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关于梅兰芳老师论文的参考文献

关于梅兰芳老师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梅兰芳老师论文的参考文献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艺名由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国粹之魂:梅兰芳 文——王旭晨 摘自:《读者》 孟小冬与 梅兰芳 的合影 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1930年2月,36岁的梅兰芳正当年,坐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大戏院的后台休息室,他静静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虽然之前为这次赴美演出做了长达六、七年的精心准备,可他的心里依然忐忑不安: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么大,见过大世面的纽约市民能看懂中国古老的京剧吗? 就在此前不久,《纽约时报》还以瞧不起的口吻说:“你们要看东方的戏剧,就要不怕烦躁,看躁了,朋友,你就出去吸几口新鲜空气……”又说梅兰芳扮成女人,但是全身只有脸和两只手露在外面。梅兰芳还没登台出场,美国的第一大报就开始喝倒彩了。 时间到了,戏院中的灯光逐渐暗淡,一阵清亮悦耳的东方管弦乐声之后,台上的舞幕拉开了:绚丽的中国红缎湘绣幕布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在灯光的照耀下,愈发显得光彩夺目。 乐声忽一停,后帘内蓦地闪出个身着华丽彩服的东方美人。蓝色的丝织长裙显出她曼妙的腰身,光滑细腻的肌肤、纤细柔软的兰花指、标致漂亮的脸蛋……偌大的舞台,聚众人目光于一身。细微的乐声里,她在台上缓缓地转圈,迈着柔柔的碎步,扭着纤纤细腰,摆动着变化万千的手势……伴随着悠悠扬扬的唱腔,浑身洋溢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和高贵。 美国观众震惊了,他们全然沉浸在剧情中,时悲时喜,或哭或笑……直到锣鼓声响,台上绣幕忽然垂下,大家才苏醒过来,疯狂地鼓起掌来,戏院顿时变成了棒球场。直至把梅兰芳逼出来谢场五次,人声才逐渐安定下来。戏演完了,人们久久地不愿离去,都想再多看一眼戏台上那个婀娜多姿的女人,所以没命地鼓掌。换了长袍马褂的梅兰芳只得又走到台前,这下人们惊呆了,诧异了,刚刚还是仪态万方、柔声细语的女子,转眼变成了俊朗儒雅、风度翩翩的男士。 梅兰芳在美国的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大戏院的黑市票也一度卖到20多美金。在鲜花展销会上,有一种花被命名为“梅兰芳花”;一位女士在三个星期内连看了16场梅兰芳的演出,仍然意犹未尽。听闻梅兰芳那年正好36岁,她便特意买了36株梅树种在自家的花园里,并请梅兰芳破土,还把那块地命名为“梅兰芳花园”。在纽约,掀起了一股疯狂的“梅兰芳热”。 原计划在纽约出演两周的梅兰芳不得不把时间增至五周。梅兰芳所到之处,没有警车前导就不能举步。随后他又前往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沿途所受欢迎盛况空前。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知名京剧学者和剧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翁思说:“当时美国盛行歌剧、话剧、杂剧,和歌剧不讲话、话剧不演唱、杂剧没情节相比,中国京剧集合了说、唱、演等艺术手法,进入美国后引起巨大轰动,梅兰芳的‘名人效应’绝不亚于眼下的成龙、李连杰等明星。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梅兰芳是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三“心”成就梅兰芳 硝烟战火中,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危在旦夕。在这绝境中,温柔多情的虞姬忠贞不渝,始终陪伴着他。一对英雄美人已到了最后生离死别的时刻。 西楚霸王不禁热泪盈眶,发出了哀鸣。他紧紧地拉住虞姬的手,悲壮地唱道:“十余年,说恩爱,相从至此,眼见的,孤与你,就要分离……”在他身边那个依依不舍的美人,却仍然凝视着他,叫着“大……王……呀!” 一声声泪俱下的“大王”,人们被梅兰芳扮演的虞姬深深地打动。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天赋,梅兰芳断然不能将这种女性美模仿得丝丝入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是生来唱戏的天才。其实不然,梅兰芳的先天条件并不出众。小时候,他是个“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的普通孩子。初学戏时,因为他的“迟钝”,老师一气之下甩手而去。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和他勤学苦练、虚心求教,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分不开的。 1904年8月17日,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台,串演《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初次登台的梅兰芳一点也不胆怯,兴奋地唱个不停。在戏台上的他肯定没有想到,这一唱,就是半个世纪的光阴。 首次登台之后,梅兰芳像很多学戏的孩子一样,开始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生活。那段日子,他的生活极为单调枯燥,天一亮就开始吊嗓子,然后练身段、学唱腔、念本子,一步步练下来,常常是汗如雨下、眼泪汪汪。寒冬腊月里他踩着跷在冰面上跑圆场,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拿大顶时,他得忍受着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年少的梅兰芳认真刻苦地学戏,从来不理会他人的闲言碎语:有人说他“脸死、身僵、唱腔笨”;有人说他“怎么就那么闷”。这些都丝毫没能把他打垮,他照常练功演戏,坚韧的决心支撑着他毫无畏惧地向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不仅成了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还独创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 除了有决心,梅兰芳还非常地用心。每次演出,他除了自己登台表演外,还在空闲时间认真观摩别人的表演,尽力汲取前辈艺术家和他人的长处。在他看来,学习他人长处是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最好途径。 此外,梅兰芳还虚心地接受同行给他提出的意见。在初演《汾河湾》时,有观众来信指出他演青衣柳迎表演得太呆板,要他学习京剧前辈时小福那种“露手青衣”的表演艺术,还按照剧情出了许多好主意。再演《汾河湾》时,梅兰芳果真按照这位观众的意见去做了。接着这位观众又写来了热情洋溢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最后他竟和这位热心观众成了知心朋友。正是有了决心、用心和虚心,梅兰芳才能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艺术上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 和三个女人的一世情缘 舞台上的梅兰芳或是仪态万方的贵妃,或是可爱的少女,而现实中的梅兰芳却是有内涵、有礼节、毫无扭捏女相的英俊男子。 17岁,梅兰芳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他和同样出身京剧世家的王明华喜结连理。王明华处事干练,头脑聪明。她不仅是贤惠的好主妇,还是梅兰芳事业上的好帮手。王慧的《梅兰芳画传》中就提到:王明华对梳头也很有才能。梅兰芳初期演古装戏时,出门往戏馆去,随身总带着一个木盒子。那里面装的是王明华在家为他梳好的假发,因为那种梳法连专门梳头的师傅都梳不出来。梅兰芳上台前只需把假发往自己头上一套,一个精美的古代美人形象便立刻出现了。 后来,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幸福的小家庭生活甜蜜。然而,上天总是要让善良的人经历一些磨难。两个孩子的相继离去让王明华悲痛欲绝,通情达理的她掩饰着悲伤,鼓励丈夫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夫妻俩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度过了那段难挨的日子。 梅兰芳的第二任太太福芝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梅家。要说这福芝芳,还算是梅兰芳的同门师妹。她是梅兰芳启蒙老师吴菱仙的女,长得漂亮又文静。 对于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婚事,识大体的王明华并没有反对,善良的她更没有对丈夫有丝毫埋怨。多年患难与共,她知道梅兰芳是有情有义之人,不会嫌弃她。她深知梅兰芳对梅家香火传递担当的责任,只懊悔自己当时冒险做了绝育手术。细心的梅兰芳洞察到了王明华的复杂心理,据说新婚之夜,梅兰芳怕王明华心里委屈,先去了她的房间,拉着她的手说话,最后才说去新太太那里。梅兰芳的体贴和温情让王明华十分感动。 梅兰芳的两个妻子相处得颇为融洽。王明华对福芝芳很友善,而福芝芳对王明华也十分尊重。后来王明华因肺病久治不愈,独自前往天津养病,最终病逝在天津,结束了她伤情的一生以及对梅兰芳无能为力的爱。 梅兰芳是幸福的,有两个女人这么爱他尊敬他。嫁入梅家之后,福芝芳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戏曲舞台,全心全意地当起了梅兰芳的“贤内助”。在梅兰芳的帮助下,聪明的她学会了读书写字。闲暇之时,她也常常陪梅兰芳看书、作画、修改整理剧本,也常到剧场后台做些化妆、服装整理方面的工作,甚至还当起了帮助演员化解矛盾的“说客”。 梅兰芳和福芝芳的感情很好,然而,在他们结婚的第五年,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还是出现了。这段插曲的女主角,便是被誉为梨园“冬皇”的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8年,刚满18岁的她就离开上海独闯京城,并迅速成名。 在一次堂会戏上,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她唱老生,梅兰芳扮铁镜公主。以后梅兰芳唱堂会,如有《四郎探母》,总会邀请孟小冬合演,两人渐生恋情,双双坠入爱河。然而如花美眷未能长久,不到一年,两人的关系即时疏时密,时好时坏。最终,梅孟之恋以无果而告终。 关于俩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可信的就是说他们的分手和震惊京城的一桩血案有关:富家子弟王维琛爱恋着孟小冬,不想,孟小冬根本没把这人放在心上。执拗的王维琛独自持枪来到梅家,强行要见梅兰芳,结果在一阵混乱中,梅兰芳的好友、北平名仕张汉举被枪杀,王维琛也被赶来的军警击毙。这件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个人最终分手。 也许,大师的魅力就在于不但能创造京剧的经典,更能主宰自己戏剧的一生。失去恋人的痛苦并没有把梅兰芳压垮,他全心地投入到赴美演出的准备工作中,精心的准备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 美国首演之后,梅兰芳又先后多次赴日本、苏联演出。他在国际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京剧,也让世界记住了梅兰芳。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曾著文赞誉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推崇梅兰芳为“美的化身”。 梅兰芳,像一位散花使者,他把美永远地留在了人间!!分享评论

梅派经典唱段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 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武戏较多,比如《杨家将》,铿锵有力。唱腔特点:要求演员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域宽广,音色极其纯净饱满。由于功力深厚,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故其唱功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从而高音宽圆,低音坚实。 程派主要以青衣为主,也就是小姐,温文尔雅唱腔特点:结合倒仓后嗓音变化,出现了脑后音和诡音的特殊情况设计的。故在唱、念上形成收放吞吐、强弱高低的鲜明对比。《贵妃醉酒》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拿手杰作之一。 剧情:杨贵妃在百花亭摆宴等候唐明皇,唐明皇却忽然驾转西宫。贵妃失宠,独饮遣愁。 有资料说此剧源自昆曲剧目,由其唱词结构可见一斑,尤已开场的〔四平调〕为京剧珍品: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在水面朝,长空雁,雁儿飞,雁儿飞,哎呀雁儿呀,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此剧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梅兰芳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繁重的舞蹈举重若轻,像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难度甚高,演来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红灯记讲述的是“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革命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我学的是花旦,李玉和的唱段我也不懂。只知道李玉和唱:“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铁梅我可以说说,李奶奶、铁梅的爸爸李玉和铁梅其实并不是一家人,是孤苦的劳动人民组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家庭,李奶奶的唱段里已经说了。李玉和是在铁路上工作的,最后用红色新信号灯给红军指明了道路。"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这些表叔都是地下工作者,革命者自成一家,但地下工作者往往都不用真实姓名,所以铁梅说:“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家住安源(杜鹃山)杨春霞的经典唱段最早把《杜鹃山》搬上京剧舞台的是宁夏京剧团。[反二黄慢板] 家住安源萍水头, 三代挖煤做马牛。 汗水流尽难糊口, 地狱里度岁月不识冬夏与春秋。 [原板] 闹罢工我父兄怒斥工头英勇搏斗, 壮志未酬遭枪杀血溅荒丘。 那贼矿主心比炭黑又下毒手, 一把火烧死了我亲娘弟妹, 一家数口尸骨难收。 [二黄摇板] 秋收暴动风雷骤, 明灯照亮,明灯照亮我心头。 [原板] 才懂得翻身必须枪在手, 参军、入党,要为那天下的穷人争自由。 [流水] 工友和农友, 一条革命路上走, 不灭豺狼誓不休, 不灭豺狼誓不休!故事描写的是雷刚占据杜鹃山与敌作战,屡屡失败,共产党派三十岁的杜鹃山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柯湘与之合作。她战胜了叛徒温其久的挑拨离间,让雷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说到梅兰芳,全国上下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使是对梅兰芳的京剧,乃至于对我们的国粹没有什么兴趣的人也知晓他的鼎鼎大名,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京剧大师之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被称为梅派,他生前的代表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昆曲,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思凡和《游园惊梦》等等,还写了很多自己对于戏曲的见解。

一、梅兰芳生平简历

梅兰芳1894年出生在北平,他之所以后期能成为京剧大师,也是因为他出生于京剧世家,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在北京广和楼首次登台演出《天仙配》,1908年创立了喜连成班,1913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可见这位京剧艺术大师的造诣有多高,妆容又有多俊俏,后来梅兰芳吸取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妆效以及扮相等等多个改良成分,再次回到北京演出时首次出演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又来到了上海,演出了很多拿手好戏,34天之后回京,他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编新戏,创造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等,1918年是他戏剧艺术的顶峰时期。

二、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旦角演员,伯父虽然不太擅长唱戏,但是也和京剧有极深的渊源,是一名名满天下的胡琴演奏家。他从八岁开始学唱戏,师傅是当时的名角,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年仅11岁就登台演出,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践,成就了京剧独树一只的表演方式,被后世称为梅派,成为了四大名旦之首。但是他直到16岁才有的梅兰芳这个艺名。当时的开明绅士牛子厚正在吉林北山散步,正和友人一边闲谈一边散步的他突然被小树林中练剑的一人吸引了目光,这体态轻盈,动作敏捷的人就是年轻的梅兰芳,牛子厚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对他大加赞赏,并且问到可有艺名,当即起名为梅兰芳,从此他就开始用梅兰芳这个艺名传播我国的京剧文化。

梅兰芳先生称得上是真正的京剧艺术大师他所创造的梅派艺术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如果他还活在这个世上,他本人就是一项弥足珍贵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在他在世期间为我国的戏剧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不仅属于一个家庭,更属于中国,也属于我们整个世界。

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论文研究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现在 李玉刚 沿袭梅派,又另有开辟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2019年9月25日,梅兰芳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梅兰芳论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梅兰芳(中国戏曲一代宗师)(1894年10月22日一1961年8月8日)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1]

梅兰芳八岁学艺,11岁登台。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的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有一次,毛主席听完他唱的戏后都赞不绝口。

梅兰芳演绎了京剧的灵魂,是民族的大师,国粹的塑造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所唱戏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会的 因为京剧是中国独有戏曲种类 其中包含了各种腔调 乐器 脸谱 行头 曲牌 文化底蕴 但都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 只能算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而像你所说的音乐史 这就等于说是人类从单细胞到现在的高等动物的历程一样 不是一个分支 你不能单说猿人 而不说外国的 能人 智人等等 所以会偏题 你应该综合世界各地的音乐历史 充分举例鲜明案例 以里程碑的形式来论证 希望能帮到你 谢谢 历史是不能来得半点玩笑的 也不能埋没他人 更不能埋没自己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艺名由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现在 李玉刚 沿袭梅派,又另有开辟

与芬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篇2 浅析陶瓷艺术创作与生活 摘要:陶瓷艺术创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描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升华。陶瓷艺术的发展几千年来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因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发展的,是物质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陶瓷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又伴随人类文明的漫长过程,成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和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因素。时光飞逝、星移斗转,多少个文明古国由盛而衰,多少个封建王朝灰飞烟灭,但陶瓷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昂首屹立。追述陶瓷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从古代的生活器皿到现代的生活环境陶瓷都融入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本文的目的是论证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与生活具有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陶瓷艺术;生活;创作 在21世纪的今天,陶瓷艺术创作不仅是以具有实用性为其创作目的,而且是更趋向于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艺术家本身情感观念的展示。然而不论现代陶瓷艺术如何发展,其与生活依然是息息相关的,俄国19世纪著名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生活比做金条,把艺术比做钞票。”以此说明艺术是生活的替代品。无论这张纸币以何种形式出现,它也依旧是金条的替代品,那么现代陶瓷艺术也就是生活的一个替代品,其充分诠释了现代陶瓷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陶瓷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 黄宾虹曾说:“穷天地之生机,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饱游沃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有神奇,自动化自为我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机,说的无非就是取材于生活,领悟于生活。社会生活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所以说,无论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亦或是 其它 艺术,其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亚里士多德就曾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现实的模仿。”现代陶瓷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它是创造者思想价值观的体现,但其始终立足于生活,有对生活的临摹,也有对生活中某些事物所蕴涵的意义的延伸和体现,之所以涌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意识作品,正是由于他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然而却没有远离生活。“作品妙在似与不似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美是生活”,然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重要的在于发现生活的美,并使其升化为艺术的美,令人真切的感受到生活是美的。 二、陶瓷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升华 有很多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与生活中具体实物,看似毫无关联,并不是写实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蜕变,一种把生活抽象化的蜕变,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生活中现实的延伸,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外延于表象万千的不同形态,表现独特主题,体现从内核到外延形态之间去解剖事物的智慧,立足于现实生活中实物的基础上,表现其内涵,另一种就是以生活中现实事物为对比,立足于抽象,精炼体现辩证关系,其依然是以生活为事实依据,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是在原本事物上加以提升,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也就是说“陶瓷艺术创作”既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 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审美观念方向追求的美是多种形式的,它既不排斥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美,又要表现创作者本身的独特性。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原型,加以创作者的思想、内涵、以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就是遵守了陶瓷艺术的创作原则。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两方面通过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中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体艺术形象的陶瓷艺术形象。因此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的产物,其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因素,然而其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现实生活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陶瓷艺术创作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作,只有当创作者调动他强烈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的杰作。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必然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是生活的再现、生活的升华。在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有着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抽象意义上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毫无疑问是取材于生活,体现作者思考的物质再现,它已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摹本,是一种精神的寄存。 三、陶瓷艺术创作必须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0世纪中期法国哲学家萨特和美学家让•杜维纳等也认为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决定了艺术的不同功能,杜维纳认为: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干预,是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实现的。他们都看重当代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性主题,看重艺术的社会功能。 如今人们喜爱陶瓷艺术的目地是为了抒发感情,是为了表现情感,是为了生活得更有情趣,是希望通过“用心用手的工艺”来洗刷机械文明的冷漠,给人以纯朴和宁静及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摆脱了物质生活条件束缚后,很自然地会开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重新考虑,从一开始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追求到后来对这种方式产生厌倦和排斥感,最终向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于是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希望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本,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陶瓷艺术进入建筑和环境领域,是现代艺术领域的新拓展。现代陶瓷艺术和建筑,环境的融合,打破了现代陶瓷艺术加纯艺术的结构形式,拓宽了其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也有别于以往陶瓷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中的应用,而更注重人文文化和艺术表现,因而,现代陶瓷艺术不只是纯欣赏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艺术,是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陶瓷艺术这一艺术语言,是现代环境设计的一门新课题。 我们可以将陶瓷艺术看作是现代人生活中的调味品,如果你的家居装置得精细典雅,适宜的摆放些精美别致的瓷器,使室内的空间不著痕迹地延伸出主人的品味,而在田园风味的居室环境中陈设一套粗陶器皿做点缀,会使房间的主题产生变奏,看到简朴后面的那份温馨。试想现代家居中,一件小小的陶瓷艺术器型其所占的位置,虽说与那些豪华的家具和高档的家用电器相比微不足道,但它对人视觉上的感受却不容低估,挂于墙壁或置于台桌上的陶制灯罩,其形态各异,长方体形、三角体形或半圆体形,以及不规则状,透过器体面上 雕刻 的各种随意的几何纹样,带出了一份温情与纯真,虽见不到华丽的包装,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烈的人情味。例如,以茶壶造型为底座的陶器的台灯,外型相当别致,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的感觉;细长的陶制玄关桌面,配以线条简洁的桌脚,表现出一份悠然自在的生活环境,陶版壁画的特殊触感,则令人觉得亲切有味;利用厚实的陶器加以简洁的线条制成各种家饰,展现出干净利落的风格,使古朴陶瓷艺术能轻轻松松地融入日常家居生活之中。厚实的陶质艺术品,于纤丽中散发出典雅芬芳,它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致广大”,它可以是“尽精微”,也可以是华丽、淡雅、凝宜质朴。更可以晶莹璀璨。因而,它在现代艺术的创造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如今的陶瓷艺术不仅仅是制陶者本身的孤芳自赏,它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成为一种时尚被推广开来,当衣食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则开始对精神生活重视起来,亲和自然,深具浓厚文化艺术气息的陶瓷艺术走入普通人的家,营造着高品味的生活环境。 陶瓷自其原始时期出现至今一直是为满足人们生活而存在和发展的,它因社会环境和各时期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而改变、发展,是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剪影,因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史。陶瓷的创作意念来自于生活,是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对自我精神生活的感悟。它广泛的反映了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观念以及社会哲学。总之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是一个个来自于生活的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生活造就了陶瓷艺术,陶瓷艺术反映了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建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M].知识出版社.. [2]{英}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3]雷体沛.存在与超越-生命美学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 [4]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5]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 [6]陈雨前.陶瓷之艺术文化审美[M].人民日报出版社. [7]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 教育 出版社..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书法艺术与生活辨思 学术论文 2.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3. 艺术源于生活文章 4. 生活教育论文 5. 大学生艺术欣赏论文

雨巷这首诗的作者叫做戴望舒他是非常有名的如果你想把雨巷作为参考文献进行写的话可以应用一些雨巷里面的诗句或者将诗句改成白话文

教养的芬芳 教养,像一盏清茶,细细品味方觉清香扑鼻;教养,似一坛老窖,久藏多年方才浓厚甘醇;教养,是一簇凡花,默默绽放却也芳香四溢。教养,芬芳了我们的世界,点缀了我们的生活。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人类心灵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为自己的教养贴上了标签,给了别人评判自己的依据。教养的芬芳有时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嗅得,也非弹指之间便能具备,要使自己的行为高尚起来,仍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平常生活中细细斟酌、品味。有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女子,面对采访时有些紧张的年轻记者,她微笑着提议:来,看一场精彩的球赛怎么样?发现记者忘记了材料,她又抽身离开去煮咖啡来为记者解围。她,就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这位周身散发着教养芬芳的“铁娘子”因她的善解人意、因她的尊重他人、因她的顾全大局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也为她的国家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当瘦弱矮小的简爱呐喊:“你以为我瘦弱、平凡而又矮小,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了吗?你错了!我有我的自尊,我有我的情感,当我们共同站在上帝脚下时,你和我——是平等的!”时,我被她瘦小身躯里喷射出的强大的力量震撼了。她的确长相平庸,她确实生活清贫,但谁也剥夺不了她自尊自爱的权利。她用细腻而又敏感的心灵时刻警醒自己,她用强有力的言语捍卫着自己的尊严。是的,你可以没有桃花般娇羞的容颜,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没有挥之如土的财富,但你一定要有尊严,要有自尊。做不成巍峨的高山,即便长成一片绿草也能点缀大地。当斯嘉丽擦掉眼泪,坚定地说出:“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时,我看见坚强之花在她身后开得绚烂。在南北战争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起了桃瑞园的希望,用一双娇小却又坚定的脚走出了一条通向幸福的路。她的坚强感染了书内的人,也感动着书外的我。没有什么能够击败一颗坚强的心,跌倒了,再爬起。没有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背着坚强上路,前方的路纵使崎岖,我们的步伐就会铿锵。教养的芬芳,沁人心脾,暖人肺腑,激人奋进。愿人类心灵花园中这株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教养之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出版业的人教版就如正规网站中的黄易

老师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全科型教师论文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论。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 索引序列
  • 关于梅兰芳老师论文的参考文献
  • 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论文研究
  • 梅兰芳论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 与芬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老师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