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读者》是叫《读者文摘》 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毛。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国内统一刊号:, CN65-1144/G0. 邮发代号:, 58-135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物。
《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读者》是叫《读者文摘》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因为投稿的人多,还要有地域特色
很喜欢看的杂志啊!小时候看里面的文章都看得津津有味的,写得都很精彩!那个时候也看童话大王,不过少年文艺的风格更写实!从认字开始一直看到小学毕业,爸爸每期都订阅.和他一样的还有儿童文学,狂赞.对小学生算是文字启蒙了.那时侯可看的书少,都是盼呀盼一个月才出一期,到手了一气看完,不解渴,再回头反复看.攒一大书箱子,舍不得扔,和小朋友互通有无传阅着看.感谢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的编辑作者,让我有了美妙的童年.不过内容都忘记了.少年文艺里面很多少年少女写文章好厉害啊。上海版的后来貌似改版了,一期是文学,还有一期是恐怖故事,改版之后没有以前的味道了,就这样我还买了N久,不知道现在又怎么样了。真希望能重温当时的那种美好,哈哈,我就是这么喜欢看,不要笑!
因为在江苏省创办了少年文艺,在上海省也创办了少年文艺。但这两种只是杂子名字相同,其它没有什么太多的联系。
少年文艺?= =所指的是上海的还是南京的?南京的少年文艺是没有特定网站的。不过讨论版有两个:少年文艺百度贴吧——少年文艺(西祠胡同BBS)——(杂志上的网址)还有少年文艺出版社的集团网址……(= =不知道是什么……)凤凰出版传媒网:少年文艺(也是BBS)——具体还是推荐你写邮件去问……投稿邮箱:田俊: 邹抒阳: 赵菱: 金晶:庄眉舒:
1、新青年的创办者是陈独秀。2、《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3、《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陈独秀,他创办的新青年,近代史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是《读者》国际刊号:ISSN1005-1805。
《读者》的其他版本刊号:
《读者(原创版)》 国内刊号:CN 62-1190/Z。
《读者(乡土人文版)》 国内刊号:CN 62-1193/Z。
《读者(大字版)》 国内刊号:CN 62-1199/Z。
《读者(海外版)》 国内刊号:CN 62-1200/Z。
《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
1980年12月,《读者文摘》开始筹备。1981年4月,正式创刊,1993年第七期,正式改名为《读者》。
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截至2019年8月,《读者》编辑部有责任编辑1人、编辑3人、美术编辑1人、制版1人。
《读者》为半月刊,一个月分A,B两刊。一个月两本。 A刊:一般在上个月的23号左右出版发行 B刊:一般在当月的8号左右出版发行 《读者》简介: 《读者》杂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12号就开始销售了!
读者更好。实用文摘是一本帮助中小学生学习的期刊。《实用文摘》是一种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综合知识性期刊,它以教学大纲为导向,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主要为七大块,即卷首语、校园书场、教材链接、我知道点、我爱科学、我的乐园、中篇连载、40余个子栏目。2、《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1980年12月,《读者文摘》开始筹备。1981年4月,正式创刊,1993年第七期,正式改名为《读者》。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读者》杂志从1981年创刊至今,
已经走过了39个年头。
这本小小的杂志,
曾陪伴着无数人成长、蜕变。
在本杂志中,
你可以窥见生活中每一个温暖的角落,
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沉浸于古今中外的百家文化。
如今,
互联网充斥着生活,
温暖的文字日渐稀缺,
但《读者》杂志仍然陪伴在很多人身边。
不管你处在人生的何种阶段,
都能从《读者》里找到归属和温暖。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读者》的,都是怎样的人吧!
文案 | 末日 寒江雪
绘画 | 李佳佳
读者40年82年到2022年珍藏版书籍有收藏价值。《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
周六上午,带闺女在新华书店待了两个小时胡乱翻书。去新华书店翻书,曾是我刚工作时的最大爱好,最近这些年已经淡下来了。乱翻书的好处就是总能遇到好玩的书,或者某篇精彩的文章。现在书店里的书多数都带塑封,能够打开翻阅的书已是非常寥寥了。 翻看《肖复兴散文》一书,读到了他回忆在北大荒时借书经历的文章,题目是《借书奇遇》。肖复兴的著作我不熟悉,只知道他的文章被《读者》杂志选登很多。我曾经统计了《读者》杂志从创刊的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的作者发文信息,在大陆作家中,肖复兴的发文量排在周国平、毕淑敏、贾平凹之后,列第四。 在这篇文章中,肖复兴回忆自己1971至1973年在北大荒插队时借书的经历。书是从18里外的猪场的曹大肚子那里借的,每次借书都要“我”先写个书单,他回家去找。一般他都能找到,如果找不到,他就找几本相似的书借给“我”。 在那个年代,曹大肚子藏的都是“禁书”。他有这么多书,说明是有学识的;敢于把书偷藏起来,说明是有见识的。更难得的是,他对同样爱读书的“我”的信任和关爱,体现了特殊岁月里读书人之间的相惜。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各种坚守,我都心存敬意。 作者也很怀念那段岁月里的借书经历。文章结尾写道:“我非常感谢他和他的那些书,在那些充满寂寞也充满书荒的日子里,他家的那些书奇迹般地出现,让我感到荒凉的北大荒神奇的一面,也让我感到处江湖之远民间力量,让我对这片土地不敢怠慢不敢轻薄,让那些日子有了丰富而温暖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