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柴可夫斯基的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柴可夫斯基的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

柴可夫斯基的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写好如何,,,找到你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音乐学院。建校140多年以来这里培养出很多像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吉列尔斯、里赫特、梅尔赞诺夫、普列特涅夫等优秀的音乐家。学校共有三个音乐厅,大音乐厅可以容纳1800人,几乎每天这里都有演出,此外世界著名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也都是在这里举行的。还有室内乐专用的小音乐厅及音响效果特别好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这些音乐厅只有在有演出的时候才能进去,售票的地方在一层入口处附近。现在这里仍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校园内随处都可以听到演奏各种乐器的声音,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年轻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四季论文题目

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而就在这一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思想得以兴起与发展,并深深的影响着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柴可夫斯基当然也在其中。作曲家的这部钢琴套曲《四季》就是反映当时俄罗斯现实主义思想的典型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对俄罗斯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描绘,用音乐这一特殊的人类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征。 本文以这部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十二首乐曲为框架,对每一首乐曲分别进行了分析与阐述。除对乐曲的作曲技法、美学意义的分析与阐述之外,还对乐曲所涉及到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另外,对分析中所涉及到的俄罗斯的文化、思想及部分哲学问题,在论文中也进行了阐述。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这部套曲中,每一首乐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手法及风格特征。因此,在对每首乐曲的分析论证中,论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在《一月——炉边》、《三月——云雀之歌》、《八月——收获》、《十月——秋之歌》中,着重论证了乐曲中所反映出的美学思想;《二月——狂欢节》则阐述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观;在《六月——船歌》、《十二月——圣诞节》中则分析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风格特征。另外,在乐曲《七月——刈者之歌》、《九月——行猎》、《十一月——在马车上》中,又着重论述了乐曲在音乐中所反映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思想、生活的特征。在分析山示师屯大学硕士早业论丈 华可灰所愚钡垠吾曲《口砌研瑰 《四月——一松雪草》、《五月——一清净之夜》时,还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这部钢琴套曲中,作曲家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貌,还借用音乐这一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民族的思想及文化特征

给你题目没有用你得自己确定写什么啊除非你不打算写《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地位及影响》一点建议L: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他所处时代中的地位及影响。或者将他早期晚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或者将他和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进行对比。最干脆的:就是挑出他的某一篇,尽情的赞~!从曲目构思到思想情操,从创作历程到艺术家的修养~使劲儿分析~! 就差不多了。

关于柴可夫斯基毕业论文

柴科夫斯基自学校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1868年开始,柴科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有一次,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科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科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著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联,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代表作品一览 交响曲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浮想”(Winter Daydreams)(Op. 13, 1866) c小调第二交响曲“乌克兰”(Op. 17, 1872,于1879-90年修订,又称《小俄罗斯》(Little Russian)) D大调第三交响曲“波兰”(Op. 29, 1875) f小调第四交响曲(Op. 36, 1877-78)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 58, 1885) e小调第五交响曲(Op. 64, 1888) 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Pathetique)(Op. 74, 1893)——这部交响曲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芭蕾舞剧 《天鹅湖》(Swan Lake,Op. 20, 1875-76) 《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 Op. 66, 1888-89) 《胡桃夹子》(Nutcracker, Op. 71. 1891-92) 歌剧 司令官(Voyevoda, Op. 3, 1867-68)[又名《伏尔加河上的梦》(Dream on the Volga)] 婀婷(Undine, 1869, 已毁) 禁卫兵(Oprichnik, 1870-72)[又名《卫兵生活》(The Life of Guardsman)] 铁匠瓦古拉(Vakula the Smith, Op. 14, 1874)[1885年修订后称《女靴》(The Slippers)或《奥萨纳的任性》(Oxana's Caprice)] 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 24. 1877-78) 奥尔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 1878-79, 于1882年修订) 马采巴(Marzappa, 1881-83) 瑟西女巫(The Sorceress, 1885-87) 黑桃皇后(Pique Dame, Queen of Spades, Op. 68, 1890) 意奥兰塔(Yolanta, Op. 69, 1891) 协奏曲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23, 1874-75)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35, 1878)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 44, 1879-90, 1893年Ziloti加以修订)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为他人编纂) 交响序曲 “暴风雨”交响序曲(The Storm, Op. 76, 1864)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Romeo and Juliet, 1869, 于1870和1880年两次修订)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 49, 1880)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Fantasia Overture on Hamlet, Op, 67a, 1888) 器乐作品 忧伤小夜曲(小提琴, Serenade Melancolique, Op. 26, 1875) 洛克克主题变奏曲(大提琴,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 33, 1876) 奇想小品(大提琴, Pezze Capriccioso, , 1887) 管弦乐组曲 D大调第一管弦乐组曲(Op. 43, 1878-79) C大调第二管弦乐组曲(Op. 53, 1883) G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Op. 55, 1884) 第四组曲“莫扎特风格”(Mozartiana, Op. 61, 1887 ) 睡美人组曲(Sleepy Beauty, Op. 66a) 胡桃夹子组曲(Nutcracker, Op, 71a, 1892) 其他交响乐作品 “命运”交响诗(Fate, Op. 77, 1868) “暴风雨”交响幻想曲(The Tempest, Op. 18, 1873) 斯拉夫进行曲(Slavonic March, Op. 31, 1876) “雷米尼的法兰契斯卡”交响幻想曲(Francesca da Rimini, , 1876) 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Op. 48, 1880) 意大利随想曲(Italian Caprice, Op. 45, 1880) 音乐会幻想曲(Concert Fantasy, Op. 56, 1884) “司令官”交响叙事曲(Voyevoda, Op. 78, 1891) 室内乐作品 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号(Op. 11, 1871, 其中包括著名的“如歌的行板”) 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号(Op. 22, 1874) 降e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 30, 1876) a小调钢琴三重奏“为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而作”(Op. 50, 1881-82) “佛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六重奏(Souvenir de Florence, Op. 70, 1887-90, 于1891-92年间修订)

你好,给你两段赏析的文章:1 对《天鹅湖》音乐的介绍天鹅湖,柴可无斯基的三大芭蕾舞音乐在音乐发展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天鹅湖》更被人们称做“永远的天鹅湖”,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柴可无斯基无疑是古典舞剧最为杰出的大师,一部《天鹅湖》就已经是“旋律之王”最好的注解了。该曲音乐性格鲜明,既保留了传统芭蕾音乐的典雅、优美风格,又有创造性表现,即丰富的交响性,把古典舞、代表性舞甚至哑剧连接发展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富有情节性,每场音乐对场景的描写极为完美,对戏剧矛盾的振动以及每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画非常到位,因此被评价为“首次将舞蹈作品具有音乐灵魂”。《天鹅湖》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典范。舞剧中的音乐诸多如“第一幕终曲”、《西班牙舞曲》、《那波里舞曲》、《小天鹅之舞》……都是流芳百世的佳作。 所有曲目: CD1: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芭薯音乐全曲 欧德赫・里纳德指挥捷克电台交响乐团 01 序曲 第一幕 席格富力王子的宫殿大厅前 02 情景 03 圆舞曲 贵宾大臣陆续进场 04 情景 王后驾临宴会会场 05 三人舞 王子好友班诺与两位少女合舞 06 双人舞 07 剧情舞 沃夫冈老臣洒醉起舞 08 干杯之舞 年轻男女举杯起舞 09 村夫村姑之舞 10 终曲 天鹅成群由天空飞去 第二幕 湖边 11 情景 天鹅们在湖边游水栖息 12 情景 王子席格富利来到湖边邂逅公主奥德泰 13 情景 天鹅群游近-王子席格富利邀请奥德泰到王宫 14 天鹅之舞 CD2: 01 情景 奥德泰与天鹅们回到湖边 第三幕 王子席格富利之城堡内正举办一场舞会 02 正确的快板 03 群舞与侏儒之舞 04 情景 贵宾之入场 05 情景 选妃舞会,魔法师罗伯特与欧蒂尔出现 06 六人舞 六位高贵少女分别与王子共舞 07 匈牙利舞曲 08 西班牙舞曲 09 拿坡里舞曲 10 马祖卡舞曲 11 情景 王后对王子挑选蒂尔为妃甚感欢欣 第四幕 湖边 12 间奏曲 席格富利王追问湖边 13 情景 天鹅姑娘们等待奥德泰之归来 14 小天鹅之舞 15 情景 奥德泰对王子的背叛感到忧伤与失望 16 终曲 王子请求公主的原谅,打破了恶魔的毒咒,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2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王子。王子差一点,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后人根据这部舞曲的音乐,后来选编出一套舞曲,共6曲: 1.场景,选自第1幕终场音乐。为庆祝王子成年,为他举行欢乐的酒宴,天空中突然飞过一群天鹅,引起王子打猎的念头。 2.圆舞曲。第1幕第2段的音乐,村民们为取悦王子而跳的舞曲。 3.天鹅舞曲,选自第2幕一组总称为“天鹅舞曲”的第4首——4只小天鹅。 4.场景,第2幕紧接在“小天鹅舞”后的音乐,齐格费里德对奥杰塔一见钟情,两人充满抒情气氛的双人舞音乐。 5.匈牙利的查尔达什舞曲。第3幕中一组总称为“特性舞曲”的第1首,在王子挑选新娘的晚会上,各国客人表现的各种民族风格的舞蹈。 6.场景,选自第4幕第2个场景和终场的颂歌。奥杰塔得知王子已爱上了黑天鹅,满脸泪痕,跑回来告诉女伴,并跟她们告别。她觉得与其永远做恶魔的奴隶,不如死在湖里,恶魔回来,暴风雨来临。最后转入颂歌主题,王子出现,以歌颂爱情最后战胜死亡,战胜恶魔的凯歌而告终。 《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这里只能选择其中著名的几首加以介绍。 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的变体,它概略地勾划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 (片段1)。 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这一幕是庆祝王子成年礼的盛大舞会,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在第一幕结束时,夜空出现一群天鹅,这是乐曲第一次出现天鹅的主题,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片段2)。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片段 3),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片段4)。 《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片段5),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 后半段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 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片段7)。《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片段 8)。

DCSCDS

“强力集团”的历史特征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纯以友谊结合起来的音乐家集团,而是一个有共同的思想的、由当时进步的青年艺术家所组成的战斗集体。“强力集团”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运动高涨的条件下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力量。“强力集团”在音乐方面的活动,和当时先进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其他不同的文化领域的活动一样,为确立和繁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向当时沙皇的反动势力和反动文化进行了斗争。“强力集团”更有意思的是在于,他们并不是从专业音乐学习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而是从热爱音乐、热爱祖国和热爱民间的基础上,进而走上专业的音乐创作道路的。巴拉基列夫从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斯基那里直接受到教益,并结识了斯塔索夫。后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音乐评论家,并且是“强力集团”的鼓舞者和艺术指导。“强力集团”成员们的创作个性是按不同方式形成的,在其成熟时期的表现乜都不一样。但这些年轻人的观点、志向和世界观、艺术观都有许多共同之点:他们都是生长在远离彼得堡的外省地区,在那儿各自最初的音乐印象是和家庭演奏与倾听民歌、接触民间有关的。同时在先进的思想影响下,他们得到迅速而稳固的成长。在当时说来,这些和在沙皇制度下的学校里所能得到的简直不能相比。同样,“强力集团”的青年人也按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和现实的美学关系》的原则进行工作。“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一开始就鲜明地倾向于民间创作的研究。六十年代里,他们着手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俄罗斯民歌。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在这方面的成果最大,而且也影响着与“强力集团”的创作目的相一致的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的《五十首俄罗斯民歌集》就是在1868—1869年写成的。致力于民间创作的研究,不仅对他们的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主题材料和风格特点等)有了直接的启发,而且对以后整个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他们在自己的器乐和声乐作品中,力求利用民间歌曲和民间音乐语言,而自己创作的旋律也渗透着民间的素质。这是他们的音乐的民族民间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力集团”的作品反映着过去和当时的俄罗斯人的感受、思考与期望,俄罗斯人的生活态度,典型的性格的诸方面,为了把这些内容体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去,他们在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体裁形式、表现特点等方面就有了鲜明的特点。“强力集团”致力于创作民间题材、祖国历史、面向现实的歌剧,标题形象鲜明的交响乐,各种器乐曲,通俗易解的器乐小品和声乐曲。总的说来,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探求着思想内容和音乐形式的结合,专业的艺术表现和音乐的平易朴素的结合,革新创造和忠实于民间创作的固有传统的结合。“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作品。他们的才能虽有不同,表现了各自的个性,但都写了不少歌剧。他们认为歌剧是最有深度广度而又最直接“和人们交谈的一种手段”,必须通过这种手段把自己一切有力的思想献给人民。 他们各人创作的大致情况如下:巴拉基列夫(1837—1910)写了许多歌曲,大型的管弦乐曲和钢琴作品等。居伊(1835—191。8)写了一些器乐小品和许多独幕歌剧、歌曲等。鲍罗丁(1833—1887)写了一部歌剧,两部交响曲,许多歌曲和弦乐重奏等。穆索尔斯基(1839—1881)写了四部歌剧,许多标题性器乐作品和歌曲等。里姆斯基--柯萨柯夫(1844—1908)写了十五部歌剧,许多大型的器乐作品和许多歌曲等。他们的作品各具自己的笔触,却又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乃是一致的思想信念和美学倾向所形成的。“强力集团”的标题器乐作品注意具体生动的形象。六十年代,“强力集团”在彼得堡创办了一所免费的音乐学校。这所学校在广大市民阶层中普及音乐知识,举办各种公开音乐会,传播了民族音乐文化。在紧张工作的六十年代末期,他们更热烈地讨论了许多有关音乐演奏的问题,因为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才能深入人心。他们要求演奏富于表情、纯朴、深刻和摒弃外表的效果。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强力集团的创作活动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是他们为饿罗斯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他们歌剧创作的成就。在里姆斯基一柯萨柯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的歌剧中都鲜明地表现出“强力集团”的进步观点:对真理和生命的渴望和与民间创作的联系。他们揭示出民间的生活习俗、人民的历史等题材。普希金的戏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成了穆索尔斯基的同名歌剧的基础,古老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王远征记》在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中再现了,梅伊的历史剧成了里姆斯基一柯萨柯夫的歌剧《普斯考夫姑娘》和《沙皇的未婚妻》的良好材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雪女郎》、果戈里的《五月之夜》和《圣诞节的前夜》都成了里姆斯基一柯萨柯夫的题材,后来他又以普希金的神话《萨旦王的故事》、《金鸡》为基础,创作了神话歌剧。“强力集团”的这些歌剧,通过过去反映当时,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强力集团”对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闵可夫斯基时空研究博士论文

与雅典奥运会一样,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德国数学家高斯用一夜时间解决难题,只用尺规画出正十七边形,震惊世界

传说是这样的.................这里我不多说了!

。“时空”这个概念真正面世,是在狭义相对论面世之后的1907年,而能够被真正称为“时空之父”的人,是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虽为师生,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深厚。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求学期间,按照学校要求,爱因斯坦必须修读闵可夫斯基的九门数学课程。不过,当时一心专注于物理研究的爱因斯坦尚未能理解这些数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当时正是叛逆青年的爱因斯坦还无法真正领会这位老师的卓越数学天赋以及正确评估他所取得的成就。所以,他自然也无法预知,在未来,他的这位数学老师的研究成果将成为自己构建的伟大理论广义相对论的基础骨架。赫尔曼·闵可夫斯1864年出生于立陶宛,是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人。闵可夫斯基的一生十分短暂,但其数学成就又极其辉煌。他在18岁时就与英国著名数学家亨利·史密斯共同获得了法国科学院数学科学的最高大奖,之后,其研究成果又为“现代泛函分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根基”。闵可夫斯基最为人称颂的是他为相对论所做出的学术贡献,他对狭义相对论进行了拓展性研究,运用数学手段将原本互相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而正是这项学术成果奠定了他在物理史上的不朽地位。闵可夫斯基在初次读爱因斯坦发表于1905年的几篇论文时就深感震撼。他向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如此描述道:“那几篇论文真的让我很震惊,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因斯坦在读大学期间就是个散漫的懒家伙,从来不做任何跟数学有关的研究。”之后,闵可夫斯基开始着手采用数学工具对狭义相对论进行系统表述。1908年9月21日,第八十届国际自然科学家与医生大会在德国科隆隆重举行。在会上,闵可夫斯基向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发表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将演讲题目定为《空间与时间》。在这场著名的演讲报告中,闵可夫斯基正式提出将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名为“时空”的四维实体。闵可夫斯基宣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具象化为一个四维的“时空”连续体——三个空间维度(上下、左右和前后)和一个时间维度。闵可夫斯基还提出了一个极具革命性的观点,即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数学层面是互有联系不可拆分的。闵可夫斯基一直认为,他所提出的这个“时空”概念是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另一种表述,而不仅仅是数学层面的补充。

达洛维夫人论文的文献综述

少女时代克拉丽莎是深爱彼得的,即使三十年以后,即使在她成为达洛维夫人以后亦如此。昔日的恋人彼得·沃尔什也常常让达洛维夫人魂牵梦萦,虽然“他的信总是写得非常枯燥乏味,倒是他的话能叫她记住,还有他的眼睛,他的小刀,他的微笑,以及他的坏脾气。““她和彼得好像已离别了几百年,她会忽然想到,倘若他此刻在她身旁,他会说些什么呢?——有些日子和情景会使她静静地思念他,回忆中已经没有昔日那种怨愤。“因为只有彼得能唤起克拉丽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激起她对生活的无限激情。 克拉丽莎最终放弃了懂得爱情与生活的彼得,而嫁给了务实、平庸的国会议员理查德·达洛维,并很快地学会了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并且将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封闭起来。这不但是爱情对世俗生活的妥协,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务实精神和功利主义对贵族浪漫爱情的胜利。严格地说,克拉丽莎的抗争是软弱而不彻底的,只作少许努力,但旋即放弃,去做一个彼得很不喜欢的“地地道道的主妇“,展示她“天生具有的平庸的气质“。虽然她也时常回想曾经和彼得生活得多么富有生趣。“他们之间一向就有这种不用语言就能沟通的奇特的能力。她马上就能知道他在批评她。于是她会做件显然是为自己辩护的事,比如像这样在狗的身上故作张扬之举——可是永远不了他,他总能看穿克拉丽莎。当然他嘴上什么也不说;只是神色阴郁地坐在那儿。他们之间的争吵常常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这种微妙的互相猜忌对于热恋的男女来讲,着实是一种可爱的行径。在几十年爱恨交织的生活中,达洛维夫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对彼得充满依恋,彼得才是能给她想要的那种生活的人,而对此她当初却没有看出来。尽管如此,她现在的身份不容许她去告诉彼得这一切,更不可能丢下一切和他一起走。作为达洛维夫人的外在的自我与作为克拉丽莎的内在的自我只能在矛盾中挣扎,终究只是与传统和现实达成妥协。 在生活方面,克拉丽莎曾经也试着关心一些社会问题,还和萨利“讨论如何去改造世界,她们要建立一个废除私有财产的社会,“可见,她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精神的、会思考的女人,一个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生活的女人。而当她成为达洛维夫人后,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看看回忆录等无聊的闲书,再和贵妇人们闲谈,聊聊妇女病之类的话题。再有就是不断地参加晚会和举办晚会。“她像一片薄雾,散布在最熟悉的人们中间“,克拉丽莎成全了很多晚会,却逐渐消失了自己,为自己身陷上流社会不能自拔而内心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在美好的理想和不安的现实之间撕扯着自己。虽然她认为“凡是人都有一种尊严,都有独处的生活,即便夫妻之间也不容干扰“,但在贵族生活中,她一天天对尊严的要求不是那么多,而更在乎的是布鲁顿夫人没有邀请她参加午宴,更关注自己日趋一日的衰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达洛维夫人从追求精神的富足转变为追求物质的满足,这种转变,本身没什么对或错,它是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反映。 当克拉丽莎成为达洛维夫人后,名字随夫姓给予了她社会地位和身份,虽然理查德尊重她的个人空间,她却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她只能和其他太太们一样,通过不断参加和举行宴会,显示个人魅力并成为宴会的焦点,让参加宴会的人感到快乐。这实际上就是为他人而活,表面上鲜花盛宴,实际卑微渺小,看上去自信快乐,实则痛苦无聊。这就是当时的传统,由于伍尔芙所处的时代是妇女受压制的时代,女性身陷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桎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依附状态。所以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说:“女人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是获得人身自由的物质基础,而传统却迫使妇女在经济上依附于男子,从而使妇女的自我从女性身上消失了,以男性的标准为标准。而这些,使一向要争取自我空间的达洛维夫人极其痛苦,她在找不到方向的迷宫里苦苦挣扎,在抗争与妥协的生命态度中,逐渐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她虽身为贵妇人,但却缺乏友情,缺乏爱情,无依无靠,没有了精神支柱的达洛维夫人只能在无聊的琐事中消磨生命和时光,以致彼得都认为她是“灵魂已死“、“冷漠“、“无情“。在达洛维先生的眼里,她是需要保护的娇妻;女儿伊利莎白认为她的母亲“喜欢老太太们,因为她们是公爵夫人“;女佣人认为她是“天下最可爱的人“,“是银器、瓷器的主人“;基尔曼小姐认为她只是无知的富婆,达洛维夫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表现给人们的只是假象,实际上她也“虚荣“、“嫉妒“、“疑惧“。 达洛维夫人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但又找不到出路和方法,所以只能在自己的内心进行抗争。她常有这样的疑惑:“我到底是怎么活到了这个年纪的?“并时常感慨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像当时所有的上层阶级的女儿们一样,她是接受家庭教师零散的教育、接受父母零散的知识片断而成长起来的。但是没有读很多书的克拉丽莎,却并不缺乏生活的智慧,她可以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事情,可以举办成功的晚宴。这种生活的智慧,既教会了达洛维夫人看清上流阶层生活的空洞和贫乏,又让她深刻地了解到世俗力量的强大并屈服于世俗的力量。这种智慧有时反叛着世俗,有时又是世俗的仆人。达洛维夫人就是在这种智慧的驱使下,度过了自己矛盾的一生。她突然感到自己“像没有车胎的轮子,碰到小石块就颠簸“;“她像栖避在树叶浅浅凹处的一只小鸟,无依无靠,被一个冷漠世界中的大树、团团乌云包围着,没有遮挡、受着折磨“——这是为什么呢? 达洛维夫人对自我的生命意义发出了这样的质询。伍尔芙的笔开始带领着她一路追寻,让她穿过浮世烟华,洞察着人类的本性——“人类既没有善心,又没有信念,也没有宽容,有的只是能增加眼前快乐的东西。他们成群结队去猎食,他们一伙伙搜遍沙漠,尖叫着消失在荒野里“;让她于芸芸众生中窥到了灵魂的真相,残酷却又现实——“我们的自我像深海里的鱼,在昏暗中来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间,游过阳光闪烁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议之处。“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达洛维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甚至问自己“为什么要举行宴会呢?为什么要爬到顶上出风头,实际上在火堆里受煎熬?“,但是假如离开现在的生活呢? 这是达洛维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的生活就是依附在这个阶层上的,这个阶层是她赖以寄生的大树,所以,在经过短暂的抗争之后,她妥协了。仍然过着广泛交际、到处应酬的生活,就这样吧,“生活正是如此——屈辱,克己。“ 然而,伍尔芙并非像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位视野狭窄、只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忽视作品的社会性,孤芳自赏的作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其作品中,无不表现出她对所处时代整个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消灭了千百万人的躯体,而且也残害了亿万人的心灵。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理性哲学也被炮火轰得粉碎,它们已不复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敏感的作者正是目睹和感触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的变化,才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观念。 伍尔芙不仅对战争及父权制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她还从女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救世方案。她认为妇女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大大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妇女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会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因此,伍尔芙提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即用女性的抚慰力量去拯救人类。当代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南茜·乔道罗的《母性角色再生产: 心理分析和性别的社会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性格品质特点。她认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决定了女人做母亲。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通常与母亲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乔道罗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说女孩子比男孩子有更长的前俄底蒲斯期,是因为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有种衍续性,母亲在女儿身上感到自我的继续。女儿倾向于与母亲保持更密切的关系。相反,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不一样,儿子更早地被推出前俄底蒲斯期,更早地切断和母亲的爱恋关系。男孩子被更早地要求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形成他的自我,认识他和世界的界限。因此,男人更理性一些,女人更感性。另外,女孩子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是关注他人,放弃自我。也就是说,女孩子更注重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流,并且以相同之处与他人和外部世界建立密切的关系。因此,女人更具有一种凝聚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也认为,女性渴望和平、快乐和结束暴力,正是这种特质,使爱欲压倒资本主义的攻击性、自私性,由此人类才能真正走上解放的道路。 人类才能真正走上解放的道路。战后的人们普遍感到一种孤独感、恐惧感、虚无感。在伍尔芙看来,只有博爱和心灵的融合才能减轻这种精神痛苦。在她的另一部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就是用她的爱、同情与理解将大家团聚在一起,从而减轻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就像拉姆齐夫人那样,克拉丽莎举行晚宴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战后编织一张友情网,让大家在宴会中畅所欲言,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走在邦德大街上,她感到 “生命本来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依赖的生存“。她本人就是亲友们生活和记忆中的组成部分,是她故乡的花草树木、屋宇街道的组成部分。既然生存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在这大战结束的历史性时刻,亲友们分散于各地,“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又是多么可惜”。因此,她 “要把他们都聚到一块儿”。她觉得,“这就是一种贡献”,因此,她产生了一种 “去联合,去创造”的欲望。 意识流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和意识流动的轨迹,向我们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状况,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有如上流社会各色人物的展示厅,他们竞相展示自己所谓的华丽、学识,尽力遮掩自己的“虚弱“。伍尔芙认为:“小说应该超越作品中的具体的、个人的关系,去探讨有关人类命运和人生意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她把这些不同的抽象程式放到生命历程的九个阶段去加以考察,试图由此获得对人生的总体印象。 伍尔芙成功地采用意识流技巧,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用物理时间上的一天来表现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使达洛维夫人和塞普蒂莫斯两人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涌进了同一条意识长河之中。小说一开头,“达洛维太太说她要自己去买鲜花”。作者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将读者带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了达洛维夫人刚出家门,独自漫步伦敦街头时的一段精彩的意识流动。6月的清晨,伦敦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这不禁让达洛维夫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忆起了三十年前一个宁静的早晨,自己推开伯尔顿村住宅的落地窗置身于户外的情景,空气也像今天一样清新,但比现在沉寂。此刻似乎她仍能听见窗户铰链磨擦发出的吱扭一声,仍能感受那一刻的心境,甚至一字不漏地重复当时彼得的说话内容。于是彼得·沃尔什这个人就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回忆的思绪暂时中断,回到现在,又延伸到未来,“他过些天就要从印度回来,是六月还是七月,她记不清了,”彼得的来信触发了克拉丽莎的另一种回忆,即对脑海中保留的彼得印象的梳理,“她记得他的眼睛、他的折叠小刀、他的微笑、他的坏脾气。”这一段的精彩描写奠定了全文对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的处理的风格,即在某一普通而又非常特殊的时刻,非实体领域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交,激活了沉睡在心灵底壁上的一连串的思想、情绪、观念和记忆,从而成为历史、现实、未来相融合的一个交点。使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不同的时刻相互渗透,彼此交融,错综复杂地揭示了在同一时刻内人物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回忆、感受和展望,充分展示了心理时间所蕴藏的强大动能和无穷魅力及意识流小说在结构布局上无限的扩展性和巨大的凝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派对上得知塞普蒂默斯自杀事件的克拉丽莎突然意识到塞普蒂默斯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那一刻,正是伍尔芙所称的“顿悟”或“存在的瞬间”。 通过代言人克拉丽莎,伍尔芙深深同情塞普蒂默斯,因为他们深处相似的处境,同样遭受着无法摆脱的精神创伤;她理解塞普蒂默斯的自杀行为, 因为现实中也有小说中的威廉爵士之流让她精神崩溃;她甚至暗自钦佩塞普蒂默斯,更倾向于认为他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真正守住了自己内心纯粹的快乐。在小说结尾,伍尔芙还通过继续忍受着痛苦的克拉丽莎的心理自白对塞普蒂默斯的自杀进行了深思:他的“死亡是一种挑战”,他的自杀“不知何故,是她的灾难——她的耻辱”。因此,通过两条平行叙事线索,克拉丽莎与塞普蒂默斯一起完整展现了伍尔芙充满压力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两条叙事线索的交汇和小说结尾处克拉丽莎的心理自白,伍尔芙也流露出面对生与死的矛盾心理——是生存,还是毁灭。 叙事结构《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第二,两条线索在小说结尾处交汇。 双重叙事结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史诗《奥德赛》。 在小说中伍尔芙刻意采用这种经典叙事方法,两条平行叙事线索中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和赛普蒂默斯的相似性以及双重叙事线索在小说结尾的交汇,都隐含着深刻的启示。 伍尔芙并不是简单地借鉴先前作家们的叙事方法,她更把自己的文学理论用于写作实践来反映现实。同时,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伍尔芙虽然对传统文学方法进行了很多革新,但她从不彻底否定传统。 相反,在文学批评论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中,伍尔芙给予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很高的评价,包括笛福、奥斯丁、斯特恩、乔治·艾略特和哈代等作家及其作品。 从主题、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来看,《达洛维夫人》更像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一种类似于思想、 感知和记忆在脑中活动的散碎的片断的形式, 努力通过表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琐碎思想和行为来反映现实。 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也采用了《奥德赛》中的平行叙事结构, 但通过对塞普蒂默斯和克拉丽莎心理和行为的描写, 两部作品的平行叙事线索中主要人物及其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一个为归家与亲人团圆不畏艰险执着奋斗的伟大战士, 拥有着典型的荷马式英雄的性格特征——充满力量和勇气,高贵,追求荣耀,对自己的权威充满信心。而忒勒马科斯,虽然在故事的开始显得不成熟,缺乏经验,抑郁甚至无能,但在其父奥德修斯归来之后, 他就蜕变成一个年轻的英雄,坚定地支持着奥德修斯。 相比之下,在《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被塑造成一个闲散的家庭主妇,无趣地生活着,常常自问生活真正的意义。 另一位主人公,塞普蒂默斯,饱受战争心理创伤,经常幻见在战争中牺牲的好友伊万。 通过《达洛维夫人》与《奥德赛》两条平行叙述线索中主人公的对比, 伍尔芙试图证明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英雄和英雄行为,而只有庸人和碌碌无为的生活,现代社会已经堕落成为正如艾略特所描述的“荒原”,尤其是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此, 通过经典叙事结构和自创文学理论的完美结合, 伍尔芙成功地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现代社会已经退化,变得腐败堕落。

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 Character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 Reason Analysis of Hamlet Tragedy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 on the Tragedy of Hamlet 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 Beauty in the Works of John Keats 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A Great Old Man Not Perfect 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Isabel Archer-A Thematic Study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 Mirror of American Social Culture-Remark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in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 the Charm of Characters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 on Female Survival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 Scarlett’s Personal Fascina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 on the Business Spirit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玛格丽特�6�1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n the Four Characters in Magrett Mitcell’s Gone with the Wind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 Analysis of Scarlett 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 on Heathcliff's Artistic Value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is Character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悲剧命运On the Tragic Destiny of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from Analysis of Moby Dick 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 Charlotte Brontё’s Jane Eyre 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 Reflect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 Non-passing of Paul Morel’s Oedipus Complex—A Study of the Hero’s Psychology in Sons and Lovers 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 analysis on Laura's Glasslike Heart in the Glass Menagerie 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 Analysis of 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 of Selfishness and Narcissism in Heathcliff’s Characters-On the Theme of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 in Jane Eyre 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 to the Cabin-analysis of symbols and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 Sydney Carton “A Tale of Two Cities”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 Death Image in Sylvia Plath’s Poem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 the Character of Frederic Henry in A Farewell to Arms 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 Heart's Progress---About Shelley's Freedom Road 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 on the Kind-heartedness theme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 Misperception of Racis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 on Love of Protagonist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达洛维夫人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 从庞德英译汉诗《长干行》看其意象派风格Ezra Pound's Imagist Style in Translating a Chinese Poem As Seen fro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浅谈简爱的性格特征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阿甘正传》:五十到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展示Forrest Gump: A Panoramic Refl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1950s to 1980s 论欧亨利作品中的“真爱和美德”主题Thesis on the Main Theme of Pure Love and Beautiful Virtue in O. Henry’s Writings 浅谈《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悲剧The Tragedy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浅谈托马思﹒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效果Tragic Effect of Thomas Hardy's Novel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s Character in A Farewell to Arms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 the Motif of Infanticide in Beloved from a Black Feminist Perspective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裸体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 o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 Comment on the Sources of Tess’ Tragic Life 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 Hemingway, the Spokesman of the “Lost Generation” 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 Charac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talism in The Return of Native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Love and Hate in Wuthering Heights 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arllote Bronte and Jane Eyre 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 Causes of Tess’ Tragedy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 Reviving of Human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 Austen's 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 Figural Analysi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 of Emma 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 Independence of Jane Eyre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 of A Doll’s House from 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 通过德伯家的苔丝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On Thomas Hardy’s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鲁滨逊的复调理论看人定胜天 大卫科波菲尔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对比Comparison of Some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n David Copperfield

  • 索引序列
  • 柴可夫斯基的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 柴可夫斯基四季论文题目
  • 关于柴可夫斯基毕业论文
  • 闵可夫斯基时空研究博士论文
  • 达洛维夫人论文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