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告诉你!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1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可以在google上免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 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1)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会有两种结果:①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②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2)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 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 点。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 等,并可加上自己
一、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二、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很高兴告诉你!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1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可以在google上免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 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1)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会有两种结果:①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②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2)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 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 点。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 等,并可加上自己
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引言:作为学术新人,自己在平时论文写作中记录了点滴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学术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记得刚上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布置了作业,要求我们就论文板块的某个方面去写心得,当时我就问我旁边的同学,你学到了什么?很多人迷茫了,上完了这门课不知道讲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点不一样的,虽然说论文课忘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收获的,起码自己以后在写毕业论文时候,知道要在内容与格式这两大方面抓好,这非常重要。写一篇好的毕业论文的确不容易,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刚开始的第一节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谈及论文写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多次强调论文的格式。的确,先不说我们的内容是否新鲜,观点是否创新,建言献策是否有建树,但论文格式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好的。这些基本的格式我们要做好弄好,基本的东西没做好,留给指导老师给你做,这合适吗?虽然说今天面对的是一篇本科论文,但是可能明天也许你就会因为这种不认真的态度而错失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细节决定成败,虽然这是一句话很俗套而且老生常谈,但是十分有理。
其次是老师强调的选题,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老师说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尽量选择自己有较强的兴趣、而且平时有所思考、有所积累的比较熟悉的课题,可以保证选题后写作的可行性。而且范围要尽量小一点,要不就会显得没有什么内容,给人很空的感觉。选题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博览群书,并要长期的思考。另外注重对自己的跨学科知识的培养,以使自己能从更多的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开阔。老师还给我们举了好多的例子来说明,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
记得在某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点评了一些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印象中听到老师批评的声音较多,赞许的话有,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老师是一个会说真话有要求的人,老师的评价是中肯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师兄师姐的论文,在某些论文里,很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挺多问题的。论文太难令人信服,文章太苍白了。论文最后是文献,文献资料来源太少,缺少精确。有的甚至来源我们教材,这是不太可取的。在此,老师强调论文的参考文献很重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要广泛地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有就是关于论文写作的态度问题,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我们在这课之前也写过论文,自己可以扣心自问,有多少的内容是借鉴了别人的。所以在上课时,老师也反复的强调,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总之,在这门课里可以学到挺多东西的,尤其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渊博,但是老师对学生不骄不纵,低调的为人处事和谦虚认真的态度让我打心底去尊敬他。同时也想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人吧,学识甚少、眼光短浅,还骄傲自大,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渺小,有什么值得你去特别骄傲的.?所以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不懂就问,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这样子你才能进步得更快!
论文写作是一个一边思考和一边探索的过程,难免也走了一些弯路,我蓦然回首,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还记忆犹新,深有体会,下面谈谈对论文撰写的几点体会:
一、选题要准确。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题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如我所处的浙江地区,是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身边发生了不少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影响还没消去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选择了将“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题目。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不断地去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犹豫不定,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例如在本文中从分析事物的一般顺序出发,先描述了现状;分析了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再到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由表及里的确定论文的思路。
三、论据要充分。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论文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在论文中我们深刻探究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先后从中小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中进行探讨,这样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四、文中脚注和参考文献要全面。在论文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论文写作中要标注出来,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
论文撰写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论文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预祝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顺利通过!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及技巧
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论文写作心得,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分享。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及技巧分享
一、平时多写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二、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三、打印修改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四、让别人指出错误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毕业论文怎样读文献
1.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
读后感,就是写一个人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某个故事后获得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然后把这种体会用文字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文体,就是读后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读后感怎么写,希望对你有帮助。想要把论文读后感写得出彩的话,并不十分难,关键是你能读懂文章,然后把你的一些个人简洁给完整表达出来即可。不过有些人对读后感的写作感觉比较难。第一步:要把所读的论文给吃透。比如说这个论文的主题是什么,产生背景是怎样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有意义吗或者有趣吗?它论证这个问题或观点时采取的是哪些论据和论证手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或者其实,这个结论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等。要把这些都搞懂了,你后期写读后感就利索多了。第二步:把你对论文的理解和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在内心梳理好,打好腹稿了,才开始下笔写文章。读后感虽然讲究的是随个人的性致来发散思考,但是你个人引发出的论点和论题也不应该离所读的论文主旨太远,否则两者之间就没啥联系了。第三步:要谨记写论文读后感要有明确的论点、论据。而非是让你写流水账,也不是让你写记叙文,让你写的是自己真心实意的感受,对这个论文的看法,以及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对你未来的人生和处事方法等有哪些借鉴或者改变、指导等。第四步:执笔为读后感拟题目。一般常见的题目格式大概为——“读《……》有感”或者“《……》读后感”,这种格式就是使用你所看到的论文题目直接加上“读后感”这三个字就行了,简单明了,不拐弯抹角,很直白。不过你想让题目更出彩一点的话,可以把你自己论文的观点当主标题,然后副标题再写上“读《……》有感”就行了。第五步:简述所看论文的主要内容。把你所看的论文的.主旨内容用自己的文字复述简明扼要的复述一遍,然后重点阐释自己的总体感受和观点。这是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开头来写的,文字不需要太多,以免出现凤头鸡尾的现象,两三百字就可以了。第六步:叙述你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感受。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多段表述,首先你对所读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然后再细细地去论证就好了。其中,也可以重点针对所读论文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进行感情抒发。毕竟这里写的是读后感嘛,有点真情实意表达在里边才比较妥当。不然整个文章看起来冷冰冰的,实在是不成功的一篇读后感哟。第七步:写你读完这篇论文后,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带来哪些思考。这个思考可以是对你的学习、生活、信心等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对现在社会的一种呼吁、感触和思量。不管怎么说,写论文的读后感,主要是写你内心切实的一种感受,而非让你“强附上一些浮夸的东西”,所以抓住了你的真实感受,就能够很好的组织语言写下来了。
一、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二、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二、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华罗庚的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是一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它集合了华罗庚几十年的数学研究成果的精华。虽然我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说是我所学过的知识所不能及的篇章,我都做上了标记,以便今后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能够重新理解那深奥的理论。
《从杨辉三角形谈起》中最核心的理论便是杨辉三角形基本性质,从中衍生出的二项式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它的两个特例也让我大为惊叹(2和0的变形)。之后的级数也是围绕这个定理展开的。《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华罗庚从祖冲之圆周率的约率7/22和密率355/113开始,介绍了辗转相除法和连分数,由此解释了约率和密率的由来。奥数老师曾讲过用辗转相除法求出两数的最大公约数,而华教授能进一步用连分数相加求出原两数之比的既约分数。从这小小的一点就能反映出华教授的刻苦钻研精神。之后谈到的有关天文和历法的科普知识,又让我大开眼界。
《从孙子的“神机妙算”谈起》中,我掌握了一种用辗转相除法解决一类同余问题,以及用这种方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多项式的辗转相除法可帮助我们解决多项式的类似问题。
《数学归纳法》中,我没有过多的心得体会,因为胥老师已经介绍得比较全面了,但我也多学习到了一些解题。
《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最让我长见识的是蜂房底部居然是由三个菱形构成的,其中一致的规律:钝角等于109°28′,锐角等于70°32′。蜜蜂计算这一角度比科学家还要准确,真是令人佩服。蜂房结构使得它利用的材料最少,体积最大,更是令人折服。《天才与锻炼》使我懂得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出来的结果。
在书的第二部分华教授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数学史辉煌的一页,还与我们探讨了学习科学的方法,比如:学科学需要热诚,更需要持久的热诚;学科学要有雄心,但不能越级而进,更不能钻牛角尖;学科学要能创造,但也要善于接受已有的成果;自修是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毅力和耐心是成功的保证等等。
在书的第三部分华教授讲述了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统筹法”和“优选法”。学会了“统筹法”就能使一件事乃至一项工程,以最高效率完成。学会了“优选法”就能在最少的时间里选出最佳的方案。
读完了这本书使我在数学殿堂里又见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透,但在以后我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后,我一定会将未读懂的部分再次研读。
“天才”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华罗庚他既是一位天才,也有了不断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父亲40岁才生下他。他从小贪玩、好动,两条腿比头脑更灵活。但是他的成绩却不好。所以常常挨给妈妈骂。
初中二年级,他开始用功了。特别在数学课上现出数学的才能。级任老师是他的数学天才的第一发现者。
二十年代中期军阀混战,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才学了一年半因为这个混战没办法听断功课,代替父亲背起生活的纤绳。但是他还是从曼学习的渴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初中时的那位老师手里借来几本数学书箱。父亲看见儿子这些书反而给他大发脾气。
他18岁的时候有了两个喜事。一个是他初中时的那位老师当上校长了。那位校长的帮助他可以就业了。还有另一个喜事他结了婚。
他做工作虽然很小的单位但做得很认真。校长看见他这样勤奋,聘请他担任补习班的校员。岂料好景不长,有人认为不满校长的行动。就打击了校长。这可怜的校长后来长忿然辞职。
打击接着打击这年全县流行瘟疫。他躺了六个月才起来。他的命运很崎岖。它变成一个残疾。他的下身一辈子恢复起来了。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久病之后,他克服行动的不便,继续去学校工作。肉体上的残疾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受伤,但是也能激起一个人不甘沉沦的热忱。
他只想获得一门学问。他每天傍晚小店关门上板以后坐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一直研究数学。他看过的书越来越多,消化机能一天比一天亢进。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请看了他的文章叫他来清华大学。清华并没热烈拥抱华罗庚。他要求熊庆把高等数学分析。天天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只用一年半的时间久攻下数学专业全部课程。他一次寄出去三篇论文,都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了。这对清华大学记录了荣光的时刻。
从这看来,华罗庚是很坚强的人也是愚直的人。虽然有精神上的打击,社会上的打击,但是有这样性格会克服了所有的打击。人们都一样,如果碰到打击有人会逃避,有人会藏躲。我也是同样的人。有了困难现象逃走的办法,没有想过克服的办法。因为知道这克服的时间斌不容易,也有可能要很长时间。
很多人都怕这样的过程,就不容易面对打击。不过华罗庚在所有的打击面前振振有词地解决了。
在生活当中见面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从来没看到像华罗庚一样拘泥的人。对一个方面不断的热忱和坚持连贫穷也挡不住他的拘泥的性格。这样性格会留下在历史上一篇的故事。
我可能永远赶不上华罗庚。但是我通过华罗庚学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是一个胆小鬼。发生了麻烦的是急于逃亡也可能找借口。看这篇华罗庚的日记可以学习了固执的热忱。灾顶之灾的情况也毅然接受的华罗庚!这样的态度就是我要学习的部分。我只看前面不看后面,不知道我多么幸福。总是觉得不满自己的情况,总是追一个梦想。
但是我从今天可以改变不管别人说什么只有自己坚固的心才会提高自己,有了热忱会找正道。
《第一推动丛书》我买了一堆。这套书有四个系列:物理系列,宇宙系列,综合系列,生命系列。物理系列大部分我看完了(最新出的新书没有买,我看了14本)。讲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书比较多。《时间之箭》,《新量子世界》这两本我最喜欢。国内的科普书比较好看的有:《第一推动丛书》,《盗火者译丛》,《金羊毛系列》,《世界科普名著精选》。《第一推动系列》有更新,质量不错,是以物理为主。《盗火者译丛》也不错,主要是以生物为主。《金羊毛系列》和《世界科普名著精选》比较杂,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因为大人们经常整我,我最近买了18本书。这堆书里面大部分都是第一推动系列的。我把综合系列的《复杂》看完了。买书的时侯,我看到几个吸引我的关键词:混沌,线性兔子和非线性兔子。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混沌的书:《混沌:开创新科学》(这本书不错)。我小时候曾经在家里的“开心农场”里面种过白菜,养过兔子。《复杂》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杂,混沌,信息学,图灵机,遗传学,网络等。混沌,分形,自相似性,这些内容在许多关于混沌的科普书里面都有。热力学里面出名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麦克斯韦的妖精。图灵机,计算机,循环,信息的自我复制。遗传学里面的GA算法很像大学数据结构里面的某个程序(可惜我把这本书丢了,不过知道是这种思想),元胞自动机像俄罗斯方块之类的有一定规则的消除类游戏。我是个生物学小白。免疫系统的T细胞,B细胞。神经系统的网络这些东西都是我没见过的名词。进化也有几个版本。不知道是我中学没学好还是孤陋寡闻,这些东西我以前都不知道。