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音乐史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早起传播的主要内容1) 进贡乐器:管风琴 古钢琴等(带来了西方乐器)2) 记谱法和乐理知识:徐日升撰写的第一步汉文西洋乐理著作《律吕纂要》《律吕正义续篇》3) 乐谱与音乐作品:西方的圣咏赞美诗等基督教歌曲编印各种中英文圣诗集教会学校里得音乐课新式军乐队的成立一、 19世纪80年代上海公共管乐队,现在是上海交响乐团二、 赫德乐队三、 中国自办的新式军乐队:1898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军乐队四、 军乐队的影响:军队—学校—社会生活新式学校音乐教育一、 教会学校二、 史料记载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三、 登州文会馆四、 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校学堂乐歌一、 学堂乐歌的兴起和编创1、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和所教唱的歌曲2、 学堂乐歌的肇始:‘1) 教会学校中的乐歌编创----“文会馆唱歌选抄”中的10首乐歌2) 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开学校折》3) 留日学生归国后的自发实践4) 1904年制定《奏定学堂章程》5) 1907年作为中小学“随意科”6) 1912年以后列为必修课3.乐歌的主要内容7) 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侮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8) 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9)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10) 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的题材12) 开设学堂乐歌的根本目的:启发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图存4.创作形式与曲调来源13) 创作形式:选曲填词14) 曲调来源:早起大多为日本的学校歌曲和军歌后期多为欧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乐另有少数中国的民间曲调极少数自创曲5.西方音乐在中国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15) 猎奇16) 认同 3)接受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一) 沈心工主要贡献:1)编创乐歌:《重编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国民唱歌集》2)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风气3)开“白话文”先河代表作:《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二) 李叔同主要贡献:1)艺术教育注重美育 2)乐歌编创代表作: 《送别》《春游》(三) 曾志忞主要贡献:1)致力于音乐教育 2)编创学堂乐歌音乐理论著述:《乐理大意》《乐典教科书》《和声略意》音乐批评文章其他乐歌欣赏1)《革命军》原曲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词2)《光复几年》华航琛选曲填词3)《中国男儿》石更配词辛汉配歌(同为一人)4)《祖国歌》原曲为传统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详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1) 通过学堂乐歌,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包括:作家作品基础乐理。演奏演唱法、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初步传入中国2) 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中国近代尝试性、探索性的新音乐作品(新音乐初步创作)3) 作为一种声乐形态,乐歌集体唱歌的演绎方式ing影响救亡歌咏4) 作为中国造就了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时也为日后专业音乐家创作及队伍的扩大作了启蒙和贡献5) 鼓吹学习西方音乐,鄙视中国传统音乐,对此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萧友梅主要音乐贡献:一、 专业音乐教育:两个时期:(一)北京时期:1)首创被打音乐传习所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3)北京艺专音乐系1927年离开北京(二)上海时期:创办国立音乐学院1)延聘教员2)课程设置3)人才培养4)社会影响总结:音乐教育是萧友梅音乐事业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乐实践都是围绕音乐教育而开展为 音乐教育服务二、 专业和音乐创作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突破“选曲填词”而自己独立作曲的音乐家,是进嗲中国音乐创作的先驱(一) 声乐作品1),《今乐初集》(写给初中生)2)《新歌初集》(写给大学生)3)《新学制唱歌教科书》4)合唱《别校辞》、《春江花月夜》5)《从军歌》(二)器乐作品1、德国时期的习作:1)两手管弦乐:《哀悼进行曲》作品4号,《在暴风雪中行进的进行曲》(23号),2)两部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2、归国后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三、音乐理论著述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学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学论文《至十七世纪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史的专著。赵元任、主要创作的声乐作品1、 艺术歌曲--《新诗歌集》19282、 《晓庄集》1933、《儿童节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诗词谱写的儿童歌曲3、 《民众教育歌集》1939—爱国歌曲4、 《西洋镜歌》1935-----电影《都市风光》主题歌5、 影响较大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黎锦辉(儿童歌舞音乐与流行歌曲创作的先驱)一、 音乐创作1) 音乐创作主要在于两个领域: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歌曲(时代曲)2) 儿童歌舞音乐又可分为两类,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3) 儿童歌舞剧共12部,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二、 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特点1) 创作动机:对少年儿童进行推广过于,新思想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艺术美的热爱,自己动手动脑的锻炼2) 有的是教育小孩热爱动物,有的是要破除迷信,有的鼓励小孩勇敢机智,有的提倡因材施教三、 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1) 绝大部分是自己编剧作词编曲2) 语言采取白话文歌词通俗易懂3) 音乐既有学堂乐歌时期的流行歌曲曲调又有大量民间音乐曲调而更多的是自己创作的旋律4) 作品大多抓住了儿童的心里特点表现儿童的生活及其心灵世界刘天华一、音乐贡献1、新国乐创作:、1)二胡曲十首:《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苦闷之讴》《、悲歌、》、《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2)琵琶曲三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3)改编国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4)二胡练习曲47首5)琵琶练习曲15首其二胡音乐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是五四时期新国乐的代表作,而且借鉴了许多西方因素(二) 改良民族乐器与工尺普:1) 改良二胡的形制,扩展把位,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2) 在兄长刘半农的帮助下在琵琶上实现十二平均律的应用3) 将工尺谱曲竖排改成横排借鉴简谱中的延音线用于明确工尺谱节拍时值(三) 专业音乐教育1)1922年受聘北大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2)1922秋任教北京女师大音乐系3)1926受聘北京女子艺专音乐系4)1927任教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培养了郑振铎,曹安和,等二胡与琵琶演奏人才(四)收集记录整理传统音乐1)他是近代音乐家中较早有意识的收集记录整理中国传统音乐者2)1930年为京剧大师梅兰芳赴美演出听写记谱的《梅兰芳歌曲谱》3)其他记谱作品《安次县吵子会乐谱》等《佛曲谱》4)1932年六月一日,在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一周后病逝(五)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1927年与吴伯超柯政和,曹安和,汪颐年,肖淑娴等艺专老师发起国乐改进社(六)音乐思想1、受美育思想与平民文学思想影响主张音乐要普及到一般民众2.不能盲目排外聂耳-.最早的音乐创作在约两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1)34首歌曲2)为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配乐3)改编4首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山国情侣》_.歌曲作品的分来1) 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自卫歌》、《春回来了》、《告别南洋》、《伤兵歌》2) 群众歌曲:《开矿歌》、《大路歌》、《开路先锋》3) 抒情歌曲:反映下层妇女思想《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4) 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共六首一、 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1) 重视民族风格:大路歌,打长江,塞外村女,飞花歌2) 吸取外国歌名音乐因素:如采用西洋大调式音阶,进行曲题材《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3) 从生活体验中创造音乐形象:如码头工人歌,新女性4) 善于以短小动机或乐句为基础并发展黄自一、 音乐创作1) 器乐作品:出《都市风光幻想曲》外其余全部创作于美国留学期间代表作为毕业作品《怀旧序曲》19292) 声乐作品: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春思曲》、《花 非花》 爱国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热血 儿童歌曲—踏雪寻梅,西风的话 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青主一、 代表作:《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乐话》1930和《音乐通论》1931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青主的思想主要受留学德国盛行的表现主义艺术的美学思想以及19世纪末以来浪漫主义者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三、 青主的音乐批评:共写有70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中西音乐美学的认识音乐是上界得预言是由灵魂说向灵魂的预言,音乐不能成为礼的附庸贺绿汀一、 音乐创作主要优秀作品集中在1949年之前,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 国立音专时期 :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2) 抗战时期:代表作为一些电影音乐和抗战内容的群众歌曲《秋水伊人》、《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歌》、《嘉陵江上》3) 解放战争时期:歌曲《前进,人民的解放军》管弦乐《森吉德玛》二、 艺术特点作品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时代精神,能把欧洲近代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因素有机融合马思聪一、 音乐创作:1) 小提琴作品:如《内蒙作曲》、《西藏音诗》、《牧歌》、《新疆狂想曲》《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影响最大,全曲分为三个乐章:1、史诗《跑马溜溜的山上》片段2、《思乡曲》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3、《塞外舞曲》绥远民歌《叫大娘》2) 声乐作品(包括大量抗战歌曲)---五部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等3) 管弦乐与交响乐作品,如《第一交响乐》1941《第二交响乐》《山林之歌》和《第二交响乐》三、 小提琴创作的特色1) 音乐大多采用民间主题,富于歌唱性,有鲜明民族特色2) 音乐发展手法也受民间音乐启发华北沦陷区江文也一、 音乐创作(三个时期)1) 早期1934-1938成名作,管弦乐《台湾舞曲》钢琴曲《五首素描》《断章小品16首》2) 中期1938-1949a、 器乐作品:代表作钢琴曲《北京万华集》管弦乐《北京点点》(《故都素描》)管弦乐套曲《孔庙大晟乐章》b、 声乐作品:《渔翁乐》3) 后期1949年后:《乡土令诗》大型钢琴套曲,交响诗《汩罗沉流》交响乐《阿里山的歌声》 后期音乐创作受齐尔品“欧亚合璧“音乐思想影响,回归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创作冼星海一、音乐创作:1)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九个乐章)2)歌剧《白毛女》1945年大型歌剧主题思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将鬼被誉为民族歌剧创作中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一: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一: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藉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攻读四书五经。后转到英国人办的英文学校,攻读英文。十一岁转到华侨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两年,回到广东,进岭南大学附中,又升入大学,一直以半工读来维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三:《黄河大合唱》引起的轰动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了历时14天的“黄河”音乐节。《黄河大合唱》全曲演唱仅40分钟,然而那天的谢幕竟长达20多分钟。在台湾,《黄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时间长达40多年。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到香港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对《黄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想办法争取《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的演出,各种报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呼吁。在台湾被禁锢了40多年的《黄河大合唱》最终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春意盎然。“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音乐会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旅美华人,也吸引了众多的美国人。美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纽约时报》两次介绍该音乐会。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美国人用中文演唱气吞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开场的《黄河船夫曲》激烈紧张,这段唱曲节奏较快,歌词绕嘴,对于美国歌手们来说发音相当困难,但他们那种“咬文嚼字”、一字一句毫不含糊的态度,反而把乐曲表现得更有力度。美国合唱团的女声部音质清丽,极富弹性,中文发音准确,金发碧眼的女士们以热爱家乡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黄水谣》表现得有如春波婉转,映出了黄河两岸农田村舍。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将音乐会推到黄河的浪峰,当《黄河大合唱》在合唱团八十几位队员多次重复的“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的高亢歌声中结束时,激动万分的观众一下全都站起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欢呼声向中美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谢。观众中的美国人从节目单中的英文介绍和演员们表现的音乐中也听懂了“黄河”,他们与中国听众一样情绪高昂,热烈地鼓掌。再三谢幕的全体演员们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卫黄河》,这时观众们情绪高昂,以有节奏的掌声加入了这雄壮的进行曲,还有不少人跟着唱起来。歌声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还不愿离去,又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演员们唱了三遍《保卫黄河》,音乐会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当时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邬析零指挥抗敌三队于陕北大礼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挥鲁迅演出队演出。 今日已贵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对中华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励却仍然存在,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或许在今日重温一下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对欣赏这部作品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首大合唱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写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际演剧第三队来延,光未然同志把黄河歌词写好后即交我去谱,写成后由第三队邬析零指挥,四月十三日第一次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其后鲁艺周年纪念晚会在五月十一日和十二日举行了两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评。 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这曲是在鲁艺一个小窑洞(鲁艺旧址)里写成的,为着第三队要离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时间连总谱和合唱写成了。因为各地不论前线和后方都欢迎这个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写成五线谱,用交响乐队伴奏合唱,比较简谱所写的更好些,但因为忙于教务和创作,一时未能执笔。但一九四一年春,我很顺利地把它完成了。这种配器法是欧美和各国都可采用,比较以前的简谱更国际化,但同时这个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进步的技巧。 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曾屡次由我指挥,合唱队由一百起增加到五百,乐队二十余人,多用中国乐器。大礼堂几乎容纳不下,声音远远可以听到。 还在延安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重庆和国内各报都有说及《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期中新音乐的创举。当我一九四○年夏天在西安办事处时,萧三告诉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报报导我和《黄河大合唱》;苏联名记者和摄影师卡尔门先后在“国际文学”和一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帜”写了一篇文章,名《在中国的一年》,其中也有关于我和《黄河大合唱》的评论。我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尤其是有一天,吴玉章同志当全体鲁艺术学生教员集合时,说及我的努力和《黄河大合唱》得到国际上的嘉许,我听了之后,自问渐愧,因为我历年所想创作的作品,一方面要多产,一方面又要精练,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渐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我不曾忘记丹第八十三岁临死前还对我们说,他想写作,仍想完成他关于理查特·瓦格纳的文章!罗曼·罗兰七十三岁的时候仍想学习俄文,因为他发现俄国文学的宝藏。贝多芬临死时说:‘我不过写了几个音符……’我是什么东西呢?比较他们差得多了,还不更努力么?” 四:歌曲.歌曲:黄河怨 歌手:王秀芬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 朗诵:瞿弦和女声独唱:王秀芬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朋友! 我们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 谁没有妻子儿女, 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 亲爱的同胞们! 你听听 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独唱:王秀芬) 风啊, 你不要叫喊! 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仇和冤. 命啊, 这样苦! 生活啊, 这样难! 鬼子啊, 你这样没心肝! 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 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 狂风啊, 你不要叫喊! 乌云啊, 你不要躲闪, 黄河的水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 我要投在你的怀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 丈夫啊, 在天边! 地下啊, 再团圆!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第六乐章结束 • 搜索 "黄河怨"mp3 打印预览 歌曲:黄河颂 歌手:杨鸿基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独唱:杨鸿基)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二乐章结束 • 搜索 "黄河颂"mp3 打印预览 歌曲:保卫黄河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第七乐章结束 • 搜索 "保卫黄河"mp3 打印预览 歌曲:河边对口曲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但是, 我们难道永远逃亡? 你听听吧, 这是黄河边上 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 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 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 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 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 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 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 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第五乐章结束 • 搜索 "河边对口曲"mp3 打印预览 歌曲:黄河船夫曲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打进船! 咳哟!划哟……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 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划哟!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 咳哟!划哟-…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 哈哈哈哈……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划哟…… 第一乐章结束 • 搜索 "黄河船夫曲"mp3 打印预览 歌曲:黄水谣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是的,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 我们艰苦奋斗, 一天天地接近胜利. 但是, 敌人一天不消灭, 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 不信,你听听 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 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 一片凄凉,(凄凉) 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逃亡) 丢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 第四乐章结束 • 搜索 "黄水谣"mp3 打印预览 歌曲:怒吼吧!黄河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团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朗诵词) 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合唱) 怒吼吧,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啊----! 五千年的民族, 苦难真不少! 铁蹄下的民众, 苦痛受不了! (重复) 受不了……! 但是, 新中国已经破晓;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 已经团结起来, 誓死同把国土保! 你听,你听,你听: 松花江在呼号; 黑龙江在呼号;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扬子江上 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全乐终 • 搜索 "怒吼吧!黄河"mp3 打印预览 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歌手:瞿弦和 专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瞿弦和 指挥:严良堃 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 (朗诵词) 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 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 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 凉气逼来,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 震荡着,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爷了地壳,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 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 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 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 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 扶老携幼, 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 死亡线上! 如今 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 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 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 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 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 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 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 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 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 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 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 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 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我帮你找!求你把手机开开吧! 臭臭
开题其实很好写的,多看下其他人写的开题报告就知道怎么写了。
十级曲目。张朝的钢琴曲《皮黄》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戏腔中的“皮黄”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现代钢琴曲中去,非常规节奏比较多。张朝是彝族人,其原创的钢琴曲目《皮黄》在2007年时获得了“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大赛中的成人组作品一等奖,并在此之后该曲目成为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经典教材。张朝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同时担任有中国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职称,还是研究生导师。张朝曾经担任过中国国家民族市委员会的世界巡回演出团音乐总监职位,并在十年间跟随音乐团寻访了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多个国家。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Ⅳ→Ⅴ→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听过吗?给你些素材,自己写写吧,我很喜欢这首乐曲,弹奏过第一乐章。 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于一八一O一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别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以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 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一作为上二年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作作九年听安东鲁宾 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经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呜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们办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灵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 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相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看来,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每一次听黄河都是一次独特的旅程。 偏爱钢琴那种既能把大气磅礴演绎地淋漓尽致的感觉,又能传递汩汩诗情画意的旋律 我也学习钢琴,称不上是大师。看真正的大师演奏的“黄河”,听那动人心弦旋律,即使不懂古典音乐的人也被吸引住,并且久久沉浸在乐思中。因为黄河的激昂,我们会回到斗志昂扬的年代。 可以说,黄河也是评定大师的标准。一些名声无几的演奏家把黄河作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 青年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黄河,每一次听都有不懂的感觉。对黄河的感觉,如同于丹对《论语》的感觉,敬而不畏。每一次听郎朗的黄河,是刚劲中带着柔质,还夹杂着激昂雄浑的感情。每一次听,都是一次不同的旅程,因为不同而独特。 最让人震撼的是钢琴家殷承宗演奏的黄河。 音乐大师冼星海那一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被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和刘庄四位钢琴上卓有成就的音乐大师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作为改编为协奏曲之一的作者,殷承宗大师的演奏恐怕是少有的、对黄河最具风采的诠释。 殷承宗大师激情飞扬的演奏,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无法忘怀。便如同亲临现场,看殷承宗大师手指的飞扬。完美的走音阶,富有力度的八度演奏,以及整个乐团的配合,把黄河推向高潮。应该说,这是对“黄河”这首中国绝对家喻户晓的乐曲最完美的诠释。 不少国家都有自己国家具有特色的乐曲,我想,黄河协奏曲一定是我们中国最特色之曲。时代气息的浓厚,震撼人心的感召力,确实就是它的风采。 钢琴是西洋乐器。也许中国没有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大发展。不错,古典音乐奠基人巴赫,音乐神童莫扎特,浪漫大师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技巧大师李斯特……没有人能否定他们的创造性。他们为古典音乐带来了一笔丰富的财产。我们不能想象古典音乐没有肖邦;今天,我们中国在刚刚步入古典音乐到现在历史不太长久。古典音乐同样也不能没有冼星海,没有聂耳,没有贺绿汀。他们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做出了开辟的伟大贡献,中国古典音乐火炬手。古典音乐不能没有贝多芬的《命运》,不能没有肖邦的那21首黄金般的夜曲,更不能没有李斯特12首超高技巧的练习曲;这些曲子甚至妇孺皆知,古典音乐中美的代表。同样,古典音乐不能没有浏阳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不能没有彩云追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最不能没有的,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协奏曲,是记录了一个时代历史,荣辱,记录了一个国家勇于反抗的精神。 今天,这个国家站起来了。从开国大典那天起,站起来接近60年了。 当我们悉心回顾那些遗失的美好,我们心中也会宽慰。 那么就听听黄河协奏曲吧!那是中国人民的象征。有一天,当我们回顾中国——一个日益兴旺的国家。我们会发现——这个国家曾今经历过这么多的磨难,她站起来——站的艰难,也站的勇敢,更站的有气魄,站起来——震撼了全世界。
先说说你所知道的风格派系,然后再写浏阳河的。用罗列对比开头吧。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论音乐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探索 吕其明《红旗颂》双钢琴版本的演奏分析 试析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No2第一乐章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作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开创“中国风”钢琴语境 由钢琴考级引发的琴童教学思考 从智能钢琴集体课看钢琴教育的新探索 大数据网络时代的钢琴教学构想 高校钢琴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路径 OBE理念下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实践探索 传统与当下:博雅教育理念与钢琴教育相融合的理论思考 钢琴伴奏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钢琴家》:那些见过战争的人,怎么会不憎恨战争 疫情期间“互联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界“扫地”朱晓玫:只想躲在音乐背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钢琴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工智能的钢琴编曲音色识别系统设计 浅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钢琴伴奏的差异 巴赫康塔塔钢琴改编曲《羊儿可以安静地吃草》乐曲分析及演奏处理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浅析钢琴曲《浏阳河》的音乐技巧与情感表现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魅力 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 王建中改编钢琴曲的艺术手法与特征 职业学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拓展研究 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培养的价值探讨 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试论钢琴基本功练习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慢练在钢琴练习中的作用 巴洛克歌剧咏叹调钢琴伴奏教学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及创作特点探析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儿童钢琴快乐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皮黄》的曲式特征与艺术特性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 钢琴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钢琴家的脚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素养下的钢琴教学策略 探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儿歌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 浅析个性化教学法在高职钢琴弹唱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浅析管弦乐钢琴伴奏艺术 现代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创新模式探析 音乐专业钢琴弹唱能力培养方法解析 胡同里的钢琴师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措施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效分层教学分析 关于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中职学前钢琴教学中的课堂语言艺术探究 幸福的钢琴 对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过程性评价的内涵、价值及其在独立学院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 中专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究 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藏羌彝民间舞蹈钢琴伴奏编创论略 钢琴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元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师范类院校钢琴启蒙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钢琴基础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放式钢琴弹唱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钢琴教学形式研究 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在线钢琴教育的利与弊 雅俗共赏角度下钢琴曲《炎黄风情·走西口》音乐分析 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 高叠和弦在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应用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对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影响探究 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内心听觉在高师钢琴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 双钢琴教学对学生钢琴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 浅谈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高校音乐师范生钢琴合奏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试论钢琴的调音及日常维护 浅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与演奏 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探索 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民乐元素渗透 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演奏诠释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思政”视域下美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研究 简析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对表演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听觉作用探讨 《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钢琴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钢琴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钢琴审美教学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探索 幼儿园钢琴教学中形象化的教学语言研究 钢琴小品《喷泉》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 浅谈合唱中钢琴部分的运用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问题研究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音色的影响
河北民歌《小白菜》。乐曲共分为3段,ABA结构,前后加有前奏和尾声部分。一开始是前奏部分,节拍为散板,也就是没有固定节拍,按照四分音符为一拍打拍子比较方便,颤音开头要注意和后面的音符的衔接,主旋律选自《扎红头绳》,结尾可以适当渐慢。
第三段主题和第一段一样,只是提高了一个八度,左手的伴奏部分更加密集了一些,这里的双人舞,表达了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升华,也表现出人民解放后喜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扩展资料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主人公是“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故事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终于重见天日。其经典主题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钢琴曲《北风吹》是谭露茜根据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改编,此曲难度大约为考级4-5级左右。
【图片来源:中国曲谱网】
北风吹,
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
节操棱棱还自持②,
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③,
闲花野草尚葳蕤④,
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⑤?
①诗歌赞颂柏树,实际上是以此来勉励自己。北风喻恶势力。
②本句以柏树的.枝干坚挺,不怕严寒,生长得郁郁葱葱来比喻人的节操。自持:自守。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的严峻。
③这句谓历尽了冰霜侵袭的严冬,坚贞意志始终不移,何况阳春已至,光景将更加适宜。阳和:阳春和气,即春天的温暖。
④葳蕤(weí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形容茂盛。
⑤北风吹,能几时:任你北风肆虐地吹吧,又能吹多久?暗含的意思是春天终究要到来。
这首诗以北风中的柏树比拟坚贞的节操,无论处在怎样的逆境中,都应当不折不挠,始终自持节操。诗中以树喻人,明示诗人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与乐观豁达的精神。全诗语言犀利而含蓄,感情热烈而鲜明,是一曲大义凛然的正气歌。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1449年“土木之变”后,任兵部尚书,拥立明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被敌酋也先(蒙古人)放回,经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协助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后,杀害了于谦。
白毛女 《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同名的歌剧、电影、京剧、舞剧等均成为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历演不衰。 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的有关“白毛仙姑”传说的记录本。其内容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就是《白毛女》一剧产生的原始背景。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歌剧《白毛女》问世,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该剧深刻阐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1946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此后,日臻完美可《白毛女》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剧情大意如下:1935年除夕,河北杨各庄贫农杨白劳外出躲债,回家后被地主黄世仁逼死,其女喜儿先被抢到黄家,又被黄世仁奸污。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痛打了狗腿子穆仁智,投奔八路军。喜儿在将被卖掉之际得张二婶帮助逃往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变白……1938年春,大春所在部队来到杨各庄,喜儿获救,报仇雪恨。 最初的《白毛女》,喜儿形象曾较多地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当她受黄世仁的污辱并怀孕时,曾一度对黄抱有幻想。对应不应保留这样的情节,编剧时就有争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有的同志指出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幻想委身黄世仁,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群众的意见,使剧作者删去了喜儿身上这些思想上的杂质,使这一形象更为完整、美好。1946年在张家口的演出中又增添了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的情节,把农民的反抗性和党的影响联系了起来,全剧也具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剧本还增加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大春在赵老汉指点下投奔红军,杨格村解放后,他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重要情节。原剧中曾在第四幕有喜儿山洞生活的情节叙述,因与主题少有关联反使剧情拖沓陈繁,许多剧团演出中干脆不演,作者最终把这一幕全部删去了。 应该说,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此剧在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摄制成故事影片。水华、王滨、杨润身改编,田华、李百万、陈强等主演。影片在1957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特别荣誉奖。 此剧的京剧版创作于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李金泉、袁世海等主演。该剧是最早尝试用京剧的唱做念打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之一,取得了诸多导向性的突破。李少春饰演的杨白劳,穿现代装,粘胡子,说韵白,唱〔二黄〕,翻吊毛,摔僵尸,但并不生硬别扭。杜近芳饰演的喜儿,说的是京白,唱的虽是〔西皮〕、〔二黄〕、〔高拨子〕,以情设腔,声情并茂,滑步、蹉步和鹞子翻身等程式技巧的灵活运用,都很自然,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燕鸣京剧团另有演出本,演出略早于中国京剧院,主演是赵燕侠。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曾排演过此剧。 芭蕾舞《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学校于1965年推出的民族舞剧的经典剧目,“文革”中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主演是蔡国英(茅惠芳)、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董锡麟。它保留了原作中的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