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海洋无脊椎动物调查研究论文

海洋无脊椎动物调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海洋无脊椎动物调查研究论文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是人类最不愿意经历的,毕竟从地球上以往发生的纪录来看,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首当其冲的永远都是占据主要生态位的生物,例如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表面,撞击产生的破坏力以及后续引发的海啸、地震让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整体性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在最近5-6亿年间,地球上一共发生了大大小小二十余次物种灭绝事件,最近的一次就是在6500万年前,较严重的一共有五次,每一次物种灭绝都会让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种消失,因此说人类比较担忧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到来,而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或许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一些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或许正在发生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地球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是循序渐进的,地球环境的改变在逼迫着生物的进化,但如果地球环境发生骤变,就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大规模灭绝消失。地球上一共发生过五次较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一、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大片冰川融化导致地球温度下降,海洋被冰封导致85%的物种消失灭绝;

二、亿年前的鱼类时代,同样是全球温度骤降,大量物种在这次劫难消失灭绝;

三、亿年前二叠纪末期,这是三叶虫的时代,海平面下降以及大陆漂移,最终导致96%的物种消失灭绝;

四、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大量的爬行类动物灭绝;

五、最后一次就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因此消失。

01、《科学进展》上的研究

科学家认为人类文明的快速崛起,已经对地球上的很多物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也导致很多物种的灭绝。因为人类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到某些生物的“有用”价值,而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地球生物持续不断地走向灭绝。

科学家研究发现远古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消失灭绝和人类的发展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从化石证据上来看和人类的迁徙活动、时间紧密结合。每当人类进入一块新的区域,附近的一些物种就会开始灭绝,这可能跟人类的过度猎杀有关。

科学家进行计算机模拟发现,在最近的12万年以来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达到极值,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还会有550种哺乳动物消失灭绝。

02、《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

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生物学家团队1月10日在《生物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认为地球上正在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并且主角就是人类。

地球上有700-800万个物种,无脊椎动物占据了95%以上,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统计的数据主要是来自哺乳动物和一些鸟类,从这个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生物灭绝速率或许并不严谨。

如果把无脊椎动物加入进去,在最近的1500年200多万个物种里,有15-26万个物种灭绝,地球生物的灭绝速率达到了。

物种大灭绝可能以什么形式发生?

不久前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了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云霄穿过对流层直接进入平流层,海底火山的喷发引发了海啸,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都受到一定程度波及,此次汤加火山的喷发规模至少在VEI5的高级,甚至达到VEI6的低级,规模还是很大的。

火山喷发如果规模较大,也会引发物种灭绝事件,这在历史上是有案例的,例如我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发生在2亿多年前的物种灭绝事件,罪魁祸首就是一片超级火山持续爆发60余万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地球温度变暖海洋缺氧酸化,导致大量物种消失灭绝。

除了这些自然灾害,最引人担忧的还是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逐渐的引发极端天气。

2021年我们经历了暴雨、破纪录的高温以及低温,最近澳大利亚沿海小镇也经历了摄氏度的破纪录高温,这一切无疑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未来非常紧迫,尤其是随着地球气候环境的恶化,必须要时刻警惕。

说在最后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短期内或许并不会发生,但是人类必须要警惕它的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尽可能保证地球生物多样性,这样才可能提高地球环境的抗逆程度,未来发生自然灾害地球生物才可能躲过劫难。当然,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航空领域,人类的未来或许在星辰大海。

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治理、还是生物多样性问题,都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

尤其是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

那么,这究竟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呢?

近日,一支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和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生物学家团队就针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地球上 200 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因此,专家们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而且不同于前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这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关研究论文以“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fact, fiction or specula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进行中

生物大灭绝(mass extinction)是指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一旦发生,往往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 6200 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目前业内公认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那时人类还没有出现。

而现在,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

为了研究“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正在发生,此次的科研团队集中调查了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 95-97%。此外,他们认为,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即使死亡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因此针对它们的调查更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统计结果。

图 | Rurutu(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国群岛)最近灭绝的陆地蜗牛留下的壳。(来源:该论文)

于是,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在地球上已知的 200 万物种中,约有 150000 至 260000 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的 882 个()大得多。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此次研究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量灭绝,这正是我们确认地球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开始的关键所在。” 论文第一作者、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SOEST)、太平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 Robert H. Cowie 说道。

不过,不同地域的情况也并不相同。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目前海洋物种面临重大威胁,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次危机对海洋的影响程度与陆地相同。

此外,岛屿物种(如夏威夷群岛)比大陆物种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植物的灭绝速度也似乎低于陆生动物。

a

是危言耸听?还是有据可循?

然而,目前人们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开始也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当前所宣称的灭绝率并没有明显大于自然灭绝率(即物种自然消亡),因此谈不上大规模物种灭绝。不过,研究人员已在论文中证明,按照本次统计,目前的物种灭绝率已达 150-260 E/MSY(也就是说,每年每百万个物种中有 150-260 个会灭绝),远远大于以往科学家测得的 2 E/MSY 自然灭绝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 2020 年列出的红色名录(red list),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动植物保护状况的最全面汇编,许多科学家就以该名录数据为依托,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远未到来。

然而,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图 | 红色名录中的物种类别存在偏倚。(左)来自 2019 年和 2021 年的两篇科研论文中,选定的主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群中的物种总数,与(右)红色名录中评估的这些物种的比例明显不同。(来源:该论文)

正如 Cowie 教授所说:“物种灭绝率急剧上升以及许多动植物种群丰度下降是有据可查的,但有些人不相信这些现象与大规模灭绝之间的联系,这种否认实际上是基于对危机的偏见,只集中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上,忽视了无脊椎动物。”

此外,也有人认为物种减少是一种新的自然进化轨迹,因为人类也是物种之一,也在地球历史中发挥自然作用。不过 Cowie 强调说:“人类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操纵生物圈的物种,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在外部影响下进化的物种。相比之下,我们是唯一一个有意识地选择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物种。”

地球上已发生的五次大灭绝

历史上,地球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有五次:

第一次为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 85% 的物种灭绝。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产生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摧毁地球臭氧层,导致海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链基础遭到摧毁,发生大饥荒。原始鱼类存活下来并渐渐取代无脊椎动物主导海洋。

第二次为泥盆纪晚期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约 75% 的海洋生物灭绝。导致这次大规模性灭绝的凶手来自地球内部——超级地幔柱喷发。3000 亿立方米的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海水遭到严重污染。

图 | 泥盆纪晚期的霸主——邓氏鱼,身长11米,体重超过4吨,咬合力有 5 吨(来源:)

第三次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 至 亿年前,超级火山爆发造成 90-96% 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动物灭绝了 96%,陆地动物灭绝了 70%,是有史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

第四次为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 亿年前,造成 70-75% 的物种灭绝。这次事件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龙类、多数合弓动物和大型两栖动物纷纷灭绝,使恐龙在几乎没有陆地竞争的情况下接管了陆地世界。鳄鱼接替植龙成为淡水生态系统霸主。

图 | 三叠纪末灭绝的植龙类——凿齿鳄(来源:)

第五次则为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距今 6600 万年前,造成 75% 的物种灭绝。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撞击坑半径长达 150 公里,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见不到阳光。这次大灭绝导致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实际上是五次大灭绝中程度最轻的一次。

此前,网上有人曾发表评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导向,但看了这么多比整个人类历史还古老的灭绝事件,所谓的“利益”究竟谁能定义呢?

因此,也许我们的应对举措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扭转物种灭绝的总体趋势,但必须坚持这种努力,继续为自然创造奇迹。

否则,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到来,只会越来越快。

在业内,地球公认是出现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而每次生物大灭绝带来的影响可以说都是巨大的。然而,对于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出现了,近些年来,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也就是会遭受到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这不,在2022年2月,“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再次冲上了热搜,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难道人类真的逃不过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吗?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看。

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

这是一篇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的论文,上面明确指出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的结果说明。根据研究指出,自1500年以来,地球上200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而同时,专家们也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了,正在进行之中。这个研究团队给出的证据还是比较明显,主要是根据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来进行说明,因为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95-97%,如果这个大的群体都出现了减少,那必然也就可能出现这种趋势了。

而且,他们还指出了,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就算是死亡之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这足以证明和统计——并且给出是否发生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直接性说明。

恰好,这个数据还真的出现了问题,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们发现,地球已知的200万物种之中,约有150000至260000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 882 个()大得多。

所以,这进一步说明了,这可能就是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证据,并且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这就是专家们给出的证据,具有说服力吗?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

对于这次的研究,争议性就在这里,那就是大家对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依然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简单地来说,大家认为专家们的研究可能不具有“整体性”、“普遍性”等特点,而他们的研究只能代表部分类型的物种。

所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其实可不可信我们谈不上,但是,这的确说明了一部分生物在减少之中。这也说明了地球生态系统在发生巨变,部分生物种群也在减少之中。所以至少可以作为生物走向的一个参考。

而对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正发生了,这个可能还要更加全面的数据才能说明。而专家给出的这些证据,我们也就看下就行。

当然,不可否认,专家们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说服性,只是要说服所有人,还需要添加更多的证据,只有他们的证据得到了国际认可,那也就认定了。

如果发生了,人类能逃过吗?

当然,对于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来说,是没有人类的存在。而如果出现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也是地球的一员,必然也可能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冲击,那人类能逃过吗?

如果人类走不出“地球圈”,必然会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如果走出了“地球圈”,移居到了其他的天体之上,并且能够在其他天体上生存下去,那必然就能够逃过了。

就如我们说的“火星移民”。但是我们暂时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这才是关键。

所以,如果发生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那么人类也将缓慢地受到影响,必然是逃不过。与其这样,我们也只能想办法进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阻扰”这一切的发生,让地球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大家担心的问题了,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沙鱼吃大鱼非常凶猛!

他们和国内外合作者一起在中国南海深处发现了塑料“绿洲”。而广袤的深海软相海底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

“大型塑料堆,正在成为出现在深海海底的生物多样性新热点”——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上的封面论文如此写道。

出乎意料:深海海底发现塑料生物群落!

2018年7月,作为指导老师之一,宋希坤搭乘“嘉庚号”科考船,参加厦门大学首届“海丝学堂”航次,在南海开展本科生海洋科学实习。航经吕宋海峡时,十几位大学生通过底栖拖网采集到这项研究中的第一块塑料样品。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块塑料上附有几十个深海贝类的卵囊。

在后来的3次出航中,这样的“奇遇”还在继续。

“有些通过拖网获得的动物很容易辨别,比如海星。但大多数附着在塑料上的生物很小,要借助体视显微镜来观察和鉴别。”参与出海采样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本科生顾依帆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采到一只塑料瓶,上面有一个深色的小“喇叭”,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这是一种水母的水螅体。”

早在2018年5月,彭晓彤搭乘“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时,最早在南海西沙海槽海沟中发现了大型海底塑料堆,采集到丰富的样品。通过样品共享,厦门大学和中科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员对“嘉庚号”和“深海勇士号”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019年,研究人员还搭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北斗号”科考船,在国家基金委渤黄海共享航次中采集到类似的贝类卵囊,这些发现对研究南海的塑料样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我第一次见到产在塑料表面的贝类卵囊时,就被深深震撼了,没有想到深海塑料垃圾已成为部分海洋动物的繁殖场所,之后我接触到的样品越来越多,这些塑料上的物种多样性超出我们的想象,有11个门类,49个物种,让我大开眼界!”参与本研究的厦门大学硕士生吕明昕说。

一个个像喇叭一样向上生长的是钵水母的水螅体,其中约三分之一已具备了释放水母碟状体的能力,因此大型塑料堆可能成为局部海域深海水母体的释放源头;那些带有长刺、倒扣的“盘子”则是大西洋盘壳贝——它们是一种腕足动物,是这里的优势种。此外还有冷水珊瑚、多毛动物以及特化的寄生扁形动物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栖息在塑料上的动物,它们的多样性让我们惊讶。”参与这项研究的德国巴伐利亚国立自然 历史 博物馆Bernhard Ruthensteiner博士说。

柳暗花明:海底有一片“伊甸园”

“从浅海到深海,伴随水深的增加,海洋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急剧下降。这里没有光照,缺乏氧气、压力也大,对生命体很不友好。”论文作者之一、西北大学研究员韩健说,“此外,很多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需要在较硬的基底上营固着生活,但多数海域只有柔软的沙质或泥质基底,这也让它们难以在深海海底生存。”

但部分深海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很“幸运”,它们碰到了海底塑料,通过分泌粘液把自己粘在塑料表面,然后进入生命的下一个阶段,逐渐长大。

新发现的塑料“绿洲”,很容易让人想到其他已知的深海生态系统:深海热液、冷泉及鲸落。这些生境中的底栖生物群落主要靠化能自养细菌和腐败分解的鲸类尸体来提供能源。

“相比之下,深海塑料生物群落显得单薄、脆弱,它们应该主要依靠从海水表面沉降的浮游生物尸体和有机颗粒来推动运转,比起热液口、冷泉与鲸落,营养物质匮乏很多。”宋希坤对《中国科学报》说,“正因如此,附生于塑料表面的个体大部分为毫米级,容易被研究人员忽略。”

祸福难料:是天堂还是陷阱?

从最偏远的南、北极,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塑料已无处不在。

海洋环境中的大型塑料对一些濒危海洋生物十分危险,例如鲸豚类、海龟等,严重时会因吞食塑料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

“但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力地冲击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一直相信塑料对海洋生物百害而无一利。但现在发现,至少对少数生物来说,塑料给它们提供了额外的栖息地。”韩健说,“塑料与生物及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为复杂。”

也有一些科学家表达了担忧。未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杜伦大学Florian Pohl博士说:“这种变化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完全是未知的,以前的自然栖息地可能因为塑料垃圾的到来而遭受破坏,原生物种也可能因为塑料垃圾而被取代,而我们甚至还来不及认识塑料到达这里之前的生态系统。”

“很难评价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参与本研究的中科院深海所博士生张晓迪说,“一方面,它展现了海洋生态系统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另一方面,更多的生命活动可能会加快塑料垃圾的分解,有可能导致生成更多微塑料颗粒进入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

对选择在塑料上安家的小生命来说,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下潜伏着危机。大西洋盘壳贝是这里的优势类群,但科研人员尚未发现性成熟的个体,这意味着它们还不能在塑料上繁殖后代。研究人员还不确定其原因,可能是附着时间不够长,也可能是塑料的硬度无法支撑它们继续发育至性成熟,或者塑料本身对这些生物存在未知的危害。

海底塑料“绿洲”究竟是天堂还是陷阱?暂无确切答案。“我想,不管在塑料上发现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呼吁公众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我们自己做起,保护海洋环境。”张晓迪说。

相关论文:

无脊椎动物研究论文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证据表明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

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是人类最不愿意经历的,毕竟从地球上以往发生的纪录来看,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首当其冲的永远都是占据主要生态位的生物,例如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表面,撞击产生的破坏力以及后续引发的海啸、地震让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整体性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在最近5-6亿年间,地球上一共发生了大大小小二十余次物种灭绝事件,最近的一次就是在6500万年前,较严重的一共有五次,每一次物种灭绝都会让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物种消失,因此说人类比较担忧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到来,而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或许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一些科学家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或许正在发生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地球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是循序渐进的,地球环境的改变在逼迫着生物的进化,但如果地球环境发生骤变,就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大规模灭绝消失。地球上一共发生过五次较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一、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大片冰川融化导致地球温度下降,海洋被冰封导致85%的物种消失灭绝;

二、亿年前的鱼类时代,同样是全球温度骤降,大量物种在这次劫难消失灭绝;

三、亿年前二叠纪末期,这是三叶虫的时代,海平面下降以及大陆漂移,最终导致96%的物种消失灭绝;

四、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大量的爬行类动物灭绝;

五、最后一次就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统治地球亿年之久的恐龙因此消失。

01、《科学进展》上的研究

科学家认为人类文明的快速崛起,已经对地球上的很多物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也导致很多物种的灭绝。因为人类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意到某些生物的“有用”价值,而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地球生物持续不断地走向灭绝。

科学家研究发现远古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消失灭绝和人类的发展也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从化石证据上来看和人类的迁徙活动、时间紧密结合。每当人类进入一块新的区域,附近的一些物种就会开始灭绝,这可能跟人类的过度猎杀有关。

科学家进行计算机模拟发现,在最近的12万年以来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达到极值,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还会有550种哺乳动物消失灭绝。

02、《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

来自美国和法国的生物学家团队1月10日在《生物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认为地球上正在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并且主角就是人类。

地球上有700-800万个物种,无脊椎动物占据了95%以上,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统计的数据主要是来自哺乳动物和一些鸟类,从这个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生物灭绝速率或许并不严谨。

如果把无脊椎动物加入进去,在最近的1500年200多万个物种里,有15-26万个物种灭绝,地球生物的灭绝速率达到了。

物种大灭绝可能以什么形式发生?

不久前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了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云霄穿过对流层直接进入平流层,海底火山的喷发引发了海啸,太平洋沿岸的国家都受到一定程度波及,此次汤加火山的喷发规模至少在VEI5的高级,甚至达到VEI6的低级,规模还是很大的。

火山喷发如果规模较大,也会引发物种灭绝事件,这在历史上是有案例的,例如我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发生在2亿多年前的物种灭绝事件,罪魁祸首就是一片超级火山持续爆发60余万年,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地球温度变暖海洋缺氧酸化,导致大量物种消失灭绝。

除了这些自然灾害,最引人担忧的还是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逐渐的引发极端天气。

2021年我们经历了暴雨、破纪录的高温以及低温,最近澳大利亚沿海小镇也经历了摄氏度的破纪录高温,这一切无疑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未来非常紧迫,尤其是随着地球气候环境的恶化,必须要时刻警惕。

说在最后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短期内或许并不会发生,但是人类必须要警惕它的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尽可能保证地球生物多样性,这样才可能提高地球环境的抗逆程度,未来发生自然灾害地球生物才可能躲过劫难。当然,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航空领域,人类的未来或许在星辰大海。

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议题,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治理、还是生物多样性问题,都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

尤其是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即将到来”的消息,不免令人担忧。

那么,这究竟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呢?

近日,一支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和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生物学家团队就针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地球上 200 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因此,专家们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而且不同于前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这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关研究论文以“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fact, fiction or specula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进行中

生物大灭绝(mass extinction)是指短时间内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一旦发生,往往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 6200 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目前业内公认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那时人类还没有出现。

而现在,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

为了研究“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正在发生,此次的科研团队集中调查了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 95-97%。此外,他们认为,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即使死亡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因此针对它们的调查更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统计结果。

图 | Rurutu(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国群岛)最近灭绝的陆地蜗牛留下的壳。(来源:该论文)

于是,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发现,自 1500 年以来,在地球上已知的 200 万物种中,约有 150000 至 260000 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的 882 个()大得多。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此次研究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量灭绝,这正是我们确认地球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生物灭绝开始的关键所在。” 论文第一作者、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SOEST)、太平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教授 Robert H. Cowie 说道。

不过,不同地域的情况也并不相同。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目前海洋物种面临重大威胁,但没有证据表明此次危机对海洋的影响程度与陆地相同。

此外,岛屿物种(如夏威夷群岛)比大陆物种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植物的灭绝速度也似乎低于陆生动物。

a

是危言耸听?还是有据可循?

然而,目前人们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开始也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当前所宣称的灭绝率并没有明显大于自然灭绝率(即物种自然消亡),因此谈不上大规模物种灭绝。不过,研究人员已在论文中证明,按照本次统计,目前的物种灭绝率已达 150-260 E/MSY(也就是说,每年每百万个物种中有 150-260 个会灭绝),远远大于以往科学家测得的 2 E/MSY 自然灭绝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 2020 年列出的红色名录(red list),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动植物保护状况的最全面汇编,许多科学家就以该名录数据为依托,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远未到来。

然而,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图 | 红色名录中的物种类别存在偏倚。(左)来自 2019 年和 2021 年的两篇科研论文中,选定的主要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群中的物种总数,与(右)红色名录中评估的这些物种的比例明显不同。(来源:该论文)

正如 Cowie 教授所说:“物种灭绝率急剧上升以及许多动植物种群丰度下降是有据可查的,但有些人不相信这些现象与大规模灭绝之间的联系,这种否认实际上是基于对危机的偏见,只集中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上,忽视了无脊椎动物。”

此外,也有人认为物种减少是一种新的自然进化轨迹,因为人类也是物种之一,也在地球历史中发挥自然作用。不过 Cowie 强调说:“人类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操纵生物圈的物种,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在外部影响下进化的物种。相比之下,我们是唯一一个有意识地选择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物种。”

地球上已发生的五次大灭绝

历史上,地球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有五次:

第一次为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 85% 的物种灭绝。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产生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摧毁地球臭氧层,导致海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链基础遭到摧毁,发生大饥荒。原始鱼类存活下来并渐渐取代无脊椎动物主导海洋。

第二次为泥盆纪晚期大灭绝,发生在 亿年前,约 75% 的海洋生物灭绝。导致这次大规模性灭绝的凶手来自地球内部——超级地幔柱喷发。3000 亿立方米的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海水遭到严重污染。

图 | 泥盆纪晚期的霸主——邓氏鱼,身长11米,体重超过4吨,咬合力有 5 吨(来源:)

第三次为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 至 亿年前,超级火山爆发造成 90-96% 的物种灭绝,其中海洋动物灭绝了 96%,陆地动物灭绝了 70%,是有史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

第四次为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 亿年前,造成 70-75% 的物种灭绝。这次事件是恐龙时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龙类、多数合弓动物和大型两栖动物纷纷灭绝,使恐龙在几乎没有陆地竞争的情况下接管了陆地世界。鳄鱼接替植龙成为淡水生态系统霸主。

图 | 三叠纪末灭绝的植龙类——凿齿鳄(来源:)

第五次则为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距今 6600 万年前,造成 75% 的物种灭绝。一颗直径几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撞击坑半径长达 150 公里,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地球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见不到阳光。这次大灭绝导致恐龙灭绝和哺乳动物崛起,实际上是五次大灭绝中程度最轻的一次。

此前,网上有人曾发表评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应该以人类的利益为导向,但看了这么多比整个人类历史还古老的灭绝事件,所谓的“利益”究竟谁能定义呢?

因此,也许我们的应对举措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扭转物种灭绝的总体趋势,但必须坚持这种努力,继续为自然创造奇迹。

否则,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到来,只会越来越快。

在业内,地球公认是出现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而每次生物大灭绝带来的影响可以说都是巨大的。然而,对于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出现了,近些年来,许多生物学家表示,人类很可能会遭遇这种“灭顶之灾”,也就是会遭受到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这不,在2022年2月,“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再次冲上了热搜,引发了大家的热议。难道人类真的逃不过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吗?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看。

证据指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

这是一篇发表在科学期刊《生物学评论》(Biological Reviews)上的论文,上面明确指出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的结果说明。根据研究指出,自1500年以来,地球上200万已知物种中,可能已经灭绝了 ,其中,岛屿物种所受到的影响比大陆物种大得多。

而同时,专家们也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发生了,正在进行之中。这个研究团队给出的证据还是比较明显,主要是根据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灭绝情况来进行说明,因为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物种的95-97%,如果这个大的群体都出现了减少,那必然也就可能出现这种趋势了。

而且,他们还指出了,地球上的许多物种可能在还未被人类发现时就已经灭绝,而无脊椎动物就算是死亡之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壳,这足以证明和统计——并且给出是否发生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直接性说明。

恰好,这个数据还真的出现了问题,通过对陆地蜗牛和蛞蝓的物种数量的推断,研究人员们发现,地球已知的200万物种之中,约有150000至260000物种已然灭绝,占物种总量的 !这一数字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 882 个()大得多。

所以,这进一步说明了,这可能就是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证据,并且地球上的物种灭绝情况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严重,这就是专家们给出的证据,具有说服力吗?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

对于这次的研究,争议性就在这里,那就是大家对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依然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此次研究团队发现,该名录主要涉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物种情况,与其他历史研究的物种分类相比可能有失偏颇。

简单地来说,大家认为专家们的研究可能不具有“整体性”、“普遍性”等特点,而他们的研究只能代表部分类型的物种。

所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是否可信?其实可不可信我们谈不上,但是,这的确说明了一部分生物在减少之中。这也说明了地球生态系统在发生巨变,部分生物种群也在减少之中。所以至少可以作为生物走向的一个参考。

而对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真正发生了,这个可能还要更加全面的数据才能说明。而专家给出的这些证据,我们也就看下就行。

当然,不可否认,专家们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说服性,只是要说服所有人,还需要添加更多的证据,只有他们的证据得到了国际认可,那也就认定了。

如果发生了,人类能逃过吗?

当然,对于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来说,是没有人类的存在。而如果出现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也是地球的一员,必然也可能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冲击,那人类能逃过吗?

如果人类走不出“地球圈”,必然会受到生物大灭绝的影响,如果走出了“地球圈”,移居到了其他的天体之上,并且能够在其他天体上生存下去,那必然就能够逃过了。

就如我们说的“火星移民”。但是我们暂时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这才是关键。

所以,如果发生了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那么人类也将缓慢地受到影响,必然是逃不过。与其这样,我们也只能想办法进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阻扰”这一切的发生,让地球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大家担心的问题了,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1. 不同结构的人工礁模型对褐牙鲆诱集效果初探,海洋渔业,2004年;2. 黑鮶幼鱼趋流性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年;3. 光强对刺参行为特性和人工礁模型集参效果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6年;4. 模型礁对幼鲍、幼海胆行为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年;5. 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6年; 6. 钢制四方台型人工鱼礁礁体设计及稳定性研究,海洋渔业,2006年;7. 人工鱼礁模型对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幼鱼个体的诱集效果,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8. 基于AHP的舟山主要海域人工鱼礁选址的权重因子评价,海洋学研究,2008年;9. 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渔业,2008年;10. 不同高度混凝土模型礁背涡流特性的定量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11. 不同高度混凝土模型礁上升流特性的定量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23(5):.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13.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年14. 海州湾人工鱼礁二期工程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生物学杂志,2010年申请和获得专利情况实用新型专利:1. 钢混制人工鱼礁 2. 一种回字型人工鱼礁 3. 人工鱼礁礁体与海底泥沙间最大静摩擦系数的测量装置 4. 人工鱼礁最大静摩擦系数的测量装置 5. 人工鱼礁

共走了120米 1 2 3 4 。。。 15=120 那么离A为1-2 3—4 -14 15=-7 15=8 离A8米要还想不明白问我吧 1 分钟在 第一次到1米再

脊椎动物学论文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在中国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应该不会忘了1923年,因为在1923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真正起步了,首先,1923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中国工作几十年并最终安葬在中国的葛利普教授在当时的热河省凌源进行化石考古和挖掘工作,命名了当时凌源含狼鳍鱼的地层为“热河系”;1928年他进而提出“热河动物群”之名。从此经过百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热河生物群”早已名扬天下。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1923年诞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它就是北京大学地系教授李四光于1923年12月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 Geol. China)的第2卷3-4合期上发表了《鉴定䗴类的图解法及其对华北䗴科研究的一些结果》一文。 在李四光的文中有属种的拉丁文名称,有化石特征的详细描述、比较、讨论,有产地层位的具体记载,有图版和图版说明。该文首先叙述了这类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化石的特征,其外形像一纺锤(纺织机上的线筒),因此叫它“纺锤虫”。李四光根据中文古代纺锤称为“筳”,在它左边加了一个“形旁”——“虫”,而右边的“筳”是声旁,两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形声字——“䗴”,李四光所造的这个字,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古生物学界沿用至今。论文对8个种及变种都做了描述,并有两个图版(共19个薄片的相片)加以表示。论文记载这些种产自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诸省的十多个地点,含化石层层数最少为一层,最多达4层(山西阳泉)。论文将这些种与国外各地之链作了对比,认为它们都属于上石炭统——太原统(相当于乌拉尔统)。 另外,在1923年12月出版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5号第2册("Bull. Geol. Surv. China,”)上有一篇中国地质学家周赞衡写的题为“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Shantung")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产自山东下白垩统的如下植物化石属共计7属11种(其中1旧种,4新种,2相似种,4未定种)。有两页图版,为手描图。李四光和周赞衡的文章发表几乎是同时的,可以并列称为“中国人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 另外在1923年5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更新世晚期化石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及旧石器等,称为“水洞沟文化”。 另外,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写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应该是1924年12月孙云铸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4册的论著,题目是《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家也能从事深入的古生物鉴定和研究,写出大部头的著作。该书首先简述了中国北方,主要是华北的直隶(河北)省、东北的奉天(辽宁)省和山东省泰安地区与张夏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其实早在1920年葛利普刚到中国,就在《地质汇报》第2号上发表了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一篇是“中国二叠纪新发现之阔翅类化石”,另一篇是“直隶开平之下二叠纪动物化石”。在前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阔翅类昆虫的新种——Eurypte(Anthraconectes?)chinensi(.)。在后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苔鲜动物的Polypora属。这应该是中国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了 这里介绍一下葛利普,葛利普(1870-1946)是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当时已经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后,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从此他为中国地质事业以及古生物研究事业贡献了后半生。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的刊物是《中国地质学会志》,许多古生物学研究论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该年4月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论震旦纪”的论文,这是对震旦系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国古生物志》创刊,出版了甲种第一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傅兰林著),乙种第一号第一册(总第一号)“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葛利普著)和第二号第一册“四射珊瑚化石”(葛利普著)。傅兰林和葛利普是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受中国政府邀请搞研究, 他 们发表的论文是职务行为,这也属于中国发表的最早的几篇古生物学论文。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是1922年4月,葛利普的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以《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1册的形式出版。葛利普受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是在中国土地上为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而工作的,他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该所的系列出版物而问世,所以,他以上两篇文章和一部专著的出版就标志着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的发端。李四光说起葛利普他还有以下不朽的成就,比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在仍在挖掘,人们仍然在不断寻找那丢失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葛利普教授恰是“北京人 (Peking Man) ”的起名者, 当年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这一简单易记的名称是分不开的。第二中国的古生物学者不断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根据在辽西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而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热河动物群”。” 1928 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译为《中国地层学》 ) 。在这部书里, 他第一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词, 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第三在 2005 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里, 也陈列着葛利普先生鉴定 的 化 石 (Gymnosolen Grabau,Age: Precambrian, Locality: Jinzhou,Liaoning Province 葛利普裸枝叠层石, 时代: 前寒武纪, 产地: 辽宁金州)第四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塑造了一个葛利普教授的塑像, 放在长兴“金钉子”博物馆里。 这是因为葛利普教授在1931 年确定了“长兴灰岩”地层, 它是“二叠系到三叠系地质连续剖面”的代名词。 此后“长兴灰岩”, 成为地质学上一个专用名词,从而载入国际地层学史册,并得到世界公认。 2001 年 3 月,国际地科联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的 D 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英文简称"金钉子")。长兴“金钉子” 是地球史上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 也是地球 历史 上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和全球变化相联系的点位,2001 年 3 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为全球对比标准点位。其意义相当于大英博物馆的铂金米达尺,成了世界标准。第五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葛利普教授逝世已经多年,人们仍然在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的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朱森曾经回忆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 W. 葛利普 (Grabau) 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葛利普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葛利普、翁文灏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 有媒体报道: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人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辽西化石群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 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

盆骨脊椎矫正研究论文

您好,骨盆不正就会连带影响到脊椎,严重一点就会导致脊椎侧弯。骨盆不正,也会影响到内脏机能,对于骨盆症状的治疗,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就是脊椎矫正了。老唐是当地一家知名企业的部门经理,风风光光的一辈子了,退休后他的身体却是一直抱恙,不仅走路费劲,双腿会感觉到发麻,关节疼痛就更是常事了,唐某开始只以为是上了年纪了,谁成想后来他的身体状况就越来越不好了,去了医院几次才检查出来是腰椎病的问题,医生说要手术还要准备一笔费用,唐某现在也不想承受这么多的痛苦。还是另找别的方法。后来多亏老唐找到了北京世纪村门诊的董安立专家团队,老唐某既没吃药也没手术,而且费用也不多,接受了几次美式脊椎矫正治疗就觉得身体好多了。他们是整体疗法,通过对骨盆错位的矫正治疗,来恢复脊椎的正常形态。治疗了差不多两个月腰椎病引起的这些症状真的都不见了,这下老唐可真是放心了。建议您有机会可以去网上找下董安立美式脊椎矫正专家团队,或者找到他们的医院了解下,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治好您的病的,祝您早日康复!pke40gglyq

海洋生物色彩研究论文

给出电子邮件 我发给你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还有嚒??!我也需要啊~ 可以发多一份给我嚒? 谢谢你们啦~~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至全球温度升高过度开采破坏生态,导致沙土化土地速度加快

  • 索引序列
  • 海洋无脊椎动物调查研究论文
  • 无脊椎动物研究论文
  • 脊椎动物学论文
  • 盆骨脊椎矫正研究论文
  • 海洋生物色彩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