17日, 376卷6599期, 1333-1338页
封面图片:Carsten Egevang
据研究人员报告,在格陵兰岛东南地区发现了一个孤立的、具有不同基因的北极熊种群。与其它依靠正在快速消失的海冰生存的北极熊种群不同,格陵兰岛东南地区的这些北极熊全年都在终止于海洋的冰川附近的淡水冰上捕猎食物,那里的海冰状况与在21世纪晚期对高纬度北极地区(High Arctic)海冰情况的预测类似。这些发现为北极熊面对气候变暖情况下的恢复能力提供了令人感到有希望的前景。
参考:
volumes:601-606
volume: 375-376
美编:韩雅彤
校对:张腾飞 姜雪娇
论文封面格式模板如下: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论文格式要求如下:
1、字体:黑体,加粗,三号。
行距:单倍行距。
段前:24磅。
段后:18磅。
对齐方式:居中对齐。
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2、关键词的格式:黑体,常规,小四。
关键词内容的格式:宋体,常规,小四。
3、目录:黑体,加粗,三号。
前言和一级提纲:黑体,常规,四号。
二级提纲: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首行缩进:2字符。
三级提纲。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首行缩进:4字符。
段落:单倍行距。
4、前言(中间空四格)。
字体:黑体,常规,三号。
段落:单倍行距。
5、一级提纲。
字体:黑体,加粗,三号。
段落:对齐方式:居中对齐。
段前:24磅。
段后:18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1级提纲。
6、二级提纲。
字体:宋体,加粗,四号。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24磅。
段后:6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2级提纲。
7、三级提纲。
字体:黑体,常规,小四。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12磅。
段后:6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3级提纲。
8、正文内容。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段落:对齐方式:两端对齐。
段前:0磅。
段后:0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表格和图。
内容:宋体,常规,小四。
标题:黑体,常规,五号。
9、参考文献。
标题:与一级提纲格式一致。
字体:宋体,常规,小四。
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段前:0磅。
段后:0磅。
行距:单倍行距。
大纲级别:一级提纲。
10、页眉和页脚。
奇数页:
页眉:论文题目。
页脚:页码在右下角。
偶数页:
页脚:页码在左下角。
论文正文格式
论文的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那么,论文的正文格式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分享的论文正文格式,欢迎阅读!
论文正文的格式
1.论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论述两部分。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1)提出-论点;
(2)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3)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4)结论。
2.论文中的序号层次及格式为:
1××××:3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4号宋体。
××××:小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4号宋体。
××××:4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4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
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
4.注释
注释是论文中对某1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1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1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1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5.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电大毕业论文正文格式要求
(一)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毕业论文的形式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5字左右。
(二)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
1. 目录 是毕业论文的必备项目。
2.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一般限制在15-2字,不分段。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令起一行,排在摘要下方。
4. 正文 毕业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为使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要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5. 注释 毕业论文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的形式。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的数目要不少于6部(篇)。
一、 内容项及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应当包括以下项目:封面、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而言:
1.封面:封面既可以提供论文的有关信息,又可以起到保护论文资料的作用,封面所登载的内容主要有:
(1)题目:要用二号字标于显著位置。
(2)学生资料:包括论文作者姓名、学号、专业、教育层次、所属教学单位名称等。
(3)指导教师姓名
2.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当具有客观性和简明性,字数为2~4字。如果申请学士学位,还需译成不少于15字的英文内容摘要。
3.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内容摘要的左下方。
4.目录:毕业论文要设目录,目录标题后要表明页码(一般标到二级标题即可)。
5.正文:正文至少应包括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以使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字,不超过1字。
6.参考文献和注释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分为脚注和尾注,脚注位于该页的页脚,尾注位于文章正文内容的后面。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二者均包括以下项目:
序号。参考文献用[1][2]方式,注释用①、②方式。
主要责任者(例如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只列责任者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文献题名及版本。
文献出处。例如出版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期刊刊名及期号或者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及发表时间等。
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论文正文格式的基本规范
1.页眉:宋体5号,居中;奇数页按照“第1章 绪论”的形式书写章号和章题目,章号和章题目间需空一格;偶数页毕业设计的学生书写“XXX大学XXX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的学生书写“XXX大学XXX学院课程设计”、项目制开发的学生书写“XXX大学XXX学院项目制开发”
2.大标题:黑体小3号,居中;段前30磅、段后30磅、行距固定值20磅,章号和章题目间需空一格
3.一级节标题:黑体4号;段前18磅、段后18磅、行距固定值20磅
4.二级节标题:黑体小4号;段前12磅、段后12磅、行距固定值20磅
5.三级节标题:黑体小4号;行距固定值23磅
6.正文部分:中文采用宋体小4号、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小4号;段前6磅,行距固定值20磅,首行缩进2字符;一章结束后必须换页重新写下一章
7.页脚:阿拉伯数字
8.图:
1)图的标码须在图的正下方居中;宋体5号;段前6磅、段后6磅、行距固定值20磅
2)数据来源需写在图的左下方,宋体5号
9.表:
1)表的标码须在图的正上方居中;宋体5号;段前6磅、段后6磅、行距固定值20磅
2)数据来源需写在图的左下方,宋体5号
10.公式:
公式内容居中,公式标码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公式与括号间不加虚线
难,你要成为同期最好的,对于某些期刊,编辑会选择同期最好的论文作为封面论文。
封面被认为是学术期刊的门面。封面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既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扩大论文的学术影响力。通常,学术期刊编辑会选择已接收论文中最优秀的几篇,给予成为封面的机会,作为highlight的最高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设计稿都能够成为最终的封面。封面设计作品需经过筛选和竞争后,才能最终成为封面文?学术封面设计要点在于需同时把握封面文章的学术性和封面图片的艺术性。
期刊这些都是有分等级的,还有就是您想了解哪个期刊呢? 参考意见可见
SCI封面文章使G17SCI期刊当中被认为水平最高,应用最广泛的一篇文章。所以作图要认真,图、表要直观清晰明了、比例适当。用好origin软件,其实它很强大。最好要会点PS(,它在处理像素和尺寸上很好用,如果需要绘制示意图的话最好能学会3dmax和flash等,你可以发现science和nature上的图都很漂亮,显然是花了气力的结果。一个好的图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势必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好的图还有可能成为刊物的封面,当然论文内容也必须够好才行。
SCI封面文章使G17SCI期刊当中被认为水平最高,应用最广泛的一篇文章。所以作图要认真,图、表要直观清晰明了、比例适当。用好origin软件,其实它很强大。最好要会点PS(,它在处理像素和尺寸上很好用,如果需要绘制示意图的话最好能学会3dmax和flash等,你可以发现science和nature上的图都很漂亮,显然是花了气力的结果。一个好的图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势必可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好的图还有可能成为刊物的封面,当然论文内容也必须够好才行。
封面被认为是学术期刊的门面。封面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既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扩大论文的学术影响力。通常,学术期刊编辑会选择已接收论文中最优秀的几篇,给予成为封面的机会,作为highlight的最高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设计稿都能够成为最终的封面。封面设计作品需经过筛选和竞争后,才能最终成为封面文?学术封面设计要点在于需同时把握封面文章的学术性和封面图片的艺术性。
证明你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一种自己认可的体验。
sci论文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sci是国际知名三大检索工具之首,sci论文是学术界最顶尖的学术论文了,在国内外的认可度都是超高的,在国内一些行业的高级别职称评审中,sci论文是必备项,sci论文代表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发表sci论文意味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准。
所以对于sci论文含金量大家不必质疑,sci论文的含金量比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含金量要高得多,因此,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发表sci论文,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高价值意味着高发表难度,sci论文的发表难度对于国内作者来说是超高的。
尤其是普通作者,首先英文写作就是一大难关,一些教授或者科研工作者会相对轻松一些,毕竟个人在专业内有一定学术造诣,也就有一定发表基础。
影响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
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发表封面sci论文并不都是让人兴奋的事情,当你发表的期刊与你预期差别很远的时候,登上封面反而让人感觉非常鸡肋。相比于在发文章上花很多功夫,我觉得还是把精力放在怎么把工作做好并进一步推进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