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武进县前黄中学文科班,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曾在前黄中学就读6年。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至2004年,供职于北京印刷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哲学助教、讲师。1995年调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期刊管理司,从事报纸管理工作。1997年调新闻出版署办公室秘书处工作。曾多次参与报纸、期刊管理有关文件的起草及修订工作。2000年9月,任职信息早报副总编辑。2003年6月,调任新闻出版总署下属《传媒》杂志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主导对《传媒》杂志的改版工作。2005年加盟国内著名的市场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任董事。其间主要从事媒体市场研究。2006年8月,任职国内著名时政新闻杂志《南风窗》总编辑。2009年2月,加盟共青团中央旗下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任总编辑。 2014年1月22日朱学东通过短信向搜狐传媒确认,他已经离开《中国周刊》。而对于离开《中国周刊》之后的打算,朱学东简单回复搜狐传媒:“先休息” 。
我知道,也不告诉你。
李北方,《南风窗》主笔,分别于北京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致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获得者。以“做一个人民的知识分子”为努力方向。现任《南风窗》主笔。发表《人与制度,哪个重要》《青年的沉浮》《中国人是如何被洗脑的?》《南方系大起底》《没有人民,何来公民?》等十分有影响力的文章,被多家媒体杂志转载。2003年左右在《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他还叫做“李楠”。
李北方:南方系大起底[高清版]
我知道,也不告诉你。
李北方,《南风窗》主笔,分别于北京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致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获得者。以“做一个人民的知识分子”为努力方向。现任《南风窗》主笔。发表《人与制度,哪个重要》《青年的沉浮》《中国人是如何被洗脑的?》《南方系大起底》《没有人民,何来公民?》等十分有影响力的文章,被多家媒体杂志转载。2003年左右在《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他还叫做“李楠”。
1997年,所任职的公司因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自身的不当扩张而倒闭。而在公司任职期间对经济现象深感兴趣的郑作时走上了以自己的特长——写作与经济研究结合的一条道路,任职于杭州的一家杂志社。三年内由普通记者升迁至编辑部主任,并很快被南方崛起的新锐媒体南风窗看中,成为南风窗的核心记者,成为高级记者和上海站站长。2008年离职,开始自己的独立财经作家道路。在南风窗期间,在时任总编辑(现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的鼓励下,结合自身的特长,于2001年开始了对当时刚刚浮出水面的中国财富榜首富——刘永行及其领导下的东方希望公司的研究,出版了以《希望永行》为名的自述体书籍,并在过程中与刘永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2005年开始,受国内著名的出版人吴晓波的委托,创作多部中国企业的研究著作,其中包括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服务公司阿里巴巴的正传:《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国内民营汽车制造的先行者——李书福的评传:《汽车疯子李书福》;国内白酒业三强企业之一的白酒制造业企业酒鬼酒公司的正传:《酒鬼记》。由于这些公司史的创作,郑作时越来越意识到,当初简单记录下的刘永行的企业理念,其实是在华人环境和中国本土的创业公司中最优秀的理念。华人社会的独特性和中国本土环境下竞争的残酷性构成的外部环境,才产生了像刘永行这样的创业理念。因此郑作时认为,在2008年经济环境不好,失业率较高而大批国人开始创业历程的背景下,有必要在更深入研究并更为平实的语言基础上,修订并改版原名希望永行的刘永行自传,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1985年毕业于江苏省武进县前黄中学文科班,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曾在前黄中学就读6年。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至2004年,供职于北京印刷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哲学助教、讲师。1995年调入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期刊管理司,从事报纸管理工作。1997年调新闻出版署办公室秘书处工作。曾多次参与报纸、期刊管理有关文件的起草及修订工作。2000年9月,任职信息早报副总编辑。2003年6月,调任新闻出版总署下属《传媒》杂志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主导对《传媒》杂志的改版工作。2005年加盟国内著名的市场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任董事。其间主要从事媒体市场研究。2006年8月,任职国内著名时政新闻杂志《南风窗》总编辑。2009年2月,加盟共青团中央旗下的综合性新闻杂志《中国周刊》,任总编辑。 2014年1月22日朱学东通过短信向搜狐传媒确认,他已经离开《中国周刊》。而对于离开《中国周刊》之后的打算,朱学东简单回复搜狐传媒:“先休息” 。
陈菊红,1974年生。1995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工作七年后,于200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尼曼访问学者。2006年供职《南风窗》杂志任总编辑,一年后加入腾讯网。现为腾讯网总编辑。
南风窗杂志评价:
南风窗是一个比较知名的杂志报刊,这个报刊是成立于1985年的,这个知名报刊是有独特的品质和气质,并且对社会上所形成的问题会给予特别的解读,读者对于南风窗这个报刊也是有非常高的评价。
有关于这个报刊报道的一些新闻,阅读下来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南风窗报刊的文笔还是非常精彩的。对于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来说,选择阅读南风窗这个报刊的文章还是非常好的。
刊物历史:
《南风窗》在中国大陆首次鲜明提出“政经杂志”的理念,采用全彩色轻涂纸印刷,与国际印刷品质接轨,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经新闻杂志。
1998年,《南风窗》在中国大陆首次鲜明提出“政经杂志”的理念,采用全彩色轻涂纸印刷。
2001年,《南风窗》改为半月刊,月发行量突破80万份。2008年,《南风窗》改为双周刊,逢单周三出版,全年出版26期。
自2008年以来,南风窗杂志社凝集资源,致力于转型成为一家研究型的立体传播机构,其编辑记者、核心供稿人大多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并设立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品牌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部门,与知名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 北京市回民学校学生;—— 北京日报社记者(其间:—在朝阳区、大兴县、通县参加“社教”、“四清”;—参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大专班在职学习);—— 北京日报社党委委员、记者;—— 在北京市平谷县下放劳动;——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主任、郊区版编辑部主任;—— 北京日报社编委、郊区版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 北京日报社社长;——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副秘书长,——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1896年朱淇在广州创办《岭南旬报》和《岭海日报》 。1898年《岭南旬报》停刊,《岭海日报》也由报人胡汉民、陈鹿眉接办。之后,他又让他的侄子朱通儒在广州创办《东华报》,同时又授命他的学生张学璟在香港创办《通报》,两报都由朱淇主持把握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01年2月,朱淇在青岛的飞芝喜街(现今中山路南端右侧)创办《胶州报》 。1904年,朱淇离青后,在北京又与曹倜等集资创办《北京报》,假德商名义出版。《北京报》至1907年改名《北京日报》。历任该报社长、总经理、总编辑近30年。朱淇在北京官场朋友甚多,联系广泛,曾任当时北京商务官报总办 。1908年北京报业公会成立,被推选为会长;后曾任中国报界促进会主席等职。辛亥武昌起义,赴滦州游说张绍曾、吴禄贞两师举义。迫使清廷颁布《十九信条》 。1915年袁世凯称帝,遣其心复向朱淇游说,称愿出二十万金收买《北京日报》,并请朱赴上海另立一报,均遭拒绝,且相继在报上发表反对帝制评论 。1921年朱淇购得由颜惠庆创办的英文报纸《北京日报》(PekingDailyNews,一说1909年由朱淇创办),任社长。在祝贺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成功时,朱淇做为广东省代表致词最为激动,他说:“京张铁路筑路之成,外国人著论于报纸曰,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司尚未诞生也,一时五洲传为笑谈。今者,詹君独具匠心,筑成此路,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筑路与管理,皆用中国人为之。嗟夫!如詹君者,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可喜可贺! ”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湖南日报》为每天对开8版日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内重要新闻和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二、三版为省内新闻版,内设“长沙新闻“栏目;四版为国际时事,编发《国际博览》或《国际采风》等;五版为国内新闻版,辟有《市场与消费》、《潇湘热土》、《旅游热线》、《洞庭》、《文艺副刊》、《法制与社会》、《家庭顾问》等栏目。周日双休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彩色印刷。《湖南日报》一至八版均辟有各种规格的广告刊位,供客户选刊广告。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 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 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 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 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 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 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 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 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 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 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 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湖南日报》为每天对开8版日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省内重要新闻和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二、三版为省内新闻版,内设“长沙新闻“栏目;四版为国际时事,编发《国际博览》或《国际采风》等;五版为国内新闻版,辟有《市场与消费》、《潇湘热土》、《旅游热线》、《洞庭》、《文艺副刊》、《法制与社会》、《家庭顾问》等栏目。周日双休刊,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彩色印刷。《湖南日报》一至八版均辟有各种规格的广告刊位,供客户选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